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準多少歲入相,寇準的年齡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寇準多少歲入相,以及寇準的年齡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古代宰相有很多,四十多歲才當上宰相的寇準,為何會成為大臣的典范?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寇準是一位非常年輕的宰相,深得百姓的喜愛,一生為國為民而且大公無私,所以在那個年代他相當于是一位典范,在人們心里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最終也被人們稱為大臣的典范,而他能夠被推崇也是有原因的。
第一點原因是中國歷史上的所有奸官都處心積慮地利用權勢陷害忠良,當時劉皇后的家人在四川老家仗勢橫行,犯了法,真宗想赦免他,但寇準堅持按國法治罪。于是,劉皇后誣告寇準,幸好他德高望重,未被定成死罪,但幾次遭貶。沿途保持著爽朗的精神。百姓對寇準也是一直保持一種支持的態度。
第二個原因是寇準做人和做宰相都能做到賞罰分明,這一點是很多人都無法比擬的,古代社會有很多官員都會為了自身利益,不去參合一些跟自己無關的事情,但是寇準遇到不公平的事都會去公平對待,而且即便是自己認識的人犯了錯誤也不會去包庇,反而比較公正,這一點也是人們敬佩他的原因。
第三個原因是統治者的推崇,任何一個朝代想要樹立典型自然離不開皇帝的支持,而且那個人必然是能夠幫助他維持統治的臣子,寇準恰好做到了這一點,在宋朝時期因為官員眾多,很多時候會有一些不好的風氣,寇準作為宰相能做到以身作則,自然皇帝是非常喜歡的,所以最終才成為了典范。
寇準簡介 寇準資料
1、寇準(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漢族,華州下邽(今陜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詩人。太平興國五年進士,授大理評事、知歸州巴東縣,改大名府成安縣。累遷殿中丞、通判鄆州。召試學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館,為三司度支推官、轉鹽鐵判官。歷同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后兩度入相,一任樞密使,出為使相。乾興元年(1022年)數被貶謫,終雷州司戶參軍,天圣元年 (1023) 九月,病逝于雷州。
2、人物小故事:據說雷州人民護送寇準靈樞北上,至雷州一渡口時,突然狂風大作,驟雨滂沱,大家無法北上,只好停下來,為了防止棺木被雨水沖走,大家就在靈柩前插上枯竹。第二天,等到雨過天晴的時候,護棺之竹竟然長出新芽。后人為了悼念這位賢相,遂把此渡命名為“寇竹渡”,至今地名尚存。
3、關帝靈簽第八十一簽就是“寇公任雷陽”,這是寇準在雷州任職的典故。此簽的意思是被人欺凌,暫時耐守,自可昭雪。宋仁宗為寇準平反后,雷州人民“悼其屈,而哀其忠”,把寇準的住所改為寇公祠。如今的寇公祠內,仍陳列著皇帝因寇準而下的一道道詔制。
寇準做官多少年?
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980年)進士,當時寇準是19歲,漸被皇帝重用,直到做了宰相,公元1006年的時候辭官,1017年恢復相位,后被貶,至1023年病逝,前后做官32年
誰曾兩任宰相,挽救國家于危難,最后卻客死異鄉?
是北宋名臣寇準,景德元年第一次拜相,兩年后被貶為知州,天禧元年再度拜相,不久即被劉皇后與丁渭陷害,又一次被貶到地方,最后病逝于所任職的雷州,直到仁宗親政以后才得以魂歸故土。寇準為人正直,是澶州之戰最大的功臣,擊退遼軍,救北宋于水火之中,但是他卻不善官場之道,導致屢次被陷害,甚至客死他鄉。
01.為解遼國南侵之急,43歲的寇準第一次拜相
寇準在宋太宗一朝就深受重視,身居高位,位至參知政事,但是他的性格實在是太過剛直,嫉惡如仇,與諸多同僚關系不睦,所以宋真宗雖然一直很賞識他,但始終沒有將他擢升為同平章事,也就是宰相。一直到咸平六年,遼軍大舉侵宋,勢如破竹,朝野震驚,一時間主戰主和爭論不休,宋真宗也被嚇得坐立難安,終于在次年八月,在畢士安的推薦下,宋真宗拜寇準為相,拜托他解決這個巨大的危機。
寇準作為強硬的主戰派,對前線情報了如指掌,他對諸多軟骨頭的妥協派毫不退讓,雷厲風行,采取官兵與民兵對遼軍前后夾擊的策略,并且一力主張宋真宗御駕親征,親赴最前線。但是宋真宗膽子十分小,說什么也不愿意親自去,直到遼軍一路打到黃河對面,即將攻下汴京的最后一道防線澶州之時,才捏著衣角膽戰心驚地踏上親征的道路。
從大殿到汴京城外,寇準就遭遇一堆反對意見,幸好他不動如山的模樣給了宋真宗一點點信心,才使得御駕親征成為現實。從汴京到澶州更是波折不斷,虧得寇準和高瓊趕著宋真宗向北走,才到達了黃河對面的澶州北城,使得宋軍士氣大振,在寇準的指揮下勇阻遼軍,遼主耶律隆緒無法在前進一步。只可惜宋真宗耳根太軟,最后還是聽從了妥協派的意見,簽訂了澶淵之盟。雖然結果有偏差,但是寇準在北宋大廈將傾之時力挽狂瀾,保住了黃河以北的大片領土。
不久,寇準就在與妥協派的斗爭中失敗,被迫辭職,遠離京師,到各地去任知州。
02.丁渭欲借寇準威望把持朝政,56歲的寇準第二次拜相
過了十余年,朝中形勢漸漸發生了變化,宋真宗面前的寵臣換成了丁渭等奸臣,而且因為宋真宗纏綿病榻,使得劉皇后得以干預朝政,十分依賴丁渭。丁渭自知自己暫時還沒有當宰相的資格,但是他又不想讓自己的政敵坐大,于是選擇威望極高又沒什么黨朋的寇準來當宰相,借助其威望來把持朝政。
寇準沒看清丁渭的險惡用心,以為丁渭是一片真心請他入相,在56歲這一年再次成為宰相。但是寇準與劉皇后針鋒相對,皇后母家作惡,寇準鐵面無私,徹底惹惱了劉皇后,加上他密謀推翻劉皇后與丁渭統治之事被走漏,使得劉皇后與丁渭先下手為強,誣陷寇準參與謀反,幾乎陷寇準于死地。
03.雷州潮濕的秋日里,62歲的寇準與世長辭
寇準雖逃過一死,但是因為劉氏與丁渭掌權,最后被遠貶南方,到了南海畔的雷州,這時他已經61歲。雷州氣候濕熱,出身陜西的寇準無法適應,一病不起,在次年即離世,終年62歲。此后寇準之妻雖曾準備將其藏回陜西老家,卻因為資費用盡,只得將其暫葬于河南。一直到宋仁宗登基第十年,從劉皇后手里拿回權力,親政之后,寇準才得以被埋在故鄉。
可憐一代忠貞之士,卻被奸佞小人所害,到死都沒能回到故鄉,悲哉!
北宋大臣寇準的一生是什么樣的?他的結局是什么樣的?
北宋大臣寇準的一生是輝煌的,他的結局很凄涼。
一、寇準年少得志,才華橫溢。
寇準是北宋初期著名的宰相,他年少得志,二十歲就中了進士,被任命為大理寺評事。而且寇準八歲能寫詩,十幾歲就能和名家切磋文采,從小他的文學名聲傳遍汴京,被稱為神童。在他從政后,寇準直言直語,剛正不阿。因此被宋太宗賞識,說他是一個很有正義感的大臣,能講真話,就像是唐太宗時期的魏征一樣。而且寇準他從政后一心為民,因此在朝中享有很高的名聲,宋太宗以及后來的宋真宗都非常器重他,后來宋真宗把他提拔為宰相,也算實現了寇準兒時立下的長大后要當宰相的誓言。
二、寇準當官后得罪了不少人。
寇準是一個直言直語的人,他不懂得變通,因此得罪了很多人。這也讓寇準以后的悲慘命運埋下了伏筆??軠仕慈瞬粶?,提拔了奸臣丁謂,但是丁謂恩將仇報,最后把寇準算計了,寇準因此被罷相。被流放到當時偏遠的雷州。他本身非常清廉,因此被流放的寇準身無分文,生活非常窘迫。但是他仍然不改其志,保持自己文人的高尚情操。以至于后來自己病逝竟然都沒有錢把尸體運回老家,沒有完成他落葉歸根的心愿,實在讓人唏噓。可以說寇準的結局是悲慘的,但是他的一生還是為北宋初期國家的復興和繁榮做出了一定的貢獻,被后人稱為一代賢相。
三、寇準成為性格,敗也性格。
寇準為人直率,就連宋太宗也不放在眼里,當面斥責宋太宗的過失,因此被宋太宗看重。但是后期的寇準也因為他這直率的性格被宋真宗罷相,流放雷州,可見寇準是成也性格,敗也性格。
綜上:寇準的一生很輝煌,結局很凄涼。
北宋時期剛正不阿的名相寇準,是如何客死他鄉的?
寇準是北宋時期赫赫有名的賢相,他19歲參加科舉,高中進士,從此步入仕途,最開始任地方知縣,30歲升同知院事(二品),最后官拜宰相,寇準為官期間升遷速度驚人,但是他的仕途之路卻很坎坷,歷經三起三落,61歲被流放偏遠的雷州,62歲客死他鄉。最慘的是,寇準去世后,由于朝廷給的銀子太少,只能將他安葬在洛陽,十年后才遷回故鄉。
(一)寇準出身官宦世家,性格耿直
寇準是今天陜西渭南人士(古下邽),其祖上是名門望族,他的先祖蘇岔生在西周時期擔任司寇一職,后來因屢立大功,朝廷將官職賜給他做姓氏。寇準的父親寇湘也很厲害,在后晉統治時期高中進士甲科,也就是大家所說的狀元。
寇準繼承了父親的優良基因,從小聰明伶俐、勤奮好學,但是性格耿直、脾氣暴躁、原則性強??軠?9歲參加科舉考試,高中進士,可謂是才華橫溢。宋太宗選進士都要親自面試,古代稱之為“殿試”,有人就給寇準出主意,皇帝都喜歡經驗豐富的長者為官,太年輕的多半不錄用,最好不要實報年齡??軠事牶髤s說:“我還沒有入朝為官,怎么能欺騙皇上呢?”
寇準如實上報自己的年紀,宋太宗覺得他很誠實,讓他做巴東縣縣令(正七品),因業績不錯,先后升任鹽鐵判官(從六品)、樞密直學士(正三品)等。
(二)寇準對宋太宗直言不諱,宋太宗離不開寇準
宋太宗一生效仿唐太宗,以唐太宗李世民為偶像,大家知道唐太宗以善于納諫聞名于世。公元989年,寇準向宋太宗大膽進諫,宋太宗不喜歡聽,轉身就要離開,寇準立刻上前拽住宋太宗的衣服讓他不要走,聽他把話說完。事后宋太宗大喜,贊賞寇準的直言敢諫,并說:“我得寇準,就像唐太宗得魏征一樣。”表面上看是宋太宗夸獎寇準,其實言外之意是他把自己比作一代圣君唐太宗。
公元990年,王淮和祖吉倆人都犯貪污罪,王淮情節很嚴重,貪污多達千萬,而祖吉受賄并不嚴重,因王淮的哥哥王沔是參知政事的緣故,他被撤職后不久又官復原職,而祖吉被判死刑。
寇準知道后大怒,為祖吉感到不公平,第二年,發生自然災害,宋太宗召集群臣商議如何應對,寇準卻說:“發生災害是因朝廷賞罰不公導致的”,宋太宗聽后很氣憤,轉身就走,這是寇準第二次把太宗氣跑。
事后宋太宗召寇準詢問具體情況,寇準把祖吉和王淮賄賂案從頭到尾如實向太宗說明,太宗聽后心里樂開了花,越發的器重寇準,并升他為樞密副使,后來改任同知院事(正二品),從此寇準成為參預軍國大事的成員。
有一次寇準外出游玩,突然從路邊殺出一人追著他的馬車大喊萬歲,這件事被寇準的死對頭張遜知道了,他向宋太宗打小報告,并添油加醋的誣陷寇準。宋太宗一怒之下把寇準趕到青州做知府??軠首吆?,宋太宗很想念他,第二年就把寇準召回京城,授參知政事(正二品)。
(三)寇準得罪奸臣王欽若,二次被貶
公元997年,宋太宗駕崩,其子趙恒即位,是為宋真宗。真宗即位后,大遼多次南下攻打北宋,宋廷幾乎都是花錢買和平。公元1004年,遼軍又揮師南下,一路攻城略地、勢如破竹,來到澶州城下,直接威脅到都城開封,朝廷上下一片恐慌。
在關鍵時刻王欽若向宋真宗提議遷都,寇準堅決反對,他說:“提出遷都的人可以處死,將士們的家人都在開封,如果皇上遷都,他們牽掛著家人,不愿跟你走,如果皇上御駕親征反而可以提高將士們的士氣?!边@樣一來寇準便得罪了王欽若。
宋真宗無奈之下答應御駕親征,在去往澶州的途中多次打退堂鼓,卻遭到寇準的反對,真宗來到澶淵之后,怎么也不肯走了,是寇準硬把他拉到前線,果然不出寇準所料,真宗皇帝一出現在前線,將士們高呼萬歲,認為皇帝與他們同甘共苦,士氣瞬間變得高漲。
后來真宗把前線任務交給寇準處理,自己躲在城內怎么也不肯露面。結果雙方一交戰,宋軍把遼軍的元帥射死,兩軍在澶淵對峙很長時間
,
真宗無心抗戰,提出議和,遼軍要求宋廷歸還“關南之地”,真宗不同意,雙方后來談談打打,最終達成協議。
隨后,真宗派曹利用去跟遼軍談判賠款事宜,曹利用問真宗準備給多少錢,真宗說:“實在沒辦法,一百萬兩銀子也可以”。曹利用一出門被寇準攔住,問他皇上準備賠款多少,寇準知道賠款后,對曹利用說只給遼軍30萬兩,如果談不成,你的腦袋不保。結果曹利用談判成功,遼軍接受30萬賠款,與宋廷簽定“澶淵之盟”。
宋真宗回到開封以后,王欽若開始計劃扳倒寇準,他向真宗皇帝進讒言:“陛下真的認為寇準有功嗎?在《春秋》中把城下之盟當作是一種恥辱,而“澶淵之盟”就是城下之盟,而且現在文武百官都認為寇準臨危不懼,而陛下一無是處。”
真宗聽后開始對寇準失去信任,后來王欽若多次向真宗皇帝進寇準的讒言,公元1006年寇準被貶到陜州去做知州。
(四)得罪丁謂
丁謂和王欽若都是阿諛奉承之人,不惜一切代價討真宗皇帝的歡心,甚至大搞迷信活動。真宗晚年越來越糊涂,對丁謂和王欽若幾乎言聽計從。公元1019年丁謂以參知政事的名義邀請寇準回到朝廷擔任宰相,丁謂自己想做宰相,奈何資歷不夠,尤其是在聲望方面,所以他邀請寇準回朝無非是想拉攏寇準來壯大自己的勢力,利用寇準的威望來為自己的權勢服務。
其實丁謂的小算盤明眼人看的很清楚,寇準的學生就識破了丁謂的陰謀,力勸寇準不要進京,但是寇準不采納,執意入京。
寇準入京后,丁謂開始拉攏寇準,欲與他結為同黨,一次酒宴上,丁謂屈尊降貴給寇準擦胡須上的羹湯,寇準卻當眾人的面訓斥丁謂有失大臣之體,丁謂大怒,發誓要報復寇準。
(五)與劉皇后結仇,三次被貶
宋真宗晚年身體不太好,朝中大事由劉皇后處理,劉皇后幾乎對丁謂言聽計從,這引起寇準的不滿,他和王旦等人聯名上奏,請求真宗讓太子監國,并建議由剛正不阿之臣來輔佐太子,真宗批準大臣們的上奏。
劉皇后的娘家人觸犯宋代律法,本來真宗皇帝已經下令赦免,寇準不樂意了,他堅持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依法處置劉皇后的娘家人,這樣便得罪了劉皇后。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