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上春光詩出自哪里 湖上春光簡譜
很多朋友對于湖上春光詩出自哪里和湖上春光簡譜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原文+賞析
賞析,是一個漢語詞匯,拼音是shǎng xī,意思是欣賞并分析(詩文等),通過鑒賞與分析得出理性的認識,既受到藝術作品的形象、內容的制約,又根據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藝術觀點和藝術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以下是我整理的白居易《錢塘湖春行》原文+賞析,歡迎閱讀與收藏。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原文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賞析1
《錢塘湖春行》生動的描繪了詩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見的明媚風光,是一首唱給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贊歌。
1詩的首聯緊扣題目總寫湖水。前一句點出錢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樓觀參差”景象,兩個地名連用,交代了詩人的行蹤,又給讀者以動感,說明詩人是在一邊走,一邊觀賞。后一句正面寫湖光水色:春水初漲,水面與堤岸齊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蕩漾的波瀾連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態天容。
2頷聯寫仰視所見禽鳥。鶯在歌,燕在舞,顯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機。黃鶯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黃鶯用它婉轉的歌喉向人間傳播春回大地的喜訊;燕子銜泥筑巢,又啟迪人們開始春日的勞作。“幾處”二字,勾畫出鶯歌的此呼彼應和詩人左右尋聲的情態。“誰家”二字的疑問,寫出初春燕子還少的特點,又表現出詩人細膩的心理活動,并使讀者由此產生豐富的聯想。
頸聯寫俯察所見花草。因為是早春,還未到百花盛開季節,所以能見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紅開遍,而是東一團,西一簇,用一個“亂”字來形容。而春草也還沒有長得豐茂,僅只有沒過馬蹄那么長,所以用一個“淺”字來形容。這一聯中的`“漸欲”和“才能”又是詩人觀察、欣賞的感受和判斷,這就使客觀的自然景物化為帶有詩人主觀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讀者受到感染。這兩聯細致地描繪了西湖春行所見景物,以“早”“新”“爭”“啄”表現鶯燕新來的動態;以“亂”“淺”“漸欲”“才能”,狀寫花草向榮的趨勢。這就準確而生動地把詩人邊行邊賞的早春氣象透露出來,給人以清新之感。前代詩人謝靈運“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登池上樓》)二句之所以妙絕古今,正是由于他寫出了季節更換時這種乍見的喜悅。《錢塘湖春行》以上兩聯在意境上頗與之相類,只是白詩鋪展得更開些。
尾聯直接抒情,略寫詩人最愛的湖東沙堤。白堤中貫錢塘湖,在湖東一帶,可以總攬全湖之勝。只見綠楊蔭里,平坦而修長的白沙堤靜臥碧波之中,堤上騎馬游春的人來往如織,盡情享受春日美景。詩人置身其間,飽覽湖光山色之美,心曠而神怡。以“行不足”說明自然景物美不勝收,詩人也余興未闌,集中飽滿的感受給讀者無盡的回味。
這首詩語言平易淺近,清新自然,用自描手法把精心選擇的鏡頭寫入詩中,形象活現,即景寓情,從生意盎然的早春湖光,體現出作者游湖時的喜悅心情,是當得起以上評語的。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賞析2
這詩是長慶三或四年春(823—824)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所作。
錢塘湖是西湖的別名。提起西湖,人們就會聯想到蘇軾詩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飲湖上初晴后雨》)讀了白居易這詩,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宜笑的西施的面影,更加感到東坡這比喻的確切。
樂天在杭州時,有關湖光山色的題詠很多。這詩處處扣緊環境和季節的特征,把剛剛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繪得生意盎然,恰到好處。
“孤山寺北賈亭西”。孤山在后湖與外湖之間,峰巒聳立,上有孤山寺,是湖中登覽勝地,也是全湖一個特出的標志。賈亭在當時也是西湖名勝。有了第一句的敘述,這第二句的“水面”,自然指的是西湖湖面了。秋冬水落,春水新漲,在水色天光的混茫中,太空里舒卷起重重疊疊的白云,和湖面上蕩漾的波瀾連成了一片,故曰“云腳低”。“水面初平云腳低”一句,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輪廓。接下兩句,從鶯鶯燕燕的動態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從秋冬沉睡中蘇醒過來的春意生動地描繪了出來。鶯是歌手,它歌唱著江南的旖旎春光;燕是候鳥,春天又從北國飛來。它們富于季節的敏感,成為春天的象征。在這里,詩人對周遭事物的選擇是典型的;而他的用筆,則是細致入微的。說“幾處”,可見不是“處處”;說“誰家”,可見不是“家家”。因為這還是初春季節。這樣,“早鶯”的“早”和“新燕”的“新”就在意義上互相生發,把兩者聯成一幅完整的畫面。因為是“早鶯”,所以搶著向陽的暖樹,來試它滴溜的歌喉;因為是“新燕”,所以當它啄泥銜草,營建新巢的時候,就會引起人們一種乍見的喜悅。謝靈運“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登池上樓》)二句之所以妙絕古今,為人傳誦,正由于他寫出了季節更換時這種乍見的喜悅。這詩在意境上頗與之相類似。
詩的前四句寫湖上春光,范圍上寬廣的,它從“孤山”一句生發出來;后四句專寫“湖東”景色,歸結到“白沙堤”。前面先點明環境,然后寫景;后面先寫景,然后點明環境。詩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終,從點到面,又由面回到點,中間的轉換,不見痕跡。結構之妙,誠如薛雪所指出:樂天詩“章法變化,條理井然”(《一瓢詩話》)。這種“章法”上的“變化”,往往寓諸渾成的筆意之中;倘不細心體察,是難以看出它的“條理”的。
“亂花”“淺草”一聯,寫的雖也是一般春景,然而它和“白沙堤”卻有緊密的聯系:春天,西湖哪兒都是綠毯般的嫩草;可是這平坦修長的白沙堤,游人來往最為頻繁。唐時,西湖上騎馬游春的風俗極盛,連歌姬舞妓也都喜愛騎馬。詩用“沒馬蹄”來形容這嫩綠的淺草,正是眼前現成景色。
“初平”、“幾處”、“誰家”、“漸欲”、“才能”這些詞語的運用,在全詩寫景句中貫串成一條線索,把早春的西湖點染成半面輕勻的錢塘蘇小小。可是這蓬蓬勃勃的春意,正在急劇發展之中。從“亂花漸欲迷人眼”這一聯里,透露出另一個消息:很快地就會姹紫嫣紅開遍,湖上鏡臺里即將出現濃妝艷抹的西施。
方東樹說這詩“象中有興,有人在,不比死句。”(《續昭昧詹言》)這是一首寫景詩,它的妙處,不在于窮形盡象的工致刻畫,而在于即景寓情,寫出了融和駘宕的春意,寫出了自然之美所給予詩人的集中而飽滿的感受。所謂“象中有興,有人在”;所謂“隨物賦形,所在充滿”(王若虛《滹南詩話》),是應該從這個意義去理解的。
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全詩是什么?
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全詩是:
錢塘湖春行 ? 唐代(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這首詩的意思是:在孤山寺北、賈亭之西,春水新漲,湖面剛剛漫平;在水色天光的混茫中,天空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蕩漾的水波連成一片,云彩顯得是那樣的低。有幾處地方,黃鶯爭著棲身在向陽的樹枝上;誰家剛飛來的燕子正忙于啄泥銜草,營建新巢?樹上、地上,各種各樣的花兒,有的含苞待放,有的爭已吐艷,漸漸地有讓人眼花繚亂之勢;遍地的小草,綠綠茵茵,剛剛能沒過馬蹄。我最愛的還是湖東,在那白沙堤上,楊柳吐翠,綠樹成蔭。徜徉其間,總讓人留連忘返,怎么游也游不夠。
這首詩作于長慶三年(823)。白居易時年五十二,任杭州刺史。錢塘湖春行》選自《白氏長慶集》。也是一首寫西湖頗具盛名的七言律詩。這首詩寫早春的西湖極有特色,讀后會同詩人一樣,愛上這湖光山色。白居易是在公元822年(長慶二年)的七月被任命為杭州剌史的時候創作了這首詩。前四句寫湖上春光,范圍寬廣;后四句專寫湖東景色,歸結到白沙堤。前面是先點明環境,再寫景;后面是先寫景,然后再點明環境。詩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終,從點到面,又由面回到點,中間的轉換,不見痕跡。
白居易春題湖上賞析
白居易春題湖上賞析,此詩是一首七言律詩,主要寫春天湖景,同時表達了作者不能離開杭州的緣由和心境,此詩作者是唐代詩人白居易,下面是此詩的原文翻譯以及賞析,歡迎大家閱讀~!
春題湖 原文:
湖上春來似畫圖,亂峰圍繞水平鋪。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點波心一顆珠。
碧毯線頭抽早稻,青羅裙帶展新蒲。
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春題湖翻譯:
春天到來,湖面上像一幅圖畫。群峰圍繞,水面平鋪。
松樹在山上排開層層翠色,月亮向波心點出一粒明珠。
綠色的毛毯絨頭是抽長的早稻,青色的羅裙飄帶是舒展的新蒲。
我不能離開杭州到別處去,有一半原因是留戀西湖。
春題湖字詞解釋:
1、亂峰:形容山峰很多。西湖三面環山,有南高峰、北高峰、葛嶺等。亂,繽亂。
2、排:排列松樹眾多,故稱“排”。
3、點:明月一輪,故稱“點”。
4、線頭:指毛毯上的絨頭。抽:抽出、拔出。
5、裙帶:裙子上的飄帶。蒲:香蒲,湖上生長的一種水草。
6、勾留:稽留,耽擱。
春題湖背景:
白居易在長慶二年(822)五十一歲時,由中書舍人改任杭州刺史,至長慶四年(824)五月離開杭州,調任太子左庶子,分司東都(洛陽)。從《春題湖上》的末兩句所表露的臨別依依的語氣以及題目中標明的“春”字看來,這首詩的寫作時間當是在他離任那年的春天。白居易在杭州期間,寫了好幾首歌詠西湖的詩,其中最著名的是三首七言律詩:《錢塘湖春行》、《西湖晚歸回望孤山寺贈諸客》以及這首《春題湖上》。
春題湖賞析:
詩的前三聯繪景,尾聯抒情,全詩則情景交融,物我劃一。首句鳥瞰西湖春日景色,謂其“似畫圖”。作者以具有如此濃重感情色彩的字眼兒入詩,并非偶然。在孩童時代,白居易曾立志要到杭州做官,心愿得酬,自然為之欣喜,其對杭州的深情于此可見一斑。此詩不僅是白居易山水詩中的佳構,亦是歷代描寫西湖詩中的名篇之一。
“亂峰”以下三句,具體描繪如畫之景,然而詩的旨趣并沒有凝滯在范山模水的層面上,“碧毯”二句出人意表地把筆舌轉到對農作物的體察上。在山水詩中嵌入農事,弄不好會雅俗相悖,很不協調,而白居易卻別出心裁地把農事詩化了——早稻猶碧毯上抽出的線頭、新蒲象青羅裙上的飄帶。如此精妙新奇的比喻本身不僅體現出作者對湖區人民的關懷,使讀者由此可以聯想到正是這位自幼向往杭州的白刺史,一到任便體恤民瘼,浚井供飲,把杭州變成了人間天堂,從而銘戢其德惠。同時,在詩的寫作上也是一種變格、一種可貴的出新,它比作者描繪西湖的另一名篇《錢塘湖春行》,立意更加新穎,語言益見精妙。
這首詩的結構曲折委婉,別有情致,特別是最后兩句“以不舍意作結,而曰‘一半勾留’,言外正有余情。”(《唐宋詩醇》)至于“言外余情”是什么則要聯系作者的有關行跡和創作來探尋。除杭州刺史之前,白居易原在長安任中書舍人。面對國是日荒,民生益困的現實,屢屢上書言事而不被采納,眼見時局日危,朋黨傾軋加劇,便自求外任,來到杭州。這是問題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是他認為做隱士不好,做京官也不好,只有做杭州刺史閑忙得當,正合其意,即所謂“霅溪殊冷僻,茂苑太繁雄。唯此錢塘郡,閑忙恰得中。”這話是出自《初到郡齋寄錢湖州李蘇州》一詩,在其他篇目中尚有不少類似的說法,這既是作者的心里話,也是此詩的“言外余情”。
因為“皇恩只許住三年”,白居易抱著戀戀不舍的心情離開西湖,這種情緒本身具有很強的感染力。一千多年后的今天,西湖早已是馳名中外的湖山形勝之地,此詩亦不脛而走,值得玩味的是如今西湖十景中的“平湖秋月”、“蘇堤春曉”、“三潭印月”等景觀的命名,有的很可能是從這首《春題湖上》中的相應詩句衍化而來的。
從藝術上看,《春題湖上》最精采的是中間四句。詩人以幽麗華美的筆觸,用一連串精妙的比喻,勾畫出西湖的旖旎風光。比喻的精妙,表現在比物與被比事物的密合無間上。用翡翠比喻松樹的綠色,用明珠比喻夜半時分高而遠的明月,用碧毯細短的線頭比喻幼小的綠色秧苗,用青羅裙飄拂的長帶比喻舒展著的綠色的蒲葉,無不妥貼入微,真切動人。同時,詩人對湖上春光的珍惜與愛悅的感情,也在這幾個比喻中自然地隱隱泄出。全詩由于有了中間這四句精當傳神的比喻,一二句中的“似畫圖”才有了充實的具體內容,末兩句的“勾留”之意才得以順勢推出。
“畫圖”二字是詩眼,下五句皆實寫畫圖中景,以不舍意作結,而曰“一半勾留”,言外正有余情。
作者資料: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陽,葬于香山。
白居易春題湖上賞析就為您介紹到這里,希望它對您有幫助,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不妨分享給您的好友吧,更多你想要的詩句、古詩詞,這里都有!
關注微信公眾號:miyu_88,精彩內容每天推送!
錢塘湖春行該詩押的韻是什么韻腳是什么
這首詩押(i)韻,韻腳字是(西xi)(低di),(泥ni),(蹄ti),(堤di)。
出自:《錢塘湖春行》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一首描寫西湖頗具盛名的七律。
原文:
錢塘湖春行
唐代: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譯文:
從孤山寺的北面到賈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剛與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連成一片。
幾只早出的黃鶯爭相飛往向陽的樹木,誰家新飛來的燕子忙著筑巢銜泥。
紛繁的花朵漸漸開放使人眼花繚亂,淺淺的青草剛剛夠上遮沒馬蹄。
最愛的湖東美景百游不厭,楊柳成排綠蔭中穿過一條白沙堤。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長慶二年(公元822年,唐穆宗時期)七月,白居易被任命為杭州的刺史,寶歷元年(公元825年,唐敬宗時期)三月又出任了蘇州刺史,所以這首《錢塘湖春行》寫于長慶三、四年(公元823、824年)間的春天。
賞析:
這首詩的前四句寫湖上春光,范圍上寬廣的,它從“孤山”一句生發出來;后四句專寫“湖東”景色,歸結到“白沙堤”.前面先點明環境,然后寫景。
后面先寫景,然后點明環境。這首詩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終,從點到面,又由面回到點,中間的轉換,不見痕跡。
結構之妙,誠如薛雪所指出:樂天這首詩“章法變化,條理井然”(《一瓢這首詩話》)。這種“章法”上的“變化”,往往寓諸渾成的筆意之中;倘不細心體察,是難以看出它的“條理”的。
“亂花”“淺草”一聯,寫的雖也是一般春景,然而它和“白沙堤”卻有緊密的聯系:春天,西湖哪兒都是綠毯般的嫩草;可是這平坦修長的白沙堤,游人來往最為頻繁。
唐時,西湖上騎馬游春的風俗極盛,連歌姬舞妓也都喜愛騎馬。這首詩用“沒馬蹄”來形容這嫩綠的淺草,正是眼前現成景色。
“初平”、“幾處”、“誰家”、“漸欲”、“才能”這些詞語的運用,在全這首詩寫景句中貫串成一條線索,把早春的西湖點染成半面輕勻的錢塘蘇小小。
可是這蓬蓬勃勃的春意,正在急劇發展之中。從“亂花漸欲迷人眼”這一聯里,透露出另一個消息:很快地就會姹紫嫣紅開遍,湖上鏡臺里即將出現濃妝艷抹的西施。
全詩結構嚴密,格律嚴謹,對仗工整,語言流暢,生動自然,語氣平易,體現了通俗流暢的特點。詩人從總體上著眼描繪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并善于在行進途中展開景物描寫。
選取了典型與分類排列相結合:中間寫鶯、燕、花、草四種最見春色的景物,動物與植物選擇組合,獨具匠心。還善于把握景物特征,運用最具表現力的詞語加以描繪和渲染。
錢塘湖春行 是什么時候寫的
一、《錢唐湖春行》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描寫杭州西湖的七律。具體創作時間是:唐穆宗長慶二年(822年)七月,白居易被任命為杭州的刺史,唐敬宗寶歷元年(825年)三月又出任了蘇州刺史。這首《錢唐湖春行》當作于長慶三、四年(823、824年)間的春天。
二、《錢唐湖春行》原文:
錢塘湖春行 ? ?作者: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三、《錢唐湖春行》賞析:
詩的前四句寫湖上春光,范圍上寬廣的,它從“孤山”一句生發出來;后四句專寫“湖東”景色,歸結到“白沙堤”。前面先點明環境,然后寫景;后面先寫景,然后點明環境。詩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終,從點到面,又由面回到點,中間的轉換,不見痕跡。結構之妙,誠如薛雪所指出:樂天詩“章法變化,條理井然”(《一瓢詩話》)。這種“章法”上的“變化”,往往寓諸渾成的筆意之中;倘不細心體察,是難以看出它的“條理”的。
“亂花”“淺草”一聯,寫的雖也是一般春景,然而它和“白沙堤”卻有緊密的聯系:春天,西湖哪兒都是綠毯般的嫩草;可是這平坦修長的白沙堤,游人來往最為頻繁。唐時,西湖上騎馬游春的風俗極盛,連歌姬舞妓也都喜愛騎馬。詩用“沒馬蹄”來形容這嫩綠的淺草,正是眼前現成景色。
“初平”、“幾處”、“誰家”、“漸欲”、“才能”這些詞語的運用,在全詩寫景句中貫串成一條線索,把早春的西湖點染成半面輕勻的錢唐蘇小小。可是這蓬蓬勃勃的春意,正在急劇發展之中。從“亂花漸欲迷人眼”這一聯里,透露出另一個消息:很快地就會姹紫嫣紅開遍,湖上鏡臺里即將出現濃妝艷抹的西施。
這是一首寫景詩,它的妙處,不在于窮形盡象的工致刻畫,而在于即景寓情,寫出了融和駘宕的春意,寫出了自然之美所給予詩人的集中而飽滿的感受。所謂“象中有興,有人在”(方東樹《續昭昧詹言》);所謂“隨物賦形,所在充滿”(王若虛《滹南詩話》),是應該從這個意義去理解的。
四、作者白居易簡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生于河南新鄭,其先太原(今屬山西)人,后遷下邽(今陜西渭南東北)。貞元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年間任左袷遺及左贊善大夫。后因上表請求嚴緝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兇手,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寶歷初年任蘇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其詩語言通俗。有《白氏長慶集》傳世。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