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給古詩斷句,怎樣給古詩文斷句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如何給古詩斷句,以及怎樣給古詩文斷句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怎樣劃分詩句節奏?
古詩節奏劃分
一、古詩的自然聲律節奏
《詩經》的時代,主導的詩歌形式是四言。在它的影響下,古詩逐漸形成了以兩個音節(即兩個漢字)為一節拍的聲律特點。
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采薇》)
五七言詩雖然也是以一節拍兩音節為主,但與四言、六言不同的是,五言、七言除了幾個完整的節拍外,還有一個畸零的單音節,五言是兩個節拍外加一個畸零單音節,七言是三個節拍外加一個單音節。單音節有兩個作用:一是更便于體現詩葉韻所帶來的韻律美。五言、七言的節律一般是二二一和二二一一。第二個作用是使詩句更具頓挫、變化之美。
如: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王灣《次北固山》)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二、古詩的意義結構
五七言詩之所以成為古典詩歌主流形式,還與它有著更強的意義表達功能有很大關系。人們發現,各句中那個畸零的單音節如此顯眼,以致它很自然就成為表達的中心。當然,根據意義的需要,單音節的位置就不僅可以置于句末,也可置于句中。這樣,古詩就出現了兩種常見的意義結構:一,單音節在末尾。五言詩為二二一,七言詩為二二二一,這是符合自然的、經典的聲律節奏。第二種,單音節在句中。五言為二一二,七言詩為二二一二,這也是比較常見的 。
如: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讀少府之任蜀州》)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李商隱《無題》)
在實際應用中,一般是把兩種形式錯綜起來使用。
如: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陸游《游山西村)
三、一般如何劃分古詩節奏
⑴找到各句畸零的單音節,這個音節單獨作為一個節拍;
⑵其他音節,只要不違背意思,每兩個音節為一個節拍。這樣的方法,對于常見的兩種結構形式都是可行的。
詩歌節奏劃分
1、 根據詞或詞組劃分。
一般來說,一個單個的詞或意思緊密的詞組就是一個節奏,所謂意思緊密就是不能拆開來讀,如果拆開讀聽起來就會顯得不連貫,缺乏詩的韻律。
如: 于是,懷著|一種|隱秘的|想望
有一天|我|終于|爬上了|那個|山頂(王家新《在山的那一邊》 )
2、根據意思劃分。
一般來說,一個意思相對獨立的詞或詞組就是一個節奏。所謂相對獨立,是指在詩句中可以單獨拿出來,表示一個意思。
如: 饑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溫飽。(流沙河《理想》)
3.、綜合詞、詞組和意思來劃分。
這種方法是上述兩種方法的綜合,也最實用。因為在具體的詩句中,各種情形都會碰到,因此,只有把三種方法結合起來,劃分節奏才能得心應手。
4.朗讀劃分。
在劃分完節奏后,讀一讀,體會一下根據劃分的節奏讀下來,意思有沒有讀破,即我們常說的讀破句,檢驗的方法是根據劃f分的節奏讀下來,揣摩一下別人能否聽懂(或者干脆讀給他人聽一下),如果能聽懂就是正確的,反之則有誤。首先,你要看看詩句里面詞語的詞性。是根據字詞的詞性不同來劃分節奏的。
比如名詞與動詞相接,那么斷句就在名詞與動詞之間;以此類推,狀語、介詞、定語等等諸多詞性不同的字詞就可以在中間斷句。
還有一些詩句的節奏是隨著感情的變化而變化的。
有一些詩詞的感情重些,那么讀的時候就可以稍微把一些字詞語調拉長些;
感情比較輕快的,那么可以把字詞的語調讀得稍微輕短些。
七言古詩斷句的方法
七言絕句多以“四/三”音節成句。
這就是我們稱之為“上二/下三”,其中“下三”又可分為“上一/下二”或“上二/下一”。
以七言絕句來說,一般的通例則是“上四/下三”,其中“上四”一般可分為“上二/下二”,“下三”又可分為“上一/下二或上二/下一”。
擴展資料
詩體格律
七言絕句屬于格律要求比較嚴格的近體詩。首先是篇幅固定。全詩四句,每句七字,總共二十八字。其次是押韻嚴格,表現為通常只押平聲韻且不能出韻。還要講究平仄,即要求符合平仄律,就是在一般情況下,以兩個音節(兩個字)為一個音步,平仄交互安排。
根據首句頭兩字的平仄,七言絕句分為平起式和仄起式兩大類。其中平起式又分兩種:一、平起平收,首句押韻;二、平起仄收,首句不押韻。
仄起式也分兩種:一、仄起平收,首句押韻;二、仄起仄收,首句不押韻。
按平仄律,七言絕句有四種標準句型:
一、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末了兩字是平平,稱之為平平腳);
二、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末了兩字是平仄,稱之為平仄腳);
三、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末了兩字是仄平,稱之為仄平腳);
四、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末了兩字是仄仄,稱之為仄仄腳)。其平仄粘對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即所謂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但也要避免犯孤平和三平調。
江南春 杜牧 這首古詩應該如何斷句?斷句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翻譯:江南大地鳥啼聲聲綠草紅花相映,水邊村寨山麓城郭處處酒旗飄動。南朝遺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無數的樓臺全籠罩在風煙云雨中。
《江南春》是唐代詩人杜牧創作的一首七絕。詩中不僅描繪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還再現了江南煙雨蒙蒙的樓臺景色,使江南風光更加神奇迷離,別有一番情趣。迷人的江南,經過詩人生花妙筆的點染,顯得更加令人心旌搖蕩了。
擴展資料:
詩人在縮千里于尺幅的同時,著重表現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襯、豐富多彩的美麗景色。詩的前兩句,有紅綠色彩的映襯,有山水的映襯,村莊和城郭的映襯,有動靜的映襯,有聲色的映襯。但光是這些,似乎還不夠豐富,還只描繪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
所以詩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金碧輝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來就給人一種深邃的感覺,現在詩人又特意讓它出沒掩映于迷蒙的煙雨之中,這就更增加了一種朦朧迷離的色彩。
這樣的畫面和色調,與“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的明朗絢麗相映,就使得這幅“江南春”的圖畫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詩句停頓劃分技巧
古人寫文章是沒有句讀,不斷句的,這對于初學古文的初中生來說,如何正確劃分文言句子的朗讀節奏就成為他們面臨的一個難題。讀清句讀,正確停頓是誦讀文言文的要求之一,停頓有兩種:一是句間停頓,就是根據標點符號來確定句與句之間停頓的長短,語調的抑揚:一是句中短暫停頓,它是以詞或詞組為單位,根據句子成分之間的內在關系來劃分的語氣停頓。
正確地進行句中停頓,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詞義和語法結構為前提的,因此,要準確判斷句中停頓,可以先將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朗讀時要確切理解文章,把意思結合緊密的文字,看成一個“意義單位”,“單位”與“單位”之間往往需要一定停頓:根據現代漢語的句中停頓來找到文言文句子中的相應停頓。在分析語法結構時可先抓動詞,把跟動詞有關的前后各詞聯系起來,觀察句子的整體,往前找主語,往后找賓語,然后找其他成分,這樣就可以確定句子的語法結構,依此確定句中停頓。下面提供一些古詩文朗讀停頓方法,供參考:
1、句首語助詞、關聯詞后面應有停頓。文言文中有一些虛詞放在句子的開頭,有表示議論、推斷、反問等語氣或領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若”、“夫”、“若夫”、“至”“至于”、“蓋”、“故”、“惟”、“其”…在這些詞后朗讀時應稍加停頓,不能和后面的文字連讀。如:若夫日出而林霏開?!叭舴颉笔蔷涫渍Z氣詞,朗讀時其后要停頓,這句話的朗讀的節奏為:若夫/日出而林霏開。又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其/如土石何?”“蓋/大蘇泛赤壁云。
2古漢語中多單音節詞,古代是兩個單音詞,而現代漢語中是一個雙音節詞的(借助古今異義詞),要注意分開讀。如(1)“今齊地/方千里:(2)可/以一戰?!暗胤健?、“可以”,在古代是兩個單音詞,而現代漢語恰巧是一個復音詞,詞義發生了變化,要分開來讀。而不能連讀。再如:率要子邑人來此絕境?!捌拮印钡墓帕x是指“妻子和兒女”,不是今天所說的“要子”。這句的朗讀節奏為: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又如:可以一戰。“可”是可以,“以”是“憑借”。不同于現代漢語中的能感動詞“可以”,朗讀時的節奏為:可/以一戰。其他祖/父積,子/孫棄者無/論焉。
3、對文言句子的朗讀節奏劃分的第一步,我們必須先分析這個句子各成分間的關系,理出這個句子的主干,明白主語、謂語、賓語各是什么。根據句子的結構成分、語言順序來停頓,即按照“主語一謂語一賓語”、“狀語一謂語”、“動詞一補詞”來停頓。也就是說,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動詞和補語之間要作停頓(定語與中心詞之間一般不停頓),以使語意明顯。如,先帝/不以/臣卑鄙,“臣卑鄙”是主謂短語作賓語,不能讀成“先帝/不以臣/卑鄙”。
有些句子有主語、謂語、賓語,組成了主謂結構,但有些句子沒有主謂結構怎么辦?那就采用“動賓/動賓”的方法進行劃分。如《桃花源記》中“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這一句的朗讀停頓,在這一句話中“率”是“率領”的意思,是動詞,“妻子邑人”是“率領”的內容,作“率領”的賓語,“率妻子邑人”就是動賓結構?!皝怼笔莿釉~,“此絕境”是來的地方,是“來”的賓語,這也是動賓結構。綜合全句來看,這個句子由兩個動賓結構組成,所以這句話的朗讀停頓就是“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那長一點的句子怎么劃分呢,如“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這一種方法是否適用?還是那句話,不急?,F在我們再來作一下分析:這句話的意思是“能夠在市集上大聲討論我的過錯,并能讓我聽到的,受到下等的獎賞”,動詞就是“討論”、“讓…聽到”、“受到”這三個,而相對于文言句子中的動詞就是“謗譏”、“聞”、“受”三個,介詞結構“于市朝”作“謗譏”的賓語,“寡人之耳者”作“聞”的賓語,“下賞”作“受”的賓語,這樣的話,“能謗譏于市朝”就是一個動賓結構,“聞募人之耳者”是一個動賓結構,“受下賞”也是一個動賓結構,那么這句話的朗讀停頓就是“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還是按照“動賓/賓”的原則劃分。
4、充當狀語的名詞和中心詞之間應連讀。若分開讀,就錯將狀語當成了主語,改變了句子的意思。如,“其一犬坐于前”,“大”是名詞活用作狀語,“犬坐”應連讀,若分開,就錯將狀語當了主語,改變了句意。正確停頓是,“其一/犬坐/于前”。
在動賓短語中,動賓之間應做停頓。如:(1)恐/前后受其敵。(2)愿/陛下托臣以計殿興復之效。
介賓短語后置的文言句式,朗讀時在其前后應稍加停頓。如:(1)受任/于敗軍之際。(2)愿陛下托臣/以討成興復之效。
5、對古代的國號、年號、官職、爵位、史實、地名要了解,否則就會導致朗讀停頓的錯誤。如,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會稽”是郡名,“山陰”是縣名。虞山/王毅叔遠甫/刻。(“虞山”是山名,“王毅叔遠”是姓王名毅字叔遠。“甫”是古代對男子的美稱。)
6節奏停頓要體現出省略的成分,不要把成分省略當作沒有省略來讀。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霸佟薄ⅰ叭焙笫÷詣釉~謂語“鼓”,應略停,以體現謂語的省略,不能讀成“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7、停頓應體現句子結構的原貌。如“問今是何世”,原句是動賓結構,賓語是一個主謂短語,如讀成“問今/是何世”,讀成了主謂句,就讀破了。再如,“兩三點雨/山前”,若讀成“兩三點/雨山前”就讀破了,原句是倒裝句。
8、“也”、“乎”等語氣助詞用在句中揭示停頓,朗讀時在其后停頓,不能誤為副詞。如:(1)余聞之也/久矣。師道之不傳也/久矣?!耙病辈皇侵^語前的副詞狀語,不能讀成“余聞之/也久”,“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2)洋洋乎/與灝氣俱
9、句中有“而”“則”“以”等連詞時一般在其前面停頓
除了主謂結構的句子,動賓結構的句子外,還有一些表示意思轉折的句子,就可以采用這種方法:按照“而前則前”的原則進行劃分。如《魚我所欲也》中“由是則可以辭患而有不為也”這句話,“由是”領起下文“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則”領起“可以辟患”,“而”領起“有不為也”,按照“而前則前”的原則,這句話的朗讀停頓就是“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再如“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按照“而前則前”的原則劃分就可劃分為“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入則無法家拂世,出則無敵國外患者”,按照“而前則前”這個原則劃分,朗讀停頓就可劃分為“入/則無法家拂世,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但也有句子,如“然則何時而樂耶”這句話,怎么劃分呢?我們來看看:“然則”表示一種轉折意思,后面的“何時而樂耶”是轉折的內容,“然則”前面沒有前一種意思的內容,這句話只是下句意思的轉折,只有一層意思,屬于一種單句,它的劃分就只能是“則后”了。
《青玉案 元夕》全詞怎么斷句
宋·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上片與元夕之夜燈火輝煌,游人如云的熱鬧場面,下片寫不幕榮華,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美人形象便是寄托著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王國維把這種境界稱之為成大事業者,大學問者的第三種境界,確是大學問者的真知灼見。
它不但吹開地上的燈花,而且還從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煙火,先沖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隕星雨?!盎ㄇ洹泵枥L五光十色的彩燈綴滿街巷,好像一夜之間被春風吹開的千樹繁花一樣。這是化用唐朝人岑參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然后寫車馬、鼓樂、燈月交輝的人間仙境——“玉壺”,寫那民間藝人們載歌載舞、魚龍漫衍的“社火”百戲。
下闋,專門寫人。作者先從頭上寫起:這些游女們,一個個霧鬢云鬟,戴滿了元宵特有的鬧蛾兒、雪柳,這些盛裝的游女們,行走過程中不停地說笑,在她們走后,只有衣香還在暗中飄散。這些麗者,都非作者意中關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尋找一個——卻總是蹤影難覓,已經是沒有什么希望了。
文言文古詩詞斷句技巧
文言文斷句方法總結
一、看關鍵詞
(1)凡看到“曰”字者必定是直接引語或間接引語,要加冒號和前后雙引號。如上文:滕文公問曰:“……”孟子對曰:“……”。
(2)也,乎,矣,哉,耳等語氣詞常出現在句子末尾表達某種語氣,他可以提示句子結束的位置。如“……能及也”“……可為也”“事齊乎”。又如“夫”“蓋”常位于句首作發語詞。而“故(是故)”常位于分句之首,表示順承關系。而“豈”常位于句首表反問語氣。
(3)看稱謂。對人物的稱謂常作主語或賓語。常位于句首或句尾。上文中滕文公、孟子都是主語,位于句首。
(4)感嘆詞。如:嗚呼,嗟夫,嘻,噫等感嘆詞都獨立使用。
二、利用修辭斷句
在文言文中,排比、對偶等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辭,講究對稱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色,這些特征也為我們斷句提供了依據。比如:“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以俗觀之,貴賤不在己?!?/p>
三、總分關系斷句法
依據總分關系可以比較方便地進行斷句。
1、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游∕樂宴樂∕損矣
2、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
3、 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
四、借助固定結構
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固定結構,如倒裝句、判斷句、被動句等。這些句式可以作為我們斷句的切入點。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