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答詩有哪些 贈答詩有哪些詩句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贈答詩有哪些,以及贈答詩有哪些詩句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關于東晉詩人陶淵明的《形影神贈答詩》
形影神詩三首
貴賤賢愚。莫不營營以惜生。斯甚惑焉。故極陳形影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釋之。好事君子。共取其心焉。
形贈影
天地長不沒,山川無改時。草木得常理,霜露榮悴之。
謂人最靈智,獨復不如茲。適見在世中,奄去靡歸期。
奚覺無一人,親識豈相思!但余平生物,舉目情凄洏。
我無騰化術,必爾不復疑。愿君取君言,得酒莫茍辭。
影答形
存生不可言,衛生每苦拙;誠愿游昆華,邈然茲道絕。
與子相遇來,未嘗異悲悅。憩蔭若暫乖,止日終不別。
此同既難常,黯爾俱時滅。身沒名亦盡,念之五情熱。
立善有遺愛,胡為不自竭?酒云能消憂,方此詎不劣!
神 釋
大鈞無私力,萬理自森著。人為三才中,豈不以我故!
與君雖異物,生而相依附。結托既喜同,安得不相語!
三皇大圣人,今復在何處?彭祖愛永年,欲留不得住。
老少同一死,賢愚無復數。日醉或能忘,將非促齡具!
立善常所欣,誰當為汝譽?甚念傷吾生,正宜委運去。
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
[編輯本段]詩解
貴賤賢愚,莫不營營以惜生,斯甚惑焉;故極陳形影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釋之.好事君子,共取其心焉.
這段文字里,貴賤賢愚四字,當無歧義;營營者,戮力勞心以操持經營也,惜生者,顧惜生命也,也當無歧義;斯甚惑焉四字,惑者,當指迷失,迷惑,用現代的詞匯來說,就是糊涂.焉者,于此也,斯甚惑焉即是指貴賤賢愚無不營營以惜生的這種做法,實在是很困惑很糊涂的,是在這件事情上迷失了,也當無歧義;故極陳形影之苦言句,其中"故極陳……之苦言"是指"因此極力陳述形影對營營以惜生這件事的抱苦含怨之辭,也當無歧義.余下的,似乎就都是值得我們注意的了.
這首詩的題目及序文里,表面上是因為形影之言而引發了神辨,并且,在接下去的正文中,以三者辯論的形式,分別寫出了形影神各自的觀點.但實際上,這場辯論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為什么要采用這種三者辯論的形式呢 有些學者認為是"自述本懷而兼談人生哲理,則以這樣的寫法較為淺顯,明晰,生動,親切,如談家常,而且淵源有自,不乏先例."① 這固無道理,作為一首哲理詩,它當然是為了表達陶淵明的思想.但上述說法,其實并沒有真正觸及這場辯論的實質.筆者認為,詩中形影神三者之間的辯論,其實是分別代表儒,釋,道思想之間的辨證.陶淵明的真正用意,正是想通過這種形式和內容,來充分表達自己以下的人生哲學思想:
①對儒釋道思想的全面批判.陶淵明在序文中,一開首就矛頭直指"營營以惜生"這種做法,并且斬釘截鐵地予以否決:斯甚惑焉.根本不留任何辯解的余地.那么,這世上營營以惜生的,又是誰呢 自然是人.在陶淵明看來,表面上人有貴賤賢愚之分,但一具體到"惜生"這件事情上來,就都一樣的執迷不悟了.同樣道理,天道人道,九流三教,各執一詞,莫衷一是,但一具體到"惜生"這件事情上來,也都一樣的天數難逃了.至于佛教所謂的生死輪回,自然只不過是自欺欺人的無稽之談罷了.這一點,陶淵明在《神釋》中以質問式的闡釋:"三皇大圣人,今復在何處 彭祖愛永年,欲留不得住.老少同一死,賢愚無復數." 作了相應的肯定回答.因此,可以說,在序文伊始,陶淵明就已經開宗明義,對儒釋道學說的思想,定下了一個全面批判的基調.
②對儒釋道思想的辨證取舍.在陶淵明處,批判是為了繼承,是企圖通過形贈神,影答形,神釋這種三者辯論的方式,來最終達到一種哲理性的共識,而決不是匪夷任何一方.這就是序文中的所謂"神辨自然以釋之"和"好事君子,共取其心焉"了.這一點,陶淵明同樣在《神釋》中以表白式的闡釋:"與君雖異物,生而相依附.結托既喜同,安得不相語!" 作了相應的肯定回答.因此,可以說,在序文結尾,陶淵明同樣直言不諱,對儒釋道學說的思想,定下了一個辨證取舍的態度.
③ 既然是在全面批判中進行辨證的取舍,那么,就必須弄清楚:辨證的依據是什么 取舍的結論又是什么 這里,就必須對序文中"神辨自然以釋之"一句格外留意了.
首先,是這個"辨"字.是"辨",而不是"辯".形影神三者是據"辨"而"辯"——它們三者的陳言,其實都采用了辨證法,只是辨證的依據各不相同.在《形贈神》中,形對神的辨證依據是"天地長不沒,山川無改時.草木得常理,霜露榮悴之.謂人最靈智,獨復不如茲.適見在世中,奄去靡歸期.奚覺無一人,親識豈相思!但馀平生物,舉目情凄洏."這個依據,其實就是序文中的"生"字:欲求長生而不能.其辨證結果的取舍結論是:"我無騰化術,必爾不復疑. 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茍辭."在《影答形》中,影對形的辨證依據是:"存生不可言,衛生每苦拙.誠愿游昆華,邈然茲道絕.與子相遇來,未嘗異悲悅.憩蔭若暫乖,止日終不別.此同既難常,黯爾俱時滅.身沒名亦盡,念之五情熱."這個依據,其實就是序文中的"惜"字:愿營營以相惜而不達.其辨證結果的取舍結論是:"立善有遺愛,胡為不自竭 酒云能消憂,方此詎不劣!"在《神釋》中,神對形影的辨識分別給予了批判:"日醉或能忘,將非促齡具!立善常所欣,誰當為汝譽 "辨證的依據是"大鈞無私力,萬理自森著.人為三才中,豈不以我故!"這個依據,其實就是序文中的"自然"二字——神以天地運作之道以及人與自然的辨證關系來闡釋人生的真諦,以此啟發形影,希望達到的最后共識是:"甚念傷吾生,正宜委運去.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
其次,是這個"釋"字.在這場辯論中,形影所據之"生"與"惜",皆乃塵世中人無時不刻的掛懷之物,故陳言至極苦之處,難免舉目情凄洏,念之五情熱,傷心郁結.惟有神所據之"自然",大化自鈞,萬理森著,故解辨之余,得以不喜亦不懼,無復多念慮,欣然釋懷.因此,這個"釋"字,既是釋惑,釋形影之惑;又是釋懷,釋形影之懷.
整首詩,單從字面和邏輯上來講,就已經十分嚴密.而這份嚴密,更深的層次,是來自于字面底下所隱含的陶淵明對儒釋道思想辨證取舍的真正涵義.也就是我們所必須涉及的下一問題:
第二, 形影神究竟代表什么 其各自觀點的內在含義又是什么
很多陶學論著,都把這首詩系于義熙九年癸丑(413),乃陶淵明針對廬山釋慧遠作《萬佛影銘》并立臺一事而發,因此,把詩中形影神三者之間的辯論,看成是名實之辯,儒道之爭.筆者以為,如果單從作品系年方面來講,問題不大,因為確乎可以將此事件,看作是觸發陶淵明創作這首詩歌的動機.但如果是要真正地探解這首詩歌的含義,那就失之謬方了.為什么 因為辯論的東西,即使沒有任何事件的觸發,而是單純給出一個命題,虛擬辯論方之間思想和觀點的對峙也依然存在.因此,辯論方最重要的并非在于其實際辯論對象是誰,而是在于務求各領要旨,各執一詞,有的放矢,自圓其說.如果只是泛泛而談,空論儒釋道思想之表面皮毛,陶淵明又如何能夠表達出自己真正的人生哲學思想呢 僅以儒家思想為例,始創孔子,經孟子發展,至荀子而集大成,三人之間的許多觀點,未必就是完全一致,如孟子認為人性本善,荀子卻持性惡論.孔孟都持天命觀,荀子卻提出了"制天命"的人定勝天思想.在政治上,孔孟講仁治,荀子重法制,以至下啟弟子韓非法家思想之集大成.那么,為什么這三人同被列入儒門呢 當然不是因為師承的關系,或者某些觀點或政治主張的關系,而是因為,在儒家思想的學說里,或許很多理論會因時因人因地而異,但其中關于人文精神的某些核心精髓,是貫串始終,代代延續的.同樣道理,道釋學說也不可能是因循不變的理論,但某些核心精髓,卻是作為立派哲學的基本命題而存在的.因此,如果我們在第一點中已經明確了陶淵明寫作本詩的真正用意,是為了表達對儒釋道思想的全面批判和辨證取舍的話,那么,在這里,我們就必須徹底探究清楚:在陶淵明的思想里,足以稱得上儒釋道思想的核心精髓,并被冠以形影神之名,然后拿出來進行批判式地辯論,最后供辨證式取舍的東西,究竟是什么
要尋求上述問題的答案,筆者以為,首先不能單看組詩中的任何一首,而是必須滲透其中的內在邏輯和思想深意;其次要結合陶淵明的其他作品,互相對照,全面把握,才有可能真正解開形影神之謎.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故此,這里暫時按下本詩不表,繼第一部分社會形態探討中對陶淵明現實生活道路的逐一檢點,在本部分意識形態層的探討里,我們同樣有必要先對徹底歸隱后的陶淵明的人生思想發展路線,作一個梳理.
先看看陶淵明41歲罷官歸田時所作的《歸去來兮辭并序》(摘錄):
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余為長吏,托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于小邑.于時風波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何則 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尋程氏妹喪于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馀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巳歲十一月也.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遺,復駕言兮焉求 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余以春兮,將有事乎西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羨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 何不委心任去留 胡為惶惶欲何之 富貴非吾愿,帝鄉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執杖而耘耔.登東坳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再來看看陶淵明63歲臨終前的《自祭文》(摘錄):
茫茫大塊,悠悠高旻,是生萬物,余得為人.自余為人,逢運之貧,簞瓢屢罄,絺绤冬陳.含歡谷汲,行歌負薪,翳翳柴門,事我宵晨.春秋代謝,有務中園.載耘載耔,乃育乃繁.欣以素牘,和以七弦.冬曝其陽,夏濯其泉.勤靡余勞,心有常閑,樂天委分,以至百年.
惟此百年,夫人愛之,懼彼無成,愒日惜時.存為世珍,沒亦見思.嗟我獨邁,曾是異茲.寵非己榮,涅豈吾緇 捽兀窮廬,酣飲賦詩.識運知命,疇能罔眷,余今斯化,可以無恨.壽涉百齡,身慕肥遁,從老得終,奚所復戀.
寒暑逾邁,亡既異存.外姻晨來,良友宵奔,葬之中野,以安其魂.窅窅我行,蕭蕭墓門.奢恥宋臣,儉笑王孫.廓兮以滅,慨焉以遐.不封不樹,日月遂過.匪貴前譽,孰重后歌.人生實難,死如之何 嗚乎哀哉!
《歸去來兮辭并序》和《自祭文》兩篇,因文中陶淵明已自明確交代時間,一是"乙巳歲十一月也",一是"歲惟丁卯,律中無射",因此其系年當確切無疑.至于《形影神三首并序》一詩,如前所述,根據其寫作背景,我們暫系年于陶淵明49-50歲之間.細心研讀和比較《歸去來兮辭并序》,《形影神三首并序》,《自祭文》這三篇文章,可以發現什么
三篇作品,雖然從形體上有所不同,但如果從表意的層次來劃分,則和《形影神三首》一樣,都是屬于一種三三辨證對話的模式——形影分別極陳其營營以惜生之苦言,據辨而辯,最后是神辨自然以釋.
為什么說《答龐參軍》是陶淵明贈答詩中最深沉的一首?
答龐參軍作于宋少帝景平二年(424年),是年八月宋文帝改元為元嘉元年。當時陶淵明隱居在潯陽郡上京里(今江西省九江市郊),龐參軍奉命從江陵(今屬湖北)出使上都(今南京),途徑潯陽,作詩贈與陶淵明,陶淵明以此詩作答。
此詩共分六章,章章相連,層層相生,氣象聲響,宛如《詩三百》。詩中既寫出幽居之樂,交情之厚,又寫出贈別之意。
首章寫詩人幽居之樂。這里有似《歸去來兮辭》中環境起居的描寫:偃臥衡門之下,琴書相伴,無人事之勞,但有灌園勞碌之歡欣。之所以這樣開頭,是因為龐參軍盡管身在官場,但十分仰慕陶淵明的隱居生活。
第二至三章由幽居轉寫與龐參軍的交情。二人德相尚,酒共飲,作詩唱和,志趣相同,故能彼此親近,“歡心孔洽,棟宇惟鄰”。二人所居“惟鄰”為其接近創設了便利條件,然若無相志趣,所居雖近而無益,故此“鄰”恐所謂“與心為鄰”。龐參軍出使上都后仍要回到江陵供職,而詩人在三十七歲前后曾在江陵為官,對江陵感情很深,所以下章說“依依舊楚,邈邈西云”。
第四章寫離別之痛楚,此等痛楚不僅僅是“銜觴無欣”的慘淡之情,更是知心者遠去,“良話曷聞”的揪心。
第五章道出此次離別的原委,是“王事靡寧”,龐參軍依然不得已要從命而去。這章四句仿《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的憂悲詞句,以渲染離情別緒。
末章乃贈別之意,希望友人身處此世,敬始善終,“以保爾躬”,表現出對友人殷殷的勖勉之情。這章曲折地反映了當時劉宋中央政權君臣相殘、危機四起的特點。因此詩篇結尾忠告友人“保躬”。
感恩報答的詩句有什么
1. 關于感恩報答的詩句
關于感恩報答的詩句 1.有關感恩,報答的詩歌
感恩是一種處世哲學,是生活中的大智能。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風順,種種失敗、無奈都需要我們勇敢地面對、曠達地處理。這時,是一味埋怨生活,從此變得消沉、萎靡不振?還是對生活滿懷感恩,跌倒了再爬起來?英國作家薩克雷說:“生活就是一面鏡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你感恩生活,生活將賜予你燦爛的陽光;你不感恩,只知一味地怨天尤人,最終可能一無所有!成功時,感恩的理由固然能找到許多;失敗時,不感恩的借口卻只需一個。殊不知,失敗或不幸時更應該感恩生活。
感恩,使我們在失敗時看到差距,在不幸時得到慰藉、獲得溫暖,激發我們挑戰困難的勇氣,進而獲取前進的動力。就像羅斯福那樣,換一種角度去看待人生的失意與不幸,對生活時時懷有一份感恩的心情,則能使自己永遠保持健康的心態、完美的人格和進取的信念。感恩不純粹是一種心理安慰,也不是對現實的逃避,更不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感恩,是一種歌唱生活的方式,它來自對生活的熱愛與希望。
“感恩”是個舶來詞,“感恩”二字,牛津字典給的定義是:“樂于把得到好處的感激呈現出來且回饋他人”。“感恩”是因為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一切的一切,包括一草一木都對我們有恩情!
“感恩”是一種認同。這種認同應該是從我們的心靈里的一種認同。我們生活在大自然里,大自然給與我們的恩賜太多。沒有大自然誰也活不下去,這是最簡單的道理。對太陽的“感恩”,那是對溫暖的領悟。對藍天的“感恩”,那是我們對藍得一無所有的純凈的一種認可。對草原的“感恩”,那是我們對“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嘆服。對大海的“感恩”,那是我們對兼收并蓄的一種傾聽。
“感恩”是一種回報。我們從母親的子宮里走出,而后母親用乳汁將我們哺育。而更偉大的是母親從不希望她得到什么。就像太陽每天都會把她的溫暖給予我們,從不要求回報,但是我們必須明白“感恩”。
“感恩”是一種欽佩。這種欽佩應該是從我們血管里噴涌出的一種欽佩。
“感恩”之心,就是對世間所有人所有事物給予自己的幫助表示感激,銘記在心;
“感恩”之心,就是我們每個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陽光雨露,一刻也不能少。無論你是何等的尊貴,或是怎樣地看待卑微;無論你生活在何地何處,或是你有著怎樣特別的生活經歷,只要你胸中常常懷著一顆感恩的心,隨之而來的,就必然會不斷地涌動著諸如溫暖、自信、堅定、善良等等這些美好的處世品格。自然而然地,你的生活中便有了一處處動人的風景。
“感恩”是一種對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縈繞心間的情感。學會感恩,是為了擦亮蒙塵的心靈而不致麻木,學會感恩,是為了將無以為報的點滴付出永銘于心。
2.關于回報的詩句
1、霜隕蘆花淚濕衣,白頭無復倚柴扉。去年五月黃梅雨,曾典袈裟糴米歸。——輿恭《思母》
2、有子且勿喜,無子固勿嘆。——韓愈
3、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詩經》
4、白頭老母遮門啼,挽斷衫袖留不止。——韓愈
5、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覺寒。——《勸孝歌》
6、當時父母念,今日爾應知。——《燕詩示劉叟》
7、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詩》)
8、搴幃拜母河梁去,白發愁看淚眼枯。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黃景仁《別老母》
9、慈母倚門情,游子行路苦。——《墨萱圖》
10、愛子心無盡,歸家喜及辰。寒衣針線密,家信墨痕新。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嘆風塵。——蔣士銓《歲暮到家》
11、母稱兒干臥,兒屎母濕眠。——《勸孝歌》
12、成功的時候,誰都是朋友。但只有母親——她是失敗時的伴侶。——鄭振鐸
13、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夫不義則婦不順也。——顏之推
14、一尺三寸嬰,十又八載功。——《勸孝歌》
15、為人父母天下至善;為人子女天下大孝。——《格言聯璧》
16、老母一百歲,常念八十兒。——《勸孝歌》
17、將母邗溝上,留家白邗陰。月明聞杜宇,南北總關心。——王安石《十五》
18、人見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王建
19、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木蘭辭》
20、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游子吟》
21、思爾為雛日,高飛背母時。當時父母念,今日爾應知。——白居易《燕詩示劉叟》
22、慈母倚門情,游子行路苦。甘旨日以疏,音問日以阻。——王冕《墨萱圖》
23、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杜甫《月夜憶舍弟》)
24、非癡非狂誰氏子,去入王屋稱道士。白頭老母遮門啼,挽斷衫袖留不止。——韓愈《誰氏子》
3.形容報答的詩句有哪些
1. 暗中時滴思親淚,只恐思兒淚更多!——《憶母》倪瑞璿
釋義:自己常暗地里因思念自己的母親而流淚,但只恐怕母親思念自己的淚水會流得更多呀!
2. 母愛無邊,愛如濤海。
釋義:母親的愛就像是海洋一樣沒有邊際。
3.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詩經》
釋義:父母生我養我,拉扯我長大,呵護備至。我想好好報答,但父母的恩情如天一般,大而無窮,怎么報答得完呢!
4. 沒有無私的,自我犧牲的母愛的幫助,孩子的心靈將是一片荒漠。——(英國)
釋義:如果沒有母親的無私自我犧牲的精神,那么孩子的心靈就是荒漠。
5. 慈母愛子,非為報也。——〖漢〗劉安
釋義:母親愛自己的孩子,并不是為了讓孩子來報達自己。
6. 母稱兒干臥,兒屎母濕眠。——《勸孝歌》
釋義:母親稱心如意,兒子可以什么都不想的躺著=。兒子混得很差,母親就日夜以淚洗面。
7. 父母德高;子女良教。——《格言對聯》
解釋:有很高的品德,良教是指有良好的教養,要是感恩父母給的一切。
8. 慈烏失其母,啞啞吐哀音。
釋義:慈烏失去了它的母親,哀傷的一直啞啞啼哭,早晚守著舊樹林,整年都不肯飛離。
9.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發愁看淚眼枯。——《別老母》【清】黃仲則
釋義:因為要去河梁謀生,所以把帷帳撩起,依依不舍要向年邁的母親辭別,看到白發蒼蒼的老母不由淚下不停,眼淚也流干了。
10. 白頭老母遮門啼,挽斷衫袖留不止。〖唐〗韓愈
釋義:滿頭白發的老母親掩門而啼。拉斷了衣袖也留不住。
4.有關感恩的詩句
感恩
風兒輕柔劃過 ,
天空依舊湛藍,
當人間的溫馨與你擦肩而過時。
你需要一個同等的回應,
用一顆平常的心去面對,
用一顆感恩的心去實踐,
用一顆純正的心去感動。
我總想輕輕喊zhidao出一個名字,
善意而溫馨。
我總想輕輕喊出一句話,版
單純而羞澀。
它就是—
感恩!
事后兩顆心在顫動,
又在彼此感謝,
因為他們有共同的理想,
讓人間真情永存。
感恩的影子
因為存在所以需要滅亡,,
因為有愛所以世界方才溫暖。
感恩的影子隨處可見。
冬日中寒風嘯嘯,
偶爾聽入幾聲寒鴉凄凄楚楚的鳴叫。
夜晚明月當頭,
又有多少悲歡離合。
傳遞一份愛,
心靈便不會孤獨。
因為有啦前者的主動,
從而換來啦別人的感動。
感恩有如一碗心靈雞湯,
引領對方去理解、感動暖暖的權,
讓人陷入無盡的深思,
而其在心底又猶如一團篝火燃燒著。
感恩的詩
感恩是種美德,
感恩是種回報。
是互助的回應,
是真情的回報。
不必有太多華麗的修飾,
不必有太多虛偽的表情。
因為有前者主動的愛,
所以有后者真摯的回應。
世上要求真實的東西真的不多,
而世上要求真實的東西卻也不少。
希望能夠幫上你的忙哦~
5.關于感恩的詩句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諸葛亮《后出師表》)
鴉有反哺之義,羊知跪乳之恩
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蜜蜂從花中啜蜜,離開時營營的道謝。浮夸的蝴蝶卻相信花是應該向他道謝的。 —— 泰戈爾
人家幫我,永志不忘;我幫人家,莫記心上。 —— 華羅庚
每一種恩惠都有一枚倒鉤,它將鉤住吞食那份恩惠的嘴巴,施恩者想把他拖到哪里就得到那里—— 堂恩
忘恩比之說謊、虛榮、饒舌、酗酒或其它存在于脆弱的人心中的惡德還要厲害—— 英國諺語
卑鄙小人總是忘恩負義的:忘恩負義原本就是卑鄙的一部分 ——雨果
忘恩的人落在困難之中,是不能得救的 ——希臘諺語
如果一個人身受大恩而后來又和恩人反目的話,他要顧全自己的體面,一定比不相干的陌路人更加惡毒,他要證實對方罪過才能解釋自己的無情無義—— 薩克雷
感謝是美德中最微小的,忘恩負義是惡習中最不好的 ——英國諺語
無知的人本想做點好事,結果卻害人不輕;小喜鵲拔出媽媽的羽毛,還以為報答了養育之恩 ——藏族諺語
父母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滅 ——蘇聯諺語
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 ——日本諺語
要知父母恩,懷里抱兒孫 - 日本諺語
養兒方知娘辛苦,養女方知謝娘恩 - 日本諺語
從小不知老娘親,育兒才知報娘恩 - 日本諺語
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養兒,不知報母恩 - 中國諺語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銜環結草,以恩報德
竟夜孤燈剪影蕭,視子如蛟,望子騰霄。
悠忽雙鬢冷霜飄,春下裙腰,秋上眉梢。
卅二年風雨浪澆,雨霽云消,心事如潮。
念慈母半世辛勞,跪乳羊羔,還報今朝
6.有關感恩孝心的詩句
1、《送母回鄉》——唐代李商隱
母愛無所報,人生更何求。
譯文:母親對自己養育之恩都無法報答,那人生還有什么可追求的嗎?
2、《游子吟》——唐代孟郊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譯文:誰說像小草那樣微弱的孝心,能報答得了像春暉普澤的慈母恩情?
3、《墨萱圖·其一》——元代王冕
甘旨日以疏,音問日以阻。
舉頭望云林,愧聽慧鳥語。
譯文:對雙親的奉養每天都在疏遠,孩子的音訊每天都不能傳到。抬頭看著一片云林,聽到慧鳥的叫聲思念起來至此很是慚愧。
4、《憶母》——宋代倪瑞
暗中時滴思親淚,只恐思兒淚更多。
譯文:自己常暗地里因思念自己的母親而流淚,但只恐怕母親思念自己的淚水會流得更多呀。
5、《十五》——宋代王安石
將母邗溝上,留家白邗陰。
月明聞杜宇,南北總關心。
譯文:把母親帶到揚州后,就安家于臨時白麻布能遮住的地方。每當月圓之夜,聽到杜鵑啼叫,雖然南北遠隔,但是仍然深深的牽掛彼此。
7.關于“感恩”,“感謝別人”的詩句或感恩的名言
1. 投我以桃,報之以李。——詩經《大雅·抑》
2. 十月胎恩重,三生報答輕。——《勸孝歌》
3. 母稱兒干臥,兒屎母濕眠。——《勸孝歌》
4. 萬愛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兒語》
5.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三字經》
6. 無父何怙,無母何恃?——《詩經》
7.蜜蜂從花中啜蜜,離開時營營的道謝。浮夸的蝴蝶卻相信花是應該向他道謝的.。—— 泰戈爾
8.人家幫我,永志不忘;我幫人家,莫記心上。—— 華羅庚
9.每一種恩惠都有一枚倒鉤,它將鉤住吞食那份恩惠的嘴巴,施恩者想把他拖到哪里就得到那里。—— 堂恩
10.忘恩比之說謊、虛榮、饒舌、酗酒或其它存在于脆弱的人心中的惡德還要厲害。—— 英國諺語
11.卑鄙小人總是忘恩負義的:忘恩負義原本就是卑鄙的一部分。 ——雨果
12.忘恩的人落在困難之中,是不能得救的 。——希臘諺語
13.如果一個人身受大恩而后來又和恩人反目的話,他要顧全自己的體面,一定比不相干的陌路人更加惡毒,他要證實對方罪過才能解釋自己的無情無義。—— 薩克雷
14.感謝是美德中最微小的,忘恩負義是惡習中最不好的。 ——英國諺語
15.無知的人本想做點好事,結果卻害人不輕;小喜鵲拔出媽媽的羽
投我以桃,報之以李是一個漢語詞匯,簡稱投桃報李。意思是他把桃子送給我,我以李子回贈他。寓意是要知恩圖報。比喻相互贈答,禮尚往來;也比喻相互贈答,禮尚往來。
8.關于感恩的名言詩句
1、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詩經》
翻譯:你將木桃投贈我,我拿瓊瑤(美玉)作回報
2、滴水之恩,涌泉相報。——《增廣賢文·朱子家訓》
翻譯:思是在困難的時候即使受人一點小小的恩惠以后也應當加倍(在行動上)報答。
3、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增廣賢文》
翻譯:指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舉動,小烏鴉有銜食喂母鴉的情義,做子女的更要懂得孝順父母。
4、飲水者懷其源。——南北朝·庚信
翻譯:喝到河中的水,便想到了河水的源頭,
5、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 ——孟子
翻譯:孝子行孝的極點,沒有超過尊奉雙親的。
6、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詩經》
翻譯:可憐的父母親啊!為了生養我受盡勞苦。
7、做人就像蠟燭一樣,有一分熱,發一分光,給人以光明,給以溫暖。——肖楚女
8、生活需要一顆感恩的心來創造,一顆感恩的心需要生活來滋養。——王符
9、做人就像蠟燭一樣,有一分熱,發一分光,給人以光明,給以溫暖。——肖楚女
10、卑鄙小人總是忘恩負義的,忘恩負義原本卑鄙的一部分。——雨果
9.關于感恩的詩句有哪些
1. 一往情深深幾許?深山夕照深秋雨。____納蘭性德《蝶戀花·出塞》
2. 新竹高于舊竹枝,全憑老干為扶持。____鄭燮《新竹》
3. 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____張籍《節婦吟·寄東平李司空師道》
4. 惟將終夜常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____元稹《遣悲懷三首·其三》
5. 但將千歲葉,常奉萬年杯。____趙彥昭《奉和元日賜群臣柏葉應制》
6. 一生傲岸苦不諧,恩疏媒勞志多乖。____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
7.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____陳壽《隆中對》
8. 劇辛樂毅感恩分,輸肝剖膽效英才。____李白《行路難三首》
9. 橫戈從百戰,直為銜恩甚。____李白《塞下曲六首》
10. 報答春光知有處,應須美酒送生涯。____杜甫《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
11. 意內稱長短,終身荷圣情。____杜甫《端午日賜衣》
12. 平生多感激,忠義非外獎。____李白《酬裴侍御對雨感時見贈》
13. 民感桑林雨,云施李靖龍。____趙汝愚《雨后送李將軍還祠偕同寅飲一杯亭》
14. 功名炊黍尋常夢,怪事書空感激人。____王遜《西夏重陽》
15. 投我以桃,報之以李。____佚名《抑》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首詩?作者是誰?
您好,揚州百問
知道團隊為您解答!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出自唐代詩人李白的古詩作品《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第一二句,其全詩文如下: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注釋】
1、黃鶴樓:中國著名的名勝古跡,故址在今湖北武漢市武昌蛇山的黃鵠磯上,傳說三國時期的費祎于此登仙乘黃鶴而去,故稱黃鶴樓。
2、故人:老朋友,這里指孟浩然。其年齡比李白大,在詩壇上享有盛名。李白對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稱之為“故人”
3、煙花:
形容柳絮如煙,鮮花似錦的春天景物
4、下:順流向下而行
【解說】
老朋友在西面的黃鶴樓與我辭別,在三月份柳絮如煙、繁花似錦的春天去古揚州。孤船的帆影漸漸遠去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只看見長江浩浩蕩蕩地向天邊流去。
【鑒賞】
詩的起句“故人西辭黃鶴樓”緊扣題旨,點明送行的地點及自己與被送者的關系。“故人”一詞說明了兩位詩人的深厚情誼。“黃鶴樓”是天下名勝,是詩人墨客流連聚會之所,又是傳說中仙人乘鶴升天之處。而今兩位瀟灑飄逸的詩人在此道別,更帶有詩意和浪漫色彩。第二句“煙花三月下揚州”,緊承首句,寫送行的時令與被送者要去的地方。“揚州”是東南都會,自古繁華,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爭艷的季節。詩人用“煙花”修飾“三月”,不僅傳神地寫出煙霧迷蒙、繁花似錦的陽春特色,也使人聯想到處在開元盛世的揚州,那花團錦簇、繡戶珠簾,繁榮而又太平的景象。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時間也選擇得恰當。
李白對友人的這次旅游自然十分欣羨。“煙花三月下揚州”這清麗明快的詩句,正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愉快與向往。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詩人,當友人揚帆遠去的時候,惜別之情油然而生。從《李太白集》里,我們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間有著不少贈答詩。在《贈孟浩然》中,李白寫道:“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可見李白對孟浩然是多么敬佩,兩人的情誼是多么深厚。
關于贈答詩有哪些和贈答詩有哪些詩句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