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歷史 > 正文內容

無射是鐘名周景王多少年鑄成此鐘 周景王之無射也什么意思

疏影橫斜水清淺2023-03-09 13:20歷史36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無射是鐘名周景王多少年鑄成此鐘,以及周景王之無射也什么意思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無射鐘名字的由來

無射(yì):鐘名,本為音律名。因鐘聲合乎無射的意律,故用無射作鐘名。

公元前522年,周王朝的國君周景王想造一套名叫“無射”的大型編鐘,其中包括原來沒造過的體積更大、聲音更低的大鐘。

為了這件事,周景王先征求臣單穆公的意見,問他對造無射鐘這件事有甚麼看法。單穆公說:“不行!做大錢已經耗損民資,又鑄大鐘,會使耗損加重,這樣下去對國家不利。鐘是為了讓人聽的,鐘聲太低,耳朵聽不清,就不算鐘聲了。這就好像眼睛看東西,能看得比較清楚的,不過在一步左右;再看遠一點的,也不過在一丈左右。能夠聽到大鐘聲音的細微差別的,不過只是個別人能做到的。何況先前的國君制鐘,大不出二尺二寸半,重不過一百二十斤。還是不做為好。

周景王不聽,又去問盲樂師伶州鳩。伶州鳩說:「我是不?%

唐宋八大家·石鐘山記

石鐘山記

石鐘山記

【原文】

《水經》[1]云:“彭蠡[2]之口有石鐘山焉。”酈元[3]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4]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是說[5]也,人常疑之。今以鐘磬[6]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至唐李渤[7]始訪其遺蹤,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8],北音清越[9],桴止響騰[10],余韻徐[11]歇。自以為得之矣。然是說也,余尤疑之。石之鏗然[12]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

元豐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齊安[13]舟行適臨汝[14],而長子邁[15]將赴饒之德興尉[16],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17]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18]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19],聞人聲亦驚起,磔磔[20]云霄間;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21]也。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于水上,噌吰[22]如鐘鼓不絕。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23],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24]而為此也。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25],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中空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26]鏜鞳[27]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王[28]之無射[29]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30]之歌鐘[31]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32]與余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而陋者[33]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34]。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注釋】

[1]水經:我國古代一部專門記錄水流河源的地理著作,舊說為漢桑欽著,今已不可確知。

[2]彭蠡(lǐ):今江西鄱陽湖。

[3]酈元:酈道元,字善長,北魏人,地理學家,著《水經注》。

[4]鼓:振動。

[5]是說:這個說法。

[6]磬(qìnɡ):古代的一種打擊樂器,形狀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

[7]李渤:唐朝洛陽人,寫過一篇《辨石鐘山記》。

[8]函胡:同含糊,模糊不清。

[9]清越:清脆而響亮。

[10]桴(fú)止響騰:鼓槌停止了,聲音還在傳播。桴,鼓槌。騰,傳播。

[11]徐:慢。

[12]鏗(kēnɡ)然:形容敲擊金石所發出的響亮的聲音。

[13]齊安:即黃州,今湖北黃岡。

[14]臨汝:即汝州,今河南臨安。

[15]邁:蘇邁,蘇軾長子,字伯達,善為文。

[16]饒之德興尉:饒州德興縣(今江西德興)的縣尉(主管一縣治安的官吏)。

[17]硿(kōnɡ)硿:形容石頭被擊落所發出的聲音。

[18]莫(mù)夜:晚上。莫,通暮。

[19]鶻(hú):一種兇猛的鳥。

[20]磔(zhé)磔:鳥鳴聲。

[21]鸛(ɡuàn)鶴:一種水鳥,似鶴而頂不紅,頸和嘴都比鶴長。

[22]噌吰(chēnɡ hónɡ):擬聲詞,形容鐘聲洪亮而沉重。

[23]罅(xià):裂縫。

[24]涵澹澎湃:波濤激蕩。

[25]港口:水的分流處。

[26]窾坎(kuǎn kǎn):擊物聲。

[27]鏜鞳(tānɡ tà):鐘鼓聲。

[28]周景王:東周國君,前544年至前520年在位。

[29]無射(yì):鐘名。《國語》記載,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鑄成“無射”鐘。

[30]魏莊子:即魏絳,莊子為其謚號。春秋時晉國大夫。

[31]歌鐘:即編鐘,古代樂器。《左傳》記載,魯襄公十一年(前561)鄭人以歌鐘和其他樂器獻給晉侯,晉侯分一半賜給晉大夫魏絳。

[32]殆:大概。

[33]陋者:淺陋之人。

[34]實:事情的真相。

【譯文】

《水經》說:“鄱陽湖的出口有石鐘山。”酈道元認為是由于下面靠近深潭,微風振動波浪,水和石互相碰撞,發出的聲音好像大鐘一般,因而得名。這個說法,人們常常懷疑它。如果現在把鐘和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風大浪也不能使它發出聲響,更何況是石頭呢?到了唐代,李渤才去探尋石鐘山的所在地,在深潭邊找到兩塊山石,敲打它們,聽它們發出的聲音,南邊的聲音含混而沉重,北邊的聲音清脆而響亮,鼓槌停止了敲擊,聲音還在傳播升騰,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認為找到了石鐘山命名的原因。但是這個說法,我更加懷疑。能發出鏗鏘聲音的山石,到處都是,可是唯獨這座山用“鐘”來命名,為什么呢?

元豐七年六月初九,我從齊安坐船到臨汝去,同時大兒子蘇邁將要去就任饒州德興縣縣尉,我送他到湖口,趁此能夠觀察人們所說的“石鐘”。廟里的和尚叫小童拿著斧頭,在亂石中間選一兩處敲打它,硿硿地發出聲響,我只是笑,不相信就是如此。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和蘇邁獨自坐著小船來到絕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傾斜豎立著,有千尺,好像兇猛的野獸和奇異的鬼怪一樣,陰森森地好像要向人撲去;山上宿巢的蒼鶻,聽到人聲也受驚飛起來,在高空中磔磔地鳴叫;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邊咳邊笑的聲音在谷中回響,有人說這是鸛鶴。我正心驚想要返程回去,忽然巨大的聲音從水上發出,聲音洪亮像鐘鼓聲連續不斷,久久不停。船夫很驚恐。我慢慢地觀察,山腳下都是山石大大小小的的洞穴和裂縫,不知它們的深度,細微的水波涌進洞穴和裂縫,波浪激蕩便形成這種聲音。船繞到兩山之間,將要進入支流口,有塊大石頭擋在水流的中心,上面可坐百來個人,中間是空的,周圍有許多小窟窿,把風浪吞進去又吐出來,發出窾坎鏜鞳的聲音,同先前噌吰的聲音相互應和,好像音樂演奏。因此我笑著對蘇邁說:“你知道那些典故嗎?那噌吰的響聲,是周景王無射鐘的聲音,窾坎鏜鞳的響聲,是魏莊子歌鐘的聲音。古人并沒有欺騙我們啊!”

凡事不親眼看到親耳聽到,卻根據主觀猜測去推斷它的有或沒有,可以嗎?酈道元所看到的、所聽到的,大概和我一樣,但是描述得不詳細;士大夫終究不愿在深夜把小船停泊在懸崖絕壁之下,所以不能知道;而漁人和船工,雖然知道卻又不能用文字表達、記載。這就是世上沒有流傳下石鐘山得名由來的原因。而淺陋的人竟然用斧頭敲打石頭來尋求石鐘山得名的真相,自以為得到了這個事情的真實結果。我因此記下這一事情的經過,嘆惜酈道元所言之簡略,嘲笑李渤所言之淺陋。

【解析】

蘇軾的《石鐘山記》是散文中的千古名篇,它記敘了作者探究石鐘山命名意義的經過。作者堅持自己親身調查石鐘山的奧秘,這種“求實”精神體現了樸素唯物主義的觀點。全文中心突出,結構嚴謹,層次清晰,文筆流暢,善于意境的描寫,使讀者如臨其境。

全文圍繞石鐘山何以命名這個中心逐層展開論述,首段由兩個“疑”字引出中心問題,接著第二段便通過實地調查來解決問題,最后一段通過此次調查經歷抒發帶有哲理性的議論,說明認識事物必須“目見耳聞”,不可“主觀臆斷其有無”。本文用詞講究,多用雙聲詞(如“函胡”、“澎湃”、“窾坎”、“鏜鞳”)、疊韻詞(如“噌吰”、“涵澹”)和雙聲疊韻詞(如“硿硿”、“磔磔”),這些詞語節奏鮮明,音節響亮,用以描述山石的各種聲響,自然會形會聲,鮮明生動。

值得一提的是,蘇軾所追尋到的答案是否就是正確的呢?世人多認為蘇軾的說法最為真切,但明清也有人認為正確的原因是“蓋全山皆空,如鐘覆也,故得鐘名”。不論結果究竟如何,人們更多是從文學角度來欣賞這篇散文的藝術魅力,而非考察其科學價值。

《石鐘山記》文言文翻譯|注釋|賞析

[原 文]

《水經》①云:“彭蠡②之口有石鐘山焉③。”酈元④以為下臨⑤深潭,微風鼓⑥浪,水石相⑦搏⑧,聲如洪鐘。是說⑨也,人常⑩疑之。今(11)以鐘磬(12)置水中,雖(13)大風浪不能鳴(14)也,而況(15)石乎!至唐李渤(16)始訪(17)其遺蹤(18),得雙石于潭上,扣(19)而聆(20)之,南聲函胡(21),北音清越(22),桴(23)止響騰(24),余韻(25)徐(26)歇。自以為得之矣。然是說也,余尤(27)疑之。石之鏗然有聲者(28),所在(29)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30),何哉?

元豐七年(31六)月丁丑(32),余自齊安(33)舟行(34)適(35)臨汝(36),而長子邁將赴(37)饒之德興(38)尉(39),送之至湖口(40),因得觀所謂石鐘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41)焉(42),余固(43)笑而不信也。至莫(44)夜月明,(45)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46)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47)欲搏(48)人;而山上棲鶻(49),聞人聲亦驚起,磔磔(50)云霄間;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51)者,或曰此鸛鶴(52)也。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于水上(53),噌吰(54)如鐘鼓(55)不絕。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56)山下皆石穴罅(57),不知其淺深(58),微波入焉(59),涵淡(60)澎湃(61)而為此也。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62)口,有大石當中流(63),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64)吞吐,有窾坎(65)鏜鞳(66)之聲,與向(67)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68)焉(69)。因笑謂邁曰:“汝識(69)之乎?噌吰者,周景王(71)之無射(72)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73)之歌鐘(74)也。古之人不余欺(75)也!”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77)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77)與余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78)終(79)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80)能知;而漁工(81)水師(82)雖知而不能言(83)。此世所以不傳也。而陋(84)者乃(85)以斧斤(86)考(87)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余是以(88)記之,蓋(89)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注 釋]

①《水經》:我國古代的一部地理書,記述江河的源流分布情況,相傳為漢朝的桑欽(也有說是晉朝郭璞)所著,今已散佚不存。②彭蠡(lǐ):鄱陽湖的另一個名稱。在江西省北部。③焉:語氣助詞,表示確定的語氣。④酈元:即酈道元。古人為行文方便,在稱呼知名人物時,有時略去一個字。酈道元是北魏范陽 (今河北省涿縣)人,我國古代著名的地理學家。他遍游各地,根據親身經歷,對《水經》原文逐條詳加注引,成《水經注》。⑤臨:與……相接。⑥鼓:掀起。⑦相:單指一方。⑧搏:拍擊。⑨是說:這種說法。是,這。⑩常:同“嘗”,曾經。(11)今:如果。(12)鐘磬(qìng):復詞偏義,單指鐘。磬,古代打擊樂器,多用石或玉制成。(13)雖:即使。(14)鳴:使……發出聲音。“鳴”后的省略代詞“之”。(15)而況:何況。(16)李渤:唐朝洛陽人,曾作過江州(現九江市)刺史,寫了一篇《辨石鐘山記》。(17)訪:探訪。(18)遺蹤:遺跡,舊址。(19)扣:敲。(20)聆(líng):細聽。(21)南聲函胡:南邊那塊石頭的聲音含胡。函胡,含胡。另一種說法,古人把宮、商、角、徵、羽五音和中、西、東、南、北五方相配。南音即徵聲,北音即羽聲。 (22)北音清越:指北邊那塊石頭的聲音脆響亮。越,高揚。(23)桴(fú):鼓槌。這里用如動詞,指敲擊。(24)騰:起,這里指傳揚。(25)韻:這里指聲音。(26)徐:緩慢。(27)尤:更加。(28)石之鏗(kēng)然有聲者:即“鏗然有聲之石”,定語后置。鏗然,形容敲擊金石發出的聲音。(29)所在:到處。(30)名:命名。(31)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元豐,宋神宗的年號。(32六)月丁丑:陰歷六月初九。古人常用“天干”(甲、乙、丙、丁等)十個字和“地支”(子、丑、寅、卯等)十二個字循環相配,來表示年月日的次序。(33)齊安:今湖北省黃岡縣。(34)舟行:坐船走。舟,名詞作狀語,坐著船。(35)適:到……去。(36)臨汝:今江西省臨川縣境內。(37)赴:赴任。(38)饒之德興:饒州德興縣,今江西德興 。(39)尉:縣尉,主管一縣治安的官。(40)湖口:今江西湖口縣。(41)硿硿(kōngkōng):象聲詞,形容斧擊石的聲音。(42)焉:相當于“然”,形容詞或象聲詞詞尾。(43)固:仍然。(44)莫:同“暮”,晚上。(45)獨:特意。(46)側:名詞作狀語,在兩側。(47)森然:陰森森地。(48)搏:撲,抓。(49)鶻(hú):隼(sǔn)鷹的一種。(50)磔磔(zézé):象聲詞,形容鳥叫的聲音。(51)咳且笑于山谷中:即“于山谷中咳且笑”,狀語后置。(52)鸛(guàn)鶴:水鳥名,似鶴,頸和嘴比鶴長。(53)發于水上:即“于水上發”,狀語后置。(54)噌吰(chēnghóng):象聲詞,形容洪亮的鐘聲。(55)鐘鼓,復詞偏義,單指“鐘”。(56)則:原來。(57)罅(xià):裂縫。(58)淺深:復詞偏義,單指“深”。深,形容詞用如名詞,指深度。(59)焉:于之。之,指石洞石縫。(60)涵淡:水波蕩漾。(61)澎湃(péng pài):波沖浪激。(62)港:江河可通船只的支流。(63)中流:河中間。(64)相:這里單指“風水”一方。(65)窾坎(kuǎng kǎn):象聲詞,形容擊物的聲音。(66)鏜鞳(tāng tà):象聲詞,形容鐘鼓的聲音。(67)向;剛才。(68)樂作:奏樂。(69)焉;相當于“然”的樣子。(70)識(zhì):同“志”,記住的意思。(71)周景王:周朝國君。(72)無射;鐘名,鑄成于周景王二十四年(前521年)。(73)魏莊子:名絳,謚號莊子,春秋時期晉國大夫。(74)歌鐘,即古代的編鐘。魯襄公十一年(前561年),鄭人以歌鐘和其他樂器獻給晉侯,晉侯分了一半賜給大夫魏絳。(75)不余欺:就是“不欺余”。在否定句中,人稱代詞作賓語要放在動詞前。(76)臆斷:主觀猜測。(77)殆:大概。(78)士大夫:指做官的人。(79)終:始終,一直。(80)莫:沒有可能,沒有辦法。(81)漁工:漁人。(82)水師:船工。(83)言:立言,指用文字表述、記載。(84)陋:見識短淺。(85)乃:竟然。(86)斧斤:都是斧頭一類的工具。刃縱的叫“斧”,刃橫的叫“斤”。(87)考:扣,敲。(88)是以:即“以是”。是,此。以,因。(89)蓋:表肯定論斷的句首語氣詞,有“乃(是)”,“原來(是)”的意思。

[譯 文]

《水經》上記載:“鄱陽湖的出口處有座石鐘山。”酈道元認為山下與深潭相接,微風掀起波浪,湖水拍擊石岸,(發出的)聲音好像大鐘(鳴響)。這個說法,人們曾經有所懷疑。如果把鐘放在水里,即使有大風大浪,(也)不能發出聲音,更何況是石頭呢!直到唐朝李渤才探尋它的遺跡,(他)在潭邊找到兩塊石頭,敲擊石頭后仔細聽聲音,南邊(那塊石頭)的聲音重濁而模糊,北邊(那塊石頭)的聲音清脆而響亮,鼓槌停止了(敲擊),聲音(還在)傳揚,余音慢慢地才消失。他自以為找到了石鐘山命名的由來了。然而這種說法,我更加懷疑它。能發出鏗鏗聲音的石頭,到處都是呀,而唯獨這座山用鐘來命名,(這是)為什么呢?

元豐七年六月丁丑那一天,我從齊安乘船到臨汝去,同時大兒子蘇邁將要赴任去做饒州的德興縣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有機會觀察那名叫石鐘的山。廟里的和尚叫小和尚拿著斧頭,在亂石中間選擇其中一兩塊敲(給我聽),(果然)發出硿硿聲,我仍然只是笑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色明亮,我特意和(兒子)蘇邁坐著小船,來到陡峭的絕壁下面。巨大的山崖在兩旁直立,高達千尺,像兇猛的野獸古怪的惡鬼,陰森森地(好像)要撲過來抓人;而山上宿巢的老鷹,聽到人的聲音受驚飛起,在云層里磔磔地叫著;又有像是老年人在山谷中又咳又笑的,有人說這是鸛鶴的聲音。我正心驚肉跳,想要回去,忽然有一種很大的聲音從水上發出,噌吰,噌吰,像鐘似的敲個不停。船上的人非常驚恐。(我)慢慢地察看(發出聲音的地方),原來山下都是石窟和裂縫,不知道它的深度,微小的波浪涌到洞隙里,蕩漾沖擊,就發出這種聲音。船轉到兩山中間,將要進入支流的入口處,有一塊大石頭擋在水流中心,(上面)可以坐百把人,中間是空的而且有許多小窟窿,它們吞進吐出江風湖水,就發出窾坎鏜鞳的聲音,和剛才聽到的噌吰聲相應和。好像樂曲在演奏—樣。(我)于是笑著對蘇邁說:“你記得古籍的記載嗎?“噌吰”的聲音,(是)周景王的無射鐘的聲音;“窾坎鏜鞳”的聲音。(是)魏莊子的編鐘的聲音。古代的人沒有欺騙我們啊!”

對于任何事情不是親眼看見,親耳聽到,就主觀猜測判斷它的有還是沒有,行嗎?酈道元所見到聽到的,大概和我相同,但記載得不詳細;士大夫們一直不愿意乘小船在夜里停泊在陡峭的石壁下面(去考察),所以沒人能了解(真實情況);而漁人、船工即使知道,卻不能記載下來。這(就是石鐘山得名的由來)在世上沒有流傳下來的緣故。而淺薄的人竟然用斧頭敲擊(石頭的辦法)去尋求(石鐘山得名的)原因,自以為了解了它的真相。我因此記下這件事,是為了嘆惜酈道元(記事)簡略和譏笑李渤的(見識)淺薄。

[鑒 賞]

本文以記游為題,內容也以描寫山水為主,但此游的旨趣卻在對石鐘山命名由來的考證,并以此為切入點,闡發凡事須目見耳聞,不可臆斷的哲理。

全文思路圍繞石鐘山命名之謎逐層展開:第一段,圍繞石鐘山命名引出兩樁疑案,是為設疑。第二段記敘探明真相的過程,是為破疑。第三段分析石鐘疑案形成的原因,是為析疑。一個“疑”字貫穿全篇,是全篇文眼。不論記敘、描寫,還是議論、抒情全都圍繞它著墨,所以文章寫得很集中,結構顯得很緊湊。

文章用字講究分寸,極為準確傳神。如對酈道元的說法,只說“人常疑之”,因為“酈元所見,殆與余同”,只不過“言之不詳”,故作者為其“簡”而嘆惜。對李渤的說法,卻說“余尤疑之”,由“人”而“余”,由“疑”而“尤疑”,這是因為李渤“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以斧擊石便“自以為得之矣”,故作者因其“陋”而譏笑。

有針對性的描寫,是這篇文字的一大特點。為了強調要做到目見耳聞,就要敢冒風險,就要有勇氣“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為此,作者著力地描寫夜泊絕壁的恐怖氣氛:側立的大石如猛獸奇鬼的怪影,各種令人心動欲還的怪聲,不要說是蘇軾,就連當地經驗豐富的舟人都為此“大恐”。短短幾十字就營造出使人心驚膽戰的效果,為說明探求真理不可畏難的道理提供了有力的依據。

石鐘山記原文及翻譯注釋

《石鐘山記》記述了作者探究石鐘山得名的由來,從而得出認識事物要避免主觀臆斷的道理。下面是由我為大家整理的“石鐘山記原文及翻譯注釋”,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石鐘山記原文:

《水經》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是說也,人常疑之。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桴止響騰,余韻徐歇。自以為得之矣。然是說也,余尤疑之。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

元豐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云霄間;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為此也。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翻譯:

《水經》說:“鄱陽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鐘山在那里。”酈道元認為石鐘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風振動波浪,水和石頭互相拍打,發出的聲音好像大鐘一般。這個說法,人們常常懷疑它。如果把鐘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風大浪也不能使它發出聲響,何況是石頭呢!到了唐代李渤才訪求石鐘山的舊址。在深潭邊找到兩塊山石,敲擊它們,聆聽它們的聲音,南邊那座山石的聲音重濁而模糊,北邊那座山石的聲音清脆而響亮,鼓槌停止了敲擊,聲音還在傳播,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認為找到了這個石鐘山命名的原因。但是這個說法,我更加懷疑。敲擊后能發出聲響的石頭,到處都這樣,可唯獨這座山用鐘來命名,這是為什么呢?

元豐七年六月初九,我從齊安坐船到臨汝去,大兒子蘇邁將要去就任饒州的德興縣的縣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夠看到所說的石鐘山。廟里的和尚讓小童拿著斧頭,在亂石中間選一兩處敲打它,硿硿地發出聲響,我當然覺得很好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特地和蘇邁坐著小船到斷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傾斜地立著,有千尺之高,好像兇猛的野獸和奇異的鬼怪,陰森森地想要攻擊人;山上宿巢的老鷹,聽到人聲也受驚飛起來,在云霄間發出磔磔聲響;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大笑的聲音,有人說這是鸛鶴。我正心驚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聲音從水上發出,聲音洪亮像不斷地敲鐘擊鼓。船夫很驚恐。我慢慢地觀察,山下都是石穴和縫隙,不知它們有多深,細微的水波涌進那里面,水波激蕩因而發出這種聲音。船回到兩山之間,將要進入港口,有塊大石頭正對著水的中央,上面可坐百來個人,中間是空的,而且有許多窟窿,把清風水波吞進去又吐出來,發出窾坎鏜鞳的聲音,同先前噌吰的聲音相互應和,好像音樂演奏。于是我笑著對蘇邁說:“你知道那些典故嗎?那噌吰的響聲,是周景王無射鐘的聲音,窾坎鏜鞳的響聲,是魏莊子歌鐘的聲音。古人沒有欺騙我啊!”

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聽,只憑主觀臆斷去猜測它的有或沒有,可以嗎?酈道元所看到的、所聽到的,大概和我一樣,但是描述它不詳細;士大夫終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懸崖絕壁的下面停泊,所以沒有誰能知道;漁人和船夫,雖然知道石鐘山命名的真相卻不能用文字記載。這就是世上沒有流傳下來石鐘山得名由來的原因。然而淺陋的人竟然用斧頭敲打石頭來尋求石鐘山得名的原因,自以為得到了石鐘山命名的真相。我因此記下以上的經過,嘆惜酈道元的簡略,嘲笑李渤的淺陋。

注釋:

石鐘山,在江西湖口鄱陽湖東岸,有南、北二山,在縣城南邊的叫上鐘山,在縣城北邊的叫下鐘山。明清時有人認為蘇軾關于石鐘山得名由來的說法也是錯誤的,正確的說法是:“蓋全山皆空,如鐘覆地,故得鐘名。”今人經過考察,認為石鐘山之所以得名,是因為它具有鐘之“聲”,又具有鐘之“形”。

彭蠡:鄱陽湖的又一名稱。

酈元:即酈道元,《水經注》的作者。

鼓:振動。

搏:擊,拍。

洪鐘:大鐘。

是說:這個說法。

磬(qìng):古代打擊樂器,形狀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

李渤:唐朝洛陽人,寫過一篇《辨石鐘山記》。

遺蹤:舊址,陳跡。這里指所在地。

南聲函胡:南邊(那座山石)的聲音重濁而模糊。函胡,通“含糊”。

北音清越:北邊(那座山石)的聲音清脆而響亮。越,高揚。

桴(fú)止響騰:鼓槌停止了(敲擊),聲音還在傳播。騰,傳播。

余韻徐歇:余音慢慢消失。韻,這里指聲音。徐,慢。

得之:找到了這個(原因)。之,指石鐘山命名的原因。

尤:更加。

鏗(kēng)然:敲擊金石所發出的響亮的聲音。

所在皆是:到處都(是)這樣。是,這樣。

元豐:宋神宗的年號。

六月丁丑:農歷六月初九。

齊安:在今湖北黃州。

臨汝:即汝州(今河南臨汝)。

赴:這里是赴任、就職的意思。

湖口:今江西湖口。

硿(kōng)硿焉:硿硿地(發出響聲)。焉,相當于“然”。

莫(mù)夜:晚上。莫,通“暮”。

森然:形容繁密直立。

搏人:捉人,打人。

棲鶻:宿巢的老鷹。鶻,鷹的一種。

磔(zhé)磔:鳥鳴聲。

鸛鶴:水鳥名,似鶴而頂不紅,頸和嘴都比鶴長。

心動:這里是心驚的意思。

噌吰(chēnghóng):這里形容鐘聲洪亮。

舟人:船夫。

罅(xià):裂縫。

涵淡澎湃:波浪激蕩。涵淡,水波動蕩。澎湃,波浪相激。

為此:形成這種聲音。

中流:水流的中心。

空中:中間是空的。

竅:窟窿。

窾(kuǎn)坎鏜(tāng)鞳(tà):窾坎,擊物聲。鏜鞳,鐘鼓聲。

汝識(zhì)之乎:你知道那些(典故)嗎?識,知道。

周景王之無射(yì):《國語》記載,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鑄成“無射”鐘。

魏莊子之歌鐘:《左傳》記載,魯襄公十一年(前561)鄭人以歌鐘和其他樂器獻給晉侯,晉侯分一半賜給晉大夫魏絳。莊子,魏絳的謚號。歌鐘,古樂器。

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人(稱這山為“石鐘山”)沒有欺騙我啊!不余欺,就是“不欺余”。

臆斷:根據主觀猜測來判斷。臆,胸。

殆:大概。

終:終究。

漁工水師:漁人(和)船工。

言:指用文字表述、記載。

此世所以不傳也:這(就是)世上沒有流傳下來(石鐘山得名由來)的緣故。

陋者:淺陋的人。

以斧斤考擊而求之:用斧頭敲打石頭的辦法來尋求(石鐘山得名的)原因。考,敲擊。

實:指事情的真相。

賞析:

文章通過記敘對石鐘山得名由來的探究,強調要正確判斷一件事物,必須要深入實際,認真調查。在藝術上,此文具有結構獨特、行文曲折、修飾巧妙、語言靈活等特色。

第一段提出石鐘山得名由來的兩種說法,以及對這兩種說法的懷疑。可以分為三層。

第一層,引《水經》上的話,交代石鐘山的處所,緊扣題目,點出石鐘山,引起下文。

第二層,提出酈道元對石鐘山得名由來的說法,點明人們對此說法的懷疑態度,用鐘磬置水中不能發聲的情況對酈說質疑,說明“水石相搏”之說難以取信于人。正因為對酈說“人常疑之”,才引起后人的異議,這就由酈道元的說法導出唐人李渤的說法。

第三層,提出李渤的說法并質疑。李渤也在“人常疑之”的“人”之列,于是就有他“訪其遺蹤”的行動。他親“訪”遺蹤,親“扣”其石,親“聆”其聲,理應無疑。作者表明自己對李渤的懷疑,并以處處有石,石石能扣而發聲,反駁李說,說明扣石發聲之說難以置信。對這兩種說法,看起來是相提并論的,但實際上是有先有后,有主有次的。對兩說的分別懷疑,提法上也有所不同:用“人常疑之”,說明人們對酈說的疑惑,這里的“人”是否包括作者,沒有明說,這是一種客觀記敘,作者沒有輕率地判斷酈說的是非;用“余尤疑之”,強調自己對李說的否定,這里的“余”字,就明確地表示了作者對李說的態度。對酈說“人常疑之”和對李說“余尤疑之”,這兩疑引出作者探訪石鐘山的行動,為第二段的“固笑而不信”和夜游石鐘山,以及結尾的一“嘆”一“笑”,一“簡”一“陋”作鋪墊。

第二段記敘實地考察石鐘山,得以探明其名由來的經過。

可以分為三層。第一層(“元豐七年······得觀所謂石鐘者”),點明探訪石鐘山的時間、同行者和緣由。因為對石鐘山得名由來已存“疑”念,所以作者乘自己赴任臨汝并送長子蘇邁赴任饒州德興之便,順道考察石鐘山,正好借此釋疑。這一層緊承上文。

第二層(“寺僧使小童持斧······余固笑而不信也”),寫訪問寺僧。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發聲,表明他們相信李渤的說法,也說明李渤的說法影響很大。這一段回應李說,“擇其一二而扣之”,“因笑而不信”,分別照應第一段的“扣而聆之”,“余尤疑之”。寺僧的做法既然不能使人滿意,就有了作者下面月夜考察的行動。

第三層(“至莫夜月明······古之人不余欺也”),寫月夜考察游石鐘山的經過。先交代探訪石鐘山的時間是“莫夜月明”時分,同游者是長子蘇邁,方式是“乘小舟”,地點是“絕壁下”。然后寫絕壁下的情景:看見的是“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的大石;聽到的是“云霄間”鶻鳥的“磔磔”的驚叫聲,以及“山谷中”鸛鶴像老人邊咳邊笑的怪叫聲。描繪出一幅陰森可怖冷清凄厲的石鐘山夜景,有遠有近,有高有低,有動有靜,有形有聲,十分逼真,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這段描寫著力渲染陰森可怖的環境氣氛,烘托出親身探訪的不易,為下文批評“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伏筆。轉而寫作者在“心動欲還”的時候,忽然“大聲發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使“舟人大恐”,而作者卻被吸引了。他“徐而察之”,發現“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為此也”,查明了發出“噌吰”之聲的原因。但事情并未到此為止,下面又起波瀾。作者在“舟回至兩山間”的時候,發現入港處有“大石當中流······空中而多竅,與風聲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這里的“回”不是“返回”的意思,而是“掉轉”的意思。“舟回至兩山間”,不是船返回到兩山中間,而是船掉頭轉行至兩山之間。作者對兩處聲音的考察,極為細致深入,處處印證了首段的酈說:“微波入焉”和“與風水相吞吐”,分別照應“微風鼓浪”;“山下皆石穴罅······涵淡澎湃而為此也”和“大石當中流······空中而多竅”,分別照應“水石相激”;“噌吰如鐘鼓不絕”和“窾坎鏜鞳之聲”,分別照應“聲如洪鐘”。這就不僅證實了酈說,而且以詳補“簡”,為末段嘆酈說之“簡”作好鋪墊。最后寫作者對蘇邁的談話。“因笑謂邁曰”的“笑”不同于前面“笑而不信”的“笑”。前者是表示懷疑和否定的笑,這里是釋疑后輕松愉快的笑,表現了作者探明真相后的得意、興奮。作者在談話中將兩種聲音與“周景王之無射”和“魏莊子之歌鐘”相聯系,肯定自己的考察結果,點出以鐘名山命名的緣由。又以“古之人不余欺也”肯定酈道元的說法,言語之間生動地顯現了作者的確信和欣喜。在這一段,作者以自己的目見耳聞,證實并補充了酈道元的說法,進一步否定了李渤的說法,為末段的議論提供了事實依據。

第三段寫探明石鐘山得名由來的感想,表明寫作意圖。可以分為三層。

第一層,“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這句話,語氣強烈,以反問的方式表示充分肯定的意思,點明了全篇的主旨,是作者探明石鐘山得名由來后所得出的結論、所總結的事理,是作者的心得。

第二層分析世人不能準確知道石鐘山得名由來的原因,從兩方面說。一方面是說正確說法不能流傳的原因,有三點:一是“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是說酈道元的說法是正確的,可惜“言之不詳”,致使“人常疑之”,得不到人們的承認;二是士大夫不做實地考察,“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三是“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不能言”是說不能為文,并非不能說話。酈說失之于不詳,士大夫能為文而“莫能知”,“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為文,這就是石鐘山得名由來在世上沒有流傳下來的原因。然后用“而”字轉到另一方面:“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是說李渤之類的“陋者”,主觀臆斷,“自以為得其實”,這是得以有李渤的錯誤說法和后人以訛傳訛的原因。

第三層分承上面所說的兩個方面,點明寫這篇游記的目的。“嘆酈元之簡”是肯定酈道元的觀點,而又嘆其太簡略。“笑李渤之陋”是否定李渤的觀點,并譏笑其淺陋。這就表明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為了傳播自己的見解,證實、補充酈道元的觀點,糾正李渤的觀點。

這篇文章將議論和敘述相結合,通過夜游石鐘山的實地考查,對酈道元和李渤關于石鐘山得名的說法進行了分析批評,提出了事不目見耳聞不能臆斷其有無的論斷,表現了作者注重調查研究的求實精神,富有教育意義。

高二語文《石鐘山記》“周景王之無射”中“無射”為何意?

相傳黃帝命其臣伶倫先聞記鳳凰之鳴,后取山解谷之竹,截以為簡,陰陽各六,六陽管為律,六陰管為呂,分為樂律十二律,是為黃鐘、大呂、太簇、夾鐘、姑洗、中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瑤琴有七弦,具宮、商、角、微、羽五音,一弦為黃鐘,三弦為宮調。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m.pinswag.com/ask/27047.html

分享給朋友:

“無射是鐘名周景王多少年鑄成此鐘 周景王之無射也什么意思” 的相關文章

可瑞滋加盟費多少錢(瑞可甜心全國加盟店多少家)

可瑞滋加盟費多少錢(瑞可甜心全國加盟店多少家)

開家洗衣店設備需要投資多少錢 干洗店不同大小店面需要的設備不同,需要的資金投入也不同。干洗店成本包含多個方面,其中占比較大的就是租金,一般面積選擇在三十平米左右就夠了,店鋪內放置一定的干洗設備,還能有一定的空間,不需要像餐飲業和服裝業那樣需要追求非常豪華的店面。一般在二三線地區,開一個這樣大小的干洗...

夏日絕句描寫哪個場景(夏日絕句描寫哪個場景)

夏日絕句描寫哪個場景(夏日絕句描寫哪個場景)

大家好,關于夏日絕句描寫哪個場景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夏日絕句描寫哪個場景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李清照是古詩《夏日絕句》的意思是什么?當時是什么樣的情景? 夏日絕句李清照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桃花庵歌哪個是原文(桃花庵歌什么意思)

桃花庵歌哪個是原文(桃花庵歌什么意思)

今天給各位分享桃花庵歌哪個是原文的知識,其中也會對桃花庵歌什么意思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到底哪個版本唐寅的《桃花庵歌》是原文? 是版本二桃花塢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復日,花...

李白最短的詩有多少字(李白寫的最短的古詩)

李白最短的詩有多少字(李白寫的最短的古詩)

大家好,關于李白最短的詩有多少字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李白寫的最短的古詩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李白的詩最短的。 詞·秋風清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吳均哪個朝代(吳均是南北朝的嗎)

吳均哪個朝代(吳均是南北朝的嗎)

大家好,關于吳均哪個朝代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吳均是南北朝的嗎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山中雜詩吳均是什么朝代的 吳均(469~520)南北朝梁文學家。字叔庠。《山中雜詩》選自歐陽詢的《藝文類聚》。...

憶江南多少恨拼音(憶江南這首詩拼音)

憶江南多少恨拼音(憶江南這首詩拼音)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憶江南多少恨拼音,以及憶江南這首詩拼音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憶江南江南好拼音版 憶江南江南好拼音版如下:憶 江 南yì jiāng nán白 居 易bái jū yì江 南 好,jiāng nán h...

項羽本紀有多少字(項羽本紀每段內容概括)

項羽本紀有多少字(項羽本紀每段內容概括)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項羽本紀有多少字,以及項羽本紀每段內容概括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項羽本紀原文有多少字 卷七 項羽本紀第七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時,年二十四。其季父項梁,梁父即楚將項燕,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項籍少時,學書不成,...

風雨落花知多少(春雨花落知多少)

風雨落花知多少(春雨花落知多少)

很多朋友對于風雨落花知多少和春雨花落知多少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曉》)的賞析 孟浩然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注釋1、春曉:春天的旱晨。譯文春意綿綿好睡覺,不知不覺天亮了;猛然一覺驚醒...

嵇康哪個朝代(阮籍嵇康是哪個朝代的)

嵇康哪個朝代(阮籍嵇康是哪個朝代的)

今天給各位分享嵇康哪個朝代的知識,其中也會對阮籍嵇康是哪個朝代的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嵇康和阮籍是哪個朝代的人? 阮籍:(公元210年—263年),三國時期魏詩人。字嗣宗。陳留(今屬河南)尉氏人。竹林七賢之一,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兒子。曾任步兵校尉,...

詩歌全書共有多少(詩歌全書共有多少字)

詩歌全書共有多少(詩歌全書共有多少字)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詩歌全書共有多少,以及詩歌全書共有多少字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全唐詩共收集多少首詩 《全唐詩》是清朝初年編修的匯集唐代詩歌的總集,全書共九百卷。共收錄唐代詩人二千五百二十九人的詩作四萬二千八百六十三首...

發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