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俠客行什么意思,俠客行結局什么意思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李白的俠客行什么意思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俠客行結局什么意思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俠客行 賞析_李白俠客行翻譯
李白俠客行翻譯,這首古詩,主要贊揚了游俠的風骨和氣派,表露了作者對游俠的傾慕之情。本文李白俠客行翻譯由大學高考編輯收集整理,希望大家喜歡!
導讀:
在李白那個時代,受‘貞觀之治’的影響,國家富強,交通發達,民族文化大融合,所以造就了當時民間的尚武之風,而作者李白也因此受了影響,身上佩著一把劍,對行俠仗義的游俠更是充滿著傾慕和向往!其原文如下:
俠客行
李白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
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閑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
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
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
眼花耳熱后,意氣素霓生。
救趙揮金錘,邯鄲先震驚。
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
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
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
俠客行字詞解釋:
⑴行,這里不是行走的行,而是歌行體的行,俠客行,等于說“俠客的歌”。
⑵趙客,燕趙之地的俠客。自古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莊子·說劍》:“昔趙文王好劍,劍士夾門而客三千余人。”縵,沒有花紋。胡纓,古時將北方少數民族通稱為胡;纓,系冠帽的帶子。縵胡纓,即少數民族做工粗糙的沒有花紋的帶子。這句寫俠客的冠帶。
⑶吳鉤,寶刀名。霜雪明,謂寶刀的鋒刃像霜雪一樣明亮。
⑷颯沓,群飛的樣子,形容馬跑得快。
⑸“十步”兩句原自《莊子·說劍》:“臣之劍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這里是說俠客劍術高強,而且勇敢。
⑹信陵,信陵君,戰國四公子之一,為人禮賢下士,門下食客三千余人。
⑺朱亥、侯嬴,都是信陵君的門客。朱本是一屠夫,侯原是魏國都城大梁東門的門官,兩人都受到信陵君的禮遇,都為信陵君所用。炙,烤肉。啖,吃。啖朱亥,讓朱亥來吃。
⑻“三杯”兩句說幾杯酒下肚(古詩文中,三、九常是虛指)就作出了承諾,并且把承諾看得比五岳還重。
⑼素霓,白虹。古人認為,凡要出現不尋常的大事,就會有不尋常的天象出現,如“白虹貫日”。這句意思是,俠客重然諾、輕死生的精神感動了上天。也可以理解為,俠客這一承諾,天下就要發生大事了。這樣與下文扣得更緊。
⑽太玄經,揚雄曾在皇帝藏書的天祿閣任校刊工作。《太玄經》是揚雄寫的一部哲學著作。
俠客行原文翻譯:
燕趙的俠士,頭上系著俠士的武纓,腰佩吳越閃亮的彎刀,騎著銀玻白馬,像流星一樣在大街上弛騁。他們的武藝蓋世,十步可斬殺一人,干里之行,無人可擋。他們為人仗義行俠,事成之后,連個姓名也不肯留下。想當年,侯嬴、朱亥與信陵君結交,與之脫劍橫膝,交相歡飲。三杯熱酒下肚,便慷概許諾,愿為知己兩助擂刀。一諾重于泰山;眼花且熱之后,胸中之意氣,可貫長虹。朱亥為信陵君救趙,揮起了金椎。此一壯舉,使趙都邯鄲上下,都先為之震驚。二壯士的豪舉,干秋之后仍然在大梁城傳為美談。他們縱死而俠骨猶香,不魄為是蓋世之英豪。要做人就要像他們這樣的俠士一樣,傳名百代,為人稱頌。誰能愿像揚雄那樣的儒生,白首著書,老死窗下呢?
俠客行背景:
此詩約作于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游齊州時。唐代游俠之風頗為盛行,所以,不僅是燕趙傳統的多任俠而已,特別是關隴一帶的風習“融胡漢為一體,文武不殊途。”更促成了少年喜劍術、尚任俠的風氣。李白少年時代,頗受關隴文化風習的影響,因此,他自幼勤苦讀書“觀百家”外,“十五好劍術”“高冠佩雄劍”甚至,他一生都不離劍的:“撫劍夜吟嘯,雄心日千里。”“長劍一杯酒,男兒方寸心。”堪稱是“文武不殊途”,兼備于李白一身了。詩人李白如此愛劍和他輕財重義,尚任俠分不開。他說;“十五好劍術,遍于諸侯。”正是當時任俠流行的社會意識,為了事業心和抱負的驅使,尚任俠的少年都企求干一番豪縱、快意的事,得到社會上的普遍贊譽。李白這首《俠客行》就是在以這任俠意識為尚的背景之下創作的。
俠客行主旨:
這一首古風詩,抒發了作者對俠客的傾慕,對拯危濟難、用世立功生活的向往。
俠客行內容簡析:
此詩前四句從俠客的裝束、兵刃、坐騎描寫俠客的外貌;第二個四句寫俠客高超的武術和淡泊名利的行藏;第三個四句引入信陵君和侯嬴、朱亥的故事來進一步歌頌俠客,同時也委婉地表達了自己的抱負,俠客得以結識明主,明主借助俠客的勇武謀略去成就一番事業,俠客也就功成名就了;最后四句表示,即使俠客的行動沒有達到目的,但俠客的骨氣依然流芳后世,并不遜色于那些功成名就的英雄,寫史的人應該為他們也寫上一筆。
俠客行賞析:
這首古詩,前八句寫的俠客的形象就與朱、侯兩人不符。朱并不會劍術,而是力氣大、勇敢。侯主要是智謀取勝。一句“閑過信陵飲”不過是將俠客與信陵君這樣的“明君”聯系起來罷了,因朱、侯都不是以這種方式結識信陵君的。李白正是想結識像信陵君這樣的明主以成就自己“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靖一”的政治抱負。
前人有曰:借他人故事,澆自己塊壘。李白這首詩亦當如是。《俠客行》是詩人李白以夸張的筆墨,從游俠的服飾開始:“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僅二十個字,仿佛全是寫物而不寫人。但當時游俠兒的氣勢、風貌,就栩栩如生的展現在目前了。因為詩人并不是為物而夸張的寫物,而是處處著眼于人的精神氣勢而寫物。“縵胡”的“纓’,“霜雪明”的”吳鉤”,“颯沓如流星”的“白馬”這些當時流行的任俠服飾,不僅具有典型性,而且流露出主人豪縱、慷慨之氣,把物都寫活了。
詩人進而寫游俠的行為:“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也僅是二十字,就高度概括了排憂解難、不圖名利、尚義氣、重承諾等等的高尚人格。詩人是以“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的思想,加以歌贊的。事實上,詩人之所以少好任俠,乃是以此為理想人格而向往的,故能把一般的任俠社會意識,寫得如此深刻而生動。
最后,詩人以戰國時“竊符救趙奪晉鄙軍”中的侯嬴、朱亥”二壯士”例,闡明“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之旨。“閑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眼花耳熱后,意氣紫霓生。救趙揮金槌,邯鄲先震驚。千秋二壯士,恒赫大梁城。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這“三杯吐然諾,五岳為之輕。眼花耳熱后,意氣紫霓生。”重然諾,尚意氣的任俠,真是“慷慨成素霓,嘯咤起清風。”(張華《壯士篇》)的。震撼了大梁城:“千秋二壯士”,是當之而不愧。“不慚世上英”!詩人對“二壯士”嘆服不已,情見于詞了。
俠客行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在中國歷史上,被稱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市),隋朝末年,遷徙到中亞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楚河州之托可馬克市),李白即誕生于此。其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于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
后世將李白和杜甫并稱“李杜”。他的詩歌總體風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時代的繁榮景象,也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荒淫和腐敗,表現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
李白生活在唐代極盛時期,具有“濟蒼生” 、“安黎元”的進步理想,畢生為實現這一理想而奮斗。它的大量詩篇,既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繁榮氣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統治集團的荒淫和腐敗,表現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在藝術上,他的詩想象新奇,感情強烈,意境奇偉瑰麗,語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邁的藝術風格,達到了我國古代積極浪漫主義詩歌藝術的高峰。存詩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以上這篇李白俠客行翻譯就為您介紹到這里,希望它對您有幫助。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不妨分享給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詩詞盡在:!
搞笑謎語,腦筋急轉彎,祝福語,每日驚喜不斷,盡在大學高考!可通過掃描本站微信二維碼或者添加微信號:miyu_88,即可進行體驗!
李白的俠客行要表達什么
俠客行
前人曰:借他人故事,澆自己塊壘。李白這首《俠客行》亦當如是。這首古風抒發了作者對俠客的傾慕,對拯危濟難、用世立功生活的向往。《俠客行》一詩雖在禮贊俠客精神,但由于詩人就是尚任俠的,所以此詩也是詩人的自我寫照,詩人的豪情壯志在詩中表現無遺。
李白 俠客行(解釋+正文) 求文章和翻譯
俠客行
李白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閑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
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眼花耳熱后,意氣素霓生.
救趙揮金槌,邯鄲先震驚.千秋二壯士,煊赫大梁城.
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誰能書合下,白首太玄經.
這是一首描寫和歌頌俠客的古體五言詩,是李白古風五十九首中的一首.行,這里不是行走的行,而是歌行體的行,等于說“俠客的歌”.《俠客行》是漢樂府雜曲歌辭之一,六朝多有擬之者.李白之擬古辭,每以其豪縱雄慨之氣,繼承而又發展了樂府詩,《俠客行》、《結客少年場行》諸篇,自有李白獨具風格.
趙客:燕趙之地的俠客.自古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莊子·說劍》:“昔趙文王好劍,劍士夾門而客三千余人.”縵:沒有花紋.胡纓:古時將北方少數民族通稱為胡;纓:系冠帽的帶子.縵胡纓:即少數民族做工粗糙的沒有花紋的帶子.這句寫俠客的冠帶.
吳鉤:寶刀名,刃彎.霜雪明:謂寶刀的鋒刃像霜雪一樣明亮.
颯沓:群飛的樣子,形容馬跑得快.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原自《莊子·說劍》:“臣之劍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這里是說俠客劍術高強,而且勇敢.
信陵:指魏公子無忌,后封為信陵君.戰國四公子之一,為人禮賢下士,門下食客三千余人.
朱亥、侯嬴:《史記魏公子到傳》中的兩個隱士異人,公子無忌禮遇之.后幫助公子擊退秦軍,解救了趙國之急.朱本是一屠夫,侯原是魏國都城大梁東門的門官,兩人都受到信陵君的禮遇,都為信陵君所用.炙,烤肉.啖,吃.啖朱亥,讓朱亥來吃.
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幾杯酒下肚(古詩文中,三、九常是虛指)就作出了承諾,并且把承諾看得比五岳還重.
素霓,白虹.古人認為,凡要出現不尋常的大事,就會有不尋常的天象出現,如“白虹貫日”.這句意思是,俠客重然諾、輕死生的精神感動了上天.也可以理解為,俠客這一承諾,天下就要發生大事了.這樣與下文扣得更緊.
救趙揮金錘,邯鄲先震驚:說的是朱亥錘擊晉鄙的故事.信陵君是魏國大臣,魏、趙結成聯盟共同對付秦國,這就是連橫以抗秦.信陵君是積極主張連橫的.邯鄲,趙國國都.秦軍圍邯鄲,趙向魏求救.魏王派晉鄙率軍救趙,后因秦王恐嚇,又令晉鄙按兵不動.這樣,魏趙聯盟勢必瓦解.信陵君準備親率家丁與秦軍一拚,去向侯嬴辭行(實際是試探侯嬴),侯不語.信陵君行至半路又回來見侯嬴.侯笑著說:“我知道你會回來的.”于是為信陵君設計,串通魏王寵姬,盜得虎符,去到晉鄙軍中,假托魏王令代晉鄙領軍.晉鄙生疑,朱亥掏出40斤重的鐵錐,擊斃晉鄙.信陵君遂率魏軍進擊秦軍,解了邯鄲的圍.
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西漢揚雄曾在皇帝藏書的天祿閣任校刊工作.書閣下,意即寫入正史.《太玄經》:楊雄寫的一部哲學著作,共十卷,以“玄”為中心思想,相當于《老子》的“道”和《周易》的“易”.結合全文,這兩句的意思應該是希望寫史的人把俠客的功績記下來流傳后世.
《俠客行》一詩講述樂戰國時代的一個故事:秦用吳起為大將在長平之戰中坑殺趙國四十萬大軍,直逼趙都邯鄲,趙國求援于鄰邦三晉之一的魏國.魏安厘王怕得罪秦王,只將大軍調至邊界,按兵不動,不肯救趙.趙平原君動用與魏公子信陵君的姻親關系,求信陵君發兵救趙.信陵君有私交于一個有賢名的老者,當時充任守城門小吏的侯羸.信陵君不計較身份高低去結交侯羸的態度,贏得了侯羸的真心相助,他出了一個計策:信陵君有恩于魏王的寵姬,托人傳話讓她盜出兵符,調動守在邊界的大軍;侯羸更說動與信陵君亦有相交的朱亥相幫,在魏將晉鄙不聽調令之際用一根三十斤重的大椎將之擊殺.最后成功地調動了魏國大軍,救回趙國之危,并合從其余五國之力,將秦國大軍打得敗退函谷關,成就了名震千秋的大功業.信陵君臨出魏國之日,侯贏來送,說自己年老,不堪相隨親自盡朋友之力,那么就在信陵君領兵救趙之時,自剄以謝,后果然如約.這整個故事說的就是“士為知已者死”.
李白俠客行全詩賞析是什么?
《俠客行》是唐代著名詩人李白的詩作。全詩鑒賞如下:
【作品鑒賞】
李白這一首《《俠客行》李白 古詩》古風,抒發了他對俠客的傾慕,對拯危濟難、用世立功生活的向往。
前四句從俠客的裝束、兵刃、坐騎描寫俠客的外貌。
第二個四句寫俠客高超的武術和淡泊名利的行藏。
第三個四句引入信陵君和侯嬴、朱亥的故事來進一步歌頌俠客,同時也委婉地表達了自己的抱負。俠客得以結識明主,明主借助俠客的勇武謀略去成就一番事業,俠客也就功成名就了。
最后四句表示,即使俠客的行動沒有達到目的,但俠客的骨氣依然流芳后世,并不遜色于那些功成名就的英雄,寫史的人應該為他們也寫上一筆。
有人認為這首《《俠客行》李白 古詩》僅僅是寫朱亥、侯嬴,是不對的。前八句寫的俠客的形象就與朱、侯兩人不符。朱并不會劍術,而是力氣大、勇敢。侯主要是智謀取勝。一句“閑過信陵飲”不過是將俠客與信陵君這樣的“明君”聯系起來罷了,因朱、侯都不是以這種方式結識信陵君的。李白正是想結識像信陵君這樣的明主以成就自己“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靖一”的政治抱負。
前人有曰:借他人故事,澆自己塊壘。李白這首詩亦當如是!
我們知道,唐代游俠之風頗為盛行,這是與唐代西域交通發達,全國經濟日益繁榮,城市商業興旺的盛唐時代有關,所以,下僅是燕趙傳統的多任俠而已。特別是關隴一帶的風習“融胡漢為一體,文武不殊途。”(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論稿》)更促成了少年喜劍術、尚任俠的風氣。李白少年時代,頗受關隴文化風習的影響,因此,他自幼勤苦讀書“觀百家”外,“十五好劍術”(《與韓州書》)“高冠佩雄劍”(《憶襄陽舊游贈馬少府巨》)甚至,他一生都不離劍的:“撫劍夜吟嘯,雄心日千里。”(《贈張相鎬》其二)“長劍一杯酒,男兒方寸心。”(《贈崔侍御》)堪稱是“文武不殊途”,兼備于李白一身了。那么,詩人李白何以如此愛劍呢?這和他輕財重義,尚任俠分不開。他說;“十五好劍術,遍于諸侯。”正是當時任俠流行的社會意識,為了事業心和抱負的驅使,尚任俠的少年都企求干一番豪縱、快意的事,得到社會上的普遍贊譽。李白這首《《俠客行》李白 古詩》就是以這任俠意識為旨的。
《《俠客行》李白 古詩》是詩人李白以夸張的筆墨,從游俠的服飾開始:“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僅二十個字,仿佛全是寫物而不寫人。但當時游俠兒的氣勢、風貌,就栩栩如生的展現在目前了。因為詩人并不是為物而夸張的寫物,而是處處著眼于人的精神氣勢而寫物。“縵胡”的“纓’,“霜雪明”的”吳鉤”,“颯沓如流星”的“白馬”這些當時流行的任俠服飾,不僅具有典型性,而且流露出主人豪縱、慷慨之氣,把物都寫活了。
詩人進而寫游俠的行為:“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也僅是二十字,就高度概括了排憂解難、不圖名利、尚義氣、重承諾等等的高尚人格。詩人是以“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的思想,加以歌贊的。事實上,詩人之所以少好任俠,乃是以此為理想人格而向往的,故能把一般的任俠社會意識,寫得如此深刻而生動。
最后,詩人以戰國時“竊符救趙奪晉鄙軍”中的侯贏、朱亥”二壯士”例,闡明“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之旨。“閑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贏。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眼花耳熱后,意氣紫霓生。救趙揮金槌,邯鄲先震驚。千秋二壯士,恒赫大梁城。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這“三杯吐然諾,五岳為之輕。眼花耳熱后,意氣紫霓生。”重然諾,尚意氣的任俠,真是“慷慨成素霓,嘯咤起清風。”(張華《壯士篇》)的。震撼了大梁城:“千秋二壯士”,是當之而不愧。“不慚世上英”!詩人對“二壯士”嘆服不已,情見于詞了。
然而,詩人不僅在熱烈的頌唱“二壯士”,同時也對校書天祿閣草《太玄經》的揚雄輩,無情地加以蔑視:“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是為壯夫所不為!
《《俠客行》李白 古詩》詩,雖在歌頌任俠,但由于詩人就是尚任俠的,所以把詩人少年的豪情壯志,表現無遺了。
俠客一道,是中國文化自遠古遺留下來的寶貴的文化基因。這個文化基因的作用是,對于體制的強權保持一種個人的挑戰,無論是真正武力上的,還是思想上的,使得體制的強權無法控制一切,使得這個文化不會完全喪失活力。到了宋代之后,在長期的王權的壓制下,這個基因已經在很大程度上休眠了;而到了近代,更是又來了強勢的西方文明的壓制,中國人吃飯、穿衣、一舉手、一投足、一動念,都變得要想一想是否符合西方人的規范,是否有“紳士風度”。因此,俠客一道的文化基因在現代中國也是離死不遠了。現今的中國人還是非常喜歡武俠小說和武俠電影,但如果你真仔細想想武俠小說和武俠電影里的俠客,你會發覺那都只不過是一些可愛的小男人和小女人。作為消閑,可愛固然是可愛,但與李白詩中的那種豪俠境界卻根本不能相提并論。承平世界,一切都已經由別人安排好了,管理好了,自己消閑就夠了;但如果我在前面所說的新的極權世界果真降臨,我們恐怕就更需要喚醒遠古的基因了:“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俠客行》李白 古詩”,就算是某一種“眼花耳熱后”的夢話吧!
【出處】
《俠客行》——李白
【原文】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
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閑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
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
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
眼花耳熱后,意氣素霓生。
救趙揮金槌,邯鄲先震驚。
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
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
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
【譯文】
趙國的俠客帽上隨便點綴著胡纓,吳鉤寶劍如霜雪一樣明亮。
銀鞍與白馬相互輝映,飛奔起來如颯颯流星。
十步之內,穩殺一人,千里關隘,不可留行。
完事以后,拂衣而去,不露一點聲,深藏身名。
有時空閑,步過信陵郡,來點酒飲,脫劍橫在膝前。
與朱亥一起大塊吃肉,與侯嬴一道大碗喝酒。
三杯下肚,一諾千金,義氣重于五岳。
酒后眼花耳熱,意氣勃勃勁生,氣吞虹霓。
朱亥揮金槌殺大將竊兵符救趙,使邯鄲軍民大為震驚。
朱亥與侯嬴真千秋萬古二壯士,聲名煊赫大梁城。
身為俠客縱死俠骨也留香,不愧為一世英豪。
誰能學楊雄那個儒生,終身在書閤上,頭發白了,還在書寫《太玄經》。
【關鍵詞注解】
這是一首描寫和歌頌俠客的古體五言詩,是李白樂府三一首中的一首。行,這里不是行走的行,而是歌行體的行,等于說“俠客的歌”。
趙客,燕趙之地的俠客。自古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莊子·說劍》:“昔趙文王好劍,劍士夾門而客三千余人。”縵,沒有花紋。胡纓,古時將北方少數民族通稱為胡;纓,系冠帽的帶子。縵胡纓,即少數民族做工粗糙的沒有花紋的帶子。這句寫俠客的冠帶。
吳鉤,寶刀名。霜雪明,謂寶刀的鋒刃像霜雪一樣明亮。
颯沓,群飛的樣子,形容馬跑得快。
這兩句原自《莊子·說劍》:“臣之劍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這里是說俠客劍術高強,而且勇敢。
信陵,信陵君,戰國四公子之一,為人禮賢下士,門下食客三千余人。
朱亥、侯嬴都是信陵君的門客。朱本是一屠夫,侯原是魏國都城大梁東門的門官,兩人都受到信陵君的禮遇,都為信陵君所用。炙,烤肉。啖,吃。啖朱亥,讓朱亥來吃。
這兩句說,幾杯酒下肚(古詩文中,三、九常是虛指)就作出了承諾,并且把承諾看得比五岳還重。
素霓,白虹。古人認為,凡要出現不尋常的大事,就會有不尋常的天象出現,如“白虹貫日”。這句意思是,俠客重然諾、輕死生的精神感動了上天。也可以理解為,俠客這一承諾,天下就要發生大事了。這樣與下文扣得更緊。
這兩句是說的朱亥錘擊晉鄙的故事。信陵君是魏國大臣,魏、趙結成聯盟共同對付秦國,這就是合縱以抗秦。信陵君是積極主張合縱的。邯鄲,趙國國都。秦軍圍邯鄲,趙向魏求救。魏王派晉鄙率軍救趙,后因秦王恐嚇,又令晉鄙按兵不動。這樣,魏趙聯盟勢必瓦解。信陵君準備親率家丁與秦軍一拚,去向侯嬴辭行(實際是試探侯嬴),侯不語。信陵君行至半路又回來見侯嬴。侯笑著說:“我知道你會回來的。”于是為信陵君設計,串通魏王寵姬,盜得虎符,去到晉鄙軍中,假托魏王令代晉鄙領軍。晉鄙生疑,朱亥掏出40斤重的鐵錐,擊斃晉鄙。信陵君遂率魏軍進擊秦軍,解了邯鄲的圍。
揚雄曾在皇帝藏書的天祿閣任校刊工作。《太玄經》是揚雄寫的一部哲學著作。
【創作背景】
此詩約作于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游齊州時。唐代游俠之風頗為盛行,這是與唐代西域交通發達,全國經濟日益繁榮,城市商業興旺的盛唐時代有關,所以,不僅是燕趙傳統的多任俠而已。特別是關隴一帶的風習“融胡漢為一體,文武不殊途。”(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論稿》)更促成了少年喜劍術、尚任俠的風氣。李白少年時代,頗受關隴文化風習的影響,因此,他自幼勤苦讀書“觀百家”外,“十五好劍術”(《與韓荊州書》)“高冠佩雄劍”(《憶襄陽舊游贈馬少府巨》)甚至,他一生都不離劍的:“撫劍夜吟嘯,雄心日千里。”(《贈張相鎬》其二)“長劍一杯酒,男兒方寸心。”(《贈崔侍御》)堪稱是“文武不殊途”,兼備于李白一身了。詩人李白如此愛劍和他輕財重義,尚任俠分不開。他說;“十五好劍術,遍于諸侯。”正是當時任俠流行的社會意識,為了事業心和抱負的驅使,尚任俠的少年都企求干一番豪縱、快意的事,得到社會上的普遍贊譽。李白這首《《俠客行》李白 古詩》就是在以這任俠意識為尚的背景之下創作的。
【作者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李白《俠客行》全詩翻譯賞析
俠客行 [ 唐 ] 李白
原文 譯文對照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
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閑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
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
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
眼花耳熱后,意氣素霓生。
救趙揮金槌,邯鄲先震驚。
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
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
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
譯文
趙國的俠客帽上隨便點綴著胡纓,吳鉤寶劍如霜雪一樣明亮。
銀鞍與白馬相互輝映,飛奔起來如颯颯流星。
十步之內,穩殺一人,千里關隘,不可留行。
完事以后,拂衣而去,不露一點聲,深藏身名。
有時空閑,步過信陵郡,來點酒飲,脫劍橫在膝前。
與朱亥一起大塊吃肉,與侯嬴一道大碗喝酒。
三杯下肚,一諾千金,義氣重于五岳。
酒后眼花耳熱,意氣勃勃勁生,氣吞虹霓。
朱亥揮金槌殺大將竊兵符救趙,使邯鄲軍民大為震驚。
朱亥與侯嬴真千秋萬古二壯士,聲名煊赫大梁城。
身為俠客縱死俠骨也留香,不愧為一世英豪。
誰能學楊雄那個儒生,終身在書閤上,頭發白了,還在書寫《太玄經》。
注釋
(1)這是一首描寫和歌頌俠客的古體五言,是李白樂府三一首中的一首。行,這里不是行走的行,而是歌行體的行,等于說“俠客的歌”。
(2)趙客,燕趙之地的俠客。自古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莊子·說劍》:“昔趙文王好劍,劍士夾門而客三千余人。”縵,沒有花紋。胡纓,古時將北方少數民族通稱為胡;纓,系冠帽的帶子。縵胡纓,即少數民族做工粗糙的沒有花紋的帶子。這句寫俠客的冠帶。
(3)吳鉤,寶刀名。霜雪明,謂寶刀的鋒刃像霜雪一樣明亮。
(4)颯沓,群飛的樣子,形容馬跑得快。
(5)這兩句原自《莊子·說劍》:“臣之劍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這里是說俠客劍術高強,而且勇敢。
(6)信陵,信陵君,戰國四公子之一,為人禮賢下士,門下食客三千余人。
(7)朱亥、侯嬴都是信陵君的門客。朱本是一屠夫,侯原是魏國都城大梁東門的門官,兩人都受到信陵君的禮遇,都為信陵君所用。炙,烤肉。啖,吃。啖朱亥,讓朱亥來吃。
(8)這兩句說,幾杯酒下肚(古詩文中,三、九常是虛指)就作出了承諾,并且把承諾看得比五岳還重。
(9)素霓,白虹。古人認為,凡要出現不尋常的大事,就會有不尋常的天象出現,如“白虹貫日”。這句意思是,俠客重然諾、輕死生的精神感動了上天。也可以理解為,俠客這一承諾,天下就要發生大事了。這樣與下文扣得更緊。
(10)這兩句是說的朱亥錘擊晉鄙的故事。信陵君是魏國大臣,魏、趙結成聯盟共同對付秦國,這就是合縱以抗秦。信陵君是積極主張合縱的。邯鄲,趙國國都。秦軍圍邯鄲,趙向魏求救。魏王派晉鄙率軍救趙,后因秦王恐嚇,又令晉鄙按兵不動。這樣,魏趙聯盟勢必瓦解。信陵君準備親率家丁與秦軍一拚,去向侯嬴辭行(實際是試探侯嬴),侯不語。信陵君行至半路又回來見侯嬴。侯笑著說:“我知道你會回來的。”于是為信陵君設計,串通魏王寵姬,盜得虎符,去到晉鄙軍中,假托魏王令代晉鄙領軍。晉鄙生疑,朱亥掏出40斤重的鐵錐,擊斃晉鄙。信陵君遂率魏軍進擊秦軍,解了邯鄲的圍。
(11)揚雄曾在皇帝藏書的天祿閣任校刊工作。《太玄經》是揚雄寫的一部哲學著作。
-------------------------------------
創作背景
此詩約作于公元744年(唐玄宗天寶三載)游齊州時。唐代游俠之風頗為盛行,正是當時任俠流行的社會意識,為了事業心和抱負的驅使,尚任俠的少年都企求干一番豪縱、快意的事,得到社會上的普遍贊譽。李白這首《俠客行》就是在以這任俠意識為尚的背景之下創作的。
---------------------------------
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越女詞》、《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關于李白的俠客行什么意思和俠客行結局什么意思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