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見長江天際流在哪里 唯見長江天際流是哪個
很多朋友對于唯見長江天際流在哪里和唯見長江天際流是哪個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寫的是什么地方
這首詩詩名是《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黃鶴樓在湖北武昌,臨近長江.所以,詩人所說的場景,就是朋友從江上離開黃鶴樓時的長江遠景.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描寫的是什么地方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描寫的是黃鶴樓,湖北武昌蛇山。
出處: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表面看來這兩句詩全是寫景,其實卻有著詩人鮮明的形象.“孤帆”絕不是說浩瀚的長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寫詩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詩人在黃鶴樓邊送行,看著友人乘坐的船掛起風帆,漸去漸遠,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點影子了,最后終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處,而詩人仍然久久佇立,目送流向天際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隨行舟,將友人送到目的地.這兩句詩表達了多么深摯的友情,然而在詩句中卻找不到“友情”這個字眼.詩人巧妙地將依依惜別的深情寄托在對自然景物的動態描寫之中,將情與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無窮.
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出自何處
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與唐代詩人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詩句“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1、唐代詩人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意為:孤帆的影子遠去,在碧空中消逝,只看見浩浩蕩蕩的長江向天邊流去。詩中描寫了放舟長江的寬闊畫面,目送孤帆遠影的細節。
2、唐代詩人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詩句“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意為:山路曲折已不見你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行馬蹄印跡。詩中同樣描寫了目送的細節。
原詩: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唐代: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釋義:
老朋友在黃鶴樓與我辭別,在鮮花爛漫的三月去往揚州。孤帆的影子遠去,在碧空中消逝,只看見浩浩蕩蕩的長江向天邊流去。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唐代:岑參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難著 一作:猶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釋義:
北風席卷大地吹折了白草,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飄降大雪。仿佛一夜之間春風吹來,樹上有如梨花爭相開放。雪花飛進珠簾沾濕了羅幕,狐裘不保暖蓋上錦被也嫌單薄。將軍的手凍得拉不開弓,鐵甲冰冷得讓人難以穿上。
無邊沙漠結著厚厚的冰,萬里長空凝聚著慘淡愁云。主帥帳中擺酒為歸客餞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來助興。傍晚轅門前大雪落個不停,紅旗凍僵了風也無法牽引。輪臺東門外歡送你回京去,你去時大雪蓋滿了天山路。山路曲折已不見你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行馬蹄印跡。
擴展資料:
作者簡介:
1、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
2、岑參(約715-770年),唐代邊塞詩人,南陽人,太宗時功臣岑文本重孫,后徙居江陵。
賞析:
1、《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詩的后兩句看起來似乎是寫景,但在寫景中包含著一個充滿詩意的細節。“孤帆遠影碧空盡”(釋義:孤帆的影子遠去,在碧空中消逝)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經揚帆而去,而他還在江邊目送遠去的風帆。
李白的目光望著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漸模糊,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可見目送時間之長。帆影已經消逝了,然而李白還在翹首凝望,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蕩蕩地流向遠遠的水天交接之處。
“惟見長江天際流”(釋義:只看見浩浩蕩蕩的長江向天邊流去。),是眼前景象,又不單純是寫景。李白對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體現在這富有詩意的神馳目注之中。
詩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滾滾東去的一江春水。總之,這一場極富詩意的、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的離別,對李白來說,又是帶著一片向往之情的離別,被詩人用絢爛的陽春三月的景色,將放舟長江的寬闊畫面,將目送孤帆遠影的細節,極為傳神地表現出來。
2、《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最后三句為第三部分,寫傍晚送別友人踏上歸途。“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釋義:傍晚轅門前大雪落個不停,紅旗凍僵了風也無法牽引),歸客在暮色中迎著紛飛的大雪步出帳幕,凍結在空中的鮮艷旗幟,在白雪中顯得絢麗。旗幟在寒風中毫不動搖、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將士的象征。
這兩句一動一靜,相互映襯,畫面生動,色彩鮮明。“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釋義:輪臺東門外歡送你回京去,你去時大雪蓋滿了天山路),盡管依依不舍,畢竟是分手的時候了。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釋義:山路曲折已不見你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行馬蹄印跡。),用平淡質樸的語言表現了將士們對戰友的真摯感情,字字傳神,含蓄雋永。這一部分描寫了對友人惜別之情。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古詩)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指哪里?
武漢,黃鶴樓
送孟浩然之廣陵》
作者: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注解】:
1、黃鶴樓:建在湖北武昌西邊的黃鶴磯上,下面就是長江。
2、煙花:指暮春濃艷的景色。
3、碧空盡:指船消失在水與藍天相接的地方。
【韻譯】:
老朋友孟浩然,辭別西楚的黃鶴樓;
陽春三月煙花如海,他去游歷揚州。
一葉孤舟,遠遠地消失在碧空盡頭;
只見浩浩蕩蕩的長江,向天際奔流!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是什么地方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一、譯文
老朋友向我頻頻揮手,告別了黃鶴樓,在這柳絮如煙、繁花似錦的陽春三月去揚州遠游。友人的孤船帆影漸漸地遠去,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只看見一線長江,向邈遠的天際奔流。
二、出處
唐·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擴展資料:
這是一首送別詩。孟浩然從湖北到廣陵去,李白在黃鶴樓給他送行,作了這首詩時間應當在李白出蜀漫游以后。
李白從27歲到35歲的將近十年之間,雖然也到處漫游,但卻比較固定的居住在今湖北安陸境外,這時,他認識了當時著名的詩人孟浩然,孟浩然比他大11歲,本是襄陽(今屬湖北省)人,隱居鹿山門,常在吳、越、湘、閩等地漫游。這時他正想出游吳、越一帶,兩位大詩人在黃鶴樓分別,留下著名詩篇。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寫的是哪里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所以應該是在黃鶴樓,湖北武昌蛇山。
巍峨聳立于武昌蛇山的黃鶴樓,享有“天下絕景”的之稱,與湖南岳陽樓,江西滕王閣并稱為“江南三大名樓”。黃鶴樓始建于三國時期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傳說是為了軍事目的而建,孫權為實現“以武治國而昌”(“武昌”的名稱由來于此),筑城為守,建樓以了望。至唐朝,其軍事性質逐漸演變為著名的名勝景點,歷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覽,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詩篇。唐代詩人崔顥一首“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已成為千古絕唱,更使黃鶴樓名聲大噪。
黃鶴樓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黃鶴礬頭,1700多年來屢建屢毀,最后一次毀于清光緒十年(1884年)大火。名樓多傳說,因此使它更有神奇色彩。
唯見長江天際流在哪里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唯見長江天際流是哪個、唯見長江天際流在哪里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