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隱士有哪些 唐朝的隱太子是誰
很多朋友對于唐朝隱士有哪些和唐朝的隱太子是誰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唐朝的代表隱士有哪些?他們的政治抱負?思想追求?以及歸隱的原因有哪些?
“隱士”就是隱居不仕之士。首先是“士”,即知識分子,否則就無所謂隱居。不仕,不出名,終身在鄉村為農民,或遁跡江湖經商,或居于巖穴砍柴。歷代都有無數隱居的人,皆不可稱為隱士。
唐代孟浩然,剛出道時很清高,就想一生做個“隱士”,漫游江河,放情山水。但隱著隱著隱不住了。三十六歲時到洛陽求仕,“居三年無所得”。四十歲時,到長安應試,“考試落第,繼續謀求仕進”。“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這首《臨洞庭》是他獻給張九齡的一首“入仕”的“敲門磚”。
隱士是與思想文化和社會現實緊密聯系的。比如魏晉文人,其放浪形骸的生活方式,既和當時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影響有關,也和當時戰亂頻仍,特別是門閥氏族之間傾軋爭奪的形勢有關。知識分子一旦卷入門閥氏族斗爭的旋渦,就很難自拔。當時的知識分子有一種逃避現實的心態,遠離政治,避實就虛,探究玄理,乃至隱逸高蹈,就是其表現 。
三賢是哪三賢?
三賢:是南朝齊梁詩人王融、謝朓和沈約的合稱。
王融、謝朓、沈約是詩歌聲律說的首創者和提倡者,又因為他們都是官宦人家的子弟,且從少年時代起就以好學、有文才而知名當世,這使他們的提倡得到眾多的士族文士的響應,流為時尚,故稱之為“三賢”。
梁鐘嶸《詩品》下:“昔有王元長(王融的字)者,常謂余云:‘宮商與二儀俱生,自古詞人不知之。唯顏憲子乃云:律呂音調,而其實大謬。唯見范曄、謝莊頗識之耳。”
嘗欲造《知音論》,未就而卒。王元長創其首,謝脁、沈約揚其波。三賢咸貴公子,幼有文辨。于是士流景慕,務為精密,襞積細微,專相凌架。故使文多拘忌,傷其真美。”
唐代隱士三賢豐干、拾得、寒山:
傳說他們分別是阿彌陀、文殊、普賢的化身,隱身于天臺山國清寺,現在還保留有“三賢堂”,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其中拾得、寒山還被清雍正帝封為“和合二圣”,是“和合文化”的創始人。他們的作品被后人收集為《寒山詩集》。
現代流傳最廣的一段文字是:寒山拾得問對——昔日寒山問拾得曰:“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置乎?”
拾得曰:“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古代歸隱的詩人有哪些?及其他們歸隱的原因
1、陶淵明(352或365或372或376-427)
其詩歌以風格自然、語言質樸、凝煉、意境雋永而為人所稱道,尤其大量以田園生活為內容的作品,更是詩壇上一枝秀麗的奇葩。
歸隱的原因:一是陶淵明本性使然,一是社會現實使然。他質性自然,帶氣負性的為人是根本不可能與世俗腐敗風氣相結合的。何況仕途充滿了機詐和險惡,歸隱對他來說是無奈之舉。
2、孟浩然(689-740)
孟詩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多寫山水田園和隱居的逸興以及羈旅行役的心情。孟詩不事雕飾,佇興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儉枯瘠。
歸隱的原因:盛唐詩人孟浩然之所以終身不仕,并非“為隱居而隱居”,也并非出于無奈,或受儒家“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觀念的影響。其深層原因在于其始終堅持以“求真”、“放性”并以其作為統攝立身行事的基本原則,當他意識到自己的個性不見容于官場,為了保持真實的自我,選擇了歸隱。
3、王維(701-761)
王維詩現存不滿 400首。其中最能代表其創作特色的是描繪山水田園等自然風景及歌詠隱居生活的詩篇。王維的山水田園之作,在描繪自然美景的同時,流露出閑居生活中閑逸蕭散的情趣。詩人特別喜歡表現靜謐恬淡的境界,有的作品氣象蕭索,或幽寂冷清,表現了對現實漠不關心甚至禪學寂滅的思想情緒。
歸隱的原因:王維的生活的時代,佛教繁興。士大夫學佛之風很盛。政治上的不如意,使得生活舒適的王維自然向往佛學中的境界,所以他一生幾度隱居,一心學佛,以求看空名利,擺脫煩惱。
4、韋應物(737-792)
其山水詩景致優美,感受深細,清新自然而饒有生意。韋詩以五古成就最高,風格沖淡閑遠,語言簡潔樸素。但亦有秾麗秀逸的一面。其五古以學陶淵明為主,但在山水寫景等方面,受謝靈運、謝朓的影響。
歸隱的原因: 其隱逸思想的產生與他的人生經歷、性格特點等有關。韋應物一生沉浮宦海三十多年,儒家濟世思想在其人生中起著重要作用。但仕途的坎坷,命運的偃蹇又促成了其隱逸思想的發展。并且他具有濃厚的隱逸思想,生性淡泊,不慕名利,不汲汲于入世,常以隱居為樂。
5、范成大(1126-1193)
其詩題材廣泛,風格平易淺顯、清新嫵媚。詩題材廣泛,以反映農村社會生活內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晚年所作《四時田園雜興》六十首,描繪了農村景物、風俗人情和農民生活,風格清新明快,優美流暢,富有韻味,有民歌之特色,是宋代田園詩的集大成者,對后世田園詩產生極大影響。
歸隱的原因:范成大父母早亡,家境貧寒。此后宦海沉浮幾十年,已是疲憊不堪。人也病老體弱,葉落歸根的念頭使他想起了過去隱居療傷的日子。他喜歡清靜無憂,向往與世無爭的氛圍。便又回到人生的原點,在蘇州老家再次過起了隱居生活,度過十年余生 。
古代著名的隱士有哪些?
在我國古代經常遭逢天災人禍,進入動亂的年代,這種時候往往有賢人出世救濟天下,而天下太平時這些人都選擇歸隱,所以被稱為隱士。那么 民族文化 帶大家了解一下,中國古代著名隱士有哪些吧。
許由
許由(生卒年不詳),是堯舜時代的賢人道家前身。帝堯在位的時候,他率領許姓部落活在今天的行唐縣許由村一帶活動,見到了賢人許由,便想傳位于許由。許由認為這是對他的一種羞辱,便到潁水河洗他的耳朵。
至今 河北 省行唐縣有一村名叫許由村,據《行唐縣志》記載:“為傳說‘唐堯訪賢’中的賢人許由的故里,因名”。而隔河相望的村莊叫潁南,許由村在潁水河北面,潁南在潁水河南面,潁南因此而得名。
巢父
傳說中的高士,道家前身。因筑巢而居,人稱巢父。堯以天下讓之,不受,隱居聊城(今屬山東省),以放牧了此一生。聊城古有巢陵,為巢父葬處,在今聊城市東昌府區許營村西北二里許。聊城縣治曾移此。其墓旁傳為當年巢父遺牧處,為聊城古八景之一,曰“巢父遺牧”。
莊子
姓莊,名周,字子休(亦說子沐),宋國蒙人,先祖是宋國君主宋戴公。他是東周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創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莊學,是繼老子之后,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
列子(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即戰國年間,享年不明),戰國前期道家代表人物。名列寇,又名列御寇(“列子”是后人對他的尊稱),華夏族,周朝鄭國圃田(今河南省鄭州市)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的道學者 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教育家。
一生不曾入世的唐代詩人
一生不曾入仕的唐朝詩人是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這首家喻戶曉的詩《春曉》是多么清新明快!但這位盛唐時期與王維并稱的山水田園詩人,一生過得并不愜懷。少年英才的他,本有鴻鵠之志,曾寫下“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的詩句來表達自己想入朝為官、濟世安民的意愿,可惜的是,終其一生,孟浩然只是一介布衣,未曾入仕。他生逢盛世,交游甚廣,也見過唐玄宗,卻出不了山,究竟是何原因?原來,他有個毛病,太過散漫任性,控制不了情緒,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情商”不高。
孟浩然詩歌造詣很深,而且品性高潔,不媚世俗,李白對他佩服地五體投地,是他的超級粉絲。對于自己的偶像,李白曾作詩一首“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
孟浩然一生未仕,經歷比較簡單,以隱士終身。他的詩風就和他的為人一樣:清新淡然,如行云流水,神韻超然。
唐代著名詩人孟浩然是奉旨當隱士的嗎?對此你怎么看?
唐代著名詩人孟浩然是奉旨當隱士的,晚唐流行起來、在武則天時代越來越激烈的以隱求仕的“終南捷徑”,到玄宗時仍大勢所趨。孟浩然最開始走基本都是這條道路。他隱于家鄉的鹿門山,故號鹿門處士。漢朝的龐德公回絕劉表之邀,曾歸隱在此,變成隱者之楷模。挑選鹿門山,也算是步先輩以后塵。可能由于這兒距北京長安、洛陽市都太遠,不易被皇上留意到,而且我歸隱得非常口味淡,并沒有仿效道士職業那一套求仙、煉藥,反而是“以詩自適”,一會兒往返于家里和山間,亦不是完全日夜兼程之歸隱,故未造成玄宗的高度重視。家居家具一段時日后,孟浩然于第二年前去楚越。
她在楚越滯留了三年,遇見了老朋友張子榮。期內寫數首思念家鄉佳作,如“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客行愁落日,鄉思重相催”等,傳達出欲回不可回的無助。不可返鄉就是為了求仕的各類會見,而非為江南山水所絆。這種會見中,最主要的一項是結識天臺山旅游道士職業。
唐朝重道士,有名的道士職業司馬承禎從高宗、則天和就備受高度重視,玄宗以及胞妹玉真公主尊也意思師。天臺山旅游是司馬承禎的重要道觀。孟浩然在天臺山旅游留戀期內,司馬承禎雖已經被玄宗召去洛陽市、在王屋山建生活陽臺觀并修習,但他和天臺山旅游舊觀不容易斷開聯絡。與天臺山旅游諸葛道士職業的弟子、佛門弟子相處,無疑是曲折之策。
孟浩然得年五十二歲,算不上長命。對她好像波瀾不興,其實暗潮涌動的一生,學術界的觀點是相近的,“作家一生遑遑無寧,砥志研思地奔波于干謁求仕道路上”。但孟浩然仍是一位隱者,施蟄存說:“也不是說孟浩然配不上稱之為隱者。
關于唐朝隱士有哪些和唐朝的隱太子是誰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