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溪玩月是寫的哪里的 東溪玩月王昌齡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東溪玩月是寫的哪里的,以及東溪玩月王昌齡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東溪玩月(一作王昌齡詩)
王維 東溪玩月(一作王昌齡詩)
月從斷山口,遙吐柴門端。萬木分空霽,流陰中夜攢。
光連虛象白,氣與風露寒。谷靜秋泉響,巖深青靄殘。
清燈入幽夢,破影抱空巒。恍惚琴窗里,松溪曉思難。
【賞析】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衡困詰,號摩詰居士。
王維出身河東王氏,于開元十九年(731年)狀元及第。歷官右拾遺、監察御史、河西節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寶年間,王維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安祿山攻陷長安時,王維被迫受偽職。長安收復后,被責授太子中允。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
王維參禪悟理,學莊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于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 。書畫特臻其妙,后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高攔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存詩400余首,代表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畫學秘訣》。
王昌齡的送別詩
王昌齡的送別詩
1、《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2、《送竇七》
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熒熒望一舟。
鄂渚輕帆須早發,江邊明月為君留。
3、《送柴侍御》
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4、《送郭司倉》
映門淮水綠,留騎主人心。
明月隨良掾,春潮夜夜深。
5、《送任五之桂林》
楚客醉孤舟,越水將引掉。
山為兩鄉別,月帶千里貌。
羈譴同繒綸,僻幽聞虎豹。
桂林寒色在,苦節知所效。
6、《送李十五》
怨別秦楚深,江中秋云起。
天長杳無隔,月影在寒水。
7、《送張四》
楓林已愁暮,楚水復堪悲。
別后冷山月,清猿無斷時。
8、《送胡大》
荊門不堪別,況乃瀟湘秋。
何處遙望君,江邊明月樓。
《送狄宗亨》
秋在水清山暮蟬,戚雀洛陽樹色鳴皋煙。
送君歸去愁不盡,又惜空度涼風天。
王昌齡送別詩有哪些
王昌齡,字少伯,漢族,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說京兆長安人(今西安)人。下面我們來看看王昌齡送別詩有哪些,歡迎閱讀借鑒。
1、《送張四》
楓林已愁暮,楚水復堪悲。
別后冷山月,清猿無斷時。
2、《送竇七》
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熒熒望一舟。
鄂渚輕帆須早發,江邊明月為君留。
3、《送柴侍御》
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4、《送郭司倉》
映門淮水綠,留騎主人心。
明月隨良掾,春潮夜夜深。
5、《送任五之桂林》
楚客醉孤舟,越水將引掉。
山為兩鄉別,月帶千里貌。
羈譴同繒綸,僻幽聞虎豹。
桂林寒色在,苦節知所效。
6、《送李十五》
怨別秦楚深,江中秋云起。
天長杳無隔,月影在寒水。
7、《送狄宗亨》
秋在水清山暮蟬,洛陽樹色鳴皋煙。
送君歸去愁不盡,又惜空度涼風天。
8、《送胡大》
荊門不堪別,況乃瀟湘秋。
何處遙望君,江邊明月樓。
9、《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王昌齡的詩有哪些
王昌齡的詩有哪些
1、《從軍行》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2、《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3、《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4、《閨怨》
閨中少婦不曾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5、《春宮曲》
昨夜風開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輪高。
平陽歌舞新承寵,簾外春寒賜錦袍。
6、《答武陵太守》
仗劍行千里,微軀敢一言。
曾為大梁客,不負信陵恩。
7、《送郭司倉》
映門淮水綠,留騎主人心。
明月隨良掾,春潮夜夜深。
8、《秋興》
日暮西北堂,涼風洗修木。
著書在南窗,門館常肅肅。
苔草延古意,視聽轉幽獨。
或問余所營,刈黍就寒谷。
9、《送任五之桂林》
楚客醉孤舟,越水將引掉。
山為兩鄉別,月帶千里貌。
羈譴同繒綸,僻幽聞虎豹。
桂林寒色在,苦節知所效。
10、《送柴侍御》
流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11、《送東林廉上人歸廬山》
石溪流已亂,苔徑人漸微。
日暮東林下,山僧還獨歸。
昔為廬峰意,況與遠公違。
道性深寂寞,世情多是非。
12、《送竇七》
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熒熒望一舟。
鄂渚輕帆須早發,江邊明月為君留。
13、《送高三之桂林》
留君夜飲對瀟湘,從此歸舟客夢長。
嶺上梅花侵雪暗,歸時還拂桂花香。
14、《送胡大》
荊門不堪別,況乃瀟湘秋。
何處遙望君,江邊明月樓。
15、《送李十五》
怨別秦楚深,江中秋云起。
天長杳無隔,月影在寒水。
16、《送劉慎虛歸取宏詞解》
太清聞海鶴,游子引鄉眄。
聲隨羽儀遠。勢與歸云便。
青桂春再榮,白云暮來變。
遷飛在禮儀,豈復淚如霰。
17、《送歐陽會稽之任》
懷祿貴心賞,東流山水長。
官移會稽郡,地邇上虞鄉。
緩帶屏紛雜,漁舟臨訟堂。
逶迤回溪趣,猿嘯飛鳥行。
18、《送裴圖南》
黃河渡頭歸問津,離家幾日茱萸新。
漫道閨中飛破鏡,猶看陌上別行人。
19、《送人歸江夏》
寒江綠水楚云深,莫道離憂遷遠心。
曉夕雙帆歸鄂渚,愁將孤月夢中尋。
20、《送任五之桂林》
楚客醉孤舟,越水將引棹。
山為兩鄉別,月帶千里貌。
羈譴同繒綸,僻幽聞虎豹。
桂林寒色在,苦節知所效。
查慎行 自湘東驛遵陸至蘆溪
《自湘東驛遵陸至蘆溪》
作者:查慎行
黃花古渡接蘆溪,行過萍鄉路漸低。
吠犬鳴雞村遠近,乳鵝新鴨岸東西。
絲繅細雨沾衣潤,刀剪良苗出水齊。
猶與湖南風土近,春深無處不耕犁。
賞析:
查慎行的這首七言律詩,語言清新、明快、簡潔、質樸;寓意率真、自然流暢,無引經據典,讀來倍歷啟感親切;采取以景入詩,借景寓情的手法,對眼前所見景物信手拈來,無不稱妙;本詩是極富詩情畫意的佳作,詩中有畫,畫里藏詩;中二聯對仗工整,又自然流暢,毫無雕琢之感,更是令人拍案稱奇!
題目湘東驛遵陸至蘆溪,說的是仲春時分,詩人自湘東驛的黃花渡下船后經陸路到達蘆溪后所看到的景象。遵陸,指沿著陸路,走陸路。驛,古代供傳遞官府文書的人和過往官員中途換馬或歇宿的地方;湘東驛,即是湘東(今湘東區,距萍鄉城約40里)的黃花渡。蘆溪,清朝時的一個鎮子,位于萍鄉東部。現為蘆溪縣;從題目上來看,詩人開門見山地就把此次要寫的范圍鎖定在萍鄉到蘆溪這一段路上的見聞。詩人為什么要鎖定寫這一路上的見聞?是什么引發了他如此高的興致?具體要表達什么?他又要向世人與后人傳遞著什么信息呢?這不由得使我對他這首詩后面的內容產生了更強烈的興趣。
首聯黃花古渡接蘆溪,行過萍鄉路漸低。萍鄉,當時稱萍鄉縣(即現在的江西省萍鄉市)。開頭兩句平白如話,銜接自然,因為從湘東到萍鄉不是他要寫的重點,所以就一筆帶過,手法嫻熟,真是葉落無痕,風過無聲!此句大意是:我從黃花渡登岸后直接就踏上了去蘆溪的路程,過了萍鄉之后,路面漸漸低平。這里要說明的是,萍鄉是在湘東與蘆溪之間,地勢略高于兩地,萍鄉的水的流向在我們當地叫兩邊倒,一邊水往西經湘東流入湘江,另一邊的水往東經蘆溪流入贛江。正好是一東一西,故稱兩邊倒。同一時代的萍鄉知縣胥繩武也有竹枝詞為證:東去江西寫官板,西下湘東裝倒劃。中五十里船不到,滿路桐油兼苧麻,中五十里船不到,說的就是萍鄉到蘆溪這一段路沒得船坐,只有步行。因此就有初白先生的行過萍鄉路漸低和胥繩武的中五十里船不到就相互印證。
頜聯吠犬鳴雞村遠近,乳鵝新鴨岸東西,這是詩人所見到的最富有生機的景狀之一。他邊走邊聽邊看:村子錯落有致,時不時聽到有雞鳴狗叫聲傳入耳中,是那么的熟悉;河岸上綠草絨絨,看到的是出生不久的小鵝和小鴨在河兩岸悠閑覓食,又是如此的恬靜。這兩句反映的是康熙年間人民歷經戰亂后②生活逐步穩定,社會經濟日漸繁榮的實情。更滲爛孝是一幅典型的江南水鄉田園風景畫。
吠犬鳴雞側耳聽,乳鵝新鴨細一看,通過不同的感官,感受到一派祥和平靜、清鮮的生活氣息。后一句從新生命的勃勃生機中暗示著一個歷經戰亂后生產發展、人民生活穩定的社會的來到,從乳鵝新鴨可以看出詩人對江南水鄉的欣賞與贊美。作為足跡踏遍大江南北又博覽群書的查慎行來說,對于國家的現況他是知道的,人民生活剛剛穩定他也是了解的。一個乳字和新字就足已表達了他對戰亂后的社會重建充滿了信心和希望,也才有了詩人面對這江南美好風光,借物寓情,賦詩吟唱的這份閑情逸致。
絲繅細雨沾衣潤,刀剪良苗出水齊,繅,煮繭抽絲,這里的絲繅比作春雨,說春雨下得象蠶絲那樣銀絲縷縷、綿綿不斷。上聯寫的是動物,犬與雞,鵝與鴨;此聯寫的是自然現象和植物。進一步展現江南水鄉的特點。春雨密密細細而下,宛如縷縷銀絲在你眼前飄動,給人以清涼和舒適的感受。一場春雨過后,水田里的水也蓄滿了,禾苗長勢喜人,禾苗的高度幾乎與水面平齊,青綠的秧苗齊整整地就好象是誰用剪刀修剪過一樣,清亮悅目。雨如絲繅,秧如刀剪,這兩個比喻煞是叢稿貼切。原來是這里的優雅、迷人的景致引發了詩人的濃厚興致,我不得不贊嘆詩人對身邊事物觀察的細心程度,又心悅誠服的感嘆詩人表達事物的精確到位。
猶與湖南風土似,春深無處不耕犁,湖南,緊臨湘東,在萍鄉的西部。萍鄉與湖南均屬楚地,風俗極為接近。全詩前三聯都是寫景,唯尾聯才得出結論,指出此處的風俗習慣、氣候與湖南近似。即使是現在,湖南人都還在稱呼江西人為老表。這兩句寫出了詩人所感:谷雨過后,處處桃紅柳綠,犁鏵翻土的農耕景象。牛在畫中走,人在畫里游,把江南水鄉的農耕景象勾勒得栩栩如生,詩中沒說一個牛字,也沒點一個人字,但讀來就是牛耕在田、人聲鼎沸熱鬧場景,好一幅如詩如夢的江南春耕圖!果真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讀來感同身受,過目難忘。叫人不得不贊嘆初白先生的高超手法。
綜觀全詩,查慎行在這首詩中,運用了白描的手法,前兩句寫的是行程路線,詩人從哪里來又要到哪里去,開門見山,點明了行程方向,不做任何粉飾。接著把一幅令人向往的江南春耕圖一一展現在讀者面前。使人有親臨其境之感,體現了他詩之厚,在意不在辭;詩之雄,在氣不在直;詩之靈,在空不在巧;詩之淡,在脫不在易(查為仁《蓮坡詩話》)的藝術特色。
古代詩人經常游覽山水、寫景言志,寫景詩在中國古代詩歌中占了較大的比例。一般來說,寫景詩往往塑造形象,或者勾勒意境,或者用襯托、對比的手法,或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查慎行在這首詩里用的是白描手法,詩的中間兩聯對仗工整,語言清新、明快、簡潔、質樸。吠犬鳴雞村遠近,乳鵝新鴨岸東西。絲繅細雨沾衣潤,刀剪良苗出水齊兩聯堪稱妙對。同時還傳遞著詩人的情感,他希望看到的而恰恰又正好被他看到的畫面,為了表達這種激動的情感,詩人就通過描寫景物來抒發感情。
清朝初期詩人多學唐,查慎行崛起后,兼學唐宋,成為清初效法宋詩最有成就的作者。對詩壇影響極大。難怪趙翼在《甌北詩話》里說:梅村(吳偉業)后,欲舉一家列唐宋諸公之后者,實難其人。惟查初白才氣開展,工力純熟,要其功力之深,則香山、放翁后一人而已。
王安石 葛溪驛
《葛溪驛》
作者:王安石
原文: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燈明滅照秋床。
病身最覺風露早,歸夢不知山水長。
坐感歲時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涼。
鳴蟬更亂行人耳,正抱疏桐葉半黃。
注釋:
1、葛溪:今江西省弋陽縣。
2、驛:驛站是古代官方設立的旅店。
3、缺月:不圓的月亮。
4、漏:漏壺,古代計時器。
5、未央:未盡。
6、明滅:忽明忽暗。
7、歲時:時光。
8、起:起來。
9、行人:詩人自指。
賞析:
這首詩寫于1050年(宋仁宗皇佑二年)作者自臨川赴錢塘(今浙江杭州)途宿驛中。詩中抒寫了作者的旅愁鄉思。詩人選擇缺月、孤燈、風露、鳴蟬、疏桐等衰殘的景象構成凄涼的秋景和孤寂的旅況,襯托出抱病的行人,從而表現羈旅獨苦的處境和心情。紀昀評道:老健深穩,意境自殊不凡。三、四句細膩,后四句神力圓足。
葛溪在江西弋陽。驛是公家設立的車馬站或招待過客休息所。人在病中最快感覺到風露的早來,夢中回家,總是不知山水路途的遙遠。江湖淪落,人又在病中,最是想家,心境最是凄苦。夢中不知山水長,醒后更覺家鄉的路遙。
清代詩論家賀裳說:讀臨川詩,常令人尋繹于語言之外,當其絕詣,實自可興可觀,不惟于古人無愧而已。(《載酒園詩話》)《葛溪驛》就是這類令人尋繹于語言之外的好詩之一。其寫作時間,大約在1050年(皇祜二年)。
首聯一落筆就從情上布景。缺月昏昏是詩人仰視窗外之所見。行役之人每于獨眠客舍之夜間最易萌生思鄉之情,當此之時,人地兩疏,四顧寂寥;唯有天上的明月聊可與家人千里相共,故抬頭望月,實為自來行人寄托鄉思之一法。這首詩寫月亦寓此意,而天公偏不作美,今夜懸掛于天庭的,竟是半輪缺月,且月色昏昏,猶如一團慘白的愁霧。漏未央是詩人側耳枕上之所聞。詩人于掃興之余,便希望早入夢鄉。怎奈原先并不十分在意的漏壺,此刻也仿佛故意作難,滴水聲似乎越來越響。這在不眠之人聽來,又增添了煩亂,心緒愈益無法寧貼,未央兩字,不僅暗示入夜巳深,且摹寫詩人對漏聲的敏感與厭煩心情如見,更兼一燈如豆,忽明忽暗,使孤寂的旅況更加使人難以為懷,而獨臥秋床的詩人目不交睫、轉輾反側的苦顏,也就可想而知了。
首聯雖為景語,而景中宛然有詩人自己在,故頷聯便直接敘寫羈旅的困頓和抒發鄉思之愁。出句寫旅夜的悲苦境遇有三重不堪。病中行役,體弱衣單,值此秋風蕭瑟、玉露凋傷的涼夜,不僅肉體上有切膚透骨的寒意,而且連心靈也仿佛浸透在凄寒之中,《秋風引》的啟發。劉詩云: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所謂最覺風露早,亦即劉詩最先聞之意。詩人以其超越常人的深情敏感去體察、品嘗人間的苦果,自有一種超越常人的深悲極痛,三不堪。對句以恍惚的夢境寫自己難以排遣的鄉愁。大凡思家心切,總希望借夢境與家人團聚,但夢醒之后,往往更增悵惘空漠之感。此句雖未明言夢醒后的難堪,但最覺風露早五字已透露夢醒的原因,不知山水長五字正是夢醒后的感嘆,而將無限惆悵之意,則留給讀者自己去想象了。
劉熙載說:律詩既患旁生枝節,又患如琴瑟之專一。融貫變化,兼之斯善,(《藝概》卷二)這首詩上半篇寫羈旅之愁,頸聯便另出一意,寫憂國之思,出句坐感歲時歌慷慨,是說詩人一想到時勢的艱難,連那無窮的鄉愁和病身的凄寒都在所不顧,毅然坐起,情不自禁地慷慨悲歌。王安石是個愛國主義者。他自涉足仕途以后,對人民的貧困,國力的虛耗,政治上的種種積弊步有比較深刻的認識,希望通過改革來解決社會危機。在此之前,他曾寫了《省兵》、《讀詔書》等關心政治與民瘼的詩篇,詩中慷慨陳詞:賤術縱工難自獻,心憂天下獨君王。(《讀詔書》)歌慷慨三字正是他心憂天下的具體寫照。對句起看天地色凄涼,寫詩人于壯懷激烈、郁憤難伸的情況下起身下床,徘徊窗下。小小的斗室裝不下詩人的愁思,只好望著窗外的天地出神,但映入詩人眼簾的,也僅是一片凄涼的景色而已。此句將濃郁的鄉思、天涯倦懷、病中凄苦及深切的國事之憂融為一體,復借景色凄涼的天地包舉團裹,勿使吐露,似達而郁,似直而曲,故有含蓄不盡之妙,綜觀中間兩聯,一寫鄉思,一寫憂國之思,名雖為二,實可融貫為一,統稱之為家國之思廬這正合上文所謂融貫變化,兼之斯善的要求。
尾聯中的行人實即詩人自指。詩人握到天明,重登征途,顧視四野,仍無可供娛心悅目之事,唯有一片鳴蟬之聲聒噪耳際。亂字形容蟬聲的嘈雜煩亂,正所以襯托詩人心緒的百無聊賴。亂字之前著一更字,足見詩人夜來的種種新愁舊夢及凄苦慷慨之意仍縈繞心頭,驅之不去,而耳際的蟬聲重增其莫可名狀的感慨,結句寫秋蟬無知,以葉半黃的疏桐為樂國,自鳴得意,盲目樂觀,詩人以此作為象喻,寄托他對于麻木渾噩的世人的悲憫,并借以反襯出詩人內心的悲慨。
全詩以作者的深情敏感為契機,抒寫了強烈的憂國憂家的感情,這種感情隨著時間的推移頓挫盤紆而出,并顯示其轉折變化的深度與廣度,因此能極金盡曲折往復之致。
梅堯臣 東溪
《東溪》
作者:梅堯臣
行到東溪看水時,坐臨孤嶼發船遲。
野鳧眠岸有閑意,老樹著花無丑枝。
短短蒲茸齊似剪,平平沙石凈似篩。
情雖不厭住不得,薄暮歸來車馬疲。
賞析:
在英才輩出的北宋前期,梅堯臣在詩壇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以其創作實績與尹洙一起成為詩文革新領袖歐陽修的左臂右膀。但梅堯臣仕途一直不順,以門蔭做過幾任主簿、知縣。科場上屢屢失意,直到皇佑三年(1051年)五十歲時,才得仁宗皇帝賜同進士出身。不料朝廷竟要他以太常博士的身份去監守永濟倉,這個任命大出他的意料,不免令他灰心喪氣,帶著老之將至的感覺和疾病纏身的狀況,卻又無可奈何,強欲活妻子,勉焉事徂征(《依韻和達觀禪師贈別》),只好強壓心中的怨氣與不滿,走馬上任。
一年后,嫡母束氏年九十而亡。由于經濟的拮據,竟無力雇船護柩歸故里,多虧一位朋友幫忙,開后門調了一只運糧的官船給他。《東溪》大約就作于這次守制將要結束的那年(1055年)春天。
為母服喪,既不能外出遠游,交友也不多,日子過得很寬閑。故鄉宣城又是個令遷客騷人詠嘆不絕的地方,無論謝朓還是李白抑或別的一些到過宣城的人都留下了遺跡。城外有兩條小河,句溪和宛溪。宛溪即東溪,自南向北蜿蜒而去。但日子一長,仍不免感到無聊、焦躁。看看還有幾個月守制就結束了,心里卻愈加不平靜,賀知章的近鄉情更怯是不是也有一種事到臨頭的激動呢?每天無事,信步而游,也不知為什么腳步總往東溪而去。
一個人選了個僻靜處坐下,覺得自己身處孤島,仿佛活在另一個世界,親朋老友,或存或亡,或升或降,只有自己的生活仍無變化。他看到水中行進的船只著實艱難,一如這寂寥的日子,不知向何處去,很無賴。原來不是看水而是看船!水往北流,船往北行,思緒也投向北方。江南地方,秋水照例沒有春水大,對常假舟楫長途跋涉的梅堯臣而言,春天是最好的趕路季節。可是不行,還要耐心等待幾個月。
野鳧眠岸有閑意,老樹著花無丑枝,向為人稱頌。看似寫景,其實在強烈的對比中表現了作者激動澎湃、難以抉擇的矛盾心緒。野鴨子在水中游累了,正在岸邊打著盹,悠閑自在;岸邊有一株年紀很老的樹,冬天光禿禿的,衰老、丑陋,這時為春氣所動,竟綻開朵朵鮮花,顯示出勃勃生機。很愿意過一種閑適優雅,自由自在的生活,像鴨子那樣;可那株老樹更像自己。
春還不到最濃處。蒲草還只短短地長出一截,細絨絨的,很齊整,像被人剪過一般;沙灘經過河水的無數次沖洗,像篩過似的,很潔凈。自然的造化偏偏很刻意,很雕琢。一剪一篩似乎在有意提醒自己是生活在人世間。身為凡夫俗子,是極難超凡脫俗的。
于是結果可想而知,情雖不厭住不得,薄暮歸來車馬疲。應該說車馬是虛寫,疲才是實寫。這兩句點出了情與理之間的矛盾,把內心的沖突外化了。為什么用不厭而不用喜愛或不舍?李白在宣城作過一首《獨坐敬亭山》: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這兩首詩有許多相似之處,可是味道兩樣,差別全在兩人觀景時心境不同。李白面對敬亭山,會產生一種天地之間,唯我獨存的幻覺,而梅堯臣是絕對不會有的。
從個人喜好上講,眼前的景致確實令人百看不厭。可是梅堯臣不屬于自己,他的縲紲太多。因此,明明對此情此景戀戀不舍,卻壓住心頭的眷戀,用平淡無所謂的口吻道出句情雖不厭住不得。如一個玩童,雖十分貪戀野外趣味,天色將暝,家是一定要歸的。至于為什么一定要回家?不回行不行?是很少想一想的。即便偶爾冒出這個念頭,也很快自我湮滅了,因為潛意識中,這不回家的念頭是要不得的。為什么要不得,照例也很少去想。梅堯臣已完全把自己融進那個社會集體,個人的喜好理所當然退避三舍,個人的取舍去留均應聽命。所以他一開始就不敢讓自己太貼近眼中景,生怕放縱了心中的感情,時時處處保持距離,把一件賞心樂事弄得別別扭扭,幾近身心交瘁。幾番反抗,幾番掙扎,終掙不脫自身的社會意識織成的大網。
東溪玩月(一作王昌齡詩)
王維 東溪玩月(一作王昌齡詩)
月從斷山口,遙吐柴門端。萬木分空霽,流陰中夜攢。
光連虛象白,氣與風露寒。谷靜秋泉響,巖深青靄殘。
清燈入幽夢,破影抱空巒。恍惚琴窗里,松溪曉思難。
【賞析】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
王維出身河東王氏,于開元十九年(731年)狀元及第。歷官右拾遺、監察御史、河西節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寶年間,王維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安祿山攻陷長安時,王維被迫受偽職。長安收復后,被責授太子中允。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
王維參禪悟理,學莊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于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 。書畫特臻其妙,后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存詩400余首,代表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畫學秘訣》。
王維描寫中秋節的詩句,月從斷山口,遙吐柴門端
王維描寫中秋節的詩句
王維《賦得秋日懸清光》
寥廓涼天靜,晶明白日秋。圓光含萬像,碎影入閑流。
迥與青冥合,遙同江甸浮。晝陰殊眾木,斜影下危樓。
宋玉登高怨,張衡望遠愁。余輝如可托,云路豈悠悠。
王維《清如玉壺冰》
玉壺何用好,偏許素冰居。未共銷丹日,還同照綺疏。
抱明中不隱,含凈外疑虛。氣似庭霜積,光言砌月余
王維《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歌,王孫自可留。
王維《泛前陂》
秋空自明迥,況復遠人間。暢以沙際鶴,兼之云外山。
澄波澹將夕,清月皓方閑。此夜任孤棹,夷猶殊未還。
王維《東溪玩月》
月從斷山口,遙吐柴門端。萬木分空霽,流陰中夜攢。
光連虛像白,氣與風露寒。谷靜秋泉響,巖深青靄殘。
清燈入幽夢,破影抱空巒。恍惚琴窗里,松溪曉思難。
王維《東溪玩月》
月從斷山口,遙吐柴門端。萬木分空霽,流陰中夜攢。
光連虛像白,氣與風露寒。谷靜秋泉響,巖深青靄殘。
清燈入幽夢,破影抱空巒。恍惚琴窗里,松溪曉思難。
王維《清如玉壺冰》
玉壺何用好,偏許素冰居。未共銷丹日,還同照綺疏。
抱纖坦明中不隱,含凈外疑虛。氣似庭霜積,光言砌月余。
曉凌飛鵲鏡,宵映聚螢書。若向夫君比,清心尚不如。
王維《賦得秋日懸清光》
寥廓涼天靜,晶明白日秋。圓光含萬像,碎影入閑流。
迥與青冥合,遙同江甸浮。晝陰殊眾木,斜影下危樓。
宋玉登高怨,張衡望遠愁。余輝如可托,云路豈悠悠。
王維《泛前陂》
秋空自明迥,況復遠人間。暢以沙際鶴,兼之云外山。
澄波澹將夕,清月皓方閑。此夜任孤棹,夷猶殊未還。
擴展閱讀:其他詩人描寫中秋節的唯美詩句
陽關曲·中秋作 詞牌名:陽關曲枯豎和|朝代:宋朝|作者:蘇軾 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滿江紅·中秋寄遠 詞牌名:滿江紅|朝代:宋朝|作者:辛棄疾 快上西樓,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喚取、玉纖橫管,一聲吹裂。誰做冰壺涼世界,最憐玉斧修時節。問嫦娥、孤令有愁無?應華發。
云液滿,瓊杯滑。長袖起,清歌咽。嘆十常八九,欲磨還缺。但愿長圓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別。把從前、離恨總成歡,歸時說。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詞牌名:水調歌頭|朝代:宋朝|作者: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序)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⑺,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對月 朝代:唐朝|作者:曹松 無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盤上海涯。 直到天頭天盡處,不曾私照一人家。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朝代:唐朝|作者:杜甫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稍下巫山峽,猶銜白帝城。 氣沈全浦暗,輪仄半樓明。 刁斗皆催曉,蟾蜍且自傾。 張弓沒盯倚殘魄,不獨漢家營。
一剪梅·中秋元月 詞牌名:一剪梅|朝代:宋朝|作者:辛棄疾 憶對中秋丹桂叢,花也杯中,月也杯中。今宵樓上一尊同,云濕紗窗,雨濕紗窗。(月也杯中 一作:月在杯中) 渾欲乘風問化工,路也難通,信也難通。滿堂唯有燭花紅,歌且從容,杯且從容。
念奴嬌·中秋 詞牌名:念奴嬌|朝代:宋朝|作者:蘇軾 憑高眺遠,見長空萬里,云無留跡。桂魄飛來光射處,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瓊樓,乘鸞來去,人在清涼國。江山如畫,望中煙樹歷歷。
我醉拍手狂歌,舉杯邀月,對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風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風,翻然歸去,何用騎鵬翼。水晶宮里,一聲吹斷橫笛。
中秋月 朝代:宋朝|作者:晏殊 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 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東溪玩月(一作王維詩)原文|翻譯|賞析_原文作者簡介
東溪玩月(一作王維詩)
[作者] 王昌齡 ? [朝代] 唐代
月從斷山口,遙吐柴門敏亂端。
萬木分空霽,流陰中夜攢。
光連虛象白,氣與風露寒。
谷靜秋泉響,巖深信爛青靄殘。
澄清入幽夢,破影抱空巒。
恍惚琴窗里,松溪曉思難。
《東溪玩月(一作王維詩)》作者王昌齡簡介
王昌齡 (698— 756),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后人譽為“七絕圣手”。早年貧賤,困于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
王昌齡的其它作品
○ 芙蓉樓送辛漸
○ 出塞二首·其一
○ 從軍行七首·其四
○ 采橋坦檔蓮曲
○ 出塞二首
○ 王昌齡更多作品
梅堯臣 東溪
《東溪》
作者:梅堯臣
行到東溪看水時,坐臨孤嶼發船遲。
野鳧眠岸有閑意,老樹著花無丑枝。
短短蒲茸齊似剪,平平沙石凈似篩。
情雖不厭住不得,薄暮歸來車馬疲。
賞析:
在英才輩出的北宋前期,梅堯臣在詩壇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以其創作實績與尹洙一起成為詩文革新領袖歐陽修的左臂右膀。但梅堯臣仕途一直不順,以門蔭做過幾任主簿、知縣。科場上屢屢失意,直到皇佑三年(1051年)五十歲時,才得仁宗皇帝賜同進士出身。不料朝廷竟要他以太常博士的身份去監守永濟倉,這個任命大出他的意料,不免令他灰心喪氣,帶著老之將至的感覺和疾病纏身的狀況,卻又無可奈何,強欲活妻子,勉焉事徂征(《依韻和達觀禪師贈別》),只好強壓心中的怨氣與不滿,走馬上任。
一年后,嫡母束氏年九十而亡。由于經濟的拮據,竟無力雇船護柩歸故里,多虧一位朋友幫忙,開后門調了一只運糧的官船給他。《東溪》大約就作于這次守制將要結束的那年(1055年)春天。
為母服喪,既不能外出遠游,交友也不多,日子過得很寬閑。故鄉宣城又是個令遷客騷人詠嘆不絕的地方,無論謝朓還是李白抑或別的一些到過宣城的人都留下了遺跡。城外有兩條小河,句溪和宛溪。瞎孝虧宛溪即東溪,自南向北蜿蜒而去。但日子一長,仍不免感到無聊、焦躁。看看還有幾個月守制就結束了,心里卻愈加不平靜,賀知章的近鄉情更怯是不是也有一種事到臨頭的激動呢?每天無事,信步而游,也不知為什么腳步總往東溪而去。
一個人選了個僻靜處坐下,覺得自己身處孤島,仿佛活在另一個世界,親朋老友,或存或亡,或升或降,只有自己的生活仍無變化。他看到水中行進的船只著實艱難,一如這寂寥的日子,不知向何處去,很無賴。原來不是看水而是看船!水往北流,船往北行,思緒也投向北方。江南地方,秋水照例沒有春磨神水大,對常假舟楫長途跋涉的梅堯臣而言,春天是最好的趕路季節。可是不行,還要耐心等待幾個月。
野鳧眠岸有閑意,老樹著花無丑枝,向為人稱頌。看似寫景,其實在強烈的對比中表現了作者激動澎湃、難以抉擇的矛盾心緒。野鴨子在水中游累了,正在岸邊打著盹,悠閑自在;岸邊有一株年紀很老的樹,冬天光禿禿的,衰老、丑陋,這時為春氣所動,竟綻開朵朵鮮花,顯示出勃勃生機。很愿意過一種閑適優雅,自由自在的生活,像鴨子那樣;可那株老樹更像自己。
春還不到最濃處。蒲草還只短短地長出一截,細絨絨的,很齊整,像被人剪過一般;沙灘經過河水的無數次沖洗,像篩過似的,很潔凈。自然的造化偏偏很刻意,很雕琢。一剪一篩似乎在有意提醒自己是生活在人世間。身為凡夫俗子,是極難超凡脫俗的。
于是結果可想而知,情雖不厭住不得,薄暮歸來車馬疲。應該說車馬是虛寫,疲才是實寫。這兩句點出了情與理之間的矛盾,把內心的沖突外化了。為什么用不厭而不用喜愛或不舍?李白在宣城作過一首《獨坐敬亭山》: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這兩首詩有許多相似之處,可是味道兩樣,差別全在兩人觀景時心境不同。李白面對敬亭山,會產生一種天地之間,唯我獨存的幻覺,而梅堯臣是絕對不會有的。慎顫
從個人喜好上講,眼前的景致確實令人百看不厭。可是梅堯臣不屬于自己,他的縲紲太多。因此,明明對此情此景戀戀不舍,卻壓住心頭的眷戀,用平淡無所謂的口吻道出句情雖不厭住不得。如一個玩童,雖十分貪戀野外趣味,天色將暝,家是一定要歸的。至于為什么一定要回家?不回行不行?是很少想一想的。即便偶爾冒出這個念頭,也很快自我湮滅了,因為潛意識中,這不回家的念頭是要不得的。為什么要不得,照例也很少去想。梅堯臣已完全把自己融進那個社會集體,個人的喜好理所當然退避三舍,個人的取舍去留均應聽命。所以他一開始就不敢讓自己太貼近眼中景,生怕放縱了心中的感情,時時處處保持距離,把一件賞心樂事弄得別別扭扭,幾近身心交瘁。幾番反抗,幾番掙扎,終掙不脫自身的社會意識織成的大網。
梅堯臣 陶者
《陶者》
作者:梅堯臣
陶盡門前土,
屋上無片瓦。
十指不沾泥,
鱗鱗居大廈。
翻譯:
挖盡了門前泥土用來做瓦,
可是自己屋頂上卻沒有一片瓦,
有些人寸指不沾泥土,
卻居住著瓦片如魚鱗的高樓大廈。
賞析:
揭露封建社會不勞而獲、反映勞動者疾苦的詩篇,古代有很多,但從唐人孟郊的《織婦詞》到宋人張俞《蠶婦詩》,多著眼于衣著。鄭谷的《偶書》,于濆的《辛苦行》從耕者腹長饑入手。相比之下,梅堯臣此詩寫燒窯工人,就顯得十分新穎。這兩句有的本子作十指不沾泥,十字似不如寸字尖新,極富家子的根本不勞動。而以鱗鱗形容大廈,開象也非常鮮明。詩人用字簡練,含意深刻,讀之發人深省。
《陶者》屬于反映社會現實和民生疾苦的作品。首二句以陶者陶盡門前土與屋上無片瓦相對比,付出如彼,所得如此,人間之不公盡在其中。后二句以居者十指不沾泥與鱗鱗居大廈對比,付出如彼,所得如此,人間之不公可想而知。前二句以對比道出,后二句亦以對比道出,前二句與后二句更以對比鮮明令人驚嘆。《陶者》一詩正以這種環環相扣的對比,道出了人世間的不公平,表達了對弱者的同情,風格古樸平淡。
從《陶者》即可看出,梅堯臣不斷觀察、聚焦日常生活的種種細節,在生活場景和人生經歷中開拓、尋找前人未曾注意的題材,或在寫前人寫過的題材上翻新,開宋詩好為新奇、力避陳熟的風氣。梅詩構思奇巧而取材平平,用意深遠而出之淡然,感情深厚而語句平淡,寓奇峭于樸素,外枯中膏,淡而有味,這是梅詩的創造與追求,也是宋詩的審美取向。
梅堯臣 魯山山行
《魯山山行》
作者:梅堯臣
適與野情愜,千山高復低。
好峰隨處改,幽徑獨行迷。
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
人家在何許?云外一聲雞。
注釋:
1、魯山:在今河南魯山縣。
2、適:恰好。野情:喜愛山野之情。愜:心滿意足。
3、野情:喜愛山野之情
4、隨處改:(山峰)隨觀看的角度變化而變化。
5、幽徑:小路。
6、熊升樹:熊爬上樹。
7、何許:何處,哪里。
8、云外:形容遙遠。一聲雞:暗示有人家。
翻譯:
恰恰和我愛好山野風光的情趣相合,
千萬條山路崎嶇時高時低。
一路攀登的山峰,
(山峰)隨著觀看角度的變化而變化,
幽深的小路,令我孤獨迷路。
傍晚,霜葉落下,
熊爬上樹,樹林清靜下來,
鹿悠閑地在溪邊飲水。
人家都在哪里?
云外傳來一聲雞叫,
暗示著有人家,
仿佛在回答(只是很遠很遠)。
賞析:
這首詩運用豐富的意向,動靜結合,描繪了一幅斑斕多姿的山景圖:深秋時節,霜降臨空,詩人在魯山中旅行。山路上沒有其他行人,詩人興致勃勃,一邊趕路一邊欣賞著千姿百態的山峰和山間的種種景象。
本詩是作者梅堯臣登山的一個過程,首先表達的是登山抒懷的一種喜悅,看到奇美的景色作者感到無比的驚喜與心曠神怡,但是到了最后作者才發現有人家的地方還很遠很遠。在山中走著走著,幽靜的秋山,看不到房舍,望不見炊煙,自己也懷疑這山里是不是有人家居住,不禁自問一聲人家在何許(何處);正在沉思的時候,忽聽得從山間白云上頭傳來喔喔一聲雞叫。噢,原來住家還在那高山頂哩。這最后一句云外一聲雞,非常自然,確實給人以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的感覺。
首聯:看見了山野非常喜愛,心中很滿足,群山連綿起伏的,時高時低,一個愜字,足以體會出當時作者心滿意足的心情。
魯山層巒疊嶂,千峰競秀,一高一低,蔚為壯觀,正好投合我愛好大自然景色的情趣。這就是開頭兩句詩的意思,說明所以要登魯山游覽,是因為內合情趣,外有好景,也就成行了。
頷聯:優美的山峰波浪起伏,走在幽靜的小路上,仿佛走進了迷宮似的,一個迷字,說明詩人當時被小路迷糊了的優雅心情。
走到一處可以看到一種好峰,再走向另一處,又可以看到另一種奇嶺,所以說隨處改。隨處改這個改字下得妙,如果在山中坐立不動,總是一個角度看山,好峰就不改了,因為行,所以好峰才處處改,由一個畫面換成另一畫面。以改字體現行,正切合詩題山行的意思。一個人在山間小路上行走,曲曲彎彎,走著走著,連自己也不知走到哪里去了,有時竟迷失了方向。幽徑獨行迷,迷的原因正是詩中說的,一是曲徑幽深,容易走錯路,二是獨行,自己一個人,無人指路,也容易走錯路,于是迷了。這里把一個人游山的體驗逼真地表現出來了。
頸聯:霜落了下來,隱隱約約好像看見熊在上樹,鹿在喝水,獨特的視覺感受,讓讀者如臨其境。
因為秋天才有霜,霜凍使得樹葉都落光了,使得山中的樹木一棵棵都光禿禿的,好象空蕩蕩的。這種林空的感覺,是秋天才有的。山林空蕩,所以能看到熊瞎子爬到光禿禿的樹上;透過稀疏的樹縫,還看到野鹿在山溪旁飲水。這一聯勾畫出了一幅很動人的秋日山林熊鹿圖。這畫面是動的,熊在爬樹,鹿在飲水,可是詩意卻是靜的,表現了山中人跡罕至、非常幽靜的境界,這也是所謂動中有靜的寫法。
尾聯:巧妙的運用了設問手法,寫出了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的語境,移步換景,一幅原生態的畫面映入眼簾,表達出詩人超脫,淡泊的閑適恬靜心態。
在山中走著走著,幽靜的秋山,看不到房舍,望不見炊煙,自己也懷疑這山里是不是有人家居住,不禁自問一聲人家在何許(何處);正在沉思的時候,忽聽得從山間白云上頭傳來喔喔一聲雞叫。噢,原來住家還在那高山頂哩。這最后一句云外一聲雞,非常自然,確實給人以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的感覺。
東溪玩月(一作王昌齡詩)
王維 東溪玩月(一作王昌齡詩)
月從斷山口,遙吐柴門端。萬木分空霽,流陰中夜攢。
光連虛象白,氣與風露寒。谷靜秋泉響,巖深青靄殘。
清燈入幽夢,破影抱空巒。恍惚琴窗里,松溪曉思難。
【賞析】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
王維出身河東王氏,于開元十九年(731年)狀元及第。歷官右拾遺、監察御史、河西節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寶年間,王維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安祿山攻陷長安時,王維被迫受偽職。長安收復后,被責授太子中允。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
王維參禪悟理,學莊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于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 。書畫特臻其妙,后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存詩400余首,代表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畫學秘訣》。
古詩絕句就是這樣經典,凝練,內心頓生無限的情懷。希望看到更多的的絕句和古詩嗎,請欣賞 梅堯臣詠蘭詩 。
東溪玩月是寫的哪里的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東溪玩月王昌齡、東溪玩月是寫的哪里的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