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賞析江南逢李龜年,江南逢李龜年的分析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如何賞析江南逢李龜年,以及江南逢李龜年的分析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江南逢李龜年后兩句詩表現手法及思想感情
《江南逢李龜年》的后兩句運用了反襯和暗喻的手法,表達了詩人對物是人非、國事凋零的感慨。詩中風景秀麗的江南美景反襯的是滿目凋零的國家以及漂泊的落魄藝人,“落花時節”也暗喻著離亂的世事。
《江南逢李龜年》
杜甫〔唐代〕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譯文
當年我經常在岐王與崔九的住宅里見到你并聽到你的歌聲。
現在正好是江南風景秀美的時候,在這暮春季節再次遇見了你。
賞析
詩中前兩句““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是詩人對開元全盛之時的懷念,表達了強烈的物是人非的慨嘆。前后兩句之中擁有漫長的時間跨度,讓人覺得恍惚是隔世。
后兩句“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表達了詩人對物是人非、國事凋零的感慨,也表達了詩人對往事的懷念。面對國家的衰敗與社會的離亂,久病漂泊的詩人忽逢多年未見的老友,心中充滿對世道衰落的感慨。
你怎么評價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這首詩?
蜀山筆俠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筆俠以為:“詩圣”杜甫的這首《江南逢李龜年》獨特之處就在于,它看似云淡風輕,卻掩藏不住個中深意,這就是詠詩里面的絕品——藏詠。
藏詠,就是它看起來沒有說什么,但比說出來更讓人意味深長。
好了,我們來欣賞一下這首七言絕句吧: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從字面意思看,它說的是:平常在岐王的府里經常看到你的身影,在崔九的府里也幾次聽到過你的音樂。現在正是落花的時節,沒想到我們卻在風景秀麗的江南相遇。
從表面意思看,你能看出它是一首詠詩嗎?完全就是兩個老友久后重逢的場景。
但,如果你知道了杜甫寫這首詩的背景,你定能從中看出一點“別的味道”。這得從李龜年這個人說起。
李龜年是盛唐一位著名的音樂家,放在當今,他就相當于郎朗和李云迪,可謂家喻戶曉。
在唐朝的上層圈子,李龜年是一個炙手可熱的人物,凡是大型的聚會、宴席什么的,如果你請不到李龜年,那算你沒面子,就連當時的皇帝李隆基(唐玄宗),都對李龜年賞識有加。
也只有在盛世,藝人才會如此的風光,因為這是人們生活的需要,而李隆基開創的,剛好就是大唐最繁榮的盛世——開元盛世。所以在這段時間,杜甫經常在各大場合都能看到李龜年的影子。
詩的前兩句雖然沒有明說,但稍懂歷史的人就能從中讀出開元盛世的繁華景象,這是這首詩的一絕之處。
后兩句,杜甫和李龜年的再一次相遇,是在風景優美的江南,這本沒有什么特別。但問題是:李龜年怎么會在江南呢?作為天朝的偉大音樂家,不應該在帝都長安嗎?不應該在忙于應酬各大社交場合嗎?
這就是杜甫暗含的第二層意思。表面看能和故人在江南相遇是一件高興的事情,但事實上,這透露著一種悲涼和無奈,為什么?
正是前不久才發生的“安史之亂”對國家造成了動蕩,太平盛世被打破,才導致盛世的文人們到處顛沛流離,文人不再是社會的主流,國家的風氣也就此改變,戰爭的陰影,籠罩在每一個大唐人身上。
這就是從后兩句詩里看出的東西,問題是:詩人并沒有明白寫出來,卻比直接寫出來更具韻味,這就是這首詩的絕妙之處。
綜上所述,杜甫的這首詩不愧是壓卷之作。
請問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全詩咋理解?
杜甫《江南逢李龜年》賞析
江南逢李龜年 ·杜甫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賞析一】
這是杜甫絕句中最有情韻、最富含蘊的一篇。只二十八字,卻包含著豐富的時代生活內容。如果詩人當年圍繞安史之亂的前前后后寫一部回憶錄,是不妨用它來題卷的。
李龜年是開元時期“特承顧遇”的著名歌唱家。杜甫初逢李龜年,是在“開口詠鳳凰”的少年時期,正值所謂“開元全盛日”。當時王公貴族普遍愛好文藝,杜甫即因才華早著而受到岐王李范和秘書監崔滌的延接,得以在他們的府邸欣賞李龜年的歌唱。而一位杰出的藝術家,既是特定時代的產物,也往往是特定時代的標志和象征。在杜甫心目中,李龜年正是和鼎盛的開元時代、也和自己充滿浪漫情調的青少年時期的生活,緊緊聯結在一起的。幾十年之后,他們又在江南重逢。這時,遭受了八年動亂的唐王朝業已從繁榮昌盛的頂峰跌落下來,陷入重重矛盾之中;杜甫輾轉漂泊到潭州,“疏布纏枯骨,奔走苦不暖”,晚境極為凄涼;李龜年也流落江南,“每逢良辰勝景,為人歌數闋,座中聞之,莫不掩泣罷酒”(《明皇雜錄》)。這種會見,自然很容易觸發杜甫胸中本就郁積著的無限滄桑之感。“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詩人雖然是在追憶往昔與李龜年的接觸,流露的卻是對“開元全盛日”的深情懷念。這兩句下語似乎很輕,含蘊的感情卻深沉而凝重。“岐王宅里”、“崔九堂前”,仿佛信口道出,但在當事者心目中,這兩個文藝名流經常雅集之處,無疑是鼎盛的開元時期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的淵藪,它們的名字就足以勾起對“全盛日”的美好回憶。當年出入其間,接觸李龜年這樣的藝術明星,是“尋常”而不難“幾度”的,現在回想起來,簡直是不可企及的夢境了。這里所蘊含的天上人間之隔的感慨,是要結合下兩句才能品味出來的。兩句詩在迭唱和詠嘆中,流露了對開元全盛日的無限眷戀,好像是要拉長回味的時間似的。
夢一樣的回憶,畢竟改變不了眼前的現實。“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風景秀麗的江南,在承平時代,原是詩人們所向往的作快意之游的所在。如今自己真正置身其間,所面對的竟是滿眼凋零的“落花時節”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藝人。“落花時節”,象是即景書事,又象是別有寓托,寄興在有意無意之間。熟悉時代和杜甫身世的讀者會從這四個字上頭聯想起世運的衰頹、社會的動亂和詩人的衰病漂泊,卻又絲毫不覺得詩人在刻意設喻,這種寫法顯得特別渾成無跡。加上兩句當中“正是”和“又”這兩個虛詞一轉一跌,更在字里行間寓藏著無限感慨。江南好風景,恰恰成了亂離時世和沉淪身世的有力反襯。一位老歌唱家與一位老詩人在飄流顛沛中重逢了,落花流水的風光,點綴著兩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了時代滄桑的一幅典型畫圖。它無情地證實“開元全盛日”已經成為歷史陳跡,一場翻天復地的大動亂,使杜甫和李龜年這些經歷過盛世的人,淪落到了不幸的地步。感慨無疑是很深的,但詩人寫到“落花時節又逢君”,卻黯然而收,在無言中包孕著深沉的慨嘆,痛定思痛的悲哀。這樣“剛開頭卻又煞了尾”,連一句也不愿多說,真是顯得蘊藉之極。沈德潛評此詩:“含意未申,有案未斷”。這“未申”之意對于有著類似經歷的當事者李龜年,自不難領會;對于后世善于知人論世的讀者,也不難把握。象《長生殿·彈詞》中李龜年所唱的:“當時天上清歌,今日沿街鼓板”,“唱不盡興亡夢幻,彈不盡悲傷感嘆,凄涼滿眼對江山”等等,盡管反復唱嘆,意思并不比杜詩更多,倒很象是劇作家從杜詩中抽繹出來似的。
四句詩,從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聞”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聞”、“逢”之間,聯結著四十年的時代滄桑、人生巨變。盡管詩中沒有一筆正面涉及時世身世,但透過詩人的追憶感喟,讀者卻不難感受到給唐代社會物質財富和文化繁榮帶來浩劫的那場大動亂的阻影,以及它給人們造成的巨大災難和心靈創傷。確實可以說“世運之治亂,華年之盛衰,彼此之凄涼流落,俱在其中”(孫洙評)。正象舊戲舞臺上不用布景,觀眾通過演員的歌唱表演,可以想象出極廣闊的空間背景和事件過程;又象小說里往往通過一個人的命運,反映一個時代一樣。這首詩的成功創作似乎可以告訴我們:在具有高度藝術概括力和豐富生活體驗的大詩人那里,絕句這樣短小的體裁究竟可以具有多大的容量,而在表現如此豐富的內容時,又能達到怎樣一種舉重若輕、渾然無跡的藝術境界。(劉學鍇 余恕誠)
【賞析二】
這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的作品,是他七言絕句中膾炙人口的一篇佳作。
杜甫與李龜年久別重逢,本來是一件快事,而杜甫此詩卻以嘆息出之,這是為什么呢?細味文詞,可知究竟。
起聯,以對偶起,想當年李龜年曾以動人的歌藝,經常出入于岐王、崔九之家。兩句以一“見”一“聞”,顯出兩人的關系;以“尋常”、“幾度”,寫李氏每與皇親、達官交往,盛極一時。先作一頓,以起下文。
前人論詩,認為絕句要紆曲回環,婉轉變化,句絕而意不絕。本詩就是這樣。末聯“正是”一轉,以“又”字收束。詩以轉而意深,從“江南好風景”,可以想象出“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的大好境界。然而花飛春去,好景不長,于這個“時節”偏“又逢君”,“落花”象征李的身世,這里已不是“岐王宅里”,又不是“崔九堂前”,更不是李特承恩遇時唐玄宗的宮中,而是遠離京師的“江南”——潭州(今之長沙),怎不令人低徊嘆息!
杜甫對李的遭遇深表同情,原因何在?由于他“往時文采動人主,今日饑寒趨路旁”,出峽浮江,依親靠友,無家可歸,與李之名重昔時,此際流浪“江南”,賣唱自給,處境正復相似。“同是天涯淪落人”,重逢“悲君亦自悲”,借他人的遭遇,抒自己的懷抱,寄義深遠,又妙在不肯道破。有人認為白居易的《琵琶行》,假商婦之琵琶,澆胸中之塊壘,是從此詩脫胎而來。但此詩用絕句體,“含意未申”,而白詩則用歌行體,暢發其旨,同中有異,這又是不可不知的。
這詩僅僅是感傷兩人的際遇嗎?不,它更饒有深意。開元盛世,歌舞承平,自經安史之亂,大唐帝國轉趨衰微,李與作者身世的變化,正是時代興替的縮影,“落花時節”隱喻世亂時艱,彌覺可痛。四十年后,兩人再會,年華老去,人事已非,盛極而衰,國難民困,目睹花落春殘,撫今思昔,能不慨然!用一個“又”字,寄無窮的時世今昔之感,又豈只在憐君亦自憐而已。
總的來說,全詩寥寥四句,辭短韻長,時代之治亂,人世之滄桑,境遇之否泰,已藏于其中,詩中無一字明表其情,卻已隱示其意,“見風韻于行間,寓感慨于字里”,凝重沉郁,而又不失之晦澀,的確耐人回味。昔人評此詩為“藏詠”,我亦謂然。(盧光耀)
杜甫的名篇《江南逢李龜年》,究竟有何獨特之處,譽為七絕之壓卷之作?
本首詩作為杜甫的代表作,之所以被稱為七絕創作的典范,無外乎其在平仄格律的運用,以及在這看似平淡樸素的詩中蘊含著的不凡之處。
這首詩之中,杜甫首句采用了不起韻的格式,對于近體詩格律規則可謂是有著標桿作用。而在講究以詩傳情,以詩寄情的古代,這首詩僅僅以28字便將40余載的時間包含在內。凝練的語言,豐富的想象,更是作為詩圣的杜甫以及朋友李龜年往昔舊夢的寫實。
作此詩時,杜甫已經年逾58歲,而在顛沛流離之間,想必他也能預感到自己的垂垂老矣。大唐往昔的盛世不在,安史之亂、百廢待興的社會背景之下, 他與故交好友李龜年在江南相逢。
舊時風華,彼時的杜甫青春年少,正是達官貴人府中的常客,李龜年又何嘗不是岐王、殿中監等府邸上的演奏者,然而幾十載過后,江南的風景美好,但朋友間的相遇卻顯得突兀了些許。曾在岐王、殿中監上演奏的歌者李龜年,竟已經淪落到江南賣唱的田地。
而反觀詩人自己,又何嘗不是此般落魄。今昔對比,既有個人命運的殊途同歸,又更有四十余年間大唐的由盛轉衰。
而在小編認為,最令人稱奇的是作者在見到李龜年后的戛然而止。逢君之后做了什么?想必這就是此處無聲勝有聲,道是無情還有情的最高境界了吧。
作為對中國古典詩歌有著深遠影響的詩人,杜甫以其詩歌更頗有幾分史書的意味。出身名門望族,有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卻終究在優游之后換來的是仕途上的不順,在見識了大唐的極盛之后,更見識了大唐的盛衰轉圜。“沉郁頓挫”的詩風,更是時代的寫照,而這寫照在《江南逢李龜年》里被體現的淋漓盡致。
如何賞析江南逢李龜年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江南逢李龜年的分析、如何賞析江南逢李龜年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