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特別崇敬諸葛亮為什么(杜甫評價諸葛亮)
很多朋友對于杜甫特別崇敬諸葛亮為什么和杜甫評價諸葛亮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諸葛亮倍受崇拜的原因簡答?
因為有個叫羅貫中的老爺爺寫了本書《三國演義》,在原有史實上增添了許多自己編造的故事,加上當時明清的社會環境,靠說書傳播故事,一代一代就把諸葛亮傳神了,例如什么草船借箭啥的都是扯淡……你可以理解成輿論造就偉人,可以說是一代名相,但著實并沒有傳聞那么流弊,至少不差于諸葛亮的丞相在中國歷史上找個十來個還是跟玩兒似的
杜甫為什么喜歡寫諸葛亮
對同為文人卻出將入相、建立了不世功勛的諸葛亮,杜甫一直懷有一種復雜的情感。這情感,包含了艷羨、敬佩和失落,以及在此基礎上的自憐自傷。當他居成都時,他的草堂與武侯祠比鄰,那座柏木森森的院子是他經常光顧的地方。如今,當他困于夔州,又與諸葛亮君臣的祠廟近在咫尺,諸葛亮便成為他一再歌詠的對象——他在贊美諸葛亮“三分割據紆籌策”的同時,也感慨“運移漢祚終難復”。敬天畏命的背后,隱隱透露出杜甫對自身襟抱未開的自我辯解、自我寬慰。
將諸葛亮視為偶像的杜甫,是崇拜諸葛的哪些優點?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蜀相》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詠懷古跡五首》
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閣夜》
孔明廟前有老柏,柯如青銅根如石。《古柏行》
慘淡風云會,乘時各有人。力侔分社稷,志屈偃經綸。復漢留長策,中原仗老臣。雜耕心未已,歐血事酸辛。《謁先主廟》
久游巴子國,屢入武侯祠。竹日斜虛寢,溪風滿薄帷。《諸葛廟》
上面這么多寫諸葛亮的詩詞,皆是杜甫所作。
杜甫作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詩圣”,一生創作無數經典詩歌,而對于蜀漢丞相諸葛亮的追捧,杜甫則是不遺余力。
杜甫作為著名的“亮粉”,對諸葛亮推崇備至,那么,杜甫為什么會成為諸葛亮的鐵桿粉絲呢?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諸葛亮是蜀漢丞相,受劉備三顧茅廬,出身輔佐劉備建立蜀漢,后上《出師表》,率領蜀軍北伐曹魏,直到累死在前線。
諸葛亮作為中國的“智慧之神”早已為大家熟知,而杜甫之所以對諸葛亮如此推崇,則并不只是因為諸葛亮的智慧才能,唐代《三國演義》尚未問世,杜甫所認知的諸葛亮乃是更加貼近歷史的諸葛亮。
杜甫更多的是推崇諸葛亮的志節,推崇的是諸葛亮能夠堅持自己的信念,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一生不忘恢復漢室的使命。
杜甫寫諸葛亮固然有追慕先賢的因素,但除此之外,其實還有歷史原因。
杜甫一生郁郁不得志,才華出眾的他始終未能考中科舉,晚年才得了一個小官,結果自己兒子還活活餓死,他為此抱憾終生。
杜甫生活的時代是唐玄宗中后期,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唐帝國陷入動亂。
面對戰火,杜甫東躲西藏,他目睹了戰爭殘酷,百姓蒙難,同時看到了朝廷腐朽,天下倒懸。杜甫后來隱居四川,時常探訪武侯祠,對于諸葛亮他心生仰慕,因此撰寫了大量的關于諸葛亮的詩歌,皆為追思贊揚。
適逢戰亂,杜甫作為一個文人,他夢想能像諸葛亮那樣縱橫捭闔,指揮千軍萬馬,為朝廷為百姓與叛軍作戰,平定天下,還大唐一個朗朗乾坤。
同時,他還表達了自己懷才不遇,自己始終未能遇到屬于自己的“劉備”的遺憾,他贊揚諸葛亮的時候,就暗含了此種心態。
詩人的詩詞反映的是他的當時心境,當時所思,杜甫早年因為出身名門望族,所以寫下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激情詩歌,但是隨著時間推移,杜甫屢試不第,家道中落,貧窮無依,他的詩詞風格轉向了悲傷凄涼。
杜甫目睹了戰亂,對于戰火下的百姓感同身受,于是又寫下了很多反映那個時代的詩歌,《春望》“三吏三別”。
對于諸葛亮的感情,無非也是杜甫人生到了那個階段的體會,是他終生抑郁,懷才不遇,面對國家山河殘破無能為力,因此發出的悲鳴。
杜甫的諸葛亮情結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杜甫:《詠懷古跡五首》之五
杜甫對諸葛亮可謂傾心仰慕,一往情深。這在唐代詩人中,找不出第二個。”(《三國演義縱橫談》 )需要補充的是:除了仰慕之外,杜甫的詩中還流露出對于諸葛亮悲劇結局的無限哀惋與惆悵。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諸葛亮的才干固堪與古代著名賢臣伊尹、呂尚并駕齊驅,而遠在漢代開國元勛蕭何 、曹參之上,真可謂古今罕有其匹。然而, “出師未捷身先死”,嚴峻的事實是:他畢竟沒有完成恢復漢室,統一中國的大業,抱憾終身地死去了 !杜甫在思索:這是什么原因呢?“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大約就是杜甫的答案。毛宗崗解此二句詩道得好:“此緣漢祚之已改,非軍務 之或疏也。運雖移而志則決, ‘身,即所云‘鞠躬’,‘勞即所云‘盡瘁’, ‘殲’ 即所云‘死而后已’, ‘終難復’即所云‘成敗利鈍,非臣逆睹也’。‘終’字妙,包得前后拜表、六出 祁山,無數心力在內。前解慕其大名不朽,后解惜其大功不成。慕是十分慕,惜是十分惜。” (《三匡演義》一百五回夾批)由對諸葛亮的“十分慕”到“十分惜”,正透露了杜甫對于諸葛亮這 人物的悲劇性的深刻了解。
在現存的[杜甫]詩集里面,竟有二十多首詩吟詠或提到[諸葛亮];可謂傾心仰慕,在唐代詩人中找不出第二個。這當然與作者所處的時代以及特殊經歷分不開。
在那個陷唐代于極大動亂的“安史之亂”爆發后,[杜甫]幾經顛沛流離,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舉家逃難來到成都。之后在四川的梓州、夔州、閬州和成都等地,一住將近十年。直到大歷三年(公元768年)聞官軍收復河北失地時,才經長江三峽出川。
[杜甫]在巴蜀的十年,過的是亡命生活。“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星鬢,潦倒新停濁酒杯。”(《登高》)他無時不在思念安史叛軍占領下的中原父老鄉親,希望能盡快恢復昔日繁榮的李唐王朝。“再光中興業,一洗蒼生憂。”(《鳳凰臺》)提起“中興業”,他就自然會懷念起:三國時以西蜀為基地、五次北伐中原,要恢復漢室江山的[諸葛亮]。“復漢留長策,中原仗老臣。雜耕心未已,嘔血事辛酸。”(《謁先主廟》)[諸葛亮]托孤北伐屯田渭南;可卻在五丈原勞累過度嘔血而死,以致遺下未竟之業成為千古憾事!——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蜀相》)
野哭幾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
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依依漫寂寥。(《閣夜》)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福移漢祚難恢復,志決身殲軍務勞。(《詠懷古跡》)
——盡管[諸葛亮]是一位悲劇性的英雄,但他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是值得崇敬的!
“賦詩獨流涕,亂世想賢才。”(《昔游》)“經綸中興業,何代無長才?”(《述古》)[杜甫]多么希望且堅信有像[諸葛亮]這樣的經國重臣出現。他說:“諸葛蜀人愛,文翁儒化成。”(《八哀詩——贈左仆射鄭國公嚴公武》)這是從蜀人熱愛[諸葛亮]中產生的共鳴。
[杜甫]贊揚和向往[諸葛亮]的另一個原因是——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一樣,得遇賢君明主,從而一展才華建功立業。
[杜甫]在年輕時就胸懷大志,但仕途坎坷最后才得到個“左拾遺”的閑職;入川之后,生活更要仰仗他人報國無門。難怪他感慨道:“自古圣賢多薄命,奸雄惡少反封侯。”(《錦樹行》)“君臣當共濟,賢圣亦同時。翊戴歸先主,并吞更出師。”(《諸葛廟》)四川許多地方都有[諸葛亮]的祠廟,[杜甫]經常入祠憑吊;不是發思古之幽情,而是寄托自己的郁憤胸懷。[劉備]君臣的和衷共濟魚水情深,在他所處的時代是找不到的。“武侯祠堂不可忘,中有松柏參天長。干戈滿地客愁破,云日如火炎天涼。”(《夔州歌十絕句——長年》)他得到的只是冷遇凄涼,面對“干戈滿地”的現實無所作為,只能作客他鄉愁腸百轉。因此,[杜甫]自然把[諸葛亮]引為知己、視作楷模。
[杜甫]是唐代最享盛名的詩人之一,他對[諸葛亮]的熱愛使后來的許多詩人對[諸葛亮]推崇備至、引為同調;當然也影響了《三國演義》的作者。在《三國演義》寫到[諸葛亮]逝世時,作者就直接引用了[杜甫]的三首詩,對[諸葛亮]的一生大加贊揚;[羅貫中]等人與[杜甫]可謂心心相印!
為什么杜甫陸游都寫詩贊美諸葛亮丞相為什么不贊美其他丞相
首先,諸葛是丞相中忠心且有能力的典型。
其次,聯系杜甫陸游所處的時代和個人經歷。他們都懷才不遇,又出生在動亂的時代(安史之亂后唐朝衰微,宋室南遷后江山淪落),想到諸葛能得遇劉備這樣的明主,一展抱負,自然以懷念諸葛表現出他們對政治的熱情(他們也希望和諸葛一樣)
另外,諸葛在民間的知名度高,這種贊美詩(或者憑吊詩)便于流傳,加深對朝廷的影響。
蜀相的作者為何如此崇拜諸葛亮?
《蜀相》的作者是杜甫。是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游覽武侯祠時所作。當時正值安史之亂,杜甫有濟世救民的抱負,但卻沒有施展才華的地方,而歷史上對諸葛亮卻輔助劉備開創帝業,建立了赫赫功勛,拿自己和諸葛亮一對比,再加上諸葛亮足智多謀,為國鞠躬盡瘁,杜甫對諸葛亮就越發敬仰,越發崇拜。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