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著名女詩人有哪些 古代著名女詩人有哪些名字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古代著名女詩人有哪些,以及古代著名女詩人有哪些名字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古代女詩人有哪些
古代女詩人如下:
1、許穆夫人 她是我國見于記載的第一位愛國女詩人。她生于公元前690年,是衛公子碩和宣姜的女兒,后來嫁給了許穆公。
代表作:《載馳》,收錄進《詩經》。 名句:我行其野,芃芃其麥。控于大邦,誰因誰極?大夫君子,無我有尤。百爾所思,不如我所之。
2、卓文君 她是中國古代四大才女之一。她和司馬相如的愛情千古傳誦。
代表作:《白頭吟》。 名句:愿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
3、蔡文姬 她是一位博學的流亡女詩人。她生于東漢末年,是文學家蔡邕之女。
代表作:《悲憤詩》。 名句:人生幾何時,懷憂終年歲。
4、左棻 她是西晉大名鼎鼎的宮廷女詩人。她的哥哥就是享有“洛陽紙貴”之譽的左思。
代表作:《啄木詩》 名句:無干于人,唯志所欲。性清者榮,性濁者辱。
5、謝道韞 她是晉朝最具人文情懷的女詩人。她是宰相謝安的侄女,是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媳婦。作品大筆揮灑,氣度非凡,不讓須眉。
代表作:《泰山吟》。 名句:未若柳絮因風起。
6、上官婉兒 她是大唐掌管宮中詔命的女詩人,是名副其實的女丞相,深受武則天器重。
代表作:《彩書怨》。 名句:書中無別意,惟悵久離居。
7、薛濤 她是唐朝的女詩人,蜀中四大才女之一。他和大詩人元稹的愛情轟轟烈烈,牽手成都,笑傲江湖。
代表作:《十離詩》。 名句:欲問相思處,花開花落時。
8、魚玄機 她是晚唐最大膽開放的女詩人。她與文學家溫庭筠為忘年交,唱和甚多。
代表作:《秋怨》。 名句:洞房偏與更聲近,夜夜燈前欲白頭。
9、花蕊夫人 她是五代十國蜀后主孟昶的后妃,她甚愛芙蓉花,讓成都成為了百里錦繡的芙蓉城。
代表作:《述國亡詩》 名句: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
古代著名的女詩人有哪些?
古代十大女詩人如下:
一:蔡文姬——兩拍張弦兮弦欲絕,志摧心折兮自悲嗟。蔡琰,字文姬,又字昭姬。生卒年不詳。東漢陳留郡圉縣(今河南開封杞縣)人,東漢大文學家蔡邕的女兒。蔡琰同時擅長文學、音樂、書法。《隋書·經籍志》著錄有《蔡文姬集》一卷,但已經失傳。現在能看到的蔡文姬作品只有《悲憤詩》二首和《胡笳十八拍》。
二:蘇惠——臣賢惟圣配英皇,倫匹離飄浮江湘。蘇惠,字若蘭,武功人,生于公元357年。若蘭容貌秀麗,舉止嫻雅。她自小聰穎過人,三歲學畫,四歲作詩,五歲撫琴,九歲便學會了織錦。十歲剛過,即可描龍繡鳳,琴棋書畫的神韻,全被她運用到了織錦之中。
三:謝道韞——時見林泉飛白石;還思柳絮散清芬。謝道韞(生卒年不詳),字令姜,東晉時女詩人,是宰相謝安的侄女,安西將軍謝奕的女兒,也是著名書法家王羲之次子王凝之的妻子。
四:左芬——性清者榮,性濁者辱。左芬,西晉女文學家,齊國臨淄(今山東淄博)人。據出土墓志,字蘭芝,芬應作_,我國較早的女詩人之一。少好學,善作文。為武帝妃嬪。今存詩、賦、頌、贊、誄等20余篇,大都為應詔而作,《離思賦》最著名。原有集,已失傳。
五:鮑令暉——容華一朝盡,情余心不變。鮑令暉生活在公元420年,南朝女文學家,東海人,是著名文學家鮑照之妹,其出身貧寒,但能詩文。鮑令暉是南朝宋齊兩代唯一留下箸作的女文學家。曾有《香茗賦集》傳世,今已散佚。
六:薛濤——不結同心人,空結同心草。薛濤(約768~832年),字洪度,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唐代女詩人,成都樂妓。16歲入樂籍,與韋皋、元稹有過戀情,戀愛期間,薛濤自己制作桃紅色小箋用來寫詩,后人仿制,稱“薛濤箋”。與卓文君、花蕊夫人、黃娥并稱蜀中四大才女,流傳至今詩作有90余首,收于《錦江集》。
七:李清照——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李清照(1084~約1156年),宋代(兩宋之交)女詞人,號易安居士,濟南章丘(今屬山東濟南)人.李清照是中國古代罕見的才女,她擅長書、畫,通曉金石,而尤精詩詞。她的詞作獨步一時,流傳千古,被譽為“詞家一大宗”。
八:班婕妤——玉窗螢影度,金殿人聲絕。班婕妤(約公元前48年-2年),名不詳,樓煩人,西漢女作家,漢成帝嬪妃。班氏為班況之女、班彪的姑母、班固、班超、班昭的祖姑。她的作品很多,但大部分已佚失。今存作品僅《自悼賦》、《搗素賦》、《怨歌行(亦稱團扇歌)》三篇。
九:朱淑真——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朱淑真(約1135~約1180),號幽棲居士,宋代女詩人,亦為唐宋以來留存作品最豐盛的女作家之一。現存《斷腸詩集》、《斷腸詞》傳世,為劫后余篇。
十:秋瑾——死生一事付鴻毛,人生到此方英杰。秋瑾(1875年11月8日-1907年7月15日),中國女權和女學思想的倡導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貢獻;提倡女權女學,為婦女解放運動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女詩人
中國歷史上杰出女詩人有:
李清照,蔡文姬,左芬,女道士魚玄機,上官婉兒,李治,謝道韞,朱淑真,薛濤,還有女革命家秋瑾。
謝道韞——時見林泉飛白石;還思柳絮散清芬。
薛濤——不結同心人,空結同心草。
李清照——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擴展資料:
詩人,就一般意義來講,通常是指寫詩的人,但從文學概念上講,則應是在詩歌(詩詞)創作上有一定成就的寫詩的人和詩作家。
詩人,通過詩歌創作、吟詠抒發激情,通過詩歌謳歌祖國的大好河山,通過詩歌傳頌人間真善美。載入文學史上的詩人,應屬于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藝術家的范疇。
女詩人有哪些
在中國歷史上,出現過許多才華橫溢的才女,她們或出身于書香門第、或長于名門豪宅、或來自民間市井、或落魄煙花柳巷,由于所處環境不同,遭遇不同,其文風各具特色、各有千秋,或婉娩、或凄楚、或纏綿、或悲慟,那一行行美麗的詩句,尤如一簇簇含香的奇花異葩,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一頁。那么,女詩人有哪些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中國古代十大女詩人盤點,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許穆夫人:我國第一位愛國女詩人
許穆夫人,姬姓(名不詳),衛公子碩與宣姜的女兒。于公元前690年出生在衛國都城朝歌定昌。長大后嫁給許國許穆公,故稱許穆夫人。她是我國見于記載的第一位愛國女詩人。
春秋之際,諸侯林立,位于黃河中下游地區的衛國,在當時是一個中等諸侯國,首邑是商朝的朝歌。許穆夫人在少女時代就深為祖國的安危而擔憂,思索著如何為保家衛國作出自己應作的貢獻。當時,諸侯各國之間政治性通婚聯姻盛行,許穆夫人長得貌美多姿,許、齊兩諸侯國都派使者前來求婚。許國施以重禮,打動了她下,父母決定把她嫁給許國國君為妻。
公元前660年,北狄侵衛,許穆夫人聞知祖國被亡的消息,異常悲痛,決然馳驅至漕,歸唁衛侯,并要控于大邦,拯救衛危。半路上,被許國的大夫追上迫回后,夫人對此十分憤怒,賦《載馳》一詩,痛斥了許國那些鼠目寸光的庸官俗吏,表達了一個女子熱愛祖國、拯救祖國的堅定信念。當齊桓公得到這一消息后,立即派公子無虧率兵救援衛國,使衛國避免了一場災禍。此后,衛國又得到復興。這首詩后來錄進了《詩經鄘風》里。這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愛國詩篇,單從時間上來講,比屈原的《離騷》還要早三百多年。
許穆夫人的詩飽含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情感。現在我們能讀到的是收集在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竹竿》、《泉水》、《載馳》等三篇十二章。《竹竿》詩中描寫了許穆夫人自己少女時代留戀山水的生活與她身在異國,卻時常懷念養育自己的父母之邦的思鄉之作。《泉水》寫夫人為拯救祖國奔走呼號的種種活動及寄托她的憂思。《載馳》抒發了夫人急切歸國,以及終于沖破阻力回到祖國以后的心情。詩中突出地寫出了她同阻撓她返回祖國抗擊狄兵侵略的君臣們的斗爭,表達了她為拯救祖國不顧個人安危、勇往直前、矢志不移的決心。在這些詩的字里行間中,充滿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今天我們吟詠起來仍震撼心扉,愛不釋手。
2、蔡文姬:博學的流亡女詩人
蔡文姬(約177年—?)名琰,原字昭姬,晉時避司馬昭諱,改字文姬,東漢末年陳留圉(今河南開封杞縣)人,東漢大文學家蔡邕的女兒,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才女、詩人、文學家。代表作有《胡笳十八拍》、《悲憤詩》等。
蔡文姬是漢代文學家蔡邕的女兒,有深厚的家學淵源。蔡文姬生在這樣的家庭,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學能文,又善詩賦,兼長辯才與音律就是十分自然的了,可以說蔡文姬有一個幸福的童年,可惜時局的變化,打斷了這種幸福。
蔡文姬的生活經歷正好與東漢末年朝代更迭、混亂不堪的時局驚人的相似。她父親死后,關中地區又發生李傕、郭汜的混戰,長安一帶百姓到處逃難。蔡文姬也跟著難民到處流亡。那時候,匈奴兵趁火打劫,擄掠百姓。有一天,蔡文姬碰上匈奴兵,被他們搶走。匈奴兵見她年輕美貌,就把她獻給了匈奴的左賢王。打這以后,她就成了左賢王的`夫人,左賢王很愛她。她在南匈奴一住就是十二年,雖然過慣了匈奴的生活,還是十分想念故國。
她的《悲憤詩》用血淚書寫自己坎坷的經歷,同時也成了漢末那段歷史的真實寫照。“漢季失權柄,董卓亂天常,志欲圖篡弒,先害諸賢良。……見此崩五內,恍惚生狂癡”。在戰亂的年代生靈涂炭,最遭殃的當然是百姓。被亂兵所虜,輾轉流落南匈奴十二年的蔡文姬更是不幸中的不幸。幸好后來曹操思賢慕才,用金璧將她從匈奴贖回。她的遭遇折射出時代的悲哀,她更是時代女性的代言人。
蔡文姬傳世的作品除了《胡笳十八拍》外,還有《悲憤詩》,被稱為我國詩史上文人創作的第一首自傳體的五言長篇敘事詩。“真情窮切,自然成文”,激昂酸楚,在建安詩歌中別構一體。
3、左芬:宮廷的“花瓶”女詩人
左芬,字蘭芝,芬一作“棻”。少好學,善作文。為晉武帝司馬炎的妃嬪。作品有《啄木詩》、《離思賦》、《感離詩》等。她的詩構思新穎,感情充沛,是中國古代詩歌的優秀作品。
左芬的哥哥左思,西晉文學家,尤其擅長辭賦與詩歌。妹妹左芬與哥哥一樣,也是才華橫溢,尤其擅長詩文。兄妹倆還有個共同缺點,就是長相丑陋。晉武帝司馬炎本是好色荒淫之徒,聽說左芬的才華后,居然把她納入后宮。當然,晉武帝則選擇娶個文人做妃子,意在彰顯他自身的品位。
可見。晉武帝并不是娶了個女人,而只是娶了個“女詩人”。才女左芬不過就是被皇帝選中的一個文學道具而已。這與宮里的一個古董花瓶,一幅名家字畫也無多少差別。左芬雖不受寵,但還得完成作為才女“作詩作賦”的義務,扮好一個文學擺設的角色。她“受詔作愁思之文”,完成了皇帝的命題作文《離思賦》,這首賦可算是左芬的代表作。司馬炎對她吟詩作賦的本事非常滿意,“帝重芬詞藻,每有方物異寶,必詔為賦頌”,“言及文義,辭對清華,左右侍聽,莫不稱美”(《晉書》)。于是,宮廷中有什么紅白喜事,左芬總是要受命寫些或者感人或者華麗的詩賦。事實上,左芬更象是一位宮廷御用詩人,而不是嬪妃。
左芬存有詩、賦、頌、贊、誄等20余篇,大多為應詔而作。在她受命而寫的那些詩賦中,雖也不乏情真意切之作,但豈能擺脫得了應景的形式之作?所以,對于左芬來說,承受的是雙重痛苦。首先,從女人的角度來說,她既沒有得到真摯的愛情,也沒有得到普通夫妻間的日常恩愛。其次,從詩人的角度來說,她沒有創作的自由,總得寫些命題應景之作,豈不痛苦?
左芬的名聲亞于她的哥哥左思,兄妹倆素來友愛。左芬被選入后宮,左思曾作《悼離贈妹詩》兩首。所謂“悼離”,更與尋常離別不同,因為被征入后宮,咫尺便是天涯,生離亦同死別。左芬的詩僅存兩首,其中一首《感離詩》,就是答左思《悼離贈妹詩》的作品,載于《藝文類聚》。其間,左芬寫下著名的《啄木詩》,千古流傳,因為啄木鳥是一種很丑陋的益鳥,所以這首詩被認為是左芬寄情所作。
4、謝道韞:最具人文情懷的女詩人
謝道韞,魏晉時期才女,出生名門望族,為贏得“淝水之戰”的一代名將謝安之侄女,安西將軍謝奕之女,大書法家王羲之的二兒媳,王羲之之子王凝之之妻。謝道韞才學過人,甚是聰慧,且勇敢果斷,品味高雅,為東晉女詩人。《晉書》本傳記她“風韻高邁”、“神情散朗,有林下風氣。”
詩人謝道韞在謝家眾多子嗣中,是最具有人文情懷與詩人氣質的一個,她的才情深得其叔父謝安的欣賞。有一次,謝安問謝道韞:“道韞,你覺得《毛詩》中哪首詩寫得最好?”謝道韞答:“周朝賢臣文能安邦、武能治國的尹吉甫寫的《民》一詩最好,其詩‘詞清句麗,穆如春風’。”謝安一聽,竟然與自己不謀而合。謝安稱道韞頗有“雅人的深度”。
謝道韞在王家平淡地過了數十年,此時東晉王朝氣數已盡,著名的孫恩、盧循起義爆發了。當時任會稽內史的王凝之已迷戀上道教,面對強敵進犯,不是積極備戰,而是閉門祈禱道祖能保佑百姓不遭涂炭。后賊兵便長驅直入,王凝之及其子女都被殺。
謝道韞目睹丈夫與兒女蒙難的慘狀,手持兵器帶著家中女眷奮起殺賊,但終因寡不敵眾被俘,此時她還抱著只有三歲的外孫劉濤。她對孫恩厲聲喊道:“大人們的事,跟孩子無關,要殺他,就先殺我。”孫恩此前聽說過謝道韞是一位才華出眾的女子,今日又見她如此毫不畏懼,頓生敬仰之情,非但沒有殺死她的外孫劉濤,還派人將他們送回會稽。從此謝道韞寡居會稽,過著平靜的隱士生活。
謝道韞長于詩文,所著詩、賦、誄、訟,傳于世。她的作品據《隋書·經籍志》載有詩集兩卷,已經亡佚。《藝文類聚》保存其《登山》(又名《泰山吟》)與《擬嵇中散詠松》兩首詩,《全晉文》收其《論語贊》。我國古代名媛詩作,多以陰柔見長,以宛轉細膩見勝,而謝道韞的《泰山吟》,卻充滿陽剛之氣。女才子大筆揮灑,氣度非凡,不讓須眉。《晉書》本傳記她“風韻高邁”、“神情散朗,有林下風氣。”這首詩正可見其一斑。
5、薛濤:淪落為營妓的女詩人
薛濤(約768~808年)唐代女詩人,字洪度。長安(今陜西西安)人。父薛鄖,仕宦入蜀,死后,妻女流寓蜀中。薛濤姿容美艷,性敏慧,8歲能詩,洞曉音律,多才藝,聲名傾動一時。德宗貞元(785~804)中,韋皋任劍南西川節度使,召令賦詩侑酒,遂入樂籍,后以歌伎而兼清客的身份出入幕府。韋皋曾擬奏請朝廷授以秘書省校書郎的官銜,格于舊例,未能實現,但人們往往稱之為“女校書”。后世稱歌伎為“校書”就是從她開始的。
薛濤與當時著名詩人白居易、張籍、王建、劉禹錫、杜牧等人都有唱酬交往。居浣花溪上,自造桃紅色的小彩箋,用以寫詩。后人仿制,稱為“薛濤箋”。晚年好作女道士裝束,建吟詩樓于碧雞坊,在清幽的生活中度過晚年。王建《寄蜀中薛濤校書》詩稱道:“萬里橋邊女校書,枇杷花里閉門居。掃眉才子知多少,管領春風總不如。”
薛濤字無女子氣,筆力峻激。其行書妙處,頗得王羲之法,少加以學,亦衛夫人之流也。每喜寫己所作詩,語亦工,思致俊逸,法書警句,因而得名。
薛濤的詩,不僅如世所傳誦的《送友人》、《題竹郎廟》等篇,以清詞麗句見長,還有一些具有思想深度的關懷現實的作品。在封建時代婦女,特別是象她這一類型婦女中,是不可多得的。她曾到過接近吐蕃的松州,有《罰赴邊有懷上韋令公》詩,其第一首說:“聞說邊城苦,而今到始知。羞將門下曲,唱與隴頭兒。”對防守邊疆士兵的艱苦生活寄以深切同情。有《錦江集》5卷,今佚。《全唐詩》錄存其詩1卷。近人張蓬舟有《薛濤詩箋》。事跡見《唐詩紀事》、《唐才子傳》。
距杜甫浣花草堂不遠的成都近郊,至今還聳立一座薛濤“吟詩樓”,點綴著錦江玉壘的秀麗風光,那是薛濤晚年棲息吟詠之地。
6、魚玄機:大膽開放的女詩人
魚玄機:字幼薇,又字蕙蘭,唐代詩人,長安人。《全唐詩》存其詩1卷。性聰慧,好讀書,有才思,尤工詩歌,與李郢、溫庭筠等有詩篇往來。初為補闕李億妾,以李妻不能容,出家于長安咸宜觀為女道士。自傷身世,有“易求無價寶,難得有心郎”的慨嘆,后來大開艷幟,咸宜觀車水馬龍,她本人從棄婦變成了蕩*,過上了半娼式的生活。后因殺人被處死。
魚玄機詩作大膽,多情,她幾乎不掩飾強烈的感情與獨特的思想,歡喜、悲哀、憂郁、柔情都會坦蕩蕩地躍然紙上。在她這里,打動人心的是撲面而來的真摯情感,而詩的章法與技巧卻顯得不那么重要了。如《贈鄰女》中“易求無價寶,難得有情郎……自能窺宋玉,何必恨王昌”——我們盡可以去大膽追求宋玉這樣才高八斗、風流瀟灑的男子,又何必再為那薄情郎傷心呢?其思想之大膽開放在今天也覺得嘆為觀止。
曾與魚玄機交游的文士有:李郢、溫庭筠、李近仁、李騭等。魚玄機從來沒有過這樣的自由自在:她可以以盛宴與狂歡來招待客人,看誰不順眼也可以一腳將其踢出門去。魚玄機的生動、鮮活、潑辣、才華,迷倒了整個長安城,男人都俯在她的石榴裙下,聽候她的差遣。那一刻,她是情欲世界的女皇。誰都知道魚玄機是出了名的蕩*。可是,她的道觀門前,還不是排成了長隊?無怪乎她縱聲大笑,要把天下無行的男人都視為腳底泥。然而,放浪與狂傲之外,她從自己的詩與文字里,照見了自己的卑微:一旦失去了追求者與愛慕者,她將無處可逃。外表依然美艷絕倫的魚玄機,內心卻開始生出霉斑,開始蔓延,她不是不知道這點。就象武林第一美人林仙兒的下場一樣,魚玄機24歲的時候,人人都看出來,她人老珠黃了。因為與丫環綠翹爭寵,魚玄機把綠翹打死了。而審問她的,竟是舊日追求她而被掃出門去的裴澄。魚玄機被斬首了,終年24歲。
7、上官婉兒:掌管宮中詔命的女詩人
上官婉兒(664~710年),唐女詩人。陜州陜縣(今屬河南)人。上官婉兒是唐高宗時宰相上官儀的孫女。麟德元年,上官儀因替高宗起草將廢武則天的詔書,被武后所殺,家族籍沒。尚在襁褓之中的上官婉兒與母親鄭氏同被配沒掖庭。她十四歲的時候,出落得妖冶艷麗,秀美輕盈,一顰一笑,自成風度,加上天生聰秀,過目成誦,文采過人,下筆千言。儀鳳二年上官婉兒曾被武則天召見宮中,當場命題,讓其依題著文。上官婉兒文不加點,須臾而成,珠圓玉潤,調葉聲與,尤其她的書法秀媚,格仿簪花。武則天看后大悅,當即下令免其奴婢身分,讓其掌管宮中詔命。此后,武則天所下制誥,多出上官婉兒的手筆。
上官婉兒慫恿中宗設立修文館,大召天下詩文才子,邀請朝中善詩文的大臣入修文館,摛藻揚華。多次賜宴游樂,賦詩唱與,連流竟夕,醉不思歸。上官婉兒每次都同時代替中宗、韋后與安樂公主,數首并做,詩句優美,時人大多傳誦唱與。對大臣所做之詩,中宗又令上官婉兒進行評定,名列第一者,常賞賜金爵,貴重無比。
自此,朝廷內外,吟詩做賦,靡然成風。韋后本不工詩,即由婉兒代為捉刀,各文臣也明知非帝后親筆,但當面只好認她自制,格外稱揚,韋后遂把婉兒寵上加寵。
上官婉兒是歷史上最有才氣的女子,她的一生可謂是坎坷傳奇。雖然沒有丞相之名,但有丞相之實,武則天甚至一度要把她立為女皇。到了開元年間,唐玄宗追念上官婉兒的才華,下令收集其詩文,輯成二十卷。貞元時,呂溫曾做《上官昭容書樓歌》,尚可見其文學生活的片段。上官婉兒在唐代歷史中是個極有魅力的后宮女性,在《舊唐書》、《新唐書》的“后妃傳”中都有專篇記載。
盡管上官婉兒也曾一度享盡榮華與權力,但她仍要仰皇上、皇后、公主的鼻息,仍要曲意逢迎,這個中甘苦恐怕只有她自己知道。后來,她仍未逃脫厄運,做了皇權爭斗的犧牲品。
8、李冶:才情橫溢的女詩人
李冶生于唐玄宗開元初年,浙江吳興人。她容貌俊美,天賦極高,從小就顯露詩才,頗有文才。六歲那年,她寫下一首詠薔薇的詩,其中有這么兩句“經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父親見詩大驚曰:“此女后必為失行婦人!”在李冶十一歲時,被送入剡中玉真觀中做女道士,后棲身開元寺為女冠。
出家為女道士后,她又與許多詩人鴻儒交游,酬詠甚多。她神情瀟灑,專心翰墨,生性浪漫,愛作雅謔,又善彈琴,尤工格律。當時超然物外的知名作家陸羽(鴻漸)與釋皎然均同她意甚相得,著名詩人劉長卿也與她有密切聯系,她還與朱放、韓揆、閻伯鈞、蕭叔子等人情意非常投合。其中詩歌《寄朱放》、《送閻二十六赴剡縣》等詩一掃從來女性作家的羞澀之態,坦然男女社交,在千后千年的歷史上都是罕見的。
天寶年間,玄宗始聞知李冶詩才,特地召見她入京面圣。此時的李冶,已然是美人遲暮,沒有了青春時的絕代風華。玄宗見了風韻猶存的李冶道:“上方班姬(婕妤)則不足,下比韓英(蘭英)則有余。不以遲暮,亦一俊嫗。”可見她曾經有過怎樣的傾城美貌。
在京城,李冶又結交朋友,贈送詩文。可她沒有想到,京城的政治斗爭太復雜,她認為的一次很平常的贈詩,竟然惹下了殺身之禍。
興元年間(784),朱漬起兵叛亂,以失敗而告終,遂被滿門抄斬,株連九族。在朱漬的府上,查出了李冶曾經寫給朱漬的詩,于是也被德宗以通匪罪處死。
可嘆李冶一生風華絕代、才情橫溢,最后香消玉殞不得善終。
9、李清照:獨具政治洞察力的女詩人
李清照(1084─1155)號易安居士,南宋女詞人,漢族,濟南章丘人,婉約派代表詞人。有《易安居士文集》等著作傳世。代表作有《聲聲慢》、《一剪梅》、《如夢令》、《夏日絕句》等。
李清照生于書香門第,父親李格非精通經史,長于散文;母親王氏也知書能文。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紀便文采出眾。李清照對詩、詞、散文、書法、繪畫、音樂,無不通曉,而以詞的成就為最高。她的詞委婉、清新,感情真摯。其創作以北宋、南宋生活的變化呈現出前后期不同的特點。前期的詞反映了她的閨中生活與思想感情,表現了自然風光與別思離愁,如《如夢令》。后期的詩詞變清麗明快為凄涼悲痛。因為她的丈夫去世,再加上亡國之痛,抒發了傷時念舊、懷鄉悼亡的情感,也寄托了強烈的亡國之思。
人們談到李清照,更多的是憶起了她婉約的詞作“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等。李清照的詩比起她的詞來,有著完全不同的風貌。大家都知道她是婉約詞派的代表人物,可她的詩卻雄渾豪邁,內容涵蓋面很寬泛。李清照雖為封建禮教籠罩下的女性,卻有著清醒的政治頭腦與敏銳的政治眼光。李清照透過大量的社會現象清楚地看出,北宋末年的政治形式,酷似安史之亂前夕李隆基統治下的唐王朝。李清照對此甚為憂慮,也極其憤懣。在她的詩里,她用安史之亂給唐王朝帶來的巨大災禍,警告當朝皇帝要注意汲取歷史教訓:“五十年功如電掃,華清花柳咸陽草。”李清照的詩詞創作可謂有膽有識,說她有膽,因為北宋王朝對言論控制極嚴;說她有識,是因為她的政治洞察力是非凡的。
當年,李清照背井離鄉,無依無靠,呼告無門,貧困憂苦,流徙飄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如今她的紀念館座落在泉城——山東濟南大明湖畔。
10、朱淑真:情致纏綿的紅艷詩人
朱淑真,(約1131年前后在世),宋代女詞人,一作淑貞,號幽棲居士。朱淑真籍貫身世歷來說法不一,《四庫全書》中定其為“浙中海寧人”,一說“浙江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安徽歙州(州治今安徽歙縣),南宋初年時在世,相傳為朱熹侄女。朱淑真生于仕宦家庭,其父曾在浙西做官,家境優裕。幼穎慧,博通經史,能文善畫,精曉音律,尤工詩詞。素有才女之稱。
其詩詞多抒寫個人愛情生活,早期筆調明快,文詞清婉,情致纏綿,后期則憂愁郁悶,頗多幽怨之音,流于感傷,后世人稱之曰“紅艷詩人”。作品藝術上成就頗高,后世常與李清照相提并論。流傳頗廣地《生查子》:“……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一闋,長期以來被認為歐陽修所作,其實是當時怕壞了女子地風氣,才將作者改為了歐陽修地。
朱淑真書畫造詣也相當高,尤善描繪紅梅翠竹,其能力非尋常深閨女子可比。她地別號是“幽棲居士”,為南宋多情才女與美女,與李清照齊名,有《斷腸集》存世。從“鷗鷺鴛鴦作一池,須知羽翼不相宜”(《愁懷》)來看,她地婚姻是不幸地,因此,有些作品泄露了婚外戀情,被一些學者剝奪著作權。她地作品存有大膽露骨地香艷鏡頭:“但愿暫成人繾綣,不妨常任月朦朧”——纏綿于情愛連時間也不管了,“嬌癡不怕人猜,與衣睡倒人懷”——猶如今人當街親吻一般大膽。
相傳因父母作主,嫁給一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婚后生活很不如意,抑郁而終,其墓在杭州青芝塢。
古代女詩人有哪些 古代著名的女詩人有誰
1、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漢族,齊州濟南(今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人。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李清照出生于書香門第,早期生活優裕,其父李格非藏書甚富,她小時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打下文學基礎。
2、唐婉:又名婉,字蕙仙,浙江紹興人。唐琬是鄭州通判唐閎的獨生女兒,母親李氏媛,祖父是北宋末年鴻儒少卿唐翊。唐琬自幼文靜靈秀、才華橫溢,陸家曾以一只精美無比的家傳鳳釵作信物,與唐家訂親。
3、蔡文姬:字文姬,又字昭姬。生卒年不詳。東漢陳留郡圉縣人,東漢大文學家蔡邕的女兒。初嫁于衛仲道,丈夫死去而回到自己家里,后值因匈奴入侵,蔡琰被匈奴左賢王擄走,嫁給匈奴人,并生育了兩個孩子。十二年后,曹操統一北方,用重金將蔡琰贖回,并將其嫁給董祀。
4、卓文君:原名文后,西漢時期蜀郡臨邛(今四川省成都市邛崍市)人,漢代才女。中國古代四大才女之一、蜀中四大才女之一。
5、蘇惠:字若蘭,魏晉三大才女之一,回文詩之集大成者,傳世之作僅一幅用不同顏色絲線繡制的織錦《璇璣圖》。據《晉書·列女傳》記載, 蘇蕙是始平(今陜西省武功縣蘇坊村)人,善屬文。武功蘇坊有一少女,名蕙字若蘭,是陳留縣令蘇道質的三姑娘。若蘭從小天資聰慧,三歲學字。五歲學詩,七歲學畫,九歲學繡,十二歲學織錦。及笄之年,已是姿容美艷的書香閨秀,提親的人絡繹不絕,但所言皆屬庸碌之輩,無一被蘇蕙看上。后嫁于秦州刺史竇滔。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