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旅游景點在哪里 浣溪沙景區(qū)
大家好,關(guān)于浣溪沙旅游景點在哪里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guān)于浣溪沙景區(qū)的相關(guān)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浣溪沙 游蘄水清泉寺 賞析 快 簡單一點
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
蘇軾
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暮雨子規(guī)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
【作者及寫作背景】
選自《東坡樂府》卷下。浣溪沙,詞牌名。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 (今四川眉山縣) 人。是北宋時詩壇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對王安石比較急進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馬光盡廢新法,因而在新舊兩黨間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這首詞是元豐五年(1082年)三月詞人被貶官黃州與龐安常一道瀏覽清泉寺時所作。寺內(nèi)有王羲之的洗筆泉,水極甘甜。下面便是蘭溪,溪水向西流動。蘇軾填了這首詞,與龐痛飲之后才回家。
【注釋】
蘄水:古縣名,在今湖北浠水。
蘭溪:水名。
蘭芽:蘭草的嫩芽。
浸溪:泡在溪水中。
蕭蕭:象聲詞,這里形容雨聲。
子規(guī):杜鵑,布谷鳥。
無再少:沒法再回到青少年時代。
白發(fā):代指老年。
唱黃雞:白居易《醉酒》詩有“誰道使君不解歌,聽唱黃雞與白日”句,用以感嘆人生易老。
【譯文】
小序:瀏覽蘄水的清泉寺,清泉寺在蘭溪前,溪水一直向西流去。
山腳下蘭草嫩芽浸在小溪里,
松林間清沙小路干凈無泥,
傍晚細雨中杜鵑陣陣啼叫。
誰說人老了沒法再回到青少年時代?
門前流水還能執(zhí)著地向西奔流!
不要在老年感嘆時光流逝,自傷衰老。
【主題思想】
這首詞集中體現(xiàn)了詩人雖處困境,仍力求振作精神的這種執(zhí)著的生活態(tài)度和曠達樂觀的性格。
【結(jié)構(gòu)內(nèi)容】
小序交代該詞是瀏覽清泉寺時所作。
上闋寫暮春三月蘭溪幽雅的風光和環(huán)境:反映了作者貶官期間的凄冷環(huán)境和悲涼的心情。
下闋迸發(fā)出使人感奮的議論。即景生感,自我勉勵,表達出作者雖處困境,仍力求振作精神。
【寫作特點】
即景抒情,寫景純用白描,細致淡雅;抒慨昂揚振拔,富有哲理。情、景、理交融。
選我哦!謝謝啦
浣溪沙·游蘄水清泉寺
浣溪沙 [ huàn xī shā ]
基本釋義
1.亦作“浣溪紗”。亦作“浣紗溪”。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分平韻、仄韻兩體。平韻見唐人詞,仄韻始自南唐李煜,均雙調(diào)四十二字。參閱清萬樹《詞律》卷三。
2.曲牌名。有二,均屬南曲南呂宮。其一字數(shù)格律與詞牌半闋同,用作引子;另一與詞牌不同,用作過曲。
解釋:
浣溪沙,詞牌名,原為唐代教坊曲名。分平仄兩體,字數(shù)以四十二字居多,另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兩種。最早采用此調(diào)的是唐人韓偓,通常以其詞《浣溪沙·宿醉離愁慢髻鬟》為正體,另有四種變體。正體雙調(diào),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韻,下片三句,兩平韻。此調(diào)音節(jié)明快,為婉約、豪放兩派詞人所常用。代表作有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秦觀的《浣溪沙·漠漠輕寒上小樓》等。
浣溪沙·游蘄水清泉寺
宋代:蘇軾
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瀟瀟暮雨子規(guī)啼。(瀟瀟 一作:蕭蕭)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
浣溪沙·誰念西風獨自涼
清代:納蘭性德
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
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浣溪沙 游蘄水清泉寺林蘭溪水西流
浣溪沙
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①
蘇軾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暮雨子規(guī)啼②。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③。
① 元豐五年(1082)三月謫居黃州期間作。《東坡志林》卷一載:“(余)因往(沙湖)相田得疾,聞麻橋人龐安常善醫(yī)而
聾,遂往求療。……疾愈,與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蘄水郭門外二里許”。蘄水,今湖北浠水縣,在黃州東。蘭溪,出箬
竹山,溪兩側(cè)多生蘭草,故名。
② 蕭蕭,同瀟瀟,雨聲。子規(guī),杜鵑的別名。
③ 休將,不要。白發(fā),指老年。
這是一首觸景生慨、蘊含人生哲理的小詞,體現(xiàn)了作者熱愛生活、樂觀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
上片寫暮春游清泉寺所見之幽雅景致。山下溪水潺湲,溪邊的蘭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夾道的沙石小路,經(jīng)過春雨的沖刷,潔凈無泥。時值日暮,松林間的杜鵑在瀟瀟細雨中啼叫著。這是一幅多么幽美寧靜的山林景致啊!首七字既點出游清泉寺時的時令,也點明蘭溪之名的由來。“浸”字與“皋蘭被徑兮,斯路漸”(《楚辭·招魂》)中的“漸”字一樣,均有“蔓延”之意。蘭草此際始出“芽”,其芽尚“短”,但生機勃勃,長勢很快,已由岸邊蔓延至溪水中矣。杜鵑啼聲凄婉,本是易引發(fā)羈旅之愁的。但作者此際漫步溪邊,觸目無非生意,渾然忘卻塵世的喧囂和官場的污穢,心情是愉悅的。兼之疾病始愈,有醫(yī)者相伴游賞,故杜鵑的啼叫亦未能攪亂作者此時之清興。總之,上片只是寫實景,其內(nèi)心所喚起的應(yīng)是對大自然的喜愛及對人生的回味,這就引出了下片的對人生的哲思。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發(fā)感慨和議論。“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漢·《長歌行》)。“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時”。江水的東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華只有一次一樣,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guī)律,曾使古今無數(shù)人為之悲嘆。而作者此際面對著眼前西流的蘭溪水,卻產(chǎn)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為什么不可以重新?lián)碛星啻耗耆A呢?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還童”,乃是說應(yīng)保持一種年輕的樂觀的心態(tài)。因為人并不能改變這個世界;人所能改變的,僅僅是對這個世界的態(tài)度和看法。白居易《醉歌》詩有“誰道使君不解飲,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腰間紅綬系未穩(wěn),鏡里朱顏看已失”諸句,乃嗟老嘆衰之詞也。作者尾句反用其意,認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應(yīng)有那種“黃雞催曉”、朱顏已失的衰頹心態(tài),體現(xiàn)了作者在貶謫期間曠達振作的精神狀態(tài)。
全詞的特點是即景抒慨,寫景純用白描,細致淡雅;抒慨昂揚振拔,富有哲理。此前,作者于熙寧六年(1073)曾有詩云:“江邊身世兩悠悠,久與滄波共白頭。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絕》其三)。乃是在錢塘潮來江水回流時所生發(fā)的感慨,與此詞旨趣有相近之處。但當時作者是自請外任,以太常博士直史館的頭銜到美麗富庶的杭州作通判,是京官下派作地方官,仕途失意之感并不濃。此時則是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黃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輕易可以擺脫的。因此,此詞下片所表現(xiàn)出來的對青春活力的呼喚,對老而無為的觀點的否棄,便顯得尤為可貴。可以說,這種在“命壓人頭不奈何”的逆境中的樂觀奮發(fā)的精神,是蘇軾之所以受到后世尊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END,本文到此結(jié)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guān)注本站哦!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相關(guān)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