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只祭黃帝陵(為什么要拜黃帝陵)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為什么只祭黃帝陵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為什么要拜黃帝陵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每年清明時節,來自各地的炎黃子孫,常到西安拜黃帝陵,這是為什么呢?
清明節在每年陽歷四月五日左右,俗稱“鬼節”,為人們掃墓祭祖的日子,由于此時正是春光明媚的時節,適合春游,又稱“踏青節”。
炎黃是我們的祖先,所以清明給祖先掃墓,要去西安黃帝陵。(炎帝陵也要拜)。
明朝歷史上開國皇帝朱元璋祭奠黃帝陵有何用意
1、黃帝部落是中華民族的祖先,是華夏文明的傳播者,拜祭黃帝陵,是表示我是炎黃子孫,是正統的皇帝。所以應該祭祀黃帝。
2、歷朝歷代,都有很很多皇帝到黃帝陵前祭祀。朱元璋只是其中之一而已。例如:
從西漢起先后有多位皇帝親臨橋山黃帝陵祭祀或致祭文,如漢武帝、唐代宗、宋仁宗、元世祖等等,都親臨或者致祭文。
為什么要祭奠黃帝?
炎帝是傳說中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又稱赤帝、烈山氏,一說即神農氏(或神農氏的子孫)。相傳其母名任姒,一日游華山,看見一條神龍,身體馬上有反應,回來就生下炎帝。炎帝生于烈山石室,長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炎帝少而聰穎,三天能說話,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穡之事。他一生為百姓辦了許多好事:教百姓耕作,百姓得以豐食足衣;為了讓百姓不受疾病之苦,他嘗遍了各種藥材,以致自己一目中七十次中毒;他又作樂器,讓百姓懂得禮儀,為后世所稱道。其族人最初的活動地域在今陜西的南部,后來沿黃河向東發展,與黃帝發生沖突。在阪泉之戰中,炎帝被黃帝戰敗,炎帝部落與黃帝部落合并,形成華夏族。黃帝是我國北方一些氏族部落的祖先,被列為“五帝”之首。黃帝號有熊氏,又號軒轅氏,相傳黃帝分別與炎帝和東夷作戰時,曾訓練熊、羆、貔、貅、貙、虎六種野獸參戰,實際上是以野獸命名的六個氏族,他們共同組成以有熊氏為首的部落。黃帝部落在黃河流域發展迅速。后來,黃帝與炎帝部落發展成中原地區最具實力的軍事集團,并在與東夷的斗爭中結為部落聯盟,大敗蚩尤。黃帝與炎帝、蚩尤三大部落就是在錯綜復雜的斗爭與融合中,最終形成了以華夏族為中心的局面。其中炎黃部落的聯合構成了華夏族的主干,而黃帝部落是不斷融合周邊各地眾多部落及其文化的核心力量。
“黃帝崩,葬橋山”,傳說黃帝在橋山龍馭升天。后人在陜西省黃陵縣(原名中部縣)沮水河畔橋山之巔修建了紀念性的黃帝陵墓。黃帝陵壯麗威武,古書記載說,它坐山環水:“其山勢如橋,沮水環繞之。”黃陵的周圍是峰巒起伏的陜北高原,山上古柏成林,郁郁蔥蔥,參天聳立,象征著中華民族的古老、挺拔、蒼勁。
祭奠黃帝的活動很早就有,《國語·魯語》記載了“有虞氏”、“夏后氏”對黃帝的祭祀。《史記·封禪書》載:秦靈公“作吳陽上郡,祭黃帝”,這是我國史書中對祭祀黃帝的最早明確記載。后來,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清朝的康熙皇帝,也都親自寫過祭文,祭祀黃陵。
1912年,孫中山在南京建立了中華民國政府,就任臨時大總統,同年3月底派人祭祀黃帝,并寫下了“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創造指南車,平定蚩尤亂。世界文明,惟有我先”的祭陵詞。抗日戰爭時期的1937年清明節,陜甘寧邊區政府也有一次盛大的祭黃陵活動。4月6日,黨中央派林伯渠為代表,參加了這次民族掃墓盛典。毛澤東親自撰寫了《祭黃帝文》,文中盛贊黃帝的功勞:“赫赫始祖,吾華肇(開始的意思)造;胄衍(后代延續)祀綿(國家長存),岳峨(山高)河浩。聰明睿智,光被遐荒(遠近);建此偉業,雄立東方。”祭文把黃帝作為中華民族抵御外侮、振興祖國的精神象征。新中國成立以后,除文革期間公祭活動暫時中斷外,黃帝陵祭祀活動都在正常進行。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也紛紛到黃帝故里祭祀拜謁。
炎帝陵位于高平市城東北17公里處的莊里村,俗稱“皇墳”。每年的四月初八,是炎帝陵、五谷廟的祭祖節,周圍的村子,如故關、北營、換馬、莊里、口則等要舉行盛大的廟會,會期將近一個月。有句民謠“走揚州,下炎黃雕像漢口,不如五谷廟里當社首”,就是形容廟會的盛況,歷朝歷代,歲時致祭。元成宗大德九年(1305年)亦嘗遺祭,禁樵采。過去,每年縣府亦派員到莊里炎帝陵祭祀,并且還要為萬年燈添油。
每年清明或重陽人們都會到黃帝陵和炎帝陵進行祭奠。祭奠儀式由政府主持,整個儀式的程序為:全體肅立;九響鐘鼓;主、陪祭人就位;燃燭、上香、獻爵;恭讀祭文;敬獻三牲;播放頌曲;敬獻花籃、敬獻功德錢;鳴炮九響;祭祖鞠躬。
位于河南省鄭州市黃河之濱的中華炎黃壇是祭拜炎黃二帝的圣壇,是億萬炎黃子孫崇敬始祖,尋根拜祖的圣地,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炎黃二帝巨塑成為體現文明源頭的中華文化符號。二帝巨塑前的中華炎黃壇廣場銜山接河,匯聚靈氣,是海內外炎黃子孫祭祖尋根和舉行盛大活動的場所。從炎黃二帝巨塑基礎同盟山腳到廣場南端銜接處是一級廣場,名曰露臺。臺的東、北、西三面有中國56個民族吉祥圖騰浮雕環繞。
祭壇坐落在廣場正中心,這一祭天享地,拜謁始祖的圣壇為正方形,高9米,邊長90米,四周為九層臺階,拾級而上,可登壇頂。禮器位于廣場內沿甬道兩側,分置為八只銅鼎和八只銅簋,與廣場正中的巨鼎合為九鼎、八簋、九鬲、兩壺、一俎、一豆,組成傳統最高禮儀的禮器陳列。日月之門是出入廣場儀門。分東邊日門與西邊月門,晶月之門為闕式建筑,南北對稱仿壇臺外型建筑,下寬上窄呈棱臺狀,門口正中為一方柱,柱身為浮雕紋飾,日門柱頂日輪上刻陽鳥為標記,月門柱頂月輪上刻玉蟾為標記,寓意中華民族日升月恒,江山永固。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我們通常講自己是炎黃子孫,就是說我們都是中華民族的兒女。炎黃二帝是我們民族的象征。我們每個人都有與自己有著直接血緣關系的祖先,而炎黃作為華夏族的祖先則是象征性的血緣關系,它主要是從文化意義上說的。
夏商周三代直至魏晉以來的許多少數民族,也都尊炎黃為始祖,這種始祖認同實際上早巳超出血緣范疇,它是靠傳統文化維系著整個中華民族。炎黃二帝是中華民族興起和統一的象征,成為維系不同地域人們團結一致的民族意識。炎黃文化也是聯系海內外炎黃子孫的精神紐帶。“炎黃子孫”這一觀念,形成了中華民族的內聚力,形成了民族團結的紐帶。炎黃二帝在人們心目中神圣的偉大形象,是與日月同輝,與天地共存的。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曾經有過多次分裂的時期,但終歸又重新走向統一,其中文化的認同和交流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炎黃二帝是五千年中華文明的締造者。是華夏炎黃子孫的共同祖先,炎黃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主體文化、根脈文化、源頭文化。舉辦拜祖大典,就是要把我們祖先創造的華夏文明進一步發揚光大。
炎黃二帝是凝聚海內外炎黃子孫民族感情的支柱,全球華人不分國籍、民族、信仰,都把炎黃二帝尊崇為中華人文始祖,由此而產生的強大的中華民族感情的向心力是堅不可摧的。數千年來,中華民族始終能夠維護著民族的大團結,國家的統一。這種巨大的凝聚力,正是來源于同宗同根。這個歷史潮流是誰也阻擋不了的。
“初祖脈延五千載,華魂浩然萬古傳”,在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上,無論是太平盛世,還是災難深重的歲月,中華民族總是凝聚在炎黃周圍。祭奠炎黃不是把炎黃當做神靈來供奉,而是在一種肅穆的氣氛中追思中華民族先輩們如何創造文明,如何造福子孫。炎黃二帝作為維系中華民族的象征,千百年來一直激勵著中華民族團結統一、奮發圖強,為人類的和平與進步做出了貢獻。祭天地(封禪)
《禮記·禮運》中說:“夫禮,必本于天,肴于地,列于鬼神。”《史記·禮書》也說:“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祭天、祭社(由地神發展而來的地域保護神)、祭祖成為中國古代的三大祭禮。
遠古先人們有了“天”或“上帝”這一至上神的觀念后,就開始祭天了。祭天,是王室的特權,也是國家的第一大禮。因為古人認為坐王位的都是承受天命的真命天子,他們才有權祭天。《漢書》里說:“帝王之事,莫大乎承天之序。承天之序,莫重于郊祀(古代祭天在南郊,“郊”就成了祭天的代名詞)。故圣王盡心極慮,以建其制。”較早的祭天儀式,是古人根據“天圓地方”的觀念在圓丘上進行的。一年舉行四次,即祈谷、雩、明堂報享、南郊四種,以冬至舉行的南郊祭天大典最受重視。祭品是人們虔誠心意的表達,對神靈而言也最實惠,用做祭品的種類有食物(肉食為主,五谷、果品、酒次之)、玉帛、人牲、血等。對祭品的處理方式是燔燒,古人看法,“天神在上,非燔燒不足以達之”。
周代祭天的正祭每年冬至之日在國都南郊圜丘舉行。“圜丘祀天”與“方丘祭地”,都在郊外,所以也稱為“郊祀”。圜丘是一座圓形的祭壇,古人認為天圓地方,圓形正是天的形象,圜同圓。祭祀之前,天子與百官都要齋戒并省視獻神的犧牲和祭器。祭祀之日,天子率百官清早來到郊外。天子身穿大裘,內著袞服(飾有日月星辰及山、龍等紋飾圖案的禮服),頭戴前后垂有十二旒的冕,腰間插大圭,手持鎮圭,面向西方立于圜丘東南側。這時鼓樂齊鳴,報知天帝降臨享祭。接著天子牽著獻給天帝的犧牲,把它宰殺。這些犧牲隨同玉璧、玉圭、繒帛等祭品被放在柴垛上,由天子點燃積柴,讓煙火高高地升騰于天,使天帝嗅到氣味。這就是燔燎,也叫“禋(yīn)祀”。隨后在樂聲中迎接“尸”登上圜丘。尸由活人扮飾,作為天帝化身,代表天帝接受祭享。尸就坐,面前陳放著玉璧、鼎、簋等各種盛放祭品的禮器。這時先向尸獻犧牲的鮮血,再依次進獻五種不同質量的酒,稱做五齊。前兩次獻酒后要進獻全牲、大羹(肉汁)、铏羹(加鹽的菜汁)等。第四次獻酒后,進獻黍穰飲食。薦獻后,尸用三種酒答謝祭獻者,稱為胙。飲畢,天子與舞隊同舞《云門》之舞,相傳那是黃帝時的樂舞。最后,祭祀者還要分享祭祀所用的酒醴,由尸賜福于天子等,稱為“嘏”,后世也叫“飲福”。天子還把祭祀用的牲肉贈給宗室臣下,稱“賜胙”。后代的祭天禮多依周禮制定,但以神主或神位牌代替了尸。
祭地,《釋名釋地》云:“地,底也,言其底下載萬物也。”大地承載萬物,所以歷代帝王莫敢不敬地如天。《周禮·大司樂》:“冬至日,禮天神;夏至日,禮地祇。”古人認為天圓如穹隆,地方如棋局,以圓蓋方不能密合,所以方地四周泰山檜松為四海,而方地則按“中國”和四面八方分成“九土”,又稱“九州。”按這種宇宙模式,祭地神在澤中筑方壇以像地,四周有水像四海,叫“方丘”或“方澤”。周時,人們在國都的北郊建方澤壇祭地;自秦漢經唐宋至明清,祭地或與祭天同時同地在南郊進行,稱為郊祀天地;或在北郊于夏至日專門祭祀。祭地的儀式總體上與祭天相似,不過燔燒祭品的方式變為瘞埋或血祭。瘞埋即將犧牲埋入土中或地壇中,直接向地神獻祭;血祭即以人或牲、畜的鮮血直接滴入土中。
封禪,是祭天的最高禮儀。在泰山上筑土為壇祭天,報天之功,曰“封”,在泰山下的小山梁父(甫)山或肅然山等處筑壇祭地,報地之功,曰“禪”。如《白虎通義》所說:“天以高為尊,地以厚為德,故增泰山之高以報天,禪梁父之趾以報地。”泰山為五岳之首,是日出之處,古人認為它離天最近,人間最高的帝王應當到最高的山上去祭祀天上最高的上帝,以表示王者是承受天命而治理下民。所以,古代天子受命登基之后,便往往要舉行封禪大典。目的是告示上蒼,已按其兆示改朝換代,新的帝王是接受天命,代天統治群民,從而強化“君權神授”的觀念。同時也借祭禮來祈求上天的庇佑與賜福,保江山社稷安泰。另外,歷來封建統治者認為封禪是“太平盛世”的事,即“封禪以告太平也”,有德政的皇帝才有資格封禪。它也成為頌揚皇帝“功德”、粉飾太平的手段。封禪之說,現存文獻最早者為《管子·封禪》,其中記載古代封泰山、禪梁父的就有七十二家。《五經通義》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禪梁父,天命以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報群神之功。”
封禪的儀式不但復雜,而且神秘。傳說時代及夏、商、周三代雖有封禪之說,但無具體記載。進入封建社會,雖有記載,但各朝各代的封禪儀式不盡相同。第一個真正舉行封禪大典的是秦始皇。他于公元前219年登泰山舉行封禪大典。秦始皇封禪之前,召集儒生博士70人詢問封禪的禮儀,儒生眾說紛紜,秦始皇無所適從,最后自定封禪的儀式。他從泰山南坡上至山頂,“立石頌德,明其得封”,然后從山北坡下,禪于梁父山,禮節類似太祝之祀雍上帝,但封藏皆秘,所以世人不得而記。
漢武帝封禪前,也屢次和諸儒生研討封禪禮儀不決,最后由武帝自定,按祭祀太一神的儀式又加禮,以示隆重。其封土在泰山腳下東方。封土下埋藏玉牒書,內容保密。進行封土禮后,漢武帝獨帶侍中霍子侯登上泰山,也進行封土,仍保密。登泰山頂的次日,從泰山北道下來。到梁父的肅然山舉行禪禮。山下的封、禪兩次典禮,與祭者均穿黃色衣服,用江淮間產的“一茅三脊”作為鋪墊,用象征五方的五色土加封。舉行封禮前,命令宮廷侍從和儒生均頭戴皮弁,束大帶,插笏版,舉行射牛禮。舉行封禮后,縱放從各地搜集來的“遠方奇獸尺禽及日雉”。典禮完畢,武帝在泰山的明堂接受群臣的朝賀,并頒下詔書,宣揚封泰山時出現了一種神秘的“景光”,以表示自己得到了上天的認可。為紀念這次封禪大典,漢武帝在當年改元為元封元年(前110年)。其后,漢武帝又多次到泰山封禪。以后歷代的封禪,基本上與此雷同,但細節各異。
縱覽中國古代,共有秦始皇、漢武帝、漢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六位皇帝舉行過泰山封禪典禮。想封禪而未果的,有魏明帝、(劉)宋文帝、梁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宗等。自南宋后的幾朝皇帝把封禪與郊祀合二為一,明成祖于永樂十八年(1420年)在北京南郊建天地壇,合祭天地。嘉靖年間,又將天地分祭,在北郊建方澤壇(即地壇)祭地,把南郊原建的圜丘改名為天壇,專門祭天祈谷。明朝郊祭時“陳戶口錢谷籍于壇下”。清朝時也在天壇祭天祈谷。清朝后期,禮制禁防稍弛,民間逐漸產生祭天的習俗,人們往往在元月元日,焚香拜天,繼而祀祖。民國以后,祭天更以一種平實的面目出現于民間,成為民俗,如婚慶禮儀中的“拜天地”等。
我們都是炎黃子孫,為什么陜西省政府每年只針對黃帝舉行大型祭奠活動,而不祭奠炎帝呢?
據《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崩,葬橋山”。黃帝陵位于陜西北部,今黃陵縣境內的橋山之顛。自秦統一六國后,歷朝歷代每歲祭奠黃帝陵持續不斷,實乃“天下第一陵”。1961年國務院公布其為第一批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列為古墓葬類第一號。
所以陜西省政府每年只針對黃帝舉行大型祭奠活動
世界華人清明時節在陜西黃帝陵公祭軒轅黃帝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軒轅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黃帝陵是中華兒女共同景仰的民族圣地。
清明祭祀黃帝陵是眾多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共同心愿。每臨清明節,都有大批海內外同胞專程到黃帝陵謁陵祭祖。曾憲梓、霍震寰、范徐麗泰、何厚鏵等港澳同胞和吳伯雄、連戰、宋楚瑜、郁慕明、蔣孝嚴等臺灣同胞都曾率團到黃帝陵參加清明公祭黃帝典禮。近幾年,每年都有一百多萬海內外中華兒女和國際友人到黃帝陵謁陵祭祖、參觀訪問,還有眾多中華兒女為保護和助建黃帝陵整修工程捐資獻力。
每年的清明節,為什么人們都要在黃帝陵和炎帝陵舉行大型的慶典活動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南京國民政府規定清明節為民族掃墓節,每年清明節都派要員到黃帝陵祭祀黃帝。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至1963年,陜西省繼承傳統,連續舉行公祭軒轅黃帝典禮,后因“左”的思想干擾和文革動亂而中斷。1980年以后,恢復了每年舉行的黃帝祭祀活動,形成清明公祭、重陽民祭的慣例。
民間對軒轅黃帝的祭祀活動也是從古綿延至今。民間祭祀一般在清明節前后和重陽節期間,北宋以來,民祭則多在農歷九月初九的重陽節舉行。
擴展資料:
炎帝對人類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炎帝精神,首要的是創業精神,奉獻精神,敢為人先的創造精神,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炎帝精神使中華后裔在與自然和社會的斗爭中,擺脫愚昧和野蠻,追求先進與文明。這種精神使華夏民族獲得了高度的團結和統一。
至于炎帝的出生地,至今沒有定論,事實上炎帝是一個神化了的人物,它代表的是遠古人類在與大自然的斗爭中改造自然集體智慧的集中體現。在今天,“炎帝”和“黃帝”作為中華五千年文明的象征被載入世界文明的史冊,中國人也稱為“炎黃子孫”。故事新解
在神農氏的諸多事跡當中,最為人們稱道和熟悉的是制耒耜、種五谷一事,這也正是神農氏之被稱為“神農”的原因所在,“神農”一詞中的“農”字就完全體現了這一偉大創舉。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黃帝陵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