潁陽山在哪里 穎陽在哪兒
大家好,關于潁陽山在哪里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穎陽在哪兒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君不見黃河之水從天上來是什么地方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白此時在潁陽山,距離黃河不遠,登高縱目,所以借黃河來起興。黃河源遠流長,落差極大,如從天而降,一瀉千里,東走大海。景象之壯闊,并不是肉眼可見,所以此情此景是李白幻想的
百科說:潁陽山
紫云山的李白的《將進酒》寫于紫云山
唐代大詩人李白,一生曾多次到嵩山游歷訪友。開元十四年,李白離開揚州,在陳州(今河南淮陽)拜訪了刺史李邕后,來到了嵩山南麓的汝州,本想到東都洛陽一觀東都和嵩山風光,但因囊中羞澀,只好到南陽游歷。在南陽結識了詩人崔宗之,崔宗之邀請李白到他的嵩山別業隱居,而胸懷大志的李白沒有答應,又一次與嵩山失之交臂。不久李白游歷到湖北襄陽,在著名詩人孟浩然處結識了隱居嵩山的著名隱士元丹丘,自此對嵩山十分仰慕。
開元二十年秋天,年屆三十的李白來到了嵩山,盡訪嵩山勝跡。吹笙跨鶴的王子晉最使李白神往,但時隔千余年無處尋覓,無奈寫下了《感遇》一詩:“吾愛王子晉,得道伊洛濱。金骨既不毀,玉顏自長春。可憐浮丘公,猗靡與情親。舉手白云間,分明謝時人。二仙去已遠,夢想空殷勤。”聽說嵩山有個女道士焦煉師,住在少室山下石室中,已經兩百多歲了,看起來僅有五六十歲的樣子,不食五谷,身輕體健,行走如飛,千里之遙,朝發夕至,于是李白就在嵩山到處尋求。一連找了多日,連焦煉師的影子也沒有見到,只好寫下了《贈嵩山焦煉師》一詩,表示甘愿跟她修道學仙的心情。今人登嵩山峻極峰途中,可欣賞刻在中岳行宮西南峭壁上的這首詩。
然后,李白便往潁陽,到嵩山的余脈紫云山訪問故友元丹丘,二人“同衾臥羲皇”,極盡“方從桂樹隱,不羨桃花源”的安居之歡。看到元丹丘新卜的別業潁陽山居,北依馬嶺,連峰嵩丘,南瞻鹿臺,極目妝海,云巖掩映,景色優美,李白心里非常仰慕,真想和元丹丘一塊隱居,對元丹丘隱居生活甚為向往,于是接連寫下了《題元丹丘山居》、《題元丹丘潁陽山居》、《觀元丹丘座巫山屏風》、《元丹丘歌》等幾首詩。其中《元丹丘歌》最為著名:“元丹丘,愛神仙。朝飲潁川之清流,暮還嵩岑之紫煙,三十峰長周旋。長周旋,躡星虹,身騎飛龍耳生風。橫河跨海與天通,我知爾游心無窮。”元丹丘還特地請李白將《題元丹丘山居》一詩寫成一個大橫披,請工匠托裱后懸掛在其山居的草堂壁上。
這年冬天,李白離開了登封,到了洛陽龍門。在洛陽盤桓至春天的李白在一個月夜聽到了有人吹奏玉笛《折楊柳》,這激起了他的思鄉之情,就寫下了《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折楊柳,何人不起故園情。”于是便起程回到了安陸家中。這一次,李白在嵩山地區呆了將近半年時間。
五年之后,李白從太原元演處回到了洛陽。元演的父親是太原府尹,臨行前,除送給李白一大筆盤纏外,還送了一領價值千金的狐裘和一匹五花馬。在洛陽遇到了從蜀中訪道回來的元丹丘,元丹丘邀李白到他的潁陽山居小住,李白因想念女兒而婉拒。分手第二天,已回到潁陽的元丹丘又派人送信來,信后還附有岑勛的一首詩,詩中說渴慕已久,機會難得,已置酒相待,因此請李白務必到潁陽山居。于是李白便第二次來到了嵩山。
潁陽山居,李白是故地重游,和岑勛雖是初次會面,但彼此因元丹丘也神交已久。一天,三人一齊游覽了嵩山紫云山,遙望黃河,蜿蜒東來,好像自天而降,東都洛陽也盡收眼底。回到山居時,明月初升,他們一邊在院中開懷暢飲,一邊高談闊論。最后談到寫詩,岑勛求和,李白馬上就寫了一首《酬岑勛見尋,就元丹丘對酒相待,以詩見招》,自比為黃鶴,在“開顏酌美酒,樂極忽成醉”中,懷才不遇的李白又借酒澆愁,揮筆寫下了千古名篇《將進酒》。住了一段時間后,李白告別他們二人回家,并寫下《潁陽別元丹丘》一詩。
除此之外,李白還有一次和嵩山的約會。李白后來云游廬山、霍山一帶,元丹丘又從嵩山發來邀請,李白這一次本下定決心“舉家就之”、“長往不返”,因此寫下了《題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家本紫云山,道風未淪落……爾能折芳桂,吾亦采蘭若。拙妻好乘鸞,嬌女愛飛鶴。提攜訪神仙,從此煉金藥。”
李白寫嵩山的詩歌,有關元丹丘的就有十多首。與嵩山有關的詩歌還有《送裴十八圖南歸嵩山二首》、《送楊山人歸嵩山》、《嵩山采菖蒲者》、《送于十八應四子舉落第還嵩山》、《贈盧征君昆弟》、《口號贈盧征君鴻》、《酬崔五郎中》、《奔亡道中二首》等。他甚而將嵩山作為家鄉看待,他在《送楊山人歸嵩山》中說:“我有萬古宅,嵩陽玉女峰。”
李白的《將進酒》中:呼兒將出換美酒。“將”的拼音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在這里讀作:qiāng,意思是:請,將進酒(請飲酒),將字在現代文中是沒有這個讀音的。
原文: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翻譯:
你難道沒有看見嗎?那黃河之水猶如從天上傾瀉而來,波濤翻滾直奔東海從來不會再往回流。你難道沒有看見,在高堂上面對明鏡,深沉悲嘆那一頭白發?早晨還是青絲到了傍晚卻變得如雪一般。人生得意之時就要盡情的享受歡樂,不要讓金杯無酒空對皎潔的明月。上天造就了我的才干就必然是有用處的,千兩黃金花完了也能夠再次獲得。且把烹煮羔羊和宰牛當成一件快樂的事情,如果需要也應當痛快地喝三百杯。
岑勛,元丹丘,快點喝酒,不要停下來。我給你們唱一首歌,請你們為我傾耳細聽。山珍海味的豪華生活算不上什么珍貴,只希望能醉生夢死而不愿清醒。 自古以來圣賢都是孤獨寂寞的,只有會喝酒的人才能夠留傳美名。陳王曹植當年設宴平樂觀,喝著名貴的酒縱情地歡樂。你為何說我的錢不多?只管把這些錢用來買酒一起喝。名貴的五花良馬,昂貴的千金皮衣,快叫侍兒拿去統統來換美酒吧,讓我們一起來消除這無盡的長愁!
此文出自唐代·李白《將進酒》
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
《將進酒》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沿用樂府古題創作的一首詩。此詩為李白長安放還以后所作,思想內容非常深沉,藝術表現非常成熟,在同題作品中影響最大。詩人豪飲高歌,借酒消愁,抒發了憂憤深廣的人生感慨。詩中交織著失望與自信、悲憤與抗爭的情懷,體現出強烈的豪縱狂放的個性。
全詩情感飽滿,無論喜怒哀樂,其奔涌迸發均如江河流瀉,不可遏止,且起伏跌宕,變化劇烈;在手法上多用夸張,且往往以巨額數量詞進行修飾,既表現出詩人豪邁灑脫的情懷,又使詩作本身顯得筆墨酣暢,抒情有力;在結構上大開大闔,充分體現了李白七言歌行的特色。
唐玄宗天寶初年,李白由道士吳筠推薦,由唐玄宗招進京,命李白為供奉翰林。不久,因權貴的讒毀,于天寶三載(744年),李白被排擠出京,唐玄宗賜金放還。此后,李白在江淮一帶盤桓,思想極度煩悶,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國山河的漫漫旅途。李白作此詩時距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已有八年之久。這一時期,李白多次與友人岑勛(岑夫子)應邀到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潁陽山居為客,三人登高飲宴,借酒放歌。
時光流逝,如江河入海一去無回;人生苦短,看朝暮間青絲白雪;生命的渺小似乎是個無法挽救的悲劇,能夠解憂的惟有金樽美酒。這便是李白式的悲哀:悲而能壯,哀而不傷,極憤慨而又極豪放。表是在感嘆人生易老,里則在感嘆懷才不遇。詩篇開頭是兩組排比長句,如挾天風海雨向讀者迎面撲來,氣勢豪邁。“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白此時在潁陽山,距離黃河不遠,登高縱目,所以借黃河來起興。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