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有哪些悲 祭十二郎文感人的句子及解析
大家好,關于祭十二郎文有哪些悲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祭十二郎文感人的句子及解析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古文賞析-《祭十二郎文》
原文:
年、月、日,季父愈聞汝喪之七日,乃能銜哀致誠,使建中遠具時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靈:
嗚呼!吾少孤,及長,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歿南方,吾與汝俱幼,從嫂歸葬河陽。既又與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嘗一日相離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孫惟汝,在子惟吾,兩世一身,形單影只。嫂嘗撫汝指吾而言曰:“韓氏兩世,惟此而已!”汝時尤小,當不復記憶;吾時雖能記憶,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來京城。其后四年,而歸視汝。又四年,吾往河陽省墳墓,遇汝從嫂喪來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來省吾,止一歲,請歸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來。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罷去,妝又不果來。吾念汝從于東,東亦客也,不可以久,圖久遠者,莫如西歸,將成家而致妝。嗚呼!孰謂汝遽去吾而歿乎!吾與汝俱少年,以為雖暫相別,終當久相與處,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誠知其如此,雖萬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輟汝而就也!
譯文:
年、月、日,小叔叔愈,在聽到你去世消息的第七天,才能強忍哀痛,傾吐衷情,派遣建中打老遠趕去,備辦些時鮮食品,祭告于十二郎靈前:
唉!我從小就做了孤兒──等到長大,連父親是什么樣子都記不清,唯一的依靠,就是哥哥和嫂嫂。哥哥才到中年,又死于南方,我和你都年幼,跟隨嫂嫂把哥哥的靈柩送回河陽安葬。后來又和你跑到江南宣州找飯吃,雖然零丁孤苦,但沒有一天和你分離過。我上面有三個哥哥,都不幸早死,繼承先人后嗣的,在孫子輩中只有一個你,在兒子輩中只有一個我,兩代都是獨苗苗,身子孤單,影子也孤單。嫂嫂曾經一手撫你、一手指我說:“韓家兩代人,就只有你們了!”你當時更小,大概沒有留下什么記憶;我雖然能記得,但那時候并不懂得嫂嫂的話有多么悲酸啊!
我十九歲那年,初次來到京城。此后四年,我到宣州去看你。又過了四年,我往河陽掃墓,碰上你送我嫂嫂的靈柩前來安葬。又過了兩年,我在汴州做董丞相的助手,你來看我,住了一年,要求回去接妻子。第二年,董丞相去世,我離開汴州,你接家眷來與我同住的事兒便化為泡影。這一年,我在徐州協理軍務,派去接你的人剛動身,我又離職,你又沒有來得成。我想就算你跟我到徐州,那還是異鄉作客,不是長久之計。作長遠打算,不如回到西邊的故鄉去,等我先安好家,然后接你來。唉!誰能料到你突然離開我去世了呢?我和你都年輕,滿以為盡管暫時分離,終于會長久團聚的,所以才丟下你跑到京城求官做,企圖掙幾斗祿糧。如果早知道會弄出這么個結局,即便有萬乘之國的宰相職位等著我,我也不愿一天離開你而去就任啊!
賞析:
在韓愈諸多優秀的抒情散文里,《祭十二郎文》當推為其中的佼佼者,該文在我國浩繁的古代散文作品中,亦是不可多得的珍貴名篇,歷來被譽為“祭文中千年絕調”。十二郎,是韓愈的侄子,名老成,他在韓氏族中排行第十二,故稱為十二郎。韓愈與十二郎從小生活在一起,情逾一般骨肉。唐德宗貞元二十年(804),在京城長安(今西安)任監察御史的韓愈驟聞十二郎死訊,悲不自勝,痛悼萬分。在這種巨大的感情壓力下,自他胸臆涌出了這篇千古至文。
祭文通常是祭奠親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辭,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韓愈的這篇《祭十二郎文》,卻一改過去慣例,不單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單行,在內容指向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蕩,通篇追敘他與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誼,以及渲泄十二郎之死所帶給他的莫大哀痛。這種對祭文體的創變,適應了作者情感表達的需要,進而也使該文形成了“以情勝”的鮮明藝術特色。在這里作者獨特的表現手法,是使其真摯、深沉的情感緊緊融注在日常平凡瑣事的敘述之中。讓綿密深沉的主體情感,直接投射于與十二郎有關的生活細節之中,反復抒吐,與之融鑄成完整的審美意象,釋放出強烈、雋永的感情光芒。文章起首一小自然段,是祭文固有的開頭形式。作者抑制著悲痛的情感,以循例的開頭,為全文拉開序幕。作者的筆觸,以對過去的`回憶為起點,“嗚呼!吾少孤,及長,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韓愈三歲時喪失雙親,跟隨長兄韓會夫婦生活。后韓會由起居舍人貶為韶州刺史(治所廣東省曲江縣),不久死于任上,韓愈始十歲。文章選擇記敘了韓愈與十二郎幼年“零丁孤苦,未嘗一日相離”,因三兄皆早世,嫂“撫汝指吾”感嘆“韓氏兩世,惟此而已”等充滿坎坷、辛酸的生活境況、情形,充滿感情地說明了叔侄二人從兒時孤苦相依發展起來的特殊深刻關系,以及兩人在韓門“承先人后”的獨特地位。作者飽經滄桑的筆調挾帶了身世、家世之悲來悼十二郎,令人在一開始就感受到其悲痛之情的綿遠深重。其后追憶延展,寫兩人成年后的幾次見面和離別,特別點出近年間作者與十二郎幾度約好會合又因變故使其“不果來”,突出了兩人相互依戀的感情。夙愿終付虛幻,作者的痛悔不可自釋。作者的一句“孰知少者歿而長者存,強者夭而病者全乎?”深深表明了他心中的驚詫嘆惋和無比痛惜,也在讀者心里激起了強烈的震動。下面對死訊生疑給被傷痛死死壓住的心靈帶來的瞬間、報喪書信反轉來造成的更大絕望、傷心絕望至極而轉生的悲憤,一系列急速變化的心理活動,都在作者毫無遮蔽的情感屏幕上清晰地顯現出來。及至文中回復談到自己的神衰體弱,說是不久就會從十二郎而死(“幾何不從汝而死也”),因莫大的痛苦重負把這將死視為幸事,又由此想到他們的孩子都尚弱小,悲痛的情感越發洶涌,“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乎?”此時作者的抒情圍繞十二郎的生前身后事,猶如湖水被猛擲進巨石,波動的漣漪在盡力迅疾地擴大,又好似滔滔急流的江水,波波相擁。問十二郎究竟患何病,何時歿等語,表面語氣較低緩,卻令人覺著作者錐心的痛楚。同時在行文中,造成了一種時起時伏、回旋跌宕的抒情效果。正如在藝術技巧上“抑”是為了“揚”,緊接著文中表現出無邊無涯的死別的折磨,終于把作者的情感推向了最高潮,“嗚呼!汝病吾不知時,汝歿吾不知日,生不能相養以共居,歿不得撫汝以盡哀……”直到“彼蒼者天,曷其有極!”將作者最終未能面見死者的深深痛憾、因大慟而導致的深刻自責等一齊爆發出來,其罕見的激烈、深細與真實,使讀者懷著戰栗的心靈看到了人類生命情感的無盡深處。這種感受,一直延續到作者交待了“教吾子與汝子,幸其成;長吾女與汝女,待其嫁”后,合并入“言有窮而情不可終”的無限余韻之中。
《祭十二郎文》之所以能將誠摯的抒情與日常瑣事的敘述緊密融合在一起,深切地表達出對亡故親人的悼念和對人生浮沉離合的無限感嘆,其另一個重要的藝術特點不能忽略,即成功的語言運用。作者首先善于極貼切、生動地使用語言,使其文字不但切情而且切“境”,即描寫什么人在什么時間場合,便用什么樣的語言手法使之凸現出來、活動起來。其次是作者在用語方面擅長變化。人的情感活動本來就處在時刻張馳起伏的規律之中,所用于表達的語言如果平板單調,就萬不能表現好情感世界的微妙深奧。而韓愈這篇文章的語調句式隨著自身情感的發展變化段段變、時時變。句式或長或短、或口語或雅句;語調則或急促或迂緩、或高亢或低回,真正做到了情至筆隨。從而使文章收到了情文并生的最佳效果。
祭十二郎文每段內容概括
祭十二郎文每段內容概括如下:
第 1 自然段交代了寫祭文的時間,叔侄關系、遠奠的方式。用第二人稱寫法,如與亡者銜哀面語,雖說此段是祭文固定格式,但飽含深情至哀,確立了全文的情感基調。第 2 自然段訴說自己的家世的不幸,在不幸中叔侄二人“未嘗一日相離”,情同手足。
第 3 自然段回憶與十二郎離別后的三次見面和三次見面未果的經歷,痛惜成年后二人離聚不定,竟成永訣,為此抱恨終身。第 4 自然段哀嘆自己未老先衰本該早死而未死,十二郎年少康強,不該早死而竟死,兩相對照極度悲哀。
第 5 自然段傾訴自己遭受巨大打擊精神恍惚,對十二郎的死不愿相信又不得不相信的慘烈心情。第 6 段表達自己希望“從汝而死”,死后與侄兒相見的愿望,傾訴視死為幸的至悲至痛。 ? 第 7 自然段聯想到自己的和侄兒的孩子,說他們難以健康成長,悲痛至極連忌諱和不吉利都不顧及了。
第 8 自然段推斷侄兒猝然而死的病由,傾訴自己“未始以為憂”的痛悔之情。第 9 自然段推測侄兒的死期,傾訴自己不能確知侄兒死期的悲哀。第 10 自然段吊慰遺孤,為侄兒安排身后事,告慰侄兒在天之靈。
第 11 自然段為侄兒的死而歸罪自己,慟哭長號,告訴侄兒自己已是萬念懼灰,僅存替侄兒教子嫁女的心愿而已。第 12 自然段全文結束,“言有窮而情不可終,為侄兒的死而痛傷不已。”
全文 12 段環環相扣,以悲痛之情為線索組織全文,體現思路的發展,先回憶叔侄相依為命,感情至深,這是前提;接著圍繞侄兒的死敘寫自己的惶惑、痛悔和強烈的感情震蕩,為高潮奠定基礎;最后訴說自己的心跡,在慟哭長號中傷痛之情達到高潮。全文寫來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讀后令人潸然淚下。
祭十二郎文哪些內容幾種感情
韓愈的《祭十二郎文》通篇追敘他與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誼,以及渲泄十二郎之死所帶給他的莫大哀痛。
韓愈寫的感情為世間少有的哀情——( 1 )悲家事不幸;( 2 )悔"旅食京師"; ( 3 )嘆未老先衰;( 4 )恨小病喪命; ( 5 )哀后輩孤苦;( 6 )疚喪葬難周.
祭十二郎寫得至悲至痛,作者在描寫悲侄兒之死的同時,還抒發了哪些悲情
作者把抒情與敘事結合在一起,聯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瑣事,反復抒寫他對亡侄的無限哀痛之情。同時,也飽含著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
《祭十二郎文》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的一篇對其侄十二郎的祭文。文章既沒有鋪排,也沒有張揚,作者善于融抒情于敘事之中,在對身世、家常、生活遭際樸實的敘述中,表現出對兄嫂及侄兒深切的懷念和痛惜,一往情深,感人肺腑。
整體賞析
作者把抒情與敘事結合在一起,聯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瑣事,反復抒寫他對亡侄的無限哀痛之情。同時,也飽含著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全文以向死者訴說的口吻寫成,哀家族之凋落,哀己身之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數,乃至疑后嗣之成立,極寫內心的辛酸悲痛。文章語意反復而一氣貫注,最能體現在特定情景下散文的優長,具有濃厚的抒情色彩。
韓愈寫此文的目的不在于稱頌死者,而在于傾訴自己的痛悼之情,寄托自己的哀思。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強調骨肉親情關系。作者與老成,名為叔侄,情同手足,“兩世一身,形單影只”。老成先逝,子女幼小,更顯得家族凋零,振興無望。這在注重門庭家道的古代,引起韓愈的切膚之痛是理所當然的。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實出意外。老成比作者年少而體強,卻“強者夭而病者全”;老成得的不過是一種常見的軟腳病,作者本來不以為意,毫無精神準備,因而對老成的遽死追悔莫及,意外的打擊使他極為悲痛。三是表達作者自身宦海沉浮之苦和對人生無常之感,并以此深化親情。
分段賞析
祭文全文共分四段,第一段重在敘述韓門兩代,只有“我”與侄兒兩人,所謂“兩世一身,形單影只”,身世之戚苦,及對嫂嫂的深切感念;第二、三段重在痛惜與侄兒的暫別竟成永別,及侄兒的夭折;第四段是對侄兒病情的推測,沉痛的自責,后事的安排,及無處訴說、沒有邊際的不可遏制的傷痛。文、情前后緊相呼應,渾然一體。結構精巧,層層推進,環環相扣,而又步步深入,隨著敘述的展開,作者沉痛的情感波濤,也一浪高似一浪。使人讀完全篇,不能不掩卷嘆息,為作者因失相依為命的侄兒所遭受到的深切的精神悲痛,潸然淚下,并得到一種美的享受。
祭文開頭幾句,敘述了“我”聽到侄兒去世后,準備祭墓的經過。接著轉入身世的敘述和悲嘆:“我”從小失去了父親,依靠著哥哥、嫂嫂的撫養,而哥哥又在中年歿于南方。年紀幼小的“我”與你,在孤苦零丁中沒有一天不在一起。韓愈三歲喪父,十一歲前,韓愈隨兄韓會在京師。大歷十二年(777年),韓會被貶為韶州刺史,韓愈隨兄到韶州(今廣東韶關)。韓愈回到故鄉后,適逢中原戰亂,遂到江南宣城避難,這就是祭文中所說的“又與汝就食江南”。
自“承先人后者”至“亦未知其言之悲也”這一小段,是寫得很感人的一段。字里行間,流露出形單影只的凄苦之情,及對他的嫂子的無限感念。前面那一段鋪敘家世,為顛沛流離中的嫂嫂的話“韓氏兩世,惟此而已”,增加了濃重的感傷之情,及無限的分量,因為在封建社會中,“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可以說是天經地義的事,通過嫂嫂的兩句話,把嫂嫂當時的悲傷、期待、焦慮之情,活畫了出來,并使人感受到兩句話中凝集著多么深厚的感情力量。
從“吾年十九”至段末,敘述了韓愈在十九歲以后至侄兒歿去之前的經過。
祭文第二段開頭幾句是倒敘,敘述自己為什么愿意離別形影相依的侄兒的原因。自“誠知其如此”起,筆鋒一轉,直至段末,是韓愈為此而悲痛、失悔,還有得到侄兒死去的消息后,將信將疑的復雜情緒,以及為此而發出的深摯的慨嘆。寫得跌宕有致,情思深沉,感人至深。這一大段可分幾個層次。第一個層次著意在痛悔自己的去取。接著痛悔,又深入一層,回敘自己父兄的早死,和侄兒本來有可能多在一起呆些日子,共享天倫之樂,卻失去了這樣的機會。
在這一小段中,為了說明自己身體的病弱,一連用了三個“而”字,“而視茫茫,而發蒼蒼,而齒牙動搖”,不僅加重了語氣,讀起來鏗鏘有力,而且反襯并強調了本段末提出的問題,加強了作者的失痛感。
接著思緒又深入一步,以將信將疑的口氣描繪了自己內心感到的無窮的惶惑:這不可能是真的,世間沒有這樣的道理!準是傳的信不確切。可是東野的來信、耿蘭(奴仆名)的報告又怎么放在“我”的身邊呢?在這一段對于內心惶惑的敘述中,作者對侄兒之死所引起的情感的劇烈震蕩,不僅為結尾的天命無常的慨嘆加重了分量,而且為下段的痛悔準備了心理條件,使下段的責備、失悔、哀惜、慨嘆,語語仿佛從肺腑中沛然流出,使悲傷的情感逐步達到高潮。
自“汝去年書云”起,至文末,包含幾個小段:一是用回敘的手法,推測侄兒得病的原因,及去世的日期;二是對于侄兒后事、家務的安排;三是表示自己“無意于人世”的沉痛的心跡;最后則是深切的寄哀。
在這一小段中,作者通過對侄兒的生、病、死、葬料理不到的沉痛自責,表現了失去侄兒后的痛惜之情,哀思深摯,讀之使人回腸蕩氣,不能不為之悲戚不已。這是這篇祭文在情感力量上所達到的又一高潮。
祭文接著述說了在經過這次精神上的打擊之后,“我”已無意于留戀人間富貴,只求在伊、潁河(皆在今河南境內)旁買上幾頃地,把“我”的和你的兒子養大,希望他們成人,把我的和你的女兒養大,嫁出去,也就罷了。通過對自己心灰意冷的描述,又進一步加深了已有的哀痛。既屬敘事,又是抒情。以“言有窮而情不可終,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的問句為結束,更進一步擴展和加深了作者的哀思。明知死后無知,還要如此提問,就使作者更加傷痛不已。“尚饗”,是祭文中常用的結束語,意謂請你來享受這祭品吧。
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年)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韓愈是“文起八代之衰”,明朝人推韓愈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韓愈是一個語言巨匠。善于使用前人詞語,又注重當代口語的提煉,創造出許多新的語句,其中有不少已成為成語流傳至今,如“落井下石”、“動輒得咎”、“雜亂無章”等。韓愈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