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里五六年分別寫了哪些恨 四千里是什么意思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四千里五六年分別寫了哪些恨,以及四千里是什么意思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杜甫的詩恨別中恨包含了哪些含義
詩人的“恨”包含了四層含意:一寫遠離家鄉,“一別四千里”,恨離家之遠;二寫“草木變衰”,“胡騎長驅五六年”,恨戰亂之久;三寫兵戈阻絕,思家憶弟,恨骨肉分離;四寫聽到河陽連戰告捷的喜訊,恨故園未收。
恨 別
杜甫
洛城一別四千里,胡騎①長驅五六年。
草木變衰行劍外②,兵戈阻絕老江邊。
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云白日眠。
聞道河陽近乘勝,司徒③急為破幽燕。
【注】①指安史之亂的叛軍。 ②劍外,劍閣以南,這里指蜀地。
③司徒,指李光弼,他當時任檢校司徒。
《恨別·杜甫》原文與賞析
杜甫
洛城一別四千里,胡騎長驅五六年。
草木變衰行劍外,兵戈阻絕 *** 邊。
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云白日眠。
聞道河陽近乘勝,司徒急為破幽燕。
這首七律是杜甫于肅宗上元元年(760)夏天,在成都城西草堂居住時所作。當時杜甫經過戰亂奔波,已經找到了一個相對安穩的生活環境,家庭生活也稍覺閑暇。《恨別》,是他與故鄉離別已久,抒發對故園、骨肉的懷念之情,希望早日平定叛亂。
開首兩句,分別從空間(四千里)、時間(五六年),寫他離別故鄉之遙遠,遭受戰亂之長久,點出了“別”字的社會內容。三四句寫草木衰黃,時光流逝,自己被兵火阻隔,不能回鄉,只好流落在蜀地錦江邊上。這兩句是前兩句的加強和具體化,使“別”意濃烈,體現出一個“恨”字。五六句更以自己反常的行為動態來表達思鄉憶弟的深情:月夜里,思不成眠,在月下或行或立,白天卻反而昏昏欲睡。這兩句的作用在于,把廣大的社會變亂和個人家庭的不幸結合起來,使恨別的題意在特殊中體現一般,在個別家庭的不幸中體現社會整體的慘痛。詩人之恨,就不流于空泛,不失之一般化了。最后兩句是紀實。據歷史記載,檢校司徒李光弼于該年三月,擊破安太清于懷州;四月,破史思明于河陽西渚。詩中“乘勝”一詞,即是希望李光弼乘兩次大勝之勢,繼續進軍。又因為寫詩的上一年,史思明自稱大燕皇帝,改范陽為燕京,所以“破幽燕”就是徹底消滅叛軍,平定叛亂,重整大唐帝國之意。八句詩從回顧寫起,描繪了個人眼前的生活和內心的思緒,最后對唐軍取勝滿懷熱望,與開頭回顧呼應,結構相當嚴謹。
這首七律,空間和時間,人物和事件,都可以得到史實印證。同時,這首詩又不是歷史實錄。詩人把個人家庭的離散,結合社會動亂,具體地表現自己思家的情態,以個別體現一般,使情緒的表達具有典型化的效果。正因為杜甫把個人的悲喜,在廣大的社會變化的背景上展開,所以他的詩旨,就把個人的哀怨和深沉的社會憂慮渾成一氣,把個人的命運和唐代政治生活的升沉融為一體,獲得后代讀者的贊譽。
宵立晝眠,起居舛戾,恨極故然。“司徒急破幽燕”,則故鄉可歸,別可免矣。(王嗣奭《杜臆》卷三)
首二,領起恨別。“四千里”,言其遠。“五六年”,言其久。“行劍外”,承“四千里”。“ *** 邊”,承“五六年”。思家憶弟,傷洛城阻亂,乘勝破燕,望胡騎早平。宵立晝眠,憂而反常也。(仇兆鰲《杜詩詳注》卷九)
人知上六為恨別語,至結聯,則曰望切寇平而已。豈知《恨別》本旨,乃正在此二句結出,而其根苗,已在次句伏下也。公之長別故鄉,由東都再亂故也。解者不察,則七、八為游騎矣。(浦起龍《讀杜心解》卷四)
邵(子湘)云:格老氣蒼,律家上乘。(楊 倫《杜詩鏡銓》卷七)
杜甫 恨別
《恨別》
作者:杜甫
原文:
洛城一別四千里,胡騎長驅五六年。
草木變衰行劍外,兵戈阻絕老江邊。
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云白日眠。
聞道河陽近乘勝,司徒急為破幽燕。
注釋:
1、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在成都寫的一首七言律詩。
2、洛城:洛陽
3、指安史之亂的叛軍。
4、劍外:劍閣以南,這里指蜀地。
5、司徒:指李光弼,他當時任檢校司徒。上元元年三月,檢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懷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陽西渚。當時李光弼又急欲直搗叛軍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
翻譯:
我一別洛城之后便四處漂泊,遠離它已有四千里之遙,胡騎長驅直入也已經有五六年了。
草木由青便衰,我來到劍閣之外,為兵戈阻斷我在江邊漸漸老去。
我思念家鄉,憶念胞第,清冷的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
冷落的白晝,臥看行云,倦極而眠。
令人高興的是聽說近來司徒已攻克河陽,正乘勝追擊敵人,急于要拿下幽燕。
賞析:
鑒賞此詩,一要注意煉字的表達效果,二要注意表意的含蓄蘊藉,寓情于形象的描繪和敘述之中。首聯中的的一別長驅頷聯中的衰老等詞,一方面表現了叛軍的囂張氣焰,一方面也表現了詩人在安史之亂中的無奈、悲涼、飄零憔悴的遭遇。頸聯通過宵立晝眠,憂而反常的生活細節描寫,曲折地表達了思家憶弟的深情。此二句中的思家憶弟為互文,委婉曲折地表現了懷念親人的無限情思,突出了題意的恨別沈德潛評論此聯說:若說如何思,如何憶,情事易盡。
首聯領起恨別,點明思家、憂國的題旨。四千里,恨離家之遠。五六年,傷戰亂之久。個人的困苦經歷,國家的艱難遭遇,都在這些數量詞中體現出來。
頷聯兩句描述詩人流落蜀中的情況。草木變衰,語出宋玉《九辯》中的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這里是指草木的盛衰變易,承上句的五六年,暗示入蜀已有多年,同時也與下一句的老相呼應,暗比詩人自己的飄零憔悴。詩人到成都,多虧親友幫助,過著比較安定的草堂生活,但思鄉戀親之情是念念不忘的。由于兵戈阻絕,他不能重返故土,只好老于錦江之邊了。老江邊的老字,悲涼沉郁,尋味不盡。
頸聯通過宵立晝眠,憂而反常(《杜少陵集詳注》)的生活細節描寫,曲折地表達了思家憶弟的深情。杜甫有四弟,名為杜穎、杜觀、杜豐、杜占,其中杜穎、杜觀、杜豐散在各地,只有杜占隨杜甫入蜀。此二句中的思家、憶弟為互文。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晝,臥看行云,倦極而眠。杜甫這種坐臥不寧的舉動,正委婉曲折地表現了懷念親人的無限情思,突出了題意的恨別。它不是抽象言情,而是用具體生動的形象說話,讓讀者自己去體會形象中所蘊含的憂傷之情。手法含蓄巧妙,詩味雋永,富有情致。
尾聯回應次句,抒寫杜甫聽到唐軍連戰皆捷的喜訊,盼望盡快破幽燕、平叛亂的急切心情。760年(上元元年)三月,檢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懷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陽西渚。這就是詩中乘勝的史實。當時李光弼又急欲直搗叛軍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杜甫盼望國家復興,他自己亦可還鄉,天下可喜可樂之事,沒有比這個更好的了。這首詩以充滿希望之句作結,感情由悲涼轉為歡快,顯示了杜甫胸懷的開闊。
這首七律用簡樸優美的語言敘事抒情,言近旨遠,辭淺情深。杜甫把個人的遭際和國家的命運結合起來寫,每一句都蘊蓄著豐富的內涵,飽和著濃郁的詩情,值得讀者反復吟味。
杜甫 新婚別
《新婚別》
作者:杜甫
原文:
兔絲附蓬麻,引蔓故不長。
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
結發為妻子,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別,無乃太匆忙。
君行雖不遠,守邊赴河陽。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養我時,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歸,雞狗亦得將。
君今往死地,沈痛迫中腸。
誓欲隨君去,形勢反蒼黃。
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婦人在軍中,兵氣恐不揚。
自嗟貧家女,久致羅襦裳。
羅襦不復施,對君洗紅妝。
仰視百鳥飛,大小必雙翔。
人事多錯迕,與君永相望。
注釋:
1、菟絲:即菟絲子,一種蔓生的草,依附在其他植物枝干上生長。比喻女子嫁給征夫,相處難久。
2、結發:這里作結婚解。君妻:一作妻子。
3、無乃:豈不是。
4、河陽:今河南孟縣,當時唐軍與叛軍在此對峙。
5、身:身份,指在新家中的名份地位。唐代習俗,嫁后三日,始上墳告廟,才算成婚。僅宿一夜,婚禮尚未完成,故身份不明。
6、姑嫜:婆婆、公公。
7、藏:躲藏,不隨便見外人。
8、歸:古代女子出嫁稱歸。
9、將:帶領,相隨。這兩句即俗語所說的嫁雞隨雞,嫁狗隨狗。
10、往死地:指守邊赴河陽。死地:冒死之地。
11、迫:煎熬、壓抑。中腸:內心。
12、蒼黃:同倉皇,匆促、慌張。這里意思是多所不便,更麻煩。
13、事戎行:從軍打仗。戎行:軍隊。
14、婦人兩句:意謂婦女隨軍,會影響士氣。揚:高昂。
15、久致:許久才制成。襦:短衣。裳:下衣。
16、不復施:不再穿。
17、洗紅妝:洗去脂粉,不再打扮。
18、雙翔:成雙成對地一起飛翔。此句寫出了女子的寂寞和對那些能夠成雙成對的鳥兒的羨慕。
19、錯迕:錯雜交迕,就是不如意的意思。
20、永相望:永遠盼望重聚。表示對丈夫的愛情始終不渝。
翻譯:
菟絲把低矮的蓬草和大麻纏繞,它的蔓兒怎么能爬得遠!
把女兒嫁給就要從軍的人哪,倒不如早先就丟在大路旁邊!
我和你做了結發夫妻,連床席一次也沒能睡暖;
昨天晚上草草成親,今天早晨便匆匆告別,這婚期豈不是太短,太短!
你到河陽去作戰,離家雖然不遠,可已經是邊防前線;
我們還沒有舉行拜祭祖先的大禮呀,叫人怎么好去把公婆拜見?
我做女兒的時光,不論黑夜還是白天,爹媽從不讓我拋頭露面;
有道是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如今我嫁到你家,爹媽盼的是平平安安!
你今天就要上戰場,我只得把痛苦埋藏在心間;
多想跟你一塊兒去呀,只怕是形勢緊急,軍情多變。
你不用為新婚離別難過啊,要在戰爭中為國家多多出力;
我不能隨你去,婦女跟著軍隊,恐怕會影響士氣。
唉!我本是窮人家女兒,好不容易才制辦了這套絲綢的嫁衣;
可從現在起我就把它脫掉,再當面洗掉脂粉,一心一意等著你!
你看,天上的鳥兒都自由自在地飛翔,不論大的小的,全是成對成雙;
可人世間不如意的事兒本來就多啊,但愿你和我兩地同心,永不相忘!
賞析:
杜甫三別中的《新婚別》,精心塑造了一個深明大義的少婦形象。此詩采用獨白形式,全篇先后用了七個君字,都是新娘對新郎傾吐的肺腑之言,讀來深切感人。
這首詩大致可分為三段,也可以說是三層,但是這三層并不是平列的,而是一層比一層深,一層比一層高,而且每一層當中又都有曲折。這是因為人物的心情本來就是很復雜的。第一段,從兔絲附蓬麻到何以拜姑嫜,主要是寫新娘子訴說自己的不幸命運。她是剛過門的新嫁娘,過去和丈夫沒見過面,沒講過話。所以語氣顯得有些羞澀,有些吞吞吐吐。這明顯地表現在開頭這兩句:兔絲附蓬麻,引蔓故不長。新嫁娘這番話不是單刀直入,而是用比喻來引起的。這很符合她的特定身份和她這時的心理狀態。兔絲是一種蔓生的草,常寄生在別的植物身上。蓬和麻也都是小植物,所以,寄生在蓬麻上的兔絲,它的蔓兒也就不能延長。在封建社會里,女子得依靠丈夫才能生活,可是現在她嫁的是一個征夫,很難指望白頭偕老,用兔絲附蓬麻的比喻非常貼切。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這是一種加重的說法,為什么這位新娘子會傷心到這步田地呢?結發為君妻以下的八句,正是申明這個問題。結發二字,不要輕易讀過,它說明這個新娘子對丈夫的好歹看得很重,因為這關系到她今后一生的命運。然而,誰知道這洞房花燭之夜,卻就是生離死別之時呢!頭一天晚上剛結婚,第二天一早就得走,連你的床席都沒有睡暖,這哪里象個結發夫妻呢?無乃太匆忙的無乃,是反問對方的口氣,意即豈不是。如果是為了別的什么事,匆忙相別,也還罷了,因為將來還可以團圓,偏偏你又是到河陽去作戰,將來的事且不說,眼面前,我這媳婦的身份都沒有明確,怎么去拜見公婆、侍候公婆呢?古代婚禮,新嫁娘過門三天以后,要先告家廟、上祖墳,然后拜見公婆,正名定分,才算成婚。君行雖不遠,守邊赴河陽兩句,點明了造成新婚別的根由是戰爭;同時說明了當時進行的戰爭是一次守邊戰爭。從詩的結構上看,這兩句為下文君今往死地和努力事戎行張本。當時正值安史之亂,廣大地區淪陷,邊防不得不往內地一再遷移,而現在,邊境是在洛陽附近的河陽,守邊居然守到自己家門口來了,這豈不可嘆?所以,我們還要把這兩句看作是對統治階級昏庸誤國的譏諷,詩人在這里用的是一種婉而多諷的寫法。
第二段,從父母養我時到形勢反蒼黃。新娘子把話題由自身進一步落到丈夫身上了。她關心丈夫的死活,并且表示了對丈夫的忠貞,要和他一同去作戰。父母養我時,日夜令我藏,當年父母對自己非常疼愛,把自己當作寶貝兒似的。然而女大當嫁,父母也不能藏我一輩子,還是不能不把我嫁人,而且嫁誰就得跟誰。雞狗亦得將,將字當跟隨講,就是俗話說的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可是現在,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腸。你卻要到那九死一生的戰場去,萬一有個三長兩短,我還跟誰呢?想到這些,怎能不叫人沉痛得柔腸寸斷?緊接著,新娘子表示:我本來決心要隨你前去,死也死在一起,省得牽腸掛肚。但又怕這樣一來,不但沒有好處,反而要把事情弄得糟糕,更復雜。軍隊里是不允許有年輕婦女的,你帶著妻子去從軍,也有許多不方便,我又是一個剛出門的閨女,沒見過世面,更不用說是打仗了。真是叫人左右為難。這段話,刻畫了新娘子那種心痛如割、心亂如麻的矛盾心理,非常曲折、深刻。
杜甫 無家別
《無家別》
作者:杜甫
原文:
寂寞天寶后,園廬但蒿藜。
我里百馀家,世亂各東西。
存者無消息,死者為塵泥。
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
人行見空巷,日瘦氣慘凄。
但對狐與貍,豎毛怒我啼。
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鳥戀本枝,安辭且窮棲。
方春獨荷鋤,日暮還灌畦。
縣吏知我至,召令習鼓鞞。
雖從本州役,內顧無所攜。
近行止一身,遠去終轉迷。
家鄉既蕩盡,遠近理亦齊。
永痛長病母,五年委溝溪。
生我不得力,終身兩酸嘶。
人生無家別,何以為烝黎。
注釋:
1、天寶后:指安史之亂以后。開篇是以追敘寫起,追溯無家的原因,引出下文。廬:即居住的房屋。但,只有,極為概括也極為沉痛地傳達出安祿山亂后的悲慘景象:什么都沒有,唯有一片蒿藜(也就是野草)。
2、賤子:這位無家者的自謂。陣敗:指鄴城之敗。
3、日瘦:日光淡薄,杜甫的自創語。
4、怒我啼:對我發怒且啼叫。寫鄉村的久已荒蕪,野獸猖獗出沒。
5、這句以宿鳥自比,言人皆戀故土,所以即便是困守窮棲,依舊在所不辭。
6、這句是說他又要被征去打仗。
7、攜:即離。無所攜,是說家里沒有可以告別的人。
8、這兩句是以能夠服役于本州而自幸。終轉迷:終究是前途迷茫,生死兇吉難料。
9、齊:齊同。這兩句更進一層,是自傷語。是說家鄉已經一無所有,在本州當兵和在外縣當兵都是一樣。
10、從天寶十四年安祿山作亂到這一年正是五年。委溝溪:指母親葬在山谷里。
11、兩酸嘶:是說母子兩個人都飲恨。酸嘶,失聲痛哭。
12、蒸黎:指勞動人民。蒸,眾。黎,黑。
翻譯:
天寶以后,農村寂寞荒涼,家園里只剩下蒿草蒺藜。
我的鄉里百余戶人家,因世道亂離都各奔東西。
活著的沒有消息,死了的已化為塵土。
因為鄴城兵敗,我回來尋找家鄉的舊路。
在村里走了很久只見空巷,
日色無光,一片蕭條凄慘的景象。
只能面對著一只只豎起毛來向我怒號的野鼠狐貍。
四鄰還剩些什么人呢?只有一兩個老寡婦。
宿鳥總是留戀著本枝,我也同樣依戀故土,
哪能辭鄉而去,且在此地棲宿。
正當春季,我扛起鋤頭下田,到了天晚還忙著澆田。
縣吏知道我回來了,又征召我去練習軍中的騎鼓。
雖然在本州服役,家里也沒什么可帶。
近處去,我只有空身一人;遠處去終究也會迷失。
家鄉既已一片空蕩,遠近對我來說都是一樣。
永遠傷痛我長年生病的母親,死了五年也沒有好好埋葬。
她生了我,卻得不到我的服侍,
母子二人終身忍受辛酸。
人活在世上卻無家可別,這老百姓可怎么當?
賞析:
《無家別》和三別中的其他兩篇一樣,敘事詩的敘述人不是作者,而是詩中的主人公。這個主人公是又一次被征去當兵的獨身漢,既無人為他送別,又無人可以告別,然而在踏上征途之際,依然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語,仿佛是對老天爺訴說他無家可別的悲哀。
從開頭至一二老寡妻共十四句,總寫亂后回鄉所見,而以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兩句插在中間,將這一大段隔成兩個小段。前一小段,以追敘發端,寫那個自稱賤子的軍人回鄉之后,看見自己的家鄉面目全非,一片荒涼,于是撫今憶昔,概括地訴說了家鄉的今昔變化。寂寞天寶后,園廬但蒿藜,這兩句正面寫今,但背后已藏著昔。天寶后如此,那么就會想到天寶前的情況。于是自然地引出下兩句。那時候我里百余家,應是園廬相望,雞犬相聞,當然并不寂寞:天寶后則遭逢世亂,居人各自東西,園廬荒廢,蒿藜(野草)叢生,自然就寂寞了。一起頭就用寂寞二字,渲染滿目蕭條的景象,表現出主人公觸目傷懷的悲涼心情,為全詩定了基調。世亂二字與天寶后呼應,寫出了今昔變化的原因,也點明了無家可別的根源。存者無消息,死者為塵泥兩句,緊承世亂各東西而來,如聞我的嘆息之聲,強烈地表現了主人公的悲傷情緒。
前一小段概括全貌,后一小段則描寫細節,而以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承前啟后,作為過渡。尋字刻畫入微,舊字含意深廣。家鄉的舊蹊走過千百趟,閉著眼都不會迷路,如今卻要尋,見得已非舊時面貌,早被蒿藜淹沒了。舊字追昔,應我里百余家:尋字撫今,應園廬但蒿藜。久行見空巷,日瘦氣慘凄。但對狐與貍,豎毛怒我啼。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寫賤子由接近村莊到進入村巷,訪問四鄰。久行承尋舊蹊來,傳尋字之神。距離不遠而需久行,見得舊蹊極難辨認,尋來尋去,繞了許多彎路。空巷言其無人,應世亂各東西。日瘦氣慘凄一句,用擬人化手法融景入情,烘托出主人公見空巷時的凄慘心境。但對狐與貍的但字,與前面的空字照應。當年百余家聚居,村巷中人來人往,笑語喧闐;如今卻只與狐貍相對。而那些狐與貍竟反客為主,一見我就脊毛直豎,沖著我怒叫,好像責怪我不該闖入它們的家園。遍訪四鄰,發現只有一二老寡妻還活著!見到她們,自然有許多話要問要說,但杜甫卻把這些全省略了,給讀者留下了馳騁想象的空間。而當讀到后面的永痛長病母,五年委溝溪時,就不難想見與老寡妻問答的內容和彼此激動的表情。
宿鳥戀本枝,安辭且窮棲。方春獨荷鋤,日暮還灌畦。──這在結構上自成一段,寫主人公回鄉后的生活。前兩句,以宿鳥為喻,表現了留戀鄉土的感情。后兩句,寫主人公懷著悲哀的感情又開始了披星戴月的辛勤勞動,希望能在家鄉活下去,不管多么貧困和孤獨!
最后一段,寫無家而又別離。縣吏知我至,召令習鼓鞞,波瀾忽起。以下六句,層層轉折。雖從本州役,內顧無所攜,這是第一層轉折;上句自幸,下句自傷。這次雖然在本州服役,但內顧一無所有,既無人為我送行,又無東西可攜帶,怎能不令我傷心!近行止一身,遠去終轉迷,這是第二層轉折。近行孑然一身,已令人傷感;但既然當兵,將來終歸要遠去前線的,真是前途迷茫,未知葬身何處!家鄉既蕩盡,遠近理亦齊,這是第三層轉折。回頭一想,家鄉已經蕩然一空,近行、遠去,又有什么差別!六句詩抑揚頓挫,層層深入,細致入微地描寫了主人公聽到召令之后的心理變化。如劉辰翁所說:寫至此,可以泣鬼神矣!(見楊倫《杜詩鏡銓》引)沈德潛在講到杜甫獨開生面的表現手法時指出:又有透過一層法。如《無家別》篇中云:縣吏知我至,召令習鼓鞞。無家客而遣之從征,極不堪事也;然明說不堪,其味便淺。此云家鄉既蕩盡,遠近理亦齊,轉作曠達,彌見沉痛矣。
永痛長病母,五年委溝溪。生我不得力,終身兩酸嘶。盡管強作達觀,自寬自解,而最悲痛的事終于涌上心頭:前次應征之前就已長期臥病的老娘在我五年從軍期間死去了!死后又得不到我的埋葬,以致委骨溝溪!這使我一輩子都難過。這幾句,極寫母亡之痛、家破之慘。于是緊扣題目,以反詰語作結: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黎!意思是:已經沒有家,還要抓走,叫人怎樣做老百姓呢?
詩題無家別,第一大段寫亂后回鄉所見,以主人公行近村莊、進入村巷劃分層次,由遠及近,有條不紊。遠景只概括全貌,近景則描寫細節。第三大段寫主人公心理活動,又分幾層轉折,愈轉愈深,刻畫入微。層次清晰,結構謹嚴。詩人還善用簡練、形象的語言,寫富有特征性的事物。詩中園廬但蒿藜、但對狐與貍,概括性更強。蒿藜、狐貍,在這里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誰也不能容忍在自己的房院田園中長滿蒿藜。在人煙稠密的村莊里,狐貍也不敢橫行無忌。園廬但蒿藜、但對狐與貍,僅僅十個字,就把人煙滅絕、田廬荒廢的慘象活畫了出來。其他如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也是富有特征性的。正因為是老寡妻,所以還能在那里茍延殘喘。稍能派上用場的,如果不是事前逃走,就必然被官府抓走。詩中的主人公就是剛一回村,就又被抓走了的。詩用第一人稱,讓主人公直接出面,對讀者訴說他的所見、所遇、所感,因而不僅通過人物的主觀抒情表現了人物的心理狀態,而且通過環境描寫也反映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幾年前被官府抓去當兵的我死里逃生,好容易回到故鄉,滿以為可以和骨肉鄰里相聚了;然而事與愿違,看見的是一片蒿藜,走進的是一條空巷,遇到的是豎毛怒叫的狐貍,真是滿目凄涼,百感交集!于是連日頭看上去也消瘦了。日無所謂肥瘦,由于自己心情悲涼,因而看見日光黯淡,景象凄慘。正因為情景交融,人物塑造與環境描寫結合,所以能在短短的篇幅里塑造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反映出當時戰區人民的共同遭遇,對統治者的殘暴、腐朽,進行了有力的鞭撻。
杜甫 別房太尉墓
《別房太尉墓》
作者:杜甫
他鄉復行役,駐馬別孤墳。
近淚無干土,低空有斷云。
對棋陪謝傅,把劍覓徐君。
唯見林花落,鶯啼送客聞。
注釋:
1、復行役:指一再奔走。
2、近淚句:意謂淚流處土為之不干。
3、把劍句:春秋時吳季札聘晉,路過徐國,心知徐君愛其寶劍,及還,徐君已死,遂解劍掛在墳樹上而去。意即早已心許。
譯文:
我東西漂泊,一再奔走他鄉異土,
今日歇腳閬州,來悼別你的孤墳。
淚水沾濕了泥土,心情十分悲痛,
精神恍惚,就象低空飄飛的斷云。
當年與你對棋,比你為晉朝謝安,
而今在你墓前,象季札拜別徐君。
不堪回首,眼前只見這林花錯落,
離去時,聽得黃鶯啼聲凄愴難聞。
賞析:
房在唐玄宗幸蜀時拜相。乾元元年(758)為肅宗所貶。杜甫曾為其上疏力諫,得罪肅宗,險遭殺害。寶應二年(763),房又進為刑部尚書,在路遇疾,卒于閬州。兩年后。杜甫路過閬州,特為老友上墳,作此詩。
這是一首悼亡詩,抒寫感傷情懷。全詩敘述了生前的交往和墳前的哀悼。前四句寫墳前哀憤,后四句寫臨別留連。詩寫得雍容典雅,又一往情深。寫房句句得體,寫交往字字有情。知遇深情,滲透字里行間。
《恨別》:這首詩的首聯和頷聯抒發了哪些情感簡要分析
首聯領起“
”,點明思家、憂國的題旨。“四千里”,恨離家之遠:“五六年”,傷戰亂之久。個人的困苦經歷,國家的艱難遭遇,都在這些
中體現出來。詩人于
二年(759)春別了故鄉洛陽,返華州司功參軍任所,不久棄官客
,寓同谷,至成都,輾轉四千里。詩人寫此詩時,距天寶十四載(755)十一月
爆發已五六個年頭。在這幾年中,叛軍鐵蹄蹂躪中原各地,
,血流成河,這是詩人深為憂慮的事。
兩句描述詩人流落蜀中的情況。“草木變衰”,語出
《
》“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這里是指草木的盛衰變易,承上句的“五六年”,暗示入蜀已有多年,同時也與下一句的“老”相呼應,暗比自己的飄零憔悴。詩人到成都,多虧親友幫助,過著比較安定的草堂生活,但思
親之情是
的。由于“兵戈阻絕”,他不能重返故土,只好老
江之邊了。“老江邊”的“老”字,悲涼沉郁,尋味不盡。
鑒賞此詩,一要注意煉字的表達效果,二要注意表意的含蓄蘊藉,寓情于形象的描繪和敘述之中。首聯中的的“一別”“長驅”,
中的“衰”“老”等詞,一方面表現了叛軍的囂張氣焰,一方面也表現了詩人在
中的無奈、悲涼、飄零憔悴的遭遇。頸聯通過“宵立晝眠,憂而反常”(《杜少陵集詳注》)的生活
,曲折地表達了思家憶弟的深情。此二句中的“思家”、“憶弟”為
,委婉曲折地表現了懷念親人的無限情思,突出了題意的“
”。
評論此聯說:“若說如何思,如何憶,
易盡。‘步月’、‘看云’,有不言神傷之妙。”(《唐詩別裁集》)這是在說,它不是抽象言情,而是通過具體生動的形象,讓讀者自己去體會形象中所蘊含的憂傷之情。手法含蓄巧妙,詩味雋永,富有情致。
杜甫的中,詩人寫了那些恨?
“四千里”,恨離家之遠 “五六年”,傷戰亂之久 “草木變衰”哀年華已逝 “步月”、“看云”嘆親人遠離 此4恨
恨別中含有數量詞的詩句有什么和什么
一別”點明恨別,思家憂國。 “四千里”恨離家之遠。“五六年”恨戰亂之久。 個人、家、國、天下的災難都在這些數量詞中。杜甫759年離開故鄉洛陽,輾轉到成都,有了四千里。寫這首詩時,安史之亂已有五六年了。 首聯領起“恨別”,點明思家、憂國的題旨。“四千里”,恨離家之遠;“五六年”,傷戰亂之久。個人的困苦經歷,國家的艱難遭遇,都在這些數量詞中體現出來。
關于四千里五六年分別寫了哪些恨和四千里是什么意思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