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世南寫的古詩有哪些 虞世南寫過的古詩
大家好,關于虞世南寫的古詩有哪些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虞世南寫過的古詩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虞世南寫的蟬的古詩 除了《蟬》 還有什么?
虞世南的古詩:
《蟬》
唐 · 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奉和詠風應魏王教》
唐 · 虞世南
逐舞飄輕袖,傳歌共繞梁。動枝生亂影,吹花送遠香。
《詠螢》
唐 · 虞世南
的歷流光小,飄飖弱翅輕。恐畏無人識,獨自暗中明。
《相和歌辭·飲馬長城窟行》
唐 · 虞世南
馳馬渡河干,流深馬渡難。前逢錦車使,都護在樓蘭。輕騎猶銜勒,疑兵尚解鞍。溫池下絕澗,棧道接危巒。拓地勛未賞,亡城律詎寬。有月關猶暗,經春隴尚寒。云昏無復影,冰合不聞湍。懷君不可遇,聊持報
《出塞》
唐 · 虞世南
上將三略遠,元戎九命尊。緬懷古人節,思酬明主恩。山西多勇氣,塞北有游魂。揚桴上隴坂,勒騎下平原。誓將絕沙漠,悠然去玉門。輕赍不遑舍,驚策騖戎軒。凜凜邊風急,蕭蕭征馬煩。雪暗天山道,冰塞交
《詠舞》
唐 · 虞世南
繁弦奏淥水,長袖轉回鸞。一雙俱應節,還似鏡中看。
《春夜》
唐 · 虞世南
春苑月裴回,竹堂侵夜開。驚鳥排林度,風花隔水來。
《凌晨早朝》
唐 · 虞世南
萬瓦宵光曙,重檐夕霧收。玉花停夜燭,金壺送曉籌。日暉青瑣殿,霞生結綺樓。重門應啟路,通籍引王侯。
《結客少年場行》
唐 · 虞世南
韓魏多奇節,倜儻遺聲利。共矜然諾心,各負縱橫志。結交一言重,相期千里至。綠沉明月弦,金絡浮云轡。吹簫入吳市,擊筑游燕肆。尋源博望侯,結客遠相求。少年懷一顧,長驅背隴頭。焰焰戈霜動,耿耿劍
《雜曲歌辭·結客少年場行》
唐 · 虞世南
韓魏多奇節,倜儻遺名利。共矜然諾心,各負縱橫志。結友一言重,相思千里至。綠沈明月弦,金絡浮云轡。吹簫入吳市,擊筑游燕肆。尋源博望侯,結客遠相求。少年重一顧,長驅背隴頭。焰焰霜戈動,耿耿劍
《擬飲馬長城窟》
唐 · 虞世南
馳馬渡河干,流深馬渡難。前逢錦車使,都護在樓蘭。輕騎猶銜勒,疑兵尚解鞍。溫池下絕澗,棧道接危巒。拓地勛未賞,亡城律豈寬。有月關猶暗,經春隴尚寒。云昏無復影,冰合不聞湍。懷君不可遇,聊持報
《初晴應教》
唐 · 虞世南
初日明燕館,新溜滿梁池。歸云半入嶺,殘滴尚懸枝。
《賦得臨池竹應制》
唐 · 虞世南
蔥翠梢云質,垂彩映清池。波泛含風影,流搖防露枝。龍鱗漾嶰谷,鳳翅拂漣漪。欲識凌冬性,唯有歲寒知。
《應詔嘲司花女》
唐 · 虞世南
學畫鴉黃半未成,垂肩亸袖太憨生。緣憨卻得君王惜,長把花枝傍輦行。
《應詔嘲司花女》
唐 · 虞世南
學畫鴉黃半未成,垂肩享單袖太憨生。緣憨卻得君王惜,長把花枝傍輦行。第三十七卷
《賦得吳都》
唐 · 虞世南
畫野通淮泗,星躔應斗牛。玉牒宏圖表,黃旗美氣浮。三分開霸業,萬里宅神州。高臺臨茂苑,飛閣跨澄流。江濤如素蓋,海氣似朱樓。吳趨自有樂,還似鏡中游。
《相和歌辭·從軍行二首》
唐 · 虞世南
涂山烽候驚,弭節度龍城。冀馬樓蘭將,燕犀上谷兵。劍寒花不落,弓曉月逾明。凜凜嚴霜節,冰壯黃河絕。蔽日卷征蓬,浮天散飛雪。全兵值月滿,精騎乘膠折。結發早驅馳,辛苦事旌麾。馬凍重關冷,輪摧九
《奉和幽山雨后應令》
唐 · 虞世南
肅城鄰上苑,黃山邇桂宮。雨歇連峰翠,煙開竟野通。排虛翔戲鳥,跨水落長虹。日下林全暗,云收嶺半空。山泉鳴石澗,地籟響巖風。
《發營逢雨應詔》
唐 · 虞世南
豫游欣勝地,皇澤乃先天。油云陰御道,膏雨潤公田。隴麥沾逾翠,山花濕更然。稼穡良所重,方復悅豐年。
《奉和幸江都應詔》
唐 · 虞世南
南國行周化,稽山秘夏圖。百王豈殊軌,千載協前謨。肆覲遵時豫,順動悅來蘇。安流進玉軸,戒道翼金吾。龍旂煥辰象,鳳吹溢川涂。封唐昔敷錫,分陜被荊吳。沐道咸知讓,慕義久成都。冬律初飛管,陽鳥正銜蘆。
虞世南的詩
虞世南的詩有《蟬》、《奉和詠風應魏王教》、《詠螢》、《春夜》、《相和歌辭·飲馬長城窟行》等。
蟬 - 唐代·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詠舞 - 唐代·虞世南
繁弦奏淥水,長袖轉回鸞。一雙俱應節,還似鏡中看。
春夜 - 唐代·虞世南
春苑月裴回,竹堂侵夜開。驚鳥排林度,風花隔水來。
詠螢 - 唐代·虞世南
的歷流光小,飄飖弱翅輕。恐畏無人識,獨自暗中明。
相和歌辭·飲馬長城窟行- 唐代·虞世南
馳馬渡河干,流深馬渡難。前逢錦車使,都護在樓蘭。輕騎猶銜勒,疑兵尚解鞍。溫池下絕澗,棧道接危巒。拓地勛未賞,亡城律詎寬。有月關猶暗,經春隴尚寒。云昏無復影,冰合不聞湍。懷君不可遇,聊持報一餐。
虞世南的古詩
1《蟬》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2《詠螢》
的歷流光小,飄飖弱翅輕。
恐畏無人識,獨自暗中明。
3《相和歌辭·飲馬長城窟行》
馳馬渡河干,流深馬渡難。前逢錦車使,都護在樓蘭。
輕騎猶銜勒,疑兵尚解鞍。溫池下絕澗,棧道接危巒。
拓地勛未賞,亡城律豈寬。有月關猶暗,經春隴尚寒。
云昏無復影,冰合不聞湍。懷君不可遇,聊持報一餐。
4《奉和月夜觀星應令》
早秋炎景暮,初弦月彩新。清風滌暑氣,零露凈囂塵。
薄霧銷輕縠,鮮云卷夕鱗。休光灼前曜,瑞彩接重輪。
緣情扌離圣藻,并作命徐陳。宿草誠渝濫,吹噓偶仆紳。
天文豈易述,徒知仰北辰。
5《奉和至壽春應令》
瑤山盛風樂,南巡務逸游。如何事巡撫,民瘼諒斯求。
文鶴揚輕蓋,蒼龍飾桂舟。泛沫縈沙嶼,寒澌擁急流。
路指八仙館,途經百尺樓。眷言昔游踐,回駕且淹留。
后車喧鳳吹,前旌映彩旒。龍驂駐六馬,飛閣上三休。
調諧金石奏,歡洽羽觴浮。天文徒可仰,何以廁琳球。
虞世南的詩詞全文
虞世南 《蟬》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1、首先要了解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及詩人生平。 虞世南,是越州余姚人。因他過繼給他的叔父——南朝陳中書侍郎虞寄為后,所以字為伯施。他生性沉靜,清心寡欲,和他的哥哥世基一起在吳郡顧野王門下學習十多年,終日專心學問,從不懈怠,甚至十多天不洗臉不梳頭。他的文章委婉多彩,他很崇拜仆射徐陵的文章,徐陵也說虞世南的文風頗象自己,因此虞世南得以文章著名。陳朝天嘉年間,他的父親虞荔逝世,虞世南由于過分悲傷,損害了身體,幾乎堅持不住。陳文帝敬重虞荔的品德高尚,又了解到他的兩個兒子都很博學,派人到他家里看護,召任虞世南為建安王的法曹參軍。當時虞寄被陳寶應劫持,虞世南雖然為父親服喪已滿期,仍然粗衣粗飯;虞寄回來以后,才換去粗布衣服,開始吃肉食。至德初年,升為西陽王友。陳朝滅亡,和哥哥世基在隋朝任職。世基的文章清勁,超過了世南,但不如世南學問淵博,二人在當時都有很高的聲望,人們將他兄弟二人比作晉朝的陸機、陸云兄弟。在隋煬帝楊廣作晉王的時候,和秦王楊俊遞相任用他。大業年間,虞世南官至秘書郎隋煬帝雖然喜歡他有才能,但對他剛正的性格很頭痛,所以并不怎么重用他,七品官當了十年也得不到升遷。虞世基機敏而善于巧言花語,隋煬帝很喜歡他,于是一天天尊貴起來,妻妾的穿戴和王公貴族一樣,虞世南家里卻很貧困,但他一點也不改變自己的節操。宇文化及殺死隋煬帝,又將殺虞世基,虞世南抱住隋煬帝,請求代他而死,宇文化及不允許,隋煬帝被殺,虞世南悲痛過分,瘦得只剩下一把骨頭。他隨宇文化及來到聊城,被竇建德俘獲,任他為黃門侍郎。秦王季世民消滅了竇建德,任他為王府參軍,轉為記室,又升任太子中舍人。秦王李世民即皇帝位封他為員外散騎侍郎、弘文館學士。當時虞世南已年老體衰,多次請求退休,皇帝不允許,并升任他為太子右庶子,虞世南堅持不就任,改為秘書監,封爵為永興縣子。虞世南長相儒雅溫順,從外表來看,似乎連身上的衣服也抱不動,但意志堅強,議論政事堅持正確意見。太宗李世民曾說:“我和虞世南討論古今史事,他說了一句不合適的話,就因此而無限悔恨,他的態度竟是這樣誠懇!”貞觀八年,虞世南進封永興縣公。當時隴右一帶發生山崩地震,大蛇不斷出現,山東和江淮一帶大水成災,太宗為此憂慮,問虞世南該怎么辦,虞世南回答說:“春秋時代,梁山發生山崩,晉侯把伯宗召來,問他該怎么辦。伯宗說:‘山河是國家的象征,所以發生山崩河枯這樣的災異,君主應該放棄一切排場,換盛緊為素服,乘素帷車,撤去鼓樂,離開宮殿,另居別室,以禮祭祀山川’。梁山,是晉國的象征,晉侯按著伯宗的話去做,因此沒有造成災害。漢文帝元年,齊地楚地的二十九座山峰同日發生山崩,大水從地下誦出,漢文帝下令,各郡國不要來貢獻,給天下人以恩惠,因此四方穩定,也沒有造成災害。后漢靈帝時,青蛇出現在皇帝的寶座旁邊;晉惠帝時,在齊地出現三百步長的大蛇,經過街市,進入宗廟。蛇本來應在野外草叢中,卻進入街市,因此人們認為是怪異之事。現在蛇出現在山嶺沼澤,這正是它生活的地方........... 2、對詩的內容進行理解賞析。 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詠物詩,詠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濃郁的象征性。句句寫的是蟬的形體、習性和聲音,而句句又暗示著詩人高潔清遠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釋,詠物的深層意義是詠人。關鍵要把握住蟬的某些別有意味的具體特征,從中找出藝術上的契合點。垂緌,是古代官帽打結下垂的帶子,也指蟬的下巴上與帽帶相似的細嘴。蟬用細嘴吮吸清露,由于語義雙關,暗示著冠纓高官要戒絕腐敗,追求清廉。蟬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與那些在腐草爛泥中打滾的蟲類自然不同,因此它的聲音能夠流麗響亮。詩的最后評點道,這完全是由于蟬能夠“居高聲自遠”,而不是由于憑借秋風一類外力所致。這些詩句的弦外之音,它們所隱喻的深層意義無非是說,做官做人應該立身高處,德行高潔,才能說話響亮,聲名遠播。這種居高致遠完全來自人格美的力量,絕非依憑見風使舵,或者什么權勢、關節和捧場所能得到的。實際上,詠蟬包含著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為唐貞觀年間畫像懸掛在凌煙閣的二十四勛臣之一,名聲在于博學多能,高潔耿介,與唐太宗談論歷代帝王為政得失,能夠直言善諫,為貞觀之治作出獨特貢獻。為此,唐太宗稱他有“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并贊嘆:“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憂不理!”從他不是以鯤鵬鷹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蟬來自況,也可見其老成謹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譯文 我喝的是清冽的露水 悅耳的叫聲自梧桐林向外遠播 聲音傳的遠是因為我站的高 并不是借助了的秋風 作者簡介:虞世南, 唐代詩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字伯施,余姚人。父虞荔,兄虞世基,叔父虞寄,均名重一時。虞寄無子,世南過繼于他,故字伯施。隋煬帝時官起居舍人,唐時歷任秘書監、弘文館學士等。
虞世南寫過什么?
虞世南的代表作有《出塞》、《結客少年場行》、《怨歌行》、《賦得臨池竹應制》、《蟬》、《奉和詠風應魏王教》等,主要作品有《虞秘監集》《孔子廟堂碑》。
永興文懿公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漢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觀海衛鎮鳴鶴場)人。南北朝至隋唐時著名書法家、文學家、詩人、政治家,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陳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內史侍郎虞世基之弟。
虞世南生性沉靜寡欲,意志堅定努力學習。在陳朝時,曾任建安王法曹參軍、西陽王友。入隋后,官秘書郎、起居舍人。隋朝滅亡后,被竇建德任命為黃門侍郎。李世民滅竇建德后,引虞世南為秦王府參軍、記室參軍、弘文館學士,與房玄齡共掌文翰,為“十八學士”之一。太宗貞觀年間,歷任著作郎、秘書少監、秘書監等職,先后封永興縣子、永興縣公,故世稱“虞永興、虞秘監”。他雖容貌怯懦、弱不勝衣,但性情剛烈,直言敢諫,深得太宗敬重。貞觀十二年(638年)卒,年八十一歲,獲贈禮部尚書,謚號文懿 ,配葬昭陵。貞觀十七年(643年),繪像凌煙閣。
唐太宗稱他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為五絕。善書法,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合稱“初唐四大家”。日本學界稱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為“初唐三大家”。其所編的《北堂書鈔》被譽為唐代四大類書之一,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類書之一。原有詩文集30卷,但已散失不全。民國張壽鏞輯成《虞秘監集》 4卷,收入 《四明叢書》。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