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巨源的關山月有哪些情感 關山月體現了什么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楊巨源的關山月有哪些情感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關山月體現了什么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關山月詩歌選取了哪些典型事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1、李白的《關山月》通過對天山明月、萬里長風、古代戰場、深夜高樓的描寫,寫出了遠離家鄉的戍邊將士與家中妻室的相互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戰爭帶給廣大民眾的痛苦。從而表達了詩人對民生疾苦的關注、對征人的關切和向往和平的思想感情。
2、原詩內容:
關山月
【作者】李白 【朝代】唐
明月出天山, 蒼茫云海間。
長風幾萬里, 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 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 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 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 嘆息未應閑。
3、注釋:
⑴關山月:樂府舊題,屬橫吹曲辭,多抒離別哀傷之情。《樂府古題要解》:“‘關山月’,傷離別也。”
⑵天山:即祁連山。在今甘肅、新疆之間,連綿數干里。因漢時匈奴稱”天“為”祁連“,所以祁連山也叫做天山。
⑶玉門關: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古代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此二句謂秋風自西方吹來,吹過玉門關。
⑷下:指出兵。白登:今山西大同東有白登山。漢高祖劉邦領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圍困了七天。《漢書·匈奴傳》:“(匈奴)圍高帝于白登七日。”顏師古注:“白登山在平城東南,去平城十余里。”
⑸胡:此指吐蕃。窺:有所企圖,窺伺,侵擾。青海灣:即今青海省青海湖,湖因青色而得名。
⑹由來:自始以來;歷來。《易·坤》:“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由來者漸矣。”
⑺戍客:征人也。駐守邊疆的戰士。邊色:一作“邊邑”。
⑻高樓:古中多以高樓指閨閣,這里指戍邊兵士的妻子。曹植《七哀詩》:“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思婦高樓上,悲嘆有余哀。”此二句當本此。
4、譯文:
一輪明月從祁連山升起,穿行在蒼茫云海之間。
浩蕩的長風吹越幾萬里,吹過將士駐守的玉門關。
當年漢兵直指白登山道,吐蕃覬覦青海大片河山。
這里就是歷代征戰之地,出征將士很少能夠生還。
戍守兵士遠望邊城景象,思歸家鄉不禁滿面愁容。
此時將士的妻子在高樓,哀嘆何時能見遠方親人。
5、簡析:
“關山月”是樂府舊題。《樂府古題要解》:“‘關山月’,傷離別也。”李白的這首詩,在內容上繼承了古樂府,但又有極大的提高。
開頭四句,可以說是一幅包含著關、山、月三種因素在內的遼闊的邊塞圖景。我們在一般文學作品里,常常看到“月出東海”或“月出東山”一類描寫,而天山在我國西部,似乎應該是月落的地方,何以說“明月出天山”呢?原來這是就征人角度說的。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東望,所看到的是明月從天山升起的景象。天山雖然不靠海,但橫亙在山上的云海則是有的。詩人把似乎是在人們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見的云月蒼茫的景象,與雄渾磅礴的天山組合到一起,顯得新鮮而壯觀。這樣的境界,在一般才力薄弱的詩人面前,也許難乎為繼,但李白有的是筆力。接下去“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范圍比前兩句更為廣闊。宋代的楊齊賢,好象唯恐“幾萬里”出問題,說是:“天山至玉門關不為太遠,而曰幾萬里者,以月如出于天山耳,非以天山為度也。”用想象中的明月與玉門關的距離來解釋“幾萬里”,看起來似乎穩妥了,但李白是講“長風”之長,并未說到明月與地球的距離。其實,這兩句仍然是從征戍者角度而言的,士卒們身在西北邊疆,月光下佇立遙望故園時,但覺長風浩浩,似掠過幾萬里中原國土,橫度玉門關而來。如果聯系李白《子夜吳歌》中“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來進行理解,詩的意蘊就更清楚了。這樣,連同上面的描寫,便以長風、明月、天山、玉門關為特征,構成一幅萬里邊塞圖。這里表面上似乎只是寫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設身處地體會這是征人東望所見,那種懷念鄉土的情緒就很容易感覺到了。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這是在前四句廣闊的邊塞自然圖景上,迭印出征戰的景象。下,指出兵。漢高祖劉邦領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西)圍困了七天。而青海灣一帶,則是唐軍與吐蕃連年征戰之地。這種歷代無休止的戰爭,使得從來出征的戰士,幾乎見不到有人生還故鄉。這四句在結構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描寫的對象由邊塞過渡到戰爭,由戰爭過渡到征戍者。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戰士們望著邊地的景象,思念家鄉,臉上多現出愁苦的顏色,他們推想自家高樓上的妻子,在此蒼茫月夜,嘆息之聲當是不會停止的。“望邊色”三個字在李白筆下似乎只是漫不經心地寫出,但卻把以上那幅萬里邊塞圖和征戰的景象,跟“戍客”緊緊連系起來了。所見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廣闊而渺遠。戰士們想象中的高樓思婦的情思和他們的嘆息,在那樣一個廣闊背景的襯托下,也就顯得格外深沉了。
詩人放眼于古來邊塞上的漫無休止的民族沖突,揭示了戰爭所造成的巨大犧牲和給無數征人及其家屬所帶來的痛苦,但對戰爭并沒有作單純的譴責或歌頌,詩人象是沉思著一代代人為它所支付的沉重的代價!在這樣的矛盾面前,詩人,征人,乃至讀者,很容易激起一種渴望。這種渴望,詩中沒有直接說出,但類似“乃知兵者是兇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戰城南》)的想法,是讀者在讀這篇作品時很容易產生的。
離人思婦之情,在一般詩人筆下,往往寫得纖弱和過于愁苦,與之相應,境界也往往狹窄。但李白卻用“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的萬里邊塞圖景來引發這種感情。這只有胸襟如李白這樣浩渺的人,才會如此下筆。明代胡應麟評論說:“渾雄之中,多少閑雅。”如果把“閑雅”理解為不局促于一時一事,是帶著一種更為廣遠、沉靜的思索,那么,他的評語是很恰當的。用廣闊的空間和時間做背景,并在這樣的思索中,把眼前的思鄉離別之情融合進去,從而展開更深遠的意境,這是其他一些詩人所難以企及的。
6、詩人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漢族,祖籍隴西成紀,出生于碎葉城(當時屬唐朝領土,今屬吉爾吉斯斯坦),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李白生活在盛唐時期,二十五歲時只身出蜀,開始了廣泛漫游生活,南到洞庭湘江,東至吳、越,寓居在安陸、應山。直到天寶元年(742),因道士吳筠的推薦,李白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后因不能見容于權貴,在京僅兩年半,就賜金放還而去,然后飄蕩四方的漫游生活。李白和杜甫并稱“李杜”。
關山月表達了什么情感
《關山月)) 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李白的詩么 (唐朝國力強盛,但邊塵未曾肅清過。李白此詩,就是嘆息征戰之士的苦辛和后方思婦的愁苦。)
陸游關山月表達詩人什么樣的感情
這首詩是以樂府舊題寫時事,作于陸游罷官閑居成都時。詩中痛斥了南宋朝廷文恬武嬉、不恤國難的態度,表現了愛國將士報國無門的苦悶以及中原百姓切望恢復的愿望,體現了詩人憂國憂民、渴望統一的愛國情懷。全詩十二句,每四句一轉韻,表達一層意思,分別寫將軍權貴、戍邊戰士和中原百姓。詩人構思非常巧妙,以月夜統攝全篇,將三個場景融成一個整體,構成一幅關山月夜的全景圖。可以說,這是當時南宋社會的一個縮影。詩人還選取了一些典型事物,如朱門、廄馬、斷弓、白發、征人骨、遺民淚等,表現了詩人鮮明的愛憎感情。本詩語言凝練,一字褒貶,具有很強的表現力。
關山月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傾向
李白的《關山月》描繪了一幅清冷蒼茫的月夜圖,將關山邊塞風光和戍邊將士思鄉情懷融入月夜高樓,表達了詩人對征人的關切和向往和平的思想感情.
此詩氣勢博大,意境深遠,讀來哀婉凄涼而又雄渾悲壯.詩人將戰士的思鄉、家人的思親融于廣闊蒼茫的景色里,使得景因情而怨,情因景更傷.
李白用廣闊蒼茫、深沉磅礴的圖景抒發戍人思鄉的意境,其實就是詩人博大的胸懷的自然流露.這首寫“關”“山”“月”的詩,就表現了他關心民生、悲天憫人的另一種情操.
陸游的《關山月》這類詩百多少首,反映什么?表現什么熱情?
陸游——《關山月》
和戎詔下十五年,
將軍不戰空臨邊。
朱門沉沉按歌舞,
廄馬肥死弓斷弦。
戎樓刁斗催落月,
三十從軍今白發。
笛里誰知壯志心,
沙頭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聞,
豈有逆胡傳子孫。
遺民忍死望恢復,
幾處今宵垂淚痕。
賞析:
夜夜空有鐵馬冰河入夢,對破碎山河,只能是淚溼征衣,壯心未已卻不能報效國家,山河破碎卻只聽歌舞 *** ,一腔激憤躍躍而起灼然可見。“遺民忍死望恢復”,“忍死”二字,痛入骨髓,已至凄厲境界。
這首詩可分為三層,每層四句。第一層揭露并斥責南宋朝廷十五年來對金屈服議和、不思恢復、不修戰備的罪行,著眼點在上層社會。第二層寫戍邊戰士空度歲月、老死疆場、壯志難酬的悲憤,著眼點在邊疆戰士。第三層寫中原淪陷,遺民忍忍死的念頭熱切盼望恢復的復雜心境,著眼點在廣大人民。
首句以"和戎"二字提起全篇,以下三層皆由此生發開來。"月"則是貫穿全詩的線索,權貴的醉生夢死,戰士的幽怨與白骨,遺民的悲苦與淚痕,皆籠罩在一片月光之下。不同階層、不同群體的生活景象與心理狀態相互對比,不必下一褒貶之字,感 *** 彩已極為濃厚,作者還是忍不住發出了"豈有逆胡傳子孫"的大聲呼號,以"幾處今宵垂淚痕"作結,感情由開始時的冷靜、中間的蒼涼轉入不可控制的沉痛,感情達到了 *** ,詩歌亦于此戛然而止,給讀者留下了充分的回味空間。
關山月作品有哪些特點
陸游《關山月》
1. 此詩用樂府舊題,寫現實感慨,詩人假托守邊士兵之口,憤怒譴責了統治者的妥協投降政策及其造成的嚴重后果,傾訴了愛國將士報國無門的滿腔悲憤,表達了中原遺民盼望光復的迫切心情,具有強烈的時代精神。
2. 全詩十二句,四句一韻,意思也可分為三層。第一層寫將軍沉湎酒色致使戰備荒廢;第二層寫戍邊戰士年華蹉跎而功業無成;第三層寫遺民渴望恢復卻屢盼屢空。
3. 此詩的藝術特點:
(1)此詩的藝術構思十分巧妙。作者緊扣題目著筆,借月亮把不同的人物、場景串聯起來,寫出了同一關山月之下將軍、士兵和遺民三種人不同的境遇和心情,使三個畫面在時間上保持了完整的統一性,可以說題目起到了統攝全篇的作用。
(2)此詩非常善于選取最具特征化、最具概括力的細節(如馬肥死、弓斷弦、征人骨、遺民淚等),構成典型的生活場景(如朱門歌舞、戍樓望月等),并通過不同生活場景的鮮明對照,來表明詩人的思想傾向與愛憎感情。
(3)此詩意境的杳遠空闊,聲調的激越蒼涼,風格的沉郁悲壯,頗能體現陸游愛國詩的藝術風貌。
陸游的關山月是什么意思
陸游《關山月》
關山月
和戎詔下十五年①,將軍不戰空臨邊②。朱門沉沉按歌舞③,廄馬肥死弓斷弦④。
戍樓刁斗催落月⑤,三十從軍今白發。笛里誰知壯士心⑥,沙頭空照征人骨⑦。
中原干戈古亦聞,豈有逆胡傳子孫⑧!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令宵垂淚痕⑨!
翻譯:和戎詔下十五年,將軍不戰空臨邊。
與金人議和的詔書已經下了十五年,將軍不作戰白白地來到邊疆。
笛里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征人骨。
從笛聲里誰人知道壯士的心思。月亮白白地照射著出征將士的骨頭。
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今宵垂淚痕。
淪陷的人民忍痛生存盼復國,今天晚上有多少地方的民眾在流淚!
關山月的主題是什么
《關山月》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借樂府舊題創作的一首五古。作者看見征戰的場景,因此他感嘆唐朝國力強盛,但邊塵未曾肅清過。此詩就是在嘆息征戰之士的苦辛和后方思婦的愁苦時所作。詩人將戰士的思鄉、家人的思親融于廣闊蒼茫的景色里,使得景因情而怨,情因景更傷表達了詩人對征人的關切和對和平的向往的思想感情。
原文: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望邊邑 一作:望邊色)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譯文:一輪明月從祁連山升起,穿行在蒼茫云海之間。浩蕩的長風吹越幾萬里,吹過將士駐守的玉門關。當年漢兵直指白登山道,吐蕃覬覦青海大片河山。這里就是歷代征戰之地,出征將士很少能夠生還。戍守兵士遠望邊城景象,思歸家鄉不禁滿面愁容。此時將士的妻子在高樓,哀嘆何時能見遠方親人。
關山月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傾向?
關山月這首詩,就表現了他關心民生、悲天憫人的另一種情操。此詩氣勢博大,意境深遠,讀來哀婉凄涼而又雄渾悲壯。
關山月
李白 〔唐代〕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望邊邑 一作:望邊色)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譯文
一輪明月從祁連山升起,穿行在蒼茫云海之間。
浩蕩長風掠過萬里關山,來到戍邊將士駐守的邊關。
當年漢兵直指白登山道,吐蕃覬覦青海大片河山。
這些歷代征戰之地,出征將士很少能夠生還。
戍守的士卒眼望著邊城,那盼望歸家的面容多么凄苦悲哀!
當此家中高樓上的將士妻子,哀愁嘆息,大概也沒停歇。
注釋
關山月:樂府舊題,屬橫吹曲辭,多抒離別哀傷之情。
天山:即祁連山。在今甘肅、新疆之間,連綿數干里。因漢時匈奴稱”天“為”祁連“,所以祁連山也叫做天山。
玉門關: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古代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此二句謂秋風自西方吹來,吹過玉門關。
下:指出兵。白登:今山西大同東有白登山。漢高祖劉邦領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圍困了七天。胡:此指吐蕃。窺:有所企圖,窺伺,侵擾。青海灣:即今青海省青海湖,湖因青色而得名。
由來:自始以來;歷來。戍客:征人也。駐守邊疆的戰士。邊色:一作“邊邑”。
高樓:古詩中多以高樓指閨閣,這里指戍邊兵士的妻子。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