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歷史 > 正文內容

竹枝詞哪個州(竹枝詞描寫的是哪個城市)

說了好多2022-11-17 22:40歷史41

很多朋友對于竹枝詞哪個州和竹枝詞描寫的是哪個城市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竹枝詞是什么?有什么特點?與七絕有什么不同?

竹枝詞當時只是巴蜀區域的一種民歌,唐代詩人劉禹錫最后一次貶到夔州這個地方的時候,于是創造出了與平仄格律關系不太大的竹枝詞。竹枝詞是十分獨特的詩體。說到詩體,一般都是只講究形體上面的特點,但是竹枝詞不僅有形體還有內容和風格上面的特殊魅力。

一、什么是竹枝詞

竹枝詞劃分有三大類:一種是單純以民歌為主,第二種是不按照七言四句所作,第三種是以民歌為基礎的七絕。但是這三種的共同風格都是以民歌為主要特點,它們之間不同的則是民間的創作大多是簡單、直白、通俗;而帶有古代的風格則是沒有任何格式上面的規定,十分的自由;具有格律的竹枝詞則是遵守一些平仄上面的格式所作的詩詞。因此說竹枝詞大部分不按照格律來寫,但是又帶有一點平仄格式。

二、竹枝詞的特點

大家都知道我們的古詩是按照是不是符合平仄的規律來進行區分的,遵守這個格律的將它稱之為近體詩,而不按照這種格律的把它稱為古體詩。而竹枝詞就是屬于這幾類之外的詩體。按照古人的話來說,竹枝詞可以跟打油詩劃分到一塊。從詩體的形式上來講,竹枝詞并沒有按照七言四句的風格,它的內容大多描述山川河流、風土人情、人民的普通生活,風格十分的輕松愉快,還具有一些風趣和俏皮的感覺,而這些都帶有濃烈的民歌色彩。

三、竹枝詞與七絕的不同

七絕的發展在宋朝的時候,到達了鼎峰的時期。當時也出了許多的七絕名家,比如:范成大、楊萬里等人,他們也都也創作了許多竹枝詞。尤其是楊萬里所創作的“誠齋體”,可以被當成是規格比較廣泛的竹枝詞。到了元代,楊維楨他作了《西湖竹枝詞集》。正是這本詩集的出現才促進了竹枝詞的前進,一時間大家紛紛效仿,許多地方竹枝詞連接出現,形成當時文化上面的一大特色。可以說只要不合格律的都可以被定為竹枝詞。但是具有民歌色彩的七言絕句大家是如何去判定這個詩詞是否是竹枝詞呢?這主要是取決于作者自己,如果注明了這個是竹枝詞,那么它就是。

中國的歷史上面,竹枝詞出現過巔峰時期,但是不管是哪個地方的竹枝詞,它的根基都是具有民歌特色。也正因為這樣,許多官員在官場上失意、被流放外地,被貶等等,這些文人心情十分低沉的時候,人們看到民間最平淡的生活的時候,竹枝詞就變為他們內心當中最真情實感的抒發。因此一些按照平仄規律,并且還帶有民歌風格的七言絕句,只要作者認為這個是竹枝詞,那么它是竹枝詞。

《竹枝詞》的詩意

唐·劉禹錫《竹枝詞》白話釋義:

楊柳青青江水寬又平,聽見情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下起雨,說是無晴但是還有晴。

原文: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竹枝詞》是唐代文學家劉禹錫的組詩作品。劉禹錫傳世作品中,有竹枝詞十一首,分兩組,這兩首詩是其中一組。

第一首詩寫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戀中的少女的心情。她愛著一個人,可還沒有確實知道對方的態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慮;既歡喜,又擔憂。詩人用她自己的口吻,將這種微妙復雜的心理成功地與以表達。

第二是不像第一首那樣以諧音寫含蓄情事,而是從身居蜀地耳聞巴人歌唱自然引發懷鄉幽思。全詩風格明快活潑,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鮮明的民俗特色。

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

劉禹錫于唐穆宗長慶二年正月至長慶四年夏在夔(kuí)州任刺史,作《竹枝詞》十一首。

十一首《竹枝詞》分為兩組,這是其中一首,作于另九首(《竹枝詞九首》)之后,大約是詩人前組九首完成后,又重新創做完成的,又不想在前九首后面再加上十首、十一首之題,故又題為《竹枝詞》。

文章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青年男女愛情的詩歌。它描寫了一個初戀的少女在楊柳青青、江平如鏡的清麗的春日里,聽到情郎的歌聲所產生的內心活動。此詩以多變的春日天氣來造成雙關,以“晴”寓“情”,具有含蓄的美,對于表現女子那種含羞不露的內在感情,十分貼切自然。最后兩句一直成為后世人們所喜愛和引用的佳句。

用諧音雙關語來表達思想感情,是我國從古代到現代民歌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手法。這首詩用這種方法來表達青年男女的愛情,更為貼切自然,既含蓄,又明朗,音節和諧,頗有民歌風情,但寫得比一般民歌更細膩,更含蓄。因此,歷來為人們所喜愛傳誦。

竹枝詞是我國古代什么地區的一種民歌?

竹枝詞,主要因四川乃熊貓之故鄉,竹子甚多而來民歌中的《竹枝》,流傳年代古老,白居易詩中有:“幽咽新蘆管,凄涼古竹枝”。從民歌演化為文人詩體,一般認為是從唐代劉禹錫開始的。劉于長慶二年(八八二年)任夔州刺史時,這年春正月來到建平(今巫山縣)見到民間聯歌《竹枝》,吹短笛擊鼓,邊唱邊舞,以「曲多為賢」。帶有賽歌的性質。他由此受到啟發,就仿效屈原作「九歌」的方式,作《竹枝》九篇,「俾善歌者飏之」。實際是為當時民間的竹枝詞歌舞作的新詞。他的新詞具有鮮明的民間歌謠格調,又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所以在民間得到廣泛流傳。當時的白居易、李涉以及其后的皇甫松、孫光憲等都寫過竹枝詞。 宋代黃庭堅稱贊劉禹錫的竹枝詞說:「劉夢得竹枝歌九章,詞意高妙,元和間誠可以獨步,道風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蘇軾也很贊賞,當黃庭堅向蘇吟讀劉禹錫九首中的第一首,即:「白帝城頭春草生,白鹽山下蜀江清。南人上來歌一曲,北人莫上動鄉情」。蘇軾嘆道:“此奔軼絕塵、不可追也”。(見黃庭堅《跋劉夢得竹枝詞》)。宋代不少文人寫竹枝詞,除蘇軾、黃庭堅外、還有蘇轍、楊萬里、范成大、汪元量等,都有成名之作。 劉禹錫竹枝詞在民間流傳很廣,一直到宋代還在傳唱。據邵伯《聞見后錄》記載:“夔州營妓為喻迪孺扣銅盤,歌劉尚書竹枝詞九解,尚有當時含思宛轉之艷”。又據胡仔《苕溪漁隱叢話》中說“余當夜行苕溪,聞舟人唱漁歌,歌中有此后兩句,余皆雜俚語,豈非夢得之詞自巴逾傳至此乎?” 苕溪在浙江流入太湖,漁歌中的后兩句,指劉禹錫詞中“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元代詩人楊維禎對竹枝詞的發展有重大貢獻,清王士禎說“夢得后工此體者,無如楊廉夫,虞伯生”。楊廉夫,即楊維禎。楊維禎(1296——1370年)字廉夫,號鐵崖,浙江諸暨人。元泰定四年(公元1327年)進士。曾任天臺尹、儒學提舉等職。他為官有政績,注意民間疾苦,寫過一批民謠化的詩歌。他于元至正初年作《西湖竹枝詞》九首,爾后竟有一百多人起來唱和。后于至正八年(一三四八)楊將一二0人的唱和輯詞一八0首編成《西湖竹枝集》。并對各家之間加以評點。《西湖竹枝集》的出版,對竹枝詞創作是一個有力推動。不少地方都出現冠以各地地名的《竹枝詞》。(最早記載“麻婆豆腐”的便是源自《錦城竹枝詞》--麻婆陳氏尚傳名,豆腐烘來味最精,萬福橋邊簾影動,合沽春酒醉先生,要用四川話來讀,才朗朗上口) 元明以還,許多文人學士寫有《竹枝詞》作品。比較有影響的元代如虞集(伯生)、倪瓚、馬祖常等。倪瓚是著名畫家。明代有劉基、宋濂、李東陽、楊升庵、徐渭、袁宏道等。 清初,康熙年間的詩人王世禎(1634——1711年),對竹枝詞情有獨鐘。他每到一地都要寫幾首竹枝詞,如《都下竹枝詞》、《漢嘉竹枝詞》、《江陽竹枝詞》、《西陵竹枝詞》、《廣州竹枝詞》、《鄧尉竹枝詞》等等。在詩詞理論上主“神韻”說,主張詩歌要“興會神到”,講究含蓄蘊藉,富有情趣。他在一首講自己詩風淵源時的詩中寫道:“曾聽巴渝里社詞,三閭哀怨此中遺。詩情合在空舲峽,冷雁哀猿和竹枝”。可見竹枝詞對他詩風的影響。王世禎在康熙時期主掌詩壇數十年,號漁洋山人,門生滿天下,他主倡的詩風在清一代很有影響。 有清一代,竹枝詞有了很大發展。康熙時期的朱彝尊、高士奇、孔尚任、查慎行等都有佳作。文人唱和之風尤盛。如孔尚任(《桃花扇傳奇》作者)在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3年)與袁啟旭等九人,在燕九節這一天同游白云觀,回來后在同行陳健夫家中以庾信“結客少年場,春風滿路香”為韻各作十首竹枝詞,共得九十首,記述了白云觀廟會的各種場景。(見《清代北京竹枝詞》)。到乾隆時期,連弘歷皇帝也做起竹枝詞來,他寫有《荔枝效竹枝詞》三首。這在歷代帝王中是僅見的。清代中,晚期作者日眾,上至達官,下至小吏,中、小知識分子,由于社會急劇變化,朝廷腐敗,外國侵略,內憂外患,民不聊生,引起廣大知識階層的憤懣,紛紛拿起筆來。以竹枝詞為體,“或抒過眼之繁華,或溯賞心之樂事”,“運龍蛇于掌上,抒壘塊于胸中”。“借眼前之聞見,抒胸際之牢愁”。寫作題材越來越廣泛,從記風土、寫戀情、涉獵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重大歷史事件都紛紛入詩。在地域上從通都大邑到大部分省區、少數民族地區,甚至華人所在的域外諸國也有作品出現。如郁達夫有《日本竹枝詞》、郭則沄有《江戶竹枝詞》、潘飛聲《柏林竹枝詞》、還有《倫敦竹枝詞》、《海外竹枝詞》等等。據竹枝詞研究家們估計,從唐至今,竹枝詞作品至少有十數萬首以上,遠遠超過全唐詩歌總量。

《竹枝詞》全文賞析

賞析,是一個漢語詞匯,拼音是shǎng xī,意思是欣賞并分析(詩文等),通過鑒賞與分析得出理性的認識,既受到藝術作品的形象、內容的制約,又根據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藝術觀點和藝術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關于《竹枝詞》全文賞析,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原文:

竹枝詞

劉禹錫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賞析:

“道是無晴卻有晴”,一作“道是無晴還有晴”。

踏歌,一作“唱歌”。踏歌,是指唱歌時以腳踏地為節拍。

竹枝詞,是巴渝民歌的一種,唱時以笛、鼓伴奏,同時起舞。

“晴”與“情”,二字諧音,雙關妙用。

江邊楊柳,樹葉青青,江中流水,平如明鏡。在這樣動人情思的環境中,她忽然聽到了江邊傳來的歌聲。那是多么熟悉的聲音啊!一飄到耳里,就知道是誰唱的了。她從歌聲獲得的印象是,對方雖沒有更明確的表示,卻似乎有些情意。這真好象黃梅季節晴雨不定的天氣,說是晴天吧,西邊還下著雨;說是雨天吧,東邊還出著太陽,令人捉摸不定,是無“情”還是有“情”呢?

竹枝詞是巴渝(今四川省東部重慶市一帶)民歌中的一種。唱時,以笛、鼓伴奏,同時起舞,聲調宛轉動人。劉禹錫任夔州刺史時,依調填詞,寫了十來篇,這是其中一首摹擬民間情歌的作品。它寫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戀中的少女的心情。她愛著一個人,可還沒有確實知道對方的態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慮;既歡喜,又擔憂。詩人用她自己的口吻,將這種微妙復雜的心理成功地與以表達。

第一句寫景,是她眼前所見。江邊楊柳,垂拂青條;江中流水,平如鏡面。這是很美好的環境。第二句寫她耳中所聞。在這樣動人情思的環境中,她忽然聽到了江邊傳來的歌聲。那是多么熟悉的聲音啊!一飄到耳里,就知道是誰唱的了。第三、四句接寫她聽到這熟悉的歌聲之后的心理活動。姑娘雖然早在心里愛上了這個小伙子,但對方還沒有什么表示哩。今天,他從江邊走了過來,而且邊走邊唱,似乎是對自己多少有些意思。這,給了她很大的安慰和鼓舞,因此她就想到:這個人啊,倒是有點象黃梅時節晴雨不定的`天氣,說它是晴天吧,西邊還下著雨,說它是雨天吧,東邊又還出著太陽,可真有點捉摸不定了。這里晴雨的“晴”,是用來暗指感情的“情”,“道是無晴卻有晴”,也就是“道是無情卻有情”。通過這兩句極其形象又極其樸素的詩,她的迷惘,她的眷戀,她的忐忑不安,她的希望和等待便都刻畫出來了。

這種根據漢語語音的特點而形成的表現方式,是歷代民間情歌中所習見的。它們是諧聲的雙關語,同時是基于活躍聯想的生動比喻。它們往往取材于眼前習見的景物,明確地但又含蓄地表達了微妙的感情。如南朝的吳聲歌曲中就有一些使用了這種諧聲雙關語來表達戀情。如《子夜歌》云:“憐歡好情懷,移居作鄉里。桐樹生門前,出入見梧子。”(歡是當時女子對情人的愛稱。梧子雙關吾子,即我的人。)

這類用諧聲雙關語來表情達意的民間情歌,是源遠流長的,自來為人民群眾所喜愛。作家偶爾加以摹仿,便顯得新穎可喜,引人注意。劉禹錫這首詩為廣大讀者所愛好,這也是原因之一。(原載《唐詩鑒賞大辭典》,有刪節)

劉禹錫的竹枝詞到底是在哪兒寫的?江州還是夔州?

“竹枝”原是巴山楚水一帶的民歌,劉禹錫任夔州刺史時,曾在建平(今重慶巫山縣)見到聯歌“竹枝”,他也效屈原作《九歌》為其譜寫新詞九章,稱《竹枝詞》.

劉禹錫《竹枝詞》序:“四方之歌,異音而同樂.歲正月,余來建平.里中兒聯歌竹枝,吹短笛擊鼓以赴節.歌者揚袂睢(suī)舞,以曲多為賢.聆其音,中黃鐘之羽,卒章激訐(jié)如吳聲.雖傖佇不可分,而含思宛轉,有淇澳之艷音.昔屈原居沅湘間,其民迎神,詞多鄙陋.乃為作《九歌》,到于今荊楚歌舞之.故余亦作竹枝九篇,俾善歌者揚之,附于末.后之聆巴歈,知變風之自焉.”

古詩劉禹錫的竹枝詞是什么?

竹枝詞是唐代大詩人劉禹錫所做的詞。第一首是《竹枝詞九首》中的第一首,是吟詠風土人情的民歌體樂府詩,另一首《竹枝詞》是巴渝一帶的民間歌謠。

其一

竹枝詞

白帝城頭春草生,白鹽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來歌一曲,北人陌上動鄉情。

賞析

《竹枝詞九首》是吟詠風土人情的民歌體樂府詩,此詩為《竹枝詞九首》中的第一首。 一二兩句寫山水雄闊雋秀之美。“白帝城頭春草生”寫高處。白帝城在瀕臨長江的白帝山上。時值春天,城頭百草茂盛。一個“生”字寫出百草依視線次第出現,又寫出百草滋生之廣。草因城脫俗,城緣草而含生機。“白鹽山下蜀江清”寫低處。蜀江即指白鹽山腳下的一段長江:江水清澈倒映云天,又有聳入長空的白鹽山作背景,山水互映,各盡其妙。 “南人上來歌一曲”寫當地人以雄山碧水為背景放聲高歌。本句雖未直接寫歌的內容歌的悅耳,但因了一、二兩句雄闊靈秀山水的烘托渲染,讀者自然能體會出歌聲的優美。 四句筆鋒一轉,寫路上的異鄉人受那歌聲的感染,觸發起思鄉之情。此句當為全詩主旨所在。 全詩之妙,其一在動詞傳神,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耐人品味的人物形象。第三句中,“上來”既可理解為“登到高處”亦可理解為“出來”,無論作何解讀,歌聲那情緒飽滿、難以自禁的形象呼之欲出。而第四句中一個“動”字更是傳神。“北人”即外鄉人。春日雄奇秀麗美景,他無心欣賞,只顧匆匆趕路,忽然,當地人一曲高歌令其駐足而聽,心為之怦然,神為之飛越。一個“動”字寫出北人神情,又引起讀者共鳴。 其二在一景兩用,烘托渲染人物形象。山高草綠水澄明,春日美景烘托渲染當地人不吐不快的蓬勃之情,也烘托渲染異鄉人心不在此的旁騖之意,一景兩色一石二鳥。 其三在意味的綿長婉轉和境界的高遠。詩人第三句,由景及人,此一轉;至第四句,以當地人的高歌反襯異鄉人的鄉情,此二轉。同時,寫鄉情以大江大山和滋生無限的春草來烘托渲染,寫出來的當然就不是兒女情長,小家碧玉,而是浩蕩鄉思,人所共識的那份故園情結了。

2其二

竹枝詞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譯文

江邊楊柳,樹葉青青,江水平緩地流動,一葉輕舟在江上行駛。岸上少女忽然聽到舟中青年男子在對她唱歌。她從歌聲獲得的印象是,對方雖沒有更明確的表示,卻似乎有些情意。這真好象黃梅季節晴雨不定的天氣,說是晴天吧,西邊還下著雨;說是雨天吧,東邊還出著太陽,令人捉摸不定,是無“情“(晴)還是有“情”(晴)呢?

賞析

晴:與情字諧音,雙關妙用。

《竹枝詞》是巴渝一帶的民間歌謠,劉禹錫在任夔州刺史時,依照這種歌謠的曲調寫了十來首歌詞,以本篇最為著名。

自古以來,人們就喜歡用歌聲來傳情,這或者是單方面的,或者是雙方之間的。細想起來,這一種歌聲真是很微妙的。它不像普通的語言表述,需要合適的氣氛,恰當的處理,并且要考慮一定的后果;它可以憑空而來,輕妙地游動著,閃爍著,忽遠忽近,似是而非;它猶如心情的觸須,彼此試探,相互打量,或一觸而退,或糾纏不休。你不能夠簡單的把歌詞視為明確的約定,卻也不能說它只是虛情假意的游戲——歌不過是一個開頭,后面的故事還有待雙方來編寫。

這是一首用民歌體寫的戀歌。

愛情是難以言說也難以持久的東西,當它正處在朦朧狀態,正處在有情無情之間時,也許是最令人心動的吧?曾經相戀的人,最終反目成仇的自不必說,就是結成了夫妻的,日子亦大抵是趨向了平淡;“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情)卻有晴(情)”,回想起來,真是縹緲如夢。

相關介紹

關于竹枝詞的特色,可以概括為“四易”,即易學、易懂、易寫、易流傳。這是從學習和閱讀方面講的。如果從內容、形式及藝術表現手法來研究分析,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 語言流暢,通俗易懂。竹枝詞是由民歌蛻化出來的,民間的口語、俚語皆可入詩,且極少用典,讀起來瑯瑯上口,雅俗共賞。清記錄王世禎《師友詩傳錄》中有一段話:“竹枝稍以文語緣諸俚俗,若太加文藻,則非本色矣”。說得很對,這是竹枝詞的一大特色。正是由于在竹枝詞里用了大量口語、俚語和地方鄉音,讀起來具有濃厚的鄉土風味和生活氣息。

比如舊北京有一種專賣胡梳墜什的小販,手提包裹或小木箱,經常在旅店門外高聲叫賣,音調極高,帶有腔板。有一首竹枝詞就把小販的叫賣詞入了詩。

叫賣出奇聲徹霄,街頭客店任逍遙。“胡梳墜什捎家走,十個銅元揀樣挑”。

后兩句把小販的叫賣詞,老北京話“捎家走”,“揀樣挑”,鮮靈靈地寫入詩中,令人感到親切、生動,小販形象躍然紙上。

居家不易是長安,儉約持躬稍自寬。最怕人情紅白事,知單一到便為難。

詩中的長安,指北京。知單,指請柬之類。清代北京,大辦婚喪事之風很盛,普遍市民們對此十分煩惱,見了“知單”便為難起來。這首竹枝詞以“為難”的通俗語入詩,生動地刻劃出百姓市民們無可奈何的心態。

杭州有一首寫賣水果的小販稱:

小步街頭日夕回,桂花栗子白楊梅。寄人檐下高聲喚:“六個銅元一大堆”。

一句叫賣聲入詩,街頭小販的形象活靈活現。

南昌有一首寫菜販的竹枝詞:

夜半嘔啞撥櫓聲,菜傭郭外聽雞鳴。青菘、碧蒜、紅蘿卜,不到天明已入城。

詩明白如話,把賣菜小販起早搭黑地辛苦販運,寫得十分逼真。

芒鞋草笠去燒畬,半種蹲鴟半種瓜。郎自服勞儂自餉,得閑且摘苦丁茶。

這是江西山區的竹枝詞。蹲鴟,即芋頭。苦丁茶,是野生山茶。詩以一位青年勞動婦女口吻,敘說這對青年夫婦過著清苦的然而是自在的山區勞動生活。

在我國詩歌史上,有些文人不贊成詩中有俗語出現。嚴羽《滄浪詩話》中說:“學詩,先除五俗:一曰俗體,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字,五曰俗韻。”朱熹也說過:“要使方寸之中無一字世俗言語意思。”這種說法是片面的。竹枝詞正是以容俗為特色。歷代許多優秀的竹枝詞恰恰是淡語中有味,淺語中有情,俗語中含雅。

(二)不拘格律,束縛較少。民歌作者不太懂韻書上的規范,民間竹枝詞也多依日常生活中的語言聲韻。劉禹錫最早作的九首竹枝詞,可以說沒有一首是符合規范的。

關于竹枝詞哪個州和竹枝詞描寫的是哪個城市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m.pinswag.com/ask/3006.html

分享給朋友:

發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