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峻是中牟哪里人,任峻是中牟哪里人啊
大家好,關于任峻是中牟哪里人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任峻是中牟哪里人啊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三國演義中出現的人物 都在那個城市~請詳細點`急 萬分感謝
幽州轄今河北北部、遼寧大部北京市和海河以北的天津市,治所就在今北京城西南。
代郡:治代縣,今河北蔚縣西南。
上谷:治沮陽,今河北懷來東南。
右北平:治平剛,在今遼寧凌源西南。田疇、程普
遼西:治陽樂,即今遼寧義縣西。公孫瓚、韓當
遼東:治襄平,即今遼陽。公孫度、
玄菟:治高句驪縣,今遼寧省新賓。
樂浪:治朝鮮縣,今朝鮮平壤市大同江南岸。
新增:昌黎:魏始設置,治昌黎(今遼寧義縣)。
燕國:治薊縣,今北京附近。徐邈、
范陽:即涿郡。
帶方:今漢城附近。
裁撤:涿郡:治涿縣,即今河北涿縣。后改為范陽。劉放、盧毓、孫禮、劉備、劉禪、張飛、簡雍、盧植。
廣陽:改為燕國。
漁陽:治漁陽,在今北京密云西南。張純、張舉、鮮于輔、田豫、
遼東屬國:改為昌黎郡。
冀州治鄴(今河北臨漳西南),轄今河北中部、南部和山東、河南各一小部分。
魏郡:治鄴縣,今河北臨漳鄴鎮。審配、
巨鹿:治癭陶,在今河北寧晉縣西南。沮授、田豐、張至存、
常山:治真定,即今河北正定。張燕、趙云、
中山:漢時郡、國,治所在盧奴(今河北定縣)。甄皇后
安平:今河北安平周圍。郭皇后、牽招、牽弘、趙忠
河間:有時是國。治樂城,今河北獻縣東南。邢颙、張郃、
清河:治甘陵,在今山東臨清東。崔琰、朱靈、崔林、
趙國:即邯鄲郡,治邯鄲。劉劭、
勃海:治南皮,今河北南皮東北。轄今天津及河北、山東各一部分。
新增:平原:原屬青州。有時稱郡有時改國,治所均在今平原縣西南。王烈、華歆、管輅、劉敦、禰衡
樂陵:在今山東德州市樂陵縣境。
陽平:治元城,今河北大名東。樂進、
廣平:治廣平,今河北雞澤。
朝歌:治淇縣,原屬河內。今河南省淇縣。
博陵:治博陵縣,今河北蠡縣。建安末廢。曹魏時又改博陵縣為博陸縣。
章武:治東平舒縣,今河北靜海縣。
并州東漢和魏治晉陽,轄今山西大部以及內蒙、河北各一部。
上黨:治所在壺關,轄晉東南。
太原:治所在晉陽,即今太原市西南。郝昭、靳詳、關靖、孫資、溫恢、王昶、王凌、王允、
西河:漢時西河郡轄今內蒙伊克昭盟東部及晉西地區。治茲氏,即今汾陽。
雁門:治陰館,今山西朔州汴子疃附近。張遼、
朔方:治臨戎,今內蒙古磴口縣。
新增:樂平:
新興:今山西興縣附近。
裁撤:五原:治所為九原,在今內蒙包頭西北。呂布
云中:治云中,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北。張楊、
定襄:治今內蒙和林格兒西北。
上郡:治所在膚施,今陜西榆林東南。
司隸
河南:治洛陽,東漢時郡的首腦稱河南尹。任峻、鄭渾、鄭泰、杜夔、孟光、郤正、趙達、
河內:轄今河南的西北部,治懷縣,在今河南武陡西南。毛皇后、郝萌、韓浩、張范、司馬芝、司馬朗、常林、楊俊、
河東:轄今晉西南地區,治蒲坂。賈逵、賈充、徐晃、衛凱、衛瓘、裴潛、毋丘儉、關羽、關興、
弘農:治弘農縣,即舊函谷關地,在今河南靈寶北。轄黃河以南,宜陽以西。楊修、
新增:滎陽:曹魏時始設置,討董卓時尚未有滎陽郡,更無滎陽太守的稱呼。
平陽:今山西省臨汾縣西南。
涼州轄今寧夏、甘肅及青海、陜西、內蒙各一部分。原治隴縣(今甘肅張家川),曹魏移姑臧(今武威)。
金城:轄今甘肅蘭州以西和青海一部分,治允吾(今甘肅永靖西北),漢的金城縣是指今蘭州,不在金城郡轄內。
安定:治臨涇,今甘肅鎮原東北。皇甫嵩
北地:治富平,今寧夏吳忠西南。李傕、傅巽、傅嘏、
武威:治姑臧,今甘肅武威。周毖、張繡、賈詡、
張掖:今甘肅張掖。郭汜
酒泉:今甘肅酒泉。龐淯
敦煌:治敦煌縣,在今甘肅敦煌西。
新增:西平:治西都縣,今青海西寧。
西郡:今甘肅永昌一帶。
西海:今青海省海晏縣。
裁撤:張掖屬國:今張掖市的東北。
武都:治下辨道,在今甘肅成縣西。
青州轄今山東東北部和河北的一小部分,治臨淄。
濟南:治東平陵,即今山東章丘西,晉移歷城(今濟南)。
樂安:治臨濟,今山東青縣高苑鎮。國淵、
北海:有時稱國,治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王修、邴原、管寧、徐干、孫乾、孫邵、是儀、
東萊:治掖縣,今山東青島掖縣。王基、太史慈、劉繇
齊國:治臨淄,今山東臨淄。
新增:城陽:治莒縣,即今山東莒縣。
長廣:治不其,今山東青島嶗山附近。
兗州轄今山東西南和河北東部,治昌邑。
陳留:治陳留,在今開封東南陳留城。孔伷、衛茲、潘勖、毛玠、典韋、阮瑀、阮籍、衛臻、高柔、穆皇后、吳懿、濮陽興、蔡邕
東郡:轄魯西和豫東北,治濮陽(今河南濮陽西)。陳宮、程昱、薛悌、王觀、潘璋
東平:治無鹽,即今山東東平。張邈、畢軌、劉楨、
任城:今山東濟寧任城。
泰山:治奉高,在今山東泰安東北。王匡、鮑勛、于禁、臧霸、高堂隆、
濟北:治盧縣,今山東長清。
山陽:山東金鄉西北。郗慮、劉表、涼茂、李典、王粲、滿寵、伊籍、
濟陰:治定陶,今定陶西北。董昭、
豫州
穎川:轄今河南中部,治陽翟(今河南禹縣)。韓馥、郭圖、荀彧、荀攸、胡昭、鐘繇、鐘毓、鐘會、郭嘉、劉馥、陳群、陳泰、杜襲、趙儼、辛毗、辛評、徐庶、司馬徽、張讓、戲志才
汝南:治上蔡,即今上蔡西北。伍瓊、袁紹、袁術、應瑒、和洽、孟建、許靖、許劭、陳祗、陳到、呂蒙、呂范、呂據、胡綜、
梁國:治雒陽(今河南商丘南)。
沛國:治相縣,在今安徽。曹操、曹彰、曹丕、曹植、曹沖、劉岱、魏諷、張魯、夏侯敦、夏侯淵、夏侯懋、夏侯霸、夏侯尚、夏侯玄、曹仁、曹洪、曹休、曹真、曹爽、史渙、丁謐、許褚、丁儀、丁廣、文欽、文鴦、華佗、朱建平
陳國:獻帝時改陳郡,治陳縣,即今淮陽。袁渙、何夔、梁習、
魯國:治魯縣,今山東曲阜。孔融、劉琰
新增:譙郡:曹操在建安末年分沛國設譙郡,治譙縣,即今安徽亳州市。嵇康、
弋陽:
陽安:
襄城:
汝陰:
徐州治郯城,在今山東,曹魏時移彭城。
東海:治郯(今山東郯城北)。王朗、王肅、糜竺、糜芳、
瑯邪:治開陽,即今山東諸城。卞皇后、趙昱、劉勛、諸葛誕、諸葛亮、諸葛瞻、諸葛尚、諸葛喬、諸葛謹、諸葛恪、王夫人、徐盛、
彭城:樊阿、張昭、張承、張休、嚴畯、
廣陵:治所在今揚州西北,當時屬于徐州管轄。陳登、臧洪、陳容、陳琳、陳矯、徐宣、吳普、張紘、呂岱、
下邳:國名,治所在今江蘇睢寧西北,轄蘇皖北部各一部分。甘皇后、薛綜、樓玄
新增:東莞:漢末設,治所在今山東沂水東北。徐奕、
揚州漢揚州包括江蘇的江南、安徽的淮河以南及浙江、福建、江西三省。三國時魏、吳各有揚州,吳揚州治建業,魏揚州治壽春。
九江:治壽春。轄今安徽淮南巢湖以北地區,魏改淮南郡。蔣欽、周泰
丹陽:陶謙、笮融、何姬、朱治、朱然、朱績、
廬江:治所在舒城,即今安徽廬江西南。雷緒、周瑜、周循、周胤、陳武、陳表、丁奉、王蕃、左慈
會稽:治三陰,即今紹興,轄浙江的錢塘江以南和福建。后吳又增設臨海、建安等郡,轄地縮小。朱俊、謝夫人、虞翻、虞汜、吳范、鐘離牧、賀齊、賀邵、駱統、潘夫人、闞澤、董襲
吳郡:治吳縣(今蘇州),轄今蘇南浙北,包括杭州在內。孫堅、孫策、孫權、孫翊、孫匡、孫亮、孫休、孫皓、吳國太、徐夫人、顧雍、顧邵、顧譚、凌統、凌操、朱桓、陸績、陸康、張溫、吾粲、朱據、陸遜、陸抗、陸機、陸云、全琮、周魴、周處、陸凱、陸胤、孫峻、孫琳、韋曜、華核
豫章:治南昌(即今南昌),原轄境大致同今江西省,后孫吳劃分了幾個郡,轄地縮小。
新增:廬陵:孫策時設置,治廬陵(在今江西泰和)。
建安:孫吳時分會稽設置,浙江、福建由此開始分治。治建安,在今福建建甌。
臨川:孫吳在今江西撫州一帶分豫章郡設臨川郡,治南城,即今江西南城東南。
淮南:治壽春(今安徽壽縣),轄今安徽淮河以南部分。劉曄、倉慈、
鄱陽:漢末孫權設鄱陽郡,治鄱陽縣,就在今江西鄱陽。
安豐:
新都:
臨海:
吳興:
東陽:
毗陵典農校尉:
廬陵南部校尉:
荊州轄今湖北、湖南及河南、貴州、兩廣各一部分。原治漢壽,在今湖南常德,劉表治襄陽,后吳魏各有一部分,吳治江陵,魏治襄陽。
南陽:治宛城。何進、張羨、何晏、鄧陽、李勝、許攸、文聘、劉廣、韓暨、黃忠、陳震、呂乂、李嚴、李豐、王連、許慈、宗預、王夫人、
南郡:治江陵,孫吳曾移治公安。蔡瑁、蒯良、蒯越、董和、董允、霍峻、霍弋、閻宇、馮習、張南、
江夏:漢時治安陸(今湖北云夢),轄今河南、湖北各一部,三國時魏吳各有江夏,魏在上旭(今云夢西南),吳在武昌(今鄂城)。李通、劉焉、劉璋、費觀、費袆、
零陵:轄今湘南桂北,治泉陵,即今湖南零陵。當時的零陵縣在今廣西全州。劉巴、蔣琬、蔣斌、賴恭、黃蓋、
桂陽:治彬縣,即今湖南彬州,轄今湘南粵北。
武陵:治臨沅(今湖南常德西),轄今鄂西南、湘西及黔桂各一部分。廖立、潘浚、
長沙:當時治所在臨湘,即今湖南臨湘。桓階、劉封、
新增:義陽:湖北棗陽東南。韓嵩、鄧艾、樊建、董厥、魏延、來敏、鄧芝、傅肜、傅僉、
郝普、
始興:孫吳分桂陽郡設置,治曲江,在今廣東韶關南。
始安:孫吳分零陵郡設置,治始安,在今廣西桂林。
襄陽:治襄陽,即今河南襄陽。龐統、龐德公、馬良、馬謖、楊儀、羅憲、向朗、向寵、廖化、輔匡、張悌、
楚國:蔣濟、胡質、
南鄉:
魏興:
新城:東漢房陵郡,魏改新城郡,治房陵,即今湖北房縣。
上庸:漢末始置,治所在上庸,在今湖北竹山西南。
宜都:
臨賀:
衡陽:
湘東:
建平:
天門:
昭陵:吳開始設置,治昭陵,即今湖南邵陽。晉為避司馬昭諱改邵陵郡。
益州轄今四川、陜南、甘肅一小部分,湖北的西北部,云貴大部。本來治雒(今廣漢北),劉焉時移綿竹(今德陽東北),再移成都。
蜀郡:治成都,轄地北到松潘,南至宜賓。張肅、張松、劉闡、張任、張裔、杜瓊、王伉、
犍為:治武陽(今四川彭山東),轄今四川南部和云南貴州各一部。楊洪、費詩、張翼、楊戲、李密、
牂牁:朱褒
越巂:高定
建寧:原叫益州郡,劉備時改,治昧縣(今云南曲靖)。李恢、雍闿、
永昌:轄今云南大理及哀牢山以西,治不韋,即今云南保山東北。呂凱、
新增:汶山:治汶江,在今四川茂汶羌族自治縣北。
江陽:
漢嘉:
朱提:
云南:
興古:
裁撤:廣漢屬國:
蜀郡屬國:
犍為屬國:
交州東漢交州治番禺,即今廣州,轄今兩廣及越南北部。吳分交州為交州和廣州,廣州治番禺,交州治龍編(在今越南河內東),交州轄今越南北部和兩廣的雷州半島和欽州地區。
合浦:治合浦,在今廣西合浦東北。修允、郭馬
交趾:
九真:
日南:
新增:朱崖:孫吳時設置,治徐聞,在今雷州半島的徐聞縣西,稱海南島為朱崖洲。
武平:
九德:
新興:
雍州東漢末始設置,曹魏時轄今陜西中部、甘肅東南部及寧夏、青海各一部分。
京兆:原屬司隸。杜畿、杜恕、金旋、
左馮翊:原屬司隸。魏改馮翊郡,治所在臨晉,今陜西大荔。張既、
右扶風:原屬司隸。魏改扶風郡,治槐里,今陜西興平東南。王忠、士孫瑞、蘇則、射援、
馬騰、馬超、馬岱、法正、孟達、竇武
新平:
興漢:
秦州
隴西:原屬涼州。治狄道,今甘肅臨洮南,魏移到襄武,即今隴西。董卓
漢陽:原屬涼州。治所在冀縣,今甘肅甘谷東南,東漢時曾叫漢陽郡,魏又改為天水。閻溫、楊阜、姜維、
南安:龐德、
廣魏:
郢州
蘄春:
安成:
彭澤:
武昌:
廣州
南海:原屬交州。
蒼梧:原屬交州。治光信(今廣西梧州),轄梧州及湖南、廣東一部分。士燮
郁林:原屬交州。治布山,在今廣西桂平西。轄今廣西大部。
高涼:
高興:
桂林:
合浦北部尉:
梁州
漢中:原屬益州。治南鄭(今陜西漢中東)。
巴郡:原屬益州。原來的巴郡在劉璋時被一分為三,分巴東、巴西和巴郡,巴西治閬中(今閬中),巴郡治江州(今重慶)。閻圃、張嶷、甘寧
廣漢:原屬益州。秦宓、彭羕、王甫、
梓潼:劉備稱帝前分廣漢郡設梓潼郡,治梓潼,即今四川梓潼。杜微、尹默、李撰、李福、
涪陵:原屬益州。治涪陵(今四川彭水),劉備始設置。
陰平:曹操時設立,治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后被蜀漢占有。鄧艾滅蜀時經過的陰平道是指從今文縣穿越岷山山脈,經過四川平武、江油到成都的道路。
武都:
宕渠:
巴東:漢末劉璋設,治魚復,即今四川奉節東。
巴西:周群、譙周、黃權、馬忠、王平、句扶、
歷史上姓西的名人和姓任、楊、陳的名人有那些?
楊子:即楊朱,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楊雄:西漢著名文學家。楊敞:西漢丞相。楊震:東漢著名文學家。 楊彪:(142~225)字文先,弘農華陰人,東漢光祿大夫,臨晉侯。楊(175~219)字德祖,弘農華陰人,東漢丞相主簿,是楊彪之子。 楊儀:(?~235)字威公,荊州襄陽人,官至蜀漢中軍師。 楊洪:(?~228)字季休,益州犍為武陽人,官至蜀郡太守、越騎校尉、關內侯。 楊大眼:北魏名將。 楊纂:北周名將。 楊堅(541-604年):隋朝開國皇帝(隋文帝),開創了歷史上著名的“開皇之治”。 楊廣(569~618年):隋朝皇帝(隋煬帝),戰功顯赫,開鑿大運河,創立科舉制. 楊素:隋朝名臣,詩人,杰出的軍事統帥. 楊炯:唐代著名詩人,“初唐四杰”之一. 楊巨源:唐代詩人. 楊國忠(?-756年),:唐朝天寶年間著名權臣. 楊玉環:唐玄宗的貴妃,古代四大美人之一.體態豐盈,容貌美艷。 楊行密:五代吳國開國君主. 楊業(?-986年):北宋抗遼名將,“楊家將”之首. 楊延昭(958—1014年):北宋抗遼名將,“楊家將”第二代. 楊文廣(?-1074):北宋抗夏名將,“楊家將”第三代. 楊再興:南宋抗金名將. 楊幺:南宋農民起義領袖. 楊輝:南宋杰出數學家. 楊萬里:南宋著名詩人,文學家. 楊時:南宋思想家,洛學大家. 楊文:南宋抗蒙名將. 楊志:水泊梁山好漢,號稱“青面獸”排行17。 楊雄:水泊梁山好漢,號稱“病關索”排行32。 楊春:水泊梁山好漢,號稱“白花蛇”排行73。 楊璟:明開國將領,封營陽侯,死后追封芮國公,謚武信 楊憲:明初名臣. (明代“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 明朝前期三大楊姓政治家,文學家. “仁宣之治”時期的治世名臣;“臺閣體”詩文代表人物.合稱“三楊”. 楊洪:明朝前期戍邊名將. 楊一清:明朝中期軍事家,戍邊名將. 楊廷和:明代名臣,明朝中期內閣首輔,文學家. 楊慎:“明代三大才子”之一,明朝中期著名詩人,文學家. 楊繼盛:明代嘉靖朝著名忠臣,以死彈劾權臣嚴嵩父子. 楊璉:明代東林黨代表人物,正直士大夫. 楊遇春:清朝前期戍邊名將.
陳琳
陳叔寶
陳子昂
陳陶
陳獨秀
陳白塵- 戲劇家
陳炳兆- 物理冶金和金屬材料學家
陳景潤
陳果夫
陳立夫
陳聯壽
陳乃光
陳平
陳紹禹
陳勝
陳挺
陳寶箴 - 維新人物
陳三立 - 詩人
陳寅恪 - 國學家
陳中凡 - 古典文學家
陳之佛 - 畫家
陳師道
陳與義
陳亮
陳子龍
陳忱
陳維崧
陳恭尹
陳沆
陳衍
陳圓圓 - 明代美女
陳廷驊
陳延祚
陳履安
陳姓的淵源
陳姓的歷史淵源
陳姓先祖 陳姓是帝舜的后裔,其遠祖可以追溯到黃帝。周武王滅商后,封媯滿于陳,并把大女兒元姬嫁給他,封他為陳侯,媯滿死后,封為陳胡公。這是陳姓發展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陳國開國公胡公滿也因此而成為陳氏得姓的開山祖。在東周初年,陳國與鄭國、蔡國等同為中原大國。其國都宛丘,在今河南省淮陽縣城東三里。陳國滅亡后,陳國人便以國為姓,在中國各地艱難生存。
歷史名人
陳 平:西漢大臣,少時家貧,好讀書,后歸劉邦,他多次用計,使劉邦脫離逆境,轉危為安,與張良齊名,史稱“良平”。
陳 壽:西晉著名史學家,著有《三國志》,最初名叫《三國志通俗演義》。明初小說家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就是由《三國志》演變而來。
陳 祎:唐僧的俗名陳祎,他是佛教經典名著的翻譯家,中國佛教唯識宗的創始人,由于他的業績,使佛教有了漢字記載的經典。撰有《大唐西域記》。
陳 摶:宋初道士。是中國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作《太極圖》、《先天圖》等。
陳天華:清末民主革命的先驅者,他的著作《警世鐘》、《猛回頭》和他"難酬蹈海亦英雄"的行動,為中華民族的覺醒敲響了“警鐘”。
陳 群:三國魏時尚書,曾建議選任官吏,實行九品中正制。這一制度,后來演變成士族壟斷政權的工具。
影星陳道明、陳好、陳坤
1.農民起義領袖陳勝
陳勝,字涉,陽城人。陳勝年輕時靠給別人當長工為生,一次跟伙伴們在田間休息,他對伙伴們說:“如果我們之中有的人將來富貴了,可不要忘了老朋友啊!”大伙聽了好笑,說:“你給人家賣力氣種地,哪里來的富貴呢?”陳勝嘆口氣,自言自語地說:“唉,燕雀怎么能懂得鴻雁的志向!”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等人被征去屯戍漁陽。當他們走到大澤鄉的時候,連降暴雨使他們耽誤了行程,按照秦朝的法律應該處斬。陳勝、吳廣決定起義。他們利用人們的迷信心理,在一塊白綢上寫上“陳勝王”三個字,把它塞在別人家捉的魚的肚子里。兵士們買了魚回來,發現了這塊白綢上面的字,十分驚奇。到了半夜,吳廣又悄悄跑到營房附近的一座破廟里,點起篝火,先裝作狐貍叫,接著喊道:“大楚興,陳勝王。”全營的兵士聽了,更加又驚又怕。
陳勝、吳廣見起義時機成熟了,于是殺掉帶領他們的兩個軍官,在大澤鄉發動了起義。起義隊伍發展迅速,并在陳縣建立了張楚政權,陳勝自立為王。接著陳勝派兵攻打趙、魏等地,并派主力進攻關中地區,但由于秦軍優勢兵力的反撲,陳勝兵敗后被叛徒莊賈殺害。
2.《三國志》的作者陳壽
陳壽,字承祚,巴西郡安漢(今四川南充)人。他自幼師從著名學者譙周,成年后在蜀漢任衛將軍的屬官主簿,后來成為皇帝身邊管理奏章的重要官員。蜀漢后期,他被劉禪降為無級別的文書小吏——書佐。西晉建立以后,晉武帝又舉他為孝廉,讓他負責編修國史。他所著《三國志》被視為史學名著“四史”之一。
傳說陳壽將要編纂《三國志》的時候,一天偶然遇到一位姓丁的梁州刺史,此人是丁儀、丁兄弟的后人。陳壽非常傲慢地對他說:“如果你給我一千斛米,那么我就給你的父輩們寫一個非常好的傳記。”那位刺史對他未加理睬,于是陳壽竟真的沒有給丁氏兄弟立傳。因此,當時的人們都以此事鄙薄其為人。不過陳壽所著《三國志》,文筆簡潔,記事詳實,是研究三國鼎立時期的重要史料,也成為后世《三國演義》的藍本。
3.醉眼丹青陳洪綬
陳洪綬,字章侯,幼名蓮子,一名胥岸,號老蓮,別號小凈名、老遲、悔遲、悔僧等,浙江諸暨楓橋人,明末著名畫家。
陳洪綬幼年即喜愛畫畫,傳說他五歲時,母親叫他到舅舅家借竹篩,他見舅舅家新粉刷的墻案,忍不住登案畫起了關羽像。畫中關羽一手捋須,一手執《春秋》,長八九尺,神采奕奕,嚇得舅舅直叩頭。陳洪綬10歲時,拜著名畫家孫伙、藍瑛為師。據周亮工《讀畫錄》上說,陳洪綬少年時曾把杭州府學李公麟所書的七十二賢石刻拿回家來反復進行臨摹,并拿摹本向藍瑛征求意見。藍瑛說很像了,他很高興;再進行臨摹后又問,藍瑛說,不像了,他反而更高興了。由此可見,陳洪綬自幼就領悟出摹古不能擬古,而要從學習前人成就中創造自己的風格來。
陳洪綬的習畫興趣主要集中在人物畫。14歲那年,他的作品只要一上集市,就有人出錢購買。15歲時他就應邀為人作壽圖、壽文。他的代表作有《水滸葉子》、《博古葉子》、《九歌》、《西廂記》等繡像插圖,均被名工木刻,被當代國際學者推為“代表十七世紀出現許多有徹底的個人獨特風格藝術之中的第一人”,著有《寶綸堂集》、《避亂草》等。
陳洪綬雖然是明末杰出的畫家,但一生境遇坎坷。他年輕時曾數次赴京應試而不中,不得已賣畫積錢進入國子監,后看透了朝政上的黑暗、腐敗,就拂袖而去。清朝政權建立后,有位王姓朋友勸陳洪綬去應試,他在詩中寫道:“二王莫勸我為官……一雙醉眼看青山。”他對明王朝既留戀又絕望,終于落發為僧,死時55歲。
任不齊(前545-前468):字子選,孔子七十七賢弟子之一,春秋戰國時楚國(今湖北)人,“楚聘上卿不就”。生于周靈王二十七年三月,歿于周元王八年九月。葬桃鄉,墓在濟寧城北房葛鋪。唐朝皇帝追封其為任城伯,宋朝天子又加封其為當陽侯。
任鄙(生卒年不詳):任不齊五世孫,生活在距今二千三百年左右,秦始皇前的秦武王時代。著名勇士。《史記》有秦人諺語記載:“力則任鄙,智則樗里。”任鄙當時是大力士,“扛鼎抃牛者”。
任囂(前?-前208):任不齊七世孫,秦始皇二十五年秦首次進兵嶺南失利后,任囂、趙佗率軍再入嶺南,于秦始皇三十三年統一嶺南。首任南海郡尉,并節制嶺南南海、象郡、桂林三郡,故稱“東南一尉”。以番禺(今廣州)為郡治,在今倉邊路附近修筑番禺城,史稱任囂城。前208年病逝。
任延(生卒年不詳):字長孫,宛城(今河南南陽)人,東漢名吏。十二歲時,熟讀《春秋》、《易經》等,有“任圣童”之稱。漢光武帝初年(公元25年)二十三歲時任九真(今越南河內以南一些地區)太守,延教以墾關配匹之道,五年之后,糧食豐收,婚嫁有度,人民生活大改善,生了子女,多以任為名。《后漢書》載《任延善政》:顯宗拜潁川太守。永平二年,征會辟雍,因以為河內太守。視事九年,病卒。
任敖(前?-前179):秦代沛縣人,西漢開國名臣。初為沛縣獄吏,素與劉邦相善。劉邦初起時,敖以客從,為御史。亡秦后,劉邦立為漢王,與楚霸王項羽爭天下。劉邦東擊項籍,敖遷為上黨太守。高后當政時,封任敖為御史大夫。孝文元年,任敖卒,皇賜謚號“懿侯”,葬于廣阿縣丘底村前,清乾隆年間隆平縣知縣袁文渙曾吊以詩曰:
廣阿城外夕陽愁,太息茫茫土一天。
古墓寒煙分野色,殘碑衰草冷荒洲。
千秋事業光青史,十載勛名起漢劉。
豐沛當年成往事,蕭蕭葉落老松揪。
任敖墓位于隆堯縣城東偏北2.5公里處的丘底村南。此墓高10米,占地12畝。該墓系土封墓葬,雖經兩千余年的風吹雨打,迄今仍若岑丘,肅穆壯觀。該墓墓頂有樹木數株,并立有隆堯縣“重點文物保護”標志。墓地附近的地面上有漢代筒瓦和卷云紋瓦當。墓地原有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的“鄉賢漢御史大夫任公之墓”石碑。該碑現已搬遷到隆堯縣文物保管所保存。現在,任敖墓基本完好,屬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任安(生卒年不詳):字少卿,曾任益州刺史、北軍使者護軍等職。司馬遷因李陵之禍處以宮刑,出獄后任中書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實則近于宦官,為士大夫所輕賤。任安此時曾寫信給他,希望他能“推賢進士”。司馬遷由于自己的遭遇和處境,感到很為難,所以一直未能復信。后任安因罪下獄,被判死刑,司馬遷才給他寫了回信《報任安書》。關于此信的寫作年代,一說是在漢武帝征和二年(前91),另一說是在漢武帝太始四年(前93)。
任光(公元?-29):字伯卿,南陽宛(今河南南陽)人。東漢云臺二十八將之一。初為鄉嗇夫、郡縣吏。后歸降綠林農民起義軍。隨劉秀參加昆陽之戰,擊破王尋、王邑等新莽軍。后任信都太守,堅守孤城,拒王郎以迎劉秀。被劉秀任為左大將軍,封武成侯。諫阻劉秀加入城頭子路、力子都軍。不久,助劉秀攻克邯鄲,討平王郎,建武二年(公元26年)以功封阿陵侯,食邑萬戶。建武五年(公元29年)冬卒。
任尚(公元?-118):東漢將領。初為西域戊己校尉,代班超為都護。安帝時,任征西校尉,率軍鎮壓羌人起義,在平襄(今甘肅通渭西北)大敗。后又任中郎將、護羌校尉,與鄧遵(鄧太后弟)、馬賢等鎮壓漢羌聯合起義,殺起義軍首領杜季貢和零昌。元初五年(公元118年),因和鄧遵爭功,被鄧太后所殺。
任峻(公元?-204):字伯達,河南中牟(今屬河南)人。東漢末天下大亂,他勸中牟令楊原代理河南尹,被任為主簿。不久歸附曹操,任騎都尉,娶操從妹為妻。操每出征,常留守,供應后勤。曾任典農中郎將,主持許下屯田,獲得成功,保證了軍糧供應。魏文帝時謚成侯。
任棠(生卒年不詳):字季卿,上邽(今甘肅省天水市)人,東漢著名學者。有學問,不做官,修居教書,有氣節,因他曾以物暗示太守廣行仁政,故有“任棠水”之佳話。《后漢書?龐參傳》載:“龐參拜為漢陽太守。郡人任棠者,有奇節,隱居教授。參到,先候之。棠不與言,但以薤一大本,水一盂,置戶屏前,自抱孫兒伏于戶下。主簿白以為倨。參思其微意,良久曰:棠是欲曉太守也。水者,欲吾清也;拔大本薤者,欲吾擊強宗也;抱兒當戶,欲吾開門恤孤也。”唐高適《東平旅游奉贈薛太守二十四韻》贊其事:“不改任棠水,仍傳晏子裘。”
任詢(公元1133-1204):字君謨,號龍巖,又號南麓先生,易州(今河北易縣)人。金代著名書畫家。父貴,有才,善畫,喜談兵,宣、政間游江、浙。詢生于虔州,為人慷慨多大節。書為當時第一,畫亦入妙品。評者謂畫高于書,書高于詩,詩高于文,然王庭筠獨以其才具許之。登正隆二年(公元1157)進士第。歷益都都勾判官,北京鹽使。年六十四致仕,優游鄉里,家藏法書名畫數百軸。年七十卒。
任昉(公元460 -508):南朝梁著名文學家,字彥升,樂安博昌(今山東壽光)人,仕宋、齊、梁三朝。16歲舉秀才,為太常博士。南齊時,官至中書侍郎、司徒右長史。他與蕭衍都是“竟陵八友”中人,并相友善。永元三年(公元501),蕭衍進軍建康,任昉為記室。次年,蕭衍代齊立梁,禪讓文告即出自任昉手筆。入梁,拜黃門侍郎、吏部郎,出為義興(今宜興)太守,召為御史中丞、秘書監。又出為新安太守,逝世于任所。追贈太常,謚號敬子。任昉是南朝的散文大家,以擅長表、奏、書、啟等實用文體知名于時,與詩壇圣手沈約齊名,史稱“任筆沈詩”。其藏書多至萬余卷,與沈約、王僧儒并稱為三大藏書家。 《隋書?經籍志》有《任昉集》34卷,已佚。明代張溥輯有《任彥升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又《文章緣起》及《述異記》二書,舊均題為任昉作。”事見(《南史?任昉傳》)。
任雅相(生卒年不詳):唐高宗時宰相,在位時間不長,曾為壩江道行軍總管、燕然都護等。唐顯慶四年(公元659)以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封安樂縣公,兩年后卒于軍中。
任伯雨(公元1047-1119):字德翁,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進士(清嘉慶《四川通志》卷一二二),調清江主簿,知雍丘縣。哲宗元符三年(公元1100),召為大宗正丞,旋擢左正言(《鶴山集》卷六十《跋任諫議伯雨帖》)。徽宗初政,條疏章敦、蔡卞罪狀,章、蔡貶官。居諫省半載,大臣畏其多言,尋出知虢州。崇寧元年(公元1102),以黨事編管通州(同上書),徙昌化軍、道州。宣和初卒,年七十三。著有《戇草》二卷,《乘桴集》三卷(《宋史?藝文志》),已佚。現存《春秋絳圣新傳》。
任得敬(公元?-1170):西夏臣。原為宋西安州(寧夏海原西)通判。西夏破西安州,遂降。獻女于崇宗乾順。累擢靜州都統軍。仁宗仁孝嗣位,夏州統軍蕭合達叛亂,哆訛領導黨項部族起義,他率兵抗御鎮壓有功,授翔慶軍都統軍。天盛間任國相,封楚王,專擅國政,仁宗不能制。乾佑元年(公元1170)迫使仁宗分西南路及錄州、啰龐嶺地與他,自立其國,因金拒絕冊封,轉而通宋求助,謀泄,被仁宗誅戮。
任仁發(公元1255-1327):元畫家、水利家。字子明,號月山道人,松江青龍鎮(今上海青浦)人。元滅南宋后,為宣尉掾,授青龍鎮水陸巡官。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升海道副千戶,改海船上千戶,轉漕直沽。大德七年(公元1303),授都水監丞,后升都水少監,官至浙東道宣慰副使。善畫人物,尤長畫馬,常與趙孟俯并提,傳世作品有《張杲見明皇》、《二駿圖》等。撰有《浙西水利議答錄》。
任環(公元1519-1558):字應乾,長治(今屬山西)人。明代著名抗倭將領。嘉靖二十三年進士。歷任蘇州同知、按察僉事、右參政。以能干出名。御倭寇,與士卒同寢食,所得全分給士卒。軍事緊急。終夜露宿,或數日不餐。曾書姓名于肢體曰:“戰死,分也。先人遺體,他日或收葬。”將士皆感激,故所向有功。賊平,乞許守喪期滿。逾二年卒。贈光祿卿。著有《山海漫談》。
任浚(1595—1656年),字海王,號文水,博山區南博山鎮下莊村人,崇禎四年(1631年)進士,先后任芮城知縣、榆次知縣、蘇松巡按御史、兵部右侍郎。右僉都御史 、河南巡撫。順治年間,授戶部右侍郎督理錢法,后調任總督倉場侍郎,都察院右都御史。順治11年-12年任刑部尚書。
崇禎十二年(1639年),任浚擔任河南監軍御史、總督豫楚的職務。他調度軍需,部署防御,登城指揮,使李自成的百萬之眾久攻不下,只好撤退轉移,而任浚也因“中鉛折肱”而“得告還里”休養。
崇禎十七年二月,時任兵部右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兼總督的任浚,北上抗擊李自成的義軍。二十二日,明廷接到河南巡按蘇京的上疏,報告李自成軍隊逼近澤州,要求催促任浚快速到任。二十四日,李自成軍里應外合,攻陷長垣縣,將守衛南關的任浚俘獲。大順將士勸降任浚不成,便將他綁縛起來,用長矛刺破他的頭顱,致使頭皮翻落,遮避了眼睛,鮮血一直流到胸膛,昏死了過去。后來義軍解除了繩索,他才蘇醒了過來。這之后,義軍把他裝進囚車,計劃解往北京。在押解的路上,任浚乘押解士兵搶拿財物之機逃脫,輾轉千里,逃回家鄉。內閣大學士孫廷銓曾到任浚家拜訪過他,親眼目睹其慘狀。“昔甲申之變,公(任浚)自賊中逸歸,父老奔問官守,余適從之,因得其死生情狀,觀其創痕自發際垂于眉末,殷然尚未復也,心甚壯之。”任浚被俘后,由于戰況混亂,消息不靈通,明廷根本不了解長垣的戰況,二十九日,崇禎帝還諭令兵部:任浚久報赴任,一味退縮,俱著革職,充為事官管事。可見當時明廷秩序十分混亂,對于前線戰況一無所知。
順治元年五六月,由于兵部侍郎劉余佑的極力推薦,清廷召回任浚任戶部右侍郎,管理錢法,他提出了幾項改進財政管理的重要建議。不數月,因其母親有病回鄉侍候。母死后守制期滿,再度出山,遷任左侍郎,總督京城錢法。當時自明末遺留下的糧食征收、運輸、儲藏、支配等問題極為混亂,任浚利用三年時間,終于理順了關系。因政績卓著,被升遷為刑部尚書。任浚任刑部尚書時,《大清律》與案例多有不符,且對滿、漢兩族人治罪不一,他請求核定劃一。“滿漢堂官專領其事,慎選司員一一商榷,疑難者請旨裁定。罪例可更者,一準于律;不可更者,即載入律條,著為令。”任浚也為《會典》的修改提出了意見。這樣,通過不斷的調整過程,才將明朝會典的條例納入了清廷的政法活動之中。
順治十二年(1655年)二月,61歲的任浚以年老有病告退還鄉,第二年正月即病故。王培荀在《鄉園憶舊錄》中記錄了任浚出生時的異常情況,雖說荒誕無稽,但不妨一讀。任浚“生時與一蛇同產,(家人)送蛇入山。太夫人(任浚之母)歿,大蛇忽至,吊客驚避,(大蛇)至柩前俯仰其首,若甚哀者。公(任浚)撫之使去。”
任大椿(公元1738-1789):清經學家。字幼植、子田,江蘇興化人。乾隆進士。累官陜西道監察御史。工文辭。曾充《四庫全書》纂修官。博搜材料,綜合精考,考釋古代名物,著《弁服釋例》、《深衣釋例》、《釋繒》、《小學鉤沉》、《字林考逸》等。
任熊(公元1823 -1857、一謂公元1820-1856):清代畫家。字渭長,號湘浦,浙江蕭山城廂鎮人。早年在寧波(今浙江寧波)為姚燮所稱許。后寓居蘇州(今江蘇蘇州),往來于上海(今上海)賣畫。他擅畫人物,工畫花鳥、山水,師法陳洪綬。筆法圓勁,形象夸張。畫有《任渭長四種》,為晚清木刻畫之精品,《大梅山房詩意圖冊》120幅,是其代表作。史上與任熏、任頤合稱“三任”,又加其子任預(公元1853-1901),合稱“四任”。
任武(公元?-1863):清末陜西回民起義軍領袖。回族。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陜西團練大臣張帶強迫回民抽拔壯勇,又在華州(今華縣)虐殺回民。他率回民殺張芾,起兵攻克華州、大荔、高陵,圍攻西安,號稱十八營,占領渭河流域,屢敗清軍勝保和多隆阿,后多隆阿攻破渭南、大荔一帶回民村莊,英勇戰死。(一說1864年他率余部退往陜甘交界的董志原,后不詳)。
任化邦(公元?-1867):清末捻軍將領。小名柱,安徽蒙城人。早年參加捻軍。1857年與太平軍聯合,轉戰江淮之間,封為魯王,1864年4月,偕張宗禹等率捻軍轉戰于豫南等地,與太平軍賴文光會師,整頓隊伍,尊賴文光為領袖。他率騎兵入山東,在曹州(今菏澤)殲滅僧格林沁軍。后又入湖北,在安陸(今京山)尹隆河之戰大敗湘軍和淮軍。1867年11月19日在江蘇贛榆戰斗中,被叛徒潘貴升從背后襲擊,遇害犧牲。
任熏(公元1835-1893):清代畫家。任熊之弟,字阜長,又字舜琴,工人物、山水,尤擅花鳥。
任頤(公元1840-1896):清代畫家。初名潤,字小樓、伯年。浙江山陰(今紹興)人。其父任鶴聲,善畫并長于寫照。年輕時從文學畫,后得著名畫家任熊賞識,為其弟子,并得任熊介紹,又拜著名畫家任薰為師。中年后居上海,以賣畫為生。所作之畫師承明清畫家陳洪綬、華喦,復受朱耷影響,擅長花鳥、山水、人物,技法上有獨到之處。偶作雕塑小像,也頗生動。其畫風在江浙一帶影響很大,與任熊、任薰合稱“三任”。代表作品《觀刀圖》、《九老圖》、《蘇武牧羊圖》等。
任弼時(公元1904 -1950):原名二南,培國,湖南湘陰唐家橋(今屬汨羅)人。1920年,加入毛澤東、何叔衡組織的俄羅斯研究會。在“八七”會議上被選入政治局,成為黨史上最年輕的政治局委員。參加了二萬五千里長征,在長征中是紅六軍團和后來紅二方面軍的最高政治領導人。在延安時,任中共中央秘書長。 1945年,中共“七大”后,與毛、劉、周、朱并列,成為領導全黨的“五大書記”之一。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打響的次日,即10月26日晚,研究戰局,思考對策,長時積勞,病情惡化,次日去世。葉劍英在追悼他時評價說:“他是我們黨的駱駝,中國人民的駱駝,走著漫長的艱苦道路,沒有休息,沒有享受。”可見其精神在黨內影響至深。
任光(公元1900-1941):作曲家,曾用筆名前發,浙江嵊縣(今嵊州)人。1940年參加新四軍,皖南事變中犧牲。作品有電影歌曲“漁光曲”、“大地行軍曲”、“月光光”和抗戰歌曲“打回老家去”等,還有民族器樂曲“彩云追月”等。
任天知(生卒年不詳):近代早期話劇(新劇)活動家、劇作家、演員。名文毅,或稱任調梅,藝名天知。籍貫、生卒年月不詳。武昌起義前曾在上海創辦職業新劇團體“進化團”。所編演之劇本大都以反對專政、帝政和封建勢力為其主要題材。計有《共和萬歲》、《黃金赤血》等。他擅長在演出中作政治演說,為中國早期話劇創始人之一。
任政(公元1916-1999):字蘭齋,浙江黃巖人。上海文史館館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上海分會常務理事。著有《楷書基礎知識》、《蘭齋唐詩宋詞行書帖》、《任政行書千家詩帖》等
沒找到姓西的名人
鄭州市中牟縣在三國時期有哪個曹魏名臣,其中有誰地位最高?
如今的河南省鄭州市,古稱商都,是一個省會城市。三國時的曹魏集團中有三位鄭州市籍名臣,這三人均來自于鄭州市下轄的中牟縣,其中,一人是曹魏集團的元勛重臣。
第一位:任峻。任峻,字伯達,曹魏集團早期重臣。任峻是曹操創業之初的股肱之臣,如果沒有他的盡忠職守,曹魏在官渡之戰中估計就要折戟沉沙了。從這個角度來看,稱任峻是曹魏集團的開國元勛一點也不為過。之所以他在三國時期名聲不顯,后世之中也鮮為人知,究其原因無非有二:一是過早病逝,建安九年(公元204年)病逝于任上;二是常年主持幕后工作,主要負責軍備與糧草的供給。這樣的職務,自然不像沖鋒陷陣的武將和隨軍獻計的謀士那樣惹人注目。
任峻早年在縣里謀事,董卓專權時天下大亂,震動整個虎牢關以東的關東地區,各地豪強、賊首聚眾興兵為禍地方。當時的中牟縣縣令楊原非常恐慌,竟然準備攜帶家眷外逃避難,關鍵時刻,任峻出面勸阻了他。任峻認為,董卓專權并非是天下人都不愿反抗他,而是沒有人組織帶領,只要有人登高一呼,必然會有許多追隨者。于是,任峻力勸楊原,希望他能上表朝廷暫行河南尹一職,集中諸縣吏民,組建軍隊對抗董卓。楊原采納了建議,并任命任峻為主簿。
在任峻的幫助下,楊原很快組建了一支平亂大軍,而恰在此時,曹操正好起兵勤王路過中牟,任峻與楊原一合計,索性率領全郡及剛組建的軍隊歸附了曹操。除此之外,任峻還說服門客、族人、鄉鄰等,又聚集了數百人一同投靠了曹操。曹操當時也才剛剛開始創業,正是缺人手的時候,對任峻的仗義行為十分感動,至此,二人成了莫逆之交。為了鞏固二人之間的關系,曹操不僅表奏任峻為騎都尉,還將自己的堂妹嫁給了他,成了任峻的大舅哥,這也可謂是親上加親了。
任峻的特長不在于厲兵秣馬、攻城略地,也不在于運籌帷幄、謀劃全局,他的特長在于扎實的組織能力與執行力,能夠確保前方將士們所必需的糧草充足供應。在前方沖鋒陷陣的勇將、謀士們固然是決定戰役勝負的關鍵,但確保后勤補給,也絕對是掌控整個戰場走向的關鍵所在。自任峻加入曹魏集團后,曹操每次出征都留其在后方督辦糧草事宜,而任峻也從來沒有讓眾人失望過,在確保前線糧草供給的過程中從未出現過紕漏與差錯。
其中最為知名的就是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戰中,任峻負責督辦前線的軍備與糧草供給。當時,袁紹帳下部將曾企圖截斷魏軍的糧道,從根本上解決曹魏大軍。面對這樣的危局,任峻為了確保糧草的充足供給,命人開辟了十條運糧通道,每千輛車為一路,十路齊頭并進,并在沿途故布疑陣嚴加防范。袁紹部將經幾度試探,始終找不到下手的機會,最終放棄了截斷糧道的想法。正是由于任峻確保了糧草的充足供給,使曹操沒有了后顧之憂,最終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戰后,為了表彰任峻的功績,曹操上表舉薦其為長水校尉,并賜爵都亭侯。
任峻在職期間,還有一個非常大的功勞,可以說是奠定了曹魏集團的民眾基石。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天下大旱,曹操的大本營許昌也受到了這次自然災害的侵襲,百姓們饑腸轆轆、哀鴻遍野。當時,任峻被任命為典農中郎將在許昌推行屯田,經過三年的努力,許昌肥田沃野、糧倉溢滿,達到了物阜民豐的地步,為曹魏集團贏得了堅實的民眾基礎和物質基礎。任峻病逝后,曹操悲痛萬分,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面,每當想起任峻就會泣不成聲。
第二位:潘勖。潘勖,字元茂,曹魏集團早期名臣。潘勖在史料中的記載非常少,起初在東漢朝廷任尚書郎,以博學多識、善文書而聞名,后于曹魏集團任尚書右丞,五十歲病逝,主要事跡不詳。
第三位:潘滿。潘滿,字正叔,曹魏名臣潘勖之子。潘滿少有才名,跟其父親一樣,以善書而聞名,起初在州郡出仕,父親生病時辭官回家,在家中閑居了十多年,父親病逝后加入了曹魏集團。潘滿起初為平原太守,后累遷至太常,最終病逝于任上。
三國時期曹操的部下有誰
曹操,字孟德,沛國譙人,漢相國曹參后代,小字阿瞞,任丞相,魏王。
曹嵩,字巨高,曹操父,夏侯敦叔父。靈帝時任大司農、大鴻臚,太尉。
曹騰,字季興,嵩養父,中常侍大長秋。
曹德,操弟。
曹昂,字子修,操長子,豐愍王,張繡叛亂時戰死。
曹琬,昂繼子,豐愍王。
曹廉,琬子,豐愍王。
曹安民,操弟子,張繡叛亂時戰死。
曹鑠,操子,相殤王。
曹潛,鑠子,相愍王。
曹偃,潛子,相懷王。
曹竦,鑠繼子,陽都鄉公。
曹沖,字倉舒,操子,鄧哀王。
曹琮,沖繼子,平陽公。
曹據,操子,彭城王。
曹宇,操子,大將軍,燕王。
曹奐,字景明,武帝孫,宇子,魏國末代皇帝,禪位給司馬炎,廢為陳留王,謚曰元皇帝。
曹林,操子,沛穆王。
曹緯,林子,沛穆王。
曹袞,操子,少好學,中山恭王。
曹孚,袞子,中山恭王。
曹玹,操子,懷王。
曹贊,玹繼子,懷王。
曹壹,玹繼子,懷王。
曹恒,壹子,懷王。
曹峻,字子安,操子,陳留恭王。
曹澳,峻子,陳留恭王。
曹矩,操子,范陽閔王。
曹敏,矩繼子,范陽閔王。
曹焜,敏子,范陽原王。
曹干,操子,趙王。
曹上,操子,臨邑殤公子。
曹彪,字朱虎,操子,楚王。
曹嘉,彪子,常山真定王。
曹勤,操子,剛殤公子。
曹乘,操子,谷城殤公子。
曹紹,郎中。
曹整,操子,叔父紹繼子,郿戴公子。
曹范,整繼子,悼公。
曹闡,范弟,叔父整繼子,郿公。
曹京,操子,靈殤公子。
曹彬,薊恭公。
曹均,操子,叔父彬繼子,樊安公。
曹抗,均子,屯留公。
曹諶,抗子,屯留公。
曹棘,操子,廣宗殤公子。
曹玉,朗陵哀侯。
曹徽,操子,叔父玉繼子,東平靈王。
曹翕,徽子,東平靈王。
曹茂,操子,樂陵王。
曹彰,字子文,操子,少善射御,膂力過人,越騎將軍,任城威王。
曹楷,彰子,任城王。
曹芳,字蘭卿,楷子,繼給曹睿,魏國第三代皇帝,被廢為齊王。
曹植,操子,陳思王。
曹志,植子,濟北王。
曹熊,字子建,操子,蕭懷王。
曹炳,熊子,蕭哀王。
曹丕,字子桓,曹操太子,文皇帝。
曹睿,字符仲,文帝太子,
曹協,丕子,贊哀王。
曹尋,協子,贊殤王。
曹蕤,丕子,北海悼王。
曹贊,瑯邪王子,蕤繼子,文安王。
曹鑒,丕子,東武陽懷王。
曹霖,丕子,性粗暴,東海定王。
曹髦,字彥士,文帝孫,霖子,魏國第四代皇帝,后被廢為高貴鄉公。
曹啟,霖子,東海定王。
曹禮,丕子,元城哀王。
曹悌,任城王楷子,禮繼子,梁王。
曹邕,邯鄲懷王。
曹溫,任城王楷子,魯陽王。
曹貢,清河悼王。
曹儼,廣平哀王。
曹仁,字子孝,太祖從弟,大司馬,忠侯。
曹泰,仁子,鎮東將軍,假節,寧陵侯。
曹初,泰子,寧陵侯。
曹楷,泰弟,列侯。
曹范,泰弟,列侯。
曹純,仁弟,儀郎參司空軍事,高陵亭侯。
曹洪,字子廉,太祖從弟,驃騎將軍,恭侯。
曹馥,洪子,恭侯。
曹震,洪子,列侯。
曹瑜,洪族父,衛將軍,列侯。
曹休,字文烈,太祖族子,大司馬,都督揚州,壯侯。
曹肇,休子,有當世才度,散騎常侍、屯騎校尉,壯侯。
曹興,肇子,壯侯。
曹纂,肇弟,殄吳將軍,列侯。
曹真,字子丹,太祖族子,遷大將軍,給事中,都督中外諸軍事,假節鉞,邵陵侯。
曹彬,真弟,列侯。
曹爽,字昭伯,真子,大將軍,假節鉞,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侍中,武安侯,被司馬懿殺死。
曹羲,真子,中領軍,武衛將軍,列侯,被司馬懿殺死。
曹訓,真子,列侯,被司馬懿殺死。
曹則,真子,列侯。
曹彥,真子,散騎常侍,侍講,列侯,被司馬懿殺死。
曹皚,真子,列侯。
曹熙,真族孫,新昌亭侯
曹遵,宗族。
曹肇,屯騎校尉。
曹璠,左丞。
夏侯敦,字元讓,沛國譙人,夏侯嬰后代,大將軍,高安鄉侯。
夏侯充,敦子,忠侯。
夏侯廙,充子,忠侯。
夏侯劭,廙子,忠侯。
夏侯茂,敦子,娶清河公主,歷任侍中、尚書、安西、鎮東將軍,假節,列侯。
夏侯廉,敦弟,列侯。
夏侯淵,字妙才,敦族弟,征西將軍,愍侯,在陽平關戰死。
夏侯衡,淵長子,安寧亭侯。
夏侯績,衡子,虎賁中郎將,安寧亭侯。。
夏侯褒,績子,安寧亭侯。
夏侯霸,淵子,討蜀護軍、右將軍,博昌亭侯,被司馬氏懷疑逃入蜀。
夏侯威,霸弟,淵子,兗州刺史。
夏侯惠,威弟,淵子,樂安太守。
夏侯和,惠弟,淵子,河南尹。
夏侯尚,字伯仁,淵從子,征南大將軍,荊州牧,昌陵鄉侯。
夏侯奉,尚弟,關內侯。
夏侯玄,字太初,尚子,太常。
夏侯本,尚從孫,昌陵亭侯。
夏侯獻,領軍將。
夏侯儒。
荀彧,字文若,穎川穎陰人,侍中,尚書令,敬侯。
荀惲,彧長子,娶安陽公主,虎賁中郎將,敬侯。
荀甝,惲子,散騎常侍,廣陽鄉侯。
荀頵,甝子,廣陽鄉侯。
荀霬,惲子,中領軍,貞侯。
荀愷,霬子,貞侯。
荀俁,惲弟,御史中丞。
荀詵,俁弟,大將軍從事中郎。
荀顗,詵弟,司空。
荀衍,彧兄,監軍校尉,列侯。
荀攸,字公達,彧從子,尚書令,陵樹亭侯。
荀緝,攸長子,有攸風。
荀適,攸次子,陵樹亭侯。
荀彪,攸孫,丘陽亭侯。
賈詡,字文和,武威姑臧人,太尉,魏壽鄉侯。
賈穆,詡長子,駙馬都尉,魏壽鄉侯。
賈模,穆子,魏壽鄉侯。
賈訪,詡子,列侯。
袁渙,字曜卿,陳郡扶樂人,郎中令,行御史大夫事。
袁侃,渙子,郡守、尚書。
袁霸,渙從弟,大司農。
袁亮,霸子,河南尹、尚書。
袁徽,霸弟,以儒素稱。
袁敏,徽弟,有武藝而好水功,官至河堤謁者,河堤謁者。
張范,字公儀,河內修武人,議郎,參丞相軍事。
張陵,范子。
張承,字公先,范弟,丞相參軍祭酒,趙郡太守。
張戩,承子。
涼茂,字伯方,山陽昌邑人,太子太傅。
國淵,字子尼,樂安蓋人,太仆。
田疇,字子泰,右北平無終人,議郎,關內侯。
王修,字叔治,北海營陵人,奉常。
王忠,修子,東萊太守、散騎常侍。
邴原,字根矩,北海朱虛人,五官將長史。
張泰,巨鹿人,大鴻臚。
龐迪,扶風人,河南尹。
張閣,東郡人,永寧太仆。
管寧,字幼安,北海朱虛人,光祿勛。
管邈,寧子,博士。
管貢,寧族人,州吏。
王烈,字彥方,丞相掾。
張臶,字子明,巨鹿人,
胡昭,字孔明,穎川人。
胡纂,昭子,郎中。
崔琰,字季珪,清河東武城人,中尉,被賜死。
楊訓,巨鹿人。
毛玠,字孝先,陳留平丘人,尚書仆射。
毛機,玠子,郎中。
徐奕,字季才,東莞人,諫議大夫。
何夔,字叔龍,陳郡陽夏人,太仆,成陽亭侯。
何曾,夔子,司徒,靖侯。
刑颙、字子昂,河間鄚人,侍中,尚書仆射,司隸校尉,徙太常,關內侯。
刑友,颙子,關內侯。
鮑勛,字叔業,泰山平陽人,漢朝司隸校尉鮑宣九世孫,右中郎將。
司馬芝,字子華,河內溫人,大司農。
司馬岐,芝子,陳留相。
司馬肇,岐子。
鐘繇,字元常,穎川長社人,三公之一,太傅,平陽鄉侯。
鐘毓,字稚叔,繇子,青州刺史,后將軍,假節,都督荊州,惠侯。
鐘駿,毓子,惠侯。
鐘會,毓弟,司徒,東武亭候。
鐘邕,會兄子。
鐘毅,會兄子。
鐘峻,會兄子。
鐘劭,繇子,列侯。
鐘豫,繇孫,列侯。
鐘演,繇弟,列侯。
華歆,字子魚,平原高唐人,三公之一,司徒,安樂鄉侯。
華表,歆子,尚書,安樂鄉侯。
華緝,歆弟,列侯。
王郎,字景興,東海郡人,三公之一,司空,蘭陵侯。
王肅,字子雍,郎子,擅長賈、馬之學,中領軍,加散騎常侍,景侯。
王惲,肅子,景侯。
王恂,肅子,蘭陵侯。
王詳,郎兄子,列侯。
程昱,字仲德,東郡東阿人,衛尉,安鄉侯。
程武,昱子,安鄉侯。
程克,武子,安鄉侯。
程良,克子,安鄉侯。
程延,昱子,列侯。
程曉,昱孫,汝南太守,列侯。
郭嘉,字奉孝,穎川陽翟人,軍祭酒,洧陽亭侯。
郭奕,嘉子,太子文學,洧陽亭侯。
郭深,奕子,洧陽亭侯。
郭獵,深子,洧陽亭侯。
董昭,字公仁,濟陰定陶人,衛尉,千秋亭侯。
董胄,昭子,郡守、九卿。
劉曄,字子揚,淮南成惪人,漢光武帝子阜陵王延后代,太中大夫,東亭侯。
劉寓,曄子,東亭侯。
劉陶,曄少子,平原太守。
蔣濟,字子通,楚國平阿人,太尉,都鄉侯。
蔣秀,濟子,都鄉侯。
蔣凱,秀子,封下蔡子。
劉放,字子棄,涿郡人,漢廣陽順王子西鄉侯宏后代,資衛將軍,領監,方城侯。
劉正,放子,方城侯。
孫資,秘書郎,騾騎將軍,侍中,左鄉侯。
孫宏,資子,左鄉侯。
秦朗,驍騎將軍。
劉馥,字元穎,沛國相人,揚州刺史。
劉靖,馥子,鎮北將軍,假節,都督河北諸軍事,建成鄉侯。
劉熙,靖子,建成鄉侯。
司馬朗,字伯達,河內溫人,兗州刺史。
司馬遺,朗子,昌武亭侯。
司馬洪,遺子,昌武亭侯。
司馬孚,朗弟,
趙咨,太常。
梁習,字子虞,陳郡柘人,并州刺史,大司農,申門亭侯。
梁施,習子,申門亭侯。
王思,濟陰人,豫州刺史,列侯。
張既,字德容,馮翊高陵人,涼州刺史,西鄉侯
張緝,既子,光祿大夫,西鄉侯。
張翁,既小子,關內侯。
溫恢,字曼基,太原祁人,涼州刺史,持節領護羌校尉。
溫生,恢子,關內侯。
孟建,汝南人,涼州刺史,征東將軍。
賈逵,字梁道,河東襄陵人,豫州刺史,建威將軍,陽里亭侯。
賈充,逵子,中護軍,陽里亭侯。
胡質,東莞太守。
任峻,字伯達,河南中牟人,長水校尉,都亭侯。
任先,峻子,都亭侯。
任覽,峻子,關內侯
蘇則,字文師,扶風武功人,侍中,都亭侯。
蘇怡,則子,都亭侯。
蘇愉,則弟,尚書,都亭侯。
杜畿,字伯侯,京兆杜陵人,尚書仆射,統留事,豐樂亭侯,實驗樓船淹死。
杜恕,字務伯,畿子,散騎黃門侍郎,幽州刺吏,建威將軍,使持節,護烏丸校尉,豐樂亭侯,被廢為庶民。
杜預,恕子,豐樂亭侯。
王才,騎都尉。
程喜,字申伯,征北將軍。
鄭渾,字文公,河南開封人,大匠。
鄭崇,渾子,郎中。
倉慈,字孝仁,淮南人,敦煌大守。
吳瓘,陳國人,魏郡太守。
任燠,樂安人,清河太守。
顏斐,濟北人,京兆太守。
孔義,魯國人,濟南相。
令狐邵,太原人,弘農太守。
張遼,字文遠。雁門馬邑人,魏國五大名將之一,前將軍,晉陽侯。
張虎,遼子,偏將軍,晉陽侯。
張統,虎子,晉陽侯。
張汛,遼兄,列侯。
樂進,字文謙,陽平衛國人,以驍果顯名,魏國五大名將之一,右將軍,威侯。
樂綝,進子,有父風,揚州刺史,愍侯,諸葛誕反叛時被殺。
樂肇,綝子,愍侯。
于禁,字文則,泰山巨平人,最好毅重,魏國五大名將之一,左將軍,假節鉞,厲侯。
于圭,禁子,益壽亭侯。
張郃,字俊義,河間鄚人,以巧變著稱,魏國五大名將之一,征西車騎將軍,鄚侯,在木門與孔明軍交戰,被飛矢擊中戰死。
張雄,郃子,鄚侯。
徐晃,字公明,河東楊人,魏國五大名將之一,右將軍,陽平侯。
徐蓋,晃子,陽平侯。
徐霸,蓋子,陽平侯。
朱靈,后將軍,高唐亭侯。
李典,字曼成,山陽巨野人,破虜將軍,都亭侯。
李禎,典子,都亭侯。
李通,字文達,江夏平春人,汝南太守,都亭侯。
李基,通子,奉義中郎將。
李緒,通兄,平虜中郎將。
臧霸,字宣高,泰山華人,鎮東將軍,都督青州諸軍事,良成侯。
臧艾,霸子,青州刺史,少府,恭侯。
臧權,艾子,恭侯。
臧觀,霸孫,青州刺史,假節,恭侯,討伐孫權時陣亡。
臧毓,青州刺史,恭侯。
文聘,字仲業,南陽宛人,后將軍,新野侯。
文岱,聘子,列侯
文厚,聘從子,關內侯。
文休,聘養子,新野侯。
文武,休子,新野侯。
桓禺,譙郡人,江夏太守。
呂虔,字子恪,任城人,徐州刺史,威虜將軍,萬年亭侯。
呂翻,虔子,萬年亭侯。
呂桂,翻子,萬年亭侯。
裴秀,潛子,尚書仆射,清陽亭侯。
韓暨,字公至,南陽堵陽人,司徒,南鄉亭侯。
韓肇,暨子,南鄉亭侯。
韓邦,肇子,南鄉亭侯。
崔林,字德儒,清河東武城人,崔琰族弟,司空,安陽鄉侯。
崔述,林子,安陽鄉侯。
高柔,字文惠,陳留圉人,太尉,安國侯。
高渾,柔子,昌陸子。
劉龜,宜陽典農。
孫禮,字德達,涿郡容城人,并州刺史,振武將軍,使特節,護匈奴中郎將,大利亭侯。
孫元,禮孫,大利亭侯。
王觀,字偉臺,東郡廩丘人,司空,陽鄉侯。
王悝,觀子,膠東子。
辛毗,字佐治,穎川陽翟人,衛尉,穎鄉侯。
辛敞,毗子,河內太守。
劉放,中書監。
孫資,中書令。
楊阜,字義山,天水冀人,大匠,關內侯。
楊豹,阜孫,關內侯。
楊昆,阜宗族,與馬超作戰陣亡。
高堂隆,字升平,泰山平陽人,侍中,太史令,關內侯。
高堂琛,隆子,關內侯。
棧潛,任城人,縣令。
滿寵,字伯寧,山陽昌邑人,太尉,景侯。
滿偉,寵子,衛尉,景侯。
田豫,字國讓,漁陽雍奴人,使持節護匈中郎將軍,振威將軍,并州刺史,長樂亭侯。
田彭祖,豫子,長樂亭侯。
王雄,幽州刺史。
牽招,字子經,安平觀津人,右中郎將,雁門太守,關內侯。
牽嘉,招子,關內侯。
牽弘,招次子,振威護軍。
郭淮,字伯濟,太原陽曲人,車騎將軍,儀同三司,持節,都督雍、涼諸軍事,陽曲侯。
郭統,淮子,荊州刺史,陽曲侯。
郭正,統子,封汾陽子。
陳泰,雍州刺史。
徐邈,字景山,燕國蘇人,司空,都亭侯。
徐武,豫州刺史,都亭侯。
胡質,字文德,楚國壽春人,征東將軍,假節都督青、徐諸軍事,陽陵亭侯。
胡威,刺史,陽陵亭侯。
王昶,字文舒,太原晉陽人,驃騎將軍,司空,持節,武觀亭侯。
王渾,昶子,越騎校尉,武觀亭侯。
王豹,北海太守。
王基,字伯興,東萊曲城人,豹子,征南將軍,都督荊州諸軍事,東武侯。
王徽,基子,東武侯。
王廙,徽子,東武侯。
王淩,字彥云,太原祁人,車騎將軍、儀同三司,宜城亭侯,欲立楚王被殺。
令狐愚,淩外甥,兗州刺史。
毋丘興,武威太守,高陽鄉侯。
毋丘儉,字仲恭,河東聞喜人,興子,鎮東將軍,都督揚州,安邑侯。
毋丘秀,儉弟。
毋丘重,儉孫。
文欽,楊州刺史,前將軍,反叛司馬氏失敗逃入吳。
文鴦,欽子,將軍,關內侯。
文虎,欽子,將軍,關內侯。
胡遵,征東將軍。
王頎,玄菟太守。
諸葛誕,字公休,瑯邪陽都人,諸葛豐后代,左都護、假節、大司徒、騾騎將軍、青州牧、壽春侯。
陳騫,安東將軍。
州泰,兗州刺史。
石苞,監軍。
唐咨,利城人,安遠將軍。
胡奮,大將軍司馬。
王祚,將領。
鄧艾,字士載,義陽棘陽人,征西將軍,都督隴右諸軍事,鄧侯。
鄧忠,艾子,亭侯。
鄧于,艾孫。
鄧朗,艾孫,郎中。
師纂,益州刺史。
梯俊,建中校尉。
劉夏,太守。
劉茂,樂浪太守。
弓遵,帶方太守。
蔡風,遼東太守。
姚光,玄菟太守。
陳登,字元龍,廣陵太守。
杜夔,字公良,河南人,太樂令,協律都尉。
陳頏,下邳人,司律中郎將。
張式,將領。
戚寄。
秦翊。
朱建平,沛國人,五官將。
周宣,字孔和,樂安人,太史。
王弼,山陽,尚書郎。
邵悌,西曹屬。
夏侯咸,司馬。
胡烈,護軍。
田續。
句安,將軍。
諸葛緒,雍州刺史。
張繡,武威祖厲人,投降后不安自殺。
張魯,字公祺,沛國豐人,鎮民中郎將,領漢寧太守。
姓任(ren )的名人有哪些
【任姓得姓始祖——任不齊】
春秋時期楚國人,孔子七十二賢弟子之一,被唐朝皇帝追封為任城伯,宋朝天子加封為當陽侯。相傳黃帝有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茍、僖、姞、儇、依。其中被賜以任姓者,其后裔就以任為姓。然而,也許是由于這個姓氏的歷史實在太久遠了,所以歷來對于任姓的姓源,也有好幾種不同的考證。譬如,《唐書宰相世系表》上說:“黃帝少子禹陽,受封于任,以國為氏”;《通志氏族略》則說:“任,為風姓之國,實太昊之后,今濟州任城即其地”。任姓的所出,真是眾說紛紜。因任姓起源甚早,且均屬傳說,莫衷一是的情形,實際上可以歸納為兩大類。一為源自黃帝,一為源自更古遠的伏羲氏。那么,究竟哪一種說法才是正確的呢?關于這個問題,在《辭海》所提供的答案是這樣的:“任姓之任,與任國之任,子孫皆以任為氏。”以上關于任姓姓源的考據,全部都是正確的。也就是說,數千年來的任姓,有黃帝的后裔,也有伏羲的后裔,他們有的是因被賜姓而得姓,有的是以國為氏。歸根究底,所獲的結論是:“任姓是一個源遠流長的古姓。”但在習慣上,人們把歷史上第一個任氏大名人任不齊作為其得姓始祖。
【任姓其他古代名人】
任仁發:元朝水利家、畫家。他曾主持修吳凇江、大都通惠河、青浦、練湖和海堤工程。善畫馬,其鞍馬與趙孟頫齊名。著名的《二馬圖》是他的代表之作。
任伯雨: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人,北宋著名經學家,宋哲宗的駙馬都尉。其深通經述,文力雄健。與寇準、李綱、趙鼎、文學家詩人蘇軾、蘇轍、秦觀、名臣胡銓、李光、王巖臾九人,世稱“十賢”。著有《春秋絳圣新傳》。
任囂:任不齊七世孫,在距今二千二百零五前。他肩負著開發嶺南的重任,率領秦軍挺進嶺南。他文武兼備,治粵七年;善于安撫土著居民,搞好民族團結,促進民族融合。為嶺南歷史由原始社會末期飛躍到封建社會,作出了杰出貢獻。
任敖:(公元前?——公元前179年),秦代沛縣人,西漢開國名臣。初為沛縣獄史,素與劉邦相善。劉邦初起時,敖以客從,為御史。亡秦后,劉邦立為漢王,與楚霸王項羽爭天下。劉邦東擊項籍,敖遷為上黨太守。高后當政時,封任敖為御史大夫。孝文元年,任敖卒,皇賜謚號“懿侯”,葬于廣阿縣丘底村前,清乾隆年間隆平縣知縣袁文渙曾吊以詩曰:
廣阿城外夕陽愁,太息茫茫土一天。
古墓寒煙分野色,殘碑衰草冷荒洲。
千秋事業光青史,十載勛名起漢劉。
豐沛當年成往事,蕭蕭葉落老松揪。
任敖墓位于隆堯縣城東偏北2.5公里處的丘底村南。此墓高10米,占地12畝。該墓系土封墓葬,雖經兩千余年的風吹雨打,迄今仍若岑丘,肅穆壯觀。該墓墓頂有樹木數株,并立有隆堯縣“重點文物保護”標志。墓地附近的地面上有漢代筒瓦和卷云紋瓦當。墓地原有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的“鄉賢漢御史大夫任公之墓”石碑。該碑現已搬遷到隆堯縣文物保管所保存。現在,任敖墓基本完好,屬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任安:字少卿,曾任益州刺史、北軍使者護軍等職。司馬遷因李陵之禍處以宮刑,出獄后任中書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實則近于宦官,為士大夫所輕賤。任安此時曾寫信給他,希望他能“推賢進士”。司馬遷由于自己的遭遇和處境,感到很為難,所以一直未能復信。后任安因罪下獄,被判死刑,司馬遷才給他寫了回信《報任安書》。關于此信的寫作年代,一說是在漢武帝征和二年(前91),另一說是在漢武帝太始四年(前93)。
任光:南陽宛(今河南省南陽市)人。東漢云臺二十八將之一。后人又將二十八將配入古代天文學四方二十八星宿之中,任光為南方“朱雀”柳宿。古代將星空分為四組,四方和四種動物:東方蒼龍,北方玄武(龜蛇合體),西文白虎,南方朱雀。每組有七宿(宿—星的位次。柳宿系南方朱雀的第三位次,有星八顆)。任光曾跟劉秀在昆陽大戰,破王莽(外戚王莽篡位,建新王朝)兵百萬立過功。劉玄遷都洛陽,派任光為信都太守。任光在戰爭中能爭取民心,為漢光武帝左大將軍,土阿陵侯。
任峻:字伯達,河南中牟人,三國時魏國典農中郎將。曾主持屯田,數年中,所在積谷,倉廩皆滿。《三國志卷十六·魏書十六》載:“峻寬厚有度而見事理,每有所陳,太祖多善之。于饑荒之際,收恤朋友孤遺,中外貧宗,周急繼乏,信義見稱。官渡之戰,太祖使峻典軍器糧運。賊數寇抄絕糧道,乃使千乘為一部,十道方行,為復陣以營衛之,賊不敢近。軍國之饒,起于棗祗而成于峻。太祖以峻功高,乃表封為都亭侯,邑三百戶,遷長水校尉。建安九年薨,太祖流涕者久之。子先嗣。先薨,無子,國除。文帝追錄功臣,謚峻曰成侯。復以峻中子覽為關內侯。”
任棠:上邽(今甘肅省天水市)人,東漢著名學者。有學問,不做官,修居教書,有氣節,因他曾以物暗示太守廣行仁政,故有“任棠水”之佳話。《后漢書·龐參傳》載:“‘(龐)參拜為漢陽太守。郡人任棠者,有奇節,隱居教授。參到,先候之。棠不與言,但以薤一大本,水一盂,置戶屏前,自抱孫兒伏于戶下。主簿白以為倨。參思其微意,良久日:‘棠是欲曉太守也。水者,欲吾清也;拔大本薤者,欲吾擊強宗也;抱兒當戶,欲吾開門恤孤也。”唐高適《東平旅游奉贈薛太守二十四韻》贊其事:“不改任棠水,仍傳晏子裘。”
任延:字長孫,宛城(今河南南陽)人,東漢名吏。十二歲時,熟讀《春秋》、《易經》等,有“任圣童”之稱。二十三歲時任九真(今屬越南)太守,延教以墾關配匹之道,五年之后,糧食豐收,婚嫁有度,人民生活大改善,生了子女,多以任為名。《后漢書》載《任延善政》:顯宗拜潁川太守。永平二年,征會辟雍,因以為河內太守。視事九年,病卒。
任詢:字君謨,易州軍市人。金代著名書畫家。父貴,有才,善畫,喜談兵,宣、政間游江、浙。詢生于虔州,為人慷慨多大節。書為當時第一,畫亦入妙品。評者謂畫高于書,書高于詩,詩高于文,然王庭筠獨以其才具許之。登正隆二年進士第。歷益都都勾判官,北京鹽使。年六十四致仕,優游鄉里,家藏法書名畫數百軸。年七十卒。
任昉(460-508):南朝梁著名文學家,字彥升,樂安博昌(今山東壽光)人,仕宋、齊、梁三朝。16歲舉秀才,為太常博士。南齊時,官至中書侍郎、司徒右長史。他與蕭衍都是“竟陵八友”中人,并相友善。永元三年(501),蕭衍進軍建康,任昉為記室。次年,蕭衍代齊立梁,禪讓文告即出自任昉手筆。入梁,拜黃門侍郎、吏部郎,出為義興(今宜興)太守,召為御史中丞、秘書監。又出為新安太守,逝世于任所。追贈太常,謚號敬子。任昉是南朝的散文大家,以擅長表、奏、書、啟等實用文體知名于時,與詩壇圣手沈約齊名,史稱"任筆沈詩"。其藏書多至萬余卷,與沈約、王僧儒并稱為三大藏書家。《隋書·經籍志》有《任昉集》34卷,已佚。明代張溥輯有《任彥升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又《文章緣起》及《述異記》二書,舊均題為昉作。”事見(《南史·任昉傳》)。
任雅相:唐高宗時宰相,在位時間不長,六五九年,以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封安樂縣公,兩年后卒于軍中。
任仁發(1255-1327):元朝水利家、畫家,字子明,號月山道人,松江青龍鎮(今上海青浦)人。曾主持疏浚吳淞江、大都通惠河、青浦、練湖和海堤工程。官至浙東道宣慰副使。善畫人物,尤長畫馬,常與趙孟頫并提,著名的《二馬圖》為其代表作。
任環:今山西長治人,明代著名抗倭將領。一五五五年,與俞大猷在陸涇壩等地連破倭寇,以敢戰著稱。著有《山海漫談》。
任熊(1823-1857、一謂1820-1856):清代畫家,字渭長,號湘浦,浙江蕭山人。工書善畫,長于人物、花鳥、山水。繼承陳洪綬的傳統,造形古硬,敷彩鮮艷,富有裝飾意趣。《大梅山房詩意圖冊》120幅,是其代表作。史上與任熏、任頤合稱"三任",又加其子任預(1853-1901),合稱"四任"。
任熏(1835-1893):清代畫家,任熊之弟,字阜長,又字舜琴,工人物、山水,尤擅花鳥。
任頤(1840-1895):清末名畫家,初名潤,字小樓,后改字伯年,浙江山陰(今紹興)人。師任熊、任熏,工人物肖像、擅花鳥。
任大椿:江蘇興化人,清代著名學者。任禮部主事,兼《四庫全書》修纂官。有《弁服釋例》、《字林考逸》等。
任伯年:浙江山陰(今紹興)人,清代著名畫家。擅畫鳥、山水、人物,技法上有獨到之處,所作寫照,神采奕奕,其與任熊、任薰合稱“三任”。
任化邦(?-1867):又名任柱,安徽蒙城人。清末捻軍起義首領,太平天國魯王。1865年在山東曹州殲滅僧格林沁軍,1866年粉碎曾國藩圍剿計劃,屢敗湘、淮清軍。后在江蘇贛榆被叛徒殺害。
回
屯田制,詳細解釋?
屯田制指的是利用士兵和農民墾種荒地,以取得軍隊供養和稅糧。又有軍屯、民屯和商屯之分。商屯亦稱鹽屯,是明鹽商為了便于在邊境地區納糧換鹽而辦的屯墾。而民屯和軍屯就是狹義的屯田。而屯田制就是以屯田為目的而建立的一種制度,由曹操建立。
概況
以軍隊戍邊屯田,西漢時就常用于開拓和駐守西北邊疆。漢文帝時,大臣晁錯就曾建議“徙民實邊”。漢武帝時,趙充國建議「屯田」於邊防,戍衛與墾耕并顧,自敦煌西至鹽澤往往起亭,而輪臺和渠犁皆有田卒數百人。此一方法用意,既可解決路途遙遠交通不便之下自力更生,又可使兵力在守防時亦不白花人力,乃一舉兩得之構想。但是直到東漢末年,所有屯田的構想與實施都只限于避免從異地長途運輸糧食,解決邊境守備軍隊之需,并不作為經濟和社會制度。
而最早提出屯田制度的則是曹操麾下的棗祗,此外還有韓浩,而實行者包括任峻和曹魏時期的鄧艾等。曹操與他奠基的曹魏政權整合軍屯與民屯,在各地設立田官專門負責屯田。屯田制逐步確立后,成為了國家政權的錢糧收入來源,同時也解決了屯田軍民本身的生計。
早在隨曹操鎮壓黃巾軍馀部時,棗祗就對亦戰亦耕、兵農合一的做法產生了極大興趣,建安元年(196年),曹操擊敗了潁川汝南的黃巾軍,奪得了一大批耕牛、農具和勞動力。棗祗建議曹操利用這些農具,在許昌一帶開墾土地,實行屯田,以解決糧食問題。曹操采納了他的建議,并任命他為屯田都尉,全權負責屯田事宜。棗祗首先將荒蕪的無主農田收歸國家所有,將招募到的大批流民按軍隊的編制編成組,由國家提供土地、種子、耕牛和農具,由他們開墾耕種,獲得的收成由國家和屯田的農民按比例分成。屯田實施的第一年,就得榖百萬斛,曹操于是下令郡國都置田官,招募流亡百姓屯田。后來又接受棗祗的建議,下令軍隊屯田,屯田制得到廣泛推行。
屯田制
國家強制農民或士兵耕種國有土地,征收一定數額田租。淵源于西漢,至曹魏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西漢前元十一年(前 169),漢文帝以罪人、奴婢和招募的農民戍邊屯田,漢武帝調發大批戍卒屯田西域。但當時屯田主要集中于西、北部邊陲,主要方式為軍屯,且規模不大。東漢末年,戰爭連年不斷,社會生產力遭到極大破壞,土地荒蕪,人口銳減,糧食短缺,形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建安元年(196),曹操采納棗祗、韓浩的建議,在許都(今河南許昌)附近進行屯田。屯田的土地是無主和荒蕪的土地。勞動力、耕牛、農具是鎮壓黃巾起義中擄獲的,有一部分勞動力號稱為招募其實是被迫而來的。據說當年屯田收獲谷物百萬斛,緩解了社會矛盾。“于是州郡列置田官,所在積谷,征伐四方,無運糧之勞,遂兼并群賊,克平天下”(《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注引《魏書》)。曹魏屯田有民屯和軍屯兩種。民屯每 50 人為 1 屯,屯置司馬,其上置典農都尉、典農校尉、典農中郎將,不隸郡縣。收成與國家分成:使用官牛者,官 6 民 4;使用私牛者,官民對分。屯田農民不得隨便離開屯田。軍屯以士兵屯田,60 人為1 營,一邊戍守,一邊屯田。曹魏屯田對安置流民,開墾荒地,恢復農業生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為曹操統一北方創造了物質條件。但屯田制的剝削較重,屯田農民被束縛在土地上,身份不自由,屯田士兵則更加艱苦。三國時期,吳、蜀也都實行過屯田,只是規模和成就都不及曹魏。曹魏后期,屯田剝削量日益加重,分配比例竟達官 8 民 2 的程度,引起了屯田民的逃亡和反抗。屯田土地又不斷被門閥豪族所侵占,于是屯田制逐漸破壞了。咸熙元年(264)政府宣布廢除民屯。兵屯雖然繼續存在,但作用已經不大了。
曹魏時期實行屯田制。
屯田制自古有之,并非曹操首創。但曹魏屯田的規模和作用之大卻是空前絕后的。關于曹魏興辦屯田,史書皆有記載:是歲(建安元年),用棗祗、韓浩等議,始興屯田。(《三國志》)
公曰:“夫定國之術,在于強兵足食,秦人以急農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是歲,乃募民屯田許下,得谷百萬斛。于是州郡例置田官。(《魏書》)
起初招募人民屯田時,人民一怕得不到實惠,二怕軍事編制的束縛,因此多有逃亡之舉。于是曹操采納了袁渙的建議,即變強迫為自由應募,新政策受到了百姓的歡迎,屯田得以順利進行。
近代史家把曹魏屯田分為軍屯和民屯,二者都是戰爭時期的產物,為供應軍糧而興辦,必要時參加民屯的勞力同樣需執戈對敵。不同之處在于,屯田民主要從事農墾生產,而軍士以攻防為主。從時間來看,民屯始于建安元年(196年),軍屯始于建安之末,所以本文主要介紹的是民屯。
王夫之對屯田制的評價:
曹孟德始屯田許昌,而北制袁紹,南折劉表;鄧艾再屯田陳、項、壽春,而終以吞吳;此魏、晉平定天下之本圖也。屯田之利有六,而廣儲芻糧不與焉。戰不廢耕,則耕不廢守,守不廢戰,一也;屯田之吏十據所屯以為己之樂土,探伺密而死守之心固,二也;兵無室家,則情不固,有室家,則為行伍之累,以屯安其室家,出而戰,歸而息,三也;兵從事于耕,則樂與民親,而殘民之心息,即境外之民,亦不欲凌轢而噬齕之,敵境之民,且親附而為我用,四也;兵可久屯,聚于邊徼,束伍部分,不離其素,甲胄器仗,以暇而修,卒有調發,符旦下而夕就道,敵莫能測其動靜之機,五也;勝則進,不勝則退有所止,不至駭散而內訌,六也。有此六利者,而粟米芻槀之取給,以不重困編氓之輸運,屯田之利溥矣哉!諸葛公之于祁山也,亦是道也;姜維不能踵之,是以亡焉 。
雖然,有其地,有其時矣。許昌之屯,乘黃巾之亂,民皆流亡,野多曠士也;兩淮之屯,魏、吳交爭之地,棄為甌脫,田皆蕪廢也;五丈原之屯,秦、隴、階、文之間,地廣人稀,羌、胡據山澤而棄平土,數百里而皆艸萊也。非是者,可屯之地,畸零散布于民田之間,而分兵以屯之,則一散而不可猝收矣。奪民熟壤以聚屯,民怨而敗速矣。此屯之必以其地也。 屯之于戰爭之時,壓敵境而營疆場,以守為本,以戰為心,而以耕為余力,則釋耒耜、援戈矛,兩不相妨以相廢。若在四海蕩平之后,分散士卒,雜處民間,使食利于耕,而以戰守為役,則雖有訓練鉗束之法,日漸月靡于全軀保室、樸鈍偷安之習,而天下于是乎無兵。故唯棗祗、鄧艾、諸葛可以行焉,而后此之祖以安插天下之兵,是弭兵養懦之術也,故陵夷衰微而無與衛國。此屯之必以其時也。 法有名同而實異,事同而效異,如此者多矣。謀國者不可不審也。
征稅辦法
曹魏統治者向屯田民征收租稅的辦法,是棗祗倡導的“分田之術”,即官府提供土地,收獲的谷物按比例分成。用官牛者,官六私四;不用官牛者,官私對分。這樣的剝削辦法達到了積糧供軍的效果,百姓雖然吃虧,但能有一個安定的生產環境,他們已經很滿足了
屯田的作用
首先,按照經濟學的說法,建安屯田使有限的生產資源得到了高效率的分配使用。漢魏之際,廣大人民饑寒交迫,所謂“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就是當時社會的真實寫照。一方面大量流民食不果腹,一方面大片荒地無人開墾,而屯田制則可以把這些勞動力安置在國有土地上從事生產,從而充分利用了既定的生產資源。再者,建安屯田解決了軍糧供應問題。軍閥混戰,歸根到底打的是糧草。曹操軍團積極地在交通便利的地區實行屯田制度,不但糧草供應有了保障,而且大大減輕了農民運糧的沉重勞役負擔。
建安時期之后,民屯多有演變,到了曹魏末年,這項制度對統治者來說已經無利可圖,于是司馬炎于魏咸熙元年(265年)宣布:“罷屯田官,以均政役,諸典農皆為太守,都尉皆為令長”,實際上就是下令廢止屯田制。
影響
東漢末年蝗災為患,社會亦十分動蕩。農耕設施受到戰爭破壞,更兼壯丁被軍閥強徵入伍,農作收成大為減少,糧食供應十分短缺,甚至傳聞有人吃人的事件發生,曹操此一制度抒緩當時中國北方糧食需求的壓力。
棗祗首倡屯田制的實施,使長期遭受戰爭破壞的北方農業生產,在短期內得以恢復并穩定了下來。失去土地的農民又重新回到土地上來,許多荒蕪的農田也被開墾,政府積存了大量的糧食。“數年中所在積粟,倉稟皆滿”,使曹操“征伐四方,無運糧之勞”。屯田制的實施,不僅為曹操解決了令人頭疼的軍糧問題,而且還為他爭取了大量的人口,加快了統一北方的進程。
由棗祗首倡實施的“屯田制”,不僅在當時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而且為后世開創了一種大規模的寓兵于農、兵農合一的先例,為歷代封建統治階級所不同程度地仿效,在中國政治、經濟、軍事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曹魏時期的名將鄧艾,在屯田實踐亦有重大貢獻。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