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和敬亭山為什么相看兩不厭(相看兩不厭的只有敬亭山表達了詩人的什么)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詩人和敬亭山為什么相看兩不厭,以及相看兩不厭的只有敬亭山表達了詩人的什么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有什么典故
“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的真正含義—李白和玉真公主的一段愛情故事
看了《長安月下紅袖香》才知道“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的真正含義。
我一直很喜歡這句詩,但是發現喜歡了這么久,我對這句詩的理解竟然是錯誤的。
這句詩隱含著李白和玉真公主的一段愛情故事……
第12節:公主卷 秦樓魯館沐恩光(6)
關于此事,我們仔細推想一下,就會發覺這似乎是個“粉紅陷阱”。岐王和王維關系既然也相當好,直接和考官說句話推薦一下,不就得了,何必非要找玉真公主?而且大家看岐王安排王維出場的情景,根本不像介紹一個文人學子,倒像是招呼自己的家伎出來待客一樣。十有八九,天真幼稚、有才有貌的王維實際上成了岐王給自己的小妹妹玉真公主物色好的情人。唐朝公主一向如狼似虎,玉真公主當時已是三十多歲,閱男人多矣,很難相信飲宴之后的王維不會和她發生什么故事。
于是在玉真公主的舉薦下,王維如愿以償地高中了。此后兩人還有過什么故事沒有呢?史書中卻難以尋覓了。這時候,公主們的行為似乎也有所收斂,不像太平公主那樣公然大玩男寵,而且有過二張、崔等人聲名狼籍的前例,男人們也不好意思公然地以做公主的情人為榮。然而,細心考證一番,不難發現,王維和玉真公主還是藕斷絲連,彼此難忘的。
大家細看王維的年譜,會發現這樣一個事情。王維因事被貶為濟州參軍,這是一個九品小官。但是四年后,王維棄官悄悄地回到了長安,他在長安閑居了七八年,這期間沒有任何官職。然而,就在這段時間里又發生過我們熟知的另一個故事,那就是孟浩然鉆床底的那件事:開元十七年,孟浩然到長安來求官,這天在王維府上聊天,唐玄宗突然駕到,嚇得老孟鉆到床底下去了。王維見玄宗情緒不錯,便說出了孟浩然在此的事情,玄宗也沒有見怪,還讓孟浩然吟首詩聽聽。結果老孟癩狗扶不上墻頭去,哪首不好念,念了首什么“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的詩,惹得唐玄宗大為不悅,老孟的官運也就此被封殺。
這故事想必大家都聽過,但其中卻有很多疑點。孟浩然和王維是朋友,又是兩個大男人,在一起談談詩文有什么不可以的,又不是奸夫淫婦,往床底下鉆個什么勁兒?再者,玄宗為什么到王維家去串門?還來得這樣突然。就算皇帝到大臣府上去,一般也是前呼后擁,早有太監之類的前去通知準備,大臣早就恭迎在大門外了,怎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皇帝倒像是學生公寓里查宿舍衛生的,說來就來。所以我們可以推測,王維此段時間定是常住在玉真公主居處。可能這天正好公主不在,出去玩了,孟浩然鄉下佬一個,想開開眼界,看看公主住處什么樣兒,王維就私自請了他來。所以皇帝一來,他才嚇得朝床底下鉆。而且正因為是在玉真公主的住處,以玄宗的兄妹情深,肯定不時來看看,一切禮儀從簡,也并不會事先傳報什么的,故而才有這檔子事。
“云里帝城雙鳳闕,雨中春樹萬人家”,禁宮玉觀里帷幕重重的背后,隱藏著溫文爾雅的大唐才子和公主的情緣,只是隨著時光的遠走,這背后的故事已是“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卷167_10 【玉真仙人詞】
玉真之仙人,時往太華峰。清晨鳴天鼓,飆騰雙龍。
弄電不輟手,行云本無蹤。幾時入少室,王母應相逢。
這首《玉真仙人詞》是唐朝第一大詩人——李白所作,是在開元十七年,李白和玉真公主見面時寫下的。李白一生好道,玉真公主怎么說也是修道之人,和道家方面的人頗有些來往,于是經人推薦,李白得以和玉真公主相會。太白寫詩豪放不羈,雖然在公主面前,也不失飄逸狂放的本色,什么“鳴天鼓”“騰雙龍”“弄電行云”之類的,把玉真公主寫得像九天玄女一般的浪漫,比起王維那篇拘謹呆板的詩來要好得多。太白生來就是個風流種子。《全唐詩》中有李白這樣一首詩,題為:“白微時,募縣小吏。入令臥內,嘗驅牛經堂下。令妻怒,將加詰責。白亟以詩謝云:素面倚欄鉤,嬌聲出外頭。若非是織女,何得問牽牛。”看,當時的小李白,就敢和縣令夫人調笑。從詩中看,李白牽了牛跑到縣令的后堂臥室中攪鬧,縣令夫人大概連衣服也沒穿好,就在帳后露出半彎玉臂,探出頭來斥責李白,小李白不但不怕,還嘻皮笑臉地吟了這樣一首詩,詩中也充滿調笑之意,自稱為“牛郎”,把縣令夫人比喻成“織女”。
所以嘛,當太白遇上玉真公主后,就像花朵遇上雨水,風箏遇上風,兩人之間肯定會發生一些故事。可是太白來的時機卻也太不巧了。我們在前文說過,開元十七年時,王維正好也回到了長安,此時的王維和玉真公主可能正親親熱熱、甜甜蜜蜜呢。這里也可以解釋為什么李白和王維雖為同時代的兩大詩人,但他們彼此的詩作中居然誰也沒有提過誰?按說他們都和孟浩然關系不錯,但為什么他們之間就沒有任何來往?其實答案正在這里:王維和李白都是玉真公主的情人。既有這種關系,他們當然都不愿意答理對方。
說來玉真公主一開始對李白并不是太好,她曾把李白晾在“玉真公主別館”里好多天,一直不管不問。玉真公主的住處有好多,像什么玉真觀、安國觀、山居、別館之類的。所以她幾個月不來這里也稀松平常。李白因此寫了兩首詩,發了一頓牢騷后悵然而去:
卷168_12 【玉真公主別館苦雨贈衛尉張卿二首】李白
秋坐金張館,繁陰晝不開。空煙迷雨色,蕭颯望中來。
翳翳昏墊苦,沉沉憂恨催。清秋何以慰,白酒盈吾杯。
吟詠思管樂,此人已成灰。
獨酌聊自勉,誰貴經綸才。彈劍謝公子,無魚良可哀。
但是玉真公主對李白并未完全忘情。天寶年間,在玉真公主的推薦下,玄宗宣李白入京,封他為翰林學士,并曾有“御手調羹,龍巾拭吐”之寵。但李白毛病不少,一是太狂妄,二是好喝酒。整天醉得昏天黑地——“天子呼來不上船”,天子都叫不醒,公主恐怕也叫不動他。李白和同僚間的關系也十分差,他看別人不順眼,別人看他更不順眼,此外又得罪了高力士等人,于是天寶三年,唐玄宗只好將他“賜金放還”。但玉真公主并不同意,甚至賭氣對玄宗說:“那將我的公主名號去掉吧,包括封邑中的財富。”玄宗開始不肯答應,但玉真公主還是堅決散去了財產,辭掉公主的名號,并離開京城,遠去安徽宣城修道。這時候玄宗有了楊貴妃在側,不是說凡事都依著自己的妹妹玉真公主了,所以雖然知道公主是在賭氣,但也沒有順著她的意再重用李白,任由她去除名號,散財修道。
李白終其一生,都對玉真公主充滿愛慕之情。李白有一首廣為流傳的詩,叫做:“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如果不了解這首詩的背景,還以為太白真的對著座山發愣哪。其實玉真公主后來正是在安徽敬亭山上修道,所以李白對著敬亭山,終日心馳神往,要知道太白之意不在山,在乎玉真公主也。太白又曾有詩道:“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五落洞庭葉,三江游未還。相思不可見,嘆息損朱顏。”這其中的相思之情,不可謂不深,太白和玉真公主的情緣,亦可謂不淺。然而太白之性情太過狂放,似乎也不是可以相托終身的人。
玉真公主既然出家做女道士,想必也是不喜歡受拘束的人。所以太白和玉真公主正像一首歌中唱的那樣:“緣分,緣分,就怕有緣沒有分。”不過人們經常說,越是沒有得到的就越美好,婚姻是愛情的墳墓。所謂“娶了紅玫瑰,就變了墻上的一抹蚊子血;娶了白玫瑰,就成了衣服上的一顆飯粒子”。也許就像太白和玉真公主這樣,在歲月深淵,望明月遠遠,挺好。
公元762年,玉真公主去世,時年七十多歲,葬于敬亭山。李白也于同一年死于敬亭山下的當涂縣。
詩人和敬亭山相看兩不厭是因為
在《獨坐敬亭山》一詩中,詩人將敬亭山引以為知己,所以和敬亭山相看兩不厭。眾鳥高飛去,孤云也終將會飄走,只有敬亭山萬年不變地停留在原地,好像不在意外界人事的去留。詩人在觀望敬亭山時,聯想到自身的孤獨與懷才不遇,最終也在大自然中尋得安慰和寄托,因此與敬亭山相看兩不厭。
《獨坐敬亭山》的原詩
《獨坐敬亭山》
唐代:李白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獨坐敬亭山》的譯文
山中群鳥一只只高飛遠去,天空中的最后一片白云也悠然飄走。
敬亭山和我對視著,誰都看不夠,看不厭,看來理解我的只有這敬亭山了。
《獨坐敬亭山》的賞析
這首詩的寫作目的不是贊美景物,而是借景抒情,借此地無言之景,抒內心無奈之情。詩人在被擬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尋到慰藉,似乎少了一點孤獨感。詩人以“閑”寫出了孤云的狀態,突出了離去的過程,讓讀者在品味孤云離去的狀態時,感知詩人內心的不忍和無奈。后兩句是寫“動”見“靜”,以“動”襯“靜”,正烘托出詩人心靈的孤獨寂寞。這種生動形象的寫法,能給讀者以聯想,并且暗示了詩人在敬亭山游覽觀望之久,流露出詩人生命歷程中曠世的孤獨感。
詩人和敬亭山互相看著卻怎么也看不厭是因為
是因為現在能和詩人相伴的只有敬亭山了,表達了詩人內心的孤寂,和不被重用的落寞之情。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義手法,將敬亭山人格化、個性化。盡管鳥飛云去,詩人仍沒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著幽靜秀麗的敬亭山,覺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脈脈地看著他自己。他們之間不必說什么話,已達到了感情上的交流。
“相看兩不厭”表達了詩人與敬亭山之間的深厚感情。“相”、“兩”二字同義重復,把詩人與敬亭山緊緊地聯系在一起,表現出強烈的感情。
同時,“相看”也點出此時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與“兩”字相重,山與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結句中“只有”兩字也是經過錘煉的,更突出詩人對敬亭山的喜愛。
擴展資料
唐代李白《獨坐敬亭山》,原文為: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譯文:
群鳥高飛無影無蹤,孤云獨去自在悠閑。
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間兩不相厭,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作者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只有我看著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無語地注視著我,我們倆誰也不會覺得厭煩。誰能理解我此時寂寞的心情,只有這高大的敬亭山了。
出自《獨坐敬亭山》,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五絕,是詩人表現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詩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構思,賦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將敬亭山擬人化,寫得十分生動。作者寫的是自己的孤獨和自己的懷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堅定,在大自然中尋求安慰和寄托。
原文如下: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只有一作:惟/唯)
譯文如下:
山中群鳥一只只高飛遠去,天空中的最后一片白云也悠然飄走。
敬亭山和我對視著,誰都看不夠,看不厭,看來理解我的只有這敬亭山了。
擴展資料:
三、四兩句“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義手法,將敬亭山人格化、個性化。盡管鳥飛云去,詩人仍沒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著幽靜秀麗的敬亭山,覺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脈脈地看著他自己。他們之間不必說什么話,已達到了感情上的交流。“相看兩不厭”表達了詩人與敬亭山之間的深厚感情。
“相”、“兩”二字同義重復,把詩人與敬亭山緊緊地聯系在一起,表現出強烈的感情。同時,“相看”也點出此時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與“兩”字相重,山與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結句中“只有”兩字也是經過錘煉的,更突出詩人對敬亭山的喜愛。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鳥飛云去對詩人來說不足掛齒。這兩句詩所創造的意境仍然是“靜”的,表面看來,是寫了詩人與敬亭山相對而視,脈脈含情。實際上,詩人愈是寫山的“有情”,愈是表現出人的“無情”;而他那橫遭冷遇,寂寞凄涼的處境,也就在這靜謐的場面中透露出來了。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獨坐敬亭山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是什么意思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大意為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間兩不相厭,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出自唐代詩人李白的《獨坐敬亭山》。
原文: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譯文:
群鳥高飛無影無蹤,孤云獨去自在悠閑。
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間兩不相厭,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獨坐敬亭山》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五絕,是詩人表現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作者寫的是自己的孤獨和自己的懷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堅定,在大自然中尋求安慰和寄托。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上元二年(761年),李白已歲逾花甲,在經歷了安史之亂后的漂泊流離,經歷了蒙冤被囚禁的牢獄之災,經歷了帶罪流放的屈辱之后,李白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來到宣城時,再也沒有昔日友朋如云、迎來送往的場面了,再也沒有北樓縱酒、敬亭論詩的瀟灑了。
他兀自一人步履蹣跚地爬上敬亭山,獨坐許久,觸景生情,十分傷感,孤獨凄涼襲上心頭,情不自禁的寫下了《獨坐敬亭山》這首千古絕唱。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獨坐敬亭山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是千古傳誦的名句,它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請你試作分析
表達了詩人的孤獨和自己的懷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堅定,在大自然中尋求安慰和寄托。
這兩句用浪漫主義手法,將敬亭山人格化、個性化。盡管鳥飛云去,詩人仍沒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著幽靜秀麗的敬亭山,覺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脈脈地看著他自己。他們之間不必說什么話,已達到了感情上的交流。
“相看兩不厭”表達了詩人與敬亭山之間的深厚感情。“相”、“兩”二字同義重復,把詩人與敬亭山緊緊地聯系在一起,表現出強烈的感情。結句中“只有”兩字也是經過錘煉的,更突出詩人對敬亭山的喜愛。
這兩句詩所創造的意境仍然是“靜”的,表面看來,是寫了詩人與敬亭山相對而視,脈脈含情。實際上,詩人愈是寫山的“有情”,愈是表現出人的“無情”;而他那橫遭冷遇,寂寞凄涼的處境,也就在這靜謐的場面中透露出來了。
擴展資料
唐代李白《獨坐敬亭山》,原文為: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譯文:
山中群鳥一只只高飛遠去,天空中的最后一片白云也悠然飄走。
敬亭山和我對視著,誰都看不夠,看不厭,看來理解我的只有這敬亭山了。
創作背景:
上元二年(761年),李白已歲逾花甲,人生坎坷,再也沒有昔日友朋如云、迎來送往的場面和北樓縱酒、敬亭論詩的瀟灑了。他兀自一人步履蹣跚地爬上敬亭山,獨坐許久,觸景生情,十分傷感,孤獨凄涼襲上心頭,情不自禁的吟下了《獨坐敬亭山》這首千古絕唱。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獨坐敬亭山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