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的出塞有哪些 王昌齡寫的出塞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王昌齡的出塞有哪些,以及王昌齡寫的出塞有哪些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王昌齡的詩《出塞》有兩首,分別是哪兩首
1、出塞二首·其一
唐代: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譯文: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守邊御敵鏖戰萬里征夫未回還。倘若龍城的飛將衛青如今還在,一定不會讓敵人的鐵蹄踏過陰山。
2、出塞二首·其二
唐代:王昌齡
騮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色寒。
城頭鐵鼓聲猶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譯文:將軍剛跨上配了白玉鞍的駿馬出戰,戰斗結束后戰場上只剩下凄寒的月色。城頭上的戰鼓聲還在曠野里震蕩回響,將軍刀匣里寶刀上的血跡仍然沒干。
擴展資料:
這是一首慨嘆邊戰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詩。詩的首句最耐人尋味。說的是此地漢關,明月秦時,大有歷史變換,征戰未斷的感嘆。二句寫征人未還,多少兒男戰死沙場,留下多少悲劇。三、四句寫出千百年來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龍城飛將”出現,平息胡亂,安定邊防。
全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吟之莫不叫絕。明人李攀龍曾推獎它是唐代七絕壓卷之作,實不過分。塞當作求取功名的一種出路。一些大都有邊塞生活經歷的知識分子,他們的詩歌以描寫邊塞生活為主要內容,這就形成了所謂“邊塞詩派”。
王昌齡是這個流派中的重要成員。詩從寫景入手。“秦時明月漢時關”,皓月當空,照耀著萬里邊疆的關塞,顯示了邊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蕭條。在“月”和“關”的前面用“秦漢時”加以修飾,使意境更加高遠,把我們引到了遙遠的古代,更引人深思。
秦漢以來邊防戰爭連續不斷,一直持續至今,真是拖得太久了!這是從時間上描寫邊塞的悠久。面對這樣的景象,邊人觸景生情,自然聯想起秦漢以來無數獻身邊疆、至死未歸的人們。“萬里長征人未還”,又從空間角度點明邊塞的遙遠。
這里的“人”,既是指已經戰死的士卒,也指還在戍守不能回歸的士卒。“人未還”,一是說明邊防不鞏固,二是對士卒表示同情。這本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前者是因,后者是果。這是從秦到漢乃至于唐代,都沒有解決的大問題,怎樣來解決這個問題呢?第三、四兩句就是詩人的回答。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直接抒發了邊防士卒鞏固邊防的愿望和保衛國家的壯志:只要有衛青李廣那樣的名將,敵人的馬隊就不會度過陰山。這兩句寫得意在言外。意思就是說:由于朝廷用人不當,使將帥不得其人,才造成了烽火長燃、征人不還的局面。
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過對邊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繪,表現的內容是復雜的。既有對久戍士卒的濃厚同情和結束這種邊防不顧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對朝廷不能選賢任能的不滿,同時又以大局為重,認識到戰爭的正義性。
因而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安全的需要,發出了“不教胡馬度陰山”的誓言,洋溢著愛國激情。詩人并沒有對邊塞風光進行細致的描繪,他只是選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個典型畫面來揭示士卒的內心世界。
景物描寫只是用來刻畫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種手段,漢關秦月,無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復雜的內容熔鑄在四行詩里,深沉含蓄,耐人尋味。這首詩意境雄渾,格調昂揚,語言凝煉明快。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出塞
王昌齡寫的邊塞詩有哪些
王昌齡寫的邊塞詩如下:
1、《出塞》:這是邊塞詩的代表之一。全詩如下: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2、《芙蓉樓送辛漸》:這是送別詩中的經典,全詩即景生情,寓情于景,意蘊深遠,余味無窮。全詩如下: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3、《閨怨》:這是王昌齡閨怨詩的代表作,全詩采用先抑后揚的手法,耐人尋味。全詩如下: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4、《從軍行·其四》;詩人通過對邊塞的描寫,反映了將士們渴望建功立業、報效朝廷的決心。全詩如下: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5、《從軍行·其一》:全詩亦情亦景,深刻表現了邊塞將士對親人的思念。全詩如下: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上海風秋。
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
6、《從軍行·其二》:詩人截取了邊塞軍旅生活的一個片段,通過寫軍中宴樂表現將士們深沉、復雜的感情。全詩如下: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進,高高秋月照長城。
王昌齡的出塞古詩
王昌齡的出塞古詩如下: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譯: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守邊御敵鏖戰萬里征夫未回還。只要龍城的飛將李廣如今還在,一定不會讓敵人的鐵蹄踏過陰山。
注:
1、但使:只要。
2、龍城飛將:《漢書·衛青霍去病傳》載,元光六年(前129年),衛青為車騎將軍,出上谷,至籠城,斬首虜數百。
籠城,顏師古注曰:“籠”與“龍”同。龍城飛將指的是衛青奇襲龍城的事情。其中,有人認為龍城飛將中飛將指的是漢飛將軍李廣。
龍城是唐代的盧龍城(盧龍城就是漢代的李廣練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帶,為漢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縱觀李廣一生主要的時間都在抗擊匈奴,防止匈奴掠邊。這里指英勇善戰的將領。
3、教:令,使。
4、胡馬:指侵擾內地的外族騎兵。
5、度:越過。
6、陰山:位于今內蒙古中部及河北北部。
王昌齡 (698— 756),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后人譽為“七絕圣手”。早年貧賤,困于農耕,而立之年,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
王昌齡的出塞詩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該詩句的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和秦漢時的邊關,征戰長久延續,萬里征夫還未回。倘若攻襲龍城的衛青和飛將軍李廣現在依舊健在,絕不會讓他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表達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詩人從描寫景物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
這首詩被稱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悲壯而不凄涼,慷慨而不淺露,王昌齡詩《出塞》有兩首,本詩是第一首。
王昌齡還有哪些詩作?
1、《出塞二首》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一組邊塞詩。第一首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
詩人以雄勁的筆觸,對當時的邊塞戰爭生活作了高度的藝術概括,把寫景、敘事、抒情與議論緊密結合,在詩里熔鑄了豐富復雜的思想感情,使詩的意境雄渾深遠,既激動人心,又耐人尋味。
2、《從軍行七首》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組詩作品。第一首詩刻畫了邊疆戍卒懷鄉思親的情景;第二首詩描寫征戍者在軍中聽樂觀舞所引起的邊愁;第三首詩描寫古戰場的荒涼景象,寫將軍上表請求歸葬戰死將士骸骨,表現將帥對士卒的愛護之情。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