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沉閣在哪里 日沉什么意思
今天給各位分享日沉閣在哪里的知識,其中也會對日沉什么意思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山雨欲來風滿樓”出自哪?
出自《咸陽城東樓》“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原詩《咸陽城東樓》
唐·許渾
一上高樓萬里愁 蒹葭楊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閣 山雨欲來風滿樓
鳥下綠蕪秦苑夕 蟬鳴黃葉漢宮秋
行人莫問當年事 故國東來渭水流
溪云初起日沉閣選自哪?
咸陽城東樓
《咸陽城東樓》①
【唐】許渾
一上高樓萬里愁,
蒹葭楊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閣,②
山雨欲來風滿樓。
鳥下綠蕪秦苑夕,
蟬鳴黃葉漢宮秋。
行人莫問當年事,③
故國東來渭水流。
【作者】
788?-858,字用晦,排行七,洛陽(今屬河南)人,成年后移家京口(今江
蘇鎮江)丁卯澗,后人稱許丁卯。大和六年 (832)進士。仕文宗、武宗、宣
宗三朝,歷任虞部員外郎,監察御史,郢州、睦州刺史等職。不作古詩,律詩
多懷古及歌詠田園之作,對偶整密;絕句含蓄精煉。有《丁卯集》,《全唐詩》
存詩十一卷。
【注釋】
①咸陽:今屬陜西。此題一作《咸陽西門城樓晚眺》。 ②作者自注:“南近
磻溪,西對慈福寺閣。” ③當年:一作“前朝”。
【品評】
此詩作于宣宗大中三年 (849)任監察御史時。一上咸陽城樓,首先看見
“蒹葭楊柳”,有“似”故鄉的“汀洲”,因而觸動“萬里”鄉“愁”;后來
又憑眺“秦苑”“漢宮”的遺跡,只見“鳥下綠蕪”、“蟬鳴黃葉”,一派荒
涼景象,因而又發出“當年事”惟余“渭水東流”的慨嘆。此詩以“溪云初起
日沉閣,山寸欲來風滿樓”一聯出名。寥寥十四字,用溪云乍起、紅日忽沉、
狂風滿樓烘托“山雨欲來”,形勢逼人。既狀難狀之景如在目前,又含象征意
義,故歷代傳誦,至今猶被引用。這一聯之所以有名,還由于它體現“許丁卯
句法”。律句調協平仄,有“拗救法”。一為本句自救,如“平平仄仄平”句
式,倘第一字用了仄聲字,則除韻腳外只剩一個平聲字,就成“孤平”,不合
律;補救的辦法是將第三字改用平聲字。一為對句相救,如“仄仄平平仄,平
平仄仄平”句式,倘上句第三字用仄聲字,則下句第三字改用平聲字。許渾往
往兼用本句自救法與對句相救法, 這一聯就是典型的例子。 按照格律,應為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這卻改為“平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
平平仄平”,既本句自救,又對句相救,形成拗峭奇崛的音響,恰切地表現了
云起、日沉、山雨欲來的氣勢。
許渾詩喜用“水”,有“許渾千首濕”之說。如《金陵懷古》“石燕拂云
晴亦雨,江豚吹浪夜還風”、《登洛陽故城》“水聲東去市朝變,山勢北來宮
殿高”之類皆然。此詩則“溪”、“汀”、“雨”、“渭水”并見,“濕”度
更大。
[作者簡介]許渾,字用晦,潤州丹陽(今屬江蘇)人。太和進士,官監察御史,虞部員外郎,睦、郢二州刺史。喜愛林泉。其詩以精密俊麗見稱,意象天然秀出。受韋莊推崇,稱“江南才子許渾詩,字字清新句句奇。”其詩佳句甚多,多用水字,人說“許渾千首濕”。
[注釋]①蒹葭,蘆荻。蒹,荻。葭,蘆。暗用《詩經?蒹葭》的詩意,表思念心緒。②詩人遠眺時“南近磻溪,西對慈福寺閣”。③行人,過客。泛指古往今來征人游子,也包括作者在內。
[賞析]咸陽舊城在西安市西北,漢時稱長安,秦漢兩朝在此建都。隋朝時向東南移二十城建新城,即唐京師長安。咸陽舊城隔渭水與長安相望,詩人登上咸陽城樓,思鄉和吊古兩種感受襲上心頭,交織在一起,寫下這首意蘊別致、格調俊麗的七律。
首聯寫登樓懷鄉之感。詩人一登上咸陽高高的城樓,向南望去,遠處煙籠蒹葭,霧罩楊柳,很像長江中的汀洲。詩人游宦長安,遠離家鄉,一旦登監,思鄉之情涌上心頭。蒹葭楊柳,居然略類江南。這是觸景生情。萬里之愁,正以鄉思為始。而蒹葭秋水,楊柳河橋,皆與懷人傷別有連。首聯起句用一“愁”字,奠定了全詩的基調。詩人用低沉的筆觸,描繪咸陽城傍晚景致,抒發蒼涼傷感的情懷。此聯起句縱筆,出口萬里,隨即收筆,回到目前。開合擒縱之法運用巧妙。
頷聯寫登樓時間和環境氛圍。詩人于夕陽西下時分登上城樓,當時濃云從蟠溪上空涌來,一陣涼風吹來,雨勢迫在眉睫。這寫的是實景,卻傳達出一種特殊的感受。“山雨欲來風滿樓”蘊含了一種社會體驗。“風為雨頭”是自然界的規律。今人多以此句比喻重大事件發生前的緊張氣氛。云起日沉,雨來風滿,動感分明。
頷聯寫秦漢舊都現景。兩朝故都,已成草樹瘋長的田野;禁苑深宮,而今綠蕪遍地,黃葉滿林;唯有蟲鳴,不識興亡。歷史演進,王朝更替,世事滄桑,詩人不由生出吊古之情。尾聯中詩人說,羈旅于此的行人不要問秦漢舊朝的事了,我這次來故國咸陽,連遺址都尋不著,只有渭水還像昔日一樣長流不止。詩人將思鄉和吊古融合起來,兩種情感互相滲透,互相激發,感情濃烈,較之一般懷古詩、思鄉詩,意境更為高遠。(河南南召一中翟杰)
參考資料:
"山雨欲來風滿樓"出自哪里?全詩是什么?
咸陽城東樓
許渾
一上高城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
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
許渾的這首《咸陽城東樓》,寫的是在咸陽城頭登臨遠眺所引起的感慨。古詩中往往有這種情況:有的,整首詩都不錯,且不乏名句;也有的整首詩很難說多么好,但某些句子卻寫得很精彩。許渾的這首詩就屬于后面這種情況。詩中“山雨欲來風滿樓”一句,就是傳誦千古的名句。
開頭說,登上咸陽城樓,城外的一切,引起我登高懷遠的哀愁。芒荻(蒹葭)和楊柳,都使我想起與它很想象的那個水中的汀洲。這里,主要是自然環境的某些特點,引起作者對兩個不同地方的聯想。從句中“萬里愁”“似汀洲”這些語言來看,似乎是指江南水鄉,作者是丹陽人,很可能指的就是他家鄉的某個地方。“萬里愁”也可以說就是作者懷念老家的鄉愁。
“溪云初起日沉閣”,據作者自注,句中的“溪”,指咸陽城南的皤溪,“閣”是指城外西邊的慈福寺閣,寫的是咸陽城樓所見。意思是說,烏云開始從皤溪上起來,太陽從西城外的慈福寺閣后沉落下去。這說明了時間已是傍晚,而且開始顯出了雨意。下句“山雨欲來風滿樓”,是全詩的警句。周圍的群山,雨意越來越濃,大雨即將到來,城樓上,已是滿樓的狂風。全句只有寥寥七個字,卻十分形象地寫出了山城暴雨即將來臨時的情景,使讀者仿佛身臨其境一般。因為這里作者準確地抓住了暴雨到來前狂風滿樓的這種自然界變化的特點。但是,作者并不僅僅只是寫自然界的變化,而是包含著另外一層意思。這個時候,唐皇朝的統治,已經面臨著崩潰在即的危機。社會也是到了大變動的前夕了。這種社會大變動的征兆,已經反映得極為明顯。也是出現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局面。所以作者才能寫出這個概括性極強又十分形象的詩句。由于自然界的變化與社會的大變動具有某些共同性的特點,所以這種比喻的含義,就比較容易理解,它的引申意義,就被后人在許多場合引用來說明社會大變動即將到來的某種征兆。
第三聯“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這兩句說的是同一個內容:在傍晚飛鳥停息和秋天寒蟬長鳴的荒草雜樹叢生的地方,原來是秦漢時代的舊宮苑。但是,上下句的意思,又有所區別:上句“鳥下”,主要是寫動態;下句“蟬鳴”,則是寫聲音。而且,上下句的對仗,對得非常工整,鳥下對蟬鳴,綠蕪對黃葉,秦苑夕對漢宮秋,在語言的聲調,含義,詞性等等都很嚴謹地相對。
第三聯,是接著前面咸陽古城來說的。這是秦代的都城,漢代京城長安與它只有一河之隔,登上咸陽城樓,就自然聯想起秦宮漢苑。它跟第二聯又有含義上的內在聯系。第二聯是寫大變動在即的預感,這一聯則是寫歷史上皇朝沒落的不可避免。當年何等繁華的秦宮漢苑,現在只留下亂草雜樹中的宿鳥和鳴蟬了。唐皇朝的前景如何?它也已顯示出了衰敗沒落的征兆,整個形勢已到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時候。它的前景必將與歷史上興盛一時的秦漢皇朝一樣,留下來的,也只能是亂草雜樹,一片荒涼了。這種內在聯系在末聯清楚地表現了出來。作者說,過往的行人們,不必去問過去歷史上的事,社會在不斷地變遷,秦漢卻已經成為過去的事了,只有渭水卻依舊不息地東流。這結尾雖然是發議論,但卻沒把意思說盡,而是給人留下了聯想和想象的余地。
關于日沉閣在哪里和日沉什么意思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