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憂而憂出自哪里 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全詩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先天下之憂而憂出自哪里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全詩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出自誰的哪部作品中
一、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出自柳宗元的《岳陽樓記》。
二、簡介:
《岳陽樓記》是北宋文學家范仲淹應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請,于北宋慶歷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為重修岳陽樓寫的。其中的詩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較為出名和引用較多的句子。文章通過對洞庭湖的側面描寫襯托岳陽樓。滕子京是被誣陷擅自動用官錢而被貶的,范仲淹正是借作記之機,含蓄規勸他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試圖以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濟世情懷和樂觀精神感染老友。這是本文命意之所在,也決定了文章敘議結合的風格。《岳陽樓記》超越了單純寫山水樓觀的狹境,將自然界的晦明變化、風雨陰晴和“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結合起來寫,從而將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縱議政治理想方面,擴大了文章的境界。
三、原文: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四、翻譯:
慶歷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職到岳州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務順利,百姓和樂,各種荒廢了的事業都興辦起來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陽樓,擴展它原有的規模,把唐代名人家和今人的詩賦刻在上面。囑咐我寫一篇文章來記述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全在洞庭湖上。洞庭湖包含遠方的山脈,吞吐著長江的流水,浩浩蕩蕩,寬闊無邊,清晨湖面上撒滿陽光、傍晚又是一片陰暗,景物的變化無窮無盡。這就是岳陽樓雄偉壯麗的景象。前人對這些景象的記述已經很詳盡了,雖然這樣,那么這里北面通向巫峽,南面直到瀟水、湘江,被降職遠調的人員和吟詩作賦的詩人,大多在這里聚會,觀賞這里的自然景物而觸發的感情,大概會有所不同吧?
像那連綿細雨紛紛而下,整月不放晴的時候,陰冷的風怒吼著,渾濁的波浪沖向天空;日月星辰隱藏起光輝,山岳也隱沒了形跡;商人和旅客無法通行,桅桿倒下,船槳折斷;傍晚時分天色昏暗,只聽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這時登上這座樓,就會產生被貶官離開京城,懷念家鄉,擔心人家說壞話,懼怕人家譏諷的心情,再抬眼望去盡是蕭條冷落的景象,一定會感慨萬千而十分悲傷了。
至于春風和煦、陽光明媚時,湖面波平浪靜,天色與湖光相接,一片碧綠,廣闊無際;沙洲上的白鷗,時而飛翔時而停歇,美麗的魚兒或浮或沉;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蘭花,香氣濃郁,顏色青翠。有時湖面上的大片煙霧完全消散,皎潔的月光一瀉千里,有時湖面上微波蕩漾,浮動的月光閃著金色;有時湖面波瀾不起,靜靜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玉璧。漁夫的歌聲響起了,一唱一和,這種樂趣真是無窮無盡!這時登上這座樓,就會感到胸懷開闊,精神愉快,光榮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風吹拂中端起酒杯痛飲,那心情真是快樂高興極了。
唉!我曾經探求古時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們或許不同于以上兩種心情,這是什么緣故呢?是因為古時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為百姓憂慮;不在朝廷做官而處在僻遠的江湖中間就為國君憂慮。這樣他們進入朝廷做官也憂慮,退處江湖也憂慮。雖然這樣,那么他們什么時候才快樂呢?那一定要說“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愁,在天下人快樂以后才快樂”吧?唉!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路呢?
寫于慶歷六年九月十五日。
五、作者: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漢族,河東(現山西運城永濟一帶)人,世稱“柳河東”、 “河東先生”,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柳宗元與韓愈并稱為“韓柳”,與劉禹錫并稱“劉柳”,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并稱“王孟韋柳”。
先天下之憂而憂的作者出自哪里
“先天下之憂而憂”的作者是范仲淹,出自《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意思是: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愁。意思就是把國家,民族的利益擺在首位,為祖國的前途、命運擔憂分愁,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汗、流血。
原文節選: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岳陽樓記》是北宋文學家范仲淹于慶歷六年九月十五日應至交好友岳州知州滕宗諒之請為重修岳陽樓而創作的一篇散文。這篇文章通過寫岳陽樓的景色,以及陰雨和晴朗時帶給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達了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愛民情懷。文章超越了單純寫山水樓觀的狹境,將自然界的晦明變化、風雨陰晴和“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結合起來寫,從而將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縱議政治理想方面,擴大了文章的境界。全文記敘、寫景、抒情、議論融為一體,動靜相生,明暗相襯,文詞簡約,音節和諧,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對比,成為雜記中的創新。
先天下之憂而憂誰寫的
先天下之憂而憂誰寫的
先天下之憂而憂誰寫的,很多詩人在仕途的路上并不如意,在失意的時候很多詩人會通過發表一些詩句來抒發自己的感慨。以下就是我為大家整理的一些關于先天下之憂而憂誰寫的的資料,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先天下之憂而憂誰寫的1
這句話是出自北宋范仲淹的著名文章《岳陽樓記》,原句為: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意思是勸誡人們要把以國家民族的利益為先,要為祖國的前途和發展擔憂,同時也勉勵后人發奮讀書,報效祖國。那么是什么原因致使范仲淹寫出這樣的句子呢?原因有以下三點:
贊譽好友滕子京在朝在野皆勤政為民
這句話出自《岳陽樓記》,而岳陽樓記的創作背景是什么呢?文章開頭第一段就有所交代: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這篇文章是作者應巴陵太守滕子京的邀請,為重修后的.岳陽樓所作的。那么滕子京何許人也,為什么范仲淹會受他邀請而作文?
據史料記載,滕子京和范仲淹是同科進士,為人清正,出處以國為重、以民為先。宋仁宗前期,劉太后垂簾聽政,軍國大事皆由她處理。滕子京和范仲淹等一批官員正是因為奏請太后還政于仁宗才遭貶謫。滕子京遭貶后并沒有十分失意落寞,自暴自棄,他到任后,實干為民。擴建學校、修筑防洪長堤,重修岳陽樓,兩年之后,巴陵郡政通人和、百廢俱興。
范仲淹的這句話,正是對好友滕子京在朝在野皆心系國家和百姓的贊譽。
先天下之憂而憂誰寫的2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它的本義就是“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就憂愁,在天下人快樂之后才快樂”。體現了作者憂國憂民,關心國家大事,這無疑不體現了范仲淹寬大的胸懷,包容了世間萬物.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另一個引申義是積極向上、奮發有為。奮斗是實現理想的階梯,化學家諾貝爾為研制炸藥,廢寢忘食,四年里做了幾百次實驗,最后一次實驗他甚至負了重傷,但他卻成功了。由此可見,縱然理想與現實常有矛盾,青年們仍應以奮發有為的精神作為通往理想境界的階梯。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含義遠非如此,但經常保持這種觀點,卻能使我們認清事物的本質,不斷鞭策自己、警戒自己、完善自己。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膾炙人口的名句,出自宋代文學家范仲淹的《岳陽樓記》。
它的意思是:應當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愁,在天下人都享樂之后才享樂。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吃苦在前,享樂在后。這兩句話閃耀著理想的光輝,跳動著民族的脈搏,孕育著共產主義道德品質的幼芽。
“先天下之憂而憂”,好就好在一個“先”字上,“后天下之樂而樂”,妙就妙在一個“后”字上。“先”“后”對比,何等鮮明,真能啟人深思,發人深省。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句閃耀著樸素的大公無私的思想光輝的話,不是近代和現代人說的,而是九百年前范仲淹說的.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出自哪里?
百度百科
一分鐘了解先憂后樂00:33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出自宋——范仲淹《岳陽樓記》,原句為:“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其意思就是為官者(作者當時的身份)應把國家,民族的利益擺在首位,為祖國的前途、命運分愁擔憂,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表現出作者遠大的政治抱負和偉大的胸襟膽魄。
作品名稱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外文名稱
Worry before the people fear something will happen, and be happy after the people are happy.
作品別名
先憂后樂
創作年代
宋朝
作品出處
《岳陽樓記》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出自哪里?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出自于范仲淹《岳陽樓記》一文,該詞句的意思是:作為一個當官的人,應該要把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擺在第一位,為國家和未來的命運分憂,為天底下的百姓的幸福出一份力量。這一句展現了作者遠大的政治理想,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解析這一句話吧。
詩句含義
作者在這句話中不僅表達了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人的政治理想,也告訴我們,要先吃苦后享樂,自古至今都有許多的文學家、史學家和詩人在作品中表達著憂國憂民的思想。除了憂國憂民的這種遠大政治理想,更符合現實的含義是引導我們要積極努力,奮發向上,只有奮斗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正所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我們要不畏困難,勇于奮斗。
作者范仲淹
范仲淹年少貧寒,只能刻苦學習,發奮努力。他將志向歸于天下太平,談論到有關國家百姓的事情時,他總是充滿著激情。他為人正直,有責任心,不會因為個人的利益而改變原則。他將百姓的安危和幸福寄于一心,曾經,他看見皇帝仁宗不管不顧民間的災難,只知道在宮中飲酒作樂,他十分氣憤,甚至直接質問皇帝,皇帝有愧,最終派他去救濟百姓。由此可見,范仲淹是一個將國家和百姓大事牢記于心的好官。
關于《岳陽樓記》
這篇文章通過描寫岳陽樓的不同景色來給讀者展現不一樣的感受,展現作者政治抱負。當時范仲淹所生活的朝代處于內憂外患的狀況,因此,范仲淹就帶領著許多政治人物改革政治,這也是歷史上的“慶歷新政”。但范仲淹的改革思想得罪了宰相,所以范仲淹被貶河南,《岳陽樓記》這首詩就是在范仲淹被貶期間,想到自己曾經游歷岳陽樓時的心境所創立的。
“先天下之憂而憂, 后天下之樂而樂”是誰說的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范仲淹說的。
范仲淹字希文,蘇州吳縣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世稱“范文正公”,有《范文正公文集》傳世。
1015年,其苦讀及第,授廣德軍司理參軍,后歷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等職,因秉公直言而屢遭貶斥。1043年,發起“慶歷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被貶出京。1052年,改知潁州,于途中逝世,追贈兵部尚書、楚國公,謚號“文正”。
先天下之憂而憂出自哪里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全詩、先天下之憂而憂出自哪里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