疊山哪個朝代的(什么是疊山)
很多朋友對于疊山哪個朝代的和什么是疊山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簡述秦漢時期園林的創新之處
一、園林發展
1.秦漢時期在我國園林發展史上處于由囿向苑轉變發展的階段。
2.苑規模浩大,建筑崇宏、壯觀、嚴整,裝飾窮極華麗,以顯示帝王的至高無上。
3.苑池營建時,池中建有三山,筑臺與殿閣相連,池邊設平池。
4.東漢后期,皇家苑囿開始出現由崇尚建筑逐步轉向推崇山水林木。其園圃建設趨向小型化,受文人影響,園中布景、題名已開始出現詩畫意境。
二、秦漢苑囿的性質
1.鑿池非為娛游,狩獵非為觀賞。
2.既是帝王娛游狩獵之所,也是帝王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專用基地。
三、園林創新
1.秦代開創了路(馳道)和行道樹。
2.漢代開創了“園中園”的造園手法,形成苑中有苑,苑中有宮,苑中有觀(館)的格調。
3.首創了我國古典園林豐富造景和擴大空間感的方法(上林苑把全園劃分為若干景區和空間,使各個景區都有景觀主題和特點)。
4.漢代開創我國造園“一池三山”人工山水布局之先河,上林苑大量運用疊山理水的園林工程手法,挖湖堆山,引天然水系,首創以雕塑裝飾園景的藝術。
5.漢代疊山的技術和材料上也有一定的創新
6.開創了水戲、溫室、動物園、植物園、博物館、山水苑、斗雞之先例。
7.漢時私家園林出現,寺廟園林嶄露頭角,豐富了園林的發展形式。
重重疊疊山,曲曲環環路; 叮叮咚咚泉,高高下下樹。 這幅對聯是疊字聯還是什么聯
這幅對聯運用了疊字反復的手法,寫出了山間的美麗景色。各組重疊詞都恰到好處地描摹出了不同景物的特點。作者將四個形容詞“重疊、曲環、高下、叮咚”進行了特殊處理,效果便發生了很大變化,感覺清澈,情景宜人.夸贊人們居住環境的美麗和舒心。
這幅對聯的意思是:一重又一重的山上,有著彎彎曲曲的路,路旁的小溪里流著丁丁冬冬的泉水,山上遍長著高高低低的樹木。
詩中運用疊字,巧妙而簡潔地描寫了重疊的山巒、彎曲的小路、潺潺的流水、錯落的樹木,一種山重水復、柳暗花明的意境已經豁然展現。通過疊字強調了每種景物的特征,用字簡單樸素,卻準確明了。同時讀起來聲韻鏗鏘,讓人仿佛置身與叮咚作響的溪水之畔。
【作者】俞樾
【朝代】清朝
【原文】
九溪十八澗,山中最勝處。
昔久聞其名,今始窮其趣。
重重疊疊山,曲曲環環路。
丁丁東東泉,高高下下樹。
清末學者俞樾所描繪的這一景致,是距杭州西湖僅十里之遙的“九溪十八澗”景區。他對白居易贊冷泉“最余杭而甲靈隱”不以為然,他說,“九溪十八澗乃西湖最勝處,尤在冷泉之上。”并且別出心裁,于是作疊字詩贊九溪。
這首詩歌運用疊字反復的手法,寫出了山間的美麗景色.各組重疊詞都恰到好處地描摹出了不同景物的特點.
擴展資料
這首詩歌的俞樾,字蔭甫,自號曲園居士,浙江德清城關鄉南埭村人。清末著名學者、文學家、經學家、古文字學家、書法家。現代詩人俞平伯的曾祖父,章太炎、吳昌碩、日本井上陳政皆出其門下。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
俞樾后受咸豐皇帝賞識,放任河南學政,被御史曹登庸劾奏“試題割裂經義”,因而罷官。遂移居蘇州,潛心學術達40余載。治學以經學為主,旁及諸子學、史學、訓詁學,乃至戲曲、詩詞、小說、書法等,可謂博大精深。海內及日本、朝鮮等國向他求學者甚眾,尊之為樸學大師。
所著凡五百余卷,稱《春在堂全書》。除《群經平議》五十卷、《諸子平議》五十卷、《茶香室經說》十六卷、《古書疑義舉例》七卷外,其《第一樓叢書》三十卷、《曲園俞樓雜纂》共百卷。《清史稿》有傳。
人民網(《關于俞樾的幾點認識》):俞樾是一位通儒,涉獵范圍廣泛,其學術成就以“通”見長。單就其著述而言,在具體領域的研究方面,與后世學者的成果相比,似乎不那么精深。
但就俞樾而言,其學術地位不僅體現在具體的研究成果方面,更體現在傳統學術的傳承方面。他本人一再強調,其學術以“梯梁后學”為取向。俞樾的三部代表作完成于1864至1868年,對其后一、二十年的傳統學術發展有著重要影響。
“尋得桃源好避秦,桃紅又見一年春。 花飛莫遣隨流水,怕有漁郎來問津”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我)找到了一處世外桃源可以躲避像秦朝那樣的暴政,紅艷艷的桃花又是一年春天。花兒凋謝,花瓣千萬不要隨著流水漂去,恐怕有漁郎看見了也會到這里來問路。
【出自】:《慶全庵桃花》
【原文】:
尋得桃源好避秦,桃紅又是一年春。
花飛莫遣隨流水,怕有漁郎來問津。
【典故】:
詩歌典出《桃花源記》:傳說晉有漁人王道真,沿溪捕魚,見溪上有桃花逐水而來,因逆流而上,尋至洞口入,見桑麻雞犬,桃花相映,平生未歷,不知何境。問其土人,謂曰:“吾等先世避秦之亂,來此居住,不知幾何歲月,亦不知是何朝代。男耕女織,不與人世相通,君何為至此?”道真辭歸,以告太守,使數十人往訪之,竟迷失其處。
【賞析】:
作者沒有直接描繪庵中桃花盛開的景色,而是借景抒情,把這所幽靜的小廟,比作逃避秦王朝暴政的世外桃源,希望在這里隱居避難,從此不與世人交往。作者身處亂世,眼見山河破碎,國土淪喪,憂心如焚,這首詩字里行間,流露了作者的這種憂憤心情。但詩人也是天真的,在家種植桃樹,營構自己的“桃花源”,但這畢竟是一廂情愿的事,所以才有“花飛莫遣隨流水,怕有漁郎來問津”這樣的詩句。
【寫作背景】:
元朝統一中國后,謝枋得意欲避世而不得。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三年(1286),程文海薦宋臣二十二人,以謝枋得為首,枋得力辭;二十四年,忽必烈降旨相召,又不赴;二十五年,降元的留夢炎以枋得老師的身分薦舉,枋得以《卻聘書》謝絕。可是到二十六年,枋得還是被福建行省強行送往大都,終于絕食而死。
【作者簡介】:
謝枋得(1226~1289),字君直,號疊山,別號依齋,南宋末年著名的愛國詩人,信州弋陽(今江西省上饒市弋陽縣)人。擔任六部侍郎,聰明過人,文章奇絕;學通“六經”,淹貫百家,帶領義軍在江東抗元,被俘不屈,在北京殉國,作品收錄在《疊山集》。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