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事和長史哪個大(詹事是什么官)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詹事和長史哪個大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詹事是什么官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古代官職從大到小排序
古代官職的情況,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員的職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大體可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類。
中央官職
綜述
秦設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組成中樞機構。丞相管行政、太尉管軍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并負責監察百官。漢朝大體上沿襲秦制稱為三公,下設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務,魏晉南北朝時期,握有實權的先是尚書省,繼而又是中書省、門下省。隋代演變并確立為三省六部制。三省為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議)、尚書省(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相權分散。宋代中書省職權擴大,同樞密院分掌文武大權,門下、尚書省遂廢。后來又增設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分別行使行政權、軍權、財權。明代內閣雖只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但實際上為最高政務機構,內閣大臣稱為輔臣,首席稱首輔(相當于前朝的宰相)。清代康熙設立南書房,于清內閣和議政王大臣會議形成三足鼎立之勢。雍正帝設立軍機處,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京堂兼任軍機大臣,掌握政府大權。
六部
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
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事;
禮部,管典禮、科舉、學校、祭祀等事;
兵部,管軍事;
刑部,管司法刑獄;
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長官為尚書,副職為侍郎。下設郎中,副職稱員外郎,下屬官員有主事等。
寺
寺即官署。九寺即九卿之官署。漢以太常、光祿勛、衛尉、太仆、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謂之九寺大卿。歷代略有變動,迄于清皆因之。
(1)光祿寺:掌宮廷宿衛及侍從,北齊以后掌膳食帳幕,唐以后始專司膳。
(2)太仆寺:掌輿馬畜牧之事,北齊始曰太仆寺,清光緒改革官制時并入陸軍部。
(3)太常寺:秦署奉常,漢改太常,掌宗廟禮儀,至北齊始有太常寺,清末廢。
(4)宗正寺:明清為宗人府,掌天子宗族事。
(5)大理寺:掌刑獄案件審理,秦漢為廷尉,北齊為大理寺,歷代因之,清為大理院。
(6)衛尉寺:掌門衛屯兵,北齊改為衛尉寺,隋改為軍器儀仗、帳幕之類,明廢,清有鑾儀衛。
(7)鴻臚寺:秦曰典客,漢改大鴻臚,掌贊導相禮。鴻,聲也,臚,傳也,傳聲贊導,故曰鴻臚。至北齊曰鴻臚寺,清末廢。
(8)少府寺:掌山澤之事,后又掌宮中服飾衣物、寶貨珍貴之物,隋改為監,歷代因之,明始廢。
(9)太府寺:即大司農,掌錢谷金帛諸貨幣。
此外,中央還設有專門機構和官員,負責管理圖書、編修歷史、制定歷法等工作。如司馬遷、張衡曾任太史令。高啟為翰林國史編修等。
地方官職編輯
綜述
秦漢主要行政區是郡。郡的長官,秦稱郡守,漢稱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區是州,州官稱刺史,屬官有長史、司馬等。唐代在一些軍事重鎮。設節度使,屬官有行軍司馬、參謀、掌書記等。宋代州官稱知州,縣官稱知縣。明清改州為府,稱知府。
此外,漢代也設州,天下分十幾個州,基本上是監察區,中央派官員去刺探情況,稱刺史。隋唐全國分十幾個道,也稱監察區,中央派官員前往巡視,稱黜陟使。宋代全國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設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務。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機構叫行中書省,明代改稱承宣布政使司,習慣上仍稱為“省”。
任免升降
“三省六部”制出現以后,官員的升遷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職的任免升遷常用以下詞語:(1)拜。用一定的禮儀授予某種官職或名位。(2)除。拜官授職,提升官職,如“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指南錄(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職的意思。而“左除”則是降級受職。(3)遷。調動官職,包括升級、降級、平級轉調三種情況。(4)謫。降職貶官或調往邊遠地區。(5)黜。“黜”與“罷、免、奪”都是免去官職。(6)去。解除職務,其中有辭職、調離和免職三種情況。辭職和調離屬于一般情況和調整官職,而免職則是削職為民。(7)乞骸骨。年老了請求辭職退休。(8)舉:提升官職,對無官人士的提拔。(9)陟:升遷。指官吏的提升和進用。
官職簡介
【爵】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
【丞相】是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高官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有時稱相國,常于宰相通稱,簡稱“相”。一般只設一個丞相,俗稱大丞相,,有時分為左右兩個丞相,右丞相專門管理國事,左丞相是皇帝的“私人顧問”。不需要管理國事。
【太師】指官職又名太宰
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后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
【太子太師】太子太師屬“東宮三師”為名義上的太子老師。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稱"三孤"后來也逐漸成為虛銜。
【尚書】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隋代始設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
【學士】魏晉時是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唐以后指翰林學士,成為皇帝的秘書、顧問,參與機要,因而有“內相”之稱。明清時奉旨、侍讀、侍講、編修、庶吉士等雖亦為翰林學士,但與唐宋時翰林學士的地位和職掌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
【大將軍】先秦、西漢時是將軍的最高稱號。魏晉以后漸成虛銜而無實職。明清兩代于戰爭時才設大將軍官職,戰后即廢除。
【參知政事】又簡稱“參政”,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樞密副使合稱“宰執”。
【軍機大臣】軍機處是清代雍正帝建造的輔佐皇帝的政務機構。任職者無定員,一般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稱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被稱為“樞臣”。
【御史】本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職位僅次于丞相,主管彈劾、糾察官員過失諸事。
【樞密使】樞密院的長官。唐時由宦官擔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擔任,樞密院是管理軍國要政的最高國務機構之一,樞密使的權力與宰相相當,清代軍機大臣往往被尊稱為“樞密”。
【左徒】戰國時楚國的官名,與后世左右拾遺相當。主要職責是規諫皇帝、舉薦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職名稱。是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漢代稱大司馬。宋代定為最高一級武官。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大夫】各個朝代所指的內容不盡相同,有時可指中央機關的要職。
【士大夫】舊時指官吏或較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
【太史】西周、春秋時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兼管典籍、歷法、祭祀等事。秦漢以后設太史令,其職掌范圍漸小,其地位漸低。
【長史】秦時為丞相屬官,兩漢以后成為將軍屬官,是幕僚之長。
【侍郎】初為宮廷近侍。東漢以后成為尚書的屬官。唐代始以侍郎為三省(中書、門下、尚書)各部長官(尚書)的副職。
【侍中】原為正規官職外的加官之一。因侍從皇帝左右,地位漸高,等級超過侍郎。魏晉以后,往往成為事實上的宰相。
【郎中】戰國時為宮廷侍衛。自唐至清成為尚書、侍郎以下的高級官員,分掌各司事務。
【參軍】“參謀軍務”的簡稱,最初是丞相的軍事參謀,晉以后地位漸低,成為諸王、將軍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漸成為地方官員。
【令尹】戰國時楚國執掌軍政大權的長官,相當于丞相。明清時指縣長。
【巡撫】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為省級地方長官,總攬一省的軍事、吏治、刑獄等事,地位略次于總督,別稱“撫院”、“撫臺”、“撫軍”。
【校尉】兩漢時期次于將軍的官職。
【知府】即“太守”,又稱“知州”。
【縣令】一縣的行政長官,又稱“知縣”。
【里正】古代的鄉官,即一里之長。
【里胥】管理鄉里事務的公差。
【都尉】職位次于將軍的武官。《陳涉世家》:“陳涉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鴻門宴》:“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
【冏卿】太仆寺卿的別稱,掌管皇帝車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記》“賢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吳公”’“因之”是吳默的字。
【司馬】各個朝代所指官位不盡相同。戰國時為掌管軍政、軍賦的副官,如《鴻門宴》:“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隋唐時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屬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白居易當時被貶至九江,位在州郡別駕、長史之下。
【節度使】唐代總攬數州軍政事務的總管,原只設在邊境諸州;后內地也遍設,造成割據局面,因此世稱“藩鎮”。《紅樓夢》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書二封與賈政并京營節度使王子騰。”
【經略使】也簡稱“經略”。唐宋時期為邊防軍事長官,與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陜西經略副使。明清兩代有重要軍事任務時特設經略,官位高于總督。如《梅花嶺記》“經略洪承疇與之有舊”,洪承疇降清后曾任七省經略,駐扎江寧。
【刺史】原為巡察官名,東漢以后成為州郡最高軍政長官,有時稱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蘇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教頭】宋代軍中教練武藝的軍官,《水滸傳》中的林沖就是京城八十萬禁軍的槍棒教頭。
【提轄】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訓練軍隊、督捕盜賊等事務。如《水滸傳》中的魯提轄魯智深。
【從事】中央或地方長官自己任用的僚屬,又稱“從事員”。《赤壁之戰》:“晶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
【三省六部】三省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隋唐時,三省同為最高政務機構,一般中書省管決策,門下省管審議,尚書省管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中書省長官稱中書令,下有中書侍郎、中書舍人等官職;門下省長官稱侍中,下有門下侍郎、給事中等官職;尚書省長官為尚書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職。尚書省下轄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與考核等,相當于現在的組織部)、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禮部(管典禮、科舉、學校等)、兵部(管軍事,相當于現在的國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獄,相當于現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長官稱尚書,副職稱侍郎,下有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官職。六部制從隋唐開始實行,一直延續到清末。
一覽表
尹 史 卿 宰 尉 令 丞
卿士 太史 左史 右史 司徒 司馬 司空 司寇 職方
太師 太傅 太保 少師 少傅 少保 太宰 少宰 六卿
封人 工正 相國 庶長 令尹 柱國 公主 駙馬 三公
丞相 宰相 御史 太尉 九卿 太仆 廷尉 宗正 少府
將軍 冼馬 大夫 博士 郎中 侍郎 中郎 議郎 令史
尚書 六曹 合閣 仆射 侍中 內史 刺史 州牧 別駕
主薄 郡守 太守 長史 從事 督郵 縣令 縣尉 三老
亭長 列侯 主事 三省 行臺 都督 錄事 護軍 可汗
六部 三館 學士 總管 兵馬大元帥 留守 判官 巡檢 提刑
提轄 通判 孔目 押司 大人 內閣 廠衛 太監 都司
知府 親王 總督 巡撫 監司 州判 知縣 提督 總兵
參將 散官 流內 流外
大良造 左丞相 右丞相 大司徒 大司空 御史臺
大司馬 郎中令 大司農 大將軍 執金吾 中郎將
尚書省 尚書令 結事中 京兆尹 左馮翊右扶風
關內侯 中書省 中書令 門下省 秘書省 樞密使
員外郎 著作郎 國子監 節度使 招討使 都點檢
觀察使 按察使 衍圣公 大學士 宣政院 集賢院
軍機處 翰林院 欽天監 內務府 布政使 未入流
稅務司 資政院 咨議局 國務院 樞密院
三閭大夫 御史大夫 司隸校尉 將作大匠 諫議大夫
光祿大夫 繡衣直指 監察御史 同平章事 參知政事
翰林學士 中書舍人 都指揮使 欽差大臣 牛錄額真
參贊大臣 總稅務司 海軍衙門
典農中郎將 北洋通商大臣 南洋通商大臣 洗馬 冏卿
里正 里胥 文淵閣大學士
官制簡介
簡介
主書:戰國時魏國為國君保各種文字資料的人員。
御史大夫:秦朝時負責監察百官,代表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國家重要圖冊、典籍,代朝廷起草詔命文書等。西漢時,御史大夫與丞相、太尉合稱三公。丞相缺位時,往往由御史大夫遞補。晉以后御史大夫不再負責文書工作。
令史:漢代郎以下負責文書工作的官職。分:蘭臺令史、尚書令史。隋:唐以后,令史變為三省、六部御史臺低級事務員的稱謂。
宰相:封建時代“宰相為君主之幕僚長。”相當于現在的秘書長。
諫議大夫:西漢時稱秘書工作人員的諫大夫。東漢時改稱諫議大夫。隋、唐時錄屬于門下省,職責是侍從和規諫。宋代設諫院,遼金沿置,明代廢除。
黃門侍郎:西漢時在宮內內服務的郎官。東漢時黃門侍郎為專職,職責是侍從皇帝,傳達詔命。南朝以后黃門侍郎負責掌管機密文件。
左右曹:漢代處理皇帝文書的官職。這種官職不是專職,而是加職。大臣能得到左右曹加官,就能處理皇帝的文書。
譯官令九譯令:漢代設置的翻譯官,負責翻譯異國來信之語言。相當于當代的外文秘書。
符寶郎:東漢時掌管天子印璽及符節的官。
御史中丞:漢代御史大夫的下屬官員,負責中央館、圖書館,處理直達君主的一切奏章,監督在外行使巡察權的各部刺史等。漢以后御史中丞為御史的長官,與司隸校尉國為最有權威的督察官。
從事:漢代刺史的佐吏,如別駕、治中、主簿等都為從事。當時各郡國也有從事。
書佐:漢代主管文書的小吏。像功曹書佐、典郡書佐等,負責起草和繕寫文書。
尚書:尚書是主管文書的意思。漢代在宮廷中主管文書的官稱為尚書。
二千石曹尚書:漢代郡國守相的官傣為二千石,古習慣上稱地方行政長官為二千石。那時尚書是分曹辦事,分管郡國守相文書的尚書被稱為二千石曹尚書。
三公曹尚書:東漢時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那時尚書是分曹辦事,分管三公職掌的文書的尚書被稱為三公尚書。
尚書令:尚書的主管為尚書令。隋、唐時逐漸形成以尚書為尚書省長官的制度,這樣尚書令就不是主管文書的官,而是中央行政監督各部門的最高首長。
丞相:秦、漢時期定的制度。以丞相為輔佐皇帝的最重政務長官,與太尉、御史大夫地位略等。漢代初期有時置左右丞相各一人。一般只置一人,不分左右。明初亦說左右丞相,不久即廢,此后不再有丞相之名。
中書令:漢武帝時以宦官充任,職掌傳宣詔令。曹丕即位后設中書監及中書令,監令同等,其權任相當于宰相,習慣上監在令前。隋、唐以后,中書監廢止,只存中書令。
中書監:魏時曹丕即位后所設,與中書令同等權位。
中書省:魏晉以后,尚書令之權被中書監、中書令所代,開始以中書省為中央總機構。至梁、陳時,中書省內部事務官中有中書舍人五人,領主事十人,書吏二百人。
中書舍人:唐、宋時中書舍人是相當尊貴的官職。明代設中書科中書舍人,僅掌書寫誥敕等事,官階從七品。開始名為中書省直省舍人,后固中書省廢而改稱中書科中書舍人。中書舍人不為人重視,僅作為外觀裝點而已。其中有以工書得名實際擔任繕寫者,清仍其制,一般稱中書科中書,是無是輕者之官。
秘書令:漢末曹操為魏王,初置秘書令,掌機要文書。曹丕即位后,改為中書監和中書令。
登仕郎:文散官名。唐始置,為文官第二十七階,正九品下。宋正九品。徽宗崇寧二年(1103)用以代知錄事參軍、知縣令,政和六年(1116)改為修職郎,為文官第三十六階。金正九品上。元升為正八品,掌管宗卷、錢榖的屬吏。《元史·百官志一》:“照磨一員正八品,掌磨勘左右錢榖出納繕料例,凡數計文牘簿籍之事。”明正九品初授將仕郞,升授登仕郞。清正九品概授登仕郞。
等級與管理權限
清分九品,每品有正、從之分,共十八級
丞相(輔佐皇帝的最高政務長官)
正一品——(文)太師、太傅、太保、大學士、太尉、司徒、司空。(武)領侍衛內大臣。
從一品——(文)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總督、各部院尚書、郡王、國公。(武)將軍、都統、提督驃騎大將軍嗣王。
正二品——(文)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總督、各部院左、右侍郎、都察院右都御史、左都御史、開國郡公。(武)輔國大將軍、副都統、總兵。
從二品——(文)各省巡撫、內閣學士各省布政使、京兆河南太原等七府牧、大都督、大都護、光祿大夫。(武)鎮軍大將軍、副將。
正三品——(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左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順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按察使、侍中、中書令、、門下侍郎、中書侍郎、太子賓客、太常卿、宗正卿、太子詹事、上都護金紫光祿大夫。(武)左右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威衛、左右領軍衛、左右金吾衛、左右監門衛、左右羽林軍、左右龍武、左右英武六軍大將軍、左右千牛衛大將軍、左右散騎常侍、內侍監、中都督、參將。
從三品——(文)光祿寺卿、太仆寺卿、各省鹽運使、御史大夫、秘書監、光祿、衛尉、太仆、大理、鴻臚、司農、太府卿、國子祭酒、殿中監、少府監、將作監、諸衛羽林,。(武)游擊。
正四品——(文)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鴻臚寺卿、太仆寺少卿、各省道員、門下侍郎、中書侍郎、尚書左丞、吏部侍郎、太常少卿、太子左庶子、太子少詹事。(武)都司。
從四品——(文)翰林院侍讀學士、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內閣侍讀學士、各省知府。(武)城門領
正五品——(文)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祿寺少卿、欽天監監正、六科給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隸州知州。(武)守備。
從五品——(文)鴻臚寺少卿、各道監察御史、翰林院侍讀、各部員外郎、各省知州。(武)守御所千總、騎都尉。
正六品——(文)國子監司業、內閣侍讀、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縣知縣、各省通判。(武)門千總、營千總。
從六品——(文)左右春坊左右贊善、翰林院修撰、光祿寺署正、直隸州州同、州同。(武)部千總。
正七品——(文)翰林院編修、各部院七品筆帖式、順天府學教授、訓導,京縣縣丞外縣縣長、各府學教授。(武)把總。
從七品——(文)翰林院檢討、中書科中書、內閣中書、國子監博士、直隸州州判、州判。(武)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文)太醫院御醫、各部院八品筆帖式、外府經歷、外縣縣丞、州學正、縣教諭。(武)外委千總。
從八品——(文)翰林院典簿、府、州、縣訓導。(武)委署驍騎尉。
正九品——(文)各部院九品筆帖式、縣主薄。(武)外委把總。
從九品——(文)翰林院侍詔、邢部司獄、州吏目、巡檢。(武)額外外委。
未入流——(文)京、外縣典史、驛丞、河泊所所官(武官未入流)。
唐朝官職
唐朝建立后,合并州郡縣,設立郡和縣。但是唐朝將天下劃分為23個道,分兵駐守。貞觀十三年全國有358州,1551縣。玄宗天寶元年,改州為郡,改刺史為太守。后復稱州。
上州刺史從三品,其下佐官有別駕1人,從四品下,長史1人,從五品上,司馬1人,從五品下,錄事參軍事1人,從七品上,錄事2人,從九品下,此外還有司功、司倉、司戶、司田、司兵、司法、司士等七曹參軍各1人,皆從七品下。又有市令、丞、文學、醫學博土等;中、下州刺史皆正四品下,其下佐官仿上州,但不全置。別駕(中州不置)、長史、司馬稱為“上佐”,唐制規定,凡刺史缺員或為親王兼領時,上佐可代行州事。諸曹參軍分掌各州府的軍政、財政、刑法、農田以及戶糧諸事務,稱為“判司”。未設司馬之州,錄事參軍為刺史之佐,處于綜領督察的地位。
州府的判司及縣的簿、尉,雖然職位不高,但一般也是進士及第后的起家之官,若上有官員提攜,下有州縣推薦,幾經遷轉就可能入朝為郎官、御史,甚至可以外派為州刺史,直至藩帥,所以唐代一些高級文職人員大多在基層擔任過這類職務。
古代皇宮職位從大到小的排列順序是什么?
以清朝為例,古代皇宮職位從大到小的排列順序:
(一)、皇太后等級:
1、正一品:母后皇太后;
2、從一品:圣母皇太后;
3、正二品:護國皇太后;
4、從二品:御尊皇太后;
5、正三品:貴皇太后;
6、從三品:御皇太后;
7、正四品:尊皇太后;
8、從四品:皇太后;
9、正五品:貴太后;
10、從五品:御太后;
11、正六品:尊太后;
12、從六品:xx太后。
(二)、嬪妃等級:
1、超一品:嫡皇后 X 1 (可分宮女10人);
2、正一品:皇貴妃 X 1 (可分宮女 8人);
3、正二品:貴妃 X 2 (可分宮女 8人);
4、正三品:妃 X 4 (可分宮女 6人);
5、正四品:嬪 X 6 (可分宮女 6人);
6、正五品:貴人 X 不限 (可分宮女 4人);
7、正六品:常在 X 不限 (可分宮女 3人);
8、正七品:答應 X 不限 (可分宮女 2人)。
(三)、皇子等級:
1、正一品:監國儲君;
2、從一品:帝尊皇太子;
3、正二品:鎮國尊皇子;
4、從二品:御國尊皇子;
5、正三品:監國尊皇子;
6、從三品:興國尊皇子;
7、正四品:輔國尊皇子;
8、從四品:監政尊皇子;
9、正五品:參政御皇子;
10、從五品:皇輔國皇子;
11、正六品:皇固倫皇子;
12、從六品:皇仁嘉皇子;
13、正七品:皇和孝皇子;
14、從七品:嘉逸皇子;
15、正八品:安嘉皇子;
16、從八品:xx皇子。
(四)、公主等級:
1、正一品:御尊興/監/輔/定國皇公主;
2、從一品: 御皇固倫公主;
3、正二品:固倫公主;
4、從二品:和碩公主;
5、正三品:和孝公主;
6、從三品:和寧公主;
7、正四品:和貞公主;
8、從四品:多羅公主;
9、正五品:長平公主;
10、從五品:長樂公主;
11、正六品:雅興公主;
12、從六品:安寧公主;
13、正七品:端康公主;
14、從七品:思落公主;
15、正八品:xx公主。
(五)、宮女等級:
1、正一品:總管姑姑;
2、從一品:御前姑姑;
3、正二品:殿前姑姑;
4、從二品:內侍姑姑;
5、正三品:姑姑;
6、從三品:總管尚宮;
7、正四品:御前尚宮;
8、從四品:殿前尚宮;
9、正五品:內侍尚宮;
10、從五品:尚宮;
11、正六品:御前尚儀;
12、從六品:殿前尚儀;
13、正七品:內侍尚儀;
14、從七品:尚儀;
15、正八品:長侍女;
16、從八品:侍女;
17、正九品:長宮女;
18、從九品:宮女;
19、庶九品:粗使宮女。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大清等級
古代官職由小到大排名??
清朝入關后,清朝官職有九品,每一品又分正和從。稱為“九品十八階”,九品以下是未入流。九品以上是官,九品以下是吏。
由小到大排名為:
1、從九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侍詔、滿洲孔目、禮部四譯會同官序班、國子監典籍、鴻臚寺漢鳴贊、序班、刑部司獄、欽天監司晨、博士、太醫院吏目、太常寺司樂、工部司匠
文職外官;府廳照磨、州吏目、道庫大使、宣課司大使、府稅課司大使、司府廳司獄、司府廳倉大使、巡檢、土巡檢
武職京官:太仆寺馬廠委署協領
武職外官:額外外委
2、正九品:
文職京官:禮部四譯會同館大使、欽天監監侯、司書、太常寺漢贊禮郎
文職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縣主薄
武職京官:各營蘭翎長
武職外官:外委把總
3、從八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典薄、國子監典薄、鴻臚寺主薄、欽天監摯壺正、祀祭署祀丞、神樂署署丞、僧錄司左右覺義、道錄司左右至義
文職外官:布政司照磨、鹽運司知事、訓導
武職京官:八品典儀、委署親軍校、委署前鋒校、委署護軍校、委署驍騎校
武職外官:無
4、正八品:
文職京官:司務、五經博士、國子監學正、學錄、欽天監主薄、太醫院御醫、太常寺協律郎、僧錄司左右講經、道錄寺左右至靈
文職外官:布政司庫大使、鹽運司庫大使、鹽道庫大使、鹽課司大使、鹽引批驗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經歷、縣丞、士縣丞、四氏學錄、州學正、教諭
武職京官:無
武職外官:外委千總
5、從七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檢討、鑾儀衛經歷、中書科中書、內閣中書、詹事府主薄、光祿寺署丞、典薄、國子監博士、助教、欽天監靈臺郎、祀祭署奉祀、和聲署署丞
文職外官:京府經歷、布政司都事、鹽運司經歷、直隸州州判、州判、土州判
武職京官:七品典儀
武職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6、正七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編修、大理寺左右評事、太常寺博士、國子監監丞、內閣典籍、通政司經歷、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部寺司庫、兵馬司副指揮、太常寺滿洲讀祝官、贊禮郎、鴻臚寺滿洲鳴贊
文職外官:京縣縣丞、順天府滿洲教授、訓導、知縣、按察司經歷、教授
武職京官:城門史、太仆寺馬廠協領
武職外官:把總、安撫使司僉事、長官司副長官
7、從六品:
文職京官:左右春坊贊善、翰林院修撰、光祿寺署正、欽天監滿洲蒙古五官正、漢軍秋官正、和聲署正、僧錄司左右闡教、道錄司左右演法
文職外官:布政司經歷、理問、允判、直隸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職京官:內務府六品蘭翎長、六品典儀
武職外官:衛千總、安撫使司副使
8、正六品:
文職京官:內閣侍讀、左右春坊中允、國子監司業、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經歷、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經歷、太常寺滿漢寺丞、欽天監監判、欽天監漢春夏中秋冬五官正、
神樂署署正、僧錄司左右善事、道錄司左右正一
文職外官:京府通判、京縣知縣、通判、土通判
武職京官:蘭翎侍衛、整儀尉、親軍校、前鋒校、護軍校、鳥槍護軍校、驍騎校、委署步軍校
武職外官:門千總、營千總、宣撫使司僉事、安撫使司同知、副招討使、長官使、長官、百戶
9、從五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侍讀、翰林院侍講、鴻臚寺少卿、司經局洗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員外郎
文職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鹽運司副使、鹽課提舉司提舉
武職京官:四等侍衛、委署前鋒參領、委署護軍參領、委署鳥槍護軍參領、委署前鋒侍衛、下五旗包衣參領、五品典儀、印物章京、三等護衛
武職外官:守御所千總、河營協辦守備、安撫使、招討使、宣撫使司副使、副千戶
10、正五品:
文職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參議、光祿寺少卿、六科給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醫院院使、欽天監監正
文職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隸知州
武職京官:三等侍衛、治儀正、步軍副尉、步軍校、監守信礮官、分管佐領
武職外官:關口守御、防御、守備、宣慰使司僉事、宣撫使司同知、千戶
11、從四品:
文職京官:內閣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讀學士、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
文職外官:知府、土知府、鹽運使司運同
武職京官:城門領、包衣副護軍參領、包衣副驍騎參領、包衣佐領、四品典儀、二等護衛
武職外官:宣撫使司宣撫使、宣慰使司副使
12、正四品:
文職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鴻臚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給事中
京職外官:順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員、
武職京官:二等侍衛、云麾使、副護軍參領、副前鋒參領、副驍騎參領、太仆寺馬廠駝廠總管、貝勒府司儀長、侍衛領班
武職外官:防守使、佐領、都司、指揮僉事、宣慰使司同知、管帶官
13、從三品:
文職京官:光祿寺卿、太仆寺卿
文職外官:都轉鹽運使司運使
武職京官:包衣護軍參領、包衣驍騎參領、王府一等護衛
武職外官:游擊、五旗參領、協領、宣慰使司宣慰使、指揮同知
14、正三品:
文職京官:督察院左右副都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職外官:順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職京官:一等侍衛、火器營翼長、健銳營翼長、前鋒參領、護軍參領、驍騎參領、王府長史
武職外官:城守尉、參將、指揮使
15、從二品:
文職京官:內閣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
文職外官:巡撫、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職京官:散秩大臣
武職外官:副將
16、正二品:
文職京官: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內務府總管
文職外官:各省總督
武職京官:左右翼前鋒營統領、八旗護軍統領、鑾儀使
武職外官:副都統、總兵
17、從一品:
文職京官: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協辦大學士、各部院尚書、督察院左右都御史
文職外官:總督(加尚書銜)
武職京官: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內大臣
武職外官:將軍、都統、提督
18、正一品:
文職京官:太師、太傅、太保、光祿大夫、殿閣大學士
文職外官:無
武職京官:領侍衛內大臣、掌鑾儀衛事大臣
武職外官:無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清朝官職制度
古代文武官員品級排行
以唐朝為例:
唐朝官員品級是古代官員等級制度,唐朝官員品級依正、從、上、下分為九品三十級。包含官爵,文武職官,勛位等品階。具體如下:
正一品
官: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將(唐太宗李世民稱帝前的官職,之后不設)。
爵:親王、公主
從一品
職官: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文散官:開府儀同三司
武散官:驃騎大將軍
爵:嗣王、郡王、國王
正二品
職官:尚書令(因李世民曾任此職,后來此職一直空置)、大行臺尚書令
文散官:特進
武散官:輔國大將軍
爵:開國郡公
勛:上柱國
從二品
職官:尚書左右仆射、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護
文散官:光祿大夫
武散官:鎮軍大將軍
爵:開國縣公
勛:柱國
正三品
職官:中書令、侍中(代宗大歷年間擢升正二品)、六部尚書、十六衛大將軍、太子賓客、太常卿、太子詹事、中都督、上都護
文散官:金紫光祿大夫
武散官:冠軍大將軍、懷化大將軍
勛:上護軍
從三品
職官:御史大夫、秘書監、光祿/衛尉/宗正/太仆/大理/鴻臚/司農/太府卿、左右散騎常侍、國子祭酒、殿中監、少府監、將作大匠、諸衛羽林千牛將軍、下都督、上州刺史、大都督府長史、大都護府副都護
文散官:銀青光祿大夫
武散官:云麾將軍、歸德將軍
爵:開國侯
勛:護軍
正四品上
職官:黃門侍郎、中書侍郎、尚書左丞、六部侍郎、太常少卿、中州刺史、軍器監、上都護府副都護、上府折沖都尉
文散官:正議大夫
武散官:忠武將軍
爵:開國伯
勛:上輕車都尉
正四品下
職官:尚書右丞、尚書諸司侍郎、左右千牛衛/左右監門衛中郎將、親勛翊衛羽林中郎將、下州刺史
文散官:通議大夫
武散官:壯武將軍
從四品上
職官:光祿/衛尉/宗正/太仆/大理/鴻臚/司農/太府少卿、秘書少監、殿中少監、內侍、大都護府/親王府長史
文散官:太中大夫
武散官:宣威將軍
勛:輕車都尉
從四品下
職官:國子司業、少府少監、將作少匠、京兆/河南/太原府少尹、上州別駕、大都督府/大都護府/親王府司馬、中府折沖都尉
文散官:中大夫
武散官:明威將軍
正五品上
職官:諫議大夫、御史中丞、國子博士、給事中、中書舍人、都水使者、萬年/長安/河南/洛陽/太原/晉陽/奉先縣令、親勛翊衛羽林郎將、中都督/上都護府長史、親王府典軍
文散官:中散大夫
武散官:定遠將軍
爵:開國子
勛:上騎都尉
正五品下
職官:太子中舍人、內常侍、中都督/上都護府司馬、中州別駕、下府折沖都尉
文散官:朝議大夫
武散官:寧遠將軍
視正五品:薩寶
從五品上
職官:尚書左右司諸司郎中、秘書丞、著作郎、太子洗馬、殿中丞、親王府副典軍、下都督府/上州長史、下州別駕、殿中省六局奉御
文散官:朝請大夫
武散官:游騎將軍
爵:開國男
勛:騎都尉
從五品下
職官:大理正、太常丞、太史令、內給事、上牧監、下都督府/上州司馬、駙馬都尉、奉車都尉、宮苑總監、上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朝散大夫
武散官:游擊將軍
正六品上
職官:太學博士、中州長史、親勛翊衛校尉、京兆/河南/太原府諸縣令、武庫中尚署令、諸衛左右司階、中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朝議郎
武散官:昭武校尉
勛:驍騎尉
正六品下
職官:千牛備身、備身左右、下州長史、中州司馬、內謁者監、中牧監、上牧副監、上鎮將
文散官:承議郎
武散官:昭武副尉
從六品上
職官:起居郎、起居舍人、尚書諸司員外郎、大理司直、國子助教、城門郎、符寶郎、通事舍人、秘書郎、著作佐郎、侍御醫、諸衛羽林長史、兩京市令、下州司馬、左右監門校尉、親勛翊衛旅帥、上縣令
文散官:奉議郎
武散官:振威校尉
勛:飛騎尉
從六品下
職官:侍御史、少府/將作/國子監丞、司農寺諸園苑監、下牧監、宮苑總監副監、互市監、中牧副監、下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通直郎
武散官:振威副尉
正七品上
職官:四門博士、詹事司直、左右千牛衛長史、軍器監丞、中縣令、親勛翊衛隊正、親勛翊衛副隊正、中鎮將
文散官:朝請郎
武散官:致果校尉
勛:云騎尉
正七品下
職官:內寺伯、諸倉/諸冶/司竹/溫湯監、諸衛左右中候、上府別將/長史、上鎮副、下鎮將、下牧副監
文散官:宣德郎
武散官:致果副尉
從七品上
職官:殿中侍御史、左右補闕、太常博士、太學助教、門下省錄事、尚書都事、中書省主書、左右監門直長、都水監丞、中下縣令、京縣丞、中府別將/長史、中鎮副、勛衛太子親衛
文散官:朝散郎
武散官:翊麾校尉
勛:武騎尉
從七品下
職官:太史局丞、御史臺/少府/將作/國子監主簿、掖庭/宮闈局令、下縣令、太廟諸陵署丞、司農寺諸園苑副監、、宮苑總監丞、公主家令、親王府旅帥、下府別將/長史、下鎮副、諸屯監、諸折沖府校尉
文散官:宣義郎
武散官:翊麾副尉
視從七品:薩寶府祆正
正八品上
職官:監察御史、協律郎、翊衛、大醫署醫博士、軍器監主簿、武庫署丞、兩京市署丞、上牧監丞、執乘親事
文散官:給事郎
武散官:宣節校尉
正八品下
職官:奚官/內仆/內府局令、備身、尚藥局司醫、京兆/河南/太原諸縣丞、太公廟丞、諸宮農圃監、互市監丞、司竹副監、司農寺諸園苑監丞、靈臺郎、上戍主、諸衛左右司戈
文散官:征事郎
武散官:宣節副尉
從八品上
職官:左右拾遺、太醫署針博士、四門助教、左右千牛衛錄事參軍、上縣丞、中牧監丞、京縣主簿、諸倉/諸冶/司竹/溫湯監丞、保章正、諸折沖府旅帥
文散官:承奉郎
武散官:御侮校尉
從八品下
職官:大理評事、律學博士、太醫署丞、左右千牛衛諸曹參軍、內謁者、都水監主簿、中書/門下/尚書都省/兵部/吏部/考功/禮部主事、中縣丞、京縣尉、諸屯監丞、上關令、上府兵曹、上挈壺正、中戍主、上戍副、諸率府左右司戈
文散官:承務郎
武散官:御侮副尉
正九品上
職官:校書郎、太祝、典客署掌客、岳瀆令、諸津令、下牧監丞、中下縣丞、中州博士、武庫署監事
文散官:儒林郎
武散官:仁勇校尉
正九品下
職官:正字、奚官/內仆丞、內府局丞、太史局司辰、典廄署主乘、下縣丞、下州博士、京兆/河南/太原府諸縣尉、上牧監主簿、諸宮農圃監丞、中關令、親王國尉、上關丞、諸衛左右執戟、中鎮兵曹參軍、下戍主、諸折沖隊正
文散官:登仕郎
武散官:仁勇副尉
從九品上
職官:尚書/御史臺/秘書省/殿中省主事、奉禮郎、律學助教、弘文館校書、大史局司歷、太醫署醫助教、京兆/河南/太原府/九寺/少府/將作監錄事、都督/都護府/上州錄事市令、宮苑總監主簿、上中縣尉
文散官:文林郎
武散官:陪戎校尉
從九品下
職官:內侍省主事、國子監錄事、崇文館校書、書學博士、算學博士、門下典儀、太醫署按摩/祝禁博士。
太卜署卜博士、太醫署針助教/醫正、太卜署卜正、太史局監候、掖庭局宮教博士、太官署監膳、太樂鼓吹署樂正、大理寺獄丞、中下州醫博士、中下縣尉。
下關令、中關丞、諸衛羽林長上、諸津丞、諸折沖府隊副、諸率府左右執戟
文散官:將仕郎
武散官:陪戎副尉
流外一等:諸衛/都水監/羽林軍錄事、尚書/中書/門下省/御史臺令史、太常寺謁者、司儀署諸典書、河渠署河堤謁者、太醫署醫針師、內侍省寺人
視流外一等:薩寶府祓祝
流外二等:太卜署卜助教、秘書/殿中/內侍省令史、城門/符寶/夕文館令史、通事令史、尚書/門下/中書省/御史臺書令史、太常寺祝史、宮苑總監錄事。
典客署典客、親勛翊衛府錄事、太史局漏刻博士、御史臺殿中令史
流外三等:城門/符寶書令史、秘書/殿中/內侍省、御史臺書令史、、諸牧園苑監錄事、諸倉監/諸關津錄事。
諸衛羽林軍府/太子詹事府令史、尚食局主食、、秘書/殿中/內侍省諸局書令史、內侍省內典引、尚藥局太醫署按摩祝禁師、太常寺贊引、太醫署醫工/針工、太卜署卜師諸計史、率更寺漏刻博士
流外四等:、諸衛羽林軍史、門下省主寶/主符、太醫主藥、門下/中書省傳制、太醫署按摩祝禁工、御史臺監察史
視流外四等:薩寶府率
流外五等:大理寺司直平事史、諸署農圃監、諸牧園苑監史、諸都護府史、太官署監膳史、良醞署掌醞、掌醢署主醢、諸典事、親勛翊衛率府史、大理寺獄史
視流外五等:薩寶府史
流外六等:親勛翊衛府史、諸倉關津府史、、太醫署藥園師、諸亭長
流外七等:門下省主節、諸掌固、大史監歷生、天文觀生、諸倉關津史、諸倉計史
流外八等:守宮署掌設
流外九等:國子學/太公廟干、諸輦者
擴展資料:
古代官位對應現代職位等級:
皇帝
最高封建統治者的稱號。在我國皇帝的稱號始于秦始皇。
正一品
文職京官:太師、太傅、太保、【榮譽官職,相當于人大、政協之類的】
殿閣大學士【政治局常委】
文職外官:無
武職京官:領侍衛內大臣【北京軍區司令】
掌鑾儀衛事大臣【中央機關事物局、安全局長】
武職外官:無
從一品
文職京官:少師、少傅、少保
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榮譽官職,相當于人大、政協副職】
協辦大學士【政治局委員】
各部院尚書【副總理兼部長】
都察院左右都御史【中紀委書記兼最高監察長】
文職外官:無
武職京官: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北京衛戍區司令兼北京市公安局長】
內大臣
武職外官:將軍【八旗軍大軍區司令】
都統【八旗軍首都及陪都軍區司令】
提督【綠營軍區司令】
正二品
文職京官: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榮譽稱號,相當于總工會主席】
各部院左右侍郎【國務委員兼副部長】
內務府總管【中央辦公廳主任】
文職外官:各省總督【大區書記,如以前的東北局、華北局等】
武職京官:左右翼前鋒營統領【中央警備團司令】
八旗護軍統領
鑾儀使【中央儀仗隊】
武職外官:副都統、總兵【綠營集團軍司令】
從二品
文職京官:內閣學士【國務委員】
翰林院掌院學士【社科院院長】
文職外官:巡撫【省委書記】
布政使司布政使【省長】
武職京官:散秩大臣
武職外官:副將
正三品
文職京官: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中紀委副書記】
宗人府丞
通政使司通政使【信訪辦主任】
大理寺卿【最高法院院長】
詹事府詹事
太常寺卿
文職外官:順天府府尹【北京市長】
奉天府府尹【直轄市長】
按察使司按察使【省紀委書記】
武職京官:一等侍衛
火器營翼長、健銳營翼長
前鋒參領、護軍參領、驍騎參領
王府長史【軍級軍隊領導
武職外官:城守尉、參將、指揮使
從三品
文職京官:光祿寺卿
太仆寺卿
文職外官:都轉鹽運使司運使
武職京官:包衣護軍參領、包衣驍騎參領
王府一等護衛
武職外官:游擊
五旗參領、協領
宣慰使、指揮同知
正四品
文職京官:通政使司副使【中央信訪辦副主任】
大理寺少卿【最高法院副院長】
詹事府少詹事
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
鴻臚寺卿【外交部長】
都察院六科掌院給事中
京職外官:順天府丞【北京市副市長】
奉天府丞【直轄市副市長】
各省守巡道員
武職京官:二等侍衛
云麾使
副護軍參領、副前鋒參領、副驍騎參領
太仆寺馬廠駝廠總管
貝勒府司儀長
侍衛領班
武職外官:防守尉、佐領、都司
指揮僉事
宣慰使司同知
從四品
文職京官:內閣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講學士
國子監祭酒【中央黨校校長】
文職外官:知府【市委書記】
土知府【自治市市委書記】
鹽運使司運同
武職京官:城門領
包衣副護軍參領、包衣副驍騎參領、包衣佐領
四品典儀
二等護衛
武職外官:宣撫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文職京官:左右春坊庶子
通政司參議
光祿寺少卿
給事中、宗人府理事官
各部郎中【各部司長】
太醫院院使【首長醫院院長】
文職外官:同知、土同知
直隸州知州
武職京官:三等侍衛
治儀正
步軍副尉、步軍校
監守信礮官
分管佐領
武職外官:關口守御、防御、守備
宣慰使司僉事、宣撫使司同知、千戶
從五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侍讀、翰林院侍講
鴻臚寺少卿
司經局洗馬
宗人府副理事、御使
各部員外郎
文職外官:各州知州【直轄縣書記】
土知州、
鹽運司副使、鹽課提舉司提舉
武職京官:四等侍衛
委署前鋒參領、委署護軍參領、委署鳥槍護軍參領、委署前鋒侍衛
下五旗包衣參領、五品典儀
印物章京
三等護衛
武職外官:守御所千總
河營協辦守備
安撫使、招討使、宣撫使司副使、副千戶
正六品
文職京官:內閣侍讀
左右春坊中允
國子監司業、堂主事、主事
都察院都事、經歷
大理寺左右丞、宗人府經歷、太常寺滿漢丞
欽天監監判、欽天監漢春夏中秋冬五官正
神樂署署正、僧錄司左右善事、道錄司左右正一
文職外官:京府通判、京縣知縣
通判、土通判
武職京官:蘭翎侍衛、整儀尉
親軍校、前鋒校、護軍校
鳥槍護軍校、驍騎校、委署步軍校
武職外官:門千總、營千總
宣撫使司僉事、安撫使司同知
副招討使、長官使、長官、百戶
從六品
文職京官:左右春坊贊善
翰林院修撰、光祿寺署正
欽天監滿洲蒙古五官正、漢軍秋官正、和聲署正
僧錄司左右闡教、道錄司左右演法
文職外官:布政司經歷、理問、允判
直隸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職京官:內務府六品蘭翎長
六品典儀
武職外官:衛千總
安撫使司副使
正七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編修
大理寺左右評事
太常寺博士、國子監監丞
內閣典籍、通政司經歷、知事
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
部寺司庫、兵馬司副指揮
太常寺滿洲讀祝官
贊禮郎、鴻臚寺滿洲鳴贊
文職外官:京縣縣丞【首都縣副縣長】
順天府滿洲教授、訓導、知縣【縣委書記】
按察司經歷、教授
武職京官:城門史
太仆寺馬廠協領
武職外官:把總
安撫使司僉事
長官司副長官
從七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檢討
鑾儀衛經歷
中書科中書、內閣中書
詹事府主薄、光祿寺署丞、典薄
國子監博士、助教
欽天監靈臺郎
祀祭署奉祀、和聲署署丞
文職外官:京府經歷
布政司都事、鹽運司經歷
直隸州州判、州判、土州判
武職京官:七品典儀
武職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文職京官:司務
五經博士
國子監學正、學錄、欽天監主薄
太醫院御醫、太常寺協律郎
僧錄司左右講經、道錄寺左右至靈
文職外官:布政司庫大使
鹽運司庫大使、鹽道庫大使、鹽課司大使、鹽引批驗所大使
按察司知事、府經歷
縣丞、士縣丞
四氏學錄、州學正、教諭
武職京官:無
武職外官:外委千總
從八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典薄、國子監典薄、鴻臚寺主薄
欽天監摯壺正
祀祭署祀丞、神樂署署丞
僧錄司左右覺義、道錄司左右至義
文職外官:布政司照磨
鹽運司知事、訓導
武職京官:八品典儀
委署親軍校、委署前鋒校、委署護軍校、委署驍騎校
武職外官:無
正九品
文職京官:禮部四譯會同館大使
欽天監監侯、司書
太常寺漢贊禮郎
文職外官:按察司照磨
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縣主薄
武職京官:各營蘭翎長
武職外官:外委把總
從九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侍詔
滿洲孔目
禮部四譯會同官序班
國子監典籍
鴻臚寺漢鳴贊、序班
刑部司獄
欽天監司晨、博士
太醫院吏目、太常寺司樂、工部司匠
文職外官:府廳照磨、州吏目
道庫大使、宣課司大使、府稅課司大使
司府廳司獄、司府廳倉大使
巡檢、土巡檢
武職京官:太仆寺馬廠委署協領
武職外官:額外外委
未入流
文職京官:翰林院孔目
都察院庫使
禮部鑄印局大使
兵馬司吏目
崇文門副使
文職外官:典史、土典史
關大使
府檢校
長官司吏目
茶引批驗所大使、鹽茶大使
驛丞、土驛丞
河泊所所官
牐官
道縣倉大使
武職京官:無
武職外官:百長
土舍、土目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唐朝官員品級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古代官職等級
古代官職大小排行
唐朝的一品官是太師、太傅、太保各一員。(三師為正一品,三師,乃訓導之官,專門訓導天子,也是天子的老師。)基本沒有什么實權,不是道德特別好的,則不居其位。
太尉、司徒、司空各一員。就是我們常說的三公,并正一品,太尉是掌管軍事權力最高的官員,司徒管教育上到官員考核下到基礎教育。司空掌管工程,水利營房建設
尚書令一員。正二品尚書令總領百官,儀刑端莊,其屬有六尚書:一是吏部,二是戶部,三是禮部,四是兵部,五是刑部,六是工部。凡庶務,皆會而決之。
左右仆射各一員,從二品俗稱首相,掌管六部,綱紀庶務,以貳令之職。自不置令,仆射總判省事。御史糾劾不當,兼得彈之。
六部尚書,三品上,吏部,戶部,禮部,刑部,兵部,工部,正三品吏部掌管官員升遷,戶部掌管財政,禮部掌管祭祀科舉吉兇適宜。刑部管刑法與督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后審理和復核,共為“三法司制”。
兵部掌管全國兵衛,工部掌管土木興建之制,器物利用之式,渠堰疏降之法,陵寢供億之典。凡全國之土木、水利工程,機器制造工程(包括軍器、軍火、軍用器物等),礦冶、紡織等。
左右丞各一員。左丞,正四品上。右丞,正四品下。左丞掌管轄通政司和行人司。通政司負責傳遞公文,公告周知。行人司負責到地方上頒布詔諭及赴外國作史臣,右丞管兵部、刑部、工部十二司。
左右司郎中各一員,從五品上。龍朔二年,改為左右丞務。左司郎中,管六部二十四司的十二司,右司朗中管另外十二司。
起居郎二員六品下主要掌管皇帝的一言一行,并且善舉惡行統統記錄,作為前車之鑒,以約束君主不說非法的話,不做非法的事。
左補闕二員,七品下主要職責是圍著皇上轉,及時發現皇上決策上存在的問題,然后反饋,以便及時改正。
協律郎八品上二員,掌管音律一般是由精通音樂的人擔任,歸太常寺管轄。
典儀二員九品下,是監督典禮儀式,大臣禮節的侍衛官。他負責帶領侍衛跟從在皇帝身邊,隨時保證皇帝安全,并且監督大臣是否有犯上之禮節。
擴展資料:
今昔對比
1、太守戰國稱郡守,漢改太守,為一郡的行政最高長官。秦分三十六郡,比縣大。相當于現在的省轄市市長。
2、刺史漢武帝分全國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軍政大權。相當于省(市)長兼省(市)軍(分)區司令員。
3、京兆尹西漢京畿地方行政長官,京兆特指現,京兆尹相當于首都市長。
4、太尉秦至宋均有設置,為全國軍政首腦。相當于國防部部長。
5、廷尉執掌法律、主審要案的大臣。相對最高法院院長。
6、吏部尚書掌管全國文武官吏考核賞罰。相當于組織部部長。
7、光祿大夫皇帝身邊顧問之臣。相當于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
8、中書令掌管皇帝命令發布。相當于“兩辦”秘書長。
9、尚書令參議大政,綜觀政務,百官之長。相當于總理。
10、車騎大將軍地位尊崇,相當于元帥軍銜。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古代官職
古代官職大小的排列?
清朝官職大小排名:
正一品:
文職京官:太師、太傅、太保、殿閣大學士
文職外官:無
武職京官:領侍衛內大臣、掌鑾儀衛事大臣
武職外官:無
從一品:
文職京官: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協辦大學士、各部院尚書、都察院左右都御史
文職外官:無
武職京官: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九門提督)、內大臣
武職外官:將軍、都統、提督
正二品:
文職京官: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內務府總管 、 各部院左右侍郎
文職外官:各省總督
武職京官:左右翼前鋒營統領、八旗護軍統領、鑾儀使
武職外官:副都統、總兵
校尉>千人>隊長>伍長>屯長
擴展資料
清朝其他官職
從二品:
文職京官:內閣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
文職外官:巡撫、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職京官:散秩大臣
武職外官:副將
正三品:
文職京官: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職外官:順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職京官:一等侍衛、火器營翼長、健銳營翼長、前鋒參領、護軍參領、 驍騎參領、王府長史
武職外官:城守尉、參將、指揮使
從三品:
文職京官:光祿寺卿、太仆寺卿
文職外官:都轉鹽運使司運使
武職京官:包衣護軍參領、包衣驍騎參領、王府一等護衛
武職外官:游擊、五旗參領、協領、宣慰使、指揮同知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資料:中國古代行政級別【2】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古代官職
關于詹事和長史哪個大和詹事是什么官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