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四經哪個譯得好(黃帝四經)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黃帝四經哪個譯得好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黃帝四經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莊子》的譯注書籍哪個版本的好,據說陳鼓應先生的譯注挺權威的
原版好。
《莊子》又名《南華經》,是道家經文,是戰國中期莊子及其后學所著,到了漢代以后,便尊之為《南華經》,且封莊子為南華真人。其書與《老子》《周易》合稱“三玄”。《莊子》一書主要反映了莊子的哲學、藝術、美學與人生觀、政治觀等等。
莊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構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學意境,文筆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瑰麗詭譎,意出塵外,乃先秦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莊子之語看似夸言萬里,想象漫無邊際,然皆有根基,重于史料議理。魯迅先生說:“其文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被譽為“鉗揵九流,括囊百氏”。
莊子最早提出“內圣外王思想”對儒家影響深遠;莊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陰陽”;莊子“三籟”思想與《易經》三才之道相合。
《莊子·山木》篇最早提出了“天與人一也”之天人合一命題。
《莊子》與《易經》、《黃帝四經》、《老子》、《論語》,共為中華民族的幾部源頭性經典,它們不僅是道德跟文化的重要載體,而且是古代圣哲修身明德、體道悟道、天人合一后的智慧結晶。莊子等道家思想是歷史上除了儒學外唯一被定為官學與道舉的學說。
《莊子》不僅是一本哲學名作,更是文學上的寓言杰作典范。更是對中國文學的發展有著不可分割的深遠影響。莊子寓言的出版和研究使得中國文化的優秀傳統得意繼承和發展,中華民族的精神得以發揚,在現實意義上,更為社會主義文明的建設做出了不可忽視的精神鋪墊。
黃帝四經原文譯文
《黃帝四經》全文翻譯目錄:
《經法》篇:
1.道法 2.國次 3.君正 4.六分 5.四度 6.論 7.亡論 8.論約 9.名理
《十大經》篇:
1.立命 2.觀 3.五正 4.果童 5.正亂 6.姓爭 7.雌雄節 8.兵容 9.成法 10.三禁 11.本伐 12.前道 13.行守 14.順道 15.名刑
《稱》篇:
1.稱
《道原》篇:
1.道原
經法
道法
原文
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繩,而明曲直者(也)。口執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廢(也)。□能自引以繩,然后見知天下,而不惑矣。
虛無(刑)形,其冥冥,萬物之所從生。生有害,曰欲,曰不知足。生必動,動有害,曰不時,曰時而□。動有事,事有害,曰逆,曰不稱,不知所為用。事必有言,言有害,曰不信,曰不知畏人,曰自誣,曰虛夸,以不足為有余。
故同出冥冥,或以死,或以生;或以敗,或以成。禍福同道,莫知其所從生。見知之道,唯虛無有。虛無有,秋稿(毫)成之,必有形名。形名立,則黑白之分已。故執道者之觀於天下(也),無執(也),無處也,無為(也),無私(也)。是故天下有事,無不自為刑(形)名聲號矣。刑(形)名已立,聲號已建,則無所逃跡匿正矣。
公者明,至明者有功。至正者靜,至靜者圣。無私者知(智),至知(智)者為天下稽。稱以權衡,參以天當。天下有事,必有巧驗。事如直木,多如倉粟,斗石已具,尺寸已陳,則無所逃其神。度量已具,則治而制之矣。絕而復屬,亡而復存,孰知其神。死而復生,以禍為福,執知其極,反索之無刑(形),故知禍福之所從生,應化之道,平衡而止。輕重不稱,是(胃)謂失道。
天地有恒常,萬民有恒事,貴賤有恒位,畜臣有恒道,使民有恒度。天地之恒常,四時、晦明、生殺、(柔)剛。萬民之恒事,男農,女工。貴賤之恒立(位),賢不宵(肖)不相放(妨)。畜臣之恒道,任能毋過其所長。使民之恒度,去私而立公。變恒過度,以奇相御。正、奇有立(位),而名口弗去。凡事無大小,物自為舍。逆順死生,物自為名。名刑(形)已定,物自為正。
故唯執(道)者能上明於天之反,而中達君臣之半,當密察於萬物之所終始,而弗為主。故能至素至精,(浩)彌無刑(形),然后可以為天下正。
譯文
作為宇宙本原的道產生了各項法度,法就像繩墨辨明曲直一樣決定著事物的成敗得失。因此既然制定了各項法度就不可違犯,法度一旦設立便不可廢弛。所以說如果能夠以繩墨法度自正,然后就可以識天下萬物之理而不會迷惑。
道體虛空無形,寂靜深遠,萬物賴之以生。人一降生便有患害隨之,這是因為人的本性中存在著欲望且這種欲望永無止境。人生則好妄動,妄動必有患害。具體表現在不能相識而動,甚至還逆時而動。妄動必然妄舉事,舉事則患害隨之,具體表現在行事違逆事理或舉事不量力而行,甚至行事不知功用何在。凡人舉事必有言說,有言說即有患害,具體表現在言無征而爽信或口出大言不知尊敬他人,或者明明做不到的事卻稱能做到,或言過其實浮夸,或力所不及卻揚言力量大有余。
宇宙萬物萬事都生于道,其死生成敗都是由道決定的。禍福同出一門,人們卻不知道它們產生的原因。要想明白死生、成敗、禍福的道理,只有依靠道了。依靠道,就能把握所出現的細微事物的形和名,形和名的觀念一旦確立,那么是非黑白的分界也是隨之確定了。所以懂得大道的人示范天下的便是變通而不固執,功成而不依賴它,順時而動不妄為,處事公正不以私意。因此天下之事便可以在形名確立、名實相符的情況下自然而然地得到治理。各項法令制度都已確立,官職都已建置,那么天下萬物就都在正道中了。
心胸廣闊,能包容一切的人是精明的,最為精明的人總能建立功業。遵循正道的人總能達到因時而靜的最高境界(至靜),至靜的人就是圣人。大公無私的人總是睿智的,至智的人可以成為天下所取法的榜樣。如果用法度來審定是非,并且參照自然、社會的必然規律,那么天下之事都可以得到有效的證驗了。事物繁多,多得如同倉中的粟米,然而法律制度一一設置具備了,那么再隱秘微妙的東西也無法逃脫。所以說法度已經具備了,所有事都可以得到有效的監督和治理。斷絕了的世祀會重新接續,滅亡了的國家會重新出現,誰能知道其中的奧秘呢?衰敗的國家又變得興盛了,禍事又變成了福事,誰能知道其中的究竟呢?只要反求于道,便可以懂得上述禍福、死生、存亡等產生的原因了。應付事物變化的方法在于掌握平衡和適度,輕重不當,便是失道。
天地之間存在著永恒的規律,天下百姓各自從事著自己的本職,貴賤高低也都有它們確定的位置,使用下臣有確定的方法,統治百姓有既定的守則。四季更迭、晝夜交替,榮枯變換、柔剛轉化便是天地間所存在的固有規律。男耕女織便是老百姓所從事的固定工作。有才德和無才德的人不能處于同等的地位,就是貴賤都有它們確立的位置。選任官吏時,職位的高低要與他們的能力相符,這便是使用下臣的確定方法。去私門而行公道,這是統治人民的既定守則。如果一旦出現了不正常或超越了常規的事情,就要相應地采取非常規的手段加以控制。而治理國家所使用的常規和特殊方法是因事而施的,明白了這一點,那么判定事物時也就不會發生偏頗了。事物無論巨細大小都有它們各自存在的理由,而逆順死生等一切情況的發生都是由事物本身的性質決定的;根據性質就可以準確界定事物的名稱和概念了,因而也就可以對該事物做出正確處理。
圣人不但能體悟自然運行的規律,還能了解君道和臣道所應存在的分界,又能詳察萬物發生及終結的內在原因,然而卻從不以天地萬物的主宰自居,所以他能深遠廣泛的體悟萬事萬物,并成為天下的楷模
《黃帝四經今注今譯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云資源
《黃帝四經今注今譯》(陳鼓應)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
提取碼:wyw7 ?
書名:黃帝四經今注今譯
作者:陳鼓應
豆瓣評分:8.8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年份:2016-4-12
頁數:441
內容簡介:
帛書《黃帝四經》是研究先秦黃老道家的重要文獻,本書給與了詳盡的解釋。全書四大篇,分述《黃帝四經》的四大部分。每篇下列解題,每小節下列內容提要,每小段由原文、注釋、今譯、闡述組成。書末附“馬王堆帛書《黃帝四經》校定釋文”,據此讀者可以更具體、更明確地了解四經的文義和思想底蘊,從而對先秦道家發展的脈絡關系有新的認識,對先秦各學派之間的流脈關系有新的了解。
作者簡介:
陳鼓應,一九三五年生,福建長汀人。臺灣大學哲學系及哲學研究所畢業。歷任臺灣大學哲學系講師、副教授,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研究員,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教授。主編《道家文化研究》學刊。著有:《悲劇哲學家尼采》、《尼采新論》、《存在主義》、《莊子哲學》、《老子注釋及評介》、《莊子今注今譯》、《黃帝四經今注今譯》、《老莊新論》、《易傳與道家思想》、《管子四篇詮釋》及《耶穌畫像》等書。
尋 黃帝四經 的全文和譯文。
不全
黃帝四經
《黃帝四經?經法》第一章 道法:
第一節 道虛無形
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繩,而明曲直者也。故執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廢也。故能自引以繩,然后見知天下而不惑矣。道虛無形,其督冥冥,萬物之所從生。
大意:
道是法的基礎,法從道而生。法是人們用來判定天下萬物得失、曲直的準繩。想實施道治的人,對于由道而生的法,是不能違犯的,法一經確定,也是不能以一己之好惡而廢除的。因此欲正天下者,能夠按合于道的法度來約束自己,然后再讓天下人都知道這個標準,使人們不感到迷惑。
道雖然無形無相,卻在冥冥中化育萬物,生成一切。
第二節 曰不知足
生有害,曰欲,曰不知足。生必動,動有害,曰不時,曰時而動。動有事,事有害,曰逆,曰不稱,不知所為用。事必有言,言有害,曰不信,曰不知畏人,曰自誣,曰虛夸,以不足為有余。
大意:
人生而有害,害在不懂得節制自己的欲望。
人生在世,少不了參于各種活動,參于不合時宜的活動就會傷害自己的利益,所以行動要懂得擇時。
有行動就會有變故,有變故就有可能帶來害處,其原因是違背了客觀規律,走上了錯誤的發展道路,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會引發什么后果。
對事理有所認識就會發表自己的看法,不當的言論會給人們的利益造成傷害。無誠信可言、不懂得尊重他人、粉過飾非、虛言自夸……人有時會把這些缺點當成自己的優點。
第三節 唯虛無有
故同出冥冥,或以死,或以生;或以敗,或以成。禍福同道,莫知其所從生。見知之道,唯虛無有。虛無有,秋毫成之,必有形名。形名立,則黑白之分已。故執道者之觀于天下也,無執也,無處也,無為也,無私也。
大意:
混沌無形的道生成了天地萬物,它或者叫事物滅亡,或者叫事物出現生機,或者叫事物衰敗,或者叫事物成長。災難和幸福同出于道,但人們卻不知禍福同源的道理。
認識事物的最好方法,是虛心以受不抱偏見。能這樣的話秋毫之微的現象也能判斷準確,從而根據實際情形設立名相,名實相符,是非就像黑白一樣分明了。
行道化者觀察天下萬物,應做到不偏執,不受時空障礙的干擾,順應自然不自以為是,為最廣泛人群的共同利益著想。
第四節 形名聲號
故天下有事,無不自為形名聲號矣。形名已立,聲號已建,則無所逃跡匿正矣。公者明,至明者有功。至正者靜,至靜者圣。
大意:
所以,天下間的任何事物,都可以據其形名賦于聲號。名、實的關系一經確定,事物的外在聲號一經建立,那么它就無法逃脫人們對它的觀測和考察了。
公正的人是明慧的,最明慧的人有功于天下。最正直的人不會輕舉妄動,最清靜的人就是圣人了。
第五節 無私者智
無私者智,至智者為天下稽。稱以權衡,參以天當,天下有事,必有巧驗。事如直木,多如倉粟。斗石已具,尺寸已陳,則?所逃其神。故曰:度量已具,則治而制之矣。
大意:
做事不謀一己之私的人有智慧,最有智慧的人經得起所有人的考查。因為他做事時以天下的利益來權衡輕重。
天下之事,弄虛做假終非久計,因為人們必然能找到巧妙的辦法去探測它的實相。直木很長,倉庫里的米粟很多,但直木躲不過尺寸的測量,倉粟躲不過斗石的測量。所以說,觀察事物的標準不亂,管理就不會出現問題。
第六節 應化之道
絕而復屬,亡而復存,孰知其神。死而復生,以禍為福,孰知其極。反索之無形,故知禍福之所從生。應化之道,平衡而止。輕重不稱,是謂失道。
大意:
完全失去的又重新歸屬,已經滅亡的又重新出現,誰知道其中神奇的奧妙呢?陷之死地而復生,塞翁失馬而得福,誰又知道其中的根源呢?
道是無形的,如果不被由道而生的復雜現象所迷惑,我們就能反觀人世的禍福,懂得其變化的原因。因應變化之道,以陰陽平衡為準。做事是非不分輕重不明,這個叫衰亡之道。
第七節 天人五恒
天地有恒常,萬民有恒事,貴賤有恒位,畜臣有恒道,使民有恒度。天地之恒常,四時、晦明、生殺,柔剛。萬民之恒事,男農,女工。貴賤之恒位,賢不肖不相妨。畜臣之恒道,任能毋過其所長。使民之恒度,去私而立公。
大意:
天地有不變的運動規律,民眾的生活有不變的事情,尊貴與卑賤有不變的標準,使用官員有不變的辦法,管理民眾有不變的法度。
天地間不變的現象有:四季的輪回、白天和黑夜的更替、生命與死亡的循環、柔弱與剛強的對立。民眾不變的事業是生產和分工的問題。貴賤有常,賢良的人和刁猾之輩不相妨礙。任用官吏應避免用非所長。管理民眾要堅持不謀私利。
第八節 物之終始
變恒過度,以奇相御。正、奇有位,而名形弗去。凡事無大小,物自為舍。逆順死生,物自為名。名形已定,物自為正。故唯執道者,能上明于天之反,而中達君臣之半,當密察于萬物之所終始,而弗為主。故能至素至精,浩彌無形,然后可以為天下正。
大意:
事物的變化超過了一定的限度,就要有非常的手段來加以控制。正與奇各有所用各得其宜,事物才能保持持續而穩定的發展狀態。
任何事物,都有它自然的歸宿。要考察事物發展過程中逆、順、死、生的種種狀態,人們自然的會為其賦予名相。名與形的關系確定了,人們自然會把它作為判斷是非的依據。
所以只有掌握了道之體、用的人,才能上明于自然之理,對權勢關系了然于心,又能細密的洞察萬物起源與終結的因由,做到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唯其如此,才能對至素至精、浩彌無形的道有所體認,并最終成為人們學習的榜樣
黃帝四經哪個譯得好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黃帝四經、黃帝四經哪個譯得好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