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登州在哪里 宋朝的登州在哪里建都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宋朝的登州在哪里,以及宋朝的登州在哪里建都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北宋時的 登州 穎州 定州 惠州 在哪
登州(今山東蓬萊)
穎州(今安徽阜陽)
定州(今河北省定縣)
惠州(今廣東惠州市)
北宋時的:登州,端州,陳州,分別指今天的什么地方?宋真宗時候是否存在宰相王延庭這個人?急需!
北宋真宗時的登州、端州、陳州分別指以下地方:
登州——隸屬京東路,州治在蓬萊(今山東蓬萊),下轄蓬萊、黃縣、牟平、文登4個縣。
端州——隸屬廣南東路,州治在高要(今廣東肇慶),下轄高要、四會2個縣。
陳州——隸屬京西路,州治在宛丘(今河南睢陽),下轄宛丘、西華、商水、南頓、項城5個縣。
宋真宗時王姓宰相只有:王旦、王欽若、王曾這三個。沒有王延庭這個人。
宋朝的時候,那里面的滄州,孟州,登州,江州,東京,到底是現在的哪里?
汴梁(東京)——河南開封 滄州——河北滄縣 孟州——河南孟縣 江州——江西九江 登州——山東蓬萊
希望采納
古代的登州是現在的什么地方如題 謝謝了
古代登州是現在山東省內的一個州。
登州是中國歷史上位于山東省境內的一個州,地處于山東半島,在唐朝初期的時候朝廷曾經在文登設置了登州,但是不久以后就被廢除。
到了692年,朝廷又在黃縣重新設置了登州,707年,登州被移到了蓬萊的管轄范圍之內,蓬萊升成了縣,到了明清的時候登州被改成了登州府,仍然歸蓬萊管轄。
登州的形成并不是一直不變的,而是經歷了一個從生產到發展,再到消亡的過程,這個我國的社會歷史發展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登州最開始又唐朝初期設立一直到民國取消,共經歷了1200多年。
擴展資料:
登州這塊地盤在登州名字還沒有出現時屬于青州的"嵎夷"或"東夷",春秋時期,它又成了萊子國的一塊地盤。
戰國時期,這塊地盤被并入齊國。魯襄公六年,滅齊東夷萊國。秦一統天下之后,分了36個郡,古登州前身屬于齊郡黃縣的一塊地盤。
到了漢代,屬于青州的東萊郡,西晉時屬于青州東萊國,南北朝時屬于劉宋的東萊郡,元魏時屬于東牟郡,北齊時屬于東萊郡,隋朝亦屬東萊郡。
而登州這個名字最早是唐朝初年才出現的,唐武德四年始置登州,唐朝時期,唐初仍沿用隋朝的州、縣二級政制。
武德四年改東萊郡為萊州,如意元年萊州分為萊州、登州二州。天寶元年又改萊州為東萊郡,登州為東牟郡。
乾元元年又改為萊州、登州,但兩州轄區均為原光州地,登州治所在蓬萊,萊州治所仍在掖城,萊州轄區西部仍以膠萊河為界。
古登州從唐初設立到明朝初期,一直為州,到了明洪武九年,才升格為府。明朝初年.膠東地區設登州、萊州二府。
登州府領州一,縣七,蓬萊、黃縣、福山、棲霞、招遠、萊陽、寧海州、文登。登州府治所仍在蓬萊。
清朝時期,仍設登州、萊州兩府清初,二府所領州縣同明朝,省、府之間是登萊青道。登州府在雍正十三年新設榮成、海陽二縣。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登州
登州是現在的哪個城市
登州是中國歷史上位于山東境內的一個州,地處山東半島。不是具體的哪個城市。
唐初曾在文登置登州,不久廢除。如意元年(692年),于黃縣(龍口)復置登州。唐神龍三年(707),登州移治蓬萊,蓬萊升縣,省黃縣入之。明清為登州府,仍治蓬萊。
登州并非一成不變的,而是經歷了一個產生、發展和消亡的曲折過程,這與我國社會歷史的發展存在緊密聯系。登州始于唐初,止于民國,歷時1200余年。登州作為古代山東地方行政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千二百余年發展歷程中,登州政區的歷史沿革主要經歷了四個時期。
古代的登州是現在的什么地方如題
登州 登州是我國歷史上山東地區重要的行政區劃,地處山東半島一帶。據檔案文獻記載,登州行政區始建于621年,廢止于1913年,歷時1200余年。登州行政區的設置并非一成不變的,而是經歷了一個產生、發展和消亡的曲折沿革過程,這一過程與我國社會歷史的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在山東歷史發展進程中占有特殊位置。 一、歷史沿革的過程 作為古代山東地方行政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千二百余年發展歷程中,登州政區的歷史沿革主要經歷了四個時期: (一)肇始期:唐朝 唐朝沿襲隋朝地方行政區劃,實行州、縣二級制。五代因之。這一時期,除了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至肅宗乾元元年(758年)的十幾年時間里實行郡、縣二級制外,其他大部分時間皆實行州、縣二級制。唐朝初期,全國設有州360個、縣1557個。唐朝鼎盛時期,山東地區至少劃分為14個州,80多個縣,總體上構成了現代山東行政區域的框架。 武德4年(621年),唐高祖在我國歷史上首次設立登州行政區劃,領文登、觀陽2縣,以文登為治所。起初,登州行政區的名稱、管轄范圍和治所并不固定。武德6年(623年),割觀陽屬牟州,置清陽、廓定兩縣屬登州。貞觀元年(627年),廢登州和清陽、廓定兩縣。如意元年(692年),復置登州,轄黃縣、文登、牟平等3縣,以牟平為治所。神龍三年(707年),改黃縣為蓬萊縣,登州治所移至蓬萊。先天元年(712年),又割蓬萊縣置黃縣。天寶元年(742年),改登州為東牟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登州,領蓬萊、黃縣、文登、牟平等4縣,治所蓬萊。從此,登州行政區的名稱、治所得以正式確立。 為加強對眾多州、縣的統治,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依山川自然形勢劃全國地域為10個道。至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增為15個道。但是,道并不是一級行政實體,而是巡視、監察機構。當時,山東地區以黃河為界,分屬河南道和河北道。登州、萊州、齊州、曹州、兗州、密州、青州、淄州、濟州、鄆州、沂州等11州屬河南道。 五代十國時期,山東地區先后歸屬梁、唐、晉、漢、周等政權,行政區劃基本承襲唐朝。 (二)發展期:宋朝、金、元 宋朝改革唐朝地方行政制度,確立了中央政府領導下的路、州(府、軍、監)、縣三級政區制。據史籍記載,政和元年(1111年),山東大部分地區劃歸京東東路、京東西路,僅有少數州、縣屬于河北東路,合計26州(府、軍),89縣。登州、萊州、青州、淄州、密州、沂州、濰州等7州屬于京東東路,登州轄蓬萊、黃縣、牟平、文登等4縣,治所蓬萊。 金基本沿襲唐制,并參照宋制,實行中央政府領導下的路、州(府)、縣三級政區制。將宋朝京東東路、京東西路改名為山東東路、山東西路,“山東”在歷史上第一次正式成為行政區劃名稱,一直沿襲至今。大定年間,山東地區歸屬山東東西路、河北東路、大名府路和南京路,共設28州(府),94縣。其中,登州、萊州、濱州、沂州、濰州、密州、莒州、淄州、棣州、寧海州等10州劃歸山東東路。登州管轄區域有所變化,析登州之牟平、文登2縣設寧海州,以登州所屬的兩水、楊疃2鎮置福山、棲霞2縣。登州轄4縣:蓬萊、黃縣、福山、棲霞,治所蓬萊。 元地方行政區劃的最大特點就是在全國確立行省制度,形成行省、路、府州、縣四級政區制。山東與河北、山西、內蒙等地處于元大都周圍,通稱為“腹里”,作為中央特區,由中書省管轄,故沒有設行省,而是直接設路和直隸州。由于中書省區域廣大,為便于管理,在路之上設立肅政廉訪司和宣慰司,作為檢察區。山東地域分屬山東東西道肅政廉訪司、山東東西道宣慰司和燕南河北道肅政廉訪司的一部分,登州歸屬山東東西道宣慰司。據古文獻記載,元朝在山東地區共設置6路,23州,97縣。登州、萊州2州,元初隸屬益都路,后歸屬淄州路、淄萊路,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改屬般陽路,登州領蓬萊、黃縣、福山、棲霞等4縣,治所蓬萊。 (三)穩定期:明朝、清 明朝實行的省、府、州、縣制,登州歸屬山東省(后改為山東布政使司)下的萊州府,1376設府,治所蓬萊。管轄寧海州、蓬萊縣、黃縣、福山縣、棲霞縣、招遠縣、萊陽縣和文登縣。 清延明制,登州府轄區基本無變化。第二次鴉片戰爭后,登州被開放為通商口岸,1862年治所由蓬萊遷往煙臺。 (四)消亡期:民國 1911年11月12日,山東巡撫孫寶琦宣布取消山東獨立,逮捕屠殺革命黨人。1912年1月15日,蓬萊同盟會會員孫丹林等人組成的敢死隊與山東支部負責人徐鏡心組織的起義部隊一舉攻占了蓬萊城,登州府和蓬萊縣的文武官員全部投降。當天下午,山東(登州)軍政府在登州府衙宣告成立,辦事機構設在登州考院。 1914年5月,北洋政府置膠東道,治所煙臺,登州作為行政區劃劃上了句號。 遺憾之處:1858年,中英不平等《中英天津條約》,把登州辟為通商口岸。1861年,清政府派人督辦開辟"登州"等通商口岸事宜,英方勘察代表認為登州"灘薄水淺",看中煙臺芝罘灣這一天然良港,清政府便下令煙臺為通商口岸。同年,8月22日,煙臺正式開埠,1862年在煙臺設立"東海關",這是近代山東第一個對外開放口岸。英國、美國、日本、德國等17個國家先后在煙臺設立領事館,洋學堂、洋行、洋醫院相繼在煙臺建立,洋貨洋品也相繼由煙臺上岸。中國的花生、大豆、絲綢、礦產等土特產也由煙臺出口海外。上世紀初年,煙臺先后敷設至上海、大沽、大連的水下電纜,成為中國最早設水纜電報的商埠。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