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哪些折柳詩,在古詩中折柳意味著什么
大家好,關于還有哪些折柳詩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在古詩中折柳意味著什么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關于折柳的詩句有哪些
1. 關于折柳的詩句有
關于折柳的詩句有 1.有關折柳的詩句
柳永《雨霖鈴》: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春夜洛城聞笛
(唐)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楊柳岸,曉風殘月!
楊柳絲絲拂面。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青門柳
【唐】白居易
青青一樹傷心色,曾入幾人離恨中。
為近都門多送別,長條折盡減春風。
長安新柳
【唐】陳光
九陌云初霽,皇衢柳已新。不同天苑景,先得日邊春。
色淺微含露,絲輕未惹塵。一枝方欲折,歸去及茲晨。
臨川見新柳
【唐】崔櫓
不見江頭三四日,橋邊楊柳老金絲。
岸南岸北往來渡,帶雨帶煙深淺枝。
何處故鄉牽夢想,兩回他國見榮衰。
汀洲草色亦如此,愁殺遠人人不知。
柳
【唐】崔櫓
風慢日遲遲,拖煙拂水時。惹將千萬恨,系在短長枝。
骨軟張郎瘦,腰輕楚女饑。故園歸未得,多少斷腸思。
2.關于折柳的詩句
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
后人用折柳隱晦離愁之情,也有暗示思鄉之情的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涼州詞》王之渙)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人李白“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就說明了這樣一個風俗:古代長安灞橋兩岸,十里長堤,一步一柳,由長安東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別,折柳枝贈別親人。白居易《青門柳》“為近都門多送別,長條折盡減春風。”魚玄機《折楊柳》“朝朝送別泣花鈿,折盡春風楊柳煙
張九齡“纖纖折楊柳,持此寄情人”;李白“攀條折春色,遠寄龍庭前”;李白《宣城送劉副使入秦》“無令長相思,折斷楊柳枝。”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3.有關折柳的詩句
1、纖纖折楊柳,持此寄情人。
出自:唐·張九齡《折楊柳·纖纖折楊柳》。 譯文:纖纖的楊柳條我將你折下來,拿你去送予人遠方知心的人。
2、攀條折春色,遠寄龍庭前。 出自:唐·李白《折楊柳·垂楊拂綠水》。
譯文:真想攀折柳條,以遠寄到情郎所在的龍城前,讓他明白她的一片相思。 3、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出自:唐·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譯文:就在今夜的曲中,聽到故鄉的《折楊柳》,哪個人的思鄉之情不會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4、水邊楊柳曲塵絲,立馬煩君折一枝。
出自:唐·楊巨源《折楊柳》。 譯文:沿著河岸依依行走,河邊的楊柳低垂著像酒曲那樣細嫩的長條,這不禁勾起了我這個將行之人的依依不舍之意,于是我停下馬來,請送行的您幫我折一枝楊柳吧。
5、朝朝送別泣花鈿,折盡春風楊柳煙。 出自:唐·魚玄機《折楊柳》。
譯文:每天送別時依依不舍,折盡了路邊的楊柳枝。
4.有關折柳的詩句
1、纖纖折楊柳,持此寄情人。
出自:唐·張九齡《折楊柳·纖纖折楊柳》。
譯文:纖纖的楊柳條我將你折下來,拿你去送予人遠方知心的人。
2、攀條折春色,遠寄龍庭前。
出自:唐·李白《折楊柳·垂楊拂綠水》。
譯文:真想攀折柳條,以遠寄到情郎所在的龍城前,讓他明白她的一片相思。
3、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出自:唐·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譯文:就在今夜的曲中,聽到故鄉的《折楊柳》,哪個人的思鄉之情不會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4、水邊楊柳曲塵絲,立馬煩君折一枝。
出自:唐·楊巨源《折楊柳》。
譯文:沿著河岸依依行走,河邊的楊柳低垂著像酒曲那樣細嫩的長條,這不禁勾起了我這個將行之人的依依不舍之意,于是我停下馬來,請送行的您幫我折一枝楊柳吧。
5、朝朝送別泣花鈿,折盡春風楊柳煙。
出自:唐·魚玄機《折楊柳》。
譯文:每天送別時依依不舍,折盡了路邊的楊柳枝。
5.關于折柳送別的詩句
折柳送別”的文化內涵一、“折柳”之深情古人分別時要折柳相送,這是當時一種很流行的民間習俗,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成為一種時尚。
張籍《薊北旅思》:“客亭門外柳,折盡向南枝。”周邦彥《蘭陵王》:“柳蔭直,煙里絲絲弄碧。
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
從“折盡向南枝”和“柔條過千尺”這樣的詞句中,我們就可以看出這種習俗、時尚存在的普遍性。送別的地點多在長亭、橋頭或大堤,如周邦彥詞中提到的“隋堤”,還有下文的“霸陵”(附近有霸橋)即是。
送別時不僅折柳相送,餞行飲酒自然是少不了的;有時還要吹笛、唱歌,曲子是現成的,幾乎當時有點文化的人都可隨口唱出;詩人們當然更要吟詩賦詞以相贈。在古代詩詞中,我們可以讀到許多與“折柳送別”這種文化習俗相關的作品,可以說這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化景觀。
如:李白《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2003年高考古詩詞鑒賞題出的就是這首詩。)李白《憶秦娥》:“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
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李白《金陵酒肆留別》:“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
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鄭谷《淮上與友人別》:“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
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楊花”就是柳絮。
蘇軾有《楊花詞》)吳文英《風入松》:“樓前暗綠分攜路,一絲柳、一寸柔情。”詩詞中不僅寫“折柳送別”這種行動,而且,凡是與柳相關的詞語都要拿來抒發分別時的離愁別恨,朋友間的厚意深情。
如“柳絲”、“柳枝”、“柳陰”、“柳色”、“煙柳”“柳綿”(又可說成是“柳花”、“楊花”、“柳絮”)、“楊柳”、“折楊柳”、“楊柳春”、“楊柳依依”等等。“折柳”詩詞中,還有一段非常感人的故事。
宋朝禮部屬官李之問,愛上了都城名妓聶勝瓊。李將回原籍時,聶勝瓊為之送別,飲于蓮花樓,唱了一首詞,末一句是:“無計留春住,奈何無計隨君去。”
為這,李之問又留下來住了一個多月。后來因為妻子催促太緊,李不得不悵然離去。
不到十天,聶勝瓊寫了一首《鷓鴣天》,寄給李之問。李中途得之,藏在箱子里,回家后被妻子發現。
李只得以實相告。李夫人讀了《鷓鴣天》,見其語句清健,非常高興。
不但沒有阻止李聶的這段情緣,反而拿出私房錢讓李之問去都城迎娶聶勝瓊。聶勝瓊《鷓鴣天》:玉慘花愁出鳳城,蓮花樓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陽關后,別個人人第五程。
尋好夢,夢難成,有誰知我此時情。枕前淚共簾前雨,隔個窗兒滴到明。
二、“折柳”之緣由分別時為什么要折柳相送呢?常見的解釋是,“柳”諧“留”音,贈柳表示留念,一為不忍分別,二為永不忘懷。但是,這種解釋我們感到很單薄,不足以完全令人信服。
折柳送別作為一種非常普遍的文化習俗,恐怕不是一個“諧音”就能解釋清楚的。因此,古代就有人從另外的角度探求這其中的緣由。
如清朝褚人獲在《堅瓠廣集》卷四中提出:“送行之人豈無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謂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鄉正如木之離土,望其隨處皆安,一如柳之隨地可活,為之祝愿耳。”這種解釋是很合理的。
柳樹和其他樹木相比,其特點是“隨地可活”,這正可以拿來祝愿遠別的人,到了異地后,隨遇而安,能夠很快地融入當地的人群中,一切順遂。這一說法便有了深刻的哲理性和更高的文化品味。
但是,我以為,這還不是“折柳送別”這種文化習俗的最初緣由。最早的淵源應該是“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幾句古詩。
理由有三:一是這詩句來自《詩經》,而且是名句,讀書人人人熟悉;二是“楊柳依依”表達了戰士出征前懷家戀土的離情別緒,為后來的的送別詩奠定了文化基調;三是《詩經》作為五經之一,其深廣的文化傳承作用是不容懷疑的,古人作詩講究“無一字無來處”,當然來自經典。從這個意義上說,有人把《渭城曲》中“客舍依依楊柳春”改為“客舍青青柳色新”,我以為不妥。
總之,“折柳送別”應該有“諧音感懷”、“哲理啟迪”、“文化傳承”這樣三個緣由。三、“折柳”之樂曲“折柳送別”時,要吹笛,有時還要放聲歌唱,所以,古詩中常把折柳、吹笛(唱曲)聯系在一起,來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
與之相關的樂曲有這樣三首:一是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中的《折楊柳枝》。有一首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
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李白《塞下曲》:“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還有前面提到的《春夜洛城聞笛》,這兩首詩中所言“聞折柳”,都應該是《折楊柳枝》這支曲子。二是唐朝的《渭城曲》,又稱《陽關三疊》。
其實原來并不是一首歌曲,只是王維寫的一首詩《送阮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后來由樂人譜入樂府,當作送別曲,并把末句“西出陽關無故人”反復重疊歌唱,所以稱為《陽關三疊》。這在唐朝是一首非常流行的送別曲。
三是唐朝的《楊柳枝詞》。是唐教坊曲名,作者。
6.古代折柳送別的詩句
《春夜洛城聞笛》——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此詩抒發了作者客居洛陽夜深人靜之時被笛聲引起的思鄉之情,其前兩句描寫笛聲隨春風而傳遍洛陽城,后兩句寫因聞笛而思鄉。
全詩扣緊一個“聞”字,抒寫自己聞笛的感受,合理運用想象和夸張,感情直率真摯又有余蘊,令人回味無窮。洛城:即洛陽,今屬河南。
玉笛:玉制或鍛玉的笛子。玉:指玉石。
暗飛聲:聲音不知從何處傳來。 滿:此處作動詞用,傳遍。
聞:聽;聽見。折柳:即《折楊柳》笛曲,樂府“鼓角橫吹曲”調名。
、故園:指故鄉,家鄉。
7.有關折柳的詩
柳永《雨霖鈴》: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春夜洛城聞笛 (唐)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楊柳岸,曉風殘月! 楊柳絲絲拂面。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青門柳 【唐】白居易 青青一樹傷心色,曾入幾人離恨中。 為近都門多送別,長條折盡減春風。
長安新柳 【唐】陳光 九陌云初霽,皇衢柳已新。不同天苑景,先得日邊春。
色淺微含露,絲輕未惹塵。一枝方欲折,歸去及茲晨。
臨川見新柳 【唐】崔櫓 不見江頭三四日,橋邊楊柳老金絲。 岸南岸北往來渡,帶雨帶煙深淺枝。
何處故鄉牽夢想,兩回他國見榮衰。 汀洲草色亦如此,愁殺遠人人不知。
柳 【唐】崔櫓 風慢日遲遲,拖煙拂水時。惹將千萬恨,系在短長枝。
骨軟張郎瘦,腰輕楚女饑。故園歸未得,多少斷腸思。
8.折柳送別的詩句 古詩的古詩
關于折柳送別的詩句 1、氣暄動思心,柳青起春懷。
——鮑照《三日詩》 2、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隋雜曲歌辭《送別詩》 3、幽幽桂葉落,馳道柳條長。
折榮疑路遠,用表莫相忘。——顧野王《芳樹》 4、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李白《勞勞亭歌》 5、城外春風吹酒旗,行人揮袂日落時。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楊管別離。
6、楊柳成歌曲,蒲桃學繡文。——北周庾信《奉和趙西東路春詩》 7、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岑參 8、纖纖折楊柳,持此寄情人。 9、三月江城柳絮飛,五年游客送人歸。
故將別淚和鄉淚,今日闌干濕汝衣。 10、桃含可憐紫,柳發斷腸青。
——梁簡文帝蕭綱《春日詩》 11、清江一曲柳千條,二十年前舊板橋。曾與情人橋上別,更無消息到今朝。
12、含露桃花開未飛,臨風楊柳自依依。——隋煬帝楊廣《四時歌·東宮春》 13、巫山巫峽長,垂柳復垂楊。
同心且同折,故人懷故鄉。——梁元帝蕭繹《折楊柳》 14、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
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隋朝無名氏《送別》 15、曲成攀折處,唯有怨別離。
——岑之敬《折楊柳》 16、無令長相思,折斷楊柳枝。 17、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
近來攀折苦,應為離別多。 18、日落水流西復東,春光不盡柳何窮。
19、人言柳葉似愁眉,更有愁腸似柳絲。柳絲挽斷腸牽斷,彼此應無續得期。
20、絮時依酒,梅花乍入衣。——梁元帝蕭繹《和劉上黃春日詩》 21、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22、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23、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
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24、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行道遲遲,載饑載渴。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25、灞岸晴來送別頻,相偎相倚不勝春。自家飛絮猶無定,爭解垂絲絆路人。
關于古代折柳的詩句
1.求關于折柳的詩句
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
后人用折柳隱晦離愁之情,也有暗示思鄉之情的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涼州詞》王之渙)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人李白“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就說明了這樣一個風俗:古代長安灞橋兩岸,十里長堤,一步一柳,由長安東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別,折柳枝贈別親人。白居易《青門柳》“為近都門多送別,長條折盡減春風。”魚玄機《折楊柳》“朝朝送別泣花鈿,折盡春風楊柳煙
張九齡“纖纖折楊柳,持此寄情人”;李白“攀條折春色,遠寄龍庭前”;李白《宣城送劉副使入秦》“無令長相思,折斷楊柳枝。”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2.關于折柳的詩句
關于折柳送別的詩句
1、氣暄動思心,柳青起春懷。——鮑照《三日詩》
2、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隋雜曲歌辭《送別詩》
3、幽幽桂葉落,馳道柳條長。折榮疑路遠,用表莫相忘。——顧野王《芳樹》
4、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李白《勞勞亭歌》
5、城外春風吹酒旗,行人揮袂日落時。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楊管別離。
6、楊柳成歌曲,蒲桃學繡文。——北周庾信《奉和趙西東路春詩》
7、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
8、纖纖折楊柳,持此寄情人。
9、三月江城柳絮飛,五年游客送人歸。故將別淚和鄉淚,今日闌干濕汝衣。
10、桃含可憐紫,柳發斷腸青。——梁簡文帝蕭綱《春日詩》
11、清江一曲柳千條,二十年前舊板橋。曾與情人橋上別,更無消息到今朝。
12、含露桃花開未飛,臨風楊柳自依依。——隋煬帝楊廣《四時歌·東宮春》
13、巫山巫峽長,垂柳復垂楊。同心且同折,故人懷故鄉。——梁元帝蕭繹《折楊柳》
14、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隋朝無名氏《送別》
15、曲成攀折處,唯有怨別離。——岑之敬《折楊柳》
16、無令長相思,折斷楊柳枝。
17、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離別多。
18、日落水流西復東,春光不盡柳何窮。
19、人言柳葉似愁眉,更有愁腸似柳絲。柳絲挽斷腸牽斷,彼此應無續得期。
20、絮時依酒,梅花乍入衣。——梁元帝蕭繹《和劉上黃春日詩》
21、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22、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23、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24、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饑載渴。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25、灞岸晴來送別頻,相偎相倚不勝春。自家飛絮猶無定,爭解垂絲絆路人。
3.古代折柳送別的詩句
1. 《春夜洛城聞笛》——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2. 此詩抒發了作者客居洛陽夜深人靜之時被笛聲引起的思鄉之情,其前兩句描寫笛聲隨春風而傳遍洛陽城,后兩句寫因聞笛而思鄉。全詩扣緊一個“聞”字,抒寫自己聞笛的感受,合理運用想象和夸張,感情直率真摯又有余蘊,令人回味無窮。
3. 洛城:即洛陽,今屬河南。
玉笛:玉制或鍛玉的笛子。玉:指玉石。暗飛聲:聲音不知從何處傳來。
滿:此處作動詞用,傳遍。
聞:聽;聽見。折柳:即《折楊柳》笛曲,樂府“鼓角橫吹曲”調名。、
故園:指故鄉,家鄉。
4.關于折柳送別的詩句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涼州詞》王之渙)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人李白“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就說明了這樣一個風俗:古代長安灞橋兩岸,十里長堤,一步一柳,由長安東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別,折柳枝贈別親人。
白居易《青門柳》“為近都門多送別,長條折盡減春風。”魚玄機《折楊柳》“朝朝送別泣花鈿,折盡春風楊柳煙 張九齡“纖纖折楊柳,持此寄情人”;李白“攀條折春色,遠寄龍庭前”;李白《宣城送劉副使入秦》“無令長相思,折斷楊柳枝。”
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5.有關折柳的詩句
關于折柳送別飛詩:1、李白《憶秦娥》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
秦樓月,年年柳色,霸陵傷別。 樂游原⑤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
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2、楊巨源《賦得灞岸柳留別鄭員外》 楊柳含煙灞岸春,年年攀折為行人。
好風儻借低枝便,莫遣青絲掃路塵。 3、戴叔倫《賦得長亭柳》 濯濯長亭柳,陰連灞水流。
雨搓金縷細,煙裊翠絲柔。送客添新恨,聽鶯憶舊游。
贈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 4、劉禹錫《楊柳枝》 城外春風吹酒旗,行人揮袂日落時。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楊管別離。
5、周德華《楊柳枝》 清江一曲柳千條,二十年前舊板橋。曾與情人橋上別,更無消息到今朝。
6、李白 《勞勞亭 》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7、羅隱《柳》 灞岸晴來送別頻,相偎相倚不勝春。自家飛絮猶無定,爭解垂絲絆路人。
8、周邦彥《蘭陵王·柳》 柳陰直,煙里絲絲弄碧。 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
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 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
閑尋舊蹤跡,又酒趁哀弦,燈照離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
愁一箭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驛,望人在天北。 凄惻,恨堆積。
漸別浦縈回,津堠岑寂。 斜陽冉冉春無極。
念月榭攜手,露橋聞笛,沉思前事,似夢里,淚暗滴。 9、柳永 《雨霖鈴》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方留戀處,蘭舟摧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沈沈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10、歐陽修 《踏莎行》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 。
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欄倚。
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11、白居易 《楊柳枝詞八首》 人言柳葉似愁眉,更有愁腸似柳絲。
柳絲挽斷腸牽斷,彼此應無續得期。 12、李白 《金陵酒肆留別》 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
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13、杜牧 《柳長句》 日落水流西復東,春光不盡柳何窮。 巫娥廟里低含雨,宋玉宅前斜帶風。
不嫌榆莢共爭翠,深與桃花相映紅。 灞上漢南千萬樹,幾人游宦別離中。
14、王之渙 【送別】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 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
15、裴說 【柳】 高拂危樓低拂塵,灞橋攀折一何頻。 思量卻是無情樹,不解迎人只送人。
16、柳氏 【答韓翃】 楊柳枝,芳菲節,可恨年年贈離別。 一葉隨風忽報秋,縱使君來豈堪折。
17、岑參 【送懷州吳別駕】 灞上柳枝黃,壚頭酒正香。 春流飲去馬,暮雨濕行裝。
驛路通函谷,州城接太行。 覃懷人總喜,別駕得王祥。
18、戴叔倫 【堤上柳】 垂柳萬條絲,春來織別離。 行人攀折處,閨妾斷腸時。
19、劉禹錫 【別蘇州二首】 流水閶門外,秋風吹柳條。 從來送客處,今日自魂銷。
20、戎昱 【征人歸鄉】 三月江城柳絮飛,五年游客送人歸。 故將別淚和鄉淚,今日闌干濕汝衣。
21、張籍 【憶遠】 行人猶未有歸期,萬里初程日暮時。 唯愛門前雙柳樹,枝枝葉葉不相離。
22、白居易 【楊柳枝詞八首】 人言柳葉似愁眉,更有愁腸似柳絲。 柳絲挽斷腸牽斷,彼此應無續得期。
23、李白 【金陵酒肆留別】 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 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24、杜牧 【柳長句】 日落水流西復東,春光不盡柳何窮。
巫娥廟里低含雨,宋玉宅前斜帶風。 不嫌榆莢共爭翠,深與桃花相映紅。
灞上漢南千萬樹,幾人游宦別離中。 25、白居易 【三月二十八日贈周判官】 一春惆悵殘三日,醉問周郎憶得無。
柳絮送人鶯勸酒,去年今日別東都。 26、孟郊 【南浦篇】 南浦桃花亞水紅,水邊柳絮由春風。
鳥鳴喈喈煙蒙蒙,自從遠送對悲翁。 此翁已與少年別,唯憶深山深谷中。
27、李白 【春夜洛城聞笛】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28、雍陶 【題情盡橋】 從來只有情難盡,何事名為情盡橋。 自此改名為折柳,任他離恨一條條。
29、許渾 【重別(時諸妓同餞)】 淚沿紅粉濕羅巾,重系蘭舟勸酒頻。 留卻一枝河畔柳,明朝猶有遠行人。
30、李商隱 【關門柳】 永定河邊一行柳,依依長發故年春。 東來西去人情薄,不為清陰減路塵。
31、沈彬 【都門送別】 岸柳蕭疏野荻秋,都門行客莫回頭。 一條灞水清如劍,不為離人割斷愁 。
其他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饑載渴。
我心傷悲,莫知我哀。”這首詩最美。
出自《詩經·小雅》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涼州詞》王之渙)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
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人李白“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就說明了這樣一個風俗:古代長安灞橋兩岸,十里長堤,一步一柳,由長安東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別,折柳枝贈別親人。白居易《青門柳》“為近都門多送別,長條折盡減春風。”
魚玄機《折楊柳》“朝朝送別泣花鈿,折盡春風楊柳煙張九齡“纖。
6.關于折柳送別的詩句
折柳送別”的文化內涵一、“折柳”之深情古人分別時要折柳相送,這是當時一種很流行的民間習俗,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成為一種時尚。
張籍《薊北旅思》:“客亭門外柳,折盡向南枝。”周邦彥《蘭陵王》:“柳蔭直,煙里絲絲弄碧。
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
從“折盡向南枝”和“柔條過千尺”這樣的詞句中,我們就可以看出這種習俗、時尚存在的普遍性。送別的地點多在長亭、橋頭或大堤,如周邦彥詞中提到的“隋堤”,還有下文的“霸陵”(附近有霸橋)即是。
送別時不僅折柳相送,餞行飲酒自然是少不了的;有時還要吹笛、唱歌,曲子是現成的,幾乎當時有點文化的人都可隨口唱出;詩人們當然更要吟詩賦詞以相贈。在古代詩詞中,我們可以讀到許多與“折柳送別”這種文化習俗相關的作品,可以說這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化景觀。
如:李白《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2003年高考古詩詞鑒賞題出的就是這首詩。)李白《憶秦娥》:“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
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李白《金陵酒肆留別》:“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
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鄭谷《淮上與友人別》:“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
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楊花”就是柳絮。
蘇軾有《楊花詞》)吳文英《風入松》:“樓前暗綠分攜路,一絲柳、一寸柔情。”詩詞中不僅寫“折柳送別”這種行動,而且,凡是與柳相關的詞語都要拿來抒發分別時的離愁別恨,朋友間的厚意深情。
如“柳絲”、“柳枝”、“柳陰”、“柳色”、“煙柳”“柳綿”(又可說成是“柳花”、“楊花”、“柳絮”)、“楊柳”、“折楊柳”、“楊柳春”、“楊柳依依”等等。“折柳”詩詞中,還有一段非常感人的故事。
宋朝禮部屬官李之問,愛上了都城名妓聶勝瓊。李將回原籍時,聶勝瓊為之送別,飲于蓮花樓,唱了一首詞,末一句是:“無計留春住,奈何無計隨君去。”
為這,李之問又留下來住了一個多月。后來因為妻子催促太緊,李不得不悵然離去。
不到十天,聶勝瓊寫了一首《鷓鴣天》,寄給李之問。李中途得之,藏在箱子里,回家后被妻子發現。
李只得以實相告。李夫人讀了《鷓鴣天》,見其語句清健,非常高興。
不但沒有阻止李聶的這段情緣,反而拿出私房錢讓李之問去都城迎娶聶勝瓊。聶勝瓊《鷓鴣天》:玉慘花愁出鳳城,蓮花樓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陽關后,別個人人第五程。
尋好夢,夢難成,有誰知我此時情。枕前淚共簾前雨,隔個窗兒滴到明。
二、“折柳”之緣由分別時為什么要折柳相送呢?常見的解釋是,“柳”諧“留”音,贈柳表示留念,一為不忍分別,二為永不忘懷。但是,這種解釋我們感到很單薄,不足以完全令人信服。
折柳送別作為一種非常普遍的文化習俗,恐怕不是一個“諧音”就能解釋清楚的。因此,古代就有人從另外的角度探求這其中的緣由。
如清朝褚人獲在《堅瓠廣集》卷四中提出:“送行之人豈無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謂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鄉正如木之離土,望其隨處皆安,一如柳之隨地可活,為之祝愿耳。”這種解釋是很合理的。
柳樹和其他樹木相比,其特點是“隨地可活”,這正可以拿來祝愿遠別的人,到了異地后,隨遇而安,能夠很快地融入當地的人群中,一切順遂。這一說法便有了深刻的哲理性和更高的文化品味。
但是,我以為,這還不是“折柳送別”這種文化習俗的最初緣由。最早的淵源應該是“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幾句古詩。
理由有三:一是這詩句來自《詩經》,而且是名句,讀書人人人熟悉;二是“楊柳依依”表達了戰士出征前懷家戀土的離情別緒,為后來的的送別詩奠定了文化基調;三是《詩經》作為五經之一,其深廣的文化傳承作用是不容懷疑的,古人作詩講究“無一字無來處”,當然來自經典。從這個意義上說,有人把《渭城曲》中“客舍依依楊柳春”改為“客舍青青柳色新”,我以為不妥。
總之,“折柳送別”應該有“諧音感懷”、“哲理啟迪”、“文化傳承”這樣三個緣由。三、“折柳”之樂曲“折柳送別”時,要吹笛,有時還要放聲歌唱,所以,古詩中常把折柳、吹笛(唱曲)聯系在一起,來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
與之相關的樂曲有這樣三首:一是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中的《折楊柳枝》。有一首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
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李白《塞下曲》:“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還有前面提到的《春夜洛城聞笛》,這兩首詩中所言“聞折柳”,都應該是《折楊柳枝》這支曲子。二是唐朝的《渭城曲》,又稱《陽關三疊》。
其實原來并不是一首歌曲,只是王維寫的一首詩《送阮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后來由樂人譜入樂府,當作送別曲,并把末句“西出陽關無故人”反復重疊歌唱,所以稱為《陽關三疊》。這在唐朝是一首非常流行的送別曲。
三是唐朝的《楊柳枝詞》。是唐教坊曲名,作者。
折柳送別的古詩有哪些?
折柳送別的古詩有:
1、隋無名氏詩:
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
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2、《春夜洛城聞笛》(唐)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3、《題柳》【唐】狄煥
天南與天北,此處影婆娑。翠色折不盡,離情生更多。
雨余籠灞岸,煙暝夾隋河。自有佳名在,秦松繼得么。
4、《新柳》【唐】杜牧
無力搖風曉色新,細腰爭妒看來頻。
綠蔭未覆長堤水,金穗先迎上苑春。
幾處傷心懷遠路,一枝和雨送行塵。
東門門外多離別,愁殺朝朝暮暮人。
折柳送別的詩句有哪些?
折柳送別的詩句如下:
1、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來我思,雨雪霏霏。
——《詩經·小小·采采》
譯文:想當初我剛踏上征途,楊柳低垂枝依依;現在來我們思考,雨雪紛紛漫天下。
2、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勞勞亭》唐代:李白
譯文:春風也會意離別的痛苦,折下這柳條兒相別。
3、楊柳東門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
——《送別》唐代:王之渙
譯文:春風中一株株楊柳樹,沿著御河兩岸呈現出一片綠色。最近攀折起來不是那么方便,應該是因為離別人兒太多。
4、青青河畔草,郁郁園中柳。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
——《古詩十九首·青青河畔草》
譯文:河邊青青的草地,園里茂盛的柳樹。在樓上那位儀態優美的女子站在窗前,潔白的肌膚可比明月。她打扮得漂漂亮亮,伸出纖細的手指。
5、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李白的《勞勞亭》
譯文:天下最傷心的地方,就是勞勞亭。因為,春風知道離別的痛苦,所以不讓柳條變綠。
與“折柳”有關的詩句都有哪些?
1、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
釋義:今夜酒醒之后我的心上人在哪里?只看見曉風殘月的楊柳岸。
2、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釋義:就在今夜的曲中,聽到故鄉的《折楊柳》,哪個人的思鄉之情不會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3、青青一樹傷心色,曾入幾人離恨中,為近都門多送別,長條折盡減春風。——白居易《青門柳》
釋義:柳樹的青色卻是讓人傷心的顏色,多少個離別的人就是在這樣的情景中分別。附近的關卡周圍也全是送別的人,每個人都折柳來送離別的友人。
4、一枝方欲折,歸去及茲晨。——陳光《長安新柳》
釋義:九陌云初霽皇衢柳已新。不同天苑景,先得日邊春,走的時候已經到了茲晨。
5、不見江頭三四日,橋邊楊柳老金絲。岸南岸北往來渡,帶雨帶煙深淺枝。——崔櫓《臨川見新柳》
釋義:不去江邊三四天,橋邊的楊柳老成了金絲。岸的南北兩邊的人來來回回,帶雨帶煙深淺枝。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