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歷史 > 正文內容

黎州屬于哪里 黎是哪個省的簡稱

點燈人2023-04-01 22:30歷史250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黎州屬于哪里,以及黎是哪個省的簡稱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民國時期的黎州是現在的什么地方

今華寧縣,民國初年曾名黎縣,這應與原名黎州有關,后因同名重出,改華寧。今江川縣城大街鎮和附近的大莊、伏家營一帶,解放前隸華寧,一九五零年劃歸江川。這一帶地方,民國初中期,曾設寧海分縣,直到解放前,還名寧海鎮和維新鎮。寧海一名,應系由原設過寧海府而得名。在原寧海鎮內,有一村名舊州,地處浪廣壩西南部,背靠山,旁有大雄寺。在滇池南約六十多公里,可作“兩日程”。《寧州志》古跡載:“寧海府故城在城西五十里大雄寺旁,今名舊州”。今江川縣伏家營之舊州村,在今華寧西約五十里,解放前屬華寧之寧海鎮,村西北有大雄寺,今尚在,為伏家營中心學校校址。這些和《寧州志》所載相符。另外,我們在編修《江川縣志》收集資料采訪時,舊州村盛傳以前曾作過州治的說法。可以看出,江川縣伏家營舊州村曾作過州治,而且是黎州州治,黎州和梁水均設于此。

明朝時設立山東省,那在唐朝時,山東屬于哪里呢?唐朝各地區又是如何劃分的?

唐朝時山東大部分屬于當時的河南道,也有一小部分屬于河北道。

唐朝時具體行政區劃分如下:

貞觀元年(627年),太宗分天下為10道:關內道、河南道、河東道、河北道、山南道、隴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劍南道和嶺南道。

貞觀十四年(640年)全國共設360州(府),下轄1557縣。

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又分天下為15道,即將山南道、江南道各分為東、西道,又增設了京畿道、都畿道和黔中道。

道 名

治 所

所 轄 州 府

古 名

今 地

關內道

鳳翔府

陜西鳳翔

京師(長安)、京兆府、華州、同州、坊州、丹州、鳳翔府、邪州、涇州

隴州、寧州、慶州、娜州、定州、綏州、銀州、夏州、靈州、鹽州

豐州、會州、宥州、勝州、麟州、安北大都護府

河南道

洛 陽

汴 州

河南洛陽

河南開封

東都(洛陽)、河南府、孟州、陜州、虢州、汝州、許州、汴州、蔡州

陳州、亳州、宋州、濮州、鄆州、泗州、海州、兗州、徐州、宿州

沂州、密州、齊州、青州、棣州、萊州、登州

河東道

河中府

山西永濟西

河中府、絳州、晉州、隰州、汾州、慈州、潞州、澤州、沁州、遼州

太原府(北京)、蔚州、忻州、嵐州、石州、朔州、云州、單于都護府

河北道

魏 州

河北大名東南

懷州、衛州、相州、魏州、澶州、博州、貝州、洛州、磁州、邢州

趙州、冀州、深州、滄州、景州、德州、定州、祁州、易州、瀛州

莫州、幽州、涿州、檀州、媯州、平州、順州、歸順州、營州、燕州

威州、慎州、玄州、崇州、夷賓州、師州、鮮州、帶州、黎州、沃州

昌州、歸義州、瑞州、信州、青山州、凜州、安東都護府[1]

山南道

襄 州

湖北襄陽

興元府、興州、鳳州、利州、通州、洋州、澤州、合州、集州、巴州

蓬州、壁州、商州、金州、開州、渠州、渝州、鄧州、唐州、均州

房州、隋州、郢州、襄州、復州、江陵府、硤州、歸州、夔州、萬州

忠州

淮南道

揚 州

江蘇揚州市

揚州、楚州、和州、濠州、壽州、光州、蘄州、申州、黃州、安州、舒州

江南道

蘇 州

江蘇蘇州市

潤州、常州、蘇州、湖州、杭州、越州、明州、臺州、婺州、衢州

信州、睦州、歙州、處州、溫州、福州、泉州、建州、汀州、漳州

宣州、池州、洪州、虔州、撫州、吉州、江州、袁州、鄂州、岳州

潭州、衡州、澧州、朗州、永州、道州、郴州、邵州、連州、黔州

辰州、錦州、施州、巫州、夷州、播州、思州、費州、南州、溪州

溱州、珍州、珜州

隴右道

鄯 州

青海樂都

秦州、成州、渭州、蘭州、臨州、河州、武州、洮州、廓州、疊州

宕州、涼州、甘州、瓜州、伊州、沙州、西州、安西大都護府[2]

北庭都護府[3]

劍南道

成都府

四川成都

成都府、漢州、彭州、蜀州、眉州、錦州、劍州、梓州、閬州、果州

遂州、普州、陵州、資州、榮州、簡州、嘉州、邛州、雅州、黎州

瀘州、茂州、翼州、涂州、炎州、徹州、向州、冉州、穹州、笮州

戎州、嵩州、松州、文州、扶州、龍州、當州、悉州、恭州、保州

真州、霸州、柘州

嶺南道

廣 州

廣東廣州市

廣州、韶州、循州、賀州、端州、新州、康州、封州、瀧州、恩州

春州、高州、藤州、義州、竇州、勤州、桂州、昭州、富州、梧州

蒙州、龔州、潯州、郁林州、平琴州、賓州、澄州、繡州、象州

柳州、融州、邕州、貴州、黨州、橫卅、田州、嚴州、山州、巒州

羅州、潘州、容州、辯州、白州、牢州、欽州、禺州、滾州、湯州

巖州、古州、安南都督府、武峨州、粵州、芝州、愛州、福祿州、長州

罐州、林州、景州、峰州、陸州、廉州、雷州、籠州、環州、德化州

郎茫州、崖州、儋州、瓊州、振州、萬安州、赤土國、丹丹國

[1] 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室韋部(住在黑龍江上、中游和額爾古納河兩岸)遣使來唐。以后,唐朝政府就在這個地區設置行政機構,任命室韋部首領為都督等官。

唐玄宗開元元年(713年),唐朝政府在粟末靺鞨地區(松花江上游)設置忽汗州(治所在今黑龍江省寧安縣南的東京城),任命粟末靺鞨首領大祚榮為州都督,并封他為左驍衛大將軍、渤海郡王。此后,粟末靺鞨即專稱渤海。轄地包括松花江、烏蘇里江、綏芬河等流域,東邊直至大海。

開元十年(722年),唐朝政府封黑水靺鞨(住在黑江龍中下游地區)首領倪屬利稽為勃利州刺史。勃利州治所在烏蘇里江口東岸的伯力(今蘇聯境內哈巴羅夫斯克)。

開元十三年(725年),唐朝政府在黑水靺鞨地區設置黑水軍。次年,又以其最大部落為黑水都督府,其余各部為隸屬于都督府的州。都督府轄地包括黑龍江中下游兩岸,北抵小海(今鄂霍次克海),東臨大海。

[2] 唐武后長安二年(702年),唐朝政府設置安西部護府,轄地包括天山南路和帕米爾以西地區。

[3] 唐太宗貞觀十四年(640年),唐朝政府設置北庭都護府,轄地包括天山北路和巴爾喀什湖以西至雷翥海(今中亞咸海)的廣大地區。

唐玄宗天寶年間,在邊境設十節度使

節度使

駐 地

古 名

今 地

浙江寧波黎州派出所在哪里

這是寧波所有派出所,沒有你要找的,連普通話、寧波話的諧音都沒有

唐朝的上中下州分別指的是哪里?

唐代上、中、下州的劃分主要依據人口多少而定,武德年間3萬戶者為上州;開元十八年規定4萬戶以上為上州,2.5萬戶為中州,不滿2萬戶為下州。人口的多少,成為當時衡量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一個極重要指標。

唐朝前期,州有輔、雄、望、緊、上、中、下七等。當時全國共有327州,其中有上州(包括輔、雄、望、緊州)109個;中州有29個;下州有189個。

量戶口定州縣等第例

武德令。三萬戶已上為上州。永徽令。二萬戶已上為上州。至顯慶元年九月十二日敕。戶滿三萬已上為上州。二萬已上為中州。先已定為上州中州者。仍舊。至開元十八年三月十七日敕。太平時久。戶口日殷。宜以四萬戶已上為上州。二萬五千戶為中州。不滿二萬戶為下州。其六雄十望州三輔等。及別敕同上州都督。及畿內州并同上州。緣邊州三萬戶已上為上州。二萬戶已上為中州。其親王任中州下州刺史者。亦為上州。王去任后。仍舊。武德令。戶五千已上為上縣。二千戶已上為中縣。一千戶已上為中下縣。至開元十八年三月七日。以六千戶已上為上縣。三千戶已上為中縣。不滿三千戶為中下縣。其赤畿望緊等縣。不限戶數。并為上縣。去京五百里內。并緣邊州縣。戶五千已上亦為上縣。二千已上為中縣。一千已上為中下縣。

州縣分望道

貞觀元年三月十日。并省州縣。始因關河近便。分為十道。

一曰關內道。古雍州之地。

二曰河南道。古兗豫青徐四州之地。

三曰河東道。古冀州之地。

四曰河北道。古幽冀二州之地。

五曰山南道。古荊梁二州之地。

六曰隴右道。古雍梁二州之地。

七曰淮南道。古揚州之地。

八曰江南道。古揚州之地。

九曰劍南道。古梁州之地。

十曰嶺南道。古荊州之地。

凡天下三百六十州。自后并省。迄于天寶。凡三百三十一州存焉。而羈縻之州八百。京兆府尹有三。京兆。河南。太原。大都督有五。潞。揚。益。荊。幽。都護府有六。單于。安西。安北。安南。安東。北庭。為大都護。又有上中下都督府。凡天下軍有四十。府有六百三十四。鎮有四百五十。戍五百九十。守捉有三十五。

景云二年五月。出使者以山南控帶江山。疆界闊遠。于是分為山南東西兩道。又自黃河已西。分為河西道。

關內道

新升都督府。鹽州。永泰元年十一月升。

新升雄州。寧州。至德元年十月二十九日升。原州。干元三年正月十一日升。

新升望州。寧州。元州。并會昌四年四月升。

新升上州。會州。永泰元年十一月升。丹州。大歷六年五月升。宥州。元和九年五月復置。隸夏州。

新升赤縣。京兆府云陽縣。元和二年十月升。以崇陵故也。奉先縣。開元十七年十一月十日升。以奉陵寢。以張愿為縣令。醴泉縣。廣德元年五月一日升。以崔演為縣令。富平縣。貞元四年正月十六日升。以薛詵為縣令。三原縣。同上年月升。以王鄫為縣令。咸陽縣。天授二年四月二十一日。以管武氏陵升。以宇文意為縣令。神龍元年十月二十九日。復為畿。奉天縣。興元元年正月一日升。以杜元為縣令。

新升次赤縣。華州鄭縣。光化元年六月升。至天佑四年閏十一月。復為鄭縣。華州鄭縣。華陰。下邽三縣。

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定。同州馮翊。朝邑。蒲城。澄城。白水等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歧州雍縣。扶風。陳倉三縣。同上年月日升。靈州回樂縣。至德元年七月十二日升。寧州安定縣。至德元年十二月九日升。邠州新平縣。貞元十年十二月升。

新升緊縣。靈州懷遠縣。至德元年十月三日升。寧州彭原縣。至德元年二月九日升。鄜州洛交縣。貞元六年三月三日升。

新升上縣。靈州靈武。保靜。溫池。鳴沙等縣。至德元年七月十三日升。原州平高縣。干元三年正月十一日升。夏州朔方縣。貞元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升。鹽州五原。白池縣。永泰二年十月升。丹州汾川縣。大歷六年五月升。延州膚施。門山縣。同上年月日升。

河南道

新升都督府。登州。大歷九年五月升。

新升雄州。汝州。會昌四年四月升。虢州。同上年月日升。

新升望州。青州。大歷九年五月升。

新升緊州。鄆州。徐州。并會昌四年五月升。蔡州。元和十四年四月。復位淮西州縣及官吏祿俸。以蔡州為緊。其刺史俸錢一百八十千。長史以下有差。

新升上州縣。海州密州。貞元五年八月六日升。泗州。貞元廿年正月內升。宿州。元和四年正月。以徐泗。符離。蘄虹三縣置亳州。元和三年九月升。潁州。會昌二年十一月升。唐州。貞元十五年四月升。

新升赤縣。河南府緱氏縣。天佑二年四月四日升。以奉昭宗和陵故也。

新升望縣。虢州閿鄉。汴州浚儀。尉氏。開封等縣。并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雍邱縣。開元十二年九月八日升。滑州酸棗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五日定。白馬縣。大歷五年三月升。許州扶溝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定。鄭州管城。陽武。新鄭。滎澤等縣。并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宋州宋城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襄邑縣。會昌四年十一月升。陜州陜縣。桃林。河北。芮城等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袞州金鄉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汝州梁縣。開元十二年七月八日升。仙州襄城縣。同上年月日升。蔡州汝陽縣。貞元七年正月二十二日升。徐州彭城縣。貞元六年十月升。鄆州須昌。巨野等縣。貞元二年二月一日升。青州益都縣。大歷五年正月升。

新升緊縣。虢州宏農縣。干元三年二月一日升。鄆州鄆城。東阿。壽張。盧縣。貞元二年二月一日升。袞州曲阜縣。會昌二年二月升。宿州符離縣。會昌四年十二月升。宋州柘城縣。同上年月日升。隸州汝陰縣。同上年月日升。青州臨淄。壽光縣。大歷五年正月升。

新升上縣。虢州盧氏。朱陽。玉城縣。干元三年四月十四日升。汝州臨汝縣。貞元八年二月二十六日升。蔡州遂平縣。元和十二年四月內置。潁州潁上縣。元和六年九月升。唐州方城縣。貞元十五年四月升。陜州垣縣。貞元三年十一月升。

河東道

新升次赤縣。河中府河東。河西縣。干元三年三月改。

新升望縣。蒲州河東。安邑。桑泉。汾陰。虞鄉等縣。并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猗氏。解縣。開元十二年二月二十六日升。絳州正平。翼城。龍門。聞喜縣。開元同上年月日升。汾水。孝義。隰城。介休。平遙等縣。同上年月日升。洪洞縣等。同上年月日升。并州太原。晉陽。祁縣等縣。同上年月日升。潞州上黨縣。同上年月日升。

河北道

新升望州。貝州。大歷七年正月升。

新升上州。媯州。貞元七年五月七日升。定州。元和四年六月改。涿州。大歷五年十一月升。

新升望縣。瀛州河間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博野縣。大歷七年正月升。冀州南宮縣。信都縣。深州饒陽縣。貝州宗城縣。俱同上年月日升。臨清縣。大歷七年正月升。相州滏陽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魏州貴鄉。昌樂縣。魏縣。頓邱縣等。同上年月日升。館陶。冠氏縣。大歷七年正月升。洺州永年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懷州河內。武德。武陟。獲嘉縣。同上年月日升。德州安陵縣。天寶八載五月一日升。恒州真定縣。興元元年十一月十九日升。幽州昌平縣。貞元十九年九月升。薊縣。開元三十三年十二月一日升。

新升緊縣。魏州臨黃縣。大歷七年正月升。貝州清陽縣。同上年月日升。恒州石邑。城縣。興元元年十一月十九日升。滄州清池縣。大歷七年正月升。莫州鄚縣。貞元十九年八月升。

新升上縣。媯州懷戎縣。貞元十七年六月七日升。幽州潞縣。貞元十五年九月升。

山南道

新升都督府。利州。大歷十四年十一月七日升。龍州。長慶四年十月升。

新升雄州。洋州。興元元年十一月七日升。

新升望州。襄州。商州。會昌四年五月升。梁州。永泰元年二月升。

新升上州。隨州。貞元十五年四月升。復州。郢州。并元和六年九月升。金州。會昌四年五月升。洋州。永泰元年二月升。

新升中州。硤州。建中二年四月三十日升。

新升次赤縣。江陵府江陵縣。貞元元年九月升為畿縣。興元府南鄭縣。興元元年六月升。

新升望縣。荊州江陵縣。襄州襄陽縣。并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商州上洛縣。梁州南鄭縣。并永泰元年二月升置。鄧州穰縣。大歷四年十一月升。

新升緊縣。商州上洛縣。干元三年四月十四日升。梁州城固縣。洋州興道縣。閬中縣。并永泰元年二月升。

新升上縣。硤州夷陵縣。上元二年六月十五日升。復州竟陵縣。沔陽縣。元和六年九月升。隨州光化縣。同上年月日升。商州雒南縣。貞元四年三月二十日升。郢州富水縣。京山縣。元和六年九月升。

隴右道

新升都督府。沙州。永徽二年五月升。

新升中州。威州。大中三年七月收復安樂州。改為威州。

淮南道

新升緊州。壽州。會昌四年五月升。

新升上州。滁州。和州。舒州。濠州。蘄州。并元和六年九月升。光州。大中四年六月升。

新升中州。申州。元和十四年四月升。

新升望縣。揚州江都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海陵天長縣。會昌四年十一月升。揚子縣。大歷八年五月升。

新升緊縣。揚州六合縣。會昌四年十二月升。楚州盱眙縣。廬州合肥。廬江。慎縣。壽州安豐。盛唐。霍邱等縣。舒州桐城縣。濠州定遠。鍾離縣。滁州全椒縣。已上并會昌四年十二月升。

新升上縣。楚州山陽。盱眙縣。貞元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升。鹽城縣。元和六年九月升。壽州霍邱縣。蘄州蘄水縣。舒州太湖。宿松縣。同上年月日升。

江南道

新升都督府。辰州。大歷四年六月升為中都督。

新升雄州。蘇州。大歷十三年二月十一日升。

新升望州。潤州。宣州。越州。常州。并會昌五年四月升。

新升緊州。鄂州。會昌四年五月升。

新升上州。虔州。袁州。撫州。饒州。并元和六年九月升。池州。會昌四年五月升。信州。同上年月升。

新升中州。岳州。大歷五年六月升。

新升望縣。潤州曲阿。江寧等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丹徒縣。大歷十二年二月二十六日升。句容縣。會昌四年十一月升。常州晉陵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武進。無錫縣。大歷十二年二月二日升。江陰縣。會昌四年十一月升。蘇州吳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長洲縣。大歷十二年二月二十六日升。嘉興縣。大歷六年二月升。昆山縣。會昌四年十一月升。宣州宣城縣。天寶十載二月二十五日升。南陵縣。大歷五年三月升。杭州余杭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錢塘縣。會昌四年十一月升。越州會稽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諸暨。剡縣。并大歷十二年二月九日升。婺州金華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東陽縣。永康縣。大歷十二年正月一日升。湖州烏程縣。大歷十二年二月二十一日升。長城縣。會昌四年十一月升。衢州信安縣。大歷十二年正月七日升。臺州臨海縣。會昌四年十一月升。鄂州江夏縣。貞元十一年九月升。洪州高安縣。會昌四年十一月升。潭州長沙縣。同上年月升。

新升緊縣。越州蕭山縣。大歷十二年正月升。湖州安吉縣。會昌四年十二月升。信州上饒縣。杭州鹽官縣。并同上年月升。衢州龍邱縣。大歷十二年正月十九日升。婺州蘭溪縣。同上年月升。海鹽縣。會昌四年十二月升。宣州南陵。溧陽。當涂縣。天寶十載二月二十五日升。寧國縣。會昌四年十二月升。歙州歙縣。池州秋浦縣。俱同上年月升。鄂州武昌。永興等縣。貞元二年九月升。洪州建昌。大歷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升。潭州長沙縣。湘鄉。湘潭。衡陽等縣。大歷四年二月二十四日升。吉州廬陵縣。會昌四年十二月升。

新升上縣。鄂州唐年。蒲圻等縣。并元和六年九月升。岳州巴陵縣。同上年月升。華容縣。大歷六年九月升。澧州石門縣。元和六年九月升。潭州益陽縣。貞元十二年二月升。衡州衡山。耒陽縣。大歷四年二月二十四日升。洪州武寧。新吳縣。元和六年九月升。辰州沅陵。溆浦。大鄉等縣。大歷四年六月升。江州彭澤縣。元和六年九月升。郴州平陽縣。虔州信豐。南康縣。袁州萍鄉縣。杭州新城縣。撫州南豐縣。已上俱同年月升。睦州分水縣。大歷六年六月升。歙州婺源縣。黟縣。并元和六年九月升。

新升中縣。洪州分寧縣。貞元十五年二月。改分寧為武寧縣。

劍南道

新升都督府。遂州。大歷二年二月升為中都督。昌州。大歷十三年六月升。

新升緊州。梓州。會昌四年五月升。

新升望縣。益州成都。蜀縣。郫縣。新繁等縣。并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蜀州晉原。青城縣。同上年月日升。唐興。新津縣。貞元十年十一月升。彭州九龍。道江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四日升。唐昌縣貞元十年十二月升。漢州雒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什邡縣。貞元二年十二月升。

新升緊縣。彭州蒙陽縣。漢州德陽。綿竹縣。眉州通義。彭山縣。嘉州龍游縣。邛州臨邛縣。已上并貞元五年十二月升。

新升上縣。嘉州夾江。峨嵋縣。邛州依政縣。陵州籍縣。并貞元十年十二月升。閬州南部縣。奉國縣。永泰元年十月升。綿州羅江縣。元和六年九月升。

嶺南道

新升都督府。峰州。驩州。并貞元七年四月二十日升。

新升上州。建州。泉州。元和六年五月升。

新升望縣。福州閩縣。貞元元年四月升。廣州南海縣。會昌四年十月升。

新升緊縣。泉州南安縣。貞元七年四月升。黔州彭水縣。貞元二年四月二十三日升。容州晉寧縣。同上年月日升。福州福唐。長樂縣。連江。侯官縣。貞元二年四月升。泉州晉江。莆田縣。建州建陽縣。并元和六年六月升。巫州龍標縣。大歷六年五月升。

新升中縣。容州北流縣。貞元七年四月升。梧州蒼梧縣。大歷九年七月升。

重名的地名

(江南道) 湖州:武德四年,平李子通,置湖州。領烏程一縣。

(山南道) 湖州:武德四年,于湖陽縣置湖州,領湖陽、上馬二縣。貞觀元年,廢湖州,省上馬,以湖陽屬唐州。

(江南道) 嚴州:桐廬 武德四年,于縣置嚴州,領桐廬、分水、建德三縣。七年,廢州及分水、建德二縣。以桐廬屬睦州。

(淮南道) 嚴州:宿松 武德四年,置嚴州,領宿松一縣。七年,廢智州,以望江來屬。八年,廢嚴州,二縣來屬舒州。

(江南道) 姚州:余姚,隋廢。武德四年,復置,仍置姚州。七年,州廢,縣屬越州。

(劍南道) 姚州:武德四年置,在姚府舊城北百余步。安撫大使李英以此州內人多姓姚,故置姚州。

(江南道) 臺州:武德四年,平李子通,置海州,五年,改為臺州。

(劍南道) 臺州:貞觀六年,處黨項置西滄州。八年,改為臺州,后復故名。

貞觀元年(627年),太宗分天下為10道:關內道、河南道、河東道、河北道、山南道、隴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劍南道和嶺南道。

貞觀十四年(640年)全國共設360州(府),下轄1557縣。

1.關內道(鳳翔府,今 陜西鳳翔)

京師(長安)、京兆府、華州、同州、坊州、丹州、鳳翔府、邪州、涇州

隴州、寧州、慶州、娜州、定州、綏州、銀州、夏州、靈州、鹽州

豐州、會州、宥州、勝州、麟州、安北大都護府

2.河南道(洛陽,汴州、今河南洛陽, 河南開封)

東都(洛陽)、河南府、孟州、陜州、虢州、汝州、許州、汴州、蔡州

陳州、亳州、宋州、濮州、鄆州、泗州、海州、兗州、徐州、宿州

沂州、密州、齊州、青州、棣州、萊州、登州

3.河東道(河中府 ,今山西永濟西)

河中府、絳州、晉州、隰州、汾州、慈州、潞州、澤州、沁州、遼州

太原府(北京)、蔚州、忻州、嵐州、石州、朔州、云州、單于都護府

4。河北道(魏 州 ,今河北大名東南)

懷州、衛州、相州、魏州、澶州、博州、貝州、洛州、磁州、邢州

趙州、冀州、深州、滄州、景州、德州、定州、祁州、易州、瀛州

莫州、幽州、涿州、檀州、媯州、平州、順州、歸順州、營州、燕州

威州、慎州、玄州、崇州、夷賓州、師州、鮮州、帶州、黎州、沃州

昌州、歸義州、瑞州、信州、青山州、凜州、安東都護府

5。山南道( 襄 州 ,湖北襄陽)

興元府、興州、鳳州、利州、通州、洋州、澤州、合州、集州、巴州

蓬州、壁州、商州、金州、開州、渠州、渝州、鄧州、唐州、均州

房州、隋州、郢州、襄州、復州、江陵府、硤州、歸州、夔州、萬州、忠州

6。淮南道( 揚 州 ,江蘇揚州市)

揚州、楚州、和州、濠州、壽州、光州、蘄州、申州、黃州、安州、舒州

7。江南道 (蘇 州, 江蘇蘇州市 )

潤州、常州、蘇州、湖州、杭州、越州、明州、臺州、婺州、衢州

信州、睦州、歙州、處州、溫州、福州、泉州、建州、汀州、漳州

宣州、池州、洪州、虔州、撫州、吉州、江州、袁州、鄂州、岳州

潭州、衡州、澧州、朗州、永州、道州、郴州、邵州、連州、黔州

辰州、錦州、施州、巫州、夷州、播州、思州、費州、南州、溪州

溱州、珍州、珜州

8。隴右道 (鄯 州, 青海樂都 )

秦州、成州、渭州、蘭州、臨州、河州、武州、洮州、廓州、疊州

宕州、涼州、甘州、瓜州、伊州、沙州、西州、安西大都護府[2]

北庭都護府

9。劍南道(成都府, 四川成都)

成都府、漢州、彭州、蜀州、眉州、錦州、劍州、梓州、閬州、果州

遂州、普州、陵州、資州、榮州、簡州、嘉州、邛州、雅州、黎州

瀘州、茂州、翼州、涂州、炎州、徹州、向州、冉州、穹州、笮州

戎州、嵩州、松州、文州、扶州、龍州、當州、悉州、恭州、保州

真州、霸州、柘州

河南省浚縣古代曾經是那些國家領土

浚縣歷史沿革:

母系氏族晚期(約前6000年)先民在淇河下游以東地帶定居,繁衍生息。在今大賚店、劉寨、前公堂、北紙坊、衛李莊、前草店等地發現仰韶文化遺存。

父系氏族時期(約前4000年)先民開發火龍崗東、西兩側沃土,從事原始農牧業。在今姬屯、大八角、小艾莊、冢兒章、大碾、亮馬臺等地發現龍山文化遺存。 五帝末期(約前二十二世紀末)部落間商品交換活動具一定規模。《尸子》載:舜"頓丘(今屯子鎮蔣村附近)買貴,于是販于頓丘;傳虛賣賤,于是債于傳虛。"

夏代,浚地處冀、兗、豫三州之交。

商代稱黎,遷都殷后為畿內地。周武王克殷,分其畿內為邶、鄘、衛,浚地屬邶、衛,后康叔封衛,領浚地。

春秋時,浚地有牽城、雍榆、頓丘,分屬晉、衛。戰國時,屬魏國。秦置郡縣,分屬東郡、河內郡和邯鄲郡。

西漢高祖年間(前206——前195年),始置黎陽縣、頓丘縣。黎陽縣治在今大伾山東北,屬冀州魏郡;頓丘縣治在今屯子鄉蔣村附近,屬兗州東郡。王莽時(9——20年),改黎陽曰黎蒸,改頓丘曰順丘。東漢復原,隸屬依舊。

三國時,浚地屬魏國,黎陽縣屬冀州魏郡,頓丘縣屬兗州東郡。

西晉泰始二年(266年),黎陽縣改屬司州魏郡。置頓丘郡,轄頓丘、衛國、臨黃、陰安四縣。東晉時,浚地先后屬晉、后趙、冉魏、前燕、前秦、翟魏、后燕。永和七年(351年),置黎陽郡,轄黎陽縣,屬司州。太元十一年(386年),丁零族翟遼襲據黎陽,太元十三年(388年)在此稱王,號大魏天王,轄七郡。后遷滑臺。太元十四年至二十一年(389——396年)間,廢黎陽郡,黎陽縣屬汲郡。

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廢頓丘郡,頓丘縣屬汲郡(郡治在朝歌城)。孝昌年間(525——528年),分汲郡置黎陽郡,轄黎陽、頓丘二縣,屬司州。永安元年(528年),分黎陽縣置東黎縣,縣治在今善堂鄉臨河村南,屬黎陽郡。

東魏天平元年至武定八年(534——550年)間,置黎州,轄黎陽郡。移朝歌縣治于今衛賢集,置汲郡,轄朝歌、獲嘉、汲縣、北修武、南修武、山陰六縣。后郡治移至枋頭城(今新鎮鄉前枋城)。天平(534——537年)年間罷頓丘縣。

 北齊天保元年至承光元年(550——577年)間,廢黎州,黎陽郡屬司州,廢東黎縣。

北周宣政元年(578年),復置黎州,轄黎陽郡。改汲郡為衛州,仍治枋頭城。

隋開皇三年(583年),黎州、黎陽郡俱罷,黎陽縣屬衛州。開皇六年(586年),于原東黎縣置臨河縣。十六年(596年),置黎州,轄黎陽縣、臨河縣。于枋頭城置清淇縣,屬衛州。大業二年(606年),廢清淇縣。改朝歌縣為衛縣。改衛州為汲郡,移治衛縣。廢黎州,黎陽縣、臨河縣屬汲郡。

唐武德二年(619年),置黎州總管府,治所在今大伾山北麓,轄殷、衛、澶、洹四州,領黎陽、臨河、內黃、湯陰、頓丘、觀城、繁陽、澶水八縣。武德四年,又置清淇縣,屬衛州。六年,罷黎州總管府,黎州屬相州都督府。貞觀元年(627年),設道,黎州屬河北道,轄黎陽、臨河、澶水、內黃四縣。衛州治由衛縣遷至汲縣,衛縣仍屬衛州。十七年(643年)廢黎州,黎陽縣屬衛州,澶水縣并入臨河縣,臨河、內黃二縣屬相州。清淇縣并入衛縣,屬衛州。長安三年(703年)復置清淇縣,縣治在枋頭城,神龍元年(705年)廢,入衛縣。

五代后晉天福元年(937年),黎陽縣改屬滑州。九年(944年),臨河縣改屬澶州。

北宋雍熙四年(987年),黎陽縣改屬河北道澶州。端拱元年(988年),于黎陽置通利軍,治所在今縣城東大伾與居山之間,轄黎陽縣,縣治仍舊。至道三年(997年),改道為路,通利軍屬河北路。天圣元年(1023

年),改通利軍為安利軍,軍治遷至浮丘山西。四年,衛縣屬安利軍。天圣七年(1029年),地震,軍城陷為湖,移治浮丘山顛。熙寧三年(1070年),廢軍,黎陽、衛縣屬河北路衛州。熙寧六年,廢衛縣為鎮,入黎陽縣,改屬河北西路衛州。元年(1086年),復置通利軍,分黎陽縣復置衛縣,屬衛州。政和五年(1115年),軍升為浚州,號浚川軍節度,旋又改平川軍節度,州治在浮丘山顛,轄黎陽縣、衛縣。崇寧四年(1105年),臨河縣鎮寧軍,隸河北東路。宣和二年(1120年),湯陰縣屬浚州,旋復屬相州。

金天會七年(1129年),河北路分為東西兩路,浚州屬河北西路。皇統八年(1148年),嫌與宗峻音同,改浚州為通州。天德三年(1151年)復名浚州。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臨河縣治沒于黃河水患,縣廢。

元初,設省轄路,浚州屬中書省(腹里)真定路,省黎陽縣、衛縣入州。至元二年(1265年),改屬中書省大名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路為府,浚州屬中書省大名府。是年十月,改屬河南行中書省(簡稱河南行省)大名府。二年三月,改屬直隸(京師)大名府。四月,州降為縣,始稱浚縣,縣治徙浮丘山東北平坡。永樂元年(1403年),改屬北直隸(簡稱北直)大名府。

清順治元年(1644年),浚縣屬直隸省大名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屬河南省衛輝府。

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三月,廢府設道,浚縣屬河南省河北道。十六年(1927年)廢道設行署(行政公署),浚縣屬河南省第三行署(駐安陽)。

1949年10月中旬,浚縣民主政府改為人民政府,隸屬平原省安陽行署。1952年10月撤銷平原省,浚縣改屬河南省安陽行署。1957年11月,安陽行署并入新鄉行署,浚縣隨之改屬。1962年12月,復置安陽行署,浚縣復屬安陽行署。1983年10月,撤銷安陽行署,浚縣改屬安陽市至1986年1月8日,后劃歸鶴壁至今。

關于黎州屬于哪里和黎是哪個省的簡稱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m.pinswag.com/ask/30382.html

分享給朋友:

“黎州屬于哪里 黎是哪個省的簡稱” 的相關文章

描寫二月的詩句有哪些(描寫二月份的詩)

描寫二月的詩句有哪些(描寫二月份的詩)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描寫二月的詩句有哪些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描寫二月份的詩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描寫二月的詩句有哪些? 1、《二月二日》唐代:白居易原文: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輕衫細馬春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

含多少的詩句古詩(含有幾的古詩)

含多少的詩句古詩(含有幾的古詩)

今天給各位分享含多少的詩句古詩的知識,其中也會對含有幾的古詩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古詩中含有“多少”的詩句 《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明??楊慎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

李嶠寫的風如何解釋(李嶠寫的風)

李嶠寫的風如何解釋(李嶠寫的風)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李嶠寫的風如何解釋,以及李嶠寫的風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李嶠的詩《風》的詩意 李嶠的《風》的詩意:風能夠吹落秋季的樹葉,能夠吹開春天的花朵。風刮過江面,能夠掀起千尺的巨浪,吹進竹林能使萬竿傾斜。這首詩...

昭明太子到現在多少年了(昭明太子為何被稱為昭明太子)

昭明太子到現在多少年了(昭明太子為何被稱為昭明太子)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昭明太子到現在多少年了,以及昭明太子為何被稱為昭明太子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昭明太子是怎樣一個人? 人物評價 總評《南史》本傳稱“當時東宮有書籍三萬卷,著名的才子都云集在這里,文學風氣之鼎盛,晉朝、宋...

村居的詩詞有哪些(村居的詩詞有哪些名句)

村居的詩詞有哪些(村居的詩詞有哪些名句)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村居的詩詞有哪些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村居的詩詞有哪些名句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關于村居的古詩 村居⑴【清】高鼎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⑵醉⑶春煙。兒童散學⑷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⑸。【注釋】⑴村居:...

含多少的詩句古詩(含有多少的古詩)

含多少的詩句古詩(含有多少的古詩)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含多少的詩句古詩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含有多少的古詩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含有數量的古詩 1. 關于數量的古詩句 關于數量的古詩句 1. 關于數學的詩句 1. 身無彩鳳雙...

令月吉日是多少號(今天是陰歷幾月幾日)

令月吉日是多少號(今天是陰歷幾月幾日)

很多朋友對于令月吉日是多少號和今天是陰歷幾月幾日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2018年3月生子吉日一覽表 導語:根據2018年3月生子吉日一覽表的現實,2018年生子的好日子一共有6天,這7天分別是3月1號、3月5號、3月8號、3月20號、3月22號和...

令月吉日是多少號 令月吉日簽意

令月吉日是多少號 令月吉日簽意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令月吉日是多少號,以及令月吉日簽意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2021年農歷二月二十九日是黃道吉日嗎,可以裝修動土嗎? 農歷二月 農歷二月是農歷年份的第二個月,處于春季中期,別名如月,又稱花朝。...

令月吉日是多少號 令月吉日是什么意思

令月吉日是多少號 令月吉日是什么意思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令月吉日是多少號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令月吉日是什么意思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令月吉日,始加元服。棄爾幼志,順爾成德。” 《儀禮·士冠禮》:“令月吉日,始加元服,棄爾幼志,順爾成德,壽考惟祺,介爾景...

二月開哪些花 二月開的有什么花?

二月開哪些花 二月開的有什么花?

今天給各位分享二月開哪些花的知識,其中也會對二月開的有什么花?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二月有什么花 二月開茶花、梅花、桃花、水仙、杏花等等。1、茶花。茶花又名山茶花,是山茶科、山茶屬多種植物和園藝品種的統稱。花瓣為碗形,分單瓣或重瓣,單瓣茶花多為原始花...

發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