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之琳的詩歌為什么(卞之琳被稱為什么詩人)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卞之琳的詩歌為什么,以及卞之琳被稱為什么詩人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卞之琳的詩給我們的啟示 從怎樣寫好詩歌方面回答
在中國現代新詩史上,卞之琳既是最早“為中國新詩開啟了智慧之門”的詩人,也是最注重形式探索與創新的詩人,卞詩的獨特形式如其知性內容一樣持久地成為人們談論的話題.
卞之琳的詩歌是寂寞的,而真正給予卞之琳生命也是這點寂寞的感覺.他的詩是從中國知識分子的寂寞心境中浸潤出來的,《斷章》其中的任何事物都沒有內在情感上的聯系,每個事物都只是其它事物的觀賞對象,它們在觀賞中獲得的只是剎那的、表層的愉悅感,而在被觀賞的感覺里卻是孤獨的、寂寞的.他的《距離的組織》語言本身傳達的是同樣一種落寞的、空洞的感覺.
卞之琳詩歌特點
卞之琳原受“新月派”的影響,但其很快就走向了現代詩風。 其前期詩作,內容多寫下層社會生活,并探索宇宙與人生哲理。卞之琳以“我”為主,將傳統的“意境”與西方的小說化、典型化、非個人化的“戲劇性處境”融匯在一起,并將傳統的“含蓄”與西方的“重暗示性”和“親切感”融匯在一起,形成了“平淡中出奇”,“用冷淡掩深摯,從玩笑出辛酸”的特殊風格。他的詩顯示出一種著意克制感情的自我表現,追求思辨美的“非個性”傾向的特色。在語言上,他則追求在口語基礎上實現歐化詞匯、句法與中國文言詞匯、句法的雜糅。另外,他的詩由于重意象創造而省略聯絡,因而詩意大多晦澀。
卞之琳的新詩廣泛地從中國古詩和西方現代派詩吸取營養,自成一格,充滿智慧的閃光和哲理的趣味,是30年代中國文壇“現代派”詩歌的重要代表人物。抗日戰爭期間曾前往延安和太行山區訪問,詩風有所轉變,歌唱人民的戰斗生活。詩作講究音節的整飭,追求文字的奇巧,表現出當時青年知識份子對現實的不滿與思考。 詩人主張“未經過藝術過程者不能成為藝術品,我們相信內容與外形不可分離”。卞之琳創作態度嚴謹,孜孜不倦地探索“藝術過程”中的轉化與表現,即使對新詩的外部形式也刻意追求變化和創新,更不用說在詩的意象、內容方面。有些詩作被譯成多種文字,并成為海外學者專題研究的物件。在半個多世紀中,詩人堅持不懈地進行詩歌創作和理論研究,成功地實驗和引進了西方多種現代詩歌形式,對中國象征主義、現代主義詩歌的發展開拓了新的景觀,有著很大的啟蒙意義和重要的貢獻,并取得了相當的藝術成就。
卞之琳的《斷章》為什么叫“斷章”?
其實《斷章》之所以被命名為“斷章”,也是因為它本身就是截取于卞之琳的一首長詩。而它之所以能獨立出來作為一首詩,而且還是這么有名的詩歌,意義當然不僅僅只是字面上寫的——《斷章》是一首集人生哲理和詩歌意境為一體的現代詩歌。
《斷章》是現代詩人卞之琳于1935年創作的一首現代詩歌。詩人通過對“風景”的剎那間感悟,涉及了“相對性”的哲理命題。
擴展資料: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而相對于樓上的人來說,橋上的“你”就是他們眼中的風景,他們“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而相對于夢見“你”的人來說,“你”則像窗外的明月一樣,“裝飾”了他們的“夢”。
詩人將人生哲理與詩歌意象融合起來,表現了自己對宇宙和人生的探求;在技巧和形式方面,詩人融會了傳統的意境和西方象征主義的藝術手法,形成了自己的現代詩風。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斷章》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