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是誰 白居易的事跡
很多朋友對于白居易是誰和白居易的事跡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白居易簡介
所屬分類:書法家簡介
白居易(772~846),漢族,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下邽(今陜西渭南)人,是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唐代詩人和文學家,有“詩魔”和“詩王”之稱,他的詩在中國、日本和朝鮮等國有廣泛影響,與元稹共同發起了“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其曾祖父遷居下邽(音guī)(今陜西渭南北),其祖父白湟又遷居河南新鄭。唐代宗大歷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新鄭城西的東郭宅村(今東郭寺)降生了。白居易晚年長期居住在洛陽香山,號“香山居士”。武宗會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白居易去世于洛陽,葬于洛陽香山,享年75歲。他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寫詩悼念他說:“綴玉連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謚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白居易簡介,歌詩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感嘆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對后世頗有影響,是我國文學史上相當重要的詩人。 元和時曾任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因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晚年好佛。他一生作詩很多,以諷喻詩為最有名,語言通俗易懂,被稱為“老嫗能解”。敘事詩中《琵琶行》、《長恨歌》等極為有名。
鄧肖達曾說:“正是因為白樂天的詩老嫗能解,才確立了他的詩在人民心中的地位。”
白居易的詩在當時流傳廣泛,上自宮廷,下至民間,處處皆是,其聲名還遠播新疆和朝鮮、日本。白詩對后世文學影響巨大,晚唐皮日休、宋代陸游及清代吳偉業、黃遵憲等,都受到白居易的詩的啟示。白居易的詩歌在日本的影響最大,他是日本最喜歡的唐代詩人,在日本的古典小說中常常可以見到引用他的詩文,可以說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中國唐代詩歌的風云人物。
晚年與劉禹錫友善,稱劉白白居易簡介,提倡歌詩發揮美刺諷喻作用。其詞極有特色,以風格明麗見長,為后世詞人所推崇。
白居易的主要作品有:《長恨歌》《琵琶行》《賦得古原草送別》《錢塘湖春行》《暮江吟》《憶江南》《大林寺桃花》《同李十一醉憶元九》《直中書省》《長相思》《題岳陽樓》《觀刈麥》《宮詞》 《問劉十九》《買花》 《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饑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
白居易早年熱心濟世,強調詩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樂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確實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盡規”,與杜甫的“三吏”、“三別”同為著名的詩史。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琵琶行》則代表他藝術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場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長別,世事從今口不言”,但仍寫了許多好詩,為百姓做過許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著紀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也寫過一些小詞。贈劉禹錫詩云: “古歌舊曲君休聽, 聽取新詞《楊柳枝》”,可見他曾自度一些新詞。其中《花非花》一首,頗具朦朧之美。
唐朝詩人白居易簡介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太原(今屬山西)人。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元和三年(808)拜左拾遺,后貶江州(今屬江西)司馬,移忠州(今屬四川)刺史。下面是唐朝詩人白居易簡介。
出生亂世
唐代宗大歷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于河南鄭州新鄭東郭宅(今新鄭市東郭寺村)一個“世敦儒業”的中小官僚家庭。白居易出生之后不久,河南一帶便發生了戰爭。蒲鎮李正己割據河南十余州,戰火燒得民不聊生。白居易二歲時,任鞏縣令的祖父卒于長安,緊接他的祖母又病故。白居易的父親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戶參軍授徐州彭城縣縣令(公元780年),一年后因白季庚與徐州刺史李洧堅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別駕,為躲避徐州戰亂,他把家居送往宿州符離安居。白居易得以在符離度過了童年時光。而白居易聰穎過人,讀書十分刻苦,讀得口都生出了瘡,手都磨出了繭,年紀輕輕的,頭發全都白了。
仕官生活
806年,白居易罷校書郎。同年四月試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科,及第,授盩庢縣(今西安周至縣)尉。807年,任進士考官、集賢校理,授翰林學士。808年任左拾遺,迎取楊虞卿從妹為妻。810年改任京兆府戶部參軍,811年母親陳氏去世,離職丁憂,歸下邽。814年回長安,授太子左贊善大夫。
任左拾遺時,白居易認為自己受到喜好文學的皇帝賞識提拔,故希望以盡言官之職責報答知遇之恩,因此頻繁上書言事,并寫大量的反應社會現實的詩歌,希望以此補察時政,乃至于當面指出皇帝的錯誤。白居易上書言事多獲接納,然而他言事的直接,曾令唐憲宗感到不快而向李絳抱怨:“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無禮于朕,朕實難奈。”李絳認為這是白居易的一片忠心,而勸諫憲宗廣開言路。
貶謫江州
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張嚴緝兇手,被認為是越職言事。其后白居易又被誹謗:母親看花而墜井去世,白居易卻著有“賞花”及“新井”詩,有害名教。遂以此為理由貶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818年冬,被任命為忠州(今重慶市忠縣)刺史,819年到任。820年夏,被召回長安,任尚書司門員外郎。
白居易的母親雖因看花墜井去世,然而白居易早有許多詠花之作,而依宋代的紀錄,新井詩作于元和元年左右(新井詩今已失傳),可見此事不能構成罪名。他被貶謫的主因,很可能與他寫諷諭作品而得罪當權者有關。貶謫江州是白居易一生的轉折點:在此之前他以“兼濟”為志,希望能做對國家人民有益的貢獻;至此之后他的行事漸漸轉向“獨善其身”,雖仍有關懷人民的心,表現出的行動卻已無過去的火花了。然而白居易在江州雖不得志,大體上仍能恬然自處,曾在廬山香爐峰北建草堂,并與當地的僧人交游。
818年,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簡至江州與白居易相聚。當白居易被任命為忠州刺史時,白行簡也一同與兄長溯江而上。途中與元稹相遇于黃牛峽,三人相游之處被稱為三游洞。在忠州任職的時間,白居易在忠州城東的山坡上種花,并命名此地為“東坡”。
任職蘇杭
820年冬,轉任主客郎中、知制誥。821年,加朝散大夫,始正式著五品緋色朝服,(緋色即朱色,為五品以上官員所用的服色。)轉上柱國,又轉中書舍人。822年,白居易上書論當時河北的軍事,不被采用,于是請求到外地任職,7月被任命為杭州刺史,10月到任。任內有修筑西湖堤防、疏浚六井等政績。824年5月,任太子左庶子分司東都,秋天至洛陽,在洛陽履道里購宅。825年,被任命為蘇州刺史,5月到任。826年因病去職,后與劉禹錫相伴游覽于揚州、楚州一帶。
在杭州刺史任內,見杭州有六口古井因年久失修,便主持疏浚六井,以解決杭州人飲水問題。又見西湖淤塞農田干旱,因此修堤蓄積湖水,以利灌溉,舒緩旱災所造成的危害,并作《錢塘湖石記》,將治理湖水的政策、方式與注意事項,刻石置于湖邊,供后人知曉,對后來杭州的治理湖水有很大的影響。離任前,白居易將一筆官俸留在州庫之中作為基金,以供后來治理杭州的官員公務上的周轉,事后再補回原數。當這筆基金一直運作到黃巢之亂時,當黃巢抵達杭州,文書多焚燒散失,這筆基金才不知去向。
西湖有白堤,兩岸栽種有楊柳,后世誤傳這即是白居易所修筑的堤,而稱之為白公堤。事實上這道“白堤”在白居易來杭州之前已存在,當時稱為“白沙堤”,且見于白居易的詩作之中。
當白居易在杭州時,元稹亦從宰相轉任浙東觀察使,浙東、杭州相去并非太遠,因而二人之間有許多往還的贈答詩篇。當白居易任滿離開杭州時,元稹要求白居易交出全部的.作品,編成《白氏長慶集》五十卷。
在蘇州刺史任內,白居易為了便利蘇州水陸交通,開鑿了一條長七里西起虎丘東至閶門的山塘河,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叫“七里山塘”,簡稱“山塘街”。
晚年生活
827年,白居易至長安任秘書監,配紫金魚袋,換穿紫色朝服(三品以上官員所用的服色)。828年,轉任刑部侍郎,封晉陽縣男。829年春,因病改授與太子賓客分司,回洛陽履道里。830年12月,任河南尹。831年七月元稹去世。832年,為元稹撰寫墓志銘,元家給白居易潤筆的六七十萬錢,白居易將全數布施于洛陽香山寺。833年,因病免河南尹,再任太子賓客分司。835年,被任命為同州刺史,辭不赴任,后改任命為太子少傅分司東都,封馮翊縣侯,仍留在洛陽。839年10月得風疾。841年,罷太子少傅,停俸。842年,以刑部尚書致仕,領取半俸。846年8月去世,贈尚書右仆射。葬于龍門(今龍門石窟之白園)。
晚年的白居易大多在洛陽的履道里第度過,與劉禹錫唱和,時常游歷于龍門一帶。作《池上篇》、《醉吟先生傳》自況。845年,白居易74歲,尚在履道里第舉行“七老會”,與會者有胡杲、吉皎、鄭據、劉真、盧貞、張渾與白居易;同年夏,以七老合僧如滿、李元爽,畫成“九老圖”。白居易晚年篤信佛教,號香山居士,為僧如滿之弟子。
晚年白居易的生活,大多是以“閑適”的生活反應自己“窮則獨善其身”的人生哲學。而844年,73歲的白居易出錢開挖龍門一帶阻礙舟行的石灘,事成后作詩《開龍門八節石灘詩二首并序》留念,詩中仍反映出他“達則兼濟天下”的人生觀。
洛陽安逝
武宗會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十四日(9月8日),白居易去世于洛陽,葬于洛陽香山,享年75歲。他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寫詩悼念他說:“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敝小栋资祥L慶集》,共有七十一卷。
人物成就
白居易是中唐時期影響極大的大詩人,他的詩歌主張和詩歌創作,以其對通俗性、寫實性的突出強調和全力表現,在中國詩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與元九書》中,他明確說:“仆志在兼濟,行在獨善。奉而始終之則為道,言而發明之則為詩。謂之諷諭詩,兼濟之志也;謂之閑適詩,獨善之義也?!庇纱丝梢钥闯?,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諷喻、閑適、感傷、雜律四類詩中,前二類體現著他 “奉而始終之”的兼濟、獨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視。同時提出了自己的文學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而他的詩歌主張,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諷諭詩的創作而發的。
早在元和初所作《策林》中,白居易就表現出重寫實、尚通俗、強調諷喻的傾向:“今褒貶之文無核實,則懲勸之道缺矣;美刺之詩不稽政,則補察之義廢矣?!罗o賦合炯戒諷喻者,雖質雖野,采而獎之?!?六十八《議文章》)詩的功能是懲惡勸善,補察時政,詩的手段是美刺褒貶,炯戒諷喻,所以他主張: “立采詩之官,開諷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六十九《采詩》)他反對離開內容單純地追求“宮律高”、“文字奇”,更反對齊梁以來“嘲風月、弄花草”的艷麗詩風。在《新樂府序》中,他明確指出作詩的標準是:“其辭質而徑,欲見之者易諭也;其言直而切,欲聞之者深誡也;其事核而實,使采之者傳信也;其體順而肆,可以播于樂章歌曲也。”這里的“質而徑”、“直而切”、 “核而實”、“順而肆”,分別強調了語言須質樸通俗,議論須直白顯露,寫事須絕假純真,形式須流利暢達,具有歌謠色彩。也就是說,詩歌必須既寫得真實可信,又淺顯易懂,還便于入樂歌唱,才算達到了極致。
白居易對詩歌提出的上述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補察時政。所以他緊接著說:“總而言之,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也?!?(《新樂府序》)在《與元九書》中,他回顧早年的創作情形說:“自登朝來,年齒漸長,閱事漸多,每與人言,多詢時務;每讀書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睘闀r為事而作,首要的還是“為君”而作。他也說:“但傷民病痛,不識時忌諱”(《傷唐衢二首》其二),并創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諷諭詩,但總體指向卻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因為只有將民情上達天聽,皇帝開壅蔽、達人情,政治才會趨向休明。
《琵琶行》與《長恨歌》是白居易寫得最成功的作品,其藝術表現上的突出特點是抒情因素的強化。與此前的敘事詩相比,這兩篇作品雖也用敘述、描寫來表現事件,但卻把事件簡到不能再簡,只用一個中心事件和兩三個主要人物來結構全篇,諸如頗具戲劇性的馬嵬事變,作者寥寥數筆即將之帶過,而在最便于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寫和環境氣氛渲染上,則潑墨如雨,務求盡情,即使《琵琶行》這種在樂聲摹寫和人物遭遇敘述上著墨較多的作品,也是用情把聲和事緊緊聯結在一起,聲隨情起,情隨事遷,使詩的進程始終伴隨著動人的情感力量。除此之外,這兩篇作品的抒情性還表現在以精選的意象來營造恰當的氛圍、烘托詩歌的意境上。如《長恨歌》中“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琵琶行》中 “楓葉荻花秋瑟瑟”“別時茫茫江浸月”等類詩句,或將凄冷的月色、淅瀝的夜雨、斷腸的鈴聲組合成令人銷魂的場景,或以瑟瑟作響的楓葉、荻花和茫茫江月構成哀涼孤寂的畫面,其中透露的凄楚、感傷、悵惘意緒為詩中人物、事件統統染色,也使讀者面對如此意境、氛圍而心靈搖蕩,不能自已。
白居易的簡介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圖片參考:zh. *** /skins-1.5/mon/images/magnify-clip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其先祖太原(今屬山西)人,后遷居唐下邽(今陜西渭南縣附近)人,生于唐代宗大歷七年,卒于武宗會昌六年。貞元進士,官至校書郎、贊善大夫,后因宰相武元衡事貶江州司馬。長慶年間(821年-824年)任杭州刺史,寶歷二年(825年),調任蘇州刺史,后任太子少傅,因不緣附黨人,乃移病分司東都。會昌二年,以刑部尚書致仕,最后卒于洛陽的香山。白居易文章精切,尤工詩,作品平易近人,老嫗能解,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晚年放意詩酒,號醉吟先生。初與元稹相酬詠,號為「元白」,又與劉禹錫齊名稱為「劉白」。著有《白氏長慶集》等。尊號為「詩魔」。 目錄 [隱藏] 1 白居易的詩歌2 白居易的政績3 傳聞軼事4 注釋5 參看 [編輯] 白居易的詩歌 他的詩歌現存近3000首。他曾將自己的詩分為諷諭、閑適、感傷和雜律四類。他最為重視的是諷諭詩。但他影響最大的是新樂府詩。代表作《新樂府》50首,集中體現了詩人「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的詩歌理論,對當時社會的諸多問題提出了比較系統的規諫之辭。 如《賣炭翁》序為:「苦宮市也」,揭露朝廷以宮市方式強行劫奪百姓資財。但《新樂府》詩也存在著從理念出發,形象性和感染力不足的缺憾。白居易的感傷詩中最有名的是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琵琶行》。《長恨歌》描寫唐玄宗和楊貴妃的 愛情悲劇故事。前半篇對唐玄宗的好色荒淫,不理朝政而導致安史之亂有所諷刺,這是引起「長恨」的原因。后半篇卻以充滿同情筆法描寫唐玄宗的相思之情,使全 詩的主題思想從諷刺轉為同情和美化李,楊的執著愛情。這是長恨的正文。在藝術的表現上,前半篇寫實,后半篇穿插虛構的情節和幻想的仙境。全詩語言聲調優 美,抒情和敘事交融一體,有很高的藝術成就。 白居易的詩歌平易淺進,在當時已經流播很廣,甚至遠及「日本、暹羅(泰國)諸國」。 [編輯] 白居易的政績 唐長慶年間(821年-824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見杭州有六口古井因年久失修,干枯無水,便主持重修六井,以利農田灌溉。又見西湖舊堤倒塌,往往造成農田干旱,因此修建一道從西湖斷橋到孤山的長堤,在堤的兩岸栽種楊柳,既修水利又美化西湖;后人稱這條長堤為白堤。寶歷二年(825年),白居易調任蘇州刺史,為了便利蘇州水陸交通,開鑿了一條長七里西起虎丘東至閶門的山塘河,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叫「七里山塘」,簡稱「山塘街」。 [編輯] 傳聞軼事 唐時官員流連妓院風氣興盛,清人趙甌嘗有描繪其時之詩曰:「風流太守愛魂銷,到處春翹有舊游;相見當時疏朝綱,尚無官吏宿娼條?!埂杜f唐書·白居易傳》載:「初,居易罷杭州,歸洛陽,于履道里得故散騎常侍楊憑宅,竹木池館,有林泉之致。家妓樊素、小蠻者,能歌善舞?!拱拙右鬃髟娰澋溃骸笝烟曳乜冢瑮盍⌒U腰?!购笫佬≌f家多有描述其私生活,真實與否,或未可知。如北宋錢易《南部新書》載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嘗蓄妓,「白樂天任杭州刺史,攜妓還洛,后又遣回錢塘。故劉禹錫有詩答曰:『其那錢塘蘇小小,憶君淚染石榴裙?!弧筟1]。元、白二人交情好,有時相易其妓[2][3]。1997年,舒蕪在 《讀書》雜志第三期上發表《偉大詩人的不偉大的一面》,指責白居易狎妓而不尊重女性。寶歷中赴蘇州刺史任上,白居易詩《對酒吟》中已經可以看到家妓的描 寫:「公門衙退掩,妓席客來鋪。履舄從相近,謳吟任所須?!拱拙右椎摹督舷卜晔捑艔?,因話長安舊游,戲贈五十韻》寫盡了妓院的風情萬種。 而據石繼航所著之《長安月下紅袖香:盛世浮華中的女子背影》一書所述,舒蕪之文有描繪白居易成為老 *** 之嫌[4],其書亦指白居易與家妓樊素和小蠻感情良好,但未知有否越軌事,然即使有,亦非狎玩,可說是兩情相悅[5]。由此可知,白居易與妓之事,實非重要,且其時文人幾乎皆有,不應獨責白居易。 另,值得一提,宋《廣韻》曰︰「妓,女樂也。」,足見其時之妓非專指賣春者,亦包括以表演、娛賓為業的藝妓、歌妓等,即女藝人,實情如何,今人難以定斷。 [編輯] 注釋 ↑ 宋龔明之《吳中紀聞》說「樂天為郡時,嘗攜容滿、張態等十妓,夜游西湖武丘寺,嘗賦紀游詩。為見當時郡政多暇,而吏議甚寬,使在今日,必以罪聞矣!」;蔣一葵《堯山堂外紀·唐·劉禹錫》也記:「白樂天任杭州刺史,攜數妓還洛陽,后卻還錢塘?!埂?蔣一葵《堯 山堂外紀·唐·劉禹錫》:「商玲瓏,余杭歌者也。白樂天作郡日,賦歌與之云:『罷胡琴,掩秦瑟,玲瓏再拜歌初畢。誰道使君不解歌,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 曉丑前鳴,白日催年酉后沒。腰間赤綬系未穩,鏡里朱顏看已失。玲瓏玲瓏奈老何,使君歌了汝更歌。』時元微之在越州聞之,厚幣邀去,月余始遣還,贈之詩兼寄 樂天云:『休遣玲瓏唱我詞,我唱多是寄君詩。明朝又向江頭別,月落潮平是去時?!弧埂?長慶二年,白居易以中書舍人出任杭州刺史。杭州有官妓商玲瓏、謝好好者,巧與應對,善歌舞。白居易日以詩酒與之寄興。元稹在越州聞之,厚幣來邀玲瓏,白遂 遣去,使盡歌所唱之曲。后元稹送玲瓏歸,作詩寄白居易云:「休遣玲瓏唱我詞,我詞都是寄君詩。卻向江邊整回棹,月落潮平是去時?!梗ā短普Z林》)↑ 來源︰第31節:家姬卷 綠珠垂淚滴羅巾(2), 今引文如下︰「由此可見,白居易對樊素、小蠻是相當好的。但近來網上有一股風氣,直斥白居易是「老流氓」,以白居易曾蓄妓,并寵愛樊素、小蠻為證據,對白 老爺子口誅筆伐,大有斗倒批臭之勢,以至于不少對唐代歷史背景缺乏了解的讀者,誤信為真,嚴重影響了白居易的聲譽。好好的一個大詩人,現在幾乎等同于老淫 魔。溯其本源,大概是因為1997年,舒蕪曾在《讀書》雜志第三期上發表過一篇叫做《偉大詩人的不偉大的一面》的文章而引起的。 」↑ 來源︰第33節:家姬卷 綠珠垂淚滴羅巾(4), 今引文如下︰「由此看來,韓愈老師這樣貌似正統的人,在狎妓方面其實比白居易有過之而無不及。從樊素和白居易臨別時傷心落淚看,白居易待她們倒是有真情 的。換成韓愈的『柳枝』,本來就想跑,一說放她走,還不拔腿飛奔絕塵而去?樊素一直陪伴在白居易身邊達十四年之久,白居易曾向當時的宰相裴度要了一匹好 馬,裴度大概聽說過樊素的芳名,于是寫信給白居易,并有詩說:『君若有心求逸足,我還留意在名姝?!灰怨湃恕呵Ы鹈R換小妾』為借口想要走樊素,雖然裴度 是當朝宰相,有權有勢,但白居易卻依舊難以割舍,寫詩婉拒了裴度,說:『安石風流無奈何,欲將赤驥換青娥。不辭便送東山去,臨老何人與唱歌?』由此可見, 白居易還是相當深情的。這比蘇軾拿春娘換馬,以致春娘一怒之下碰槐樹而死要強多了?!?,「所以說,痛罵白居易是『老流氓』的人,一定要充分了解當時的社會 環境再下結論,其實白居易的行為完全沒有什么出格的地方,當時也沒有人以此事來非議他。我們看古人,不能以現在的道德標準來卡,如果按現代的觀念,賈寶玉 還未成年,就和襲人試了『云雨情』,又和秦鐘等搞同性戀,肯定是不良少年,還值得林妹妹愛得一塌糊涂嗎?鐵面無私的包公也公開有二奶(小妾),杜牧公開嫖 娼,放現在肯定要因『生活作風』問題而弄得影響極壞,十有八九要丟官去職。 」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后世遷居下邽(今西省渭南縣),大歷七年(772)生于新鄭(今河南省新鄭縣)。他生活在官宦擅權、藩鎮割據、民不聊生的中唐時期;家庭政治地位屬中下層。因西河兵亂,十一二歲則避亂江南,漂泊于蘇、杭、越中一帶。青少年時代刻苦攻讀,以祈振興家道。十五六歲的時候,他帶著美好旳幻想來到了長安,以《賦得古原草送別》一詩嶄露頭角,得到老前輩顧況的賞識。他在長安得了一些日子,逐漸感到周圍的冷漠與污濁。他知道長安不可能有自己的進身之階,最后便失望地離去。 二十九歲那年,白居易考取了進士。元和元年(806)四月,憲宗策試賢良方正能言直諫科舉人?;矢?、牛僧孺、李宗閔在對策中苦詆時政,忤犯宦官,結果因宦官反對不得居上第,考策官、復策官亦遭貶斥。白居易憤然上書,主持公道。他因直言敢諫,為執政者所忌。 元和十年,藩鎮李師道、不承宗遣人到長安刺殺宰相武元衡。白居易上疏請急捕賊,以雪國恥,為執政者所惡,以莫須有的罪名貶江州司馬。自此淪落天涯,悲憤悒郁。 元和十三年十二月,白居易遷忠州刺史,政治上有了轉機。他吸取過去的教訓,采取明保身、隨遇而安的處世態度,并從此心向佛、道。長慶元年(821),任尚書主客郎中,知制誥,又轉上柱國,可謂官運亨通。為避免卷進政治斗爭漩渦,他請求外遷,先后任杭州、蘇州刺史。在杭州任上,他疏理六井、筑堤蓄水,以利灌溉。離任之時,他還將治水要領寫成《錢唐湖石記》,刊于石上,使繼任者知曉。據說離開杭州時,他把官俸留在州庫,作為公家緩急之需。他為官認真,深得百姓愛戴,任滿離蘇時,父老泣別,相送十里。大和元年(827),改任秘書監,又回到了長安。大和二年正月,授部侍郎。次年,白居易五十八歲了,他深感年老力乏、宦途多險,便決意引退。春天,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自此長別帝京。在東都洛陽,他過書”中隱”的生活。既可保富貴,又能遠禍全身。會昌六年(846)逝于洛陽。相傳他去世之后,在洛陽龍門過往的行人,都到他墓前邐酒祭奠,以致墓前方丈之土,常成泥濘。
圖片參考:chiculture/0306b17/images/0306_b17_01 圖片參考:chiculture/0306b17/images/0306_b17_02 圖片參考:chiculture/0306b17/images/0306_b17_03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大詩人。他的詩句簡潔樸實、淺顯易懂,很受人們的歡迎。他怎能做到這一點的呢? 原來白居易是一個對自己要求很嚴格的人,他寫完一首詩后,雖然自己也覺得不錯,但總想聽聽別人的意見再作修改。有一次,鄰家的老婆婆正坐在屋外,白居易就把剛寫成的詩一句一句念給她聽,又問她哪里聽不懂。老婆婆不客氣地指出來,白居易便回去修改,改完后又讀給她聽,如此反復修改了好幾次,直到老婆婆完全聽懂為止。 有人問他為何要向教育水平不高的老婆婆請教,白居易解釋說:「我的詩是寫給老百姓看的,假如連一個不識字的老婆婆都聽不懂,那寫來有什么用呢?」
參考: chiculture/0306b17/0306b17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
唐代詩人
字樂天
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原籍山西太原
祖上遷下陜西渭南. 晚年官太子少傅
謚號“文”
世稱白傅
白文公. 生平 他生于“世敦儒業”的中小官僚家庭. 生地鄭州新鄭(今河南新鄭縣). 11歲起
因戰亂顛沛流離五、六年. 少年時讀書刻苦. 貞元十六年(800)中進士
十八年
與元稹同舉書判拔萃科. 二人訂交. 以后詩壇元白齊名. 十九年春
授秘書省校書郎. 元和元年(806)
罷校書郎
撰《策林》75篇
登“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科”
授縣尉. 作《觀刈麥》、《長恨歌》. 元和二年回朝任職
十一月授翰林學士
次年任左拾遺. 四年
與元稹、李紳等倡導新樂府運動. 五年
改京兆府戶曹參軍. 他此時仍充翰林學士
草擬詔書
參與國政. 他能不畏權貴近
直言上書論事. 元和六年
他因母喪居家
服滿
應詔回京任職. 十年
因率先上疏請急捕刺殺武元衡兇手
被貶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 次年寫下《琵琶行》. 開始“吏隱”
在廬山建草堂
思想從“兼濟天下”轉向“獨善其身”
閑適、感傷的詩漸多. 元和十三年
改忠州刺史
十五年還京
累遷中書舍人. 因朝中朋黨傾軋
于長慶二年(822)請求外放
先后為杭州、蘇州刺史
頗得民心. 文宗大和元年(827)
拜秘書監
明年轉刑部侍郎
四年
定居洛陽. 后歷太子賓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職. 會昌二年(842)以刑部尚書致仕. 在洛陽以詩、酒、禪、琴及山水自娛
常與劉禹錫唱和
時稱劉白. 會昌四年
出資開鑿龍門八節石灘以利舟民. 75歲病逝
葬于洛陽龍門香山琵琶峰
李商隱為其撰寫墓志. 詩歌理論 白居易的思想
綜合儒、釋、道三家. 立身行事
以儒家“達則兼濟天下
窮則獨善其身”為指導思想. 其“兼濟”之志
以儒家仁政為主
也包括黃老之說、管蕭之術和申韓之法;其“獨善”之心
則吸取了老莊的知足、齊物、逍遙觀念和佛家的“解脫”思想. 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貶江州司馬為界. 白居易不僅留下近3000首詩
還提出一整套詩歌理論. 他把詩比作果樹
提出“根情、苗言、華聲、實義”(《與元九書》)的觀點
他認為“情”是詩歌的根本條件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同上)
而情感的產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時政. 因此
詩歌創作不能離開現實
必須取材于現實生活中的各種事件
反映一個時代的社會政治狀況. 他繼承了《詩經》以來的比興美刺傳統
重視詩歌的現實內容和社會作用. 強調詩歌揭露、批評政治弊端的功能. 他在詩歌表現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則: “辭質而徑”
辭句質樸
表達直率; “言直而切”
直書其事
切近事理; “事核而實”
內容真實
有案可稽; “體順而肆”
文字流暢
易于吟唱(《新樂府序》). 他的這種詩歌理論對于促使詩人正視現實
關心民生疾苦
是有進步意義的. 對大歷(766﹛779)以來逐漸偏重形式的詩風
亦有針砭作用. 但過分強調詩歌創作服從于現實政治的需要
則勢必束縛詩歌的藝術創造和風格的多樣化. 文學創作 白居易曾將自己的詩分成諷諭、閑適、感傷和雜律四大類. 大體上
前三類為古體
后一類為近體. 前三類大致以內容區分
但有相交. 四類詩中
白氏自己比較重視前兩類
認為諷諭詩反映了“兼濟之志”;閑適詩顯示出“獨善之義”;都是他人生目標的直接體現. 感傷詩和雜律詩則“或誘于一時一物
發于一笑一吟
率然成章
非平生所尚”(《與元九書》). 諷諭詩是白詩中的精華. 代表作有《新樂府》50首
《秦中吟》10首. 它們廣泛反映了中唐社會生活各方面的重大問題
著重描寫了現實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 這些詩措辭激烈
毫無顧忌
突破了“溫柔敦厚”的詩教傳統
在古代批評時政的詩歌中十分突出. 諷諭詩在形式上多直賦其事. 敘事完整
情節生動
人物情節細致傳神. 另一部分諷諭詩則采用寓言托物的手法
借自然物象寄托政治感慨. 這兩類作品都是概括深廣
主題集中
形象鮮明
語言曉暢明白. 部分《新樂府》還采用“三、三、七”言句式
有民間通俗文藝的痕跡. 閑適詩多抒寫對歸隱田園的寧靜生活的向往和潔身自好的志趣. 不少詩也宣揚了知足保和、樂天安命的思想. 但也有些詩從側面表現對現實的不滿
說明他追求閑適只是無可奈何的解脫. 感傷詩以敘事長詩《長恨歌》、《琵琶行》最為著名. 《長恨歌》歌詠唐玄宗和楊貴妃的婚姻愛情故事
既有“漢皇重色思傾國”的寄諷
更有“此恨綿綿無絕期”的感傷和同情. 《琵琶行》則有“天涯淪落人”的遭際之感
且語言成就突出. 此二詩敘事曲折
寫情入微
善于鋪排烘托
聲韻流暢和諧
流傳甚廣. 白氏還有不少贈酬親朋篇什
情真意切
摯樸動人. 但這類詩中較多嘆老嗟病
傷往悼亡的傷感色彩及度脫塵囂的佛家思想. 雜律詩在白詩中最多
以一些耐人尋味的抒情山水小詩較著名
白描手法
寥寥幾筆
生意盎然. 另有一些鋪陳故實、排比聲律的長篇排律和杯光酒影、艷情風月的小詩
也頗為時人效仿. 白詩在當時流傳廣泛
上自宮廷
下至民間
處處皆是
其聲名還遠播新疆和朝鮮、日本. 白詩對后世文學影響巨大
晚唐皮日休、陸龜蒙、聶夷中、羅隱、杜l鯃b
宋代王禹?、梅堯臣、蘇軾、張耒、陸游及清代吳偉業、黃遵憲等
都受到白詩的啟示. 后代劇作家也多有據白詩故事進行再創作
如白樸、洪據《長恨歌》分別作《梧桐雨》、《長生殿》;馬致遠、蔣士銓據《琵琶行》分別作《青衫淚》、《四弦秋》. 白詩詞句
也多為宋、元、明話本所采用. 白居易不屬韓柳文學團體
但也是新體古文的倡導者和創作者. 其《策林》75篇
識見卓著
議論風發
詞暢意深
是追蹤賈誼《治安策》的政論文;《與元九書》洋洋灑灑
夾敘夾議
是唐代文學批評的重要文獻. 《草堂記》、《冷泉亭記》、《三游洞序》、《荔枝圖序》等文
均文筆簡潔
旨趣雋永. 為唐代散文中的優秀之作. 白居易還是詞創作的有力推動者
《憶江南》、《浪淘沙》、《花非花》、《長相思》諸小令
為文人詞發展開拓了道路.
參考: yahoo
白居易是誰 ?
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晚年曾官至太子少傅。到了其曾祖父時,又遷居下邽(音guī)(今陜西渭南北)。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陽城,葬于香山。與李白、杜甫并稱“李杜白”?,F實派詩人。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
關于白居易是誰和白居易的事跡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