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判官是哪里人 武判官是干什么的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武判官是哪里人,以及武判官是干什么的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詩人是誰?字什么,號什么,哪個朝代的?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作者是唐代詩人岑參,漢族,南陽人,太宗時功臣岑文本重孫,后徙居江陵。(字號不詳,網上無相關資料)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朝代:唐代
作者:岑參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岑參(約715年—770年),漢族,原籍南陽(今屬河南新野),遷居江陵(今屬湖北),是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去世之時56歲。其詩歌富有浪漫主義的特色,氣勢雄偉,想象豐富,色彩瑰麗,熱情奔放,尤其擅長七言歌行。現存詩403首,七十多首邊塞詩,另有《感舊賦》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墓銘兩篇。
同時不同運的岑參和武判官,兩人的際遇有何不同?
說起岑參,沒有不知道《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的。背過《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的,沒有不知道武判官的。可是,武判官究竟何許人也?他和岑參有哪些人生交集?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
一、武判官是何許人也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婦孺皆知,這句著名的詩句出自岑參的七言歌行體詩《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正是他第二次在西域任職期間所作: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岑參夠不幸的了,他的祖上官至宰相,但經過武則天一朝的折騰,氣運已大不如前。到他這一代,就只能靠自己了。
玄宗天寶八年(749年)至十年(751年),岑參遠赴西域,在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幕府任職。唐朝中后期,很多文人都是通過入幕的方式尋求官運的。岑參原想在高幕覓得高枝,結果高仙芝因討伐石國戰敗而被解除職務,岑參作為下屬,自然沒有好果子吃。他無奈回到長安,一切又要從零開始。
在長安的日子里,岑參沒能找到出路。天寶十三年(754年),封常清任北庭都護、伊西節度使,思來想去,岑參還是決定重回北地。是年夏,他抵達封常清幕中,先后任判官及支度副使。直到肅宗至德二年(757年)五月才東歸鳳翔(即扶風)。
岑參達到北地不久,另一個人也星馳而來。他就是武就,武判官,也是憲宗朝宰相武元衡的父親。據1973年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墓葬出土文書,天寶十三載(754)七月到九月,武判官在安西、北庭活動過。在他達到西州之前,岑參已經在北庭治所候著他了。
二人一前一后來到西域苦寒之地,成為關系較好的僚友兼詩友。大家都是來西域謀出路的,原本沒有多大的不同的。
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安史之亂爆發。玄宗出奔在蜀,肅宗在寧夏靈武即位新帝。
天下換了,在政治上將發生新一輪洗牌。如果自己的上司能一舉蕩平賊逆,那自己也能跟著沾光。然而,不幸的是,封常清和高仙芝因為不敵安祿山的驕兵悍將,被皇帝下令誅殺了!
真是衰到家了!蟄伏西域的岑參聞此噩耗,再一次為自己的前途感到悲觀,他戰戰兢兢地等著朝廷的命令。或許這個時候任命書已經下來了,但就算是晝夜星馳,任命最快也得20多天才能達到這里。
歷史又放了他鴿子。他沒有等到自己的任命,卻等來了武就的任命。
至德元年(756年)七月,肅宗任命李峴為扶風郡太守。扶風是長安西北門戶,地理位置之重要不言而喻。李峴上任后,就開始羅致人才,他上表薦武就為兵曹掾。
756年七月,一道朝命正星馳輪臺。大約一個月后,朝命即到達北庭治所。此時還是八月初秋時節,紛紛揚揚的大雪就已將西域籠罩得密不透風了。
岑參為好友武就遷升感到由衷的高興,同時,一股酸水也涌上心頭。這大概是每一個正常人都會有的心理感受吧?朋友圈里都是大佬,只有自己寂寂無聞,連同學聚會都沒臉參加了。
唐制規定,接到朝命即刻動身,不得耽誤。岑參強顏歡笑,在中軍帳中為武就置酒送行。觥籌交錯之間,胡琴聲、琵琶聲、羌笛聲交響于耳,至于奏的是什么樂曲,他已無心去辨。因為,別人的歡歌,是自己的哀鳴。
夜幕慢慢降臨,岑參和武就來到營門,再多的話語也道不盡離愁,看著武就坐騎消失在茫茫雪原,雪地上只留下深深淺淺的馬蹄印。“自憐棄置天西頭”,在這大漠雪域,他就像一個天涯棄子。這場大雪從初秋下到來年春天,厚重得就像岑參的心情。
二、岑參和武就的人生交集
在人生的跑道上,岑參和武就原本是以共同的速度在奔跑。但輪臺一別,二人從此分途。
岑參生于開元七年(719年),武就當生于開元元年(713年),年長岑參6歲。岑參是天寶三年的進士,而武就也是在天寶三年前后制舉登科的。二人在生活中應該是有交往的。
二人年齡相仿,登上仕途的時間也接近,況且所處時代環境也相同,都坐上了大唐由盛轉衰的滑梯。要說“時勢造英雄”,但不是每個人都能享受時勢的紅利。
在岑參的朋友圈里,高適、杜甫是至交,李棲筠和武就是自己在西域時的幕友兼詩友。包括王維,也與自己相熟。可是,就屬自己和杜甫最慘。
高適做官靈活,他跟著哥舒翰守潼關,被賊軍打敗,但是“識時務者為俊杰”,他馬上轉頭去抱玄宗的大腿。肅宗即位后,又受到賞識,官運亨通。
李棲筠在西域時與岑參多有詩作往還。他還是李峴的布衣之交,幾乎和武就同時加入李峴麾下。據《資治通鑒》卷二一八載:“上又征兵于安西,行軍司馬李棲筠發精兵七千人,勵以忠義而遣之。”做事不在多而在精,哪怕只做過一件,只要做到點子上,就足以讓大老板注意到你。李棲筠就屬于這一類,安史之亂時,他選精兵七千赴靈武,護駕有功啊。仕途上既有李峴提攜,又有皇帝賞識,官運亨通,官至御史大夫,死后追贈吏部尚書。
武就自從到了李峴麾下,成績斐然。據《武就碑》云:“宣皇在岐,供待有勞,改永樂令,歷河中府戶曹。轂下求吏,轉萬年丞。建陵復土,推擇充奉,拜醴泉令。朝廷嘉其才,擢為殿中侍御史。”死后,追贈禮部侍郎。
而王維,安史之亂中還當過叛軍的官,但是他的親弟弟王縉是平叛的功臣,就用自己的爵位保住了哥哥,王維得以躲過朝廷的清算。就連王維最后都做到了尚書右丞,是正四品的官,岑參豈能不心酸?
而岑參在安史之亂前寂寂無聞,在安史之亂后也久處下僚,好不容易才做到嘉州刺史。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的武判官是誰。
是著名的邊塞詩人岑參。
岑參于唐玄宗天寶十三載(754年)夏秋之交到北庭,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年)春夏之交東歸,此詩當作于此期。當時西北邊疆一帶,戰事頻繁,岑參懷著到塞外建功立業的志向,兩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邊疆軍隊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對鞍馬風塵的征戰生活與冰天雪地的塞外風光有長期的觀察與體會。
天寶十三載這次是岑參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的判官(節度使的僚屬),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詩人在輪臺送他歸京(唐代都城長安)而寫下了此詩。
文學賞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岑參邊塞詩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階段。此時,他很受安西節度使封常清的器重,他的大多數邊塞詩成于這一時期。
岑參在這首詩中,以詩人的敏銳觀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筆調,描繪了祖國西北邊塞的壯麗景色,以及邊塞軍營送別歸京使臣的熱烈場面,表現了詩人和邊防將士的愛國熱情,以及他們對戰友的真摯感情。
這首詩,以奇麗多變的雪景,縱橫矯健的筆力,開闔自如的結構,抑揚頓挫的韻律,準確、鮮明、生動地制造出奇中有麗、麗中奇的美好意境,不僅寫得聲色宜,張弛有致,而且剛柔相同,急緩相濟,是一乎不可多得的邊塞佳作。
全詩不斷變換著白雪畫面,化景為情,慷慨悲壯,渾然雄勁。抒發了詩人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產生的惆悵之情。
關于武判官是哪里人和武判官是干什么的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