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休是什么意思 乞休與致仕完全一樣嗎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乞休是什么意思,以及乞休與致仕完全一樣嗎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辭疾乞休的句式是什么?
當“辭疾乞休”作為句子時,存在倒裝現象。具體說是“辭疾”這個短語,意思是“因疾病而辭職”,文言文可表述為“因疾辭”或“以疾辭”,由于“因疾”或“以疾”是一個介賓結構,是辭職的原因,在文言文中,介賓結構狀語必定后置,表述為“辭以疾”,省略介詞為“辭疾”。那么,它屬于“倒裝句”-“狀語后置”。
這樣來理解:
辭疾乞休=(以)疾辭乞休,意思是:因為身有疾病而辭職請求批準退休。
五疏乞休翻譯文言文
1. 文言文翻譯陳廷敬傳
陳廷敬,初名敬,字子端,山西澤州人。順治十五年進士,選庶吉士。是科館選,又有順天通州陳敬,上為加“廷”字以別之。十八年,充會試同考官,尋授秘書院檢討。康熙元年,假歸,四年,補原官。累遷翰林院侍講學士,充日講起居注官。十四年,擢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充經筵講官,改翰林院掌院學士,教習庶吉士。與學士張英日直弘德殿,圣祖器之,與英及掌院學士喇沙里同賜貂皮五十、表里緞各二。十七年,命直南書房。丁母憂,遣官慰問,賜茶酒。服除,起故官。二十一年,典會試。滇南平,更定朝會燕饗樂章,命廷敬撰擬,下所司肄習。遷禮部侍郎。知
二十二十三年,調吏部,兼管戶部錢法。疏言:“自古鑄錢時輕時重,未有數十年而不改者。向日銀一兩易錢千,今僅得九百,其故在毀錢鬻銅。順治十年因錢賤壅滯,改舊重一錢者為一錢二分五厘,十七年又增為一錢四分,所以杜私鑄也。今私鑄自如,應改重為輕,則毀錢不禁自絕。產銅之地,宜停收稅,聽民開采,則銅日多,錢價益平。”疏下部議行。古
擢左擢左都御史。疏言:“古者衣冠、輿馬、服飾、器用,賤不得逾貴,小不得加大。今等威未辨,奢侈未除,機絲所織,花草蟲魚,時新時異,轉相慕效。由是富者黷貨無已,貧者恥其不如,冒利觸禁,其始由於不儉,其繼至於不廉。請敕廷臣嚴申定制,以挽頹風。”又言:“方今要務,首在督撫得人。為督撫者,不以利欲動其心,然后能正身以董吏。吏不以曲事上官為心,然后能加意於民;民可徐得其養,養立而后教行。宜飭督撫凡保薦州縣吏,必具列無加派火耗、無黷貨詞訟、無朘削富民。每月吉集眾講解圣諭,使知功令之重在此。而皇上考察督撫,則以潔己教吏,吏得一心養民教民為稱職,庶幾大法而小廉。”又言:“水旱兇荒,堯、湯之世所不能盡無,惟備及於豫而周當其急,故民恃以無恐。山東去年題報水災,戶部初議行令履勘,繼又行令分晰地畝高下,今年四月始行覆準蠲免。如此其遲回者,所行之例則然耳。臣愚以為被災分數既有冊結可據,即宜具覆豁免,上宣圣主勤民之意,下慰小民望澤之心,中不使吏胥緣為弊竇。”疏并議行。齋
二十二十五年,遷工部尚書。與學士徐乾學奏進鑒古輯覽,上嘉其有裨治化,命留覽。時修輯三朝圣訓、政治典訓、方略、一統志、明史,廷敬并充總裁官。累調戶、吏二部。二十七年,法司逮問湖廣巡撫張汧,汧曾赍銀赴京行賄。獄急,語涉廷敬及尚書徐乾學、詹事高士奇,上置勿問。廷敬乃以父老,疏乞歸養,詔許解任,仍管修書事。主
二十二十九年,起左都御史,遷工部尚書,調刑部。丁父憂,服闋,授戶部尚書,調吏部。四十二年,拜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仍直經筵。四十四年,扈從南巡,召試士子,命閱卷。四十九年,以疾乞休,允之。會大學士張玉書卒,李光地病在告,召廷敬仍入閣視事。五十一年,卒,上深惜之,親制挽詩一章,命皇三子允祉奠茶酒;又命部院大臣會其喪,賜白金千,謚文貞。知
廷敬廷敬初以賜石榴子詩受知圣祖,后進所著詩集,上稱其清雅醇厚,賜詩題卷端。嘗召見問朝臣誰能詩者,以王士禎對,又舉汪琬應博學鴻儒,并以文學有名於時。上御門召九卿舉廉吏,諸臣各有所舉,語未竟,上特問廷敬,廷敬奏:“知縣陸隴其、邵嗣堯皆清官,雖治狀不同,其廉則一也。”乃皆擢御史。始廷敬嘗亟稱兩人,或謂曰:“兩人廉而剛,剛易折,且多怨,恐及公。”廷敬曰:“果賢歟,雖折且怨,庸何傷?”
2. 翻譯:先以秩滿,加太子太保,至是乞休,疏十三上
譯文:
起先因任期屆滿,加封太子太保,到此乞求退休,上十三道疏。
原文:
張問達,字德允,涇陽人。萬歷十一年進士。歷知高平、濰二縣,有惠政。征授刑科給事中。寧夏用兵,請盡蠲全陜逋賦,從之。父喪除,起故官,歷工科左給事中。帝方營建兩宮,中官利干沒,復興他役,問達力請停止,不納。俄陳礦稅之害,言:“閹尹一朝銜命輒敢糾彈郡守甚且糾撫按重臣而孫朝所攜程守訓陳保輩至箠殺命吏毀室廬掘墳墓不一按問若萬方怨恫何”典試山東,疏陳道中饑饉流離狀,請亟罷天下礦稅,皆不報。已,巡視廠庫。故事,令商人辦內府器物,僉名以進,謂之僉商。而諸高貲者率賄近幸求免,帝輒許之。問達兩疏爭執,又極論守訓罪,并寢不行。進禮科都給事中。三十年十月,星變,復請盡罷礦稅。時比年日食皆在四月,問達以純陽之月其變尤大,先后疏請修省,語極危切,帝終不納。尋遷太常少卿,以右僉都御史巡撫湖廣。所部水災,數請蠲貸。帝方營三殿,采木楚中,計費四百二十萬有奇,問達多方拮據,民免重困。久之,召拜刑部右侍郎,署部事兼署都察院事。天啟元年冬,代周嘉謨為吏部尚書。連掌內外大計,悉持公論。當是時,萬歷中建言詿誤獲譴諸臣棄林下久,死者已過半。問達等定議:以廷杖、系獄、遣戍者為一等,贈官蔭子;貶竄、削籍者為一等,但贈官。獲恤者七十五人。問達歷更大任,持議平允,不激不隨。先以秩滿,加太子太保,至是乞休,疏十三上。詔加少保,乘傳歸。五年,魏忠賢擅國。御史周維持劾問達力引王之寀植黨亂政,遂削奪,命捐貲十萬助軍興。頃之,問達卒。以巡撫張維樞言,免其半,問達家遂破。崇禎初,贈太保,予一子官。
3. 弘圖恥之 不與共坐 七疏乞休 帝怒 遂削籍歸 家居十年不起 這句話的翻譯
原句:弘圖恥之, 不與共坐, 七疏乞休 ,帝怒, 遂削籍歸, 家居十年不起。
譯文:高弘圖對此感到羞辱,不和他一起坐,后來七次上書請求解任。皇帝發怒,于是就削除官籍,讓他回家,從此他在家住了十年沒得到起用。
附《明史·高弘圖傳》原文及譯文:
1、原文:
高弘圖,字研文,膠州人。萬歷三十八年進士。授中書舍人,擢御史。柧棱自持,不依麗人。
天啟初,陳時政八患,請用鄒元標、趙南星。巡按陜西,題薦屬吏,趙南星糾之,弘圖不能無望,代還,移疾去。魏忠賢亟攻東林,其黨以弘圖嘗與南星有隙,召起弘圖故官。入都,則楊漣、左光斗、魏大中等已下詔獄,鍛煉嚴酷。弘圖果疏論南星,然言“國是已明,雷霆不宜頻擊”,“詔獄諸臣,生殺宜聽司敗法”,則頗謂忠賢過當者。疏中又引漢元帝乘船事,忠賢方導帝游幸,不悅,矯旨切責之。后諫帝毋出蹕東郊,又極論前陜西巡撫喬應甲罪,又嘗語刺崔呈秀。呈秀、應甲皆忠賢黨,由是忠賢大怒,擬順天巡按不用。弘圖乞歸,遂令閑住。
莊烈帝即位,起故官。劾罪田詔、劉志選、梁夢環。擢太仆少卿,復移疾去。三年春,召拜左僉都御史,進左副都御史。五年,遷工部右侍郎。方入署,總理戶、工二部中官張彝憲來會,弘圖恥之,不與共坐,七疏乞休。帝怒,遂削籍歸,家居十年不起。
十六年,召拜南京兵部右侍郎,就遷戶部尚書。明年三月,京師陷,福王立,改弘圖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疏陳新政八事,并褒納焉。
當是時,朝廷大議多出弘圖手。內札用戶部侍郎張有譽為尚書,弘圖封還,具奏力諫,卒以廷推簡用。中官議設東廠弘圖爭不得遂乞休不許加太子少師改戶部尚書尋以太后至進太子太保。
其年十月,弘圖四疏乞休,乃許之。弘圖既謝政,無家可歸,流寓會稽。國破,逃野寺中,絕粒而卒。
2、譯文:
高弘圖,字研文,膠州人。萬歷三十八年進士。授官中書舍人,提升為御史。以才華自持,不依附別人。
天啟初年,高弘圖上書陳述當時政治的八項弊端,請求任用鄒元標、趙南星。他外出巡察陜西時,提名推薦手下的官吏,趙南星檢舉他的過失,高弘圖心中不能無怨恨,被人接任返朝后,他稱病回鄉去了。魏忠賢急于攻擊東林黨人,他的黨羽認為高弘圖曾經與趙南星有矛盾,就召高弘圖出來擔任原職。高弘圖進京以后,楊漣、左光斗、魏大中等人已經關進了關押欽犯的監獄,羅織罪名十分嚴酷。高弘圖果然上書彈劾趙南星,但是奏疏中也講“國事是非現已明了,打擊不應太多”,“欽犯監獄中的幾個大臣,對他們的生殺應該由法律部門來決定”,有多指魏忠賢過分的意思。奏疏中又援引了漢元帝乘船游玩的事,當時魏忠賢正引導熹宗出游,所以魏忠賢不高興了,假托皇帝的詔書嚴厲批評了他。后來,高弘圖又諫阻皇帝到東郊出游,極力講原陜西巡撫喬應甲的罪行,還曾用言語指責崔呈秀。呈秀、應甲都是魏忠賢的同伙,因此,魏忠賢很惱火,朝廷擬讓高弘圖出任順天巡按,魏忠賢不用他。高弘圖請求棄官回鄉,魏忠賢就命令他回家閑住。
莊烈帝即位后,高弘圖被起用,恢復原職。他上書彈劾田詔、劉志選、梁夢環,這三個人都被問了罪。朝廷提拔他為太仆少卿,他又稱病離職。崇禎三年春天,朝廷召他入朝擔任左僉都御史,又升為左副都御史。五年,升為工部右侍郎。他剛剛上任,總管戶、工二部的宦官張彝憲來見他,高弘圖對此感到羞辱,不和他一起坐,后來七次上書請求解任。皇帝發怒,于是就削除官籍,讓他回家,從此他在家住了十年沒得到起用。
崇禎十六年,朝廷召他出任南京兵部右侍郎,到任后升遷為戶部尚書。第二年三月,京師失守,福王即位后,讓高弘圖改任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高弘圖上書就新政講了八件事,福王都贊賞采納了。
在這個時候,朝廷的重要決定大多由高弘圖來擬定。宮中傳出福王的手札說要任用戶部侍郎張有譽擔任尚書,高弘圖緘封退還,寫奏本極力諫阻,最后還是以朝臣推舉的方式選用。宦官們討論開設東廠,高弘圖力爭未能成功,于是就請求退休,朝廷不同意,加封太子少師,改任戶部尚書。不久因為太后來到,進升為太子太保。
這年十月,高弘圖四次上書請求退休,福王于是答應了他。高弘圖辭官退休后,無家可歸,流落到會稽居住。國家破亡以后,他逃進一所荒涼的寺廟中,絕食而死。
4. 文言文明史陳壽傳翻譯
《明史 陳壽傳》譯文陳壽,字本仁,他的祖先是新淦人。
祖父陳志弘,洪武年間代替兄長戍守遼東,于是入加入寧遠衛軍籍。陳壽年少時十分貧困,拾到別人丟失的錢,坐等到半夜,歸還失主。
跟從同鄉人賀欽學習,考中成華八年進士,被授予戶科給事中一職。巡視宣、大邊防,彈劾罷免行為不端的鎮守宦官。
又曾因彈劾萬貴妃的兄弟以及宦官梁芳、僧人繼曉,被關入欽犯監獄。得到釋放,積功升遷任都給事中。
弘治元年,王恕掌管吏部,提升陳壽為大理丞。劉吉恨王恕,暗示御史彈劾陳壽不熟悉刑律,希望以此歸罪王恕。
陳壽最終被調任南京光祿少卿,就地專任鴻臚卿。十三年冬,陳壽憑借右僉都御史的身份做延綏巡撫。
火篩多次進犯邊疆,前任鎮巡官全部獲罪離職。陳壽到任后,聚集器械和糧餉,廣泛派遣間諜,分別布置人馬為十路,讓他們互相策應救援,軍威開始振奮。
第二年敵寇各部大舉進犯,先派一百多騎兵前來引誘。諸將請求攻擊,陳壽不同意。
他親自出帳外,帶領數十個騎兵,在胡床上指揮飲食。敵寇望見,對此感到疑惑,便引兵退去。
官軍諸路襲擊敵人,斬首俘虜很多敵人。朝廷正派遣苗逵等大軍到來,而陳壽已上奏捷報。
孝宗嘉獎他,加俸祿一等。苗逵想乘勝搗毀敵寇巢穴。
在延綏駐扎了很久,三萬匹戰馬每天消費的草料無法計算。陳壽請求出去到邊塞附近放牧,靠近水草,眾人面露難色。
陳壽便上馬先行,眾人都跟隨他,節省軍費數十萬。當戰斗勝利時,有人勸他寫上子弟的名籍,陳壽說:“我的子弟連射箭和用矛都不懂,怎能和浴血奮戰的將士共同受賞呢!”最終也不答應。
十六年,陳壽以右副都御史的身份掌管南院。正德年間,劉瑾假傳圣旨逮捕南京科道戴銑、薄彥徽等人,陳壽直接上奏章解救。
劉瑾大怒,令他辭去官職。不久因延綏倉儲虧損獲罪,被罰米二千石、布一千五百匹。
陳壽家貧不能抵償,上書皇帝陳述自己的情況。劉瑾察知陳壽貧困,特許免罰。
宦官廖堂鎮守陜西。廖堂貪婪殘暴,楊一清認為陳壽剛毅果斷,九年正月,起用他巡撫陜西。
廖堂當初奉詔制造毛氈帳篷一百六十間,贏余白銀數萬兩,打算送給權貴幸臣,陳壽傳檄主管部門留作賑貸之用,又告誡廖堂不要借向朝廷進貢名義征收財物。廖堂發怒,打算排擠他。
陳壽四次上書請求退休,沒得到允許。廖堂的爪牙數十人分散在各府縣盤剝百姓,陳壽命令逮捕他們,這些人全部逃回,氣焰受到阻遏。
這年秋天,陳壽被任命為南京兵部侍郎,陜西百姓哭喊著簇擁在他的車子周圍,很長時間不能起行。過了一年,請求退休,就地進升刑部尚書,退休。
陳壽任給事中時,談論時政直言不諱,唯獨不喜歡彈劾別人。他說:“我父親告誡我不要做刑部官吏,因為刑部官吏容易冤枉人。
諫官冤枉人更加厲害,我不敢隨便說話。”嘉靖元年,詔令陳壽進一品官階,派遣主管官吏慰問,時年八十三歲。
陳壽為官廉潔,做官四十年,竟無家可歸。寓居南京時,他的居所不能遮蔽風雨。
陳壽去世后,上書李充嗣、府尹寇天敘為他收斂尸身。又過了幾年,親朋故舊資助,才得以歸葬新淦。
《明史 陳壽傳》原文陳壽,字本仁,其先新淦人。祖志弘,洪武間代兄戍遼東,遂籍寧遠衛。
壽少貧甚,得遺金,坐守至夜分,還其主。從鄉人賀欽學,登成化八年進士,授戶科給事中。
視宣、大邊防,劾去鎮守中官不檢者。又嘗劾萬貴妃兄弟及中官梁芳、僧繼曉,系詔獄。
得釋,屢遷都給事中。弘治元年,王恕為吏部,擢壽大理丞。
劉吉憾恕,諷御史劾壽不習刑名,冀以罪恕。竟調壽南京光祿少卿,就轉鴻臚卿。
十三年冬,以右僉都御史巡撫延綏。火篩數盜邊,前鎮巡官俱得罪去。
壽至,蒐軍實,廣間諜,分布士馬為十道,使互相應援,軍勢始振。明年,諸部大入,先以百余騎來誘。
諸將請擊之,壽不可。自出帳,擁數十騎,據胡床指麾飲食。
寇望見,疑之,引去。諸道襲擊,斬獲甚多。
朝廷方遣苗逵等重兵至,而壽已奏捷。孝宗嘉之,加錄一等。
逵欲乘勝搗巢。駐延綏久,戰馬三萬匹日費芻菽不貲。
壽請出牧近塞,就水草,眾有難色。壽跨馬先行,眾皆從之,省費數十萬。
當戰捷時,或勸注子弟名籍,壽曰:“吾子弟不知弓槊,寧當與血戰士同受賞哉?”竟不許。十六年以右副都御史掌南院。
正德初,劉瑾矯詔逮南京科道戴銑、薄彥徽等,壽抗章論救。瑾怒,令致仕。
尋坐延綏倉儲虧損,罰米二千三百石、布千五百匹。貧不能償,上章自訴。
瑾廉知壽貧,特免之。中官廖堂鎮陜西貪暴,楊一清以壽剛果,九年正月起撫其地。
堂初奉詔制氈幄百六十間,贏金數萬,將遺權幸。壽檄所司留備振,復戒諭堂勿假貢獻名有所科取。
堂怒,將傾之。壽四疏乞休,不得。
堂爪牙數十輩散府縣漁利,壽命捕之,皆逃歸,氣益沮。其秋,拜南京兵部侍郎,陜人號呼擁輿,移日不得行。
逾年,乞駭骨,就進刑部尚書,致仕。壽為給事中,言時政無隱,獨不喜劾人,曰:“吾父戒吾勿作刑官,易枉人。
言官枉人尤甚,吾不敢妄言也。”嘉靖改元,詔進一品階,遣有司存問,時年八十有三。
壽廉,歷官四十年,無家可歸。寓南京,所居不蔽風雨。
其卒也,尚書李充嗣、府尹寇天敘為之斂。又數年,親舊賻助,始得歸葬。
5. 清史稿列傳五十一劉楗文言文翻譯
1. 劉楗,字玉罍,直隸大城人。順治二年進士。是歲選新進士十人授給事中,楗除(提拔為)戶科。疏論山東巡撫楊聲遠劾青州道韓昭宣受賄釋叛賊十四人,僅令住俸剿賊,罰不蔽辜,昭宣坐(受牽連)奪官。四年,轉兵科右給事中。疏論江南巡按宋調元薦舉泰州游擊潘延吉,寇至棄城走,調元濫舉失當,亦坐奪官。是歲大計,楗用拾遺例,揭山東聊城知縣張守廉贓款,下所司勘議,守廉以失察吏役得贓,罰俸;楗誣糾,坐奪官。十年,吏科都給事中魏象樞請行大計拾遺,因論楗枉,得旨,吏役詐贓,知縣僅罰俸,言官反坐奪官,明有冤抑,令吏部察奏,命以原官起用。授兵科左給事中。
2. 十一年,疏言:“近畿被水地,水落地可耕。方春農事急,請敕巡撫檄州縣發存留銀,借災民籽種,俟秋成責償。仍飭巡行鄉村勘核,不使吏胥得緣以為利。”
3. 十二年,疏言:“鄭成功蹂躪漳、泉,窺伺省會。臣昔充福建考官,詢悉地勢。福清鎮東衛,明時駐兵防倭。倘復舊制,可以保障長樂,藩衛會城。宋、元設州海壇,明以倭患棄之。若設將鎮守,可與鎮東互為犄角。仙霞嶺為入福建門戶,與江西、浙江接壤,宜設官控制,招民以實其地,俾無隙可乘。成功數犯京口,泊舟平洋沙為巢穴。宜乘其未至,移兵駐鎮,使退無可據,必不敢深入內地。”疏入,敕鎮海將軍石廷柱等分別駐守。
4. 十三年,授山西河東道副使。十五年,轉河南鹽驛道參議。十六年,授湖廣按察使,就遷右布政。十八年,總督張長庚、巡撫楊茂勛疏薦楗廉干,協濟滇、黔兵餉至八百馀萬,清逋賦墾地,除鼓鑄積弊。楗以母憂歸。康熙二年,起江西布政使。
5. 吳三桂亂作,措餉供兵,事辦而民不擾。十四年,授太常寺卿。十六年,遷大理寺卿。十七年,擢副都御史,疏言:“自吳三桂為亂,軍需旁午,大計暫停。今師所至,漸次蕩平。伏思兵后殘壞已極,正賴賢有司招徠安輯。若使不肖用事,何以澄吏治、奠民生、息盜賊?請令督撫速行舉劾,凡經薦舉者,改行易操,一體嚴察,不得偏徇。”下部如所請行。又疏言:“江西當亂后,民逃田墟,錢糧缺額不急予蠲免,逃者不歸,歸者復逃;荒者未墾,墾者仍荒。”上為特旨悉行蠲免。
6. 旋以病乞休,諭慰留,遣太醫視疾。擢吏部侍郎。未幾,復擢刑部尚書。十八年,病劇,始得請還里。至家,卒,賜祭葬,謚端敏。
6. 鄒炳泰文言文翻譯
清史稿·卷三百五十一·列傳一百三十八·鄒炳泰傳 【原文】 鄒炳泰,字仲文,江蘇無錫人。
乾隆三十七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纂修四庫全書,遷國子監司業。國學因元、明舊,未立辟雍,炳泰援古制疏請。
四十八年,高宗釋奠禮成,因下詔增建辟雍。逾兩年,始舉臨雍禮,稱盛典焉。
尋超擢炳泰為祭酒。累遷內閣學士,歷山東、江西學政。
嘉慶四年,授禮部侍郎,調倉場,剔除積弊。坐糧廳顏培天不職,劾去之。
六年,京察,特予議敘。軍船交糧掛欠,已許抵補,后至者復然。
炳泰慮年年積欠,與同官達慶意不合,自具疏奏,詔斥其偏執使氣,鐫級留任。又奏監督輪值宿倉,倉役出入滋弊,宜令于倉外官房居住,從之。
十年,擢左都御史,遷兵部尚書,兼署工部,管理戶部三庫。十一年,兼管順天府尹事。
十二年,調吏部。十四年,加太子少保。
倉吏高添鳳盜米事覺,坐久任倉場無所覺察,褫宮銜,降二品頂戴,革職留任,久乃復之。十六年,署戶部尚書。
尋以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 炳泰在吏部久,尤慎銓政。
十八年,銓選兵部主事有誤,同官瑚圖禮徇司員議,回護堅執。炳泰力爭曰:“吾年已衰,何戀戀祿位?不可使朝廷法自我壞!”自具疏白其故,上韙其言,卒罷瑚圖禮。
既而有降革官捐復者二人,準駁不當,侍郎初彭齡論與不合,疏聞,上斥炳泰無定見,鐫級留任。又盜劫兵部主事姚堃於昌平八仙莊,詔以地近京畿,官吏阘茸,不能治盜,罷炳泰兼管府尹事。
及教匪林清變起,逆黨多居固安及黃村,追論炳泰在官不能覺察,以中允、贊善降補。尋休致,歸。
二十五年,卒。 炳泰自初登第,不登權要之門,浮沉館職,久之始躋卿貳。
屢掌文衡,稱得士。立朝不茍,仁宗重之,而終黜。
【譯文】 鄒炳泰,字仲文,是江蘇無錫縣人。乾隆三十七年(1773)考中進士,被選為庶吉士,(散館后)被授予編修之職,(受命)編纂《四庫全書》,升任國子監司業。
清朝的國家學校因襲元、明兩代的舊制,沒有建立太學,鄒炳泰援引古制上疏請求(建立太學)。乾隆四十八年(1784),高宗在太學設置酒食以奠祭先圣先師的禮儀完成,就此下詔增建太學。
過了兩年,開始舉行皇帝親臨太學的典禮,當時被稱為盛典。不久破格提拔鄒炳泰為國子監祭酒。
不斷升遷做了內閣學士,歷任山東、江西省學政。嘉慶四年(1800),授任禮部侍郎,調去管理倉庫,除去積久的弊端。
(后)因糧廳顏培天不稱職,被彈劾去職。嘉慶六年(1802),朝廷考察在京官吏政績,特別給予他加級并記錄在案的獎勵。
軍船交糧賒欠的,已經準許抵充補足,后到的也是這樣辦理。鄒炳泰考慮到年年累積欠賬(不好),(因)與同事達慶意見不合,(所以)自己詳細寫奏章上奏,皇帝下詔斥責他片面固執恣逞意氣,降級留任。
又上奏(請求)監督(官吏)輪流值班住在倉庫的事,說管理倉庫的小吏倉役出入倉庫滋生弊端,應該讓他們在倉庫外的房舍居住,皇上聽從了他的意見。嘉慶十年(1806),升任左都御史,又升任兵部尚書,兼管工部,管理戶部三庫。
嘉慶十一年(1807),兼管順天府尹事。嘉慶十二年(1808),調任吏部。
嘉慶十四年(1810),加贈太子少保。管理倉庫的官員高添鳳偷盜米糧的事情暴露,他因為久任倉庫主官卻未能察覺此事,被剝奪東宮的職銜,降二品頂戴,革職留任,很久以后才又恢復。
嘉慶十六年(1812),任戶部尚書。不久以吏部尚書的身份任協辦大學士。
鄒炳泰在吏部任職很久,尤其對選拔任用官吏非常慎重。嘉慶十八年(1814),因為選拔兵部主事有誤,同事瑚圖禮遵從主管官員的意見,堅持為他辯護。
鄒炳泰力極力諫諍說:“吾年齡已經很大了,怎么還能對俸祿官位戀戀不舍呢?(主要是為了)不能夠使朝廷的法律從我這里被敗壞了!”自己上疏稟告其中的原委,皇上認為他的話是對的,最終罷免了瑚圖禮的官職。不久有兩位降職革職官員因捐復職,核準后反對任職的意見不合適,侍郎初彭齡的意見與他不合,于是上疏奏聞皇上,皇上斥責鄒炳泰沒有主見,降級留任。
又有盜賊在昌平縣八仙莊劫持了兵部主事姚堃,皇上下詔說,因為此地接近京城地區,官吏庸碌低劣,不能制止盜匪,罷免了鄒炳泰兼管府尹事之職。等到教匪林清的叛亂發生,叛黨答多居住在固安及黃村,追究鄒炳泰在任不能覺察此事,以中允、贊善之職降職候任。
不久退休,回故鄉老家。嘉慶二十五年(1821),去世。
鄒炳泰自考中進士開始,不登朝廷重臣之門,浮沉于館職,很久之后才躋身僅次于卿相的高官。多次執掌禮部取士事務,被稱贊能夠獲得賢士。
在朝為官不隨便茍且,清仁宗(嘉慶帝)重用他,但是最終還是被貶黜。 【注釋】 1、庶吉士:明、清官名。
明初有六科庶吉士。洪武十八年使進士觀政于諸司,練習辦事。
其在翰林院、承敕監等近衙門者,采《書》“庶常吉士”之義,俱改稱為庶吉士。永樂后專屬翰林院,選進士文學優等及善書者為之。
三年后舉行考試,成績優良者分別授以編修、檢討等職;其余則為給事中、御史,或出為州縣官,謂之“散館”。明代重翰林,天順后非翰林不入閣,因而庶吉士始進之時,已群目為儲相。
清沿明制,于翰林院。
用現代漢語翻譯纁因杜門乞休,帝不許
這句話的翻譯如下。
纁因杜門乞休,帝不許的翻譯為宋纁因為杜門請求退休,皇帝不允許。
這句話出自《明史》列傳 卷一百一十二。
文言文是相對現今新文化運動之后白話文來講的,古代并無文言文這一說法。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等多種文體。
用休組詞都有什么?
休組詞有:小休、休得、休停、乞休、長休、休徵、休命、私休、休夏、休期、王休等。
一、小休 [ xiǎo xiū ]
稍得休息。
宋·陸游《排悶》詩:“歸吳獲小休,馀喘僅一線。”
二、休得[ xiū de ]
不得;不要。
元·白樸《梧桐雨》楔子:“休得待國家危急纔防護。”
三、休停 [ xiū tíng ]
1、休閑,停息。
《晉書·范寧傳》:“古者使人,歲不過三日,今之勞擾,殆無三日休停。”
2、指罷官停職。
《魏書·孝莊帝紀》:“丁亥,詔羣官休停在外者皆令赴闕,程會有差。”
四、乞休 [ qǐ xiū ]
自請辭去官職。
明·費經虞《乞休》詩:“八次乞休歸不得,衰容病骨禮瞿曇。”
五、長休 [ cháng xiū ]
1、舊時官吏長期休假。常用為停職或辭職的婉辭。
漢·蔡邕《被收時表》:“臣屬吏張宛長休百日。”
2、指長期休養憩息。
宋·朱熹《登廬峰》詩之一:“馀年端可料,此地欲長休。”
3、死亡的婉辭。
明·唐順之《胡貿棺記》:“予既不復有所披閱點竄,世事又已一切無所與,則置二杉棺,以待長休。”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