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崇有哪些詩 惠崇的古詩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惠崇有哪些詩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惠崇的古詩有哪些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宋惠崇作品有哪些
惠崇(965- 1017),福建建陽人,北宋僧人,擅詩、畫。現有詩作《北宋九僧詩》、畫作《沙汀煙樹圖》、《秋浦雙鴛圖》《溪山春曉圖》等傳世。
惠崇春惠崇春江晚景的古詩
惠崇春江晚景
作者: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
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lóu hāo)滿地蘆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時。
注釋
惠崇:北宋名僧能詩善畫,《春江晚景》是他的畫作,共兩幅,一幅是鴨戲圖,一幅是飛雁圖。蘇軾的題畫詩也有兩首,這首是題鴨戲圖的詩。
蔞蒿:一種生長在洼地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黃色,莖高四、五尺,剛生時柔嫩香脆,可以吃。(字典解釋: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黃色,可入藥)
蘆芽:蘆葦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魚的一種,學名“鲀”,肉味鮮美,但是卵巢和肝臟有劇毒。產于我國沿海和一些內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產卵。
上:指魚逆江而上。
譯文
竹林外兩三枝桃花初放,鴨子在水中游戲,它們最先察覺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灘上已經長滿了蔞蒿,蘆筍也開始抽芽了,而這恰是河豚從大海回歸,將要逆江而上產卵的季節。
賞析
惠崇是個和尚,宋代畫家。這首詩是蘇軾題在惠崇所畫的《春江晚景》上的。惠崇原畫已失,這首詩有的版本題作《春江晚景》,現已無從考證。
畫以鮮明的形象,使人有具體的視覺感受,但它只能表現一個特定的畫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一首好詩,雖無可視的圖像,卻能用形象的語言,吸引讀者進入一個通過詩人獨特構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彌補某些畫面所不能表現的東西。
這首題畫詩既保留了畫面的形象美,也發揮了詩的長處。詩人用他饒有風味、虛實相間的筆墨,將原畫所描繪的春色展現得那樣令人神往。在根據畫面進行描寫的同時,蘇軾又有新的構思,從而使得畫中的優美形象更富有詩的感情和引人入勝的意境。
竹林外兩三枝桃花初放,鴨子在水中游戲,它們最先察覺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灘上已經滿是蔞蒿,蘆筍也開始抽芽,而此時河豚正是上市的好時節,可以在市場上銷售了。
好的題畫詩,既要扣合繪畫主題,又不能拘于畫面內容,既要能再現畫境,同時又能跳出畫外,別開生面,離開繪畫而不失其獨立的藝術生命。蘇軾這首詩可以說做到了這一點。詩的前三句詠畫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畫面景物引起的聯想。整首詩又如同詩人即景言情,當下所得,意象妙會而自然。說前三句再現畫境,其實兩者也不全然等同。第二句中“水暖”(溫度)、“鴨先知”(知覺)云云,是不能直接畫出的。詩能描寫如畫,詩詠物性物理又過于畫。這是因為繪畫屬于視覺藝術,而詩是語言藝術,有著表現上的絕對自由。最后一句進一步發揮聯想,在前三句客觀寫景的基礎上作出畫中景物所屬時令的判斷,從而增添了南方風物之美的豐富感覺,這更是畫所不能的。有關河豚的應時風味,梅堯臣《范饒州坐中客語食河豚魚》一詩寫首:“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河豚當是時,貴不數魚蝦。”歐陽修《六一詩話》說:“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與荻芽為羹,云最美。”蘇軾的學生張耒在《明道雜志》中也記載長江一帶土人食河豚,“但用蔞蒿、荻筍(即蘆芽)、菘菜三物”烹煮,認為這三樣與河豚最適宜搭配。由此可見,蘇軾的聯想是有根有據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詩意之妙,也有賴于此。
詩人先從身邊寫起:初春,大地復蘇,竹林已被新葉染成一片嫩綠,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樹上也已綻開了三兩枝早開的桃花,色彩鮮明,向人們報告春的信息。接著,詩人的視線由江邊轉到江中,那在岸邊期待了整整一個冬季的鴨群,早已按捺不住,搶著下水嬉戲了。
然后,詩人由江中寫到江岸,更細致地觀察描寫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潤,滿地的蔞蒿長出新枝了,蘆芽兒吐尖了;這一切無不顯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憐愛。詩人進而聯想到,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時節,引人更廣闊地遐想。全詩洋溢著一股濃厚而清新的生活氣息。
惠崇的詩作
北宋初年,有僧侶9人、以詩著名,他們是:建陽惠崇、劍南希晝、金華保暹、南越文兆、天臺行肇、汝沃簡長、貴城惟鳳、江南宇昭、峨眉懷古,其中惠崇尤多佳句,為九僧之首。
九僧專精五律,多寫生活瑣事與自然小景,忌用典、尚白描、鍛煉推敲,力求精工瑩潔。其佳句多在頸聯,如宇昭的“馬放降來地,雕盤戰后云”,希晝的“春生桂嶺外,人在海門西”,即見稱于歐陽修。
《九僧詩集》,歐陽修時已不傳。神宗元豐初,司馬光復得之。有毛氏汲古閣本、丁福保醫學書局本《北宋九僧詩》,后者即據前者影印。
九僧中,惠崇最杰出。他有《摘句圖》一百聯,為人傳誦。他的《訪楊云卿淮上別墅》,可為五律代表。他的五言詩作,佳句頗多,擷取數例如下 。
“照水千尋迥,棲煙一點明。”(《詠池露》)據李頎《古今詩話》,宰相寇準請惠崇到自家花園賽詩,抓閹分題。惠崇拈得“池上鷺月”的題目,于是繞行池徑,默默地苦心思索,忽然用兩指指向天空,微笑地說:“已得之,已得之,此詩功在明字,凡五押之不倒,今得之。”用“照水”來喻“明”,由“明”而反襯“照水”之遠,明中見遠;“棲煙”蘊含著“遠”,卻是透明的。他把光與色有機的調和在了一起,給人以清新脫俗的美感。
“河分岡勢斷,春入燒痕青。”(《訪楊云卿淮上別墅》)河,指淮河。燒痕,燒荒后所留的痕跡。意思是說,遠觀淮河,看到河水沖過山岡滾滾而來,講岡勢一斷為二;觀望四野,看到曾被野火焚燒過得草地上,春風在吹拂著,青草又拱滿地皮。雖取自司空曙、劉長卿的詩句合成而來,但雄渾工致,自然大氣,氣勢磅礴。
“河冰堅度馬,塞雪密藏雕。”(《塞上》)河已被堅冰凍覆,軍馬在風雪中過河;雪厚而密的積壓在要塞上,那里有眼光銳利地雕在隱藏。一種大戰前的造勢由這兩句詩鋪展開來,給人一種淤積的凝重。
“繁霜衣上積,殘月馬前低。”(《早行》)這是對生活細致的觀察,沒有身臨其境,是很難捕捉到這種場景的。這是一個很早很早就出發趕路的人,繁霜厚厚的積存在了衣服上,那個正在下落的殘月,已經墜落到馬的前面。“殘月馬前低”,這個意象,沒有持久的冬天早起趕路的經驗,是很難觀察到的。
“禽寒時動竹,露重忽翻荷。”(《楊秘監池上》)這一聯很是精妙!如果你在冬天觀察野宿的飛鳥,你就會看到這種現象,天非常冷,沒有風,所謂干冷干冷,你駐足在一片竹林里,你誰會聽到棲息在竹子上的鳥兒在卷動翅翼、活動腿腳,而露珠在荷葉上因自身的重量,而滑落,進而使荷葉翻動起來,這種現象,我們也是經常能夠觀察到的。他把這些意象凝聚在十個字里,非常的傳神,非常的精煉。
還有許多,都很精警,錄在下面供欣賞。
“地形吞蜀盡,江勢抱蠻回。”(《送遠上人西游》)
“鳥歸杉墮雪,僧去石沉云。”(《宿東林寺》)
“露下牛羊靜,河明桑柘空。”(《田家秋夕》)
“秋近草蟲亂,夜遙霜月低。”(《秋夕懷長公》)
“寒禽棲古柳,破月入微云。”(《秋夕懷汪白詩》)
“扇聲猶泛暑,井氣忽生秋。”(《晚夏》)
“落潮鳴下岸,飛雨暗中鋒。”(《瓜州亭子》)
“馬渡冰河闊,雕盤噴日高。”(《維邢道中》)
“驚蟬移古柳,斗雀墮寒庭。”(《國清寺秋居》)
“井含春氣碧,樓轉夕陰清。”(《宮中詞》)
“河來天上闊,云度月邊輕。”(《七夕》)
“云陰移漢塞,石色入秦天。”(《太一山》)
關于惠崇有哪些詩和惠崇的古詩有哪些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