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酒其九用了哪些表現手法 飲酒其五表現方法上的總體特點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飲酒其九用了哪些表現手法,以及飲酒其五表現方法上的總體特點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飲酒 其九的句子翻譯及賞析
飲酒(其九)
陶純扮蠢淵明
清晨聞叩門,倒裳往自開。問子為誰與,田父有好懷。
壺漿遠見候,疑我與時乖。襤縷茅檐下,未足為高棲。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深感父老言,稟氣寡所諧。
紆轡誠可學,違己詎非迷!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
這一首詩可與《楚辭·漁父》對讀。《漁父》寫屈原放逐后徘徊江濱,行吟澤畔,面色憔悴,形容枯槁。有一位漁父問他:“你因何緣故而至此呢?”屈原和道:“舉世皆貪鄙而唯我志潔,眾人皆惑于財賄,巧于佞曲而只有我清廉自守,這就是我被放逐的原因。”漁父說:“既然世人皆貪鄙,那你何不隨其大流,把水擾得更渾濁些呢?”屈原答道:“我即使跳江葬身魚腹,也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陶淵明的缺晌這篇《飲酒》詩,借鑒《漁父》的寫法,同樣用故事和問答的形式,表現了詩人自己鄙棄官場、潔身自好的處世態度,以及不返仕途、不肯同流合污的決心。
詩云:早晨聽見敲門聲,急急忙忙去迎接客人。問來人是誰,原來是好心的老農帶著酒遠道做陪趕來問候我來了。他怪我不合時宜,說:“穿著破爛的衣服住在草屋里,這樣的地方是不適合您這樣的人來住的。現在舉世都以隨波逐流為時尚,希望您也隨著混日子就是了。”詩人答道:“我深深感激您這一番話的好意,但是我生來就缺少和世俗茍合的性情。回車改轍、曲道而行倒也不是學不來,但那樣就違反了自己的本心,豈不走入迷途!且來一同歡飲吧,至于我的車駕是不可以回轉的。”
對《飲酒(其九)》如何賞析?
陶淵明飲酒其九賞析(鑒賞):
《飲酒》組詩第九首《飲酒·清晨聞叩門》,是一篇假設問答以表示詩人堅持隱居避世、拒絕仕宦決心的詩作。這首詩歷來受到人們的重視,它使人們能更清楚地了解陶淵明歸隱后的生活,以及他對“仕”與“隱”的認識和思索。
詩以清晨的叩門聲發端,全篇皆在自然而融洽的氣氛中。清早,詩人就聽見有人敲門,他急忙起身,連衣服也顧不得穿好,便趕去開門。“倒裳”,用《詩經·齊風》“東方未明,顛倒衣裳”之意,風趣地寫出詩人一早急起迎客的匆忙情形。“問子為誰歟?田父有好懷”:問一聲來者是誰?原來是一位老農前來問候。“壺漿遠見候,疑我與時乖”,此兩句是詩人以轉述的口氣說出田父的來意:他轎桐提著酒壺遠道來探望,為的是懷疑我與時世相違背。緊接四句便記下田父的勸說之辭。這位田父的意思也并非是贊同當時的社會風氣,只覺得詩人如此衣衫破敝、居住在低矮的茅屋中,未免太委屈,實在不是高士隱居之地。“繿縷”,同“襤褸”。“尚同”,主張同流合污的意思。“汩其泥”,語出《楚辭·漁父》:“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意謂姑且與世人同浮沉,不要獨清。再下六句,則是詩人對田父的回答,亦可視作作者的自勉之辭:我深深地感謝老人家的善意勸告,但是自己的稟性、氣質不能與世俗相諧洽;攬轡回車、再入仕途,誠然可以跟著人家學,可違背了自己的意愿和初衷,豈不是太糊涂了嗎?咱們暫且快樂地喝酒吧,我的車是不能回轉的!語氣雖然謙恭而委婉,但是所表示的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決心走隱逸之路的態度,又是何等堅決!“吾駕不可回”,這正是詩人最后的誓言。
從詩的藝術構思來看,全篇設為問答,與《楚辭·漁父》篇有著相近之處。而且非特形似,神亦似之。從詩的內容來看,屈子“舉世皆濁我獨清”的剛正之氣,亦正為詩人所繼承和發揚。陶淵明雖未像屈子那樣“顏色憔悴,形容枯槁”,但從田父所言的“繿縷茅搪”看,他的生活也是極敏睜其簡陋的。所以他的寧守貧橋帆歲賤、絕意仕進,也和屈子一樣是難能可貴的。此外,詩人將日常生活中的瑣細之事,如開門迎客,對酒談天,都寫入詩中,而且又寫得親切自然,豐腴有味,純樸動人,這也是作品的高妙之處。全篇看似舒緩,卻于表面散漫的行文中,處處蘊含著不流于世俗的高尚精神。
陶淵明 《飲酒》(其九)譯文 謝謝 急~!!~!~
飲 酒①
——【晉】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②
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
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③
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④
【作者】 365-427,字元亮,一說名潛,字淵明,世號靖節先亮碼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 江西南)人。曾祖陶侃曾任東晉大司馬,父祖均曾任太守一類官職。淵明八歲 喪父,家道衰落,日漸貧困。曾幾度出仕,任過祭酒、參軍一類小官。四十一 歲時棄官歸隱,從此躬耕田園。他以田園生活為題材進行詩歌創作,是田園詩 派的開創者。詩風平淡自然,極受后人推崇,影響深遠。清陶澍注《靖節先生 集》是較好的注本。
【注釋】 ①《飲酒》共二十首,都是酒后偶然的題詠,不是一時所作。 ②人境:人類 聚居的地方。 ③日夕:近黃昏的時候。 ④末二句用《莊子》語。《莊子? 齊物論》:“辨也者,有不辨也,大辨不言。”《莊子?外物》:“言者所以 在意也,得意而忘言。”詩意是說從大自然的啟示,領會到真意,不可言說, 也無待言說。
【品評】 本篇是《飲酒》二十首中的第六首。詩歌的主旨是展示詩人運用魏晉玄學 “得意忘象”之說領悟“真意”的思維過程,富于理趣。然而,它不是枯燥乏 味的哲理演繹。詩中寫了悠然自得的情,也寫了幽美淡遠的景,在情景交融的 境界中含蓄著萬物各得其所、委運任化的哲理;這哲理又被詩人提煉、濃縮到 “心遠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警句,給讀者以理性的啟示,整首詩的韻 調也更顯得雋秀深長。
宋代朱熹說:“晉宋人物,雖曰尚清高,然個個要官職,這邊一面清談, 那邊一面招權納貨。陶淵明真個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晉宋人物。”這首詩正刻 畫了詩的不同流俗的精神風貌。他不象一般隱士那樣標榜超塵出世,而是“結 廬在人境”;他置身“人境”,卻能做到“無車馬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 何在?詩人意味深長地說:“心遠地自偏”。心靜,境自靜。無求名求利之心, 即使身居鬧市,也宛如在山。這深刻的道理被詩人平淡地說出,親切感人。 詩歌巧妙地運用了象征手法。“鳥倦飛而知還”,那只在晚照中翩然歸來 的鳥和那個悠然見山的人,心神契合,仿佛都在這幽靜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 歸宿。
陶淵明的《飲酒》組詩共有20首,這組詩并不是酒后遣興之作,而是詩人借酒為題,寫出對現實的不滿和對田園生活的喜愛,是為了在當時十分險惡的環境下借醉酒來逃避迫害。他在《飲酒》第二十首中寫道“但恨多謬誤,君當恕罪人”,可見其用心的良苦。這里選的圓宴是其中的第五首。這首詩以情為主,融情入景,寫出了詩人歸隱田園后生活悠閑自得的心境。
這首詩的意境可分兩層,前四句為一層,寫詩人擺脫塵俗煩擾后的感受,表現了詩人鄙棄官場,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為一層,寫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詩人從中獲得的無限樂趣。表現了詩人熱愛田園生活的真情和高潔人格。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寫詩人雖然居住在污濁的人世間,卻不受橘鍵銀塵俗的煩擾。“車馬喧”,正是官場上你爭我奪、互相傾軋、奔走鉆營的各種丑態的寫照。但是,陶淵明“結廬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會聽不到車馬的喧鬧呢?詩人好像領會了讀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個設問句“問君何能爾”,然后自己回答“心遠地自偏”。只要思想上遠離了那些達官貴人們的車馬喧囂,其他方面也自然地與他們沒有糾纏了。這四句,包含著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訴我們,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凈化的,在一定的條件下,只要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就可以改變客觀環境對自己的影響,到處都可以找到生活的樂趣。“心遠”一詞,反映了詩人超塵脫俗,毫無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千年以來膾炙人口的名句。因為有了“心遠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會悠閑地在籬下采菊,抬頭見山,是那樣地怡然自得,那樣地超凡脫俗!這兩句以客觀景物的描寫襯托出詩人的閑適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說明詩人所見所感,非有意尋求,而是不期而遇。蘇東坡對這兩句頗為稱道:“采菊之次,偶然見山,初不用意,而境與意會,故可喜也。”“見”字也用得極妙,“見”是無意中的偶見,南山的美景正好與采菊時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襯,合成物我兩忘的“無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種忘機的天真意趣。南山究竟有什么勝景,致使詩人如此贊美呢?接下去就是“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也是詩人無意中看見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黃昏景色中,飛鳥結伴飛返山林,萬物自由自在,適性而動,正像詩人擺脫官場束縛,悠然自在,詩人在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諦。“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詩人從這大自然的飛鳥、南山、夕陽、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是萬物運轉、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則嗎?是對遠古純樸自足的理想社會的向往嗎?是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嗎?是直率真摯的品格嗎?詩人都沒有明確地表示,只是含蓄地提出問題,讓讀者去思考,而他則“欲辨己忘言”。如果結合前面“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來理解,“真意”我們可以理解為人生的真正意義,那就是人生不應該汲汲于名利,不應該被官場的齷齪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應該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賞大自然的無限清新和生機勃勃!當然,這個“真意”的內涵很大,作者沒有全部說出來,也無須說出來,這兩句哲理性的小結給讀者以言已盡而意無窮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無窮。
全詩以平易樸素的語言寫景抒情敘理,形式和內容達到高度的統一,無論是寫南山傍晚美景,還是或抒歸隱的悠然自得之情,或敘田居的怡然之樂,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于情趣,又饒有理趣。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那樣景、情、理交融于一體的名句不用說,就是“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群已忘言”這樣的句子,雖出語平淡,樸素自然,卻也寄情深長,托意高遠,蘊理雋永,耐人咀嚼,有無窮的理趣和情趣。
《飲酒二十首》
公元416年,劉裕調集全國的兵力,從東向西,分五路討伐后秦。首發攻克了洛陽,西晉故都得到光復。第二年又攻克長安。長安經過百年滄桑,終于被晉軍收復。消息傳到江南,東晉朝野一片歡騰。
劉裕通過北伐,極大的擴大了他個人的權利。朝廷為了討好劉裕,下詔書封劉裕為相國,總管朝政,又封他為宋公,食邑十個郡,加九錫,位在各諸侯之上,劉裕故作推辭。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朝廷控在劉裕手里,他想要什么,朝廷就得下詔書給他什么。他想當朝廷,當今的朝廷也得趕快讓位給他,這是早晚的事。
那一年秋天,陶淵明總是悶悶不樂。他早就看透,東晉的氣數已盡,劉裕篡位只是遲早的事,他整天為這件事悲傷郁悒。只要東晉存在,曾祖父陶侃的功績就光輝燦爛,照耀家邦。一旦東晉滅亡,就一筆勾銷了。他又想一切都在發展變化,興衰榮辱也在不斷地交替更換。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家庭,莫不如此。為這些事煩惱也沒有用,還是多喝點酒,好好睡一覺吧。
陶淵明只要弄到酒,沒有一個晚上不喝他個一醉方休。他認識到,人生在世像閃電一樣,稍縱即逝,就應該坦蕩從容,無憂無慮地度過。也許靠著飲酒,我陶淵明就能青史留名。
醉酒之后反而詩興大發,胡亂扯出一張紙,書寫感慨,等到第二天清醒后,再修改潤色。寫好的詩稿越積越厚,讓老朋友幫忙整理抄錄。一共得到20首詩,陶淵明把這一組詩題為《飲酒二十首》序言是:
余閑居寡歡,兼比夜已長,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顧影獨盡,忽然復醉。既醉之后,輒題數句自娛;紙墨遂多,辭無詮次,聊命故人書之,以為歡笑爾。
其一
棲棲失群鳥,日暮猶獨飛。
徘徊無定止,夜夜聲轉悲。
厲響思清遠,去來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斂翮遙來歸。
勁風無榮木,此蔭獨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
這首詩以失群鳥依孤獨松,比喻自己隱居守志,終身得所。
一只惶惶不安的失群鳥,日暮還在徘徊獨飛。沒找到合適的棲息之處。夜晚叫聲悲切,依依戀戀,不肯遠去。因遇孤生松,收斂翅歸依。寒冷的勁風使萬木凋謝,而松樹獨不衰。我像這只飛鳥一樣,總算找到歸所,千載不相違。
其二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
(注:教材上大多為第五首)
這首詩寫自己心與世俗遠離,所以身在塵世,而心能感受超塵絕俗的真趣。
自己雖構屋居住人間,但沒有世俗車馬往來的喧鬧。這是因為自己的心遠離塵俗,所以即使身居鬧市,也如同在偏遠的地方一樣,不受干擾。蘇軾說:“因采菊而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這兩句是說無意中偶見南山,從南山勝境和悠然自得的心情,與自己隱居的生活中,感受到真意妙趣。日落時分,山景尤佳,飛鳥相伴而還。萬物各順其自然,這里有很深的奧妙,欲辨而忘其言不能辨。
其三
行止千萬端,誰知非與是;
是非茍相形,雷同共譽毀。
三季多此事,達士似不爾。
咄咄俗中愚,且當從黃綺。
三季是指夏、商、周三個朝代。這首詩是說三代以來,人們是非不分,只是順應時勢隨聲附和。作者要與世俗背馳,要追隨秦時夏黃公,綺里季等在商山隱居的四隱士,避世隱居。
世上人們的行為有千萬種,誰知怎么叫是,怎么叫非?有些人只簡單粗略的從事情表面看是非,就隨著別人表示贊譽或詆毀。夏商周三代以來,這種事情很多,但豁達之士有自己的主見,不隨聲附和。世俗中愚妄之輩咄咄逼人,但自己不能雷同,決計歸隱。
其四
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
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
一觴雖獨盡,杯盡壺自傾。
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
嘯傲東軒下,?復得此生。
這首詩寫作者飲酒食菊,遠離世情。世情既遠,就可以怡然自得。
秋天是菊花最佳的時候。帶著露水,采菊浸酒而飲,菊香和酒香融為一體,極佳。屈原《離騷》中說:“朝食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因為菊為傲霜之品,所以食菊能修身自潔。飲此忘憂之酒,使感情更加超凡脫俗。雖說是對菊獨酌,但興致很高,飲之不足。太陽落山,群動皆息,飛鳥歸林。我在東窗下長嘯一聲,?且舒懷。
其五
青松在東園,眾草沒其姿;
凝霜殄異類,卓然見高枝。
連林人不覺,獨樹眾乃奇。
提壺掛寒柯,遠望時復為。
吾生夢幻間,何事紲塵羈!
有些樹木,比松樹高,遮掩了松樹的雄姿。但寒冬到來,萬木凋零,只有松樹更加郁郁蔥蔥。作者要學習松樹的風格,為人品格要堅貞,要高尚。
青松在東園,雜樹沒其姿。等到嚴霜降,眾樹凋零,唯見青松卓然挺立。當松樹很多連成林時,這種品質不被人看重。孤松挺拔,人才稱奇。獨自飲酒,時復遠望。想到自己這一生,好像在夢幻里。人生豈能被塵俗的羈絆拘牽!
其六
清晨聞扣門,倒裳往自開。
問子為誰與?田父有好懷。
壺漿遠見候,疑我與時乖。
“繿縷茅檐下,未足為高棲。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
“深感父老言,稟氣寡所諧。
紆轡誠可學,違己詎非迷!
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
這首詩假托田父與自己的問答,來表示終身歸隱的堅決態度,以答復那些好心勸他出仕的人。
清晨聞見扣門聲,沒等穿好衣裳就跑著去開,原來是好心的老農,提著酒,打遠來問候我,勸慰我,懷疑我的所作所為不和時宜,違背世俗。田父說:“破衣茅屋,不是高棲之地,整個社會都崇尚同流合污,希望你也能隨波逐流。屈原在《楚辭?漁父》中說:‘世人皆濁,何不汩其泥而揚其波?’”
詩人回答田父說:“深感父老好心相勸,但自己的天性很少能與人和諧一致。重返仕途誠然是可以學的,但違背自己的本性去做,豈非糊涂!暫且一起歡飲吧,我的車駕不可能返回。歸隱的決心已定,再說也沒用。”
其七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異境。
一士常獨醉,一夫終年醒。
醒醉還相笑,發言各不領。
規規一何愚,兀傲差若穎。
寄言酣中客,日沒燭當秉。
這首詩把醉者醒者加以比較,認為醒者拘與世俗之見,顯得愚鈍可憐;醉者能勘破虛偽,倒見出他的清醒。說明世事昏昏,不堪聞問,只好用沉飲迷醉,以示憤慨。
有二客雖同一居處,但取舍態度完全不同。一客常獨醉,一客終年醒。兩個人互相譏笑,對方講的話,誰也聽不進去。醒者小心拘謹是多么愚鈍,醉者頹然狂放倒比較聰慧。邱嘉穗《東山草堂陶詩箋》說:“醒非真醒而實愚。醉非真醉而實穎”。告訴那些醉酒的人,日落后應該秉燭夜飲。
其八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無成。
竟抱固窮節,饑寒飽所更。
弊廬交悲風,荒草沒前庭。
披褐守長夜,晨雞不肯鳴。
孟公不在茲,終以翳吾情。
作者感嘆自己少年好六經,有濟世之志,而世道艱險,淹留無成。乃安道守貧,隱居躬耕,甘歷饑寒之苦,而又孤獨沒有知己。
少年時很少與外界人事交往,所好者是儒家六經。現在已經年歲高了,但學業停滯事業無成。自己抱著“君子固窮”的節操隱居田園,歷盡饑寒之苦。悲風襲擊破屋,前庭長滿荒草。因為饑寒不能入睡,所以披衣起來,坐待天明。偏偏晨雞不肯報曉,夜顯更長。現在已經沒有能理解自己的知己,所以我的所作所為,終將受到掩蔽而無法表白。
詩中的孟公,是東漢劉龔的字。據《高土傳》記載,東漢張仲蔚隱居不仕,“常據窮素,所處蓬蒿沒人,閉門養生,不治榮名,時人莫識,唯劉龔知之。”
其九
幽蘭生前庭,含熏待清風。
清風脫然至,見別蕭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覺悟當念還,鳥盡廢良弓。
作者用幽蘭待清風以顯其清香,比喻自己懷才待機。然而仕途險惡,鳥盡弓藏,所以只好隱居以芳香自守。
生長在前庭的幽蘭,飽含芳香,等待清風吹來。因為清風才能把它的芳香吹到遠方,以別蒿艾。我現在好像失去方向,不認舊路。我想隱居田園,順其自然,路子就能走通。我覺悟到歸田隱居是對的,因飛鳥已盡,良弓該收藏了。
其十
子云性嗜酒,家貧無由得。
時賴好事人,載醪祛所惑。
觴來為之盡,是諮無不塞。
有時不肯言,豈不在伐國。
仁者用其心,何嘗失顯默。
這首詩作者借西漢末年揚雄表達自己的志向。揚雄字子云。王莽篡漢時,那些巧言善辨之士,歌頌王莽稱帝是天意,因而都得到封賞。揚雄不肯趨炎附勢,因而沒有封侯。
揚雄生來好酒,家貧不能常得,只能依靠那些喜好追求古事的人,帶著酒肴向他請教釋惑,才能有酒喝。他有酒就飲盡,有疑難問題都能解答。當然,你問他攻伐別國的計謀,他不肯說。因為仁者考慮問題鄭重認真,當言則言,不當言則不言。
其十一
故人賞我趣,挈壺相與至。
班荊坐松下,數斟已復醉。
父老雜亂言,觴酌失行次。
不覺知有我,安知物為貴。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陶淵明過著寧靜的鄉居生活。這一天,他邀請友人松下坐飲。故人賞我趣,挈壺相與至。喝酒沒有桌凳可憑,只好鋪荊于地,賓主圍坐。沒有絲竹音樂,只能聽風吹松葉,只能聽父老雜亂言。此情此景,酒不醉人人自醉。
在醉意朦朧中,自我意識消失了,詩人進入物我兩忘的境界,使人看到醉態可掬的詩人形象。
詩人最后說:有些人迷戀于虛榮名利,而我則知“酒中有深味”。魏晉以來,名士崇尚自然,嗜酒如命,他們所追求的是與自然冥合的境界,只有通過飲酒,才能達到這種境界。酒之深味便在于此。
其十二
積善云有報,夷叔在西山。
善惡茍不應,何事立空言。
九十行帶索,饑寒況當年。
不賴固窮節,百世當誰傳。
詩人一下筆,就一針見血地揭露了一個矛盾現象:人們都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事實上可謂至善之人的伯夷、叔齊餓死在西山(首陽山)。伯夷、叔齊是商朝孤竹君的兩個兒子,父親死后,他們互讓君位。周滅商后,他們恥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終被餓死。詩人緊接著義正嚴詞地提出,既然不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為什么古圣先賢要講那樣的空話呢?
詩人又舉出榮啟期的事跡,證明善有善報之類的說教是空話。榮啟期是一個安貧樂賤的人,是封建社會的一位善人。孔子說榮啟期:“善乎,能自寬者也。”但這位善人九十歲還是以鹿皮為衣裳,以繩索為衣帶,過著饑寒生活,像他青壯年時一樣。
但是伯夷、叔齊也好,榮啟期也好,他們生前沒有得到善報,死后名聲卻流傳后世。他們所以能名聲傳世,依賴的就是固守貧困的節操。陶淵明本人正是這樣一位固守窮節的貧士。
其十三
顏生稱為仁,榮公言有道。
屢空不蕕年,長饑至于老。
雖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
死去何所知,稱心固為好。
客養千金軀,臨化消其寶。
裸葬何足惡,人當解意表。
孔子的弟子顏回,可謂仁者也。然而他29歲,頭發盡白,早死。榮啟期也是有名的好人,但九十歲還過著饑寒生活。他們雖留下身后美名,但死后何所知。
人生在世,有些人厚自養身,把身軀看得千金一樣貴重,但臨終時,再寶貴的身軀,也得消滅。西漢楊王孫于病危時,囑其子裸葬,要以身親土。人當解其真意。
這首詩的前八句說名不足貴,后四句說身不足惜,都是憤世之言。
陶淵明寫《飲酒二十首》詩時,酒喝得不少,家中也經常斷酒喝。當他寫成十九首詩時,家里的酒壇酒罐又空了好幾天。就在這個時候,一天清晨突然聽見有人敲門。陶淵明披上衣裳,打開門一看,原來是鄰居李老漢,抱著一個酒壇,站在門外。李老漢說:“我們家大清早剛釀成的酒,我想讓你嘗個鮮,就趕緊給你送來了!”
陶淵明一看送酒來了,高興得手舞足蹈地說:
“我幾天不吃飯不覺餓,可是這幾天沒喝酒,簡直渴得要死!”
“我還不知道你!”李老漢說,“就算渴死了,也要當酒鬼”。
兩個人朗朗地笑起來。
進到屋里,陶淵明急不可待地倒出一海碗酒,淺黃色的酒液散發著迷人的酒香,叫人垂涎三尺。因為是剛釀成的酒,沒有經過濾,酒面上漂浮著一些酒糟,像一些白螞蟻。陶淵明去找漉酒巾,找了半天也沒找到。一撓頭,想起頭上纏的葛巾,蒙在一只空碗上,把另一碗渾酒倒在葛巾上。他撣了撣葛巾上的酒糟,重新把葛巾圍到頭上,頭上的葛巾也飄逸著迷人的酒香,這股酒香,通過鼻子,一直鉆到陶淵明的肺腑里。
“這是個好法子”,陶淵明得意地說,“又過濾了酒,又能戴在頭上聞香”。
陶淵明舉起那碗濾清的酒一飲而盡,頓時覺得兩眼發亮,兩掖生風,每一個毛孔都透氣,每一個細胞都快活。
陶淵明喝足李老漢送來的酒,寫成了《飲酒二十首》的最后一首詩。
其十四
羲農去我久,舉世少復真。
汲汲魯中叟,彌縫使其淳。
鳳鳥雖不至,禮樂暫得新。
洙泗輟微響,漂流逮狂秦。
詩書復何罪,一朝成灰塵。
區區諸老翁,為事誠殷勤。
如何絕世下,六籍無一親?
終日馳車走,不見所問津?
若復不快飲,恐負頭上巾。
但恨多謬誤,君當恕醉人。
陶淵明是以飲酒為題材,大量創作酒詩的第一人。他的詩,可謂篇篇有酒,寄酒為跡。
伏羲、神農是傳說“三皇”中兩位最古老的帝王,已經離我們很久遠了,世上已經罕見那樣純真的人。只有那個一生勤奮奔走的孔子,還想把四分五裂的東周社會彌補復原,讓民風世俗再回到那個淳樸的時代。
孔子的奔走努力雖然沒有達到天下大治,他所期待的鳳鳥雖然沒有飛來,但經他整理研究,殷周以來的詩書禮樂,總算由殘缺不全而恢復一新。可是,自孔子在洙水、泗水之間設壇施教的事業停止以后,他的微言大義就再也聽不見了。世風江河日下,以致出現了那個瘋狂的秦始皇,焚書坑儒,把詩書燒成灰。
好在西漢初還有伏生等幾個老儒生,傳授六經的工作勤勤懇懇。可是為什么隔世之后,六經就沒人愛好和親近了呢?如今有些人也像孔子那樣成天在外馳車奔走,可是沒有人前來禮賢問津。
最后突然轉到飲酒上,在這樣令人絕望的世風下,我還能說什么,做什么?只好痛痛快快地飲酒,才對得起頭上戴的過濾酒的葛巾。陶淵明飲酒詩寫了二十首,這是最后的一首。這組詩是借酒后直言,談出自己對歷史、對現實、對生活的感想和看法。因為是酒后直言,所以難免有謬誤之處。“但恨多謬誤,君當恕醉人。”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田園。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后椋,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釋意】: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之一,這是一首著名的田園詩,是作者辭官回鄉后的次年寫下的。
詩的開篇說,年輕時就沒有適應世俗的性格,生來就喜愛大自然的風物。“誤落塵網中”,很有些自責追悔的意味。以“塵網”比官場,見出詩人對污濁官場的鄙夷和厭惡。
“羈鳥”、“池魚”都是失去自由的動物,陶淵明用來自喻,表明他正像鳥戀歸林、魚思故淵一樣地思戀美好的大自然,回到自然,也即重獲自由。那么生計如何維持呢?“開荒南野際”就可以彌補以前的過失,得以“守拙歸園田”了。
接下來描述恬淡自然、清靜安謐的田園風光。雖然陶淵明從小生活在廬山腳下,這里的丘山、村落原本十分熟悉,但這次是掙脫官場羈絆,從樊籠塵網中永遠回到自由天地,所以有一種特殊的喜悅之情和清新之感。他后顧前瞻,遠眺近觀,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煙,以至深巷狗吠、桑顛雞鳴、無不是田園實景,又無一不構成詩人胸中的真趣。
“暖暖”,遠景模糊;“依依”,輕煙裊裊。在這沖淡靜謐之中,加幾聲雞鳴狗吠,越發點染出鄉居生活的寧靜幽閑。
結尾四句由寫景而寫心,“虛室”與“戶庭”對應,既指空閑寂靜的居室,又指詩人悠然常閑的心境。結尾兩句“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回應了詩的開頭。這里顯示的人格,即非別墅隱士,又非田野農夫。罷官歸隱的士大夫有優越的物質生活,鋤禾田間的農夫缺乏陶淵明的精神生活,所以陶淵明是真正能領略自然之趣、真正能從躬耕勞作中獲得心靈安適的詩人和哲人。
“返自然”是這首詩的中心題旨。它是詩人人生理想,也是這組田園詩的主旋律。
陶淵明飲酒其九這首詩的主要表達什么情感
《飲酒 其九》
清晨聞叩門,倒裳往自開。
問子為誰與?田父有好懷。
壺漿遠見候,疑我與時乖。
“褸襤茅檐下,未足為高棲。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
深感父老言,稟氣寡所諧。
紆轡誠可學,違己詎非迷!
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
譯文:
清早就聽敲門聲,不及整衣去開門。
請問來者是裂判何肆鍵改人?善良老農懷好心。
攜酒遠道來問候,怪我與世相離分。
“破衣爛衫茅屋下,不值先生寄貴身。
舉世同流以為貴,愿君隨俗莫認真。”
“深深感謝父老言,無奈天生不合群。
仕途做官誠可學,違背初衷是迷心。
姑且一同歡飲酒,決不返車往回奔!”
用故事和問答亮備的形式,表現了詩人自己鄙棄官場、潔身自好的處世態度,和不返仕途、不肯同流合污的決心,以及其遁世而未遁志的情感。
“無奈天生不合群”一句中“無奈”可以理解為詩人有志向也有抱負是想做官一展才華的,可是他的性格又無法也不愿意融入官場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