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歷史 > 正文內容

古詩詞有哪些體裁,古詩詞的體裁分類及其特點

少年別多情2023-03-06 09:00歷史112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古詩詞有哪些體裁,以及古詩詞的體裁分類及其特點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古詩詞70首書體裁分類

按內容分科分為:(敘事)詩、(抒情)詩、送別詩、山水田園詩、關于秋天的詩、關于春天的詩等;

按題材可分為:(山水)詩、邊塞詩、(思鄉)詩、詠物詩等;

按形式可分為:格律詩、自由詩;

按體裁可分為:(童話)詩、寓言詩、散文詩等;

按國家和作者可分為:外國詩、(中國)詩;

按時間可分為:(古代)詩、近代詩、(現代)詩、當代詩

古詩可以分哪八類呀?例如山水田園詩,詠物詩、悼亡詩..還有什么類別的呀?

按內容分科分為:(敘事)詩、(抒情)詩、送別詩、山水田園詩、關于秋天的詩、關于春天的詩等;按題材可分為:(山水)詩、邊塞詩、(思鄉)詩、詠物詩等;按形式可分為:格律詩、自由詩;按體裁可分為:(童話)詩、寓言詩、散文詩等;按國家和作者可分為:外國詩、(中國)詩;按時間可分為:(古代)詩、近代詩、(現代)詩、當代詩

古詩文文體

文體,是指獨立成篇的文本體栽(或樣式、體制),是文本構成的規格和模式,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是某種歷史內容長期積淀的產物。它反映了文本從內容到形式的整體特點,屬于形式范疇。文體的構成包括表層的文本因素,如表達手法、題材性質、結構類型、語言體式、形態格式,以及深層的社會因素,如時代精神、民族傳統、階級印記、作家風格、交際境域、讀者經驗等。文體的特征及其劃分,往往取決于其層面結構中某些因素的強化、突出或變異。

文體通常指由交際環境、交際目的的不同,而逐步相對穩定下來的篇章結構及言語總體格調。作為特定的程式,它既可以成為學科理論體系中的重要關注對象,又能為人們的應用提供最為切實的規則范例。正因為這樣,相關的學科領域里邊,如寫作學、文藝學、語文學、語法學、修辭學、文章學等等,大都要論及該內容。(見《應用寫作》2003年第9期《文體分類中的誤區》)

文體的客觀存在是一種社會文化的需求,但更重要的是依賴于自身的獨特的功能。德國姚斯在《走向接受美學》中認為:“文學的形式類型既不是作家主觀的創造,也不僅是反思性的有序概念,而主要是一種社會現象。類型與形式的存在依賴于它們在現實世界中的功能。”每一種文體都具有其他任何一種體裁所無法取代的功能,以及審美效應。正如萊辛在《漢堡劇評》中所說:“各種體裁的詩歌不可能改善一切,至少說兩種體裁不可能產生完全相同的完美效果;但是每一種體裁可以盡其所能做到最好的改善,而且在其范圍之內做得比其他體裁更好——那才是它的特定目的。

文體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就是表達,就是選擇,就是風格,甚至也可以說是一種強調。每種文體都具有某種對現實社會內容的表達功能,這是文體的本質特征,也是它產生和存在的前提。它在表達同一思想內容時,可以在對等的種種方式中進行選擇,即選用最恰當的再現思想內容的形式外衣。作家在構思創作過程中,總要選擇最符合創作意圖和對象的某種體裁結構及其規定性。因為有人視文體為藝術創作的選擇性。它往往以歷來展現在作家面前的體裁可能的豐富性為前提。它能代表某個作家、某個時期、某……在于任何地方,只存在于文本的文本品格之中,或者用D.H.勞倫斯的話說,存在于它‘為語言意識而作斗爭’之中”。在接受美學的觀點看來,文體又是讀者的一種強調。達克爾.里法泰爾在《文體分析標準》中說:“文體被認為是在不改變意義的情況下給語言結構所傳達的信息添加的一種強調(表達的、感情的或美學的)。這也就是說,語言表達,而文體強調。”

文體的意義,主要不是來自于文體結構的自身屬性,而根本上取決于某種非語言的個人或文化的特質,也可以說取決于某種民族文化的思維方式和心理機制等深層結構。而后者又歸根結底受制約于-個民族的生存境況,以及它的生產力水平和生產關系。每一種文體只有當它的先決條件、它的文化為它獲得了地位時才能存在。因此,文體從本質上說是一種受文化制約的相對觀念。

文體是內容和形式的統一。文本內容決定體裁形式,選擇、運用哪種文體,取決于表現對象的特點以及作者反映的具體方式。任何文體都同其一定的表達內容相適應,新文體的產生依賴于新的歷史環境,然而文體一經形成和確定,又會反作用于表達內容,對它具有一定的制約和要求。同時,文體形式本身就具有內容的牲質。沒有不與內容相聯系的形式,外在形式的性質完全取決于借助它們得以表現的內容性質。內在的東西無一不溢于其表。從根本上來說,審美形式就是起源于現實內容,并是它長期沉淀、風化的結果。前蘇聯莫?卡岡《藝術形態學》:“種類和體栽不是學究們臆想出來的,已經衰亡的,‘裸露的’,‘空洞的’形式結構,而是其中歷史地發生著‘內容的凝固和穩定’的形式。”而德國西奧多·阿多爾諾在《論藝術與社會的關系》中所說的話則更為深刻:“藝術與現實世界的對立存在于形式領域;但是一般說來,這只會以諸如審美形式是內容的積淀這樣一種經由中介的方式發生。”

文體又是歷史性和穩定性的統一,每種文體都具有獨特的歷史形態和表達內容,既同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生產力狀況以及人們的表達需求相適應,又有某種在歷史上比較穩定的結構方式。這種統一,反映了發展和繼承的關系,穩定性保證了文體自身的優良傳統被繼承下去,是文體發展的一種方向性“羅盤”。而歷史性則使文體不斷發展、創新,逐漸走向成孰和完善。隨著歷史文化積淀層的加厚,文體的內涵會不斷更新,有時也能相對獨立于產生它的社會根源,“獲得它們自身的生命與自足性,超越歷史的命運”,( 克勞斯:《論文學類型》)會具有“重新獲得功能”的可能性,從而被開掘出新的表達功能、社會功能和審美功能。

文體界定的理論極其重要,沒有它文體世界將不可思議,與經驗也不相符合,理論上的文體同“歷史的”或“實際的”,即從文本寫作這-事實中產生的文體,其差異是不斷變化、相互影響的。關于文體的定義不可能固定不變,它總是在事實的描述和理論的抽象之間不停地徘徊。

1、記敘文:

(1)、定義:記敘文是以記人、敘事、寫景或狀物、以敘述、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的一種文體。

(2)、六要素:時間、地點、任務、時間的起因、經過和結局。

文體分.類

一、 詩歌

我國最早出現的一種文學體裁,源于原始人的勞動呼聲,是一種有聲韻、有歌詠的文學。

古詩多四言,如《詩經》,東漢魏晉以后多五言、七言。唐代有古體和近體之分,"五四"有了新詩。

我國古代將合樂的詩歌稱為歌,將不合樂的詩歌稱為詩。無論合樂與否,都具有很強的音樂美。

詩歌按時代分為古體詩、近體詩和新詩;按表達方式分為敘事詩和抒情詩;按內容分為田園詩、山水詩、科學詩和詠物詩四類。

1、古體詩

又稱"古詩""古風",指唐以前(主要是漢魏)的詩歌和模仿唐以前的詩歌創作的作品。它由民歌發展而來,不求對仗、平仄,用韻自由。中唐的白居易、元稹用樂府的形式創新題,稱新樂府,仍屬古體詩的范圍。

2、近體詩

與古體詩相對的一種詩歌樣式,又稱"今體詩""格律詩",句數、字數、平仄、用韻都有嚴格的規定。分律詩和絕句兩類。

3、律詩

近體詩的一種體式,分五律和七律。它在音韻、平仄、句式、對仗上都有一定規格和要求。全詩八句,分為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

4、絕句

近體詩的一種體式,分五絕和七絕,四句一首,一般認為是"截律詩之半"而成。

5、楚辭

詩歌的一種體式,因產生于戰國時期南方楚地而得名,以屈原《離騷》為代表,又稱"騷體"。

特點:熔匯大量神話故事,富于幻想和浪漫氣息;除抒情外,大用鋪陳的方法;句式比較散文化,大量用"兮"字。

6、新詩

又稱"現代詩",指中國"五四"運動以來產生的新體詩歌。它在形式上打破了舊體詩歌格律的限制,采用了較為自由的形式和接近口語的白話,便于反映社會生活和表達思想感情。

新詩要求做到精練、押韻,大體整齊。

7、歌行體

樂府民歌的一種體式。歌是總名,鋪張本事而歌稱行,與"吟""曲""引""嘆""篇""調"等均稱"樂府歌行體",其間無嚴格區別。

特點①

有固定的詞調,而大多篇無定句,句無定字,以雜言為主,語多口語化,通俗生動;②音韻節奏上押韻比較自由,不講平仄、對仗;③表現手法:除比興外,多用排比鋪陳,敘事曲折淋漓,長于對話和細節描寫來刻劃人物,塑造形象。

二、賦

本為一種文學的表現手法,為《詩經》"六義"之一,漢代形成一種特定的體制。成為一種介于詩和散文之間的講究鋪陳,重視詞藻、對偶、押韻的文體。以鋪敘事物為主的是"大賦",以抒情為主的叫"小賦",接近于散文的稱"文賦"。

它有別于今天的散文標題的"賦",已不是鋪陳的字眼,而是"贊""頌"意。

古人"辭""賦"合稱,是因二者都體形靈活,篇幅長短不限,句子以四、六言為主,且允許有錯落參差;從風格上看,都講究文采,多用鋪張手法。二者的區別是:"辭"在句中或結尾多用"兮"以調節音節,而"賦"則較多的使用散文句式,甚至整篇韻文中夾雜完全不押韻的散文語句。

三、駢體文

是以雙句(即儷偶句、偶句)為主,講究對仗和聲律,與散文相對的一種韻文。最大特點是,全文用對偶句組成,構成字數相等的上下聯,句法結構對稱,詞性、詞義相互合對。而偶句通常用四字和六字組成,互相交替(四六文),如"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

起于漢末,形成于魏晉,盛行于南北朝。唐初仍沿習此,到韓、柳繼起后,這種文體才衰落。

和韓、柳倡導的古文相比,古文講"氣勢",駢文講"氣韻";古文講通暢,駢文講含蓄;古文講古樸,駢文講典麗。

四、詞

古代適合合樂歌唱而產生的一種新詩體,(即"倚聲填詞")。又叫"曲子詞""長短句""樂府"等。

每首詞都有一個表示音樂的曲調名(曲牌),它規定了可供演唱的詞的音樂,也規定了作為歌詞的"詞"的字數、句數、韻數、韻位等。大部分都分為片(段),"片"也叫"遍"或"闋",是音樂唱完一遍的意思。

詞概括樂調長短,分為小令、中調、長調(慢詞)。

詞遠在梁代時已有雛形,晚唐定型,盛于宋朝。

五、小說

文學作品的一大樣式。通過描寫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的環境,塑造多種多樣的人物形象,廣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會生活。

中國小說淵源于古代神話傳說,經歷了六朝志怪、唐代傳奇、宋元話本、明清章回小說和"五四"現代小說的發展過程。

按篇長短可分為長篇、中篇、短篇;按內容不同分為社會小說、神話小說、歷史小說、科學小說和偵探小說。

1、志怪小說

指我國漢魏六朝的談鬼神怪異的一種舊小說。起源于古代神話和傳說。如《搜神記》。

2、軼事小說

用于記敘魏晉以來崇尚清談的知識分子的狂放傳聞和軼事是一種小說。

3、傳奇小說

是一種情節多奇、神異的古典小說。一般指唐、宋人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是元、明、清三代小說、戲劇作家吸取題材的寶庫。其源出于六朝"志怪"。

4、話本小說

指宋元說話藝人所用的底本。用通俗的語言把小說、講史的內容記錄下來自己備忘或為傳授別人。后成為小說的一種樣式,即話本小說。它標志著我國古典小說的成熟。

(擬話本小說)

5、章回小說

我國古代長篇小說的一種樣式。是在講史、話本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分章敘事的小說。

特點是概括故事情節的發展和矛盾沖突的段落,劃分為若干回,并多用對偶句式作回目,揭示本回內容。每回開頭常有詩詞。最先一段重提上回內容,以便銜接本回內容;每回結尾,多在情節高潮時戛然而止留下懸念。

6、譴責小說

以揭露社會弊病,并對封建官場和社會的種種病態進行鞭笞與譴責的一類小說的總稱。產生于辛亥革命前后。

7、演義小說

舊體長篇小說的一種,。概括史書、傳說,用近代口語鋪敘成文。是由講史話本發展而來的。

六、散文

古代,凡不押韻,不重排偶的散體文章,包括經傳史書在內,概稱散文。現代散文是指與詩歌、小說、戲劇并稱的文學體裁。

散文的特點是取材廣泛,"形散神聚";形式自由,寫法靈活;語言不受韻律限制,表達含蓄,意味深長。

按內容的差異和表達方式的不同,可分為:

記敘散文--以記人、事敘、狀物、寫景為主的散文。

抒情散文--通過對人物、事件或景物的記敘描寫,達到托物詠志、寓情于物的目的。常用象征手法表達作者含蓄的激情,引導人們去追思和聯想。

議論散文--說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簡述,形象的描繪和感情的抒發來進行。不需要邏輯推理,和嚴密的論證。

1、古文

指以文言所寫的散體文,別于駢文而言。唐韓愈反對魏晉以來駢儷的文風,提倡先秦漢代所普遍使用的散體文,并稱散體文為古文,后用為散文的專稱。

2、記

①碑記:古代一種刻在石碑上記敘人物生平事跡的文體。

②游記:是一種描寫旅行見聞的散文體裁。

③雜記:是古代因事見義,雜寫所見所聞不多加議論的散 文體裁。

④記……事:是古代記載人物生平事跡的文體。

⑤筆記:古代以記事為主的篇幅短小,內容豐富的文體。《夢溪筆談》。

3、古議論文體

①原:古代探源究理的議論文體。《原君》(黃宗羲)

②辨;是古代明辨是非的議論文體。

③說:是古代用以記敘、議論或說明等方式來闡述事理的文體。《馬說》《師說》

④論:古代析理推論的議論文體。《六國論》

4、古代臣屬進呈帝王的奏章--屬議論文體

①疏:是臣下向皇帝分條陳述意見的一種文體。又稱奏章、奏議。《論積貯疏》(賈誼)

②表:陳述某種意見或事情的文體。《陳情表》(李密)

③策:科舉考試問之于策而令應舉者作答被稱之為策問的文體。

④諷諫:古代用比喻暗示一類的方式委婉規勸別人接受下級意見的文體。《鄒忌諷齊王納諫》

5、序、跋

6、贈序

古代文體之一,是為贈別而寫的。《送東陽馬生序》

7、史傳

①本紀:傳記的一種,專門記述帝王事跡。

②世家:主要敘述諸侯和特殊人物的事跡。

③列傳:用于記述一般人臣和庶民的事跡,也有用來記載少數民族和其他國家歷史的。

8、報告文學

散文中的一種新興樣式,是特寫、文藝通訊等的總稱。運用文學的表現手法,迅速及時的報道社會生活中人們關心的事物,具有新聞性、形象性和政論性的特點。被稱為文藝戰線上的"輕騎兵"。

中國報告文學的三部里程碑作品《包身工》、《誰是最可愛的人》、《哥德巴赫猜想》。

七、戲劇

綜合性舞臺藝術,是借助文學、音樂、舞蹈、美術、雕塑、建筑等藝術手段塑造舞臺藝術形象,揭示社會矛盾,反映社會生活的。

在中國,戲劇是戲曲、話劇、歌劇的總稱。也常專指話劇。在西方指話劇。

戲劇的基本要素是矛盾沖突。

戲劇的語言包括對白、獨白;舞臺說明。

戲劇的結構:獨幕、多幕。

分類:按作品類型分有悲劇、喜劇、正劇;按題材分有歷史劇、現代劇、童話劇;按結構分有獨幕劇、多幕劇。

1、元雜劇

包括散曲和雜劇。

1)散曲

元代興起的一種新形式的韻文,是在金"俗謠俚曲"的基礎上發展成長起來的。分小令、套數二種。

小令是一支單調的曲,簡短精練,在格律上不像詞那樣嚴格,常用以抒情寫景,如元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套數是由兩支以上的曲子按照一定的規則聯綴起來的組曲,又叫"散套""套曲"。全套必須屬于同一宮調。套數可用于敘述較完整的情節、事跡或夾議論,如元睢景臣〔般涉調·哨遍〕《高祖還鄉》。

2)雜劇

是包括音樂、歌舞的綜合藝術。分曲詞、賓白、科迅三部分。

曲詞由散曲中的套曲組成,供演員歌唱之用。每折由一人獨唱,其他演員只有對白。科迅是動作、表情。

結構:"四折一楔子","楔子"是說明或介紹人物,聯系情節的。折是音樂組織的單元,也是故事情節發展的自然段落。

元雜劇的角色:"末""旦"等。

八、應用文

應用文體可分為四大類:記寫事實類、闡述觀點類、解說知識類、經辦事務類。這四類缺一不可。有人認為,只有經辦事務那一類才算應用文體,前三類都不算。這種看法不符合兩分法。如果前三類既不屬于文學文體,又不屬于應用文體,那它們屬于哪一類呢?如果把它們與文學文體和應用文體并列,顯然是不科學的。它們的實用性是如此明顯,理應屬于應用文體的范疇。

像報告文學、雜文、科普小品等文學味相應較濃的文體的歸屬,爭議尤甚。我們認為,它們首先應該屬于應用文體。因為它們或是對人們極端關注的重要人、事的生動記寫,或是對現實生活中某些熱點問題的獨到闡發,或是對科普知識的形象解說,都有較為明顯的實用目的與實用功效。并且它們分別所在的那一大類(記寫事實類、闡述觀點類、解說知識類)屬于應用文體,它們恐怕也不好單獨劃分出來歸屬于文學文體。至于它們對某些文學手法的運用,只不過是為了增強感染力和說服力,從而更好地為實用目的服務而已。(《應用寫作》雜志1992年第5期《淺談應用文體的范圍與分類》)

詩歌的題材和體裁是什么?

古代詩歌的體裁常識

古代詩歌的分類

古代詩歌包括詩、詞、曲。

1.從詩歌的形式可分為:

①古體詩,包括古詩(唐以前的詩歌)、楚辭、樂府詩。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詩體裁的詩歌也屬古體詩。古體詩不講對仗,押韻較自由。古體詩的發展軌跡:《詩經》→楚辭→漢賦→漢樂府→魏晉南北朝民歌→建安詩歌→陶詩等文人五言詩→唐代的古風、新樂府。

②近體詩,包括律詩和絕句。

③詞,又稱為詩余、長短句、曲子、曲子詞、樂府等。其特點: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字數不同可分為長調(91字以上)、中調(59-90字)、小令(58字以內)。詞有單調和雙調之分,雙調就是分兩大段,兩段的平仄、字數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單調只有一段。詞的一段叫一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闕、上闕、上片,第二段叫后闕、下闕、下片。

④曲,又稱為詞余、樂府。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興起于金,興盛于元,體式與詞相近。特點:可以在字數定格外加襯字,較多使用口語。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數(套曲)兩種。套數是連貫成套的曲子,至少是兩曲,多則幾十曲。每一套數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須同一宮調。它無賓白科介,只供清唱。

2.從詩歌的題材可分為:

①寫景抒情詩,歌詠山水名勝、描寫自然景色的抒情詩歌。古代有些詩人由于不滿現實,常寄情于山水,通過描繪江湖風光、自然風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這類詩常將要抒發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寫的景物之中,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寓情于景。其風格清新自然。

②詠物言志詩,詩人對所詠之物的外形、特點、神韻、品格進行描摹,以寄托詩人自己的感情,表達詩人的精神、品質或理想。

③即事感懷詩,因一事由而引發詩人的感慨,如懷親、思鄉、念友等。

④懷古詠史詩,以歷史典故為題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諷今,或抒發滄桑變化的感慨。

⑤邊塞征戰詩,描寫邊塞風光和戍邊將士的軍旅生活,或抒發們樂觀豪邁或相思離愁的情感,風格悲壯宏渾,筆勢豪放。

律詩

中國近體詩的一種。格律嚴密。發源于南朝齊永明時沈約等講究聲律、對偶的新體詩,至初唐沈_期、宋之問時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時期。律詩要求詩句字數整齊劃一,每首分別為五言、六言、七言句,簡稱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較少見。通常的律詩規定每首8句。如果僅6句,則稱為小律或三韻律詩;超過8句,即10句以上的,則稱排律或長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詩,每2句成一聯,計四聯,習慣上稱第一聯為破題,第二聯為頷聯、第三聯為頸聯、第四聯為結句。每首的二、三兩聯(即頷聯、頸聯)的上下句必須是對偶句。排律除首末兩聯不對外,中間各聯必須上下句對偶。小律對偶要求較寬。律詩要求全首通押一韻,限平聲韻;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詩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間。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對,有“仄起”與“平起”兩式。另外,律詩的格律要求也適用于絕句。

唐代律詩在定型化過程中和定型后,都存在變例,有些律詩不完全按照格式寫作,如崔顥的《黃鶴樓》,即前半首為古體格調,后半首才合律。律詩的這種變化被稱為拗體。

絕句

中國詩體。又稱截句、斷句、絕詩。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兩種。簡稱五絕、七絕,也偶有六絕。它源于漢及魏晉南北朝歌謠。“絕句”這一名稱大約起于南朝。梁、陳時,已較普遍地用絕句泛指四句短詩,其押韻平仄都較自由,或稱古絕句。唐以后盛行近體絕句,格律同于八句律詩中的前、后或中間四句。所以,唐人有的在詩集中把絕句歸于律詩。后來也有學者認為絕句是截于律詩之半而成。絕句靈活輕便,適于表現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廣為詩人所采用,創作之繁榮超過其他各體詩。宋代洪邁曾輯錄唐人絕句萬首,約占現存唐詩總數1/5。除李白、王昌齡、杜牧、李商隱以絕句擅長外,還有不少千古名篇,并不一定出自名家之手。另外,唐人絕句大都配樂歌唱,如王維《渭城曲》、李白《清平調》、劉禹錫和白居易的《竹枝詞》、《楊柳枝》等,所以,絕句也被人視作唐人樂府

====================

一、古代詩歌的分類

古代詩歌包括詩、詞、曲。

1.從詩歌的形式可分為:

①古體詩,包括古詩(唐以前的詩歌)、楚辭、樂府詩。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詩體裁的詩歌也屬古體詩。古體詩不講對仗,押韻較自由。古體詩的發展軌跡:《詩經》→楚辭→漢賦→漢樂府→魏晉南北朝民歌→建安詩歌→陶詩等文人五言詩→唐代的古風、新樂府。

②近體詩,包括律詩和絕句。

③詞,又稱為詩余、長短句、曲子、曲子詞、樂府等。其特點: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字數不同可分為長調(91字以上)、中調(59-90字)、小令(58字以內)。詞有單調和雙調之分,雙調就是分兩大段,兩段的平仄、字數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單調只有一段。詞的一段叫一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闕、上闕、上片,第二段叫后闕、下闕、下片。

④曲,又稱為詞余、樂府。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興起于金,興盛于元,體式與詞相近。特點:可以在字數定格外加襯字,較多使用口語。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數(套曲)兩種。套數是連貫成套的曲子,至少是兩曲,多則幾十曲。每一套數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須同一宮調。它無賓白科介,只供清唱。

2.從詩歌的題材可分為:

①寫景抒情詩,歌詠山水名勝、描寫自然景色的抒情詩歌。古代有些詩人由于不滿現實,常寄情于山水,通過描繪江湖風光、自然風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這類詩常將要抒發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寫的景物之中,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寓情于景。其風格清新自然。

②詠物言志詩,詩人對所詠之物的外形、特點、神韻、品格進行描摹,以寄托詩人自己的感情,表達詩人的精神、品質或理想。

③即事感懷詩,因一事由而引發詩人的感慨,如懷親、思鄉、念友等。

④懷古詠史詩,以歷史典故為題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諷今,或抒發滄桑變化的感慨。

⑤邊塞征戰詩,描寫邊塞風光和戍邊將士的軍旅生活,或抒發們樂觀豪邁或相思離愁的情感,風格悲壯宏渾,筆勢豪放。

柳宗元的屬于古體詩中的七言。

轉個帖子:

古代詩歌的分類:古代詩歌包括詩、詞、曲。

從詩歌的形式可分為:

1古體詩,包括古詩(唐以前的詩歌)、楚辭、樂府詩。古體詩的詩體可分為樂府、雜言、四言、五言、七言等。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詩體裁的詩歌也屬古體詩。古體詩不講對仗,押韻較自由。古體詩的發展軌跡:《詩經》→楚辭→漢賦→漢樂府→魏晉南北朝民歌→建安詩歌→陶詩等文人五言詩→唐代的古風、新樂府。

2近體詩,包括律詩和絕句。詩體分為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等。

3詞,又稱為詩余、長短句、曲子、曲子詞、樂府等。其特點: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字數不同可分為長調(91字以上)、中調(59-90字)、小令(58字以內)。詞有單調和雙調之分,雙調就是分兩大段,兩段的平仄、字數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單調只有一段。詞的一段叫一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闕、上闕、上片,第二段叫后闕、下闕、下片。

4曲,又稱為詞余、樂府。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興起于金,興盛于元,體式與詞相近。特點:可以在字數定格外加襯字,較多使用口語。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數(套曲)兩種。套數是連貫成套的曲子,至少是兩曲,多則幾十曲。每一套數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須同一宮調。它無賓白科介,只供清唱。

5新詩(或稱白話詩)

二.從詩歌的題材可分為:

1寫景抒情詩,歌詠山水名勝、描寫自然景色的抒情詩歌。古代有些詩人由于不滿現實,常寄情于山水,通過描繪江湖風光、自然風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這類詩常將要抒發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寫的景物之中,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寓情于景。其風格清新自然。

2詠物言志詩,詩人對所詠之物的外形、特點、神韻、品格進行描摹,以寄托詩人自己的感情,表達詩人的精神、品質或理想。

3即事感懷詩,因一事由而引發詩人的感慨,如懷親、思鄉、念友等。

4懷古詠史詩,以歷史典故為題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諷今,或抒發滄桑變化的感慨。

5邊塞征戰詩,描寫邊塞風光和戍邊將士的軍旅生活,或抒發們樂觀豪邁或相思離愁的情感,風格悲壯宏渾,筆勢豪放。

================================

題材就是說,詩歌所寫的內容是哪方面的,比如說抒情詩,敘事詩,寫景詩之類

而體裁就是說詩歌的寫作手法也就是表現形式,比如說絕句,律詩,樂府等等

絕句也叫“截句”,就是說從律詩中截取兩聯而成詩,非常嚴格的要求格律和押韻,共四句,有五言和七言兩種。

而樂府則是古體詩,不像絕句那樣嚴格要求韻律,每句的字數和句數的多少也不受限制

詩歌體裁分類

1 古體詩,包括古詩(唐以前的詩歌)、楚辭、樂府詩。古體詩的詩體可分為樂府、雜言、四言、 五言、 七言等。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詩體裁的詩歌也屬古體詩。古體詩不講對仗,押韻較自由。古體詩的發展軌跡:《詩經》→楚辭→漢賦→漢樂府→魏晉南北朝民歌→建安詩歌→陶詩等文人五言詩→唐代的古風、新樂府。

2 近體詩,包括律詩和絕句。詩體分為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等。

3 詞,又稱為詩余、長短句、曲子、曲子詞、樂府等。其特點: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字數不同可分為長調(91字以上)、中調(59-90字)、小令(58字以內)。詞有單調和雙調之分,雙調就是分兩大段,兩段的平仄、字數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單調只有一段。詞的一段叫一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闕、上闕、上片,第二段叫后闕、下闕、下片。

4 曲,又稱為詞余、樂府。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興起于金,興盛于元,體式與詞相近。特點:可以在字數定格外加襯字,較多使用口語。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數(套曲)兩種。套數是連貫成套的曲子,至少是兩曲,多則幾十曲。每一套數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須同一宮調。它無賓白科介,只供清唱。

5 新詩(或稱白話詩)

常見的題材如下:

1、愛情詩:這是以愛情(包括悼亡)為題材的詩,也稱“情歌”、“閨怨詩”。

愛情詩自《詩經》起,源遠流長,主要描寫男女愛慕之情和愛情生活,或抒發離別相思之情。如《兼葭

》、《迢迢牽牛星》、《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李商隱)、《鵲橋仙》(“纖云弄巧”秦觀)等等。

2、諷刺詩:這是以嘲諷或勸喻手法,揭露社會黑暗、世態炎涼,表達人民或正人直士呼聲的詩歌,亦稱

“諷喻詩”,有時也稱“政治諷刺詩”。

諷刺詩同樣源遠流長,自《詩經》起直到現代從未消失。如《碩鼠》、《伐檀》、《蜂》(唐·羅隱)、《題臨安邸》(南宋·林升)、《醉太平》(“譏貪小利者”元代無名氏)等等。

3、哲理詩:這是一種通過對具體事物的描述、議論,來寄寓或闡發某種哲理的詩歌。

有的點明主題,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著名的如蘇軾的《題西林壁》、《琴詩》,朱熹的《觀書有

感》等。

此外,有些詩雖不是哲理詩,但其中有的詩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等),也應注意。

4、送別詩:這也是最早出現、最為常見的題材之一,主要抒寫離情別恨,或用以激勵勸勉,或用以表達

深情厚誼,或用以抒發別離之愁。

因為送別常與登山臨水相聯系,故又稱“山水送別詩”。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

然之廣陵》(李白)、《別董大二首》(高適)等。

5、記行詩:又稱記游詩、行旅詩。或描述個人游歷見聞感受,或表現思親懷鄉之情,敘事與抒情相結合。

這類詩離不開山水景物描寫,所以又稱“山水記行詩”。

這與純粹的山水詩略有區別,是“以記抒情”為主的。如杜甫的《旅夜抒懷》、馬致遠的《秋思》,便

不可視作山水詩。

6、邊塞詩:這是以描寫邊塞風光,反映邊疆將士生活為基本內容的詩歌。

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有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李頎等。

高適的《燕歌行》、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王之渙的《涼州詞》、王昌齡的《出塞》以及宋

代范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等,均是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7、詠史詩:這是以吟詠或評論歷史故事、歷史人物為題材,借此抒發情懷、諷刺時事的詩歌,一般是先

敘事后議論;也有一些只敘述對比而不加議論,讓讀者思考的。

詠史為題的詩以班固的《詠史》、西晉左思的《詠史八首》為早期著名代表作。此后不斷發展,出現了更多的詠史詩,如章碣的《焚書坑》、李商隱的《賈生》、杜牧的《題烏江亭》(王安石與之曾唱反調)、溫庭筠的《經五文原》等,均為名篇。

8、詠物詩:這是借吟詠自然或社會事物,來表達思想感情的詩歌,托物言志,象征比擬是其常用手法。

這類詩先秦兩漢已出現,唐以后佳作漸多。

如王維的《相思》(“紅豆生南國”)、李白的《白鷺》、杜甫的《歸雁》、陸游的《卜算子·詠梅》

、于謙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9、詠懷詩:這是以吟詠個人抱負,反映或諷刺社會為題材的詩歌,比興、象征、聯想等是其主要手法。

詠懷詩也源自《詩經》,是古詩中最重要的詩歌之一。

如屈原的《離騷》、《涉江》、李白的《行路難》、《將進酒》、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蘇軾的《

定風波·沙湖道中遇》,陸游的《書憤》等等,都是令人感動的詠懷名作。

10、懷古詩:由憑吊古跡而產生聯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發情懷抱負,這類詩就是懷古詩。

懷古詩可歸入詠懷詩大類之中,但獨有特色;

懷古詩與詠史詩略有不同,懷古詩是身臨舊地古跡而抒情言志,而詠史則不必親到歷史遺址,在書房中

就可以寫作。

懷古詩如杜甫的《蜀相》、劉禹錫的《烏衣巷》、《石頭城》、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蘇軾的《念

奴嬌·赤壁懷古》、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等等,都遺

響千古。

古代詩歌的體裁常識

一、按音律分

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類。古體詩和近體詩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從詩的音律角度來劃分的。

⑴古體詩:包括古詩(唐以前的詩歌)、楚辭、樂詩。"歌""行""引""曲""呤"等古詩體裁的詩歌也屬古體詩。古體詩不講對仗,押韻較自由。古體詩的發展軌跡:《詩經》→楚辭→漢賦→漢樂府→魏晉南北朝民歌→建安詩歌→陶詩等文人五言詩→唐代的古風、新樂府。

①楚辭體:是戰國時期楚國屈原所創的一種詩歌形式,其特點是運用楚地方言、聲韻,具有濃厚的楚地色彩。東漢劉向編輯的《楚辭》,全書十七篇,以屈原作品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離騷》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稱"楚辭體"為"騷體"。

②樂府:本是漢武帝時掌管音樂的官署名稱,后變成詩體的名稱。漢、魏、南北朝樂府官署采集和創作的樂歌,簡稱為樂府。魏晉和唐代及其以后詩人擬樂府寫的詩歌雖不入樂,也成為樂府和擬樂府。如《敕勒歌》《木蘭詩》《短歌行》(曹操)。一般來說,樂府詩的標題上有的加"歌""行""引""曲""吟"等。

③歌行體:是樂府詩的一種變體。漢、魏以后的樂府詩,題名為"歌""行"的頗多,二者雖名稱不同,其實并無嚴格區別,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節、格律一般都比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于變化,以后遂有"歌行"體。到了唐代,初唐詩人寫樂府詩,除沿用漢魏六朝樂府舊題外,已有少數詩人另立新題,雖辭為樂府,已不限于聲律,故稱新樂府。此類詩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發展。如,杜甫的《悲陳陶》《哀江頭》《兵車行》《麗人行》,白居易的許多作品,其形式采用樂府歌行體,大多三言、七言錯雜運用。

⑵近體詩:與古體詩相對的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是唐代形成的一種格律體詩,分為兩種,其字數、句數、平仄、用韻等都有嚴格規定。

①一種稱"絕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簡稱"五絕",七言的簡稱"七絕"。

②一種稱"律詩",每首八句,五言的簡稱"五律",七言的簡稱"七律",超過八句的稱為"排律"(或"長律")。

律詩格律極嚴,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韻有定位(押韻位置固定),字有定聲(詩中各字的平仄聲調固定),聯有定對(律詩中間兩聯必須對仗)。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詩,每首四聯八句,每句字數必須相同,可四韻或五韻,中間兩聯必須對仗,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詩定格基礎上加以鋪排延續到十句以上,則稱排律,除首末兩聯外,上下句都需對仗,也有隔句相對的,稱為"扇對"。再如,絕句僅為四句兩聯,又稱絕詩、截句、斷句,平仄、押韻、對偶都有一定要求。

⑶詞:又稱為詩余、長短句、曲子、曲子詞、樂府等。其特點: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字數不同可分為長調(91字以上)、中調(59~90字)、小令(58字以內)。詞有單調和雙調之分,雙調就是分兩大段,兩段的平仄、字數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單調只有一段。詞的一段叫一闋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闋、上闋、上片,第二段叫后闋、下闋、下片。

⑷曲:又稱為詞余、樂府。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興起于金,興盛于元,體式與詞相近。特點:可以在字數定格外加襯字,較多使用口語。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數(套曲)兩種。套數是連貫成套的曲子,至少是兩曲,多則幾十曲。每一套數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須同一宮調。它無賓白科介,只供清唱。

二、按內容分

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史詩)、詠物詩、悼亡詩、諷諭詩。

⑴懷古詩。

一般是懷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跡。詠史懷古詩往往將史實與現實扭結到一起,或感慨個人遭遇,或抨擊社會現實。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感慨個人遭遇,理想和現實的矛盾,年過半百,功業無成。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表達對朝廷茍且偷生的不滿,抨擊社會現實。也有的詠史懷古詩只是對歷史作冷靜的理性思考與評價,或僅是客觀的敘述,詩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詩人的感慨只是畫外之音而已。如,劉禹錫的《烏衣巷》,今昔對比,表達了詩人的歷史滄桑之感。

⑵詠物詩。

詠物詩的特點:內容上以某一物為描寫對象,抓住其某些特征著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實到虛,寫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擬人、對比等表現手法。

⑶山水田園詩。

南朝謝靈運開山水詩先河,東晉陶淵明開田園詩先河,發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園詩派,代表人物是王維、孟浩然。山水田園詩以描寫自然風光、農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隱居生活見長,詩境雋永優美,風格恬靜淡雅,語言清麗洗練。

⑷戰爭詩。

從先秦就有了以邊塞、戰爭為題材的詩,發展到唐代。由于戰爭仍頻,統治者重武輕文,士人邀功邊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舉進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種積極用世、昂揚奮進的時代氣氛,于是奇情壯麗的邊塞詩便大大發展起來了,形成一個新的詩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適、岑參、王昌齡。

⑸行旅詩和閨怨詩。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長期流離漂泊,或久戍邊關,總會引起濃濃的思鄉懷人之情,所以這類詩文就特別多,它們或寫羈旅之思,或寫思念親友,或寫征人思鄉,或寫閨中懷人。寫作上或觸景傷情,或感時生情,或托物傳情,或因夢寄情,或妙喻傳情。

⑹送別詩。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訊極不發達,親人朋友之間往往一別數載難以相見,故古人特別看重離別。離別之際,人們往往設酒餞別,折柳相送,有時還要吟詩話別,因此離情別緒就成為古代文人一個永恒的主題。因各人的情況不同,故送別詩所寫的具體內容及思想傾向往往有別。有的直接抒寫離別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積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寫離愁別恨,有的重在勸勉、鼓勵、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概括一下,主要分為9種:1諷刺 2愛情 3哲理 4送別 5風景 6抱負 7想像 8故事 9思想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m.pinswag.com/ask/26590.html

分享給朋友:

“古詩詞有哪些體裁,古詩詞的體裁分類及其特點” 的相關文章

宋詩對唐詩有哪些開拓(唐詩與宋詩的區別與舉例)

宋詩對唐詩有哪些開拓(唐詩與宋詩的區別與舉例)

很多朋友對于宋詩對唐詩有哪些開拓和唐詩與宋詩的區別與舉例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唐詩和宋詩有什么聯系和區別 1、聯系:宋詩是在唐詩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宋詩是在唐詩之后的另一個高峰,確立了一套異于唐詩的審美規范,但同時又學習唐代,表現出宋朝的時代特色。...

杜甫作品多少(杜甫所有作品)

杜甫作品多少(杜甫所有作品)

很多朋友對于杜甫作品多少和杜甫所有作品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杜甫作了多少首詩? 一、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二、擴展知識:1、杜甫簡介: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漢族,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人,...

關于古詩如何賞析分析的信息

關于古詩如何賞析分析的信息

很多朋友對于古詩如何賞析分析和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如何賞析古詩 古詩詞鑒賞方法:抓詩眼、抓意象、明意境1.詩眼:詩歌是語言的藝術,古人寫詩特別講究“煉字”。一句詩或一首詩中最傳神的一個字、一個詞,一般是動詞、形容詞。如“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字,...

樂府詩有哪些稱呼(樂府詩的別稱)

樂府詩有哪些稱呼(樂府詩的別稱)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樂府詩有哪些稱呼,以及樂府詩的別稱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樂府被后世稱為什么?(別稱) 樂府的名稱,起源於秦,到漢時沿用秦時的名稱,漢惠帝時設樂府令,漢武帝時立樂府署,當時是音樂的官府,并以李延年為「協...

包含張南史花如何理解本詩的建筑美的詞條

包含張南史花如何理解本詩的建筑美的詞條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張南史花如何理解本詩的建筑美,以及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求寶塔詩一首 一七令·茶唐代:元稹茶。香葉,嫩芽。慕詩客,愛僧家。碾雕白玉,羅織紅紗。銚煎黃蕊色,碗轉曲塵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獨對朝霞。洗盡古...

山海經大荒在哪里(山海經大荒東經)

山海經大荒在哪里(山海經大荒東經)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山海經大荒在哪里,以及山海經大荒東經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山海經——大荒北經 1,附禺山 ①附禺:山名。與前文中的務禺山、鮒魚山是同一座山。②離俞:離朱鳥。 ③大物、小物:殉葬用的大小物品。 ④瑯鳥:白鳥。 ⑤玄鳥:燕子。 在東北海外邊,大荒中,黃...

如何理解詩到元和體變新(為什么說詩到元和體變新)

如何理解詩到元和體變新(為什么說詩到元和體變新)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如何理解詩到元和體變新,以及為什么說詩到元和體變新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第四編 隋唐五代文學(4-7) 第四章 杜甫 第一節 杜甫及其詩歌的詩史性質 理解: ① 杜甫的生平際遇、思想性格與其詩歌創作 杜甫是初唐著名詩人,奉儒守素的家庭文化傳統對他忠...

古詩十九首和白居易相差多少年(白居易的詩有多少首?)

古詩十九首和白居易相差多少年(白居易的詩有多少首?)

大家好,關于古詩十九首和白居易相差多少年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白居易的詩有多少首?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請問:李白、杜甫、白居易三人之間的年齡差,以及他們之間的聯系。 李杜二人相差11歲,二人認...

乾隆皇帝寫了多少詩詞(乾隆寫過的詩詞)

乾隆皇帝寫了多少詩詞(乾隆寫過的詩詞)

今天給各位分享乾隆皇帝寫了多少詩詞的知識,其中也會對乾隆寫過的詩詞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乾隆皇帝一生寫了多少首詩詞? 據載,乾隆皇帝在位63年,總計寫下了43000余首詩,其詩詞創作的總量已接近于整部《全唐詩》。【人物】:乾隆,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

古詩有多少種(古詩有哪幾個)

古詩有多少種(古詩有哪幾個)

大家好,關于古詩有多少種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古詩有哪幾個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古詩詞分為哪幾類? 1、按音律分: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類。(1)、古體詩包括古詩(唐以前的詩歌)、楚辭、樂府詩。...

發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