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春帖子詞多少個字,蘇軾寫春
很多朋友對于蘇軾春帖子詞多少個字和蘇軾寫春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關于蘇軾
蘇軾的文學觀點和歐陽修一脈相承,但更強調文學的獨創性、表現力和藝術價值。他的文學思想強調“有為而作”,崇尚自然,擺脫束縛,“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認為作文應達到“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答謝民師書》)的藝術境界。蘇軾散文著述宏富,與韓愈柳宗元和歐陽修三家并稱。文章風格平易流暢,豪放自如。釋德洪《跋東坡(左忄右允)池錄》說:“其文渙然如水之質,漫衍浩蕩,則其波亦自然成文。”蘇軾與歐陽修并稱“歐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是繼歐陽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壇的領袖人物,在當時的作家中間享有巨大的聲譽,一時與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導者甚多,黃、秦、晁、張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養、獎掖和薦拔。故稱蘇門四學士。
蘇詩現存約四千首,其詩內容廣闊,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筆力縱橫,窮極變幻,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為宋詩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詩》說:“蘇軾之詩,其境界皆開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鼓舞于筆端。”趙翼《甌北詩話》說:“以文為詩,自昌黎始,至東坡益大放厥詞,別開生面,成一代之大觀。……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筆一枝,爽如哀梨,快為并剪,有必達之隱,無難顯之情,此所以繼李、杜后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處亦在此。”
其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少數詩篇也 能反映民間疾苦,指責統治者的奢侈驕縱。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代很有影響。《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丙辰中秋》傳誦甚廣。
蘇軾的詞現存三百四十多首,沖破了專寫男女戀情和離愁別緒的狹窄題材,具有廣闊的社會內容。蘇軾在我國詞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將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精神,擴大到詞的領域,掃除了晚唐五代以來的傳統詞風,開創了與婉約派并立的豪放詞派,擴大了詞的題材,豐富了詞的意境,沖破了詩莊詞媚的界限,對詞的革新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名作有《念奴嬌》、《水調歌頭》等,開豪放詞派的先河,與辛棄疾并稱“蘇辛”。劉辰翁《辛稼軒詞序》說:“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
蘇軾還擅長行、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他曾遍學晉、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顏真卿、楊凝式,而自成一家。自云:“我書造意本無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踐古人。” 黃庭堅說他:“早年用筆精到,不及老大漸近自然”;又云:“到黃州后掣筆極有力。”晚年又挾有海外風濤之勢,加之學問、胸襟、識見處處過人,而一生又屢經坎坷,其書法風格豐腴跌宕,天真浩瀚,觀其書法即可想象其為人。人書并尊,在當時其弟兄子侄子由、邁、過,友人王定國、趙令畤均向他學習;其后歷史名人如李綱、韓世忠、陸游,以及的吳寬,清代的張之洞,亦均向他學習,可見影響之大。黃庭堅在《山谷集》里說:“本朝善書者,自當推(蘇)為第一。”
蘇軾在繪畫方面畫墨竹,師文同(即文與可),比文更加簡勁,且具掀舞之勢。米芾說他“作墨竹,從地一直起至頂。余問:何不逐節分?曰:竹生時,何嘗逐節生?”亦善作古木怪石,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無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無端,如其胸中盤郁也。”均可見其作畫很有奇想遠寄。其論書畫均有卓見,論畫影響更為深遠。如重視神似,主張畫外有情,畫要有寄托,反對形似,反對程式束縛,提倡“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并明確提出“士人畫”的概念等,為其后“文人畫”的發展尊定了理論基礎。存世書跡有《黃州寒食詩》、《赤壁賦》、《答謝民師論文》與《祭黃幾道文》等。存世畫跡有《古木怪石圖卷》;又近年發現的《瀟湘竹石圖卷》也系他的作品。
蘇軾在詩、文、詞、書、畫等方面,均取得了在才俊輩出的宋代登峰造極的成就。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文學和藝術天才。
蘇軾的為人:
蘇軾為人正直、性曠達,才華橫溢,詩詞文賦而外,對書畫也很擅長,同蔡襄、黃庭堅、米芾并稱“宋四家”。
書法流派的宋朝時期
蔡襄(1012-1067)
蔡襄(1012-1067),字君謨,興化仙游人。官至端明殿學士。《宋史·列傳》稱他:“襄工于手書,為當世第一,仁宗由愛之。”宋四家中,他年齡輩份,應在蘇、黃、米之前。宋四家中,蘇、黃、米都以行草、行楷見長,而喜歡寫規規矩矩的楷書的,還是蔡襄。他的書法學習王羲之、顏真卿、柳公權,渾厚端莊,雄偉遒麗。蘇東坡說:“君謨天資既高,積學至深,心手相應,變化無窮,遂為本朝第一。 ”蔡襄為人忠厚正直,字識淵博,他的字“端勁高古,容德兼備”。《顏真卿自書告身跋》得魯公筆法而修于魯公書,可為楷則。沈括說他善于“以散筆作草書,謂之散草,或曰飛草,其法皆生于飛白,自成一家。”這說明蔡襄這位稍欠改革精神的書法家還不是泥古不化的,他也在追求古趣,力創新意。其主要作品:
蔡襄尺牘
其楷書的代表作之一。字字端雅,雍容大度,一筆不茍,似乎全用顏法, 只是結體略扁。
郊燔帖
行草書札的代表作。筆畫渾雄敦厚,婉轉有致,運筆飛動自如。此帖取法 于《伯遠帖》,又參以章草筆法,使之有機的融為一體,形成蔡襄獨特的 草書風格。
蒙惠帖
行楷作品。取法《蘭亭序》而又參以顏魯公敦厚沉穩的成分,繼而宏大了 宋代行書尺牘書法的藝術內涵,使書法藝術發展到一個新時期。
陶生帖
草書翰札。瀟灑勁逸。結體欹正大小,重輕疏密,隨心所至,一氣呵成。 黃庭堅說:“君謨真行簡札甚秀麗,能入永興(虞世南)之室”是很正確的。
2.蘇軾(1037-1101)
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于四川)人。他和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以詩文稱著于世,世稱“三蘇”。他的書法從“二王”,顏真卿,柳公權,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楊凝式各家吸取營養,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努力革新。他講自己書法時說:“作字之法,識淺見狹學不足,三者終不能盡妙,我則心目手俱得之矣。”他講他的書法藝術創作過程時說:“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他重在寫“意”,寄情于“信手”所書之點畫。他在對書法藝術深刻理解的基礎上用傳統技法去進行書法藝術創造,在書法藝術創造中去豐富和發展傳統技法,不是簡單機械的去模古。他在執筆方法上運用異于常人的特殊方法,還注意書寫工具的改革。其代表作有《天際烏云帖》、《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春帖子詞》、《愛酒詩》、《寒食詩》、《蜀中詩》、《醉翁亭記》等。其主要作品有:黃州寒食詩帖、羅池廟碑、赤壁賦、豐樂亭記、黃州寒食詩帖。
黃州寒食詩帖
紙本,25 行,共129字,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這是一首遣興的詩作,是 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所發的人生之嘆。詩寫得蒼涼多情,表達了 蘇軾此時惆悵孤獨的心情。此詩的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 而出的。通篇書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氣勢奔放,而無荒率之筆。《黃州寒食詩帖》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也是蘇軾 書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黃庭堅在此詩后所跋:“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 李西臺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
羅池廟碑
行楷。羅池廟,原為紀念唐代著名文學家柳宗元的,廟內立有韓愈撰寫,?沈傳師書寫的《羅池廟碑》,其石久佚。此碑據蘇軾所書原碑文末篇的“ 迎享送神詩”真跡上石,刻于宋嘉定十年(1217)。楷書十行,字大四寸。 清人書:“《羅池廟》健極,本唐人法而變其方整,本晉人韻而偏側取勢, 擺宕有姿,大小長短,隨其結體。此碑筆力扛鼎,結體雄健,似乎從顏魯 公《東方畫贊》化出,肥而不腫,厚而不軟,實為蘇字大字之冠。”
赤壁賦
蘇軾真跡精品的代表作。紙本,行楷書。其書法豐腴勁秀。明董其昌對它 評價很高,認為此卷書法“全用正鋒,是坡公之蘭亭也。每波畫盡處,隱 隱有聚墨痕如黍米珠。嗟乎!世人且不知有筆法,況墨法乎。”這正是由 于他的文學修養深厚,書法傳統功底堅實。結字在方整中有流動的氣勢, 特別是用墨雖濃,而靈活不滯,看去平平正正,但令人玩味無窮,被稱為 宋代第一,并不為過譽。
豐樂亭記碑
楷書。《豐樂亭記碑》歐陽修撰文,原石刻于北宋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 已佚。明嘉靖年間重刻。此碑是蘇軾晚年書法力作之一。前人稱“體度莊 安,氣象雍俗”,確為恰當,字體楷中稍見行意,有“筆圓而韻勝”的特 點。明人王世貞評論他“自顏真卿,徐浩,結體雖小散緩而遒偉俊邁”, 在此碑中可以得到印證。
3.黃庭堅(1045-1105)
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涪翁,江西修水人。后世稱他黃山谷。《宋史·文苑傳》稱他:“庭堅學問文章,天成性得,陳師道謂其詩得法杜甫,善行草書,楷法亦自成一家。與張耒、晁補之、秦觀俱游蘇軾門,天下稱為四學士。”他自己說:“余學草書三十余年,初以周越為師,故二十年抖擻俗氣不脫。晚得蘇才翁,子美書觀之,乃得古人筆意。其后又得張長史,懷素,高閑墨跡,乃窺筆法之妙。” 他的行書,如《松風閣》,《蘇軾寒食詩跋》,用筆如馮班《鈍吟雜錄》所講:“筆從畫中起,回筆至左頓腕,實畫至右住處,卻又跳轉,正如陣云之遇風,往而卻回也。”他的起筆處欲右先左,由畫中藏鋒逆入至左頓筆,然后平出,“無平不陂”,下筆著意變化;收筆處回鋒藏穎。善藏鋒,注意頓挫,以“畫竹法作書”給人以“沉著痛快”的感覺。其結體從顏魯公《八關齋會報得記》來,中宮收緊,由中心向外作輻射狀,縱伸橫逸,如蕩槳、如撐舟,氣魄宏大,氣宇軒昂。其個性特點十分顯著,學他的書法就要留心于點畫用筆的“沉著痛快”和結體的舒展大度。至于他的草書,趙孟頫說:“黃太史書,得張長史圓勁飛動之意。”“如高人雅士,望之令人敬嘆。”我們看他的《花氣詩》筆勢蒼勁,拙勝于巧,肥筆有骨,瘦筆有肉,“變態縱橫,勁若飛動”。其美韻不亞于行楷書。《諸上座帖》“筆勢飄動雋逸”更是稀世佳作。其主要作品有: 花氣熏人帖、黃州寒食詩卷跋、李白憶舊游詩卷
花氣熏人帖
草書,紙本。黃庭堅的草書在“宋四家”當中應該說是水平最高。他“學 草書三十余年”,從張旭、懷素處窺到了筆法的堂奧。后人評價他的草書 高于他的行楷書。此帖第二行還斤斤于行草之間,似覺拘謹,從第三行開 始便洋洋灑灑,一任自然,于點畫亦不大注意,而極得天然之妙。
黃州寒食詩卷跋
是他在蘇軾《黃州寒食詩帖》后寫的一段跋語,此跋歷來為人們所珍視, 與原帖合稱“雙璧”。《寒食帖跋》表現了“黃書”的基本藝術特點。《 跋文》用筆鋒利爽截而富有彈性。其字寫得藏鋒護尾,縱橫奇崛,其長筆 畫波勢比較明顯。由于黃庭堅善于把握字的松緊,因此形成了中宮收縮而 四周放射的特殊形式感,人們也稱其為輻射式書體。在布局上,《跋文》 常從欹側中求平衡,于傾斜中見穩定,因此變化無窮,曲盡其妙。從局部 看,一行字忽左忽右,但從整體看,呼應對比,渾成一體。此跋給人以神 情飽滿,氣勢貫通的感受,決無荒率之病,達到了藝術的化境,所以他在 最后不無得意地說:“他日東坡或見此書,應笑我于無佛處稱尊也”。
李白憶舊游詩卷
草書墨跡。洋洋灑灑五十二行,三百四十余字。據明代書畫家沈周考定此 卷為黃庭堅在紹圣年間(公元1094-1098年)被貶黔中后所書,是他晚年 的草書代表作。正如沈周在詩卷的題跋中所說:“山谷書法,晚年大得藏 真(懷素)三昧,此筆力恍惚,出神入鬼,謂之'草圣'宜焉!”此時黃庭?堅的草書藝術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祝允明評論此帖說:“此卷馳驟藏 真,殆有奪胎之妙。”此詩書法,深得張旭,懷素草書飛動灑脫的神韻, 而又具有自己的風格。用筆緊峭,瘦勁奇崛,氣勢雄健,結體變化多端, 為黃庭堅草書之代表作。
4.米芾(1051-1107)
米蒂書法
字元章,世居太原,后定居江蘇鎮江。徽宗詔為書畫學博士,人稱“米南官”,又因舉止顛狂,人稱“米顛”。《宋史·文苑傳》說:“芾特妙于翰墨,沈著飛,得王獻之筆意。”《宣和書譜》說他:“大抵書效羲之,詩追李白,篆宗史箍,隸法師宜官;自謂'善書者只有一筆,我獨有四面',識者然之。方芾書時,其寸紙數字人爭售之,以為珍玩。”他在繼承“二王”書法傳統上下過苦功,能夠登堂入室。真、草、隸、篆、行都能寫,而尤以行草書見長。他自稱“刷字”,是指他用筆迅疾而勁健,盡興盡勢盡力,追求“刷”的韻味、氣魄、力量,追求自然。他的書法作品,大至詩帖,小至尺牘、題跋都具有痛快淋漓,欹縱變幻,雄健清新的特點,快刀利劍的氣勢。其主要作品有:?蜀素帖、紫金硯帖、論書帖、多景樓詩冊帖、珊瑚帖、研山銘帖、三帖卷、向太后挽詞、寒光帖等。
蜀素帖
米芾作。是米芾三十八歲時(1088年),在蜀素上所書的各體詩八首。“ 蜀素”是四川造的絲綢織物,上織有烏絲欄,制作講究。此卷相傳為邵氏 所藏,欲請名家留下墨寶,以遺子孫,可是傳了祖孫三代,竟無人敢寫。 因為絲綢織品的紋羅粗糙,滯澀難寫,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問津。而米南 宮見了卻“當仁不讓”,一揮到底,寫得隨意自如,清勁飛動,真似如魚 得水一般。另外,由于絲綢織品不易受墨而出現了較多的枯筆,使通篇墨 色有濃有淡,如渴驥奔泉,更覺精彩動人。米芾用筆如畫竹,喜“八面出 鋒”。此帖用筆多變,正側藏露,長短粗細,體態萬千,充分體現了他“?刷字”的獨特風格。結字也俯仰斜正,變化極大,并以欹側為主,表現了 動態的美感。董其昌在《蜀素帖》后跋曰:“此卷如獅子搏象,以全力赴 之,當為生平合作”。
紫金硯帖
米芾作。行書。此帖書法飄逸靈動,看似漫不經意,而更得渾然天成之神韻,有“無心插柳柳成蔭”之趣。這是米芾書法功力至深的成果。
論書帖
米芾草書墨跡。米芾的草書雖不如他的行書那樣氣勢開張,但也不同凡響。 這與他的為人學識有重要的聯系。此幅草書,基本上是取法晉人,字里行 間流露出米芾書法顛放舒展的獨特風格,從這幅草書中,我們可以看出米 芾在學習古人書法方面所下的功夫。
多景樓詩冊
米芾書。極為豪放,筆力雄偉,神采奕奕。誠如宋趙秉文所盛贊的:“此 冊最為豪放,偃然如枯松之臥澗壑,截然如快劍之斬蛟龍,奮然如龍蛇之 起陸,矯然如雕鶚之盤空,烏獲之扛鼎,不足以比其雄且壯也,養由基之 貫七札,不足以比其沉著痛快也。”見此冊,可以使人想象出米芾當時揮 毫時“神游八極,眼空四海”的驚人氣魄。
珊瑚帖
行書。為其晚年所書。據帖后施光遠跋,此帖為米書中銘心絕品。
研山銘帖
紙本,行書,是米芾真跡精品中的代表作。米芾的行書成就最高。此帖下 筆倜儻縱橫,跌宕多姿,不受前人成法的制約,抒發性情天趣,在他的大 字墨跡中,應推為上品。
向太后挽詞
小字行楷。紙本。是其五十一歲時所書。其結字介于行楷之間,筆法精煉, 正如前人所說:“研筆如鐵,而秀媚之氣奕奕行間,風華類得大令(王獻 之)之神,是南宮得意筆。”米芾這樣精致的小楷是極為少見的。
寒光帖
淡黃紙本。行草書。是其四十一歲以前書寫的。明董其昌在此帖的跋記中 寫道:“老米此尺牘似為蔡天啟作,筆墨字形之妙,盡見于此”。此帖書 法與一般常見的米字略有不同,其行筆時提處細若絲發,圓潤遒勁,按處 中鋒直下,沉著不滯;結字因勢生形,行間絲帶連綿不斷,熟而不俗,險 而不怪,欹正相生,出乎自然。
三帖卷
米芾作。《三帖卷》計《叔晦帖》,《李太師帖》,《張季明帖》,均紙 本,行書。《三帖》合裝一卷,為米芾行書中的精品。項元汴認為米芾此 帖書風于王羲之相近。米芾的書法的確得力二王最多。但與二王父子書法 又有不同,王羲之法度緊斂古質蘊藉內含;而王獻之的筆致則是散朗妍妙, 俊逸姿媚。米芾的天資個性于王獻之較為相近,所以,米芾的結體,用筆 中多可以見王獻之的風骨。
5.皇帝
宋徽宗趙佶(1082-1135),他政治上昏庸,生活上荒唐,藝術上聰穎。北宋王朝因他而亡,但在藝術上他是個天份極高的書畫家,也是藝術活動的組織者和倡導者。他廣泛收集民間文物,特別是金石書畫,命文臣編輯《宣和書譜》和《宣和畫譜》等。他的書法,早年學薛稷,黃庭堅,參以褚遂良諸家,出以挺瘦秀潤,融會貫通,變化二薛(薛稷,薛曜),形成自己的風格,號“瘦金體”。其特點是瘦直挺拔,橫畫收筆帶鉤,豎劃收筆帶點,撇如匕首,捺如切刀,豎鉤細長;有些聯筆字象游絲行空,已近行書。其用筆源于褚、薛,寫得更瘦勁;結體筆勢取黃庭堅大字楷書,舒展勁挺。其代表作品有:草書團扇、牡丹詩冊
關于草書團扇
書法作品的精品,也是他書法的代表作。他的草書精意嫻熟,用筆多起以?側鋒,險側跌宕而不失于露,奇趣橫生而終有法度;線條極具變化之能事。 由于他精于繪畫,故于章法的疏密配置,構圖安排,皆能不精意處見精妙。 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他的草書成就,不在瘦金書以下。牡丹詩冊趙佶?作。瘦金體書寫的行楷。縱有行而橫無列,疏密大小,相映成趣。宋徽宗 把楷書寫成這一面目,對瘦硬的極端作了嘗試,是有益的。不過由于走到 了極端,后人若僅取形似,不求變化,則難有新的突破。
蘇軾寫的的詩詞有哪些
飲湖上初晴后雨,海棠,題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贈劉景文,春夜,荔枝嘆,念奴嬌.赤壁懷古,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記夢,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卜算子.(缺月掛疏桐).水調歌頭.丙辰中秋《天際烏云帖》、《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春帖子詞》、《愛酒詩》、《寒食詩》、《蜀中詩》、《醉翁亭記》……………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漢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時為眉山城)人,祖籍欒城。北宋著名散文家、書畫家、詞人、詩人。蘇軾 是蘇洵的次子(蘇洵長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與弟弟蘇轍同登進士。蘇軾與父蘇洵、弟蘇轍并稱“三蘇”,父子同列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為人寬大如海。蘇軾中進士時二十一歲,神宗時期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1080年(元豐三年)因“烏臺詩案”受誣陷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在黃州四年多曾于城東之東坡開荒種田,故自號“東坡居士”,人稱“蘇東坡”。哲宗即位后,曾任、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并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貶惠州、儋州。大赦北還,途中病死在常州,尊遺愿葬于中岳嵩山,今河南郟縣,追謚文忠公
中國書法史的五代書法
公元九零七年,割據者朱全忠滅唐,建立后梁,由此歷后唐、后晉、后漢、后周,稱
五代。又有前蜀、吳、楚、閔、南唐、荊南、后蜀、南漢、吳越、北漢十國。這種分裂混亂的局面持續五十四年,其間兵戈迭起。書法藝術雖承唐末之余續,但因兵火戰亂的影響,形成了凋落衰敗的總趨向。蘇軾評及五代書法時曾說:“自顏柳氏沒,筆法衰絕,加以唐末喪亂,人物凋落,文采風流,掃地盡矣。獨楊公凝式,筆跡雄杰,有'二王'、顏、柳之余,此真可謂書之豪杰,不為時世所汩沒者。”五代之際,在書法上值得稱道的,當推楊凝式。他的書法在書道衰微的五代,可謂中流砥柱。楊少師之外,還有李煜、彥修等有成就的書家。
至此,唐代平正嚴謹的書風已告消歇,漸變入欹側縱肆,以后北宋“四家”繼之而起,又掀起了新的時代波瀾。 (873-954年)字景度,號虛白,陜西華陰人。唐末為秘書郎,五代時官至太子少師,也稱“楊太師”。他曾佯瘋自晦,所以“楊瘋子”便成了他的雅號。他能吟詩,多雜詼諧,尤善于書札。楊凝式的字多寫在墻上,筆法縱逸遒放。黃庭堅至洛陽遍觀僧院壁間墨跡,他說:“楊少師書,無一字不造微入妙,當與吳生畫為洛中二絕。”又說:“有晉以來,難得脫然都無風塵氣似“二王”者,惟顏魯公,楊少師仿佛大令爾;魯公書今人隨俗多尊尚之,少師書口稱善而腹非也。欲深曉楊氏書,當如九方皋相馬,遺其玄黃牝牡乃得之。”此后,書壇以“顏楊”并稱。
楊凝式留下的墨跡已不多,著名的是《韭花帖》。楊凝式變晉,唐楷行書勻密成法,黃庭堅有詩指出:“世人盡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誰知洛陽楊瘋子,下筆便到烏絲欄。”后人以為善評。楊凝式的行草書也奔放奇逸,有《盧鴻草堂圖跋》,氣勢雄渾,極似顏真卿《祭侄文稿》。狂草《神仙起居法》縱橫恣肆,《海岳書評》說其“如橫風斜雨,落紙云煙,淋漓快目”。他有一首《題懷素酒狂帖后》詩,可視為他自己書法創作的經驗總結:“十年揮素學臨池,始識王公學衛非。草圣未須因酒發,筆端應解化龍飛。”(《全唐詩》卷七一五)
他的書風直接影響北宋書壇,是由唐入宋的一大樞紐。
其主要作品: 韭花帖
楷書,麻紙,可視為楊氏楷書的代表作。明人董其昌曾為此帖題跋,稱此帖“略帶行體,蕭散有致”。以此視帖,我們會發現不僅字體,用筆有蕭散之感,更重要的是《韭花帖》的字距,行距均拉開至極限,然而其行氣縱貫而舒朗空靈,因此在行款上獨樹一幟,為前代未有。僅此一點,便使它獨立于古代各家的名作之林了。此外,《韭花帖》在單字結體上獨出機杼,或戴高帽,或左右分離,或重心偏移,或輕頭重腳,妙趣橫生。又似出于自然,并無造作之感。
神仙起居法帖:小草書。麻紙本。《宣和書譜》說楊氏“尤工顫草”,此帖草法,可窺一斑。《神仙起居法帖》在草書中,還時時夾入一些行書,后人稱其為“雨夾雪”。此法始于顏真卿稿書,而楊凝式能融會貫通,使人望之無跡可尋,幾入化境。黃山谷曾評此帖為“散僧入圣”,米芾則稱其“天真縱逸”。初看似粗頭亂服,其實在用筆上輕重、緩急,結體上縱橫取勢都十分講究,并于一氣貫注之中,顯示出其控制韻律節奏的高超技藝。 北周衰微之際,宋太祖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自立為帝,建立趙宋王朝。半個世紀的五代十國分裂混亂局面至此結束,國家復歸統一。從公元960年至 1279年,三百多年間,書法發展比較緩慢。宋太宗趙光義留意翰墨,購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跡,命侍書王著摹刻禁中,厘為十卷,這就是《淳化閣帖》。“凡大臣登二府,皆以賜焉。”帖中有一半是“二王”的作品。所以宋初的書法,是宗“二王”的。此后《絳帖》、《潭帖》等,多從《淳化閣帖》翻刻。這種輾轉傳刻的帖,與原跡差別就會越后越大。所以同是宗王從帖,宋人遠遜唐人。所以一些評家以為帖學大行,書道就衰微了。這是宋代書法不景氣的原因之一。其次如米芾《書史》所指出的“趨時貴書”也造成了宋代書法每況愈下。米芾分析說:“李宗鍔主文既久,士子皆學其書。肥扁樸拙。以投其好,用取科第,自此惟趨時貴書矣。”宋室南渡之后,如《書林藻鑒》講:“高宗初學黃字,天下翕然學黃字;后作米字,天下翕然學米字;....蓋一藝之微,茍倡之自上,其風靡有如此者。”在這種風氣籠罩之下,書法家能夠按自己對書法藝術的理解去繼承,革新的就不太多了。此宋代書法不十分景氣的原因之二。總之,帖學大行和以帝王的好惡,權臣的書體為轉移的情勢,影響和限制了宋代書法的發展。宋代為后世所推崇者有蘇軾,黃庭堅,米芾和蔡襄四大家。四家之外,宋徽宗趙佶獨樹一幟,亦堪稱道。其著名代表書家有: 蔡襄、蘇軾、黃庭堅、米芾、趙佶。
蔡襄(1012-1067):字君謨,興化仙游人。官至端明殿學士。《宋史·列傳》稱他:“襄工于手書,為當世第一,仁宗由愛之。”宋四家中,他年齡輩份,應在蘇、黃、米之前。宋四家中,蘇、黃、米都以行草、行楷見長,而喜歡寫規規矩矩的楷書的,還是蔡襄。他的書法學習王羲之、顏真卿、柳公權,渾厚端莊,雄偉遒麗。蘇東坡說:“君謨天資既高,積學至深,心手相應,變化無窮,遂為本朝第一。”蔡襄為人忠厚正直,字識淵博,他的字“端勁高古,容德兼備”。《顏真卿自書告身跋》得魯公筆法而修于魯公書,可為楷則。沈括說他善于“以散筆作草書,謂之散草,或曰飛草,其法皆生于飛白,自成一家。”這說明蔡襄這位稍欠改革精神的書法家還不是泥古不化的,他也在追求古趣,力創新意。
其主要作品:
蔡襄尺牘:其楷書的代表作之一。字字端雅,雍容大度,一筆不茍,似乎全用顏法,只是結體略扁。
郊燔帖:行草書札的代表作。筆畫渾雄敦厚,婉轉有致,運筆飛動自如。此帖取法于《伯遠帖》,又參以章草筆法,使之有機的融為一體,形成蔡襄獨特的草書風格。
蒙惠帖:行楷作品。取法《蘭亭序》而又參以顏魯公敦厚沉穩的成分,繼而宏大了宋代行書尺牘書法的藝術內涵,使書法藝術發展到一個新時期。
陶生帖:草書翰札。瀟灑勁逸。結體欹正大小,重輕疏密,隨心所至,一氣呵成。黃庭堅說:“君謨真行簡札甚秀麗,能入永興(虞世南)之室”是很正確的。 (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于四川)人。他和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以詩文稱著于世,世稱“三蘇”。他的書法從“二王”,顏真卿,柳公權,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楊凝式各家吸取營養,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努力革新。他講自己書法時說:“作字之法,識淺見狹學不足,三者終不能盡妙,我則心目手俱得之矣。”他講他的書法藝術創作過程時說:“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他重在寫“意”,寄情于“信手”所書之點畫。他在對書法藝術深刻理解的基礎上用傳統技法去進行書法藝術創造,在書法藝術創造中去豐富和發展傳統技法,不是簡單機械的去模古。他在執筆方法上運用異于常人的特殊方法,還注意書寫工具的改革。其代表作有《天際烏云帖》、《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春帖子詞》、《愛酒詩》、《寒食詩》、《蜀中詩》、《醉翁亭記》等。
其主要作品有:黃州寒食詩帖、羅池廟碑、赤壁賦、豐樂亭記、黃州寒食詩帖。
黃州寒食詩帖:紙本,25行,共129字,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這是一首遣興的詩作,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所發的人生之嘆。詩寫得蒼涼多情,表達了蘇軾此時惆悵孤獨的心情。此詩的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而出的。通篇書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氣勢奔放,而無荒率之筆。《黃州寒食詩帖》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也是蘇軾書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黃庭堅在此詩后所跋:“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臺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
羅池廟碑:行楷。羅池廟,原為紀念唐代著名文學家柳宗元的,廟內立有韓愈撰寫,沈傳師書寫的《羅池廟碑》,其石久佚。此碑據蘇軾所書原碑文末篇的“迎享送神詩”真跡上石,刻于宋嘉定十年(1217)。楷書十行,字大四寸。清人書:“《羅池廟》健極,本唐人法而變其方整,本晉人韻而偏側取勢,擺宕有姿,大小長短,隨其結體。此碑筆力扛鼎,結體雄健,似乎從顏魯公《東方畫贊》化出,肥而不腫,厚而不軟,實為蘇字大字之冠。”
赤壁賦:蘇軾真跡精品的代表作。紙本,行楷書。其書法豐腴勁秀。明董其昌對它評價很高,認為此卷書法“全用正鋒,是坡公之蘭亭也。每波畫盡處,隱隱有聚墨痕如黍米珠。嗟乎!世人且不知有筆法,況墨法乎。”這正是由于他的文學修養深厚,書法傳統功底堅實。結字在方整中有流動的氣勢,特別是用墨雖濃,而靈活不滯,看去平平正正,但令人玩味無窮,被稱為宋代第一,并不為過譽。
豐樂亭記碑:
楷書。《豐樂亭記碑》歐陽修撰文,原石刻于北宋元佑六年(公元1091年),已佚。明嘉靖年間重刻。此碑是蘇軾晚年書法力作之一。前人稱“體度莊安,氣象雍俗”,確為恰當,字體楷中稍見行意,有“筆圓而韻勝”的特點。明人王世貞評論他“自顏真卿,徐浩,結體雖小散緩而遒偉俊邁”,在此碑中可以得到印證。 (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涪翁,江西修水人。后世稱他黃山谷。《宋史·文苑傳》稱他:“庭堅學問文章,天成性得,陳師道謂其詩得法杜甫,善行草書,楷法亦自成一家。與張耒、晁補之、秦觀俱游蘇軾門,天下稱為四學士。”他自己說:“余學草書三十余年,初以周越為師,故二十年抖擻俗氣不脫。晚得蘇才翁,子美書觀之,乃得古人筆意。其后又得張長史,懷素,高閑墨跡,乃窺筆法之妙。”他的行書,如《松風閣》,《蘇軾寒食詩跋》,用筆如馮班《鈍吟雜錄》所講:“筆從畫中起,回筆至左頓腕,實畫至右住處,卻又跳轉,正如陣云之遇風,往而卻回也。”他的起筆處欲右先左,由畫中藏鋒逆入至左頓筆,然后平出,“無平不陂”,下筆著意變化;收筆處回鋒藏穎。善藏鋒,注意頓挫,以“畫竹法作書”給人以“沉著痛快”的感覺。其結體從顏魯公《八關齋會報得記》來,中宮收緊,由中心向外作輻射狀,縱伸橫逸,如蕩槳、如撐舟,氣魄宏大,氣宇軒昂。其個性特點十分顯著,學他的書法就要留心于點畫用筆的“沉著痛快”和結體的舒展大度。至于他的草書,趙孟頫說:“黃太史書,得張長史圓勁飛動之意。”“如高人雅士,望之令人敬嘆。”我們看他的《花氣詩》筆勢蒼勁,拙勝于巧,肥筆有骨,瘦筆有肉,“變態縱橫,勁若飛動”。其美韻不亞于行楷書。《請上座帖》“筆勢飄動雋逸”更是稀世佳作。
其主要作品有: 花氣熏人帖、黃州寒食詩卷跋、李白憶舊游詩卷
花氣熏人帖:草書,紙本。黃庭堅的草書在“宋四家”當中應該說是水平最高。他“學草書三十余年”,從張旭、懷素處窺到了筆法的堂奧。后人評價他的草書高于他的行楷書。此帖第二行還斤斤于行草之間,似覺拘謹,從第三行開始便洋洋灑灑,一任自然,于點畫亦不大注意,而極得天然之妙。
黃州寒食詩卷跋是他在蘇軾《黃州寒食詩帖》后寫的一段跋語,此跋歷來為人們所珍視,與原帖合稱“雙璧”。《寒食帖跋》表現了“黃書”的基本藝術特點。《跋文》用筆鋒利爽截而富有彈性。其字寫得藏鋒護尾,縱橫奇崛,其長筆畫波勢比較明顯。由于黃庭堅善于把握字的松緊,因此形成了中宮收縮而四周放射的特殊形式感,人們也稱其為輻射式書體。在布局上,《跋文》常從欹側中求平衡,于傾斜中見穩定,因此變化無窮,曲盡其妙。從局部看,一行字忽左忽右,但從整體看,呼應對比,渾成一體。此跋給人以神情飽滿,氣勢貫通的感受,決無荒率之病,達到了藝術的化境,所以他在最后不無得意地說:“他日東坡或見此書,應笑我于無佛處稱尊也”。
李白憶舊游詩卷:草書墨跡。洋洋灑灑五十二行,三百四十余字。據明代書畫家沈周考定此卷為黃庭堅在紹圣年間(公元1094-1098年)被貶黔中后所書,是他晚年的草書代表作。正如沈周在詩卷的題跋中所說:“山谷書法,晚年大得藏真(懷素)三昧,此筆力恍惚,出神入鬼,謂之'草圣'宜焉!”此時黃庭堅的草書藝術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祝允明評論此帖說:“此卷馳驟藏真,殆有奪胎之妙。”此詩書法,深得張旭,懷素草書飛動灑脫的神韻,而又具有自己的風格。用筆緊峭,瘦勁奇崛,氣勢雄健,結體變化多端,為黃庭堅草書之代表作。
蘇軾的詩
1、海棠
【作者】蘇軾?【朝代】宋
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白話翻譯:
裊裊的東風吹動了淡淡的云彩,露出了月亮,月光也是淡淡的。花朵的香氣融在朦朧的霧里,而月亮已經移過了院中的回廊。
由于只是害怕在這深夜時分,花兒就會睡去,因此燃著高高的蠟燭,不肯錯過欣賞這海棠盛開的時機。
2、春宵
【作者】蘇軾?【朝代】宋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
歌管樓臺聲細細,秋千院落夜沉沉。
白話翻譯:
春天的夜晚,即便是極短的時間也十分珍貴。花兒散發著絲絲縷縷的清香,月光在花下投射出朦朧的陰影。
樓臺深處,富貴人家還在輕歌曼舞,那輕輕的歌聲和管樂聲還不時地彌散于醉人的夜色中。夜已經很深了,掛著秋千的庭院已是一片寂靜。
3、贈劉景文 / 冬景
【作者】蘇軾?【朝代】宋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
白話翻譯:
荷花凋謝連那擎雨的荷葉也枯萎了,只有那開敗了菊花的花枝還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記住,最美景是在秋末初冬橙黃桔綠的時節啊。
4、題西林壁
【作者】蘇軾?【朝代】宋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白話翻譯:
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
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5、花影
【作者】蘇軾?【朝代】宋
重重疊疊上瑤臺,幾度呼童掃不開。
剛被太陽收拾去,又叫明月送將來。
白話翻譯:
亭臺上的花影一層又一層,幾次叫童兒去打掃,可是花影怎么掃走呢?
傍晚太陽下山時,花影剛剛隱退,可是月亮又升起來了,花影又重重疊疊出現了。
尋蘇軾,辛棄疾,李清照,柳宗元詳細資料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東(今山西省永濟市)人,代宗大歷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長安,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一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歲。因為他是河東人,終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稱柳河東或柳柳州。
柳家與薛、裴兩家被并稱為“河東三著姓”。柳宗元的八世祖到六世祖,皆為朝廷大吏,五世祖曾任四州刺史。入唐后,柳家與李氏皇族關系密切,只高宗一朝,柳家同時居官尚書省的就達22人之多。但到了永徽年間,柳家屢受武則天的打擊迫害。到柳宗元出生時,其家族已衰落,從皇親國戚的特權地位跌入一般官僚地主階層之中。柳宗元曾祖、祖父也只做到縣令一類小官。其父柳鎮,官秩一直很低。柳宗元非常感慨地說,柳氏到他這一代,已經“五、六從以來,無為朝士者”。安史之亂,使柳家又受到一次巨大沖擊。戰亂中,柳鎮送母親入王屋山避難,自己攜著一家匯入逃亡人流,逃到吳地。在南方,一度生計艱難,有時竟薪米無著。柳宗元的母親為了供養子女,常常自己挨餓。柳宗元正出生于“安史之亂”后,他的幼年便是在窮困艱難中度過的。柳宗元九歲時,又一次大規模的割據戰爭--建中之亂爆發,使柳宗元一家再一次飽嘗戰亂之苦。柳宗元成長于動亂年代,他從少年時代起就對人民遭受的苦難有一定的了解,對社會現實有一定的認識,這對他以后的文學成就和思想建樹不無影響。
貞元九年(793年)春,20歲的柳宗元考中進土,同時中進土的還有他的好友劉禹錫。貞元十二年(796年)柳宗元任秘書省校書郎,算是步入官場,這一年,與楊憑之女在長安結婚,兩年后,中博學宏詞科,調為集賢殿書院正字,得以博覽群書,開闊眼界,同時也開始接觸朝臣官僚,了解官場情況,并關心、參與政治。到集賢殿書院的第一年,他便寫了《國子司業陽城遺愛碑》,頌揚了在朝政大事上勇于堅持己見的諫議大夫陽城,第二年寫了《辯侵伐論》,表明堅持統一、反對分裂的強烈愿望。
貞元十七年(801年),柳宗元調為藍田尉,兩年后又調回長安任監察御史里行,時年31歲,與韓愈同官,官階雖低,但職權并不下于御史,從此與官場上層人物交游更廣泛,對政治的黑暗腐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逐漸萌發了要求改革的愿望,成為王叔文革新派的重要人物。
王叔文、王(亻丕)的永貞革新,雖只有半年時間便宣告失敗,但卻是一次震動全國的進步運動,所實行的措施,打擊了當時專橫跋扈的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利國利民,順應了歷史的發展。柳宗元與好友劉禹錫是這場革新的核心人物,被稱為“二王劉柳”。年輕的柳宗元在政治舞臺上同宦官、豪族、舊官僚進行了尖銳的斗爭。他的革新精神與斗爭精神是非常可貴的。
由于順宗下臺、憲宗上臺,革新失敗,“二王劉柳”和其他革新派人土都隨即被貶。憲宗八月即位,柳宗元九月便被貶為邵州(今湖南邵陽市)刺史,行未半路,又被加貶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馬。這次同時被貶為司馬的,還有七人,所以史稱這一事件為“二王八司馬事件”。
永州地處湖南和廣東交界的地方,當時甚為荒僻,是個人煙稀少令人可怕的地方。和柳宗元同去永州的,有他67歲的老母、堂弟柳宗直、表弟盧遵。他們到永州后,連住的地方都沒有,后來在一位僧人的幫助下,在龍興寺寄宿。由于生活艱苦,到永州未及半載,他的老母盧氏便離開了人世。
柳宗元被貶后,政敵們仍不肯放過他。造謠誹謗,人身攻擊,把他丑化成“怪民”,而且好幾年后,也還罵聲不絕。由此可見保守派恨他的程度。在永州,殘酷的政治迫害,艱苦的生活環境,使柳宗元悲憤、憂郁、痛苦,加之幾次無情的火災,嚴重損害了他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則膝顫、坐則髀痹”的程度。貶謫生涯所經受的種種迫害和磨難,并未能動搖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他在信中明確表示:“雖萬受擯棄,不更乎其內。”
永州之貶,一貶就是10年,這是柳宗元人生一大轉折。在京城時,他直接從事革新活動,到永州后,他的斗爭則轉到了思想文化領域。永州十年,是他繼續堅持斗爭的十年,廣泛研究古往今來關于哲學、政治、歷史、文學等方面的一些重大問題,撰文著書,《封建論》、《非〈國語〉》、《天對》、《六逆論》等著名作品,大多是在永州完成的。
元和十年(815年)正月,柳宗元與劉禹錫等被召回京。但并未被重用,由于武元衡等人的仇視,他們二月到長安,三月便宣布改貶。柳宗元改貶為柳州(今廣西柳州市)刺史,劉禹錫為播州刺史。雖然由司馬升為刺史,但所貶之地比原來更僻遠更艱苦。柳宗元想到播州比柳州還要艱苦,劉禹錫還有80多歲的老母隨身奉養,便幾次上書給朝廷,要求與劉禹錫互換。后來因有人幫忙,劉禹錫改貶連州,柳宗元才動身向柳州。
柳州距京城長安,比永州距京城更遠,更為落后荒涼,居民多為少數民族,生活極端貧困,風俗習慣更與中原大不相同。柳宗元初來這里,語言不通,一切都不適,但他還是決心利用刺史的有限權力,在這個局部地區繼續實行改革,為當地民眾做些好事。
柳宗元在柳州,決心廢除“以男女質錢,約不時贖,子本相侔,則沒為奴婢”的殘酷風習,制訂了一套釋放奴婢的辦法,規定那些已經淪為效婢的人,都可以按時間算工錢,抵完債即恢復人身自由,回家和親人團聚。此舉受到廣大貧苦人民的歡迎,后來被推行到柳州以外的州縣。針對當地百姓迷信落后習俗,柳宗元嚴令禁止江湖巫醫騙錢害人;舉辦和發展文化教育事業,興辦學堂,推廣醫學,并使從不敢動土打井的柳州,接連打了好幾眼井,解決飲水問題。柳州荒地很多,柳宗元組織閑散勞力去開墾,僅大云寺一處開墾的荒地、就種竹三萬竿,種菜百畦。他又重視植樹造林,并多歡親自參加了植樹活動。
柳州四年,柳宗元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進行了一番興利除弊的改革,遺惠一方,實際是王叔文改革在局部地區的施行。
長期的貶謫生涯,生活上的困頓和精神上的折磨,使柳宗元健康狀況越來越壞,確是未老先衰。他的好友吳武陵多次奔走于執政大臣裴度門下,設法營救他離柳州還京。裴度與柳宗元同系河東人,元和十四年憲宗因受尊號實行大赦,經裴度說情,憲宗才同意召回柳宗元。然而為時已晚,詔書未到柳州,柳宗元便懷著一腔悲憤離開了人間,當時年僅47歲。臨死前,柳宗元寫信給好友劉禹錫,并將自己的遺稿留交給他。后來劉禹錫編成《柳宗元集》。
雖然活了不到50歲,但柳宗元卻在文學上創造了光輝的業績,在詩歌、辭賦、散文、游記、寓言、小說、雜文以及文學理論諸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柳宗元的詩,共集中140余首,在大家輩出、百花爭艷的唐代詩壇上,是存詩較少的一個,但卻多有傳世之作。他在自己獨特的生活經歷和思想感受的基礎上,借鑒前人的藝術經驗,發揮自己的創作才華,創造出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成為代表當時一個流派的杰出詩才。蘇軾評價說:“所貴乎枯談者,謂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淵明、子厚之流是也。”把柳宗元和陶淵明并列。現存柳宗元詩,絕大部分是貶官永州以后作品,題材廣泛,體裁多樣。他的敘事詩文筆質樸,描寫生動,寓言詩形象鮮明,寓意深刻,抒情詩更善于用清新峻爽的文筆,委婉深曲地抒寫自己的心情。不論何種體裁,都寫得精工密致,韻味深長,在簡淡的格調中表現極其沉厚的感情,呈現一種獨特的面貌。因他是一位關心現實、同情人民的詩人,所以無論寫什么題材,都能寫出具有社會意義和藝術價值的詩篇。
宋人嚴羽說:“唐人惟子厚深得騷學。”此論相當中肯。柳宗元的辭賦繼承和發揚了屈原辭賦的傳統。他的辭賦,不僅利用了傳統的形式,而且繼承了屈原的精神。這或者是因為兩人雖隔千載,但無論是思想、遭遇,還是志向、品格,都有相通之處。《舊唐書》本傳云柳宗元“既罹竄逐,涉履蠻瘴,崎嶇堙(戶乙)。蘊騷人之郁悼,寫情敘事,動必以文,為騷文數十篇,覽之者為之凄惻。”與屈原之作辭賦,何其相似。柳宗元的“九賦”和“十騷”,確為唐代賦體文學作品中的佳作,無論側重于陳情,還是側重于詠物,都感情真摯,內容充實。
柳宗元的散文,與韓愈齊名,韓柳二人與宋代的歐陽修、蘇軾等并稱為“唐家八大家”,堪稱我國歷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唐中葉,柳宗元和韓愈在文壇上發起和領導了一場古文運動。他們提出了一系列思想理論和文學主張。在文章內容上,針對駢文不重內容、空洞無物的弊病,提出“文道合一”、“以文明道”。要求文章反映現實,“不平則鳴”,富于革除時弊的批判精神。文章形式上,提出要革新文體,突破駢文束縛,句式長短不拘,并要求革新語言“務去陳言”、“辭必己出”。此外,還指出先“立行”再“立言”。這是一種進步的文學主張。韓柳二人在創作實踐中身體力行,創作了許多內容豐富、技巧純熟、語言精練生動的優秀散文。韓柳的古文運動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游記、寓言等方面,柳宗元同樣為后世留下了極其優秀的作品。“永州八記”已成為我國古代山水游記名作。這些優美的山水游記,生動表達了人對自然美的感受,豐富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新領域,從而確立了山水記作為獨立的文學體裁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因其藝術上的成就,被人們千古傳誦、推崇備至。除寓言詩外,柳宗元還寫了不少寓言故事,《黔之驢》、《永某氏之鼠》等,也已成古代寓言名篇。“黔驢技窮”,已成成語,幾乎盡人皆知。有的寓言篇幅雖短,但也同他的山水記一樣,被千古傳誦。
文學成就而外,柳宗元又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一個積極投身于政治革新的人,必然是一個思想家。柳宗元的哲學論著有《非國語》、《貞符》、《時令論》、《斷刑論》、《天說》、《天對》等。在這些論著中,柳宗元對漢代大儒董仲舒鼓吹的“夏商周三代受命之符”的符命說持否定態度,把董仲舒這樣的大人物斥為“淫巫瞽史”,指責他“誑亂后代”。他反對天符、天命、天道諸說,批判神學,強調人事,用“人”來代替“砷”,這在一千多年前神學迷信思想占統治地位的封建社會中,是十分難能可貴的。柳宗元還把對神學的批判變成對政治的批判,用樸素唯物主義觀點解說“天人之際”即天和人的關系,對唯心主義天命論進行批判。他的哲學思想,是同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自然科學所達到的水平相適應的。他把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無神論思想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是中唐時代杰出的思想家。
柳宗元所寫的一些關于社會政治的論著,是他的政治思想的具體反映,是他參與政治斗爭的一種手段。《封建論》是柳宗元最著名的政治論文。針對分封制和郡縣制兩種制度之爭,柳宗元認為整個社會歷史是一個自然發展的過程,有其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發展的必然趨勢。分封制暴露出種種嚴重弊端,而新的郡縣制能克服分封制弊端,有優越性和進步性,因而極力支持郡縣制。對秦始皇的評價,也反映出柳宗元政治思想的進步性。《六逆論》、《晉問》等政論文,主張任人唯賢,反對世襲特權,甚至認為天子在用人問題上有了錯誤,也應改正。他重視農戰的思想也比較突出,重視勸農耕,修水利,以利民、安民。柳宗元推崇儒學,但不主宗一家。他的不少言論,往往從折衷調和的立場,來對儒、法、釋、道等各家學說作調和的解說,這是他思想異于其他思想家之處。
作為我國歷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文學家,柳宗元將永遠受到世人的尊敬。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