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裴迪寫的詩有哪些,裴迪最有名的詩
很多朋友對于詩人裴迪寫的詩有哪些和裴迪最有名的詩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千古詠梅第一詩
千古詠梅第一詩:
《和裴迪登蜀州東亭送客逢早梅相憶見寄》
作者:杜甫
東閣官梅動詩興,還如何遜在揚州。此時對雪遙相憶,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來傷歲暮,若為看去亂鄉愁。江邊一樹垂垂發,朝夕催人自白頭。
《和裴迪登蜀州東亭送客逢早梅相憶見寄》,之所以說這首詩特別,是因為該詩雖然寫梅,但重點在抒情而非詠物,杜甫以其神妙無雙的筆觸,為我們描繪出了動人的情懷。
這首詩的題目有點長,是因為這是一首和作,原是詩人的好友裴迪寫了一首《登蜀州東亭送客逢早梅》詩寄給杜甫,詩中表現了裴迪對杜甫的思念之情,杜甫看完后頗為感動,便寫下了此詩作答,裴迪晚年入蜀做幕僚,和杜甫常有詩歌唱和,這首詩便是其中一首。
杜甫此詩,以早梅引發“朝夕催人自白頭”的感慨,前兩聯重點寫憶友,后兩聯寫愁情,雖然以梅立意,卻主要是抒情,正因為如此,杜甫這首詠梅詩,也成為了非常獨特的一首。
明代王世貞以此為出發點,感嘆此詩,是“古今詠梅第一”,清代查慎行也盛贊:“看老手賦物,何曾屑屑求工,通體是風神骨力,舉此壓卷,難乎為繼矣”,清代高宗敕、沈德潛也給予了高度贊揚,稱“幽情婉調,別有風神”、“無限曲折”。
詩人裴迪贈友人崔友第一句
你若要歸山無論深淺都要去看看。詩人裴迪贈友人崔友第一句是歸山深淺去,是用于勸勉崔久,歸山深淺去,才能看盡丘壑美,不要學武陵人,一直待在游桃源里。詞句出自唐代詩人裴迪與好友離別時所寫的《崔九欲往南山馬上口號與別》詩中。
裴迪作者的簡介及作品
裴迪(716-?),唐代詩人,河東(今山西)人。官蜀州刺史及尚書省郎。其一生以詩文見稱,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之一。與大詩人王維、杜甫關系密切。早年與“詩佛”王維過從甚密,晚年居輞川、終南山,兩人來往更為頻繁,故其詩多是與王維的唱和應酬之作。“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諼。倚仗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這首號稱“詩中有畫”的詩篇就是閑居輞川時王維答贈裴迪的。受王維的影響,裴迪的詩大多為五絕,描寫的也常是幽寂的景色,大抵和王維山水詩相近。
代表作品
《輞川雜詠》組詩是裴迪的代表作。其中《漆園》一首:“好閑早成性,果此諧宿諾。今日漆園游,還同莊叟樂。”不論從思想性還是藝術性來說都達到了很高的成就,可以和王維的詩相提并論。裴迪的詩作雖然不多,但他是裴氏最有成就的詩人,他以他的作品豐富了盛唐詩壇。從這一點上看,裴迪是注重詩的質量的。
裴迪的《辛夷塢》什么意思,表達什么感情?
這首《辛夷塢》是王維《輞川集》詩二十首之第十八首。這組詩全是五絕,猶如一幅幅精美的繪畫小品,從多方面描繪了輞川一帶的風物。作者很善于從平凡的事物中發現美,不僅以細致的筆墨寫出景物的鮮明形象,而且往往從景物中寫出一種環境氣氛和精神氣質。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木末,指樹杪。辛夷花不同于梅花、桃花之類。它的花苞打在每一根枝條的最末端上,形如毛筆,所以用“木末”二字是很準確的。“芙蓉花”,即指辛夷,辛夷含苞待放時,很象荷花箭,花瓣和顏色也近似荷花。裴迪《輞川集》和詩有“況有辛夷花,色與芙蓉亂”的句子,可用來作為注腳。詩的前兩句著重寫花的“發”。當春天來到人間,辛夷在生命力的催動下,欣欣然地綻開神秘的蓓蕾,是那樣燦爛,好似云蒸霞蔚,顯示著一派春光。詩的后兩句寫花的“落”。這山中的紅萼,點綴著寂寞的澗戶,隨著時間的推移,最后紛紛揚揚地向人間灑下片片落英,了結了它一年的花期。短短四句詩,在描繪了辛夷花的美好形象的同時,又寫出了一種落寞的景況和環境。
王維寫輞川詩時是在晚年,即安史之亂以前。自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張九齡罷知政事,李林甫一派反動勢力上臺,朝政黑暗,社會矛盾日趨尖銳。王維雖然在朝,他傾向于張九齡的開明政治,對現實十分不滿而又無能為力,內心矛盾,產生退隱歸田的思想而又戀于祿位。他于是先后在長安附近的終南山和輞川建立別墅,過著亦仕亦隱的生活。
輞川詩以田園山水為題材,描繪自然優美的景色,表現幽靜的境界,但其中也有一些寄慨,透露了作者內心的苦悶。如:“來者復為誰,空悲昔人有”(《孟城坳》),“上下華子岡,惆悵情何極”(《華子岡》)。特別是緊接《辛夷塢》之后的《漆園》的“偶寄一微官,婆娑數株樹”就更為感傷了。《世說新語》第二十八:“桓玄敗后,殷仲文還為大司馬咨議,意似二三,非復往日。大司馬府聽(廳)前,有一老槐,甚扶疏。殷因月朔,與眾在聽(廳),視槐良久,嘆曰:‘槐樹婆娑,復無生意’”。王維暗用此事,表達其政治上的苦悶和內心的矛盾。這首《辛夷塢》與《漆園》詩意互有聯系,它是以花在無人的山澗自開自落的可悲命運,寄托自己才能被壓抑埋沒的感傷情緒,有一定現實意義。全詩用比的手法,有優美生動的形象和樂府民歌的韻味,詩意極其含蓄。宋人方回認為此詩是輞川詩中的佳篇,“有一唱三嘆不可窮之妙”(《瀛奎律髓》)。我想,其妙不在“幽極”,應在它的精巧寓意。
裴迪的華子崗的解析要詳細些,最好是逐句的。謝謝!!!!!!
(唐)裴迪《華子岡》賞析
【作者】徐俊
裴迪《華子崗》
日落松風起,還家草露晞。
云光侵履跡,山翠拂人衣。
裴迪是盛唐田園山水詩派的主要詩人之一,早年與王維、崔興宗等隱居終南山,互相唱和。后王維得輞川別墅,裴迪成為座上常客,“輞水周于舍下,別漲竹洲花塢,與道友裴迪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嘯詠終日”(《舊唐書·王維傳》)。賓主詠輞川二十景,各成絕句二十首,這就是著名的《輞川集》。《華子岡》就是其中的一篇。
王維曾這樣描述他們對華子岡的感受∶“夜登華子岡,輞水淪漣,與月上下,寒山遠火,明滅林外,深巷寒犬,吠聲如豹,村墟夜舂,復與疏鐘相間。此時獨坐,僮仆靜默。多思曩昔,攜手賦詩,步仄徑,臨清池也。”(《山中與裴秀才迪書》)裴迪此詩描寫的正是這秋晚的華子岡景色。
落日西下,松風漸起,詩人游興未盡,漫步在回家的山間小道上。全詩即以還家為線索,通過詩人對所見所聞的獨特感受,向讀者展示了一幅有聲有色、亦動亦靜的藝術畫面。首句一“落”一“起”兩個相對應的動詞,把夕陽西下、晚風初起的黃昏景色鮮明地勾畫出來,人們可以看到夕陽悄悄躲入山后,微風輕輕掠過松林。第二句緊扣上句,正當秋高氣爽之日,落日照射,松風吹拂,路邊小草上的露珠早已揮發殆盡了,所以說“草露晞”。后兩句寫云光、山翠。云光指傍晚的夕陽余暉,山翠即山氣、山色,山色青縹,謂之翠微。這里詩人也用了兩個動詞━━“侵”和“拂”,侵有侵染之意,形象地描寫出詩人在夕陽下悠然自得、漫步下崗的生動情景。“山翠拂人衣”一句,暗里轉換了主賓關系,賦予薄暮明滅的山色以主動性,增強了景物的動感。云光山色,追逐著詩人的腳步,吹拂著詩人的衣衫,從反面又襯托出詩人對華子岡景色的喜愛和流連。
寥寥二十字,寓詩人獨特的感受于尋常的山間景色之中,筆墨疏淡而意蘊超遠。前人論王、裴輞川唱和,說“神與境會,境從語顯,其命意造語,皆從沈思苦練后,卻如不經意出之,而意味、神采、風韻色色都絕”(王士禛《唐人萬首絕句選評》),誠然。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