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南北朝哪個對(南朝北朝是對頭)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南朝南北朝哪個對,以及南朝北朝是對頭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南北朝時期,南朝是正統還是北朝是正統呢?
“正統”二字一直是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至關重要的兩個字,每逢多個政權并存的時代或新的大一統王朝出現的時期,有關“正統”二字的爭論就會出現,南北朝自然也不例外。
如果從王朝的傳承來看,南朝的政權延續自東晉,東晉又來自于西晉這個短暫大一統的朝代,故南朝應屬正統。何況東晉的偏居江南與五胡亂華相關,北方的高門大族大多南渡,有“衣冠南渡”的說法,故從文化角度來看,南朝繼承了更為純粹的中原文化,視南朝為正朔似乎是理所應當的。但矛盾在于,在兩晉南北朝之后統一整個中原地區的王朝——隋王朝,確是直祧北周,使得南朝、北朝孰為正統的問題再次引發爭議。
此外,隋唐統一之初所采用的的均田制、府兵制等政策也有很強的北朝淵源,故北朝的歷史也對后續朝代的發展與延續起了很大的作用,這使得視誰為正統的問題更加復雜。
在當代學者的研究之中,有“南朝化”與“北朝主流說”兩種觀點。支持前者的代表有唐長孺先生,唐先生在其《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一書中詳細的論述了其論點,認為唐初的均田制、府兵制等都在中期瓦解,后以兩稅法、募兵制代替,與南朝稅法、兵制相近,科舉以文學取士之風也承襲自南朝,更不必提文學上隋唐對南朝的繼承;強調北朝重要性的代表有錢穆先生、田余慶先生等,田先生認為南北朝歷史運動的主體應在北而不在南,閻步克先生也指出北朝的官僚政治建設和法制建設等層面要優于南朝,為以后的歷史演變提供了出口。這是現當代學者對這一問題的闡述。
回到問題本身,如果我們僅從文化或是民族的角度考慮,奉南朝為正朔似乎是理所應當的,當時南朝的士人們也大多持這種看法;但若是把政治、經濟、軍事等諸多條件都納入我們考量一個朝代是否是正統的標準之中的話,北朝的影響也確實是不容忽視的,這一點,要辯證看待。
南朝與南北朝同一否?
非也。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東晉之后建立于南方的四個朝代的總稱。自公元420年東晉王朝滅亡之后,在南方先后出現了宋、齊、梁、陳四個國家,而它們存在的時間都相對較短。其中最長的不過九十五年,最短的僅有二十三年,是我國歷史上朝代更迭較快的一段時間。此時,中國正處于南北分裂的時期,在我國歷史上南朝與北方的北齊、北魏、北周等國合稱為“南北朝”。
中國北方還有北朝。
南朝和北朝,究竟哪個才是當時的正統呢?
所謂南朝,指的是三國兩晉以來一脈想承的漢族地主階級統治下的封建王朝。東漢末年,群雄大起,漢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遂有天下三分魏蜀吳之說。按照正統的說法,魏是漢禪讓的,所以理所當然是正統。而蜀漢是自立的,吳國更是自封的。而西晉是魏禪讓的,繼承了西晉的國統的是東晉,然后是宋齊梁陳四朝。所以,理論上來說,南朝是正統。但如果真心論起來,從魏開始,基本上都是亂臣賊子逼迫先帝禪位,而不是漢代劉邦那樣從戰爭中奪來的江山社稷,所以勝者為王的理論,在古代中國極為流行。所謂正統,無非就是個面子工程罷了,真說起來,南朝沒有一個是正統的。
所謂北朝,是從西晉時期八王之亂之后,五胡亂華,西晉控制不了局面,然后以鮮卑族拓跋氏為首領的北魏建立,開始了大力漢化的過程。拓跋帝遷都洛陽,占據了歷史上中原的中心地帶,南朝被迫南遷至長江中下游地區。按照古代得中原者為天下主的說法,北魏得了中原,你說它是正統王朝應該是無誤的。早在幾千年前,周武王伐商,也宅茲中國,建立東都洛陽,把這個當做自己為正統王朝的標志,北魏從平城遷都洛陽,改姓元,自稱為黃帝后裔,以大魏為國號,意思是繼承曹魏之正統,后來分裂為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這三代五國統稱為北朝。
說北朝是正統,除了北魏占據中原,國力強盛于南朝以外,最為重要的是隋代北周而統一全國,然后唐又取代了短暫的隋朝。也就是說后來視為正統的唐朝,其來歷為隋。隋文帝楊堅,是北周貴戚。大定元年(581年),北周靜帝禪帝位于楊堅,楊堅改元開皇,建立隋朝。因楊堅原為隨國公,故定國號為隋。
所以,我國隋唐以來的正統,都是代北朝之禪讓而來的,如果不承認北朝的正統地位,則后來的隋唐五代南北宋,都難稱為正統王朝,更不要說元明清了。
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講,還是以北朝為正統更靠譜一些。畢竟從北魏東晉開始,北魏已經取得了中原,驅逐了東晉王朝,偏安一隅的東晉和南朝,最后覆滅于繼承北魏的隋朝之手,可謂晉失其鹿,隋最后得之。再次延續了中國古代正統王朝之正朔。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