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南山王維后兩句如何評價,終南山王維的情感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終南山王維后兩句如何評價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終南山王維的情感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求《山居秋暝》,《終南山》的鑒賞
共幫你找到了五篇,請選擇
一、
這首山水名篇,充分體現了王維“詩中有畫”的特點,于詩情畫意之中寄托著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詩中明明寫有浣女漁舟,詩人怎下筆說是“空山”呢?原來山中樹木繁茂,掩蓋了人們活動的痕跡,正所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鹿柴》)啊!又由于這里人跡罕到,“峽里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空山”二字點出此處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霽,萬物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氣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卻有皓月當空;群芳已謝,卻有青松如蓋。山泉清冽,淙淙流瀉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條潔白無瑕的素練,在月光下閃閃發光,多么清幽明凈的自然美啊!王維的《濟上四賢詠》曾經稱贊兩位賢隱士的高尚情操,謂其“息陰無惡木,飲水必清源”。詩人自己也是這種心志高潔的人,他曾說:“寧棲野樹林,寧飲澗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嶇見王侯。”(《獻始興公》)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嗎?這兩句寫景如畫,隨意揮灑,毫不著力。象這樣又動人又自然的寫景,達到了藝術上爐火純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學到。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竹林里傳來了一陣陣的歡歌笑語,那是一些無邪的姑娘們洗罷衣服笑逐著歸來了;亭亭玉立的荷葉紛紛向兩旁披分,掀翻了無數珍珠般晶瑩的水珠,那是順流而下的漁舟劃破了荷塘月色的寧靜。在這青松明月之下,在這翠竹青蓮之中,生活著這樣一群無憂無慮、勤勞善良的人們。這純潔美好的生活圖景,反映了詩人追求過安靜純樸生活的理想,同時也從反面襯托出他對污濁官場的厭惡。這兩句寫得很有技巧,而用筆不露痕跡,使人不覺其巧。詩人先寫“竹喧”、“蓮動”,因為浣女隱在竹林之中,漁舟被蓮葉遮蔽,起初未見,等到聽到竹林喧聲,看到蓮葉紛披,才發現浣女、蓮舟。這樣寫更富有真情實感,更富有詩意。
詩的中間兩聯同是寫景,而各有側重。頷聯側重寫物,以物芳而明志潔;頸聯側重寫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時,二者又互為補充,青松、青松、翠竹、青蓮,可以說都是詩人高尚情操的寫照,都是詩人理想境界的環境烘托。
既然詩人是那樣地高潔,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個稱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說:“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本來,《楚辭·招隱士》說:“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詩人的體會恰好相反,他覺得“山中”比“朝中”好,潔凈純樸,可以遠離官場而潔身自好,所以就決然歸隱了。
這首詩一個重要的藝術手法,是以自然美來發現詩人的人格美和一種理想中的社會之美。表面看來,這首詩只是用“賦”的方法模山范水,對景物作細致感人的刻畫,實際上通篇都是比興。詩人通過對山水的描繪寄慨言志,含蘊豐富,耐人尋味。
參考資料:
二、
別開生面的秋韻圖——王維《山居秋暝》賞析
春芳雖歇,秋景也佳,雨后秋山的明快舒朗、清新鮮潔,寄托的是詩人一種恬靜悠閑的歸隱之心。恍映在眼前的卻是一幅——
秋,是中國古典詩詞中的一個重要意象,這個意象往往具有枯竭衰敗的悲秋含蘊。如曹丕《燕歌行》“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零落露為霜。”杜甫《登高》“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李白《秋浦歌》“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李清照《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王維《山居秋暝》卻掙脫了悲秋的傳統審美視野,營造出了一個別開生面的“清腴”(沈德潛《說詩啐語》,意謂風清質腴)雅潔、自由輕靈的慕秋意境,頗具創造性,這是我們在欣賞這首詩時要把握的第一要略。如同我們在欣賞朱自清《荷塘月色》一樣要留意,寫荷、狀月之文枚不勝數,而將二者對舉為一個意象的乃朱先生首創,明晰了這一點,欣賞時才能探其門徑、得其精髓。
首聯“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點題中“山、秋、暝(晚)”。“空”字極為跳眼,此字在王維的詩中運用頻率甚高,如《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由下文可知,此空非虛也,實乃清、靜。“晚”字亦很傳神,曲折地道出了詩人盼秋之心、慕秋之情。
頷聯“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以其對仗工整、景物明麗、章節諧和、風格靈動而卓絕千古,此句內在的審美機制在于詩人將無生命的“月、松、泉、石”寫活,且活得如此“脫胎換骨、點鐵成金”,相依相托、血脈通連,把自然中的秋之韻味、秋之魅力觀察得細致入微,表達得淋漓盡致,體悟得天人合一!
頸聯“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與上聯合璧,動靜相協、視聽互動、情景交融,浣紗之女穿梭于茂林修竹之間,漁樵之男蕩舟于“荷塘月色”之中,充滿了一種拙美和野趣,洋溢著一種“人在畫中游”的藝術人生之感。
由尾聯“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可知,上述之“畫”還承載著詩人來自社會的信息。詩人曾屬“王孫”,來自官場、來自社會,而今別居輞川。從“誤入塵網中”到“復得返自然”,一個“自”字表達出詩人獨特的“山居”領悟,更顯秋韻之圖乃是對羈絆人性的官場社會的強烈反駁。“留”者“居”也,而“山居秋暝”之“居”不僅有自然的深情召喚,更是詩人心靈的駐足。正是在這種精神背景下,為世人所景慕的“春芳”在詩人眼中就顯得不足為怪了。
從整體上看,此詩深得《東坡志林》中所講的“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之趣旨。本詩(亦或本畫、本圖)從構圖上看,遠景是空山新雨、天氣晚秋,近景高處是明月照松、清泉流石,低處是模特兒似的浣女與漁人,末句是虛寫,其意已于前三句之遠、近景中暗示出來。因為“遠山無色、遠水無波”,故首尾兩聯實是背景與畫外音,而中間兩聯才是濃墨重彩之處,因而我們只要緊緊抓住“松、竹、蓮”這三個典型的表示詩人品性之剛直不阿、超凡脫俗、典雅峻潔的意象,并仔細體驗作為詩人山居理想之化身的浣女與漁人的質樸自由,本詩的意境——一幅別開生面的秋韻圖就美妙無比恍在眼前了!
資料:
山居秋暝 ·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賞析一】
這首山水名篇,于詩情畫意之中寄托著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詩中明明寫有浣女漁舟,詩人怎下筆說是“空山”呢?原來山中樹木繁茂,掩蓋了人們活動的痕跡,正所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鹿柴》)啊!又由于這里人跡罕到,“峽里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空山”二字點出此處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霽,萬物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氣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卻有皓月當空;群芳已謝,卻有青松如蓋。山泉清洌,淙淙流瀉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條潔白無瑕的素練,在月光下閃閃發光,多么幽清明凈的自然美啊!王維的《濟上四賢詠》曾經稱贊兩位賢隱士的高尚情操,謂其“息陰無惡木,飲水必清源”。詩人自己也是這種心志高潔的人,他曾說:“寧棲野樹林,寧飲澗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嶇見王侯。”(《獻始興公》)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嗎?這兩句寫景如畫,隨意揮灑,毫不著力。象這樣又動人又自然的寫景,達到了藝術上爐火純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學到。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竹林里傳來了一陣陣的歌聲笑語,那是一些天真無邪的姑娘們洗罷衣服笑逐著歸來了;亭亭玉立的荷葉紛紛向兩旁披分,掀翻了無數珍珠般晶瑩的水珠,那是順流而下的漁舟劃破了荷塘月色的寧靜。在這青松明月之下,在這翠竹青蓮之中,生活著這樣一群無憂無慮、勤勞善良的人們。這純潔美好的生活圖景,反映了詩人過安靜純樸生活的理想,同時也從反面襯托出他對污濁官場的厭惡。這兩句寫得很有技巧,而用筆不露痕跡,使人不覺其巧。詩人先寫“竹喧”、“蓮動”,因為浣女隱在竹林之中,漁舟被蓮葉遮蔽,起初未見,等到聽到竹林喧聲,看到蓮葉紛披,才發現浣女、蓮舟。這樣寫更富有真情實感,更富有詩意。
詩的中間兩聯同是寫景,而各有側重。頷聯側重寫物,以物芳而明志潔;頸聯側重寫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時,二者又互為補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蓮,可以說都是詩人高尚情操的寫照,都是詩人理想境界的環境烘托。
既然詩人是那樣地高潔,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個稱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說:“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本來,《楚辭。招隱士》說:“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詩人的體會恰好相反,他覺得“山中”比“朝中”好,潔凈純樸,可以遠離官場而潔身自好,所以就決然歸隱了。
這首詩一個重要的藝術手法,是以自然美來表現詩人的人格美和一種理想中的社會之美。表面看來,這首詩只是用“賦”的方法模山范水,對景物作細致感人的刻畫,實際上通篇都是比興。詩人通過對山水的描繪寄慨言志,含蘊豐富,耐人尋味。 (傅如一)
【賞析二】
王維《山居秋暝》是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隱居者的戀歌。全詩描繪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時分山村的旖旎風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樸風尚,表現了詩人寄情山水田園,對隱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滿足心情。
詩的開頭兩句“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是詩人用大手筆勾畫的雨后山村的自然畫卷。其清新、寧靜,淡遠之境如在目前。一個“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萬物空靈之美。詩人隱居于此是何等的閑適,如此描繪山水田園之典型環境流露出詩人的喜愛之情。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薄暮之景,山雨初霽,幽靜閑適,清新宜人。被雨水洗滌后的松林,一塵不染,青翠欲滴;山石顯得格外晶瑩、剔透新亮;就連月光也像被洗過一樣,極其明亮皎潔;山雨匯成的股股清泉頓時流淌于拾級而上的石板上,又順著山澗蜿蜒而下,發出淙淙的清脆悅耳的歡唱,好似宛轉的“小夜曲”奏鳴。“照”與“流”,一上一下,一靜一動,靜中有動,動中有靜,仿佛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脈搏在跳動。此時此刻詩人也仿佛覺得自己也被洗凈了一般,自然的美與心境的美完全融為一體,創造出如水月鏡般不可湊泊的純美詩境。此種禪意非隱居者莫屬。蘇軾把此聯譽為“詩中有畫”的典范之秀句。
接下來詩人由寫景轉為寫人。在這幅山水畫作之中,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們的生活美是水乳交融的。“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此二句均為寫人——“浣女”、“漁夫”的活動的畫面。詩人采用了“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寫法。可不是么,既是夜間,又被竹林遮擋,怎么能見到浣洗完衣服歸來的女人們呢!然而,竹海之中傳來的女人們緩步挪移時撥動夜露浸潤的翠竹,發出“沙沙”的聲響,又伴著她們銀鈴般的笑聲,好一派歡聲笑語的喧鬧竟打破了如此寧靜的夜空;再聽水面蓮葉波動,漁舟順流而下,這便是漁夫要乘著今晚的月光去捕魚。詩人觸景生情,感慨油然而生:山民們戴月而作,隨性而起,這般勤勞、樸素、開朗的性格,遠比宦途官場清明、純凈得許多。這些細節無不傳達出詩人不僅喜愛這兒的景美,更喜愛這里的人美。這就很自然地給結句作了有力的鋪墊。
尾聯兩句“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是詩人有感而發。雖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來。王孫指詩人自己,這是詩人對《楚辭·招隱士》“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的詩意的反其義而用之。說山居的景色特別留人。正如詩人在《青溪》所言:“我心素已閑,清川澹如此。”其喜歸自然,厭惡宦海之情溢于言表。
總之,這首山水田園詩畫山繡水,清新寧靜,于詩情畫意中寄托了詩人的高潔情懷和對理想的追求,含蘊豐富,耐人尋味。
【賞析三】
這首詩寫山居所見秋山雨后黃昏的迷人景色和融怡陶醉的心境,大約是詩人隱居終南或輞川別墅時所作。詩的境界清澄透明,玲瓏剔透,恰似一泓秋水,其中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詩歌于詩情畫意當中寄托著詩人的高潔情懷和對理想生活的執著追求。
首聯整體著眼,大筆勾勒,交待季節,點明狀態,給人以身臨其境,神清氣爽之感。“空山”、“新雨”、“晚秋”,平平實實的幾個字,極易引發人們的聯想,山居環境的靜謐,新雨過后的清新,秋日天氣的颯爽,白日向晚的安寧,字里行間彌漫著一股清幽明潔之氣。“空山”是王維慣用的詞語,耐人尋味。此處絕無冷清、空洞之意,也不是禪宗所謂的空寂、虛無,結合全詩來看,“空山”包含以下四層意思:一指山中林木繁茂,翠綠成蔭,遮掩了人們活動的痕跡,正如王維《鹿柴》所云“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二是指此處遠離塵囂,人跡罕至,“峽里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云山”(《桃花源記》),有如世外桃源,遺世獨立,又如洞天福地,快樂怡人;三是指山雨初霽,萬物一新,銀輝四射,天地生輝,呈現在詩人眼前的是一派空明潔凈,熠熠生輝的燦爛圖景;四指空而不虛,靜而不寂,活力無限,意趣萬千,因為山中有歡歌笑語,漁舟晚唱,有明月朗照,清泉潺潺。可見,雨后空山帶給人們的不是孤獨、寂寞,不是沉寂、死滅,而是生機活力,妙趣橫生。
頷聯小處著眼,工筆細描,動靜結合,光色輝映,營造出一個雅致脫俗、明媚空靈的迷人世界。皓月當空,朗照萬物;蒼松如蓋,亭亭凈植;松葉如針,清翠欲滴;水珠點點,閃閃發光;樹影斑駁,月光輝映,灑下一地的星星點點,有如細碎銀子鋪滿山林,給人以如夢似幻,飄飄欲仙之感。落一“照”字,不同于“瀉”,朱自清《荷塘月色》寫月光:“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與花上。”用“瀉”寫出了月光如水,靜謐朗照,柔媚生輝的特點。王維寫月光用“照”字,光色兼備,狀態逼真,活現月照松林,回光返射,閃爍不定,迷離恍惚的特點;也引導讀者去留意空山松林沐浴月華的恬靜光潔和明亮空靈。如果說第一句側重寫月下松林的幽美景致的話,那么,第二句就是寫月下溪流的活潑生機。你瞧:山泉流淌,淙淙作響;月映溪流,素潔如練;流水空明,清澈見底;溪流彎彎,活潑機靈。面對這一溪清幽潔明,空靈剔透的山泉,恨不得掬一水山月滋潤滄桑的面龐,擷一縷清音唱響心靈的浪花。著一“流”字,盡顯風流,頗有柳宗元《小石潭記》“斗折蛇行,明滅可見”的韻味,也引導人們去體味小溪或水石相激飛花濺玉的閃亮或穿林繞石琤琤琮琮的合鳴。王維一“流”,可謂意態橫生,妙趣無窮!
頸聯拓展一步,進到人事生活,而這種生活出現在山中黃昏這一特有的情境中,便顯現出迷人的色彩。上句寫姑娘:一群天真無邪的農家少女浣衣歸來,結伴同行;她們嬉戲玩鬧,笑逐顏開,吵醒沉睡的山林,激活了寂靜的生機,銀鈴般的笑聲回蕩在空曠幽深的竹林中。下句寫漁人:幾艘小船滿載星輝,盡興而歸,滿眼荷葉紛紛倒向兩邊,掀翻了無數晶瑩剔透的水珠。此情此景,讓人心生羨慕,多么想,搖一船沉甸甸的豐收喜悅來迎接又一個靜謐幽美的夜晚;多么想,唱一池脆生生的漁舟小調去歡送又一個余輝掩映的黃昏。姑娘也好,漁人也罷,詩人只聽見竹林中的喧鬧而不見其人,只見到蓮株的搖動而不見行舟,自可想見竹林蓮叢的茂密幽深,人們竟是裹在這樣一個郁郁蔥蔥的綠色世界里,這是何等動人的景象啊!而且,我們完全有理由推想,生活在這個世外桃源的人們,勤勞純樸,心性高潔;安居樂業,幸福快樂;率性真誠,一派天然。難怪末聯詩人要由衷地傾吐出“王孫”可留的感嘆了。
尾聯巧用《楚辭?招隱士》之典,《招隱士》末句云:“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原意是招王孫出山入仕,王維反用其意,自成佳構,增無限趣味,“隨意春芳竭,王孫自可留。”春芳雖然自然而然的消歇了,但秋光一樣美麗迷人,“王孫”自可不必離去了。貌似勸人,實則自勉。“山中”比朝中好,潔凈純樸,可以遠離官場污濁而潔身自好;“山中”比塵世好,純潔空靈,可以遠離世俗庸碌而修養性情。詩人對山中生活的迷戀之情,躍然紙上。另外,從全詩所用意象也可看出作者的思想情趣。皎皎明月,純潔空明;郁郁青松,亭亭凈植;幽幽清泉,潺潺流淌;森森翠竹,修直挺拔;卓卓清蓮,污而不染;……凡此種種,在傳統詩文里面,都是一些清閑雅致,高潔不俗的意象,由此不難看出王維對理想生活的念念不忘之心。(徐昌才)
《終南山》的鑒賞
終南山
王維
太乙近天都①,連山到海隅②。
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③。
分野中峰變④,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⑤,隔水問樵夫。
譯文:
終南山高大雄偉,幾乎接近天都,山山相連,直到海角。回望剛剛在身前退向兩邊的茫茫白云,淡淡青霧,又彌漫成了朦朧迷蒙的一片奇幻的境界。中峰高大雄偉,成了分野之界,陰天和晴天里千巖萬壑的景象相差懸殊。天晚了,想要找個人家住下,我只好隔著水向樵夫打聽。
疑難點注釋:①太乙:終南山的主峰,也是終南山的別名,在唐京長安城南約四十里處。西起甘肅天水,東至河南陜縣,綿延八百余里。天都:因太乙為洞天之最,故曰天都,或說指唐都長安。 ②連山句:山山相連,直到海角。 ③ 兩句詩互文。即“白云入看無,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回望合”。 白云,白茫茫的霧氣。青靄,也是霧氣,比白云淡。 ④分野句:中峰南北,屬于不同的分野。古代天文學家將天空十二星辰的位置與地上州郡區域相對應,稱某地為某星之分野。 ⑤人處:人家、村子。
賞析點撥:
鑒賞這首詩,首先要注意詩的線索和順序。作者以游蹤為線索,以時空變化為順序,對終南山進行了描繪。首聯是遠觀,用夸張手法寫出了終南山的高峻、廣大,它高近天都,山山相連,直到海角。頷聯寫進入山中所見到的云霧繚繞變幻莫測的奇妙景象。頸聯寫來到中峰時所見到的景象,突出了山之高大、景象之變換無窮。尾聯寫登山流連往返,以至天晚欲尋覓宿處。線索清楚,層次分明,在僅僅四十個字之內把終南山的高大雄偉展現在我們面前。
其次,重點鑒賞詩的第二聯。這一聯詩采用了互文的手法來描寫進入終南山所見到的奇妙景象。詩人進入終南山,朝前看,白云彌漫,看不見路,也看不見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幾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繼續前進,白云卻繼續分向兩邊,可望而不可即;回頭看,分向兩邊的白云又合攏來,匯成茫茫云海。這種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經驗的人都并不陌生,而除了王維,又有誰能夠只用五個字就表現得如此真切呢?“青靄入看無”一句,與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們交錯為用,相互補充。詩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靄,仿佛繼續前進,就可以摸著那青靄了;然而走了進去,卻不但摸不著,而且看不見;回過頭去,那青靄又合攏來,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總起來看,這首詩的主要特點和優點是善于“以不全求全”,從而收到了“以少總多”、“意余于象”的藝術效果。
王維:的翻譯和評價
終南山
王維
太乙近天都①,連山到海隅②。
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③。
分野中峰變④,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⑤,隔水問樵夫。
譯文:
終南山高大雄偉,幾乎接近天都,山山相連,直到海角。回望剛剛在身前退向兩邊的茫茫白云,淡淡青霧,又彌漫成了朦朧迷蒙的一片奇幻的境界。中峰高大雄偉,成了分野之界,陰天和晴天里千巖萬壑的景象相差懸殊。天晚了,想要找個人家住下,我只好隔著水向樵夫打聽。
疑難點注釋:①太乙:終南山的主峰,也是終南山的別名,在唐京長安城南約四十里處。西起甘肅天水,東至河南陜縣,綿延八百余里。天都:因太乙為洞天之最,故曰天都,或說指唐都長安。 ②連山句:山山相連,直到海角。 ③ 兩句詩互文。即“白云入看無,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回望合”。 白云,白茫茫的霧氣。青靄,也是霧氣,比白云淡。 ④分野句:中峰南北,屬于不同的分野。古代天文學家將天空十二星辰的位置與地上州郡區域相對應,稱某地為某星之分野。 ⑤人處:人家、村子。
賞析點撥:
鑒賞這首詩,首先要注意詩的線索和順序。作者以游蹤為線索,以時空變化為順序,對終南山進行了描繪。首聯是遠觀,用夸張手法寫出了終南山的高峻、廣大,它高近天都,山山相連,直到海角。頷聯寫進入山中所見到的云霧繚繞變幻莫測的奇妙景象。頸聯寫來到中峰時所見到的景象,突出了山之高大、景象之變換無窮。尾聯寫登山流連往返,以至天晚欲尋覓宿處。線索清楚,層次分明,在僅僅四十個字之內把終南山的高大雄偉展現在我們面前。
其次,重點鑒賞詩的第二聯。這一聯詩采用了互文的手法來描寫進入終南山所見到的奇妙景象。詩人進入終南山,朝前看,白云彌漫,看不見路,也看不見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幾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繼續前進,白云卻繼續分向兩邊,可望而不可即;回頭看,分向兩邊的白云又合攏來,匯成茫茫云海。這種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經驗的人都并不陌生,而除了王維,又有誰能夠只用五個字就表現得如此真切呢?“青靄入看無”一句,與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們交錯為用,相互補充。詩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靄,仿佛繼續前進,就可以摸著那青靄了;然而走了進去,卻不但摸不著,而且看不見;回過頭去,那青靄又合攏來,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總起來看,這首詩的主要特點和優點是善于“以不全求全”,從而收到了“以少總多”、“意余于象”的藝術效果。
終南山,王維 最后一句的言外之意?
終南山 王維 太乙近天都, 連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 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 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 隔水問樵夫。 王維詩鑒賞 《終南山》一詩約作于開元末至天寶初年,此時詩人王維曾在他的終南山別業過著縱情山水,亦官亦隱的生活。這首詩是詩人望山興嘆之篇。詩人以主峰太乙為軸心,以云靄陰晴之變幻為映襯,歌詠終南山的奇偉磅礴,畫面清新,主次分明,與其后期寥落的心境迥異。前人四十字中無所不包,手筆不在杜陵下的贊語,從《終南山》可見一斑。 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二句,是說太乙山( 即終南山)距京都長安不遠,山脈連綿延伸千余里,直達海邊,從而指出了山的位置及其縱橫綿亙的長度。 終南山距海很遠,這里說其峰巒疊連到海,是夸張其跨度之長遠,有意將詩的畫面拓展向無垠。 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二句,意思是回望終南山的層巒疊嶂,白云繚繞,遠看煙霧迷茫,云氣青青,然而接近之后,卻又看不見了。這是渲染終南山的高峻。這一對句,天然渾成,不加藻飾,生動而含蓄地刻畫了自然景色似有若無的姿態,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從這一描寫中,不僅能看到景物自身的變幻,而且能想象出詩人觀察動作和角度的變化。 這一聯詩,寫煙云變滅,移步換形,極富含孕。 即如終南山中千巖萬壑,蒼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異草,值得觀賞的景物還多,一切都籠罩于茫茫白云、蒙蒙青靄之中,看不見,看不真切。唯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更急于進一步入看。另一方面,已經看見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戀,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云、青靄俱合,則剛才呈現于眉睫之前的景物或籠以青紗,或裹以冰綃,由清晰而朦朧,由朦朧而隱沒,更令人回味無窮。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明說,但他卻在已經勾畫出來的象里為我們留下了馳騁想象的廣闊天地。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是說中峰太乙一峰之隔,山的兩側屬于不同的分野;在同一時間之內,各個山谷之間的陰晴也各不相同。這就托襯出了終南山地域之廣大。 第三聯高度概括,尺幅萬里。首聯寫出了終南山的高和從西到東的遠,這是從山北遙望所見的景象。 至于終南從北到南的闊,則是用分野中峰變一句來表現。游山而有分野中峰變的認識,則詩人立足中峰,縱目四望之狀已依稀可見。終南山東西之綿遠如波,南北之遼闊如此,只有立足于近天都 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而陰晴眾壑殊,就是盡收眼底的全景。所謂陰晴眾壑殊,當然不是指東邊日出西邊雨,而是以陽光的或濃或濃、或有或無來表現千巖萬壑的千
王維的鐘南山中最后一句妙在哪
終南山
朝代:唐代
作者:王維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對于尾聯,歷來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評價。有些人認為它與前三聯不統一、不相稱,從而持否定態度。王夫之辯解說:“‘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則山之遼廓荒遠可知,與上六句初無異致,且得賓主分明,非獨頭意識懸相描摹也。”(《姜齋詩話》卷二)沈德潛也說:“或謂末二句與通體不配。今玩其語意,見山遠而人寡也,非尋常寫景可比。”(《唐詩別裁》卷九)
這些意見都不錯,然而“玩其語意”,似乎還可以領會到更多的東西。第一,欲投人處宿”這個句子分明有個省略了的主語“我”,因而有此一句,便見得“我”在游山,句句有“我”,處處有“我”,以“我”觀物,因景抒情。第二,“欲投人處宿”而要“隔水問樵夫”,則“我”還要留宿山中,明日再游,而山景之賞心悅目,詩人之避喧好靜,也不難于言外得之。第三,詩人既到“中峰”,則“隔水問樵夫”的“水”實際上是深溝大澗;那么,他怎么會發現那個“樵夫”呢?“樵夫”必砍樵,就必然有樹林,有音響。詩人尋聲辨向,從“隔水”的樹林里欣然發現樵夫的情景,不難想見。既有“樵夫”,則知不太遙遠的地方必然有“人處”,因而問何處可以投宿,“樵夫”口答手指、詩人側首遙望的情景,也不難想見。
詩旨在詠嘆終南山的宏偉壯大。首聯寫遠景,以藝術的夸張,極言山之高遠。頷聯寫近景,身在山中之所見,鋪敘云氣變幻,移步變形,極富含孕。頸聯進一步寫山之南北遼闊和千巖萬壑的千形萬態。末聯寫為了入山窮勝,想投宿山中人家。“隔水”二字點出了作者“遠望”的位置。全詩寫景、寫人、寫物,動如脫兔,靜若淑女,有聲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畫。
學了王維的終南山這首詩的感悟
這首詩寫的是終南山的雄偉奇觀,進入視野的,都是闊大、廣遠的景象.全詩突出主峰的巍峨宏偉、群山的連綿不斷,白云的迅速變幻、山表的青靄多變,天氣陰晴不定.全詩具有視野宏大,氣勢磅礴的特點,正如前人所評:“是詩在開辟之初,筆有鴻蒙之氣,奇觀大觀也.”(《而庵說唐詩》)《唐詩觀瀾集》,《唐詩匯評》第318頁).這種大蘊涵著無限的佛學理氣并與“虛實結合,動靜相生”與禪學思想相吻合.其中更能體現佛教禪字隱逸思想的是最后一句:“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此句是全詩的中心句,起點睛的作用,也是最能反映詩人內心世界的地方.于詩人思想層面來探究詩文與佛教禪字思想,單是這一句就足夠了.“樵夫”與儒、道的出世思想有莫大的聯系.它的哲學理念已經不能簡單地用“打柴的人”來理解其中的韻味.它已經與“隱士”掛鉤,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與隱士的概念等同,成為了隱士的化身.
《終南山》全詩上部分對終南山的描寫并非僅僅因為對終南山的熱愛而去盡情抒寫,他的抒寫實質上是對最后一句作情感的積淀.終南山是歷代文人、隱士選擇歸隱的地方,詩人極言終南山的美.這種贊美與其說是對終南山景色的熱愛,不如說是對隱士生活(出世)的向往.“欲投人處宿”很大程度上流露出詩人要在終南山歸隱的意向(抑或說感受歸隱生活的意向).而不是單單為了住上一宿.可是這對于詩人來說是困難的.一旦選擇了入世也就意味著他要放棄現實生活中的許多東西,可是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他不可能脫離現實社會而存在,任何一個脫離現實而存在的人都是可怕的,而王維的生平也說明他并沒有完全入世.他走的是一條亦官亦隱的道路.
王維的個人生活經歷——“人生幾許傷心事”,對于人生無常,難于把握是切膚體驗的.這樣的人生經歷,自然使人走向究天人之際的思想軌道,而這樣的情感輻射恰可在道家思想中找到精神的歸依,在山水中留戀徘徊,排遣人生苦楚,從而培養起一種積極樂觀的精神.忘情地在大自然中作“喪我”、“無待”的逍遙游,追求絕對自由,找回自我,珍視生命,而王維的《中南山》流露出來的卻是另一種異質,它未能達到“與田地并道生……實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劉《文心雕龍》)的心理境界.它所傾露出來的只是詩人對“出世”生活的一種向往,而其內心十分清楚其現實中所處的位置,盡管他的內心多么的苦悶,多么期待脫離世道的各種束縛去追求一種超凡脫俗.他清醒地認識到入世之于他是何其的遙遠,盡管中南山——歸隱(出世)的好去處就在眼前,(甚至已經置身其中)也只得隔著河流在岸的另一邊探問對岸的樵夫——隱士.
從此詩可以看出王維未能真正從世俗中解脫.“得了天上道心,便虛御風.”“隔水問樵夫”不只道出山的宏大遼闊,也道出了詩人在“出世”與“入世”的選擇上的迷茫
《終南山》王維賞析怎么寫?
《終南山》是唐代詩人王維創作的一首五律。賞析如下:
首聯寫終南山的遠景,借用夸張手法勾畫了終南山的總輪廓。頷聯寫終南山的近景,寫煙云變滅,移步換形,極富含蘊。景物或籠以青紗,或裹以冰綃,由清晰而朦朧,由朦朧而隱沒,更令人回味無窮。
頸聯高度概括,終南山尺幅萬里。末聯寫為了入山窮勝,想投宿山中人家。全詩寫景、寫人、寫物,動如脫兔,靜若淑女,有聲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畫。
擴展資料
王維的作品思想:
王維的山水田園詩,在描繪自然美景的同時,流露出閑居生活中閑逸蕭散的情趣。王維從中年以后日益消沉,在佛理和山水中尋求寄托,這種心情充分反映于他的詩歌創作之中。
過去時代不少人推崇王維此類詩歌,一方面固然由于它們具有頗高的藝術技巧,一方面也由于對其中體現的閑情逸致和消極思想產生共鳴。
關于終南山王維后兩句如何評價和終南山王維的情感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