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干的詩有哪些 方才的詩句
大家好,關于方干的詩有哪些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方才的詩句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元日方干古詩原文及翻譯
元日方干古詩原文及翻譯如下:
元日·晨雞兩遍報
【作者】方干 【朝代】唐
晨雞兩遍報更闌,刁斗無聲曉漏干。暖日映山調正氣,東風入樹舞殘寒。
軒車欲識人間感,獻歲須來帝里看。才酌屠蘇定年齒,坐中惟笑鬢毛斑。
譯文如下:
晨雞兩遍報更闌,刁斗無聲理解漏。暖日映山調正氣,東風入樹舞殘冷。
軒車想認識的人之間感,新年要來帝里看。剛飲屠蘇確定年齡,因中只有笑兩鬢白發的人。
方干(809—888)字雄飛,號玄英,睦州青溪(今淳安)人。擅長律詩,清潤小巧,且多警句。其詩有的反映社會動亂,同情人民疾苦;有的抒發懷才不遇,求名未遂的感懷。文德元年(888年),方干客死會稽,歸葬桐江。
門人相與論德,謚曰“玄英先生”,并搜集他的遺詩370余篇,編成《方干詩集》傳世。《全唐詩》編有方干詩6卷348篇。宋景佑年間,范仲淹守睦州,繪方干像于嚴陵祠配享。
徐凝一見器之,授以詩律。唐憲宗元和三年舉進士。錢塘太守姚合視其貌陋,缺唇,卑之。懿宗咸通中,隱居會稽鏡湖。有詩集。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方干唐詩原文及鑒賞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方干
舉目縱然非我有,
思量似在故山時。
鶴盤遠勢投孤嶼,
蟬曳殘聲過別枝。
涼月照窗攲枕倦,
澄泉繞石泛觴遲。
青云未得平行去,
夢到江南身旅羈。
方干詩鑒賞
這首詩,是詩人旅居洋州時寫的。洋州,今陜西洋縣,在漢水北岸。
首句以“非我有”扣詩題“旅次”,說明舉目所及都是異地之景,托出自己落泊失意、他鄉作客的境遇,透露出一種悲涼的情調。次句寫詩人觸景而起對家鄉的思念。身處異地而情懷故鄉,不難想見其失意之狀和內心的苦澀。“舉目”、“思量”是詩人由表及里的自我寫照,抬首低眉之間,蘊藏著深沉的感慨。
第二聯寫鶴從高空向孤嶼盤旋而下,蟬鳴未止,拖著尾聲飛向別的樹枝。詩人寫景寄情,即以鶴蟬自況,前者超俗,后者清高。這是說自己空有才學,不能凌云展翅,占枝高鳴,卻落得個異地依人、他鄉為客的境地,猶如這鶴投孤嶼、蟬過別枝一般。一個“投”字,一個“過”字,一個“孤”字,一個“別”字,寄寓著懷才不遇的身世之嘆,自怨自艾,自悲自嘆,卻又無可奈何。
“鶴盤遠勢投孤嶼,蟬曳殘聲過別枝”,這兩句前人十分稱贊,被認為是齊梁以來所未有過的佳句。(見尤袤《全唐詩話》)從寫景角度而言,詩人眼耳并用,繪形繪聲,傳神逼真,對蟬聲的描寫更有獨特之處。
駱賓王詩“西陸蟬聲唱”,許渾詩“蟬鳴黃葉漢宮秋”,黃庭堅詩“高蟬正用一枝鳴”,都寫蟬在通常情況下的鳴叫;而方干此詩,則是蟬在飛行過程中的叫聲,不僅蟬有動勢,而且聲有特色:詩人捕捉的是將止而未止的蟬聲,這種鳴叫有獨特的聲響和音色,能誘發讀者的想象。一“曳”字用得新穎別致,描摹精確傳神,前所罕見。
第三聯:“涼月照窗攲(qī欺)枕倦,澄泉繞石泛觴遲”。前一句寫月夜獨處。一個“涼”字,一個“倦”字,極寫詩人的冷寂凄楚,孤獨無聊。后一句轉換場景,寫飲宴泛觴的場面。泛觴是一種游戲,古時候,園林中常引水流入石砌的曲溝中,宴會時,把酒杯放置水面,任其漂浮,飄到誰的面前,就該誰飲酒。飲宴游戲,高朋滿座。詩人置身于這熱烈氣氛之中,卻神游于此情此景之外,他對著那在水池中慢慢流動的酒杯呆呆地出神,顯出一副寡言少歡的神情。
“泛觴遲”的“遲”字,既寫景,又出情。
這一聯,以月明之夜和宴樂之時為背景,用反襯的.手法,描寫詩人的自我形象。上下兩句場景雖然不同,人物形象如一,顯示出難以消解的情懷,卻又隱而不露。直到第四聯,作者才將內心的隱痛和盤道出。
“青云未得平行去,夢到江南身旅羈”,遺憾啊,仕途多阻,未能平步青云。雖然做夢都夢回江南故鄉,而此身卻在異地作客。末句以“身旅羈”和首句的“非我有”相照應,又回扣詩題的“旅次”二字。結構謹嚴。
從全詩的藝術風格來看,這一聯顯得過分率直而欠含蓄。不過,由于有了前面一系列的鋪墊和渲染,倒也使人覺得情真意切。
《題君山》唐代詩人方干,原文注釋翻譯
《題君山》是唐代詩人方干(一說程賀)創作的一首七絕。此詩首句寫曾在世外遇到女仙麻姑;次句說從麻姑處得知洞庭湖中本無君山;三、四句給出君山的來歷,原來竟是昆侖山上被海風吹來的一塊奇石。全詩運用奇特想象,從題外落筆,神化君山來歷,間接表現出君山的奇美,顯示出詩人的獨具匠心。
題君山⑴
曾于方外見麻姑⑵,聞說君山自古無⑶。
元是昆侖山頂石⑷,海風吹落洞庭湖⑸。
詞句注釋
⑴君山:在湖南洞庭湖口,又名湘山、洞庭山,山勢奇秀,景色旖旎。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湘水》:“湖( 洞庭湖 )中有君山……湘君之所游處,故曰君山矣。”
⑵于:一作“游”。方外:世外。指仙境或僧道的生活環境。《楚辭·遠游》:“覽方外之荒忽兮,沛罔象而自浮。”麻姑:神話中仙女名。傳說東漢桓帝 時曾應仙人王遠(字方平)召,降于蔡經家,為一美麗女子,年可十八九歲,手纖長似鳥瓜。蔡經見之,心中念曰:“背大癢時,得此爪以爬背,當佳。”方平知經心中所念,使人鞭之,且曰:“麻姑,神人也,汝何思謂爪可以爬背耶?”麻姑自云:“接侍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又能擲米成珠,為種種變化之術。事見晉葛洪《神仙傳》。
⑶“聞說”句:一作“說道君山此本無”。聞說,聽說。唐孟浩然《洛中訪袁拾遺不遇》詩:“聞說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⑷元:原來,原本。一作“云”。昆侖:山名,綿亙在今新疆、 *** 和青海,在古代傳說中是神仙遨游的地方。
⑸海風:颶風。海,古代稱塞外湖泊亦曰“海”。落:落到。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長江南岸,中國第二大淡水湖,素有“八百里洞庭”之稱。湘、資、沅、澧四水匯流于此,在岳陽縣城陵磯入長江。
白話譯文
曾經在世外見到麻姑,聽說君山古時候本無。
原是昆侖山頂一塊石,颶風吹來落入洞庭湖。
整體賞析
洞庭湖中的君山,由于美麗的湖光山色與動人的神話傳說,激發過許多詩人的想象,寫下許多美麗篇章,如“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劉禹錫《望洞庭》),“疑是水仙梳洗處,一螺青黛鏡中心”(雍陶《題君山》)等等,這些為人傳誦的名句,巧比妙喻,盡態極妍,異曲同工。方干這首《題君山》寫法上全屬別一路數,他采用了“游仙”的格局。
“曾于方外見麻姑”,就像訴說一個神話。詩人告訴讀者,他曾神游八極之表,奇遇仙女麻姑。這個突兀的開頭似乎有些離題,令人不知它與君山有什么關系。其實它已包含有一種匠心。方外神仙正多,單單遇上麻姑,就有意思了。據《神仙外傳》,麻姑雖然看上去“年可十八九”,卻是三見滄海變作桑田,所以她知道的新鮮事兒不少。
“聞說君山自古無”,這就是麻姑對詩人提到的一件新鮮事。次句與首句的起承之間,在情節上有一個跳躍,那就是詩人向麻姑打聽君山的來歷。人世之謎有很多,詩人單問這個,也值得玩味。那煙波浩渺的八百里瓊田之中,兀立著這樣一座玲瓏的君山。詩人泛舟湖面,“四顧凝無地,中流忽有山”(許棠《過君山》),這個發現,使他驚喜不已;同時又感到這奇特的君山,必有一個不同尋常的來歷,從而困惑不已。詩人大約就是帶著這個問題去方外求教的。詩中雖然無一字正面實寫君山的形色,完全從虛處落筆,閑中著色,卻傳達出了君山給人的奇異感受。“君山自古無”,這一說法既出人意表,很新鮮,又證實了人們的揣想。寫“自古無”,是為引出“何以有”。詩人不一下子說出山的來歷,似乎是故弄玄虛,這種效果猶如是古代演義里的“且聽下回分解”。
“元是昆侖山頂石,海風吹落洞庭湖。”不說則已,一說驚人:原來君山是昆侖頂上的一塊靈石,被巨大的海風吹落洞庭的。昆侖山,在古代傳說中是神仙遨游的地方,上有瑤池閬苑,而且有很多美玉。古人常用“昆岡片玉”來形容世上罕有的珍奇。傳說昆侖山是神仙遨游之所,上有瑤池閬苑,而且有很多美玉。詩中把“君山”設想為“昆侖山頂石”,用意正在于此。“海風吹落”一句,想象奇瑰。詩人在《題寶林寺禪者壁》中寫道:“臺殿漸多山更重,卻令飛去即應難。”題下自注:“山名飛來峰。”這首作品中的想象也受到了“飛來峰”一類傳說的影響。
全詩運用奇特想象,從題外落筆,神化君山來歷,間接表現出君山的奇美。這就是所謂“超以象外,得其圜中”(司空圖《詩品》)。
關于方干的詩有哪些和方才的詩句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