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寫月亮有哪些不同 李白寫過許多描寫月亮的詩句你知道有哪些
今天給各位分享李白寫月亮有哪些不同的知識,其中也會對李白寫過許多描寫月亮的詩句你知道有哪些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詩人李白把月亮比作什么
1. 詩人李白關于月亮的詩句
詩人李白關于月亮的詩句 1.李白描寫月亮的詩句
《靜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玉階怨》【唐】李白
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秋浦歌其十三》【唐】李白
淥水凈素月,月明白鷺飛。郎聽采菱女,一道夜歌歸。
《月下獨酌》【唐】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關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把酒問月》【唐】李白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云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
2.李白與月亮有關的詩句(全部)
《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月下獨酌四首·其一》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古朗月行》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羿昔落九烏,天人清且安。陰精此淪惑,去去不足觀。憂來其如何?凄愴摧心肝。
《子夜吳歌·秋歌》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把酒問月·故人賈淳令予問之》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云間沒。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
《蘇臺覽古》
舊苑荒臺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里人。
《月下獨酌其二》
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天地既愛酒,愛酒不愧天。已聞清比圣,復道濁如賢。賢圣既已飲,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為醒者傳。
《夜泊牛渚懷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片云。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余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明朝掛帆席,楓葉落紛紛。
《月下獨酌其四》
窮愁千萬端。美酒三百杯。愁多酒雖少。酒傾愁不來。所以知酒圣。酒酣心自開。辭粟臥首陽。屢空饑顏回。當代不樂飲。虛名安用哉。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萊。且須飲美酒。乘月醉高臺。
《雨后望月》
四郊陰靄散,開戶半蟾生。萬里舒霜合,一條江練橫。出時山眼白,高后海心明。為惜如團扇,長吟到五更。
《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我在巴東三峽時,西看明月憶峨眉。月出峨眉照滄海,與人萬里長相隨。黃鶴樓前月華白,此中忽見峨眉客。峨眉山月還送君,風吹西到長安陌。長安大道橫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黃金獅子乘高座,白玉麈尾談重玄。我似浮云殢吳越,君逢圣主游丹闕。一振高名滿帝都,歸時還弄峨眉月。
《月下獨酌四首》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相交歡,醉后各分散。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天地既愛酒,愛酒不愧天。已聞清比圣,復道濁如賢。賢圣既已飲,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為醒者傳。三月咸陽城,千花晝如錦。誰能春獨愁,對此徑須飲。窮通與修短,造化夙所稟。一樽齊死生,萬事固難審。醉后失天地,兀然就孤枕。不知有吾身,此樂最為甚。窮愁千萬端,美酒三百杯。愁多酒雖少,酒傾愁不來。所以知酒圣,酒酣心自開。辭粟臥首陽,屢空饑顏回。當代不樂飲,虛名安用哉。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萊。且須飲美酒,乘月醉高臺。
3.李白有哪些關于月亮的詩句
1、《靜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譯文:
明亮的月光灑在床前的窗戶紙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霜。我禁不住抬起頭來,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輪明月,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遠方的家鄉。
2、《月下獨酌四首·其一》
唐代: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譯文:
提一壺美酒擺在花叢間,自斟自酌無友無親。舉杯邀請明月,對著身影成為三人。明月當然不會喝酒,身影也只是隨著我身。我只好和他們暫時結成酒伴,要行樂就必須把美好的春光抓緊。
我唱歌明月徘徊,我起舞身影零亂。醒時一起歡樂,醉后各自分散。我愿與他們永遠結下忘掉傷情的友誼,相約在縹緲的銀河邊。
3、《古朗月行》
唐代:李白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
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羿昔落九烏,天人清且安。
陰精此淪惑,去去不足觀。憂來其如何?凄愴摧心肝。
譯文:
小時候不認識月亮, 把它稱為白玉盤。又懷疑是瑤臺仙鏡,飛在夜空青云之上。月中的仙人是垂著雙腳嗎?月中的桂樹為什么長得圓圓的?白兔搗成的仙藥,到底是給誰吃的呢?蟾蜍把圓月啃食得殘缺不全,皎潔的月兒因此晦暗不明。
后羿射下了九個太陽,天上人間免卻災難清明安寧。月亮已經淪沒而迷惑不清,沒有什么可看的不如遠遠走開吧。心懷憂慮啊又何忍一走了之,凄慘悲傷讓我肝腸寸斷。
4、《關山月》
唐代: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譯文:
一輪明月從祁連山升起,穿行在蒼茫云海之間。浩蕩的長風吹越幾萬里,吹過將士駐守的玉門關。當年漢兵直指白登山道,吐蕃覬覦青海大片河山。
這里就是歷代征戰之地,出征將士很少能夠生還。戍守兵士遠望邊城景象,思歸家鄉不禁滿面愁容。此時將士的妻子在高樓,哀嘆何時能見遠方親人。
5、《渡荊門送別》
唐代: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譯文:
乘船遠行,路過荊門一帶,來到楚國故地。青山漸漸消失,平野一望無邊。長江滔滔奔涌,流入廣袤荒原。月映江面,猶如明天飛鏡;云彩升起,變幻無窮,結成了海市蜃樓。故鄉之水戀戀不舍,不遠萬里送我行舟。
4.李白寫的有關月亮的詩句
詩仙李白(生于公元七零一年,卒于公元七六二年),是中國歷史上最為響亮的名字之一,他超過了許多富有江山的帝王,超過了許多功績彪炳的將相,達到了婦孺皆知的地步,達到了名揚四海的地步。
詩圣杜甫曾經有詩贊孔明云:“諸葛大名垂宇宙。”(《詠懷古跡五首》)藉此,我克隆一句——李白如月垂宇宙。
檢閱李白的詩歌,我發覺他對月亮似乎情有獨鐘,不僅生和月亮有緣,死也和月亮有關。生時,其母夢見長庚星(又稱太白金星)入懷而生下李白;死時,又傳說他去捉月亮。
李白的詩歌,可謂包羅萬象,內容很廣,然而就連他寫妻子兒女以及他所陶醉的名山大川的詩,也不過幾十首,這些詩和李白寫月亮簡直不可比擬。他以無限的深情,向往著月亮、謳歌著月亮,特別是在晚年,這種愛更進一步地深化。
一生之中懷才不遇,“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 (《路難行》)。遭白眼、受委屈,人世間竟是如此不愉快,那么什么地方最純潔高尚呢?月亮,只有月亮了,似乎只有月亮,才能使他得到解脫,以后人們傳說他去捉月亮決非偶然,不正是他追求理想去了嗎? 李白生于唐武后長安元年(公元七零一年),主要活動于玄肅兩朝。
玄宗前期,即開元年間,由于開國百年統治者比較重視發展經濟,安定社會,因而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史稱“開元盛世”。但是“開元盛世”的背景后面仍然滋生著種種矛盾,所以到了玄宗后期,即天寶年間,社會的腐朽與日俱增,社會經濟受到了嚴重破壞,唐王朝的黃金時代轉瞬即去。
李白正處于這樣一個盛衰更替的歷史時期。他“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風流倜儻,豪放不羈,愛好劍術,崇尚游俠,二十五歲前便飽覽了家鄉蜀中的名山大川,二十六歲“仗劍去國,辭親遠游”(《上安州裴長史書》)時,寫了一首有名的《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這首小詩雖然只有二十八字,卻為峨眉山月留下一幅極為珍貴的藝術寫照:掛在峨眉山上的半輪明月,倒影在平羌江中。
夜深人靜之際,李白啟程遠行,送行的即已歸去,孤寂之感油然而生,眷戀之情不能自己。他在這首小詩中連用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五個地名,但是不露痕跡,不厭其重,反而顯得天然渾成,隨分自佳,含情縹緲,因而“古今目為絕唱”(王世懋《共圃擷余》) 李白是一個非常自負的人,常以管子、晏子、孔明、謝安等古代政治家自況,因而始終不愿通過科舉入仕,但是一生都在渴望“由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巚區大定,海縣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
李白出蜀漫游了十六年。在這期間,他為創造條件,實現宏大抱負,輾轉各地,用各種方式同各種人交往,他曾為經濟所困厄,曾遭到一些地方官吏迫害,曾受到腐儒的訕笑,有時他也感到苦悶和彷徨,但所有這一切都沒有挫傷他的政治熱情。
天寶元年(公元七四二年) ,唐玄宗為炫耀他的“開元盛世”,詔令薦舉文辭秀逸之士。其時,李白正和道士吳筠隱居于浙江的曹娥江上游的剡中。
吳筠首先受到玄宗的征召,由于他的直接推薦,更由于賀知章的間接支持,加之李白早已名動京師,因而唐玄宗也派人召李白入京。但是,當時的唐玄宗已由勵精圖治的英明君主,變成了驕奢淫逸的享樂天子。
唐玄宗賞識李白的絕世才華,召其進京,只是想利用李白的詩章,歌頌升平,增加宮廷生活的樂趣。當他受唐玄宗之詔前往長安前,曾洋洋自得地說:“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南陵別兒童入京》) 到了長安,著名詩人賀知章一見李白就說:“此天上謫仙人也。”
(《舊唐書·李白傳》)躊躇滿志的李白,誤以為前程燦爛的政治生涯拉開了帷幕,從此可以大展身手,實現他的抱負。然而,現實與他的理想相差甚遠,他只是供奉翰林,隔三差五為唐玄宗獻上華美詞章。
君主高興時,親自為他調羹,以示寵愛。寵愛不是敬重,李白不過是唐玄宗的高級玩物。
看出自己在君主眼中真正的地位后,李白很是痛苦了一陣子。然而,他沒把這痛苦放在臉上,而是化入了酒中。
雖“舉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謝樓餞別校書叔云》),可除了酒,別無其他消愁的法子。他和賀知章、李適之、李琎、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常在一起,把酒喝得爛醉,人稱“酒八仙人”。
酒喝得多了,原本很狂的李白,現出了更放蕩的狂態。他是自視甚高之人,從來就看不起那些權貴,此時胸中有氣,索性將權貴當成了他玩弄的對象。
他借著醉意,斜臥在殿堂上,吆喝著高力士為他脫靴。高力士為報復,挑撥楊貴妃,說李白奉詔而作的《清平調》中“借向漢家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句將她與趙飛燕相比。
由是,楊貴妃使出了她的手段,阻止唐玄宗給李白實職。李白的狂態,不止是得罪了高力士一人,而是得罪了一大批權貴。
權貴大都一致討厭李白,聯手把他逼在清客的位置上不得動彈。 李白在京師長安僅被閑置于翰林院,非常不滿現狀,曾寫《古朗月行》,隱而喻之。
詩云: 少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雙疑瑤臺境,飛在青云端。
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 仙人垂兩足,桂樹何。
5.李白關于月的詩句有哪些
1.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 唐 · 李白《將進酒·君不見》
2.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唐 · 李白《靜夜思》
3.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 唐 · 李白《靜夜思》
4.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 唐 · 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5.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 唐 · 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6.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 唐 · 李白《渡荊門送別》
7. 淥水凈素月,月明白鷺飛 —— 唐 · 李白《秋浦歌十七首》
8.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唐 · 李白《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 / 黃鶴樓聞笛》
9. 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 唐 · 李白《蜀道難》
10.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 唐 · 李白《子夜吳歌·秋歌》
11.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 唐 · 李白《關山月》
12. 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 —— 唐 · 李白《三五七言 / 秋風詞》
13.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 唐 · 李白《古朗月行》
14. 幽州思婦十二月,停歌罷笑雙蛾摧 —— 唐 · 李白《北風行》
15. 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 —— 唐 · 李白《贈孟浩然》
16. 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 唐 · 李白《玉階怨》
6.李白有多少描寫月亮的詩
一、李白筆下的月光世界
從歷史上看,我們是個特別喜歡月亮的民族。入晚,我們抬頭望月,想起住在那里面的嫦娥、張果老、吳剛、白兔和蟾蜍,再想起古典詩詞中有關月亮的佳篇名句,有一種特別的感受。如果這也算是一種民族心理,那么最善于表現這種心理的詩人就是李白了。
李白詠月,不象別的詩人僅留下若干名篇名句,他還用多不勝計的篇句構織出一個特殊的世界。李白筆下的月光世界,千姿百態: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古朗月行》)
“待月月未出,望江江自流。倏忽城西月,青天懸玉鉤。”(《掛席西江上待月有懷》)
滿月如鏡,新月如鉤,這是說月的形狀。
“秋風渡江來,吹落山上月。主人出美酒,滅燭延清光。”(《送崔氏昆季之金陵》)
“月隨碧山轉,水合青天流。杳如星河上,但覺云林幽。”(《月夜江行寄崔宗之》)
這是寫月出的位置及其周圍環境。李白寫得最多的是山上月和山間月,視野開闊,月的動態使人頓生清新明媚的舒暢之感。另有水上月,望去又別是一種迷蒙幽冷的景象:
“玉蟾離海上,白露濕花樹。云畔風生爪,沙頭水浸眉。”(《初月》)
“四郊陰靄散,開戶半蟾生。萬里舒霜合,一條江練橫。”(《雨后望月》)
有時月掛松梢,給人以窅緲古奧之感:
“我有萬古宅,嵩陽玉女峰。長留一片月,掛在東溪松。”(《送楊山人歸嵩山》)
有時月亮透過藤蘿窺見,則又令人心清神爽:
“閑窺石鏡清我心,綠蘿開處懸明月。”(《廬山謠》)
“搖蕩女蘿枝,半掛青天月。”(《憶秋浦桃花舊游》)
以上所舉山、水、松、蘿,是為說明月出的位置,其本身又是李白詠月詩中常見的景物,或幽冷雋永,或刻削古峭,無不具有一種非人間的童話般的幻想色彩。景物是真實的,極為尋常的,卻又好象是在夢幻中看見的。有時還能看見些在月光下活動的小動物——猿和鷺,也使人產生同樣感覺:
“秋浦多白猿,超騰若飛雪。牽引條上兒,飲弄水中月。”(《秋浦歌》其五)
“痛飲龍筇下,燈青月復寒。醉歌驚白鷺,半夜起沙灘。”(《送殷淑》其三)
白猿飲水、白鷺受驚起飛,都是從現實里捕捉到的真實動態。有趣的是,這些動態并未破壞,反而增強了月光世界的靜謐和神奇。甚至是人的活動,也很難打破上述的意境。李白的月光世界里人物形象為數不多,均出自下層社會,如:
“東陽素足女,會稽素舸郎。相看月未墮,白地斷肝腸。”(《越女詞》其四)
“鏡潮水如月,耶溪女如雪。新妝蕩新波,光景兩奇絕”(同上其五)
前寫月下等待幽會的男女,后寫月夜從遠處看見的一群湖上少女,均具有活潑的生活氣息,卻又使人感到真中有幻、動中有靜。后首僅以月比水,其實寫的也是月夜,只有在月光下才能產生那樣的透明感。在這神奇的世界有時還傳出勞動者的歌聲:
“淥水凈素月,月明白鷺飛。郎聽采蓮女,一道夜歌歸。”(《秋浦歌》其十三)
“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
7.關于月亮的古詩,李白的
1、《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2、把酒問月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云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
3、夜泊牛渚懷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片云。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
余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明朝掛帆席,楓葉落紛紛。
4、古朗月行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
仙人垂兩足,桂樹作團團。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
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羿昔落九烏,天人清且安。
陰精此淪惑,去去不足觀。憂來其如何,凄愴摧心肝。
5、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我在巴東三峽時,西看明月憶峨眉。
月出峨眉照滄海,與人萬里長相隨。
黃鶴樓前月華白,此中忽見峨眉客。
峨眉山月還送君,風吹西到長安陌。
長安大道橫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
黃金獅子乘高座,白玉麈尾談重玄。
我似浮云殢吳越,君逢圣主游丹闕。
一振高名滿帝都,歸時還弄峨眉月。
6、蘇臺覽古
舊苑荒臺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里人。
7、月下獨酌其一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8、月下獨酌其二
天若不愛酒, 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
天地既愛酒,愛酒不愧天。
已聞清比圣,復道濁如賢。
賢圣既已飲,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為醒者傳。
月下獨酌其三
三月咸陽城,千花晝如錦。
誰能春獨愁,對此徑須飲。
窮通與修短,造化夙所稟。
一樽齊死生,萬事固難審。
醉后失天地, 兀然就孤枕。
不知有吾身,此樂最為甚。
8.有關李白寫月亮的詩
1、唐代:李白《關山月》
原文選段: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白話釋義:
一輪明月從祁連山升起,穿行在蒼茫云海之間。
浩蕩長風掠過萬里關山,來到戍邊將士駐守的邊關。
當年漢兵直指白登山道,吐蕃覬覦青海大片河山。
這些歷代征戰之地,出征將士很少能夠生還。
2、唐代:李白《峨眉山月歌》
原文選段: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白話釋義:
半輪明月高高懸掛在峨眉山前,平羌江澄澈的水面倒映著月影。
夜間乘船出發,離開清溪直奔三峽。想你卻難相見,只能依依不舍順江去向渝州。
3、唐代:李白《古朗月行》
原文選段: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
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
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
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
羿昔落九烏,天人清且安。
陰精此淪惑,去去不足觀。
憂來其如何?凄愴摧心肝。
白話釋義:
小時不識天上明月,把它稱為白玉圓盤。
懷疑它是瑤臺仙鏡,飛在夜空青云上邊。
月中仙人垂下雙腳?月中桂樹多么圓圓!
白兔搗成不老仙藥,借問一聲給誰用餐?
蟾蜍食月殘缺不全,皎潔月兒因此晦暗。
后羿射落九個太陽,天上人間清明平安。
月亮淪沒迷惑不清,不值觀看想要離開。
心懷憂慮不忍遠去,凄慘悲傷肝腸寸斷。
4、唐代:李白《月下獨酌四首·其一》
原文選段: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白話釋義:
在花叢中擺上一壺美酒,我自斟自飲,身邊沒有一個親友。
舉杯向天,邀請明月,與我的影子相對,便成了三人。
明月既不能理解開懷暢飲之樂,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隨在我的左右。
暫且以明月影子相伴,趁此春宵要及時行樂。
我吟誦詩篇,月亮伴隨我徘徊,我手足舞蹈,影子便隨我蹁躚。
清醒時我與你一同分享歡樂,酒醉以后各奔東西。
我愿與他們永遠結下忘掉傷情的友誼,相約在縹緲的銀河邊。
5、唐代:李白《靜夜思》
原文選段: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白話釋義:
明亮的月光灑在床前的窗戶紙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霜。
我禁不住抬起頭來,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輪明月,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遠方的家鄉。
9.誰有關于月亮的詩詞李白的
李白《靜夜思》中的鄉情,就是這樣生發出來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當詩人“舉頭望明月”時,一縷鄉思便從心頭油然升起了。這樣一個鄉思引動的過程,不但人們很容易理解,而且不少人都親自體驗過,這就突破了詩人與讀者之間因生活經驗不同可能產生的感情上的隔膜,因而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
詩中的月亮已不再是純客觀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詩人感情的意象了。李白的詩作中,有大量都是詠月的詩歌,如:“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只到夜郎西”(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幃望月空長嘆”(李白《長相思》);“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獨酌》);“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李白《渡荊門送別》)等。
其他以月寄托相思之情,。
李白的月下獨酌,詩人筆下,“月”的形象有什么特點。
李 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這是一個精心剪裁出來的場面,寫來卻是那么自然。李白月下獨酌,面對明月與影子,似乎在幻覺中形成了三人共飲的畫面。在這溫暖的春夜,李白邊飲邊歌舞,月與影也緊隨他那感情的起伏而起伏,仿佛也在分享他飲酒的歡樂與憂愁。
從邏輯上講,物與人的內心世界并無多少關系。但從詩意的角度上看,二者卻有密不可分的關系。這也正是中國詩歌中的“興”之起源。它從《詩經》開始就一直賦予大自然以擬人的動作、思想與情感,如“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愁月”“悲風”等等。李白此詩正應了這“興”之寫法,賦明月與影子以情感。正如林語堂所說:“它是一種詩意的與自然合調的信仰,這使生命隨著人類情感的波動而波動。”
但在詩之末尾,李白又流露出一種獨而不獨,不獨又獨的復雜情思,他知道了月與影本是無情物,只是自己多情而已。面對這個無情物,李白依然要永結無情游,意思是月下獨酌時,還是要將這月與影邀來相伴歌舞,哪怕是“相期邈云漢”,也在所不辭。可見太白之孤獨之有情已到了何等地步!
斯蒂芬·歐文曾說:“詩歌是一種工具,詩人通過詩歌而讓人了解和嘆賞他的獨特性。”
李白正是有了這首“對影成三人”的《月下獨酌》,才讓我們了解和嘆賞他的獨特性的。
今天,無論男女老少,任何一個中國人,只要他舉杯淺酌,都會吟詠“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以表他對所謂風雅與獨飲的玩味。而這首詩的獨特性,早已化入我們民族的集體無意識之中了。
結合具體詩句談一談李白筆下的月亮與張若虛筆下的月亮有何不同?
結合具體詩句談一談,李白筆下的月亮與張若虛比賽的月亮有何不同,李白筆下的月亮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是蒼白的,是寄托著一種相思。
李白詩歌中的月分為幾類?
李白《靜夜思》中的鄉情,就是這樣生發出來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當詩人“舉頭望明月”時,一縷鄉思便從心頭油然升起了。這樣一個鄉思引動的過程,不但人們很容易理解,而且不少人都親自體驗過,這就突破了詩人與讀者之間因生活經驗不同可能產生的感情上的隔膜,因而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詩中的月亮已不再是純客觀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詩人感情的意象了。李白的詩作中,有大量都是詠月的詩歌,如:“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只到夜郎西”(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幃望月空長嘆”(李白《長相思》);“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獨酌》);“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李白《渡荊門送別》)等。 其他以月寄托相思之情
明月在詩人筆下,雖也常表現為自然月的屬性,但更多的時候卻被賦予了豐富而深邃的象征意義。因此,明月被詩人高度人格化,賦予其以人的思想感情。“冰合井泉月入閨,金缸青凝照悲啼”(《夜坐吟》),“月光欲到長門殿,別作深宮一段愁”,“夜懸明鏡青天上,獨照長門宮里人”(《長門怨二首》),“落月低軒窺燭盡,飛花落戶笑床空”(《春怨》),詩人將明月人格化,將其寫成有人的思想感情的精靈。通過它來表現宮女、思婦的對月傷懷念人,使詩作更生動活潑,也更見情趣,表現出一種特有的藝術魅力。誠如張福慶先生指出的那樣:“每當詩人寫到明月時,常常是把月當作友人、親人和戀人,把自己的感情向它傾訴,用自己的心靈與它交流,像孩子一樣天真無邪、毫不掩飾地向它敞開自己的心扉,用最純潔、最真誠、最熱烈的情感去擁抱明月。”〔4〕(pp.166-167)也由此而反映出詩人不茍同于世俗的高潔人格。李白詩中之月的象征意義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筆者就此略作闡說。
以明月象征美人和戀情。古代,人們認為日為陽,故曰太陽;月為陰,故曰太陰。因此,人們常用月來形容女子容貌、體態與情操之美,如人們常說的“花容月貌”、“閉月羞花”等。在《詩經·月出》中就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的歌詠,以皎潔的月亮襯托女子的清純與美麗。李白詩中月之意象也多有這種象征、比喻意。如“眉目艷皎月,一笑傾城歡”(《古風》二十六),用比喻和夸張的筆法寫女子的美麗無比;“閣道步行月,美人愁煙空”(《上之回》),寫宮中一女子于夜深人靜之時,在“樓臺與天通”的閣道上踏著月色徘徊,其憂愁的是對君王臨幸的愿望一次次地化為泡影,表現出一位縹緲似神仙的愁美人形象;以月之玲瓏,襯人之幽怨,從反處著筆,不落言筌。“銜杯映歌扇,似月云中見”(《相逢行》),既以月比人,又將人比月。寫歌女用歌扇遮面的嬌羞貌,恰似時而云翳霧罩、時而半露嬌面的云中美月。“翠娥嬋娟初月輝,美人更唱舞羅衣”(《憶舊游》),寫歌女美麗超凡脫俗,猶如新月之清輝,而且舞藝出眾,歌聲甜美,“清風吹歌入空去,歌曲自繞行云飛”(同上)。實際上這也反映出人世間最美好的感情,即戀情,略此不贅。
以明月象征對故鄉、親人、友人的思念之情。詩人遠離家鄉、親人,常年漂泊在外,不免對月而頓生思家念遠之情。“天借一明月,飛來碧云端。故鄉不可見,腸斷正西看。”(《游秋浦白笴陂二首》),對明月而思念家鄉和親人,感情深沉。《靜夜思》也正是這樣一首留傳千古的詠月名作。詩人深感“崖傾月難圓”(《安陸白兆山》),故“月華若夜雪,見此令人思”(《秋山寄衛慰》),因月而思念親人和友人。“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詩人把對朋友的一腔深情化作奇思妙想,請明月代自己去夜郎探望慰問朋友,傳達自己對老友誠摯的關切之情。堪稱借詠月抒寫友情的千古絕唱。李白的偉大,還在于他常把自己的這種個人之私情推而廣之地來表現天下所有人的共同思想感情,特別是月下邊地征夫的思家念遠之情,如:“邊月隨弓影,胡劍拂霜花”(《塞下曲》其五),“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子夜吳歌》)寫長安城中的思婦乘著月色,忙著趕制寒衣,以寄送給在邊地的丈夫。她們渴望早日結束戰爭,好讓丈夫早日回到家中,抒發月夜思念丈夫的一腔深情。詩人表達的正是人民大眾的這樣一種共同的心聲與呼聲。
以明月象征自己對人生理想的執著追求。詩人曾有著“濟蒼生”、“安社稷”、“憂黎元”的遠大政治抱負和人生理想,其詩中也多次以大鵬自喻、自比,他把取得功名看做是輕而易舉的事。“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正是其遠大志向、抱負的生動反映與形象寫照。誠然,這也反映了詩人“一鳴驚人”、“一飛沖天”的實現人生理想途徑的不切實際的虛幻性。尤其是他那種“不屈己,不干人”的平交王侯的狂傲而張揚的個性,使得他在過了短暫的京城詞客的生涯后便被“賜金放還”了,遭受到最嚴重的人生挫折,但他卻絕不因此而屈服。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他明白地宣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為堅持自己的理想絕不奴顏婢膝,表現出對統治者的蔑視和決絕的態度,并堅持尋找自己理想中的世界:“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表現出對人生理想的執著追求。
以明月象征人的高潔品質。古人寫月亮,多表現其皎潔、純凈和冰清玉潔,李白也經常用月來象征人的高潔品質。“云見日月初生時,鑄冶火精與水銀”(《上云樂》),詩人認為,太陽是由火精煉而成,月亮則是由水銀鑄冶而成,故才顯得那么的純凈無瑕。“了見水中月,青蓮出塵埃”(《陪族叔當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風亭》),寫水中月若青蓮出污泥而不染的芳潔本性,以比喻升公“濟人不利己”的清廉正直形象;“含光混世貴無名,何用孤高比云月”(《行路難》其三),勸人淡泊名利,要善待他人和自身,不要追求所謂清高等等虛名;再如“天清江月白,心靜海鷗知”(《贈漢陽輔錄事》其一),“春華滄江月,秋色碧海云……松風清瑤瑟,溪月湛芳樽”,“卷簾見月清興來,疑是山陰夜中雪”,“觀心同水月,解領得明珠”(《贈宣州靈源寺仲浚公》),都借月寫人的清靜淡泊的高遠情懷和孤高出塵的高潔心靈。“明月不歸沉碧海,白云愁色滿蒼梧”(《哭晁卿衡》),詩人用明月來比喻日本僧人晁衡為發展中日文化交流作出的巨大貢獻,并以此來紀念其為中日友誼而獻出生命的高風亮節,成為中外交往史中的一段佳話。另外,詩人還以“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江上吟》)的詩句和對比的手法,表現屈原的愛國主義詩作千古流傳,可與日月爭輝,而當年曾經不可一世的楚王只不過是留下荒冢古墳而已,褒貶分明。
以月食象征黑暗對光明的侵蝕和遮蔽。月食本是一種自然現象,但古人們卻把它作為一種災禍的征兆。“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古朗月行》),詩人借古代“癩蛤蟆吞吃月亮非好兆”的說法,比喻和暗示唐王朝表面的繁榮所掩蓋下的腐朽本質和寓含動亂之因的深刻危機,表現出詩人在政治上的遠見卓識與深沉的憂患意識。“蟾蜍薄太清,蝕此瑤臺月。圓光虧中天,金魄遂淪沒。”(《古風》其二)此詩和上詩可謂異曲同工,都是象征皇帝為一些奸臣所蒙蔽,或象征國家的衰敗。后來的安史之亂則證實了詩人的觀點和看法,這就是詩人“昔是今已非”、“天霜下嚴威”(同上)的別一種表達。
以明月意象象征哲理的啟迪。詩人有一首著名的詠月詩《把酒問月》:“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云間沒?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憐?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悠悠萬世,一輪皎潔的明月長掛碧天朗照,盡情地流瀉著無涯際的清輝,它晚升曉沒,與人總是若即若離。明月長在,而人生短暫。面對亙古如斯的明月,詩人不覺感慨頓生,故而停杯問之。將千古感慨系之于月,引發其對人生哲理的探求,把對宇宙的浩瀚無際、時空的蒼茫無限與人生的短暫渺小的人生課題擺在了月亮與讀者的面前。今人看不到古時的明月,古時的人也看不到今天的月亮,這就給人帶來不能與月長伴相守的遺憾。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也是說的這個道理。雖年年歲歲“月”相似,卻歲歲年年“人”不同。人生就如同歷史長河中稍縱即逝的流水一般,顯得短暫而渺小,只有那明月、那宇宙才是偉大而永恒的存在。詩人以月作為人生的參照物,通過對月之永恒、無限的深邃的哲學思考,表達了對美好人生的深深眷戀之情,表現了對人生理想、價值的執著追求。詩人對月之永恒與人生短暫的哲學思辨,不是游離或外加于詩篇的,而是通過對月的觀察、認識、理解而得到一種思想上的領悟和升華,是一種滲透在全詩中的內在精神與意蘊,尤其是將哲理的思考與對月的形象描繪有機地結合并高度地統一、融合在一起,從而使詩的主題發軔于情感,凈化于審美,升華于哲思,構成其不朽的藝術價值。另如《攜妓登梁王棲霞山孟氏桃園中》:“梁王已去明月在,黃鸝愁醉啼春風。”《蘇臺覽古》:“舊苑荒臺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里人。”這兩首詩都是詩人游覽名勝古跡后的懷古之作。梁王已去,六朝風光不再;蘇臺荒廢,當年繁華已歇;物是人非,惟有江月不敗。詩人抒發的是對物是人非、滄桑巨變與歷史興亡的深沉感嘆。在這里,明月已成了目睹梁王、吳王由盛極一時的輝煌走向衰敗、滅亡的滄桑巨變、朝代更迭、歷史興亡的見證人。明月依舊在,而當年曾不可一世的梁王、吳王除留下其荒墳野丘外,已化作歷史的煙云散去。這與后來劉禹錫著名的懷古詩《石頭城》“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極為相似,可謂異曲同工,堪稱前后相續、相映生輝的詠月懷古詩之杰作。它們不僅給讀者以精美的藝術審美享受與感染,同時也給讀者以深刻的哲理啟迪和情感陶冶。
分析和探討李白詩歌中的月亮意象及意蘊,對全面認識和理解詩人詩歌創作的多樣化藝術風格和鮮明個性特色有著重要的作用。誠如袁行霈先生指出的:“詩的意象帶有強烈的個性特點,最能見出詩人的風格。詩人有沒有獨特的風格,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是否建立了他個人的意象群。一個意象成功地創造出來以后,雖然可以被別的詩人沿用,但往往只在一個或幾個詩人筆下才具有生命力。以至這種意象便和這一個或幾個詩人聯系在一起,甚至成為詩人的化身。”〔5〕(p.242)誠哉斯言。若談到詠月詩詞,我們不可能不談到偉大詩人李白,他那些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的詠月名作經常出現在大、中、小學教材中,已成為不可多得的中華文化瑰寶之一。詩人不僅在詠月方面形成了自己鮮明的個性特色,而且還是個善于博采眾長的詠月高手與集大成者,其廣泛吸收自《詩經》、曹操、張若虛等人詠月的優秀文化遺產與表現技巧,有時甚至還喜愛化用前人詩句,并加以創新和發展,達到了詠月詩創作的高峰,對后來劉禹錫、楊萬里、蘇軾等詠月詩詞的創作有著重要而深遠的影響,為中國月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另一方面,也使我們在認識、理解李白詩中諸如“大鵬”、“高山”、“瀑布”、“黃河”等壯偉意象,領略其崇高的壯美詩風的同時,也能認識、理解李白詩中還有著諸如“明月”等許多清麗秀美的玲瓏意象和優美詩風,從而,對詩人、詩作、詩風以及詩歌意象等有一個全面、科學的認
一、李白的月亮世界首先,李白的月亮詩創造出優美動人的物境之美。月景在李白的筆下總是表現得美麗非凡。《自金陵溯流過白壁山玩月過天門山寄句容王主簿》中“滄江溯流歸,白壁見秋月。秋月照白壁,皓如山陰雪”,描寫了江水和白壁山的夜景,著意突出秋月這一景象。夜幕中的山巒本是黑壓壓的,此時卻在月的映照如皚皚白雪一樣明亮。這種明與暗的強烈反差,使人感覺到夜幕格外深沉,白壁山分外崢嶸。詩人在描寫月色時,總是有水來相伴。月或倒映湖中或伴隨著大江溪流,月光水光交織在一起相映成趣。如《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萬壑與千巖,崢嶸鏡湖里。秀色不可名,清渾滿江城。人游月邊去,舟在空中行。”湖水如同一面鏡子,宇宙萬物皆倒映其中。月下乘舟,湖水與岸的真實感被月夜模糊了,眼前倒置的景觀反擊著詩人傳統習慣思維,詩人感覺上產生了錯覺,恍惚行進在空中,向月亮游去。詩人如入仙鏡,詩句也顯出“仙氣”,對大地的附著感、沉重感、依賴感沒有了,詩人的靈魂乃至讀者的思維也自由地向月游移,呈現出一種超凡境界。其次,思與境偕,李白在描摹物境之美的同時,注意以作者主觀之“意”與之融合,使詩境達到了內情與外境的和諧統一,給人以無窮之味、不盡之意。這便構成了月與人的“異質同構”,月已不再是客觀之月,已是自然的人化。綜合起來,李白的這類詩歌可以分為以下幾種:1.表現自己豪邁灑脫的性格月作為皎潔真率象征,在李白筆下靈機異趣。如《夢游天姥吟留別》:“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又如《東魯門泛舟》:“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風流到剡溪。”詩人將月下泛舟、遨游太空當作人生無窮樂趣。詩人愛月,甚至上天捉月,像《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中的:“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而詩人在月下獨酌,醉至三分,把酒問月更是逸興豪邁,感情跳躍,語言夸張。尤褒有詩云:“嗚呼謫仙,一世之英。乘云御風,捉月騎鯨。”形象地概括了李白豪邁灑脫的性格特征。2.表現自己孤獨寂寞的心情李白一生不得其志,在現實中屢遭打擊。《玉壺吟》云:“三杯拂劍舞秋月,忽然高詠涕泗漣。”他在酒后月下拔劍而起舞,高歌淚下,何等悲壯!《長相思》中“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則用比喻的手法烘托自己被迫離京后的痛苦心情。又如《夜泊牛渚懷古》云:“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詩人面對明月,心情無限孤寂,政治抱負不能實現,世上無處尋覓知音。而《鸚鵡洲》中“遷客此時徙極目,長洲孤月向誰明”,則飽含了對黑暗社會不重視人才的不合理現象的悲憤控訴。3.表明自己清高皎潔的品質月是清高皎潔的象征,正好與李白的先天秉性,即“有一種對光輝明亮事物憧憬、追求的本能相契合,因而月在李白心目中是理想的化身”[1]。《月下獨酌》:“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詩人馳騁想象,意能招呼明月作伴,表現了詩人如月般冰清玉潔、超塵拔俗的節操。在詩人現實的“出世”、“入世”的矛盾中,大概只有皎潔的明月能和他進行心靈上的交流了。4.月是純潔友誼的象征李白常在與朋友交往的詩中,借月抒情,表現了彼此間友誼的純潔與高尚。在《哭晁卿衡》中,詩人寫道:“明月不歸沉碧海,白云愁色滿蒼梧。”李白將日本友人晁衡比作明月,把晁衡海中遇難比作明月沉碧海,表達了自己對友人真摯的痛悼之情。李白聽到友人王昌齡遭貶,在《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寄予了無限關切與同情:“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詩中以寄明月這種十分獨特的方式,來表達對友人的關慰,同時又用明月象征自己和友人的品質潔白無瑕。5.表現離別思念之情月在古代就是別離的生發意象之一,南朝謝莊《月賦》中有“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明月亙古如斯,而世事卻變幻無定,這就不可避免地滋生思念的情愫。李白的許多月亮詩表達了征夫與思婦的懷念之情,同時又從另一側面對人民蒙受苦難寄予深切同情。如《搗衣篇》:“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通過描寫婦女月夜為親人搗衣的心情,表達了她們對遠征丈夫的深切懷念。而《關山月》則描寫了塞外征人的見月思鄉之情。“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在李白的月亮世界里,一方面詩人以月亮作為背景渲染,從而給詩歌構織了一個超逸靜謐的物境,另一方面,在物境之中,又滲透著作者的“情”與“理”。正如佛雛先生在《王國維詩學研究》里所說:“任何藝術境界,作為對某種生活美、自然美的提煉、升華的產物,都或隱或顯地滲透了詩人本身的意志。”“所謂‘純客觀之詩人’與純粹‘無我’的境界,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因此,可以肯定,李白在他的月亮詩里絕對沒有單純的以月亮本身作為全詩的主題,而是以月亮作為素材,寄托了自己豐富而復雜的情感。這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刻的思想和生活基礎的。二、月亮世界里的李白美學家宗白華指出:“詩人善醒,他能透澈人情物理,把握世界人生真境實相,散布著智慧,那由深心體驗所獲得的晶瑩的智慧。但詩人更要能醉能夢。由夢由醉詩人方能暫脫世俗,超俗凡近,深深地墜入這世界人生的一層變化迷離、奧妙惝恍的境地。”[2]由此可知,月亮世界的李白不但能醒,憑智慧透澈人情物理,更能醉能夢,暫脫世俗,顯示出特定的浪漫與超脫。謝冕也曾經說過:“杰出的詩人正是在他人不能感知或不能獨特地感知的地方,創造了奇跡。”[3]古代詩人詩作中以月入詩者不在少數,然李白的月亮詩數量之廣,涵蓋面之寬泛,實在是其他詩人所不能比擬。這個特點實際上和李白復雜的個性特征以及寬仁濟世的儒家思想有很大的關系,當堅持濟世的理想無法實現,內心的失落迷惘、生命促迫的憂患便一起襲來。而此時他在現實生活中的自我價值的失落,都只有在自然之中獲得補償。在縱情山水之間的同時,月亮也以其獨特的魅力,贏得了詩人的青睞。下面,試以《把酒問月》和《月下獨酌》為例,分析月亮世界中李白的人格基本特征。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云間沒?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把酒問月》詩開頭一句便是一個劈頭而來的千古萬世之問,寫出了詩人對月的神往心馳之感。那“停杯”二字,便是詩人神往無限情態的寫照,分明是帶有幾分醉意的慨問。明月高懸青天,總使人生出“人攀明月不可得”的感慨,當你無意追攀之時,它又會萬里相隨,依依不舍。三、四句一冷一熱,寫出了月與人似遠卻近,若即若離,神秘而可親的奇妙感覺。接著,詩人描繪了明月佳景,從而引發了對人生哲理的探求:人生是短暫而痛苦的,其間有不盡的坎坷曲折、孤獨和寂寞。物是人非事事休,且放白鹿青崖間,對酒當歌,忘卻塵世的一切,邀月相伴,人生何其暢達!人生雖然不可能永遠享有生命,但其精神和理性卻可以永遠享有宇宙。只要明月常相伴,忘卻塵世的一切,人生就會像藍天一樣遼闊,像明月一樣自由自在。李白的思想當中有儒家的濟世理想,但是在“入世”的不如意后,詩人重新順應了個性解放的召喚,在老莊道家“無為”思想的影響下,去追求一種逍遙自適的生活境界,甚至,在他的詩歌中經常表現一些絢爛瑰麗的神仙世界。然而,人終究不能像神仙一樣,所以詩人就有了時光流逝、功業無成的憂患感。此時,亙古不變的明月就成了詩人對酒當歌的傾訴對象。在月與酒構筑的世界里,詩人可以暫時地逃脫一番,去追尋短暫的歡樂。如果說《把酒問月》,是詩人李白對自我生命內核的探求,對自我生存的體認,是一種不安于有限生命而向往無限時空的精神飛升的話,那么,《月下獨酌》便是詩人李白在月下悟道,體驗塵世孤獨,尋求精神的皈依了。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影子是“我外之我”,和生命一同存在,一同消失,所以容易喚起敏感的詩人的種種遐想。詩人分明獨酌,卻偏出三人,愈形其獨;但詩人并沒有被孤獨擊倒,而是以其特有的超脫高呼“行樂須及春”,并浪漫地與月結無情之游。這是一種喪我同物的宇宙意識,這種意識本是老莊思想的延續,不過由于李白將月亮作為哲理的凝聚點,表現主體與明月在精神上的契合,突出詩人超越現實、向往永恒的渴望,使詩歌于哲理中又洋溢著濃郁的自然情韻。在月下獨酌的韻致中,孤獨與充實、無情與有情、短暫與永恒,都幻化為一片銀色的光輝。應該說,李白是以多種風姿生活著的。有時他是一個五岳尋仙的道士,有時是位“天子呼來不上船”的狂人,有時是“一飲三百杯”的酒徒,有時是“殺人如剪草”的俠客,甚至還有許多消極、頹廢的傾向。但無論是哪一種,李白的人格基本特征是不變的,那就是浪漫超脫。如前所說,月亮世界里的李白正是因為自身的浪漫性、超脫性,才克服了現實社會的沉重感和自身的孤獨感,使他既沉于世又能出于世,如月一般圓潤。三、探尋詩人“戀月情結”李白之所以對月亮懷有如此深厚的感情,來源于他的“戀月情結”。這種情結的形成,既離不開傳統歷史文化的積淀,又與李白獨特的心理傾向有關。從文化史學的角度看,月亮在古代就成為先人崇拜的對象。我國最遲在商周時就有了對于月亮的崇拜,天地六宗信仰體系中,月神是作為天宗之一享受祭祀的。至秦漢以后,民間就有的拜月風俗,顯著地表現在每年的中秋節。另外,由于月亮的隱顯、圓缺、月食及月中的模糊圖像,進一步激發了人們的想象,民間流傳關于月亮的傳說,將月亮進一步神化,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樹”、“月中玉兔”、“月中蟾蜍”等等。這些神話反映了遠古人們對月亮的崇拜和贊美。有意思的是,傳說中的月神總是作為一個完美而又純潔、具有萬般柔情的女子形象出現在中國文化傳統中,這一方面是由于月亮出現在夜晚,晶瑩澄澈,與太陽相比屬陰;另一方面,也寄托了人們對母性的向往與懷念。在人類的發展史中,過多的動蕩不安使人們疲憊不堪,人們便更多地把追憶和懷念留給遠古母性社會,贊美一個消逝的社會的溫馨與柔美,這便導致了陰柔美學的形成與發展。人們在精神上不斷回歸,追求陰柔美的月亮式文化精神,創造了一個與現實的太陽神精神相對立的柔性氛圍。所以,月亮便成為人類崇拜的原始女性的象征意象。這一系列的傳統歷史文化積淀在李白心里,成為詩人李白迷戀月亮的文化底蘊。所以,當他失意、落寞時,月亮就成了他的精神家園,詩人與月的對話由此開始。詩人通過詰問月亮以人事,達到對人生、社會、宇宙的透悟。其次,李白的戀月情結和他的心理傾向也有著密切聯系。李白作為一個天才詩人,兼有游俠、酒徒、隱士、道人等的氣質或行徑。一方面,他接受了儒家“兼善天下”的思考,要求“濟蒼生”、“安社稷”;另一方面,道家特別是莊子那種遺世獨立、返于自然、追求自然的思想給李白的影響尤為深刻,有時,他甚至將莊子抬高到屈原之上。而且,李白曾企圖通過學道來樹立聲譽,他先后與元丹丘、孔巢父、道士吳筠隱居,并終因吳筠推薦而入仕,加之李唐王朝對于道教的推崇,李白自不免深受道教的影響。因此,最終導致詩人跌入“戀月”懷抱的正是他思考形態中強烈的道家思想。雖然,作為中世紀士子文人當政的需求會使他將儒家思想擺在優先位置,“但在其個人自覺以下的感受與情念方面,李白是將道教思考置于優先的”。由于道家思想追求主體的不老不死性、飛行迅速性、超俗性,以及認識的相對性如“有無相生”,這就形成了李白的獨特的心理傾向:超空性和非固定性。由于月亮亙古永存、普照四方,這和人的行為的有限性、人生的短促性相比,月亮具有超越時空的固定性格,這正和詩人內心心理傾向相契合,所以,他寫下了這樣的詩句:“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吳士宮里人”“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昨晚西城月,青天垂玉鉤”等等。其次,由于月亮高居空中,遙不可及,加之月亮的形狀,或皎潔如玉盤,或彎曲如吳鉤,這種陰晴圓缺的變化,也體現了一種意味彌深的形式美,更易激發人們的想象,具有非固定性。這也同詩人的心理傾向相吻合,月亮盈虛消長的非固定性引起了詩人的共鳴。如“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天端”“相思如明月,可望不可攀”“素華雖可挽,清景不可游”等等。所有這些因素,都使他不顧一切,全身心地去擁抱明月了。綜上所述,在李白的月亮世界里,詩人與月融合同構,因為月,詩人創造了一個迷離浪漫的境界;因為月,創作主體的浪漫氣質散溢著清輝。李白和他的月亮詩如空中吳鉤,傳遞著人間(包括詩人)的脈脈情愫。
李白詩歌中,月亮這個意像與杜甫詩歌中的有什么不同。請賜教。
關于月亮的詩,李白和杜甫都寫了不少。現以李白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和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為例剖析。李白詩中,懸掛在高空的明月代表著他渴望相聚的友人,以此來映襯自己孑然一身的孤獨與寂寞,象征詩人對純潔的友誼的向往與追求。杜甫詩句里的明月則是故鄉的代名詞,表達了詩人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李白有關月亮的詩歌種月亮意象的不同意蘊!~
李白《靜夜思》中的鄉情,就是這樣生發出來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當詩人“舉頭望明月”時,一縷鄉思便從心頭油然升起了。這樣一個鄉思引動的過程,不但人們很容易理解,而且不少人都親自體驗過,這就突破了詩人與讀者之間因生活經驗不同可能產生的感情上的隔膜,因而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詩中的月亮已不再是純客觀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詩人感情的意象了。李白的詩作中,有大量都是詠月的詩歌,如:“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只到夜郎西”(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幃望月空長嘆”(李白《長相思》);“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獨酌》);“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李白《渡荊門送別》)等。其他以月寄托相思之情,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