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游早行如何描繪環(huán)境 少年游 早行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少年游早行如何描繪環(huán)境,以及少年游 早行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少年游早行的表現(xiàn)手法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又有襯托,擬人。
賞析:詩人用“霽霞”“曉月”“殘星”、行人稀少的山徑和啼鳥聲等意象(景物)早的。有以動襯靜(以聲襯靜)的表達了詞人輕松愉快的心境,“心共馬蹄輕”直接寫心境的輕快愉悅,也擬人的手法(借景抒情)青山流水皆有情,賞心悅目。
少年游.早行
【宋詞-《少年游》-楊億】
[編輯本段]
年代:【宋】 作者:【楊億】 體裁:【詞】
江南節(jié)物,水昏云淡,飛雪滿前村。
千尋翠嶺,一枝芳艷,迢遞寄歸人。
壽陽妝罷,冰姿玉態(tài),的的寫天真。
等閑風雨又紛紛,更忍向、笛中聞。
楊億詞作鑒賞
此為詠梅之作。全詞以寫景始,以抒情終,通過風雪交加之際不畏風刀霜劍的梅花這一物象,抒寫了作者別有懷抱的人生感慨。詞中借景言情,即景發(fā)感,營造出一個深婉蘊藉、若即若離、空朦柔美的意境。
上片起首三句,點明地點江南,時令為嚴冬,刻劃出風雪肅殺中的景象,為寫迎冰雪而開的早梅作鋪墊。此處既沒有點破梅,又沒有刻畫梅,卻從“水昏云淡”中、前村飛雪中,烘托出梅的“冰姿玉態(tài)”來,把梅的傲雪精神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后面三句,開始直接寫梅花。“翠嶺”,指位于粵、贛交界處的梅嶺,據(jù)傳張九齡為相,令人開鑿新路,沿途植梅,故有是稱。“迢遞寄歸人”,暗用南朝宋人陸凱贈范曄的詩:“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下片具體描繪梅的“芳艷”,并風雨摧殘的物象中寄托詞人的惆悵和傷感,達到托物抒懷、借景言情的目的?!皦坳枈y罷”,用壽陽公主梅落額上的典故。據(jù)唐韓鄂《歲華紀麗。人日梅花妝》云:南朝宋武帝女壽陽公主曾經(jīng)睡含章殿的檐下,梅花落到她的額上,成五出之花,怎么拂拭也留著花的印痕,宮中爭相摹仿,于是有所謂梅花妝?!氨恕倍?,是作者對不懼風雪、冰肌玉骨的梅花的高度贊美?!暗乳e”一句寫梅花遭到風雨的摧殘,寄托了詞人的升沉之感,芳菲纏綿之中,具沉郁頓挫之致。詞人這里用一個“又”字表示自己同樣人生旅途上歷經(jīng)風波;又用了“等閑”兩字來表達其遭到摧殘的“平白無故”。“更忍向、笛中聞”,是以情語作結(jié),辭鋸遠,真味無窮,化用了李白“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與史郎中聽黃鶴樓上吹笛》)的詩意。李白借笛中有《梅花落》的曲調(diào),運用“雙關”的修辭手段,寫出當時冷落的心境,蒼涼的景色中透露內(nèi)心的悲涼。而詞人則是風雨紛紛的現(xiàn)實中,感到名花零落的悲哀,悠揚的笛聲中,不忍聽到《梅花落》的曲調(diào),表明自己為梅花受風雨摧殘而傷感,情致極為凄婉??傊?,全詞借物言情,營造出若即若離、美不勝收的藝術境界,給人留下了美好的回味。
【宋詞-《少年游》-蔣捷】
[編輯本段]
少年游
蔣捷
楓林紅透晚煙青,客思滿鷗汀。
二十年來,無家種竹,猶借竹為名。
春風未了秋風到,老去萬緣輕。
只把平生,閑吟閑詠,譜作棹歌聲。
蔣捷詞作鑒賞
蔣捷的這首詞是和其《虞美人。聽雨》一樣,是其對己身世和生平的自敘性文字。這首詞在表達了更為婉約些。它用一種閑適、淡漠的表面,以瀟灑而輕逸的筆調(diào)寫出內(nèi)心的隱痛。
全詞以寫景起調(diào)。“楓林紅透晚煙青”,楓葉深紅,是經(jīng)霜長久,“透”了即要落地?!盁熐唷痹凇巴怼保哼@恰如一個飽經(jīng)折磨身乏神疲,凄惻遲暮的老人。接著抒發(fā)愁思:“客思滿鷗汀”,“客思”是客居江湖的亡國飄泊之愁:“鷗汀”,表示水鄉(xiāng),愁對閑暇棲息的鷗鳥和平靜空闊的沙汀,一“思”便即景見情。
“二十年來,無家種竹,猶借竹為名。”“二十年”,應是亡國后的二十多年。他想“種竹”,因為竹節(jié)是被當作保持高節(jié)與虛心的象征的。種竹,實為寄托亡國遺民的心事?!胺N竹”而“無家”,是因國破家亡。如果還不想改變自己的好尚,而只能“借竹為名”。在詞人故鄉(xiāng)宜興有竹山,在縣東北六十里的太湖之濱,作者曾隱居于此,故號竹山。
轉(zhuǎn)筆寫時間之易逝?!按猴L未了秋風到”,季節(jié)迅速地變換,其余是一片空虛。“老去萬緣輕”,意同《虞美人。聽雨》的“悲歡離合總無情”,詞人表示這種淡漠、麻木的感情,是包含了失去少年歡樂和豪情壯志的悲哀。實際上他是用冷漠、麻木來表示對黑暗現(xiàn)實的蔑視的。
“只把平生,閑吟閑詠,譜作棹歌聲?!币灶j唐、閑散、放浪的形態(tài)自污,以山水、漁樵為知音,作逍遙游,“閑吟閑詠”,讓舟子、漁人,去作“棹歌”歌唱了。“閑淡”是被迫養(yǎng)成的:“無悶”、“無愁”恰是愁悶大到無可收拾的地步。
蔣捷世屬宜興望族,加上少年即中科第,使他從骨子養(yǎng)成一種名士風流的氣概。但朝代的更換,使這一切都發(fā)生了變化。詞只好在吟花賞月表示出對往昔盛事的眷念之情。
【宋詞-《少年游》-柳永】
[編輯本段]
少年游
柳永
長安古道馬遲遲,高柳亂蟬嘶。
夕陽鳥外,秋風原上,目斷四天垂。
歸去一云無蹤跡,何處是前期?
狎興生疏,酒徒蕭索,不似少年時。
柳永詞作鑒賞
這首小詞以深秋的長安為背景,觸目傷懷,抒發(fā)了詞人“秋士易感”的失志之悲和離愁別恨。全詞不事雕琢,采用白描手法,營造出一種低沉蕭瑟而又沖淡清麗的意境。
開端的“長安”可以有寫實與托喻兩重含義。就寫實而言,柳永確曾到過陜西的長安,另一首《少年游》中,他寫過“參差煙樹灞陵橋”之類的句子。
再就托喻言,“長安”原為中國歷史上著名古都,詩人往往以“長安”借指為首都所之地,而長安道上來往的車馬,便也往往被借指為對于名利祿位的爭逐。柳永此詞“馬”字之下接上“遲遲”兩字,這便與前面的“長安道”所可能引起的爭逐的聯(lián)想,形成了一種強烈的反襯。至于“道”字上著以一“古”字,則又可以使人聯(lián)想及此長安道上的車馬之奔馳,原是自古而然,因而遂又可產(chǎn)生無限滄桑之感??傊?,“長安古道馬遲遲”一句意蘊深遠,既表現(xiàn)了詞人對爭逐之事早已心灰意冷,也表現(xiàn)了一種對今古滄桑的深沉感慨。
“高柳亂蟬嘶”一句,寫秋蟬之嘶鳴更獨具有一種凄涼之致,也表現(xiàn)有一種時節(jié)變易、蕭瑟驚秋的哀感。柳永“蟬嘶”之上,還加了一個“亂”字,如此便不僅表現(xiàn)了蟬聲的繚亂眾多,也表現(xiàn)了被蟬嘶而引起哀感的詞人之心情的繚亂紛紜。至于“高柳”二字,則一則表示了蟬嘶所之地,再則又以“高”字表現(xiàn)了“柳”之零落蕭疏,是其低垂的濃枝密葉已凋零,所以乃彌見樹之“高”也。這一句給人的總體感受是凄涼蕭索。
“夕陽鳥外,秋風原上,目斷四天垂”三句,寫詞人秋日效野所見之蕭瑟凄涼的景象,“夕陽鳥外”一句足可以表現(xiàn)郊原之寥闊無垠。飛鳥隱沒長空之外,而夕陽隱沒則更飛鳥之外,所以說“夕陽鳥外”。值此日暮之時,郊原上寒風四起,故又曰“秋風原上”,此景此情之中,一失志落拓之詞人,又將何所歸何處呢?“目斷四天垂”,只見天蒼蒼,野茫茫,雙目望斷而終無一歸處。上闋是詞人自寫今日之飄零落拓,望斷念絕,自外界之景象著筆,感慨極深。
下闋,開始寫對于過去的追思,感慨一切希望與歡樂已復得。“歸云一去無蹤跡”一句,是對一切消逝不可復返之事物的一種象喻。柳詞此句之喻托,則其口氣實與下句之“何處是前期”直接貫注。所謂“前期”者,指的是舊日之志意心期和舊日的歡愛約期。對于柳永而言,這兩種期待和愿望,都已經(jīng)同樣落空了。下面三句乃直寫自己今日的寂寥落寞,“狎興生疏,酒徒蕭索,不似少年時”。早年失意之時的“幸有意中人,堪尋訪”的狎玩之意興,既已經(jīng)冷落荒疏,而當日與他一起歌酒流連的“狂朋怪侶”也都已老大凋零。志意無成,年華一往,于是便只剩下了“不似少年時”的悲哀和嘆息。這一句“少年時”氣脈貫注,富于傷今感昔的慨嘆,嘆的是所追懷眷念的往事已無跡可循。以“歸云”為喻象,寫一切期望之落空,最后三句以悲嘆自己之落拓無成作結(jié)。全詞情景相生,虛實互應,是一首藝術造詣極高的好詞,也是柳永悲劇性人生的縮影。作為一個稟賦有浪漫之天性及譜寫俗曲之才能的青年人,命中注定了是一個充滿矛盾不被接納的悲劇人物。這首詞不僅形象地描繪出高柳亂蟬、夕陽秋原的凄涼之景,而且更寄寓著作者濃重的離愁別恨和沉痛的身世之感。通篇采用白描手法,語言樸素,意境淡遠。不論從思想上還是從藝術上,此詞都對宋詞的發(fā)展具有開拓性的意義。
●少年游
柳永
參差煙樹灞陵橋,風物盡前朝。
衰楊古柳,幾經(jīng)攀折,憔悴楚宮腰。
夕陽閑淡秋光老,離思滿蘅皋。
一曲《陽關》,斷腸聲盡,獨自憑蘭橈。
柳永詞作鑒賞
這首詞抒發(fā)了作者長安東灞橋這一傳統(tǒng)離別場所與友人別時的離愁別恨和懷古傷今之情。全詞通過描寫富有寓意和韻味的景物來表達悲愁與離愁、羈旅與感昔的雙重惆悵,使人觸景生情,見微知著。
開篇總攬灞橋全景“參差煙樹灞陵橋”一句,直接點明所詠對象,暮色蒼茫中,楊柳如煙;柳色明暗處,霸橋橫臥。灞橋是別離的象征,眼前凄迷的灞橋暮景,更易牽動羈泊異鄉(xiāng)的情懷。灞橋不僅目睹人世間的離鸞別鶴之苦,而且也是人世滄桑、升沉變替的見證?!帮L物盡前朝”一句,緊承首句又拓展詞意,使現(xiàn)實的旅思羈愁與歷史的興亡之感交織,把空間的迷茫感與時間的悠遠感融為一體,貌似冷靜的描述中,透露出作者沉思的神情與沉郁的情懷?!鞍罟帕比鋸恼哿蛣e著想,專寫離愁。作者想象年去歲來,多少離人此折柳贈別,楊柳屢經(jīng)攀折,纖細輕柔的柳條竟至“憔悴”!此詞寫衰楊古柳,憔悴衰敗,已不勝攀折。以哀景映襯哀情,借傷柳以傷別,加倍突出人間別離之頻繁,別恨之深重。
自“夕陽閑淡秋光老”一句始,詞境愈加凄清又無限延伸。面對灞橋,已令人頓生離思,偏又時當秋日黃昏,日色晚,秋光老,夕陽殘照,給本已蕭瑟的秋色又抹上一層慘淡的色彩,也給作者本已凄楚的心靈再籠罩一層黯淡的陰影。想到光陰易逝,游子飄零,離思愁緒綿延不盡,終于溢滿蘅皋了。“離思滿蘅皋”,是用夸張的比喻形容離愁之多,無所不。
“一曲《陽關》”兩句,轉(zhuǎn)而從聽覺角度寫離愁。作者目瞻神馳,正離思索懷,身邊忽又響起《陽關》曲,將作者思緒帶回別前的離席。眼前又進行一場深情的餞別,而行者正是自己??椭性賴L別離之苦,舊恨加上新愁,已極可悲,而此次分袂,偏偏又傳統(tǒng)的離別之地,情形加倍難堪,耳聞《陽關》促別,自然使人肝腸寸斷了。至此,目之所遇,耳之所聞,無不關合離情紛至沓來。詞末以“獨自憑蘭橈”陡然收煞?!蔼氉浴倍?,下得沉重,依依難舍的別衷、孤身飄零的苦況,盡含其中。
這首詞運用了回環(huán)斷續(xù)的藝術手法,借助灞橋、古柳、夕陽、陽關等寓意深遠的意象,不加絲毫議論,只通過憑吊前朝風物,就抒發(fā)無限的感慨,做到了“狀難狀之景,達難達之情,而出之以自然”(《宋六十一家詞選例言》)。
【宋詞-《少年游》-晏殊】
[編輯本段]
少年游
晏殊
重陽過后,西風漸緊,庭樹葉紛紛。
朱闌向曉,芙蓉妖艷,特地斗芳新。
霜前月下,斜紅淡蕊,明媚欲回春。
莫將瓊萼等閑分,留贈意中人。
晏殊詞作鑒賞
此詞詠木芙蓉。秋風蕭瑟,落葉紛紛,而芙蓉花卻獨自開得分外艷麗。這不畏嚴霜的木芙蓉象征著愛情的堅貞、高潔,因此詞人要特地把它留贈給自己的意中人。
“重陽過后”三句為景語,寫重陽過后自然景物的變化。西風凄緊,庭葉飄零,渲染出清秋蕭索的氣氛。緊接“朱闌”三句,作者凄清的背景下,反出一艷筆:這秋日的清晨,芙蓉(秋天開白、黃或淡紅色花)枝梢簇集一處,淡雅美麗。這里用對比、反襯手法,益見出清秋開放的芙蓉之可貴。
“霜前月下”三句著意刻畫的是:清霜中,明月下,那微斜的紅花、淡黃的小蕊,是多么鮮明美麗,真的要叫春天回轉(zhuǎn)了?!八霸孪隆保簩戃饺亻_放的環(huán)境,從另一角度補充“朱闌向曉”句意:“斜紅淡蕊”,具體刻畫出芙蓉的“妖艷”:“明媚欲回春”,是芙蓉所引起的強烈感受,它似乎能把蕭瑟的秋季化作美好的春天。結(jié)拍二句承上抒懷:不要把這美玉般的花兒隨便地摘下來,還是留著它贈送給意中人吧r花及人,因人惜花,惜花亦惜人,此句為點睛之筆。
這首詠物詞,詠木芙蓉的同時,自有詞人的感情。詞人要把這凌霜耐冷、獨傲秋庭的花兒送給意中人,實際上寄托著作者對堅貞高潔之品德的肯定與贊賞。
【宋詞-《少年游》-晏幾道】
[編輯本段]
少年游
晏幾道
離多最是,東西流水,終解兩相逢。
淺情終似,行云無定,猶到夢魂中。
可憐人意,薄于云水,佳會更難重。
細想從來,斷腸多處,不與今番同。
晏幾道詞作鑒賞
此詞抒離別怨情,上片分寫云、水,以水雖離多而終能相逢、云雖無定猶能到夢中,為下片反襯作好鋪墊。過片總云、水言之而又能翻進一層,說人意薄于云水。開篇先以雙水分流設喻:“離多最是,東西流水?!币粤魉髟E別,其語本于傳為卓文君被棄所作的《白頭吟》:“躞蹀御溝上,溝水東西流。”第三句卻略反其意,說水分東西,終會再流到一處,等于說流水不足喻兩情的訣別,第一層比喻便自行取消。于是再設一喻:“淺情終似,行云無定。”用行云無憑喻對方一去杳無信息,似更妥貼。不意下句又暗用楚王夢神女“朝為行云”之典,謂行云雖無憑準,還能入夢,將第二個比喻也予取消。短短六句,語意翻復,有柔腸百折之感。
過片總云、水言之而又翻進一層,言人意薄于云水。流水行云本為無情之物,可是它們或終能相逢,或猶到夢中,似乎又并非一味無情。苦于“佳會更難重”的人兒心目中,人情之薄遠甚于云水。翻無情為有情,原是為了加倍突出人情之難堪。結(jié)拍三句直抒情懷,語極沉痛:仔細回想,過去最為傷心的時候,也不能與今番相比。此三句是抒情主人公內(nèi)心世界直截了當?shù)谋砺逗托?,感情極為深沉、厚重,讀來蕩氣回腸,一唱三嘆。
近人夏敬觀評此詞:“云水意相對,上分述而又總之,作法變幻?!弊髡咴~中正是運用這種藝術手法,造成回旋往復的詞境,給讀者以無窮的回味。
【宋詞-《少年游》-蘇軾】
[編輯本段]
少年游
潤州作,代人寄遠
蘇軾
去年相送,余杭門外,飛雪似楊花。
今年春盡,楊花似雪,猶不見還家。
對酒卷簾邀明月,風露透窗紗。
恰似笎姮娥憐雙燕,分明照、畫梁斜。
蘇軾詞作鑒賞
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三月底、四月初,任杭州通判的蘇軾因賑濟災民而遠潤州時(今江蘇鎮(zhèn)江)。為寄托自己對妻子王潤之的思念之情,他寫下了這首詞。此詞是作者假托妻子杭思己之作,含蓄婉轉(zhuǎn)地表現(xiàn)了夫妻雙方的一往情深。
上片寫夫妻別離時間之久,訴說親人不當別而別、當歸而未歸。前三句分別點明離別的時間——“去年相送”;離別的地點——“余杭門外”;分別時的氣候——“飛雪似楊花”。把分別的時間與地點說得如此之分明,說明夫妻間無時無刻不惦念。大雪紛飛本不是出門的日子,可是公務身,不得不送丈夫冒雪出發(fā),這種凄涼氣氛自然又加深了平日的思念。后三句與前三句對舉,同樣點明時間——“今年春盡”,氣候——“楊花似雪”,可是去年送別的丈夫“猶不見還家”。原以為此次行役的時間不長,當春即可還家,可如今春天已盡,楊花飄絮,卻不見人歸來,怎能不叫人牽腸掛肚呢?這一段引入了《詩。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的手法,而“雪似楊花”、“楊花似雪”兩句,比擬既工,語亦精巧,可謂推陳出新的絕妙好辭。
下片轉(zhuǎn)寫夜晚,著意刻畫妻子對月思己的孤寂、惆悵?!皩凭砗熝髟?,風露透窗紗”,說的是寂寞中,本想仿效李白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卷起簾子引明月作伴,可是風露又乘隙而入,透過窗紗,撲入襟懷。結(jié)尾三句是說,妻子人間孤寂地思念丈夫,恰似姮娥月宮孤寂地思念丈夫后羿一樣。姮娥憐愛雙棲燕子,把她的光輝與柔情斜斜地灑向那畫梁上的燕巢,這就不能不使妻子由羨慕雙燕,而更思念遠方的親人。
詞中將“姮娥”與作者之妻類比,以虛襯實,以虛證實,襯托妻子的孤寂無伴;又以對比襯托法,通過描寫雙燕相伴的畫面,反襯出天上孤寂無伴的姮娥和梁下孤寂無伴的妻子思情之孤苦、凄冷。這一高超的藝術手法,與上片飛雪與楊花互喻的手法一道,產(chǎn)生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深深地打動了讀者的心魂。
【宋詞-《少年游》-周邦彥】
[編輯本段]
少年游
周邦彥
并刀如水,吳鹽勝雪,纖手破新橙。
錦幄初溫,獸香不斷,相對坐調(diào)笙。
低聲問, 向誰行宿,城上已三更。
馬滑霜濃,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這是一首描寫戀情的詞篇。上片,烘托室內(nèi)氣氛,渲染室內(nèi)的安恬靜謐,純凈閑雅。下片,換頭三字直貫篇終,極寫對戀人溫存體貼和婉言勸留。
本篇作法與周邦彥其他詞略有不同,主要表現(xiàn)在;構思有新的角度;手法有新的變化;語言有新的特色。
在浩如煙海的唐宋詞中,描寫愛情的詞作所在皆是。其中,有許多是膾炙人口的名篇,但也有不少作品寫得庸俗淺露,詞語塵下。即使是那些較好的詞,也常常千篇一律,甚至流于公式化和程式化。《少年游》作為愛情詞來說,它的構思比較別致,有新的角度。這主要表現(xiàn)在場景的布置與細節(jié)的選擇上。作者沒有選取離別相思之類的場面,也沒有選取別后重逢驚喜的一剎那,而只是通過“并刀”、“吳鹽”、“新橙”、“錦幄”、“獸香”這樣一些比較簡單的道具布置出一個安恬靜謐的環(huán)境,然后再通過“破新橙”、“坐調(diào)笙”和“低聲問”這樣的動作以及“不如休去”這樣的對話,表現(xiàn)相互愛戀與深情體貼。有了這樣的道具和布景,有了這樣的動作和心緒,就把詞中所反映的愛情關系提到一個格調(diào)比較高雅的境界,洗凈了愛情詞作中常見的那種脂膩粉濃、市塵儇薄的庸俗氣味。清沈謙在評論這首下片幾句時說:“言馬,言他人,而纏綿偎依之情自見。若稍涉牽裾,鄙矣。”
由于構思的角度不同,表現(xiàn)手法也自然要有差異。在以上所選周詞的說明中,我們不止一次地提到,周邦彥的詞“撫寫物態(tài),曲盡其妙?!彼朴诮杈笆闱?,虛實兼到。他的某些佳作,主要是靠形象來說話的。但是,這首《少年游》則與之有所不同,它主要借助白描、敘述與人物對話來刻畫人物的內(nèi)心活動,詞中雖也有生活場景與具體細節(jié)的描繪,但,那只不過是交待時間、地點與烘托環(huán)境氣氛而已。它的精彩部分主要是靠動作與對話表現(xiàn)出來的。清代譚獻在《復堂詞話》中評這首詞說:“麗極而清,清極而婉,然不可忽過‘馬滑霜濃’四字。”這話是很有道理的。假如沒有后片低聲而簡短的對話,就不可能含蓄婉轉(zhuǎn)地表現(xiàn)出旖旎風流與溫柔體貼的戀情。
由于這首詞主要是靠動作與對話來表現(xiàn)情緒的,所以,詞的語言也有新的特點,即提煉口語,如話家常,純用白描,到口即消。這樣的語言特點和他那些富艷精工,長于對句,善用動詞,深清音律的詞作是截然不同的。這說明,周邦彥確實是駕馭語言的大師,他可以根據(jù)詞的內(nèi)容相應地變換寫法,使語言更好地為內(nèi)容服務。周濟在《宋四家詞選》中評論這首詞說:“此亦本色佳制也。本色至此,便足。再過一分,便入山谷惡道矣?!?
(汴京舊事)李師師與周邦彥
李師師是北宋東京名妓?!稏|京夢華錄》記載:“李師師本角妓也?!彼^“角妓”,乃歌妓。李師師最擅長的是“小唱”。徽宗時期,她的小唱在東京瓦肆獨占鰲頭,《東京夢華錄?京瓦伎藝》云:“崇觀以來,在京瓦肆伎藝……小唱李師師、徐婆惜、封宜奴、孫三四等,誠其角者?!币蚶顜煄熕唷伴L短句”,即今之宋詞,故與北宋詞人多有交往,如張先、秦少游、晏幾道、周邦彥等。關系最為密切者,只有周邦彥一人。
周邦彥,字美成,號清真居士。妙解音律、工于文詞,少年時代所寫的《汴京賦》深得神宗、哲宗賞識,“貴人、學士、妓女,皆知美成詞為可愛”。他結(jié)識李師師時,年紀雖已過了60歲,仍風流不減當年,因其詞句綺麗絕倫,京城歌妓無不以唱他的新詞為榮。初見李師師時,周邦彥便覺相見恨晚,即填了一首《玉蘭兒》記錄了他對李師師的印象:“鉛華淡佇新妝束,好風韻,天然異俗。彼此知名,雖然初見,情分先熟。爐煙淡淡云屏曲,睡半醒,生香透玉。賴得相逢,若還虛度、生世不足?”這位年逾花甲的曠代詞人,對于李師師有著無限傾倒。師師喜歡他的文采,樂于和他接近,交往日久,二人關系甚為密切。
宋人陳鵠《耆舊續(xù)聞》中記載:“美成至注主角妓李師師家,為賦《洛陽春》云,‘眉共春山爭秀,可憐長皺。莫將清淚濕花枝,恐花也如人瘦。清潤玉簫閑久,知音稀有。欲知日日依欄愁,但問取亭前柳?’”從《洛陽春》中不難看出周邦彥對李師師的贊美和同情,并規(guī)勸她找個知心之人出嫁,以解愁苦。可見,二人友誼深厚,絕非一般。
張端義在《貴耳集》中記載了李師師和周邦彥的一段軼事,說宋徽宗幸李師師,恰周邦彥先在,知皇帝到,周便匿于床下?;兆跀y新橙一顆,說是江南新貢,以討好師師。邦彥悉聞此事,隱括成著名的《少年游》云“并刀如水,吳鹽勝雪,纖指破新橙……”后,師師為徽宗歌此詞,徽宗大怒,知為周作,便把他趕出京城。過了幾日,帝復幸?guī)煄熂?,不遇,便久坐等她。師師夜半才回,愁眉淚眼,憔悴可掬。問其故,師師說送別周邦彥去了,不知皇帝要來?;兆趩栍性~否?師師云:“有《蘭陵王?柳陰直》詞?!被兆诒阕屗艘槐?,聽后深深感到有一種“小雅怨懷而不亂”的感覺,不覺大動憐才之心。他知道李師師也不愿意周邦彥離京,于是便赦免了周的罪名,把他召回,封他為“大晟樂正”,準他隨時在李師師家走動。
靖康元年?1126年 末,金人破汴,主帥因久聞師師名,欲占之,師師不從吞金簪自殺,后被尼姑抬到慈云觀搶救得以復生,潛逃南方,在一農(nóng)舍中偶遇周邦彥,二人傾訴衷腸,周邦彥不覺老淚縱橫。《耆舊續(xù)聞》中還說“師師欲委身而未能也”,因為周妻死活不允。嘆惜之余周邦彥遂寫下《瑞龍吟》詞一首,中云:“……前度劉郎重到,訪鄰尋里,同時歌舞。惟有舊家秋娘,聲價如故。……知誰伴、名園露飲,東城閑步。事與孤鴻去。探春盡是,傷離意緒……”李師師與周邦彥從此分別,天地茫茫,再也沒能相見一面。
李師師寓居江浙一帶,3年后,偶爾收到周邦彥的一封書信,拆看一看,竟是一首充滿深情的《解連環(huán)》詞:
“怨懷無詫,嗟情人斷絕,信音遼邈??v妙手、能解連環(huán),似風散雨收,霧輕云保燕子樓空,暗塵鎖、一床弦索。想移根換葉,盡是舊時,手種紅藥。
汀洲浙生杜若。料舟依岸曲,人在天角。謾記得、當日音書,把閑言閑語,待總燒卻。水驛春回,望寄我、江南梅萼。拼今生、對花對酒,為伊淚落?!?
千言萬語、萬語千言盡在一首《解連環(huán)》中,李師師看過淚流不已,泣不成聲。
【詞-少年游-韓鵬飛】
[編輯本段]
少年游
韓鵬飛
天涯是處,煙鎖水天,思歸卻不歸。
臨別牽衣,似是不似,易否他人手。
多情無意,約而不至,佳期又何期。
青鋒蒙塵,的盧泣訴,江山何時主。
【歌曲-少年游-魏晨】
[編輯本段]
少年游
歌曲:少年游
歌手:魏晨
朱門半掩誰家庭院 我騎白馬路過門前
只聞見 一曲琵琶點破 艷陽天
待字閨中誰家小姐
琴聲幽幽撥我心弦
盼相見 日日在她門前
放紙鳶
不過人海茫茫 偶然的遇見
誰知踏破所有鐵鞋 只在一瞬間
注定淪陷你眉間
佳人少年
前世種下的糾結(jié)
姻緣紅線
邀你人世共并肩
【歌曲-少年游-任賢齊】
[編輯本段]
歌曲:少年游
歌手:任賢齊
專輯:一個人任賢齊,《隋唐英雄傳》主題曲
詞曲:任賢齊
翩翩一葉扁舟載不動許多愁
雙肩扛起的是數(shù)不盡的憂
給我一杯酒喝盡人間仇
喝盡千古曾經(jīng)的承諾
美人如此多嬌英雄自古風流
紛紛擾擾只為紅顏半點羞
給我一杯酒烽火幾時休
喝完這杯一切再從頭
江山仍在人難依舊
滾滾黃沙掩去多少少年頭
悲歡是非成敗轉(zhuǎn)眼成空
濤濤江河洶涌淘盡男兒的夢
曾經(jīng)海闊天空昂首莫回頭
癡笑輕狂任我瀟灑少年游
江湖路路難走兒女情情難求
風花雪月只是拂袖在身后
給我一杯酒點滴心中留
若是有緣他日再相逢
陳與義《早行》原文及賞析
《早行》是宋代詩人陳與義的詩詞之一。此詩寫早行情景,意境高遠。詩人通過感覺、視覺和聽覺的交替與綜合,描繪了一幅早行畫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陳與義《早行》原文及賞析,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早行
陳與義
露侵駝褐曉寒輕,星斗闌干分外明。
寂寞小橋和夢過,稻田深處草蟲鳴。
此詩主要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襯手法(步驟一)。天未放亮,星斗縱橫,分外明亮,反襯夜色之暗;“草蟲鳴”反襯出環(huán)境的寂靜(步驟二)。兩處反襯都突出了詩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飄泊引起的孤獨寂寞(步驟三)。
(1)詩人在第一句詩中是怎樣表現(xiàn)“早行”的?請舉例作簡要分析。(3分)
(2)此詩三、四句主要用了哪一種表現(xiàn)手法?有何效果?(3分)
譯文
露水降落,我穿著厚厚的毛衣還感到絲絲的寒意;仰望天空,北斗星橫斜著分外光明。
孤單單地,我半醒半睡地過了座小橋,耳邊傳來稻田深處唧唧蟲鳴。
閱讀答案:
(1)第一句訴諸感覺,寫出清早露侵駝褐、寒意襲人的特點,同時也寫出詩人“行”之“早”。詩人穿上露水不易濕透的駝褐出行,可見其上路之早,而“露侵駝褐”,以至于感到“曉寒”,其行之久,也不言而喻。(結(jié)合詩句,意思對即可)
(2)主要用了反襯手法?!安菹x鳴”反襯出環(huán)境的寂靜,突出了詩人出行之早和羈旅中的孤獨寂寞之感。(手法1分,效果2分)
二:
注:駝褐,獸毛制成的衣服。
①首句從什么角度,表現(xiàn)了什么內(nèi)容的?
答:從觸覺的角度:露水濕衣覺輕寒。突出了一個“早”字。
②次句從什么角度寫的?
答:從視覺的角度:天上星斗還分明。不僅突出了“早”,而且已經(jīng)走了很長的路。
③三、四句又是從什么角度,寫處了早行時環(huán)境的什么特點?
答:視覺與聽覺并用的角度。早行的環(huán)境很清冷,很寂寞。
賞析:
這首《早行》是宋代詩人陳與義的作品。此詩寫早行情景,意境高遠。詩人通過感覺、視覺和聽覺的交替與綜合,描繪了一幅獨特的“早行”圖。
錢鐘書《宋詩選注》:“《南宋群賢小集》第十冊張良臣《雪窗小集》里有首《曉行》詩,也選入《詩家鼎臠》卷上,跟這首詩大同小異:‘千山萬山星斗落,一聲兩聲鐘磐清。路入小橋和夢過,豆花深處草蟲鳴?!f居安《梅磵詩話》卷上引了李元膺的一首詩,跟這首只差兩個字:‘露’作‘霧’,‘分’作‘野’?!?/p>
《梅磵詩話》卷下:“早行詩,前輩多佳作。近世如楊萬里詩:‘霧外江山看不真,只憑雞犬認前村。渡關蒲板霜如雪,印我青鞋第一痕?!瓌獣r詩云:‘登輿睡思尚昏昏,斗柄銜山月在門。雞犬未鳴潮半落,草蟲聲在豆花村。’三詩意皆高遠?!彼齽⒃娕c這里所選的《早行》詩意境也有相仿之處。
第一句,不說“雞唱”,不說“晨起”,不說“開門”,不說“整車”或“動征鐸”,而說主人公已在旅途行進?!靶小钡锰貏e“早”,既不是用“未五更”之類的語言說出,又不是用“流螢”、“棲禽”、“漁燈”、“戍火”、“殘月”之類來烘托,而是通過詩人的感覺準確地表現(xiàn)出來?!榜労帧保且环N用獸毛(不一定是駝毛)制成的上衣,露水不易濕透;詩人穿上此衣,其上路之早可見。而“露侵駝褐”,以至于感到“曉寒”,其行之久,也不言而喻。
第二句,詩人不寫“月”而寫“星斗”。“星斗闌干分外明”,這是頗有特征性的景象?!瓣@干”,縱橫貌。古人往往用“闌干”形容星斗,如“月沒參橫,北斗闌干”之類。月明則星稀,“星斗闌干”,而且“分外明”,說明這是陰歷月終(即所謂“晦日”)的夜晚。此其一。露,那是在下半夜晴朗無風的情況下才有的.。晴朗無風而沒有月,“星斗”自然就“闌干”、就“明”,寫景頗為確切、細致。此其二。更重要的還在于寫“明”是為了寫“暗”。黎明之前,由于地面的景物比以前“分外”暗,所以天上的星斗也就被反襯得“分外”明。
第三句“寂寞小橋和夢過”,可以說“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以夢與“寂寞小橋”結(jié)合,意象豐滿,令人玩索不盡。趕路而作夢,一般不可能是“徒步”。獨自騎馬,一般也不敢放心地作夢。明乎此,則“寂寞小橋”竟敢“和夢過”,其人在馬上,而且有人為他牽馬,不言可知。
第一句不訴諸視覺,寫早行之景;卻訴諸感覺,寫寒意襲人,這是耐人尋味的。聯(lián)系第三句,這“味”也不難尋。過“小橋”還在做夢,說明主人公起得太“早”,覺未睡醒,一上馬就迷糊過去了。及至感到有點兒“寒”,才聳聳肩,醒了過來,原來身上濕漉漉的;一摸,露水已侵透了“駝褐”。睜眼一看,“星斗闌干分外明”,離天亮還遠。于是又合上惺忪睡眼,進入夢鄉(xiāng)。既進入夢鄉(xiāng),竟知道在過橋,那是因為他騎著馬。馬蹄踏在橋板上發(fā)出的響聲驚動了他,意識到在過橋,于是略開睡跟,看見橋是個“小”橋,橋外是“稻”田,又朦朦朧朧,進入半睡眠狀態(tài)。
第一句寫感覺,第二句寫視覺;三四兩句,則視覺、觸覺、聽覺并寫。先聽見蹄聲響亮,才略開睡眼;“小”橋和“稻”田,當然是看見的。而“稻田深處草蟲鳴”,則是“和夢”過“小橋”時聽見的。正像從響亮的馬蹄聲意識到過“橋”一樣,“草蟲”的鳴聲不在橋邊、而在“稻田深處”,也是從聽覺判斷出來的。詩人在這里也用了反襯手法?!凹拍蚝蛪暨^”,靜中有動;“稻田深處草蟲鳴”,寂中有聲。四野無人,一切都在沉睡,只有孤寂的旅人“和夢”過橋,這靜中之動更反襯出深夜的沉靜,只有夢魂伴隨著自己孤零零地過橋,才會感到“寂寞”。“寂寞”所包含的一層意思,就是因身外“無人”而引起的孤獨感。而“無人”,在這里又表現(xiàn)天色尚“早”。“寂寞”所包含的又一層意思,就是因四周“無聲”而引起的寂寥感。而“無聲”,在這里也表現(xiàn)天色尚“早”,比齊己《江行曉發(fā)》所寫的“鳥亂村林迥,人喧水柵橫”要“早”得多。
這首詩的最突出的藝術特色,就表現(xiàn)在詩人通過觸覺、視覺和聽覺的交替與綜合,描繪了一幅獨特的“早行”(甚至可以說是“夜行”)圖。讀者通過“通感”與想象,主人公在馬上搖晃,時醒時睡,時而睜眼看地,時而仰首看天,以及涼露濕衣、蟲聲入夢等一系列微妙的神態(tài)變化,都宛然在目;天上地下或明或暗、或喧或寂、或動或靜的一切景物特征,也一一展現(xiàn)眼前。
少年游 早行的前五句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圖景/
雨后的霞光彌散在拂曉的天空上,月亮依然亮著。稀疏的樹木枝頭孤零零的掛著幾點殘星。人林小徑罕見人影,翠綠的藤蘿深處,只有兩三聲鳥鳴。
清早起身出門,看到的是一片清幽靜謐的景象:曉月還沒有落下,稀疏的樹木枝頭仍孤零零地掛著幾點殘星;山上的人很稀少,翠綠的藤蘿深處,鳥兒也很少鳴叫.
營造了山徑中幽靜清雅的氣氛!
好了,文章到此結(jié)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