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波亭在哪里 春波坊的歷史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春波亭在哪里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春波坊的歷史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紹興的船紹興的橋的資料
橋在紹興縣柯橋鎮阮杜間,與蕭紹運河平行,俗稱百孔官塘,又稱鐵鏈橋。建于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長達386.20米,共有115跨,每跨凈垮2米左右,橋面用三條石拼成,寬1.50米,橋墩用條石干砌,墩厚1.5米,橋底一般都接近水面,只有東端第四十五垮較高,以通小舟。該橋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橋頭兩端各設茶亭一座。這種橋全國其他地區未曾發現過,紹興該橋頗多,有長達1--2公里的,目前還有樊江的貫虹橋和二處殘跡,一處在錢清附近,一處近紹興城。
1983年紹興市文管會己把該橋整修一新。
八字橋:
位于紹興城區八字橋直街東端,處廣寧橋、東雙橋之間。
據《嘉泰會稽志》記載,始建于南宋嘉泰年間(1201-1204),南宋寶佑四年(1256)重建,“兩橋相對而斜,狀如八字,故得名”。 橋以石材構建,結構造型奇妙,八字橋陸連三路,水通南北,南承鑒湖之水,北達杭州古運河,為古代越城的主要水道之一。
這里位處三街三河四路的交叉點,橋呈東西向,為石壁石柱墩式石粱橋,三向四面落坡,共中二落坡下再設二橋洞,解決了復雜的交通問題。橋面條石并列,長4.85米,橋高5米,凈跨4.5米;橋面寬3.2米,橋東西長27米;橋東的南北向落坡各為12.4米、17.4米,橋西的南向落坡為l4米,西南落坡17米。橋上置欄,望柱頭雕覆蓮。橋合石壁式,高4米,東西兩面各立石柱9根,主孔下西面第五根墩柱上刻有“時寶——丙辰仲冬吉日建”。西端南面的踏跺下建一小孔,跨越小河。橋下石壁轉角處被纖繩磨出的痕跡,至今歷歷在目,可見當年舟楫之盛。
八字橋附近一帶,古民宅保存較為完整,政府巳作出保護規劃。八字橋作為我國最早的“立交橋”,越來越被海內外游客所青睞和贊嘆。
廣寧橋:
該橋位于紹興市區廣寧橋直街東端,南北向,單孔拱形石橋、橫跨漕河,相傳此處本無橋。鄉人集資建橋,來往百姓,廣受其惠,故名廣寧橋。
廣寧橋始建于南宋高宗以前,至明萬歷二年(1574年)重修。站在橋上可見城南諸山。橋心正對大善寺塔與龍山,為極好的“水上”對景。自南宋以來,一直是納涼觀景之處。明修潔士朱亢宗曾作詩懷古惆悵:“河粱風月故時秋、不見先主曳杖游。萬疊遠青愁對起,一川漲綠淚爭流。”
橋為七邊形拱橋,全長60米、寬5米、高4.6米,凈跨6.10米、兩邊備有20級石階。24根橋柱都雕以荷花。雄健厚實。柱板花紋,幽雅大方。橋洞頂拱石上,刻著“鯉魚跳龍門”等六幅石刻,甚為精致,橋拱石上刻有招賢修橋的姓名。《紹興具志余輯》記有:“橋,方向東西,一圓洞,高三、四丈、長十余丈,橋面廣度為二丈,上有石欄甚堅,有碑亭、是越中大工程”。
夏履橋:
據《吳越春秋》記:禹“乃勞身焦思,以行七年。聞樂不聽,過門不入,冠桂不顧,履遺不躡。”此遺履之處,后人感念。謂之“夏履橋”。
光相橋:
該橋在城西北,環城公路旁,因橋畔原有光相寺而得名。橋始建于東晉、清乾隆與嘉慶年間均重修過,靠橋端一根蓮花瓣望柱上刻著“隆慶元年(1567年)吉日重修。”(注:某系拱石上所缺之字)
該橋南北向,橫跨老城河,兩頭銜接上大路和下大路。系單孔半圓形石拱橋,全長20米,橋寬6米,高4.20米。橋兩端置垂帶,上設工字形座欄,每邊座欄均以六只覆蓮望柱相隔、未端置石鼓,石級橋面,兩邊各有21石級。每級均厚O.12米,寬0.50米。拱圈似縱向并列砌筑(因縱向縫并不對直),似宋、元代橋梁。拱石有蓮花座圖案,上刻有“南無阿彌陀佛”,一塊拱石上還刻有“古有光相……至正某年五月吉日…·等等。橋拱四分之一處有獸頭橫系石兩根。在杜春生《越中金石記》中載有“光相橋題記”。
該橋為紹興保存得較好的石橋之一。對研究水鄉石橋有一定的實用價值。 在紹興市區北海橋直街。
春波橋:
為清代重建的單孔石拱橋,拱圈為縱聯分節砌置,橋面縱坡很小,采用兩根石梁做橋欄。原為石拱橋,玲瓏雅致。20世紀50年代改成水泥板橋。水泥粱板連接擱在兩岸石勘,細鐵桿作欄。長約5—6米,寬約3米。
唐代大詩人賀知章(紹興人)曾有“惟有門前鑒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之句,故名春波橋,該橋座落在紹興市區都昌坊路魯迅紀念館不遠的禹跡寺前。
另說----又名傷心橋。南宋愛國詩人陸游與前妻唐琬重逢于沈園,放翁感慨萬分,題下《釵頭鳳》一詞。40年后,年近古稀的陸游又到沈園,而唐琬早已憂郁去世,陸游觸景生情,賦詩兩首,其中有“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的詩句,凄涼悲傷,令人斷腸。傷心橋也因此得名。
太平橋:
該橋在柯橋鎮的阮杜與管墅交界處,跨蕭、紹運河是一座一孔凈跨10米的石拱橋與九孔凈跨3.04米高低石粱橋相結合的多跨橋梁。總長24.20米、高7米,橋面寬3.40米,拱橋在南,為通航主孔,石粱橋在北,橋建于明天啟二年,清乾隆六年,道光五年相繼重建,現存橋建于咸豐八年(1858年)。橋頭有《重修碑記》等四塊,附近建有石亭,石牌樓。(已拆毀)。拱橋頂部“太平橋”三字清晰可見。拱圈為縱聯分節并列砌筑的半圓拱,纖道沿拱腳貫穿而過,拱橋南端落坡中設平臺,經平臺折向東西兩面下橋。靠著拱橋的三跨粱橋較高,跨度較大,然后以三孔一組逐次下降,至北端與船碼頭相接,以便水運與陸運較好地銜接,全橋布局既利于排洪和兼顧眾多的大小船只通航,也便于陸上交通,工程上省工省料。望柱,欄板,抱鼓上圖案雕琢精致美觀。
周圍良田萬頃,水波漣漪,頗具水鄉特色。
都亭橋:
橋在今魯迅紀念館西南側,為紹興古橋之一,據《越絕書》記述,秦始皇東游(公元前210年)至會稽時,曾駕臨都亭,位于都亭附近的這座古橋,就取名為都亭橋。
題扇橋:
橋在今蕺山南面,長10米、寬3米、高7.8米的古石橋,相傳有一位窮苦的老婦曾在此賣六角扇,生意清淡。書圣王羲之見了,就在每把扇上都題了詞,并囑老婦提價出售,一時競相爭購,老婦也因此發了財。現在橋上還豎著“右軍題扇處”的石碑。
在宋嘉泰《會稽志》的“戒珠寺”條目中,載有“寺南百步有題扇橋,蓋賣扇老姥所居云”,以此橋的由來說明該橋在晉時已存在。
迎仙橋:
迎仙橋位于新昌縣桃源鄉104國道邊,長29米,寬4.6米,凈跨15.6米,為近似于懸鏈線拱的古亂石拱橋。該橋在明萬歷《新昌縣志》有載。清代道光時,丁天松重修。
該橋的橋名源于當地的民間傳說。相傳東漢時吳縣青年劉晨和阮肇入天佬山采藥迷路。在劉門塢遇見了二位仙女,雙結伉儷。不幾日,劉、阮回鄉,世上已是其七世孫時代。此橋因劉、阮在此遇仙得名。真可謂:劉阮迎仙留橋名,懸鏈奇拱落夢境。茅公伏筆語驚人,有心圓夢天佬徑。
古橋專家茅以升在《中國古橋技術史》一書中預言:我國古代可能存在超時代的梁橋技術。迎仙橋填補了中國古橋技術史的空白,懸鏈線拱橋是二十世記六十年代世界先進橋梁科技。
玉成橋:
位于嵊州市谷來砩頭村,該橋與迎仙橋同屬近似懸鏈線型古石拱橋。該橋長12.15米、寬4.7米、高6.7米,拱高5.7米,建于清道光丙申(1836年),坑舉馬正炫建造。此橋系羅關洲繼迎仙橋后發現的第二座近似懸鏈型古石拱橋。據當地村民介紹,當時橋建成后,村民認為此橋拱曲線平坦,恐有坍橋之慮,提出妄作觀些,而拒付工錢,現存谷來馬氏家譜中,記有建橋史料。
咸寧橋:
位于題扇橋北,雙層石梁橋,橋名咸寧,可能此橋建于西晉咸寧年間。橋名寧字無丁,系宋朝以前的寫法。此橋在嘉泰《會稽志》有載。可定為宋朝以前的古橋。
杏賣橋:
橋在偏門外陸放翁的故里三山附近,橋名是附會放翁“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的詩句而來。
虹橋:
橋在今西廓門外,曾有一名人少時曾在這里游泳,故又名浴龍橋。
云門橋:
志書中記有淳化寺原名云門寺,建于東晉義熙三年(408),寺門外有橋亭名麗句亭。嘉泰《會稽志》中的“云門橋”條目中記有“云門橋在縣東南三十五里,若耶溪南有仙翁鉤磯。宋考功之總詩云:雁塔騫金地,虹橋轉翠屏。謂此自橋東百余步又有小石橋,架亭其上,扁麗句亭。”這說明此寺前有二橋,橋可能與寺同建,到北宋淳化時二座橋肯定存在。同時指明了此橋為虹橋,即石拱橋。
跨湖橋:
馬太守廟在跨湖橋南,跨湖橋是通往該廟的必經之橋。馬太守廟建于唐開元年間,跨湖橋在唐開元時必然存在。此橋現已改建為現代橋。
謝公橋:
紹興謝公橋是單孔七折邊拱橋,全長28、5米。明代重修時保持原型,至今完好。嘉泰《會稽志》記有“謝公橋在新河坊,以太守謝公 囗 所置,故名。”嘉泰以前的紹興謝姓太守有:謝惠連(397——433)南朝宋代會稽太守。謝公橋當始建于南朝。因謝惠連在東晉末年只有21歲,不可能當太守,橋不可能建于東晉,謝惠連當太守應在南朝的宋代。所以謝公橋可定為始建于南朝宋代的古橋。謝公橋的橋拱上的捐款刻石文字的風格為晉代隸書風格。
蘭亭橋:
此橋在會稽通往諸暨的古道上,橋以蘭亭為名。現在原址建現代橋,橋頭的宋朝古道已被發掘,作為文物展示。
廟橋:該橋是通往錢武肅王廟的必經之橋,廟存在于五代,橋在五代時必然存在。此橋已拆建為現代橋。
龍興橋:
以龍興寺得名。該寺建于漢太始元年,唐代神龍二年稱龍興寺,橋與寺當同時建造龍興橋當建于其時。
楊橋:
曹操與楊修讀書處,橋因楊修得名。此橋應為三國時代的橋梁。
學堂橋:
朱買臣讀書處,當為漢橋。
司馬悔橋:
此橋現存,位于新昌縣桃源鄉。該橋名出自“唐司馬子微隱天臺山被征至此而悔”的典故,橋在唐時已存在。
孟宅橋:此橋在上虞縣豐惠鎮。嘉泰《會稽志》載:“在縣東南一里三十步,漢孟嘗所居也。”此橋又稱還珠橋。北宋詩人華鎮有《還珠橋》詩:“溪上還珠太守家,小橋斜跨碧流沙。”橋可能建成于漢,在北宋時仍在。此橋橋面已改為現代式,橋礅仍為古橋原物。
拜王橋:
建于唐、乾寧三年(896)的紹興拜王橋系單孔五折邊拱橋。據《越中雜識》記:“唐末,錢(繆) 武肅王平董昌,郡人拜謁于上,梁太祖即位于后封吳越王,故橋以拜王名。”
沈園的主要景點
沈園中孤鶴亭、半壁亭、雙桂堂、八詠樓、宋井、射圃、問梅檻、琴臺和廣耜齋等景觀,依據歷史面貌或沈園文化內涵所需要,被有序地分布在沈園三大區內,形成了“斷云悲歌”、“詩境愛意”、“春波驚鴻”、“殘壁遺恨”、“孤鶴哀鳴”、“碧荷映日”、“宮墻怨柳”、“踏雪問梅”、“詩書飄香”和“鵲橋傳情”等十景。 斷云石在沈園入口處,陸游曾寫過詩句“斷云幽夢事茫茫”,“斷云”諧音“斷緣”,此石中間斷開,但依依不愿分離,向人們訴說陸游和唐琬的愛情悲劇,點明沈園的主題。
浙江紹興有什么橋?介紹
這怎么說得完啊,介紹幾個有名點的吧
八字橋:
位于紹興城區八字橋直街東端,處廣寧橋、東雙橋之間。
據《嘉泰會稽志》記載,始建于南宋嘉泰年間(1201-1204),南宋寶佑四年(1256)重建,“兩橋相對而斜,狀如八字,故得名”。 橋以石材構建,結構造型奇妙,八字橋陸連三路,水通南北,南承鑒湖之水,北達杭州古運河,為古代越城的主要水道之一。
這里位處三街三河四路的交叉點,橋呈東西向,為石壁石柱墩式石粱橋,三向四面落坡,共中二落坡下再設二橋洞,解決了復雜的交通問題。橋面條石并列,長4.85米,橋高5米,凈跨4.5米;橋面寬3.2米,橋東西長27米;橋東的南北向落坡各為12.4米、17.4米,橋西的南向落坡為l4米,西南落坡17米。橋上置欄,望柱頭雕覆蓮。橋合石壁式,高4米,東西兩面各立石柱9根,主孔下西面第五根墩柱上刻有“時寶——丙辰仲冬吉日建”。西端南面的踏跺下建一小孔,跨越小河。橋下石壁轉角處被纖繩磨出的痕跡,至今歷歷在目,可見當年舟楫之盛。
八字橋附近一帶,古民宅保存較為完整,政府巳作出保護規劃。八字橋作為我國最早的“立交橋”,越來越被海內外游客所青睞和贊嘆。
廣寧橋:
該橋位于紹興市區廣寧橋直街東端,南北向,單孔拱形石橋、橫跨漕河,相傳此處本無橋。鄉人集資建橋,來往百姓,廣受其惠,故名廣寧橋。
廣寧橋始建于南宋高宗以前,至明萬歷二年(1574年)重修。站在橋上可見城南諸山。橋心正對大善寺塔與龍山,為極好的“水上”對景。自南宋以來,一直是納涼觀景之處。明修潔士朱亢宗曾作詩懷古惆悵:“河粱風月故時秋、不見先主曳杖游。萬疊遠青愁對起,一川漲綠淚爭流。”
橋為七邊形拱橋,全長60米、寬5米、高4.6米,凈跨6.10米、兩邊備有20級石階。24根橋柱都雕以荷花。雄健厚實。柱板花紋,幽雅大方。橋洞頂拱石上,刻著“鯉魚跳龍門”等六幅石刻,甚為精致,橋拱石上刻有招賢修橋的姓名。《紹興具志余輯》記有:“橋,方向東西,一圓洞,高三、四丈、長十余丈,橋面廣度為二丈,上有石欄甚堅,有碑亭、是越中大工程”。
夏履橋:
據《吳越春秋》記:禹“乃勞身焦思,以行七年。聞樂不聽,過門不入,冠桂不顧,履遺不躡。”此遺履之處,后人感念。謂之“夏履橋”。
光相橋:
該橋在城西北,環城公路旁,因橋畔原有光相寺而得名。橋始建于東晉、清乾隆與嘉慶年間均重修過,靠橋端一根蓮花瓣望柱上刻著“隆慶元年(1567年)吉日重修。”(注:某系拱石上所缺之字)
該橋南北向,橫跨老城河,兩頭銜接上大路和下大路。系單孔半圓形石拱橋,全長20米,橋寬6米,高4.20米。橋兩端置垂帶,上設工字形座欄,每邊座欄均以六只覆蓮望柱相隔、未端置石鼓,石級橋面,兩邊各有21石級。每級均厚O.12米,寬0.50米。拱圈似縱向并列砌筑(因縱向縫并不對直),似宋、元代橋梁。拱石有蓮花座圖案,上刻有“南無阿彌陀佛”,一塊拱石上還刻有“古有光相……至正某年五月吉日…·等等。橋拱四分之一處有獸頭橫系石兩根。在杜春生《越中金石記》中載有“光相橋題記”。
該橋為紹興保存得較好的石橋之一。對研究水鄉石橋有一定的實用價值。 在紹興市區北海橋直街。
春波橋:
為清代重建的單孔石拱橋,拱圈為縱聯分節砌置,橋面縱坡很小,采用兩根石梁做橋欄。原為石拱橋,玲瓏雅致。20世紀50年代改成水泥板橋。水泥粱板連接擱在兩岸石勘,細鐵桿作欄。長約5—6米,寬約3米。
唐代大詩人賀知章(紹興人)曾有“惟有門前鑒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之句,故名春波橋,該橋座落在紹興市區都昌坊路魯迅紀念館不遠的禹跡寺前。
另說----又名傷心橋。南宋愛國詩人陸游與前妻唐琬重逢于沈園,放翁感慨萬分,題下《釵頭鳳》一詞。40年后,年近古稀的陸游又到沈園,而唐琬早已憂郁去世,陸游觸景生情,賦詩兩首,其中有“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的詩句,凄涼悲傷,令人斷腸。傷心橋也因此得名。
太平橋:
該橋在柯橋鎮的阮杜與管墅交界處,跨蕭、紹運河是一座一孔凈跨10米的石拱橋與九孔凈跨3.04米高低石粱橋相結合的多跨橋梁。總長24.20米、高7米,橋面寬3.40米,拱橋在南,為通航主孔,石粱橋在北,橋建于明天啟二年,清乾隆六年,道光五年相繼重建,現存橋建于咸豐八年(1858年)。橋頭有《重修碑記》等四塊,附近建有石亭,石牌樓。(已拆毀)。拱橋頂部“太平橋”三字清晰可見。拱圈為縱聯分節并列砌筑的半圓拱,纖道沿拱腳貫穿而過,拱橋南端落坡中設平臺,經平臺折向東西兩面下橋。靠著拱橋的三跨粱橋較高,跨度較大,然后以三孔一組逐次下降,至北端與船碼頭相接,以便水運與陸運較好地銜接,全橋布局既利于排洪和兼顧眾多的大小船只通航,也便于陸上交通,工程上省工省料。望柱,欄板,抱鼓上圖案雕琢精致美觀。
周圍良田萬頃,水波漣漪,頗具水鄉特色。
都亭橋:
橋在今魯迅紀念館西南側,為紹興古橋之一,據《越絕書》記述,秦始皇東游(公元前210年)至會稽時,曾駕臨都亭,位于都亭附近的這座古橋,就取名為都亭橋。
題扇橋:
橋在今蕺山南面,長10米、寬3米、高7.8米的古石橋,相傳有一位窮苦的老婦曾在此賣六角扇,生意清淡。書圣王羲之見了,就在每把扇上都題了詞,并囑老婦提價出售,一時競相爭購,老婦也因此發了財。現在橋上還豎著“右軍題扇處”的石碑。
在宋嘉泰《會稽志》的“戒珠寺”條目中,載有“寺南百步有題扇橋,蓋賣扇老姥所居云”,以此橋的由來說明該橋在晉時已存在。
玉成橋:
位于嵊州市谷來砩頭村,該橋與迎仙橋同屬近似懸鏈線型古石拱橋。該橋長12.15米、寬4.7米、高6.7米,拱高5.7米,建于清道光丙申(1836年),坑舉馬正炫建造。此橋系羅關洲繼迎仙橋后發現的第二座近似懸鏈型古石拱橋。據當地村民介紹,當時橋建成后,村民認為此橋拱曲線平坦,恐有坍橋之慮,提出妄作觀些,而拒付工錢,現存谷來馬氏家譜中,記有建橋史料。
咸寧橋:
位于題扇橋北,雙層石梁橋,橋名咸寧,可能此橋建于西晉咸寧年間。橋名寧字無丁,系宋朝以前的寫法。此橋在嘉泰《會稽志》有載。可定為宋朝以前的古橋。
杏賣橋:
橋在偏門外陸放翁的故里三山附近,橋名是附會放翁“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的詩句而來。
虹橋:
橋在今西廓門外,曾有一名人少時曾在這里游泳,故又名浴龍橋。
云門橋:
志書中記有淳化寺原名云門寺,建于東晉義熙三年(408),寺門外有橋亭名麗句亭。嘉泰《會稽志》中的“云門橋”條目中記有“云門橋在縣東南三十五里,若耶溪南有仙翁鉤磯。宋考功之總詩云:雁塔騫金地,虹橋轉翠屏。謂此自橋東百余步又有小石橋,架亭其上,扁麗句亭。”這說明此寺前有二橋,橋可能與寺同建,到北宋淳化時二座橋肯定存在。同時指明了此橋為虹橋,即石拱橋。
跨湖橋:
馬太守廟在跨湖橋南,跨湖橋是通往該廟的必經之橋。馬太守廟建于唐開元年間,跨湖橋在唐開元時必然存在。此橋現已改建為現代橋。
謝公橋:
紹興謝公橋是單孔七折邊拱橋,全長28、5米。明代重修時保持原型,至今完好。嘉泰《會稽志》記有“謝公橋在新河坊,以太守謝公 囗 所置,故名。”嘉泰以前的紹興謝姓太守有:謝惠連(397——433)南朝宋代會稽太守。謝公橋當始建于南朝。因謝惠連在東晉末年只有21歲,不可能當太守,橋不可能建于東晉,謝惠連當太守應在南朝的宋代。所以謝公橋可定為始建于南朝宋代的古橋。謝公橋的橋拱上的捐款刻石文字的風格為晉代隸書風格。
蘭亭橋:
此橋在會稽通往諸暨的古道上,橋以蘭亭為名。現在原址建現代橋,橋頭的宋朝古道已被發掘,作為文物展示。
廟橋:該橋是通往錢武肅王廟的必經之橋,廟存在于五代,橋在五代時必然存在。此橋已拆建為現代橋。
楊橋:
曹操與楊修讀書處,橋因楊修得名。此橋應為三國時代的橋梁。
學堂橋:
朱買臣讀書處,當為漢橋。
孟宅橋:此橋在上虞縣豐惠鎮。嘉泰《會稽志》載:“在縣東南一里三十步,漢孟嘗所居也。”此橋又稱還珠橋。北宋詩人華鎮有《還珠橋》詩:“溪上還珠太守家,小橋斜跨碧流沙。”橋可能建成于漢,在北宋時仍在。此橋橋面已改為現代式,橋礅仍為古橋原物。
拜王橋:
建于唐、乾寧三年(896)的紹興拜王橋系單孔五折邊拱橋。據《越中雜識》記:“唐末,錢(繆) 武肅王平董昌,郡人拜謁于上,梁太祖即位于后封吳越王,故橋以拜王名。”
南宋代詩人阮閱的故事
阮閱,廬州舒城縣人,字宏林,自號散翁亦稱松菊道人。他在宋代眾多詩詞名家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擅長絕句,時有阮絕句之稱。接下來我為你帶來南宋代詩人阮閱的故事,希望對你有幫助。
宋神宗元豐八年阮閱中進士,榜名阮美成,做過錢塘幕官,后以戶部郎謫知巢縣。宋徽宗宣和中任郴州知州。南宋建炎元年以中奉大夫知袁州。致仕后定居宜春。
阮閱著作頗豐,史籍記載的有《松菊集》五卷、《郴江百詠》、《詩總》、《巢令君阮戶部詞》一卷。另外,《全宋詞》存詩六首、正德本《袁州志》有《重修郡城記》、《無訟堂詩序》及《宣鳳道上題春波亭》七絕二首等。現已收集到的阮閱詩詞及其序文142首。
《郴江百詠》是阮閱在郴州履職時所作的七絕詩結集。他在這部詩集中,對郴江的山水名勝,差不多作了全方位的描述,抒發他的.理想和情思。現將其序文及其中《白虎城》等8首錄于下。
郴江百詠·序
郴,古桂陽郡陳跡。故事盡載圖史,亦間見于名人才士歌詠。如杜子美《寄聶令入郴州》、韓退之《郴江柳子厚登北樓》、沈佺期《望仙山》、戴叔倫《過郴州》之類是也。山川寺廟之勝,城郭臺謝之壯,未經品題者尚多,亦可惜爾。余官于郴三年,常欲補其闕,愧無大筆雅思可為。然固暇日時強作一二小詩,遂積至于百篇,雖不敢比跡前輩,使未嘗到湖湘者觀之,亦可知郴在荊楚自是一佳郡也。
白虎城
楚人未筑上游城,千古冤聲尚不平。
雉堞已然無石虎,不知何用昔時名。
百丈山
縈迂鳥道少人通,只有豺狼夜過蹤。
自銜崚嶒逾百丈,安知七十二高峰。
蔡倫宅
竹簡韋編寫六經,不知何用搗枯藤。
自從臼杵深藏后,采楮舂桑事已更。
潮井
朔月盈虧已可疑,隨泉上下更難知。
錢塘江在吳山外,誰見來時與落時。
郴江
不分涓滴溉田疇,只有重灘礙巨舟。
險似瞿塘并贛水,豈能如鑒寫清流。
寒泉
春欲為霜夏欲冰,一山寒氣逼人清。
應知炎冷難同處,甘與湯泉各自生。
溫泉
誰將炎勢換清涼,可使澄泓作沸揚。
從賜驪山妃子沐,人間處處得溫湯。
貪泉
玉潔冰寒徹底清,不因汲引有虧盈。
廉泉讓水貪無異,空使地人惡此名。
題春波亭
數葉荷衣一短藜,春波亭上倚余暉。
無人會得詩中畫,憑盡欄桿又獨歸。
阮閱的其他詩詞作品大多散佚,從現已收集到的部分殘稿中,可以看出他的詩詞語言俚俗潑辣,坦率直露、語淡情深、拭盡鉛華,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堪稱元曲的先聲。現將《無訟堂》等7首詩詞句附錄于后。
無訟堂
他時茇舍棠休剪,近日懷扉草已生。
自是索瘢求大察,卻疑束矢聽難明。
要知本樂農桑事,請看東郊垅上耕。
游虎丘
踏石青鞋滑,西風系小舟。
淺塘疏荇人,高樹老藤秋。
行柳亂余興,衰蕪鋪遠愁。
蕭蕭晚城角,排日下林頭。
句
無水不如三峽險,有山皆似七閩深。
句
萬壑深連郴水出,千山高擁石門開。
卜算子
身如一葉舟,萬事潮頭起。水長船高一任伊,來往洪濤里。
潮落又潮生,今古長如此。后夜開尊獨酌時,月滿人千里。
錦堂春·留合肥林倅
江入重關,山圍翠巘,湖邊自古巢陽。正梅殘林塢,冰洋池塘。
聞道當年父老,記梅福曾隱南昌。有長堤萬柳,映囗參差,盡是甘棠。
眼兒媚
樓上黃昏杏花寒,斜月小欄桿。一雙燕子,兩行征雁,畫角聲殘。
綺窗人在東風里,灑淚對春間。也應似舊,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