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埋葬在哪里,杜甫安葬地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杜甫埋葬在哪里,以及杜甫安葬地對應(yīng)的知識和見解,內(nèi)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詩圣杜甫葬在哪里?
杜甫陵園位于鞏義市城區(qū)西北5公里處的康店鎮(zhèn)康店村西部邙嶺上。1990年市政府投資70多萬元,對陵園整修一新。陵園占地34畝,座北向南,主體建筑有大門樓、杜甫大型雕像、雙層亭、詩圣碑林、杜甫墓、吟詩亭、望鄉(xiāng)亭、草亭、獻殿等組成。整個陵園種植花木3000余株,奇花異草點綴、綠樹成蔭、松柏輝映,巍偉莊重,各種設(shè)施具有園林建筑風(fēng)格, 已成為邙嶺上閃閃發(fā)光的一顆明珠。
杜甫于唐代宗大歷五年(公元770年)在湖南平江縣洞庭湖附近的湘江舟中與世長辭,享年58歲。當(dāng)時家貧無力歸葬,暫葬在湖南省千江縣南15公里的小田村。43年后,唐憲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其孫杜嗣業(yè)遵先人囑托,將杜甫靈柩歸葬故鄉(xiāng)鞏義市康店的邙山嶺上,其子宗文、宗武陪葬墓側(cè),當(dāng)?shù)厝罕姺Q“圣人三冢”。早在宋代墓園周圍有垣墻,四門、園內(nèi)種植蒼松、翠柏,歷代文人和廣大勞動人民前來憑吊者如織,明代以后陵園被毀。陵園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花崗巖大型杜甫雕像,高達4.7米,其雕法細膩,線條流暢,技法求實,神志沉重,形象逼真,這一佳作是聞名世界的藝術(shù)大師劉開渠先生和已故著名藝術(shù)家劉峴先生精心指導(dǎo),著名雕塑家崔開宏先生創(chuàng)作監(jiān)制而成。底座基高3米,用黑色大理石砌成,正面“詩圣杜甫”由劉開渠先生題。座的形式采用內(nèi)方外圓的花壇圍繞四周,諧中國古代天圓地方之說。寓意:詩圣是永遠站在祖國大地上的巨人,他的英名將與天地共存。陵園內(nèi)有一棟長120米,寬2.5米的長廊,俗稱“百米長廊”,又叫“詩圣碑林”,由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主席啟功先生題。廊內(nèi)容納石碑百余通,內(nèi)容大都為杜詩,匯聚國內(nèi)外著名書畫家的墨寶,真、草、隸、篆古今書法各具特色,其書法藝術(shù)精湛、結(jié)構(gòu)嚴(yán)謹、雄深蒼渾、骨氣洞達、爽爽有神、揮灑自如、濃淡有趣、飄若浮云、矯若驚龍,堪稱一絕。千百年來文人、墨客、專家、學(xué)者懷著崇敬心情前來拜謁詩圣者,無不留言題字,寫下無數(shù)贊歌。詩圣杜甫長眠在這里
杜甫死在了哪里
杜甫死在了由潭州往岳陽的一條小船上,死因是因病去世,杜甫的葬地在河南洛陽偃師首陽山下。
大歷五年(770年),臧玠在潭州作亂,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陽,遇江水暴漲,只得停泊方田驛,五天沒吃到東西,幸虧縣令聶某派人送來酒肉而得救。后來杜甫由耒陽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這時洪水又未退,杜甫原一心要北歸,這時便改變計劃,順流而下,折回潭州。大歷五年(770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陽的一條小船上去世。時年五十九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fēng)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xué)和日本文學(xué)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病逝于哪里?他的陵墓在今天的哪兒?
杜甫于唐代宗大歷五年(公元770年)冬病逝于湖南洞庭湖畔,享年59歲,43年后的憲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其孫杜嗣業(yè)將其骨骸運回葬于河南鞏義
杜甫死于什么地方 怎么死的 他的墓葬到底在哪?
杜甫死在由潭州往岳陽的一條小船上,死因是因病去世,杜甫的葬地在河南洛陽偃師首陽山下。
大歷五年(770年),臧玠在潭州作亂,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陽,遇江水暴漲,只得停泊方田驛,五天沒吃到東西,幸虧縣令聶某派人送來酒肉而得救。
后來杜甫由耒陽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這時洪水又未退,杜甫原一心要北歸,這時便改變計劃,順流而下,折回潭州。大歷五年(770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陽的一條小船上去世。時年五十九歲。
擴展資料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后游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yīng)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后,先在長安應(yīng)試,落第;后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fā),潼關(guān)失守,杜甫先后輾轉(zhuǎn)多地。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zhàn)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創(chuàng)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xiàn)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fēng)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xué)和日本文學(xué)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在杜甫中年因其詩風(fēng)沉郁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他的詩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fēng)格多樣,以“沉郁頓挫”四字準(zhǔn)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fēng)格,而以沉郁為主。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zhuǎn)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dāng)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zhuǎn)衰的歷史巨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杜甫
李白杜甫等詩人葬在哪里?這里有最全的唐詩名人墓地大盤點
不會背幾首唐詩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中國人,唐詩的地位在中國詩不言而喻的,已經(jīng)深入每一個中國人的血液之中,在燦如星空的唐詩天地里,又有著詩仙李白詩圣杜甫等更為璀璨奪目的明星。唐詩最知名的一些詩人里除了個別難尋墓地之外,大部分墓地還是遺存至今,這也能看出歷朝歷代國人對他們的愛戴和尊重。下面我們就盤點一下著名詩人最后長眠之地吧,有興趣的朋友如果到了這些地方,一定記得抽空去緬懷一下這些永不消逝的偉大詩人。
李白墓,位于安徽省馬鞍山市當(dāng)涂縣太白鎮(zhèn)太白行政村谷家自然村旁。唐寶應(yīng)元年(762年),李白去世,當(dāng)涂縣令李陽冰將他葬于城南龍山東麓。于唐元和十二年(817年)遷葬于現(xiàn)址。李白墓占地100畝,分前、中、后三個部分,有牌坊、太白碑林、眺青閣、太白祠、李白墓、十詠亭、青蓮書院、盆景園等景點。李白墓完整地保存了唐代名人墓葬形制,太白祠、享堂集中展現(xiàn)了明清宗族祠堂的建筑風(fēng)格,“宋碑”則詳細記載了李白生平身世和詩歌成就,“太白碑林”鑲嵌著著名書法家書寫的李白各個時期經(jīng)典詩碑106方。
杜甫墓全國共有八處,據(jù)《舊唐書》記載位于河南府偃師首陽山(今洛陽偃師首陽山),在湖南省平江縣小田村亦有墓,爭議較大的耒陽之墓為衣冠冢。后世通常認為杜甫最終死在江上的一條小船里。他死后,兒子宗武無力葬父,只好將父親的棺材權(quán)厝著,直到40多年后,孫子杜嗣業(yè)才遷走杜甫的靈柩,將祖父歸葬于洛陽首陽山。
駱賓王墓,位于江蘇南通城東佛教八小名山之首的狼山山腳。駱賓王(619-?),浙江義烏人,七歲時就作了《詠鵝》,號稱"神童"。作為“初唐四杰”之一,他在文學(xué)史山占有重要的地位。公元684年,駱賓王跟隨徐敬業(yè)起兵討伐武則天,撰寫著名的《討武曌檄》。
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市城南13公里處的龍門東山的琵琶峰上,是一座依山傍水、秀色宜人的小巧園地,白園占地40畝。這里東西兩山對峙。白園(白居易墓)因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安葬于此而得名。白園包括龍門橋東頭整個琵琶峰,占地約44畝,分為青谷、墓體、詩廊三區(qū),是根據(jù)詩人性格、唐代風(fēng)采和得體于自然的原則設(shè)計建造的紀(jì)念性園林建筑。迎門為青谷區(qū),叢竹夾道,懸瀑飛灑,荷池送爽,樂天堂、聽伊亭、松風(fēng)亭等仿唐建筑引人入勝。樂天堂內(nèi)有白居易塑像。園中間為墓體區(qū),有墓冢、24噸重的自然石臥碑、烏頭門、登道、碑樓。整個墓區(qū)翠柏蔥郁,奇花飄香。詩廊區(qū)在墓北山腰,陳列有當(dāng)代書畫家書寫描繪的白詩碑刻和詩意瓷磚壁畫。
王維墓位于陜西省藍田縣輞川鄉(xiāng)白家坪村東60米處,墓地前臨飛云山下的輞川河岸,原墓地約13.3畝。王維參禪悟理,學(xué)莊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于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 。書畫特臻其妙,后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存詩400余首,代表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畫學(xué)秘訣》。
李商隱墓有三處,一是位于博愛縣許良鎮(zhèn)江陵堡村西北地,墓前立墓碑上寫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李商隱墓,因全國第四屆李商隱研討會在博愛縣舉辦,在原址上擴建。現(xiàn)墓冢區(qū)四周青石壘墻,呈圓形,直徑八米,四周鋪青磚。前樹墓碑,碑首雕作盤龍,碑身正面正中篆書“李商隱之墓”,碑陰上部刻李商隱生平簡介,為中國李商隱研究會第三屆會長劉學(xué)鍇撰寫,第四屆中國李商隱研究會會長董乃斌為博愛縣題寫了“李商隱故里”匾額。二是位于沁陽市區(qū)東1.5公里沁河南岸的覃懷辦事處廟后村南。墓園東西寬76米,南北進深242米,總面積1.84萬平方米。三是位于滎陽的李商隱墓,沒有成形的墓園,荒冢距離位于苜蓿灣村南200米左右的農(nóng)田里。據(jù)滎陽政府網(wǎng)站的介紹,墓冢高約4.2米,東西長約10.4米,南北寬約10.6米。沒有墓碑,荒冢上遍布枯木和野草。現(xiàn)為鄭州市和滎陽市的文物保護單位。
賈島墓,在四川省安岳縣城南郊的安泉山。長12米,寬、高各3米,砌石為垣。唐開成五年(公元840),賈島61歲時遷來普州(今四川安岳縣),任司倉參軍。他到任后,曾組織講學(xué)。政務(wù)之余常去南樓(南門外過街樓,1958年拆除)讀書作詩。唐會昌三年(843),朝廷升賈島為普州司戶參軍,未受命而身先卒,終年64歲。遺體安葬在安岳縣城南安泉山麓。清乾隆年間(1736-1795),安岳縣令徐觀海(浙江錢塘人)在墓前建造“瘦詩亭”。后來的縣令斐顯忠又進行重建,并立牌坊,至今尚存。
劉禹錫墓,位于河南省鄭州市滎陽市310國道與鄭上路交叉口南的豫龍鎮(zhèn)狼窩劉村高地上,古稱檀山。1987年3月4日,鄭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劉禹錫詩文俱佳,涉獵題材廣泛,與柳宗元并稱“劉柳”,與韋應(yīng)物、白居易合稱“三杰”,并與白居易合稱“劉白”,留下《陋室銘》《竹枝詞》《楊柳枝詞》《烏衣巷》等名篇。哲學(xué)著作《天論》三篇,論述天的物質(zhì)性,分析“天命論”產(chǎn)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義思想。著有《劉夢得文集》《劉賓客集》。
柳宗元墓,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柳州市柳侯公園內(nèi),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柳宗元在柳州病逝。后一年,靈柩運回京兆萬年縣棲鳳原(今陜西西安)。《柳州縣志》記載:“宗元原厝于古州治,其櫬雖扶歸,而封土尚存。”這封土就是現(xiàn)在的柳宗元衣冠墓。原毛石砌墓是清代重建的,墓碑題“唐刺史文惠侯柳公宗元之墓”,有對聯(lián)“文能壽世,惠以養(yǎng)民”。文革時墓被毀平。1974年修復(fù),郭沫若題碑:“唐代柳宗元衣冠墓”。
韓愈墓地,位于河南省孟縣城西6公里韓莊村北半嶺坡上。始建于唐敬宗寶歷元年(825年)。墓地處丘陵地帶,墓冢高10余米,冢前建有祠堂,計有饗堂三間,門房三間。祠內(nèi)共有石碑13通,記載有韓愈生平事跡等。墓前院內(nèi)有古柏兩株,相傳為唐代栽植,有清乾隆年間孟縣知縣仇汝瑚碑記:“唐柏雙奇”,左株高5丈,圍1.2丈;右株高4丈,圍1.1丈。1986年11月,公布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05月25日, 韓愈墓作為唐代古墓葬,被國務(wù)院批準(zhǔn)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一千多年時光過去,這些詩人沒有被歷史淹沒,反而更加的熠熠生輝。在墓前倒一杯酒,在墓前吟誦詩篇,在墓前跨越時空對話,讓詩歌的美好伴著我們幸福的人生。
杜甫墓在哪里?杜甫究竟怎么死的?
歷史上,關(guān)于杜甫的死因一直是個謎。通常在文學(xué)和史學(xué)中,對于杜甫的死因存在五種觀點,一是杜甫病死;二是杜甫被賜死;三是杜甫投江而死,但這個說法最經(jīng)不起推敲;四是杜甫食物中毒而死;五是因消化不良而死。其中第三種和第四種說法基本上都是無意猜測和想象,毫無依據(jù)可言,其余三種說法雖然存在文獻,但也很難推敲出真?zhèn)巍D嵌鸥λ篮螅哪咕烤故窃谀哪?
杜甫是我國最著名的詩人之一。他生于唐朝中后期,其間唐朝已經(jīng)由盛轉(zhuǎn)衰,尤其是經(jīng)歷了“安史之亂”以后,社會動蕩,民不聊生,杜甫目睹社會現(xiàn)況,寫下了大量憂國憂民的詩篇,因而被人們稱為“詩圣”。他死后靈魂的棲息地——墓地的故事充滿傳奇。
杜甫早年游歷過江南、山東一帶,后來飄泊于甘肅、四川一帶,最后離開四川,在湖北、湖南等地流浪,一直到死為止,都過著貧窮的日子、這位深受后人敬仰的詩人最后歸葬何處卻一直不為人知曉。
據(jù)統(tǒng)計,在全國,“詩圣”杜甫的墓園至少有八處,如河南鞏縣、偃師,湖南耒陽’平江‘陜西華陽,四川成都浣花溪等。究竟何處是真墓,何處為疑冢,千百年來眾說紛紜。經(jīng)過研究、比較和考證,分歧主要集中在了河南鞏縣、偃師,湖南耒陽、平江四處。
《舊唐書.杜甫傳》載:大歷五年(公元770年)四月,杜甫從湖南長沙舉家南往郴州,行至耒陽時,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陽縣令得知后,親自駕船將杜甫接到了耒陽。耒陽縣令為杜甫一家送來了美酒佳肴,杜甫大吃了一頓之后,第二天便去世了,終年五十九歲。隨后,家人將杜甫埋葬在了耒陽。對此,《耒陽縣志》也有記載:“杜陵祠在縣北二里,祠后即杜墓。”而且,此墓現(xiàn)在仍存,位于耒陽市第一中學(xué)的院內(nèi),封土圓錐形,基砌花崗石,周圍有石欄,正面嵌有青石橫額,上鐫“唐工部杜公之墓'及“(南宋)景定癸亥(1263年)孟夏,縣令王禾立石”等字樣。
另有一說認為,杜甫葬于湖南平江。與杜甫同時代的詩人元稹曾說過:“(杜甫)扁舟下荊楚間,竟以寓卒旅殯岳陽。”而且,《平江縣志》也稱:“甫自蜀歸病,卒于潭岳之交,宗武(杜甫之子)扶其梓旅殯岳陽四十余年。平(江)為岳家屬縣,南小田有甫墓,蓋權(quán)厝冢也。”現(xiàn)存的平江杜甫墓是一座磚砌墓冢,冢前立有墓碑,周圍有磚砌的墓墻。
據(jù)考證,耒陽、平江兩處杜甫之墓,本來是臨時停靈的地方,后來棺柩遷出,只余下了空墓。所以,這兩座墓冢都不是真正的杜甫之墓。
于是,人們將目光的焦點投到了河南鞏縣和偃師的兩座杜甫墓。《舊唐書》還記載:“元和中,宗武子嗣業(yè),自耒陽遷雨之柩歸葬偃師縣西北首陽山之前。”清人錢泳也在《履園叢話》中說:”按《河南通志》云,唐工部郎杜甫墓在河南府偃師縣之徒婁村。”錢泳還說,乾隆年間曾對偃師杜甫墓進行修葺和擴建。言之鑿鑿,似乎讓人不得不信。
現(xiàn)存的鞏縣杜甫墓在新縣城(孝義鎮(zhèn))西5千米的康店公社康店村邙山嶺上。墓地坐北朝南,呈方形。墓前豎有清代早期所立石碑兩塊,其中一塊立于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石碑上的碑文成了杜甫葬身之地的有力佐證。墓周圍松青柏翠,氣象森然。墓旁附葬著杜甫的長子宗文、次子宗武,這兩座墓呈東西排列。明清之際,到鞏縣杜甫墓園憑吊的文人墨客甚多,留下了不少詠嘆感慨的詩作,這為證實此處墓冢確實為杜甫葬處提供了不少憑據(jù)。
杜甫的墓到底在哪兒,目前尚沒有能最后定論。至于為什么在全國各地有這么多杜甫之墓,各地也都爭相說自己是真的杜甫墓地之所在呢?也許正是因為人們對杜甫這位偉大詩人的喜愛吧!
關(guān)于杜甫埋葬在哪里和杜甫安葬地的介紹到此就結(jié)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guān)注本站。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zé),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dān)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