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宏道有多少詩(袁宗道的詩)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袁宏道有多少詩,以及袁宗道的詩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袁宏道的個人作品
袁宏道的散文極富特色,清新明暢,卓然成家。今存其尺牘280余封,篇幅長的1000多字,短的只二、三十余字。如《致聶化南》一札:敗卻鐵網,打破銅枷,走出刀山劍樹,跳入清涼佛土,快活不可言,不可言!投冠數日,愈覺無官之妙。弟已安排頭戴青笠,手捉牛尾,永作逍遙纏外人矣!朝夕焚香,唯愿兄不日開府楚中,為弟刻袁先生三十集一部,爾時毋作大貴人,哭窮套子也。不誑語者,兄牢記之。簡凝活脫,間以詼諧,可見其尺牘文的一斑。他的各類隨筆200余篇,題材多樣,饒有意趣,其中《畜促織》《斗蛛》《時尚》等篇,記述了當時的風俗人情。傳記文以《徐文長傳》《醉叟傳》兩篇最優,刻繪人物,生動鮮明。游記文90余篇,于寫景中注入主觀情感,韻味深遠,文筆優美。如《滿井游記》所寫京郊初春景色,純用寫實手法,刻畫細膩,情致盎然。其他如《虎丘》《天目一》《晚游六橋待月記》《觀第五泄記》等,真切動人,語言淺近,略無斧鑿之跡,都是佳作。袁宏道作有各體詩歌1700余首,成就不及散文。少量詩作如《猛虎行》《門有車馬客行》《逋賦謠》《巷門歌》等,揭露了當時甲蟲蠹太平,搜利及邱空,東封西款邊功多,江淮陸地生洪波;鮫戶十竄九囚虜;野人扶白覓溝壑等黑暗現實,有一定意義。不過他的詩及多數散文,僅限于抒發個人情趣,不能充分反映社會生活,現實意義有限。當時一些公安派文風仿效者,則更發展了這一傾向,走上了邪路。所以以袁宏道為代表的公安派創作,瑕瑜互見,功過并存。總的來看,作為晚明的一次文學改良運動,其功績還是主要的。
袁宏道代表作品:《袁中郎全集》《徐文長傳》《初至西湖記》《敘陳正甫會心集》《虎丘記》《滿井游記》《西湖游記二則》《戲題齋壁》《游虎跑泉》《東阿道中晚望》《戲題飛來峰》《袁中郎集箋校》《瓶花齋雜錄》《破研齋集》。
流傳至今的有《瀟碧堂集二十卷》《瀟碧堂續集十卷》《瓶花齋集十卷》《錦帆集四卷去吳七牘一卷》《解脫集四卷》《瓶史》《袁中郎先生全集二十三卷》《梨云館類定袁中郎全集二十四卷》《袁中郎全集四十卷》《廣陵集》《袁中郎文鈔一卷》等等。其中《滿井游記》被編入八年級(下)人教版語文書內。 山陰道
戲題齋壁
湖上別同方子公賦其二
嚴陵四首
答李子髯其二
游虎跑泉
東阿道中晚望
顯靈宮集諸公以“城市山林”為韻其二
傷周生
戲題飛來峰 滿井游記
徐文長傳
初至西湖記
敘陳正甫會心集
天目
袁宏道的簡介 給我 急需 作業!!!!!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學家,"公安派"主帥,袁宗道二弟,袁中道二哥。袁宏道與其兄袁中道、弟袁宗道合稱為“公安三袁”。字中郎,又字無學,號石公,又號六休。荊州公安(今屬湖北)人。
袁宏道始終無意于仕途,萬歷二十年(1592)就中了進士,但他不愿做官,而去訪師求學,游歷山川。他曾辭去吳縣縣令,在蘇杭一帶游玩,寫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記,如《虎丘記》《初至西湖記》等。他生性酷愛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險登臨。他曾說“戀軀惜命,何用游山?”“與其死于床,何若死于一片冷石也。”(《開先寺至黃巖寺觀瀑記》)在登山臨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個性得到了張揚,文學創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漲。
蓮花洞:在杭州西湖南山,凈慈寺旁。
蓮花洞·(明)袁宏道 蓮花洞之前為居然亭[1],亭軒豁可望[2]。每一登覽,則湖光獻碧,須眉形影如落鏡中。六橋楊柳[3],一路牽風引浪[4],蕭疏可愛[5]。晴雨煙月[6],風景互異,凈慈之絕勝處也[7]。洞石玲瓏若生,巧逾雕鏤[8]。余嘗謂吳山、南屏一派皆石骨土膚[8],中空四達,愈搜愈出[10]。近若宋氏園亭,皆搜得者,又紫陽宮石,為孫內使搜出者甚多[11]。噫!安得五丁神將挽錢塘江水[12],將塵泥洗盡,山骨盡出,其奇奧當何如哉!
注釋: [1]蓮花洞:在杭州西湖南山,凈慈寺旁。 [2]軒豁可望:是說居然亭開暢,可以遠眺。 [3]六橋:在西湖內西側有蘇堤,為蘇軾任杭州知州時所修筑,堤上有六座橋相連。 [4]牽風引浪:本是風吹楊柳,投影湖中,搖曳多姿,而此處反說是楊柳牽風引浪。 [5]蕭疏:錯落有致。 [6]晴雨煙月:晴郎的月夜和煙雨迷茫的時候。 [7]凈慈:凈慈寺,始建于后周顯德元年(954),是西湖最負盛名的古跡之一。絕圣:最佳。 [8]巧逾雕鏤:比精工雕刻還要巧妙。 [9]吳山:山名,在西湖東南側。南屏是其支脈。石骨土膚:僅表皮為土層,下面是中空的石頭。似太湖石,可以裝飾園林。 [10]愈搜愈出:中空的洞石越發掘就發現越多。 [11]孫內史:指明代司禮太監孫隆。 [12]五丁神將:即五丁大力神。錢塘江:經吳山南麓。
本篇選自《西湖記述》一書。 這是一則清新的寫景文字,筆調明快流暢,不露雕飾之痕。作者無論寫亭、寫湖、寫柳、寫石,都只稍稍只筆,就各顯特色。他寫景不作精細鏤刻,力求用寫意的筆法,并且把自己的感情融匯進去;不襲用前人舊句,處處著意創新,因而對自然美常有獨特的抒寫。“湖光獻碧,須眉形影如落鏡中”,一“獻”一“落”,將湖光和須眉都賦予人的動作,生動新穎,作者欣喜之情與景物相生而出;“六橋楊柳,一路牽風引浪”,賦予了柳條以活潑的動態和人化的情意,不落俗套,秀麗動人。文末的幾句議論富于感情,寄托著作者對美好事物著意追求的情思。
幫忙翻譯一下袁宏道寫的 游高梁橋記 古文
褒禪山也稱為華山。唐代和尚慧褒當初在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為這個緣故,后人就稱此山為褒禪山。現在人們所說的慧空禪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離那禪院東邊五里,是人們所說的華山洞,因為它在華山南面而這樣命名。距離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剝蝕、損壞近乎磨滅,只有從勉強能認得出的地方還可以辨識出“花山”的字樣。現在將“華”讀為“華實”的“華”,大概是(因字同而產生的)讀音上的錯誤。
由此向下的那個山洞平坦而空闊,有一股山泉從旁邊涌出,在這里游覽、題記的人很多,(這就)叫做“前洞”。經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個洞穴,一派幽深的樣子,進去便(感到)寒氣逼人,打問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歡游險的人也未能走到盡頭——這是人們所說的“后洞”。我與四個人打著火把走進去,進去越深,前進越困難,而所見到的景象越奇妙。有個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說:“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滅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來。我們走進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歡游險的人來,大概還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來此而題記的人已經很少了。洞內更深的地方,大概來到的游人就更少了。當(決定從洞內退出)時,我的體力還足夠前進,火把還能夠繼續照明。我們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張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來,而未能極盡游洞的樂趣。
于是我有所感慨。古人觀察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所得益,是因為他們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廣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來游覽的人便多;危險而又遠的地方,前來游覽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偉、珍異奇特、非同尋常的景觀,常常在那險阻、僻遠,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達的。(雖然)有了志氣,也不盲從別人而停止,但是體力不足的,也不能到達。有了志氣與體力,也不盲從別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亂的地方卻沒有必要的物件來支持,也不能到達。可是,力量足以達到目的(而未能達到),在別人(看來)是可以譏笑的,在自己來說也是有所悔恨的;盡了自己的主觀努力而未能達到,便可以無所悔恨,這難道誰還能譏笑嗎?這就是我這次游山的收獲。
我對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嘆古代刻寫的文獻未能存留,后世訛傳而無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說得完呢?這就是學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謹慎地援用資料的緣故。
同游的四個人是:廬陵人蕭君圭,字君玉;長樂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國,字平父;安上,字純父。至和元年七月,臨川人王安石記。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