肅宗最終為什么沒有加罪孔僖(肅宗最終為什么沒有加罪孔僖王)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肅宗最終為什么沒有加罪孔僖,以及肅宗最終為什么沒有加罪孔僖王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王維曾在安祿山叛軍中任職,后來唐肅宗為何沒有追究?
王維,唐代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開元十九年(731年),王維狀元及第。歷官右拾遺、監察御史、河西節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寶年間,王維拜吏部郎中、給事中。這樣一位被后世尊為“詩佛”的田園詩派代表人物,卻也曾有過讓人匪夷所思的經歷。
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次年,長安被安祿山叛軍攻破,王維恰于此時被俘,陷身賊營、接受偽職。按照當時律法,謀反大罪于朝廷而言難有寬宥。可是王維卻在長安被官軍收復之后,不僅未被治罪,還被責授太子中允。唐肅宗乾元年間更被任為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唐庭如此大度,非但未曾責難王維,反而繼續予以重任呢?
首先,王維在被叛軍抓獲之后,并不甘心從賊,很快就服下痢藥(瀉藥)自殘身軀,口喑不語,抗拒賊命。怎料安祿山素來重視他的才華,強逼其出任偽官,并派人脅迫王維,將其扭送至洛陽,囚禁在菩提寺中。王維的拘禁之所殘破不堪,雖有負責看管的叛軍小卒,但卻允許其朋友前來看望。關中名士裴迪就曾到往菩提寺,并親眼見到王維的遭遇,二人向西哭泣許久。
其次,安祿山手段殘忍,讓王維觸目驚心。攻入長安以后,安祿山曾大擺宴席招待叛軍諸將,并命皇宮象奴將上苑馴養的大象牽來助興。唐玄宗時期,皇帝飲宴之際,這大象就雙腿跪地,用鼻子卷著酒杯獻給皇帝,安祿山也想獲得如此禮遇。不料大象是最通人性的,當它發現南面而坐的并非天子之后,竟然僵持不動。象奴催促再三,大象卻卷起酒杯拋到一邊。這激怒了安祿山,將上苑大象盡數殺了。對于那些不愿服務于自己,還忠心于大唐的人往往殘忍無比。一日,安祿山在凝池強迫一些樂工為自己奏樂,在刀槍威逼之下,樂工們的曲調斷斷續續,梨園子弟因家園被毀而哽咽不斷,這觸怒了安祿山。其中一個名叫雷海清的樂工不堪其辱,將琵琶擲落大喊自己是大唐皇家梨園子弟,怎堪忍辱。于是,被安祿山殘忍肢解。
這兩件事情對王維的觸動很大,悲憤之下,他寫出了一首詩《凝池》,暗地表達自己的憤怒和無可奈何。此事當時被王維私底下寫給了好友裴迪,后來被其泄露出來,讓唐肅宗獲悉。
第三點也非常重要,那就是安祿山更看重王維的名望,并沒有賦予他實質官職。王維出任偽職之后,依然過著半隱居的生活,并沒有做過傷害朝廷的事情。反而他的弟弟王縉從唐玄宗離開長安入蜀到馬嵬坡之變,一直追隨在唐肅宗身旁,頗受皇帝信任。王縉當時是刑部侍郎,他表示愿意削爵以替兄贖罪。
后來唐肅宗親召裴迪,詳細聽聞了王維的事跡,并處于對王縉的敬重,僅僅降了王維的官職。后來王維被升為尚書右丞,而他的弟弟王縉則官居宰相。
文言文閱讀肅宗本想治罪于杜甫,為什么后來沒有這樣做
文言文閱讀肅宗本想治罪于杜甫,后來沒有這樣做的原因:
1、由原文“會祿山亂,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肅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為賊所得。至德二年,亡走鳳翔上謁”可知,杜甫是在天下大亂之時投奔肅宗,可以看出杜甫是一介忠臣。
2、由原文“至德二年,亡走鳳翔上謁,拜右拾遺”可知,當時杜甫擔任右拾遺,主要職責就是勸諫皇帝。
3、由原文“宰相張鎬曰:‘甫若抵罪,絕言者路。’”可知,當時宰相張鎬的勸諫也是起到一定的作用。
原文節選:
杜甫,字子美,少貧不自振,客吳越、齊趙間。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天寶十三載,玄宗朝獻太清宮,甫奏賦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賢院,命宰相試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衛率府胄曹參軍。會祿山亂,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肅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為賊所得。
至德二年,亡走鳳翔上謁,拜右拾遺。與房琯為布衣交,琯時敗陳濤斜,又以客董廷蘭,罷宰相。甫上疏言:“罪細,不宜免大臣。”帝怒,詔三司親問。宰相張鎬曰:“甫若抵罪,絕言者路。”帝乃解。然帝自是不甚省錄。
譯文:
杜甫,字子美,少時家貧不能夠養活自己,旅居于吳越、齊趙之地。參加科舉考試落第,困居長安。天寶十三年,唐玄宗朝拜獻祭于太清宮,祭祀天地和祖宗,杜甫進獻了三篇賦。皇上對這幾篇賦感到驚奇,讓他在集賢院等待詔命,命令宰相考試文辭,提拔為河西尉,杜甫沒有接受任職,后改為右衛率府胄曹參軍。
適逢安祿山叛亂,杜甫避亂奔走于涇、渭等三江流域。唐肅宗即位,杜甫穿著破舊的衣服想要從鄜州投奔皇帝的臨時駐地,(中途)被寇賊捉住。至德二年,杜甫逃了出來,逃往鳳翔拜謁唐肅宗,被授右拾遺的官職。杜甫和房琯是平民之交,房琯兵敗于陳濤斜,又因為受他的門客董廷蘭(牽累),被罷黜了宰相職務。
杜甫上疏說:“罪行小,不應該罷免大臣。”唐肅宗大怒,召見三司質問。宰相張鎬說:“如果讓杜甫抵罪,這是在斷絕言路。”唐肅宗(怒氣)才緩解。可是皇帝從此很少錄用他了。
唐肅宗是怎么平定安史之亂的
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年)正月安慶緒殺父安祿山,自立為帝,年號載初。命史思明回守范陽,留蔡希德等繼續圍太原。同年,長安為唐軍收復,安慶緒自洛陽敗逃退據鄴(今河北臨漳),其部將李歸仁率精銳及胡兵數萬人,潰歸范陽史思明。因契丹、同羅等族組成的精兵大部歸史思明,安慶緒謀除史思明,史思明遂以所領13郡及兵8萬降唐,唐封他為歸義王,任范陽節度使。 唐廷對史思明不放心,策劃消滅他,不料計劃外泄,史思明復叛,與安慶緒遙相聲援。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叛軍內訌,史思明為其子史朝義所殺,內部離心,屢為唐軍所敗。寶應元年(762年)十月,唐代宗繼位,并借回紇兵收復洛陽,史朝義奔莫州(今河北任丘北)。仆固懷恩率朔方軍追擊史朝義。 寶應二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獻莫州投降,送史朝義母親及妻子于唐軍。史朝義率五千騎逃往范陽,史朝義部下李懷仙獻范陽投降。史朝義無路可走,于林中自縊死,歷時七年又兩個月的安史之亂結束。
《孔僖》文言文翻譯。
孔僖字仲和,魯國魯人。曾祖父孔子建,年輕時游學長安,與崔篆友好。崔篆出仕王莽任建新大尹時,曾經勸孔子建出仕,子建回答他說:“我有做老百姓的心愿,您有做官的志氣,各人聽從各人的所愛,不是很好嗎!我們所走的道路,既然不同,請從此分別。”就回去了,死在家里。
?????孔僖與崔篆的孫子崔骃是好朋友,同游太學,學習《春秋》,因為讀吳王夫差的時事,孔僖丟下書嘆息說:“如此,這是所謂畫虎不成反為狗。”崔骃說:“是的。從前孝武皇帝做天子時,年紀輕輕的,才十八歲,崇信圣人之道,以先王為學習的榜樣,五六年的時間,號稱勝過文帝、景帝的恭儉。到后來任意而行,忘記了自己以前的好處。”孔僖道:“書傳上這樣的事情多著呢!”鄰屋的另一位太學生梁郁附和著說:“這樣,武帝也是狗嗎?”孔僖、崔骃默然不做聲。梁郁發怒恨他們,暗地里上書告崔骃、孔僖誹謗先帝,譏諷當世。朝廷把這件事交管事的人處理,崔骃去獄吏受審訊。孔僖看到逮捕他的人快來了,害怕被誅,于是上書肅宗申訴:“臣愚見,認為凡是稱為誹謗的,是說實際上沒有這回事,捏造誣蔑而已。至于孝武皇帝,政治的好與壞,在漢史上寫得明明白白,有如日月。這是叫做直說書傳實事,不算捏造。皇帝為善,天下的善就都歸于他;皇帝不為善,天下的惡也都會集在他那里,這都是有原因的,所以不可以責于人。并且皇上即位以來,政治沒有什么過失,德澤及于百姓的卻很多,天下的人都是知道的,我等為什么要譏刺他呢?假使非議的是事實,那就應該堅決悔過改正;若是說得不適合,也應當寬容,又為什么要加罪他呀?我們被誅殺,死就死了,但天下的人,一定會改變過去對皇上的看法,從這件事觀察皇上的用心。自今以后,如果看到不可的事,就絕對不會再說了啊。我之所以不吝惜死,還敢于毫無顧慮地這樣說,真正是為皇上愛惜這天下大業。皇上如果不愛惜,那我有什么辦法呢?齊桓公親自揭露他先君的過錯,以啟發管仲,然后全體臣子得以盡心為國。現在皇上居然想為遠在十世的武帝隱瞞事實,難道不是與桓公大相徑庭嗎?我恐怕官吏突然陷害我,令我含恨蒙受冤屈,不能申訴,使后世議論的人隨便以皇上作比較,難道可以再使子孫補救遮掩嗎?我恭謹地去朝廷等待重誅。”皇帝本來也無加罪孔僖等人的意思,奏書送上去,馬上下詔不問罪,授孔僖蘭臺令史。
??????元和二年春,皇帝巡視東方,回來時經過魯地,去闕里,用牛祭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奏黃帝、堯、舜、禹、湯、周六代的音樂,命令儒者講《論語》。孔僖因向皇上道謝。皇帝說:“今天的大會,難道不是對于您孔氏的一種光榮嗎?”孔僖回答道:“我聽說賢明的圣主,沒有不尊師重道的。現在皇上作為天子,親自到我們這里,這是崇敬致禮老師,使圣德增輝。至于說到光榮,是不敢承當的。”皇帝大笑說:“不是圣人的子孫,哪里說得這樣好的話啊!”就授孔僖郎中。
??????這年冬天,授臨晉令,崔骃用《家林》占卜,說不吉利,阻止孔僖道:“你為什么不辭官呢?”孔僖說:“學習不為個人,出仕不選擇什么樣的官才做,兇吉在于自己,難道是由占卜決定的嗎?”做了三年臨晉縣令,死在任上,遺體就地埋葬。
《孔僖傳》出自《后漢書》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