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秋曲江感懷是哪里 早秋曲江感懷唐白居易古詩讀誦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早秋曲江感懷是哪里,以及早秋曲江感懷唐白居易古詩讀誦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早秋曲江感懷的原文全文和翻譯
早秋曲江感懷的原文全文和翻梁返譯如下:
離離暑云散,裊裊涼風起。池上秋又來,荷花半成子。朱顏易銷歇,白日無窮已。人壽不如山,年光忽于水。青蕪與紅蓼,歲歲秋相似。去歲此悲秋,今秋復來此。
這一首也是寫早秋的曲江,但是自嘆自憐的感情成分更加沒渣弊強烈。首句“離離暑云散”“裊裊涼風起”,直接引出“秋又來”。
白居易(772─846)枯族,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屬山西),后遷居下鄧邽(今陜西渭南縣)。早年家境貧困,對社會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較多地接觸和了解。唐德宗貞元十六年(800)中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唐憲宗元和年間任左拾遺及左贊善大夫。
青蕪與紅蓼是什么意思
“青蕪”指叢生的草地。“紅蓼”指蓼的一種。多生水邊,花呈淡紅色。出自唐代白居易《早秋曲江感懷》:“離離暑云散,裊裊涼風起。池上秋又來,荷花半成子。朱顏易銷歇,白日無窮已。人壽不如山,年光忽于水。青蕪與枯彎紅蓼,歲歲秋相似。去歲此悲秋,今秋復來此。”
這一首是寫早秋的曲江,但是自嘆自憐的感情成分更加強烈。首句“離離暑云散”、“裊裊涼風起”,直接引出“秋又來”。一句“荷花半成子”是說忽然發現擾搜池塘里的荷花一半都結了蓮蓬了。透過半池殘荷我們隱隱感到秋天的蕭瑟之意。
后面“朱顏易銷歇,白日無窮已”兩句直接由感秋變成了傷秋。朱顏易老,白日無窮,人的壽命不如大自然,時光流逝的比流水還快。“人壽”句承“朱顏易銷歇”,“年光”句承“白日無窮已”。四句詩回環往復,年光之急,朱顏之暫,越發說得人凄慘惶恐。
“青蕪與紅蓼”,轉回到眼前實境,按說畫面景色有紅有綠,應該很溫馨熱鬧,詩人卻看淡了,歲歲新秋歲歲悲秋緩敗歷。人卻是一年老過一年。
早秋曲江感懷原文|翻譯|賞析_原文作者簡介
早秋曲江感懷
[作者] 白居易 ? [朝代] 唐
離離暑云散,裊裊涼風起。
池上秋又來,荷花半成子。
朱顏易銷歇,白日無窮模肢已。
人壽不如山,年光忽于水。
青蕪與紅蓼,歲歲秋相似。
去歲此悲秋,今秋復來此。
《早秋曲江感懷》作者白居易簡介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河南新鄭(今河南鄭州新鄭市)人,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唐代宗大歷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于鄭州新鄭東郭宅(今新鄭市東郭寺村)。白氏祖籍山西太原,白居易的祖父白锽移居下邽(今陜西渭南市北)。白锽后曾任鞏縣(今河南鄭州鞏義市)縣令,和當時鄰居新鄭縣令是好友,見新鄭山清水秀,遂移家于新鄭,白居易本人就出生于河南新鄭。卒后葬于河南洛陽,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坐落于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香山的琵琶峰。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租巧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的其它作品
○弊碼鍵 長恨歌
○ 錢塘湖春行
○ 草 / 賦得古原草送別
○ 觀刈麥
○ 憶江南·江南好
○ 白居易更多作品
離離暑云散,裊裊涼風起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處暑時節,炎陽不再炙烤,蟬兒不再鳴叫,盛夏漸行漸遠,秋意愈來愈濃。嫵媚的秋色在天地萬物間如水墨畫般一點一滴地鋪陳彌漫開來,秋日的大美景色正在大地上悄然出現。
這句詩出自白居易《早秋曲江感懷》,全詩原文如下:
離離暑云散,裊裊涼風起。
池上秋又來,荷花半成子。
朱顏易銷歇,白日無窮已。
人壽不如山,年光急于水中螞。
青蕪與紅蓼,歲歲秋相似。
去歲此悲秋,今秋復來此。
譯文:處暑時節,炎陽不再炙烤,蟬兒不再鳴叫,盛夏漸行漸遠,秋意愈來愈濃。嫵媚的秋色在天地萬物間如水墨畫般一點一納凳滴地鋪陳彌漫開來,秋日的大美景色正在大地上悄然出現。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
賞析:
這首詩前四句描寫了處暑時節的景色:處暑到來,暑氣散去,涼風襲來。嬌艷的荷花在初秋已變成結滿蓮子的蓮蓬。后面幾句則借此時此景,感嘆時光易逝。 此詩是詩人的觸景生情,表達了詩人對人生的感嘆。
擴展資料
處暑:斗指戊。太陽黃經為150°。這賣茄埋時夏季火熱已經到頭了。暑氣就要散了。它是溫度下降的一個轉折點。是氣候變涼的象征,表示暑天終止。
處暑,暑盡天涼, 炎熱的天氣將于是日結束。農諺有“處暑不種田, 想種等年”, “處暑不露頭, 割倒喂老牛”, “過了 處署不種秋, 就是種上也不收”, “處暑暑谷漸黃, 大風要提防”。
在處暑時節,正值農歷七月十五左右,民間會有慶贊中元的民俗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中元節”。此時在臺灣,就有“拜好兄弟”的習俗。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早秋曲江感懷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二十四節氣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